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模式

合集下载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案例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案例

国外校园景观设计案例今天就来跟你唠唠国外超酷的校园景观设计案例。

一、美国斯坦福大学。

1. 总体布局。

斯坦福大学那校园啊,就像一个超级大公园。

一进去,首先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的草坪。

这些草坪可不是光用来瞅着好看的,那是学生们休闲、搞活动的好地方。

有时候能看到一群学生在草坪上野餐,或者是小组讨论,那场面就跟在画里似的。

校园里的道路规划也很有意思。

道路两旁种着高大的棕榈树,走在下面就感觉特别有范儿,像是走在好莱坞电影里那种高级的地方。

而且这些道路曲曲折折的,不是那种笔直死板的样子,走着走着说不定就能发现一个特别幽静的小角落,可能藏着一个小雕塑或者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小花园。

2. 特色景观。

斯坦福纪念教堂那是必须得提的。

教堂的外观特别华丽,有着精美的壁画和彩色玻璃。

周围的景观和教堂搭配得恰到好处。

教堂前面有个小广场,地面是那种有着漂亮纹理的石板铺成的。

广场周围种着各种花卉,春天一到,五颜六色的花全开了,就像给教堂围上了一条花裙子。

还有那个胡佛塔。

塔下面是一片开阔的区域,从这里可以俯瞰校园的美景。

塔的周围种了很多橡树,这些橡树长得很茂盛,到了秋天,橡树叶子变黄了,落在地上就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站在塔下往上看,胡佛塔高耸入云,和周围的绿树蓝天构成了一幅超美的画面。

3. 对校园文化的体现。

斯坦福大学到处都透着那种创新和探索的氛围。

校园里有很多现代艺术风格的雕塑,这些雕塑看起来奇奇怪怪的,但是又特别有创意。

比如说有个雕塑像是一堆扭曲的金属线条,但又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动态的美。

这就和斯坦福鼓励学生创新、突破传统的文化很契合。

而且校园里那些古老的建筑和现代的景观元素融合得特别好,就像在告诉大家,斯坦福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充满了现代的活力。

二、日本东京大学。

1. 总体布局。

东京大学的校园给人一种精致又宁静的感觉。

一进校园,就能看到很多传统的日式园林元素。

校园里有不少小庭院,庭院里的石头、流水和植物搭配得特别巧妙。

比如说有个庭院,中间有个小小的池塘,池塘里有几尾锦鲤在游来游去,周围用石头堆砌成自然的驳岸,再配上几株翠竹,那意境就出来了。

剑桥哈佛大学视觉艺术中心

剑桥哈佛大学视觉艺术中心

剑桥哈佛大学视觉艺术中心建造时间:1961-1964建造地点:美国剑桥麻省, 24昆西街U.S.A Cambridge,Mass,24 Quincy Street建筑类型:公共建筑基地环境:艺术中心是在哈佛大学主要的校区里,在哈佛庭园的对面。

这个艺术中心是一个学生充满时髦与咖啡座在此的梦想。

(图一,区位图)基本图面:平面(一楼.二楼.三楼.四楼.顶层.地下室)立面(东向.西向.南向.北向)剖面(东西向)设计理念:这个建筑物像是一个有机形体的隐喻,两个工作室看起来像是两个弯曲的肺脏或心室,而坡道和阶梯像是中间流动的循环系统。

(图二)。

这个建筑的外观混凝土外表很平滑;高且细长的柱分离了室内空间。

一座大的且弯曲的坡道把这个建筑一分为二,这坡道并且结合了主要的阶梯和展示空间。

这个基地是柯布认为难处理的,构成他解决方案的基础是他自己的建筑词汇与毕生对都市的观察力。

这个建筑的大门像是意味着从老哈佛庭院穿过这个艺术中心的路径跨越Prescott Street到未来大学的校区建筑,是一个受欢迎且亲切的路线。

他已经预先能想到当这建筑物盖起来时,会连接这都市的循环路径,他的存在将有益这个都市的循环。

(图三,配置图)。

表现手法:底层的独立支柱,建筑物的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层以上,下面全部或部分地腾空,留出独立的支柱。

