教学论第一章教学与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学校的出现。
教育的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生产劳动中的非学校教育教育制度形式上: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制的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后)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中国:我国的学校教育形成于:夏代。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西周以后。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朝;1905年废除。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手中。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5.刻板性教育发展的历程(近代)近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教育的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教育发展的历程(现代,20世纪以后)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 教学与教学论
三 学
第二节 教学论
的
究
务
教
论
研
任
(一)揭示教学规律 (二)确立教学价值观 (三)优化教学技术
二 学
第二节 教学论
的
究
象
教
论
研
对
(一)关于教学论研究对象的主要观 点 (二)教学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究
第二节 教学论
象
要
点
研
对
主
观
1.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2.教学论研究教学领域的教学活动。 3.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
第二节 教学论
(二)
究
基
问
研
的
本
题
教学论所研究的教学问题,是指关于 教学的科学问题,是科学层面而不是 日常生活层面提出和解决的教学问题, 它是有价值的、具有探究性、可行性 和专业性的教学问题。
教学论课程是进入教学论学科的重要通道
(三)
学
第二节 教学论
是
术
究
教
论
学
探
时间维度:零散的教学思想到系统的教学思想。 《学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是教学论逐渐成为独立学科的重 要标志。
零散教学 思想
系统教学 思想
教学论学科群(教学哲学、教学 技术学、教学目标论、教学艺术 论、教学模式论、学科教学论等
一 学
第二节 教学论
的
解
教
论
理
(一)教学论是一门科学 (二)教学论是一门课程 (三)教学论是永无止境的学术探究
(一)
学
第二节 教学论
是
门
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是
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是什么?教学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是指老师授课,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学校教育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桥梁,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学业能力、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等方面。
而教学是实现这些任务的具体手段,是学校教育实施的直接形式。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因此,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教学能够促进学校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力,鼓励其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教学也应当反映学校教育的特色。
学校教育应当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知识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教学也应当反映学校教育的特色,如针对学生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应当体现学校教育的特色等。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更能够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教育和教学是动态相互影响的。
学校教育和教学并不是单独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应当根据时代需求和学生需求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也应当根据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不断创新和改进。
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学也应当反映学校教育的特色,成为学校教育的生动表现。
学校教育和教学应当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以满足时代和学生需求。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新增考点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出来的,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共六条。
具体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有三个意思,即读书按一定次第,前后不要颠倒;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并遵守读书计划;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身体力行,见诸行动。
(5)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读书要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持志指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意志力坚持下去。
新增考点2: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产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考点1: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单选、判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常考题型:单选、判断】(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4)长期性—时间周期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通常指的是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过程。
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
2、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的特性。
3、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导向性的作用,它是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具体教育目标,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4、现在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5、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
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7、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8、课程:课程是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规范下有计划开设的学科与活动以及学校环境中对学生起着影响的因素。
9、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个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10、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11、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本质1.“教育”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二)学校教育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新增考点一:教育的基本形式从纵向看:落后的、原始的、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从横向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新增考点二: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其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古典自由主义(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3.民主主义学派(强调个人自由,教育平等)新增考点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增考点四:韩愈的师道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传道是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发展:包括萌芽阶段和独 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萌芽阶段又包括: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南郭惠子》中提到: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 夷:不分地域、种族。 2.论教育作用:提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3.论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 而优则仕。 4.论教育内容:《述而》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 信。 5.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 合、温故知新。
广义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 技能和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 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 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 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真题预测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尽心上》 D《中庸》
真题预测
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 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 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 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型、继承性 、阶级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真题预测
1.我国古代西周时期进行六艺教育,主要 括: 、 、 、 、 、 。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官学衰微, 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 的 。