(图四,二楼以下部分挑空)。

立面显示有如雕刻般重复使用大量的型式,而他以前从不允许这样大量的形式重复出现在建筑物的外部。

他把相似的要素用意想不到的空间结合起来(图五,两个空间利用中间的坡道结合)。

这个坎上玻璃的窗户、遮扬版和通风的格窗构想是引用他在印度为了因应当地气候所采用建筑上的控制手法(秘书处的出口)。

(图六,东向重复形式遮阳版)。

(图七,太阳角的计算与遮阳版角度)。

坡道贯穿视觉艺术中心从前到后沿着外部主要的道路路线,像是一个把室内与外部空间组成在一起且有丰富路径变化的建筑。

(图八,坡道进入建筑物内部)。

唐纳喷泉景观设计解析

唐纳喷泉景观设计解析

唐纳喷泉景观设计解析摘要介绍了美国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大师彼得·沃克的经典代表作品唐纳喷泉,解读大地艺术、极简主义在该作品中的融合与体现,并对作品中功能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唐纳喷泉;彼得·沃克;景观设计AnIntroductiontotheTannerFountainWANG Li-ke(Department of Biology,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 Hebei 053000)Abstract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the classic work Tanner Fountain of contemporary America’s landscape architect master Peter Walker,integ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land art,minimalism in Tanner Fountain were explored,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and art was discussed.Key wordsTanner Fountain;Peter Walker;landscape design由美国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大师彼得·沃克(Peter Walker)设计的唐纳喷泉(Tanner Fountain),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大学校园内,于1984年建成,这件融合了极简主义、大地艺术,并有强烈的彼得·沃克设计风格的作品,虽历经20多年的岁月消磨,其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的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氛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气息,被奉为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经典之作,并在2008年获得了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颁发的地标奖(Landmark Award)。

ASLA专业奖项评委会评论:作为风景园林师创作公共雕塑的早期典范作品之一,该作品开创了职业的先河,并在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同时,保留了设计者的全部原创思想。

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专业

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专业

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专业哈佛大学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

下面是关于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介绍。

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专业设计学院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

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

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

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

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讲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

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

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

专业分支:哈佛大学的景观硕士现有四个分支,分别是:1)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主要针对除景观建筑以外的其他任何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的,学制为3年。

2)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I:针对本科学景观建筑专业学生进行招生的,学制2年,申请难度相较分支一要大,对于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提交的作品集要求相对来说也更加严格。

3)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 AP:主要是针对本科是Bachelo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位,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或是有硕士学位的学生去申请,申请难度较大。

美国景观设计师工作范围及部分主要人物

美国景观设计师工作范围及部分主要人物

1900年以后,霍华德的田园都市在美国引起一定的反响,比较成功的的是联邦政府一战期间组织的社区开发和纽泽西州Radburn(C. Stein、Henry Wright、M. Cautley,1928-1929)的规划。Radburn理念包括:邻里单位的设定、人车分离的交通、以公园为邻里中心等。新镇和社区规划任务之多,以致许多景观规划设计师不太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使城市规划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业。
二战以后的新镇和社区规划产生新的思想。最有名的是休士顿附近的Woodlands(Wallace、McHarg、Roberts and Todd, 1972)新镇规划,生态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图8、9,70年代新的购物-办公一体、居住-休闲综合社区, 加州Fashion Island, SWA规划; 图10、11,景观设计师主持的新社区设计, 加州Woodbridge, SWA规划)。今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在一些快速成长的地区能看到一些大的分区外,新建的城镇已很少见。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新镇和社区规划中的作用。
5.3 城市公园(Urban Parks)
城市公园设计一直是景观设计师最本行的业务之一。1630年设立的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是美国第一个公共公园性质的牧场,而直到19世纪真正的公园才在美国出现。以纽约的中央公园(Olmsted and Vaux, 1857)为起点,美国各城市纷纷建立大型自然式的城市公园,如费城费蒙公园(1865)、 圣路易森林公园(1876)、 旧金山金门公园(1870)等。到了19世纪末,公园成为民主和理想的象征,于是更多的公园被修建。城市公园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

中外园林史论文--现代景园探索者 ——“哈佛三杰”

中外园林史论文--现代景园探索者 ——“哈佛三杰”

现代景园探索者——“哈佛三杰”——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0 前言0.1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霸主,既成为了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最强极,亦是学术和艺术发展、交流最为繁荣的国家,在诸多学科领域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景观设计学科也不例外。

在菁英辈出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三位设计学院的研究生在大时代的潮流中和先进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对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探索,堪称景观设计学界的“革命”,展开了对景观设计学界传统观点守旧者之间的论战,成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第一批探索先驱之一。

0.2关键词景观设计、哈佛革命、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景观设计1“哈佛革命”总体概况1.1“哈佛革命”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不少有影响的艺术家纷纷来到美国寻找安身之地,主要的艺术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

1937年,德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格罗皮乌斯为逃避欧洲的战火和纳粹的独裁政权,来到美国,担任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院长。

一战到二战期间,从欧洲到美国的著名建筑师还有密斯·凡·德·罗、布劳耶、纽特拉、门德尔松等,加上美国本土的建筑大师赖特,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建筑活动的中心。