古代西方的教育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 教教育。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注 重培养军人,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雅典教育注重培养有 文化修养、品德优良、多才善辨的公民。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学校有三种: 僧院学校、教堂学校、教区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 僧侣,内容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 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是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概述:一、概念1、广义:凡是教书+育人、三结合教育:社会、家庭、学校2、狭义: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3、古文记录:《孟子·尽心上》、“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要素教育者(主导者、引导者)、受教育者(教的对象、学的主体)、教育影响(教育措施(媒介)包括:教和学的方法、物质手段(教具、实验设备和仪器))三、教育本质属性育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质的规定性: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由教育本身职能决定);历史性:不同时期,性质、目的、内容不同;继承性:不同时期教育前后相继;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产性:生产性活动;民族性:教育是在具体的国家或民族中进行的;思想、制度、内容上都具有民族性;民族特征(语言、文化等)。
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超前”“滞后”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体现阶级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宋】宗教、最古老的观点教育是由神所创造的,体现神的意志,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目的性心理起源说:孟禄【美】教育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苏联】凯洛夫【苏联】教育起源于劳动,社会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教育的功能按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本体性)、社会发展功能(派生性)按作用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独立的形态;教育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内容、场所、制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古代中国)夏朝:最早出现学校形态(萌芽)西周:教育特点:“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学体系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心:礼乐)、分科教学的雏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稷下学宫:建于齐国;官家举办私家支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集讲学、著述、育才、资政为一体。
01第一章教育学和教育
主讲教师:侯彦斌 单 位: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
德国教育哲学家康德说,人只有受教育才能成
为一个人;人是唯一需要受教育的动物. 在中国,<学记>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现代中国曾经有人提出”教育救国”的主张; 今天我们认为,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国家 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 有用又最不完备的是关于“人”的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非常重视教育 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
(三)马克思主义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伟大变革 2、马克思主义是教育学的科学指南 教育和社会的关糸 人的本质的理论对人的发展观的影响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唯物辩证法为教育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方法论
教育学的学科群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基本主张:百科全书式地教学;改革学校的教学工作方法,个别教学 ----集体教学;自然适应性的教学原则;建立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泛智的思想,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 并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所以《大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是把“一切事 物教给一切的人”,提倡百科全书式地教育教学。 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根据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即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使其得到自然的发展。 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提出:针对中世纪学校组织十分松散,学生入学 和离校停学的时间没有同意规定的普遍现象,他提出了学校工作实行学 年制的要求。同一时间开学,同时放假,统一招生,学校应以年、月、 日、按时计划教学,学年末,英国考试确定升级。 《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学记》精粹
一、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归纳总结
教育概述: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不同…”;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5、相对独立性;6、生产性;7、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孟禄)4、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中国教育 1、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主要有“序”“校”;商代有了比较正规的学校场所,“大学”“小学”“庠”“序”;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划分不同的教育阶段。
2、我国古代学校分为官学、私学、书院。
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六艺”是其教育的基本学科,指礼、乐、射、御、书、数。
3、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4、两汉时期教育: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灵帝设鸿都门学(研究文艺的学校) 5、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四馆”——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
6、隋唐时期教育:儒佛道三教并重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制,“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7、宋元明清时期教育:宋——程朱理学;;书院盛行;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2016年教育学辨析题集锦
教育学辨析题集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不全面。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不仅包括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联系,也包括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等。
2、教育学等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学不等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是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客观性是教育学的特点。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总的来说,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但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3、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该观点属于教育心理起源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避免了生物起源说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
但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忽略了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忽略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没有看到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把人的意识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
因而,此观点是错误的。
4、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由此可知,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继承性
5.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4)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6.生产性
7.民族性
4.长期性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三)练习 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 B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继承性 D.生产性 2.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 B ) A.教育具有阶级性 B.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教育不能脱离政治经济的制约 D.教育具有永恒性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 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
4.真题
(1)教育的质的特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2)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 B )
A.教育是传递生活经验的活动
B.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C.教育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活动 D.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活动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二)教育的概念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 (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 (2)学校教育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学校教育的途径 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
教学论(第一章:绪论)
教学论的发展期(20世纪早期)的特点
第一,在深入探讨已有的 “为什么教学” 、 “教学是什么”、“教学什么”和“怎样 教学”等问题的同时,重新提出了“应该 怎样教学”的问题,这实质上就是“教学 价值”问题。
三、教学论的发展期—— 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的背景
从经济上来说,资本主义从自由走向垄断,再到多样 化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与此相应, 教学思想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 展影响深远。 从政治上来说,战后,资本主义民主呈现多元化的趋 势,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则是一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科学技术来说,新的科学技术使知识总量大增,教 育技术也有很大发展。 从教育背景来说,从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 到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普遍进行教育改革,延长义 务教育年限,加强科学教育,改革课程与学制,精英 教育、天才教育、创造教育和终身教育得到认同。 所有这些使教学论的发展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近代教学论的三个阶段
17 世纪 —— 现实主义教学论,代表人物是捷克 的夸麦纽斯与英国的洛克; 18 世纪 —— 儿童发展理论的初步建立,代表人 物为法国的卢梭与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19 世纪 —— 传统教学论的形成,时代造就了德 国三位大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倍尔、第斯 多惠。
近代教学论的特点
现代教学论的特点
(1)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 (2)重视教学的科学化、民主化; (3)重视知识、智力与个性的和谐 发展; (4)百家争鸣,学派林立。
现代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实验主义教学论(20世纪初); 实用主义教学论(20世纪上半叶); 永恒主义教学论(30-50年代盛行); 要素主义教学论(30年代产生); 新行为主义教学论(30年代开始流行); 人本主义教学论(50年代开始流行); 结构主义教学论(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
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简答
教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简答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则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教育与教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互相促进,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特有形式。
教学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以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为中心,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授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教学是教育的关键环节,旨在在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水平上取得改变,并引导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展开自我实践和改进。
学校教育是与教学相结合的系统性的教育形式,其特点是教育过程有计划、有序、有层次、有目标和有针对性,学校有着完整的组织机构、教学设施和人员配备。
学校教育负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智力、体育、道德、美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关系在于,学校教育提供了有效的组织方式和系统性安排,为教学提供了主要场所和时间;教学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主体。
教学处理知识更新换代、不断追求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效果的要求,以更好地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交流的目的。
因此,教学和学校教育具有密切的逻辑联系。
教学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相互推动和相互促进。
教学反映了学校教育内容的实施,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教育对教学起到框架和规划的作用,指导教学的实践活动,为教学的具体操作做出指导和保障。
教学和学校教育之间还应该有相互调节和协调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会存在各种不同的问题和矛盾,通过学校教育的规范、课程和教师培训等多种方式,制定教学行为规范和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教学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互相促进,相互为依托,协同共进,为培养全面发展、有高素质、国民有益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学
• 工作关系 • 人际关系 • 心理关系
组织关系
八、师生关系的建立 • 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 生、共创共享…… • 如何建立? 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热爱和尊重学生;公 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丰 富自己各方面素养,健全人格……
第五章 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四种观点) • 课程即教学科目 • 课程即学习经验 •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 课程即文化的再生产
关于学生学习评价应加强与削弱方面对照表 加强的方面
评价的诊断和促进功能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削弱的方面
评价的甄别功能 简化评价为单一的终结性评价
对学生知道什么、是怎么思考的评价
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 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使用多样化的手段
评价学生不知道什么
与他人的比较(分等排序) 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仅使用纸笔测验
如何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呢?
首先,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首先要依据社 会发展的需要。如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的 需要;依据社会生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 要。 其次,教育目的必须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确立。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 各类人才; • 使学习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 面发展。
四、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
• • • • 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促进个体的个性化 个体谋生功能 个体享用功能
五、教育的社会发展正向功能
• • • • 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政治发展 传递、延续、更新和创造文化 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第一章 概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一章概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大教学论”的传统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夸美纽斯通过办学实践,升华出了有代表性的“泛智教育理论”,包括世俗的教育目的论、百科全书课程论和艺术性教学论。
他将自己的教育理论整理成系统的文字著作,于1632年出版了标志着教育学诞生的《大教学论》。
在该书中,夸美纽斯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目的,学校性质和结构,教育原则和方法,课程教材内容与组织等问题,建立起了“大教学论”体系。
这样的体系流播于世,形成了作为历史渊源的“教学包含课程、教学论包括课程论”的历史悠久的传统观念。
二、国外的四种模式1.包含模式: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模式、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模式图1.1C表征了包含模式,它有两个变式,一是课程包含了教学,课程论包含了教学论,二是教学包含了课程,教学论包含了课程论。
相互依赖,是这一模式揭示的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根本特征。
其次,它们之间还有相互归属的关系。
模式C—a表示,课程与课程论是教学与教学论的一个子系统;模式C—b则相反,表示教学与教学论是课程与课程论的一个子系统。
2.二元独立模式图1.1A表征了二元独立模式。
课程和课程论独居其位,教学与教学论也一样,两者没有“接触”,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课程与教学之间、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是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
这样的话,教师指导下的课堂里发生的事与人们计划好的课堂里应该发生的事之间毫无关系。
课程规划者,忽视了教师,反过来也被教师所忽视。
课程研究与它们在学校中的教学实际应用分离开了,两者就会独自变化而互不影响。
3.相互交叉模式图1.1B表征了相互交叉模式,即教学包含课程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部分,相应地课程也包含了教学一部分,课程论也包含了教学论的一部分。
当站在教育系统的角度来看待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时,它们就是平等而相互交叉的了。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图1.1D表征二元循环联系模式,突出了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
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的。 教学目的就是恢复人固有的知识,教
教学论
任课教师:崔英玉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教学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三节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四节 教学论的基础
一、教学的含义
教学=教育? 教学=智育? 教学=上课?