格罗皮乌斯的到来,将包豪斯的办学精神带到哈佛,彻底改变了哈佛建筑专业的“学院派”传统。

在他的指导下,建筑系很快变成一个酝酿关于艺术、社会和技术的新思想的地方,充满着让人激动的探索气氛。

然而,景观规划设计的教授们试图忽视这些,他们谨慎地告诫学生,园林不同于建筑,建造园林的材料几百年来没有什么变化,树也不能从工厂里制造出来,因此不必操心什么“现代园林”,园林的革新无非是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之间的微妙平衡,自然式的草地树丛看起来同样适合于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

渴求新思想的学生们不愿接受这样的观点,他们通过研究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作品和理论,探讨它们在景观设计上可能的应用,这些学生中最突出的是加勒特·艾科伯(Garrett Eckbo)、丹尼尔·基利(Daniel Kiley)、詹姆斯·罗斯(James Rose)。

哈弗大学唐纳喷泉解析

哈弗大学唐纳喷泉解析

唐纳喷泉浅析一、唐纳喷泉简述:哈佛大学校园内的唐纳喷泉位于一个交叉路口,是一个由159块巨石组成的圆形石阵,所有石块都镶嵌于草地之中,呈不规则排列状。

石阵的中央是一座雾喷泉,喷出的水雾弥漫在石头上,喷泉会随着季节和时间而变化,到了冬天则由集中供热系统提供蒸汽,人们在经过或者穿越石阵时,会有强烈的神秘感。

唐纳喷泉充分展示了沃克对于极简主义手法运用的纯熟。

巨石阵源自他对英国远古巨石柱阵的研究,同时质朴的巨石与周围古典建筑风格完全协调,而圆形的布置方式则暗示着石阵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与其原型:安德鲁的雕塑作品“石之原野”比起来,这件作品从内容和功能上都已经超越了它,唐纳喷泉也因此被看做是沃克的一件典型的极简主义园林作品。

图一二、唐纳喷泉景观的总体设计思路:唐纳喷泉景观这个项目的起源是唐纳出资想在哈佛造一个喷泉。

哈佛校园中以前有很多喷泉,但是由于冬天干枯,管理人员就会在里面铺上土,种上花,这样第二年春天喷泉就消失了。

所以唐纳喷泉立足于夏天可以使用,冬天也是一种景观,不会消失。

彼特所设计唐纳喷泉没有水池,只是石头平铺在地面上,夏天喷头喷出雾状的水,冬天使用建筑排放的暖气喷雾,形成了独特的一处景观喷泉。

三、唐纳喷泉景观浅析:图二唐纳喷泉开放且美好的景观,易于大众亲近,人们可以在这儿游玩、休憩、学习等等(如图二)。

唐纳喷泉景观的优点:(1)它是一种非传统式的喷泉景观,呈现四季变化(如图三、四、五、六)。

(2)简洁,同时富有秩序的现代感,还可以从这个喷泉感受到清新、高雅的古典美,既有金属材质的精湛工艺,也有通灵天地的自然魅力;(3)唐纳喷泉所处的环境优越。

周边的遮阴效果和绿化效果都很好;(4)唐纳喷泉创造了一个非常幽静美好的空间,并且利用这个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来欣赏它,享受它,让它的美感深深的打动来往及停留的人们;(5)对于目前追求奢华,极端的设计,唐纳喷泉却很节省,没有铺张浪费,做到了真正的绿色建筑;图三春季唐纳喷泉景观图四夏季唐纳喷泉景观图五秋季唐纳喷泉景观四、唐纳景观图片欣赏(怎样展现它的美):图七图八图九人们在这里玩耍、戏水、休憩、学习等,美丽的喷雾景观让人感觉在仙境一般。

哈弗大学唐纳喷泉解析

哈弗大学唐纳喷泉解析

唐纳喷泉浅析一、唐纳喷泉简述:哈佛大学校园内的唐纳喷泉位于一个交叉路口,是一个由159块巨石组成的圆形石阵,所有石块都镶嵌于草地之中,呈不规则排列状。

石阵的中央是一座雾喷泉,喷出的水雾弥漫在石头上,喷泉会随着季节和时间而变化,到了冬天则由集中供热系统提供蒸汽,人们在经过或者穿越石阵时,会有强烈的神秘感。

唐纳喷泉充分展示了沃克对于极简主义手法运用的纯熟。

巨石阵源自他对英国远古巨石柱阵的研究,同时质朴的巨石与周围古典建筑风格完全协调,而圆形的布置方式则暗示着石阵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与其原型:安德鲁的雕塑作品“石之原野”比起来,这件作品从内容和功能上都已经超越了它,唐纳喷泉也因此被看做是沃克的一件典型的极简主义园林作品。