教学与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教 学
课外 活动
教育
生产 劳动
社会 活动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与联系
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 上却是成绩卓著的。孔子在30岁左右,创办私学,开 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 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 四十余年。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 《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 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三、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二元独立论 相互包含论 相互影响论
二元独立论
教学论
课程论
相互影响论
教学论 课程论
教学论
课程论
相互包含论
教学论 课程论
课程论 教学论
第三节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教学论发展的萌芽阶段(16世纪以前) 教学论发展阶段(17世纪——20世纪) 教学论的繁荣阶段(20世纪初——现在)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任务 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规律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变量或者是教
学要素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与学的活动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
教学论的任务
认识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 指导教学实践。
学记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文化 教育史上的光辉著作,是中国古代最早 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它 系统地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 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 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 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思想
提出了苏格拉底法也称为产婆术原理。他在教 学中不是把知识直接教给人,而是通过讨论、 问答、谈话等方式,由人自己得出结论。
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 提出泛智主义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
一切人类) 感觉论——直观性教学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形成教学论体系
赫尔巴特
昆体良
1. 代表作:《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教学 论著
2. 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培养演说家。 3. 在教学组织形式、原则与方法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
解。 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分班教学的设想 教学原则——主张教学要适度、倡导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运用奖励
二、教学论的发展阶段(17世纪—20世纪初)
(一)出现了教学论专著,经验描 述开始转向学科体系构建
(二)教学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二、教学论的发展阶段(17世纪—20世纪初)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夸美纽斯
1632年,捷克著名的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长 期教育实践基础上, 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 系统的总结,出版了 《大教学论》。《大 教学论》是教学论成 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 志。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 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教育思 想最重要的材料。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教学方针——“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学而优则仕” •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算) •教学方法——学、思、行相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 教 •倡导道德修养,总结和概括了很多道德修养的方法。 •阐明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学过程就是回忆。 构建了丰富全面的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继承苏格拉底法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开山之祖, 他最先提出“教育要效法自然”
提出了教育的年龄分期
第一个阶段为0-7岁(体格训练) 第二个阶段为7-14岁(道德教育) 第三个阶段为14-21岁(理性教育)
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主要途径
教学
课外
活动
社会
生产 活动
劳动
智育
劳技
德育
教育
美育 体育
实现教育目的途径
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教学与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不等于上课,上课是教学 的基本环节之一。
教学工作还包括备课、课外辅导、 作业的布置与修改、成绩检查与 评定。
教学的定义
广义的教学是指,教的人以一定内容为 中介指导学的人所进行的学习活动;
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教学,教师以课程 内容为中介,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 生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活动。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的地位 教学的作用
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学直接体现学校的教育目的 教学是学校活动的核心
教学的作用
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为学生社会化做好准备
一、教学论的萌芽阶段(16世纪以前)
孔子
《学记》
苏格拉底
柏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生于当时的文化中心— —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六岁“为儿嬉戏,常陈俎 豆,设礼容”。十五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 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志向,从中寻求治国救人 之道。这一志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了 儒家的思想特点。孔子最大的抱负,是希望有机会登 上政治舞台,施行仁政。
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 来实现他的理想。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得统 治者的重用。于是,他就招收弟子从事讲学活动。55 岁时,他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先后经过卫、曹、 陈、宋、蔡、郑、楚等十几国,一面宣讲自己的政治 主张,一面坚持流动教学。 68岁时返回鲁国,此后, 他专门从事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