图一二、唐纳喷泉景观的总体设计思路:唐纳喷泉景观这个项目的起源是唐纳出资想在哈佛造一个喷泉。

哈佛校园中以前有很多喷泉,但是由于冬天干枯,管理人员就会在里面铺上土,种上花,这样第二年春天喷泉就消失了。

所以唐纳喷泉立足于夏天可以使用,冬天也是一种景观,不会消失。

彼特所设计唐纳喷泉没有水池,只是石头平铺在地面上,夏天喷头喷出雾状的水,冬天使用建筑排放的暖气喷雾,形成了独特的一处景观喷泉。

三、唐纳喷泉景观浅析:图二唐纳喷泉开放且美好的景观,易于大众亲近,人们可以在这儿游玩、休憩、学习等等(如图二)。

唐纳喷泉景观的优点:(1)它是一种非传统式的喷泉景观,呈现四季变化(如图三、四、五、六)。

(2)简洁,同时富有秩序的现代感,还可以从这个喷泉感受到清新、高雅的古典美,既有金属材质的精湛工艺,也有通灵天地的自然魅力;(3)唐纳喷泉所处的环境优越。

周边的遮阴效果和绿化效果都很好;(4)唐纳喷泉创造了一个非常幽静美好的空间,并且利用这个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来欣赏它,享受它,让它的美感深深的打动来往及停留的人们;(5)对于目前追求奢华,极端的设计,唐纳喷泉却很节省,没有铺张浪费,做到了真正的绿色建筑;图三春季唐纳喷泉景观图四夏季唐纳喷泉景观图五秋季唐纳喷泉景观图六冬季唐纳喷泉景观四、唐纳景观图片欣赏(怎样展现它的美):图七图八图九人们在这里玩耍、戏水、休憩、学习等,美丽的喷雾景观让人感觉在仙境一般。

三所著名大学景观设计案例

三所著名大学景观设计案例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案例启示
对我国大学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
生态环保理念
借鉴国外大学在景观设计中注重生态环保的理念,采用绿 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营造宜人的校园环境。
人文关怀精神
学习国外大学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精神,注重历 史文化的传承和校园文化的塑造,提升校园的文化底蕴。
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借鉴国外大学在景观设计中对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充分 利用校园土地资源,优化校园功能分区,提高校园空间的 利用效率。
北京大学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北大的景观设计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校园内的景 点如未名湖、博雅塔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的历史相对较短,但作为华东地区的著名学府,其景观设计也融合了中西文化 元素,如校园内的钟楼、燕园等景点。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景观设计中注重生态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如校园内的 雨水收集系统、绿化植被的多样 性等。同时,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筑也采用了 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
数字技术与智能化管理
设立创新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鼓励学 生和教师进行科技创新和实践。
运用数字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手段,提 高校园设施的使用效率和便利性。
科技设施
配备先进的科技设施,如高科技教室、 实验室和图书馆等,提供良好的学习 和研究条件。
03
麻省理工学院景观设计
科学与工程特色
麻省理工学院作为全球顶尖的工程与科学学科研究型大学,其景观设计也充分体现了科学与工程的特色。校园内的建筑和景 观设计常常与科技、工程紧密结合,如高科技设施、工程实验室、创新中心等,都与周围的绿色空间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 校园景观。

中外园林史论文--现代景园探索者 ——“哈佛三杰”

中外园林史论文--现代景园探索者 ——“哈佛三杰”

现代景园探索者——“哈佛三杰”——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0 前言0.1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霸主,既成为了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最强极,亦是学术和艺术发展、交流最为繁荣的国家,在诸多学科领域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景观设计学科也不例外。

在菁英辈出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三位设计学院的研究生在大时代的潮流中和先进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对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探索,堪称景观设计学界的“革命”,展开了对景观设计学界传统观点守旧者之间的论战,成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第一批探索先驱之一。

0.2关键词景观设计、哈佛革命、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景观设计1“哈佛革命”总体概况1.1“哈佛革命”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不少有影响的艺术家纷纷来到美国寻找安身之地,主要的艺术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

1937年,德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格罗皮乌斯为逃避欧洲的战火和纳粹的独裁政权,来到美国,担任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院长。

一战到二战期间,从欧洲到美国的著名建筑师还有密斯·凡·德·罗、布劳耶、纽特拉、门德尔松等,加上美国本土的建筑大师赖特,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建筑活动的中心。

格罗皮乌斯的到来,将包豪斯的办学精神带到哈佛,彻底改变了哈佛建筑专业的“学院派”传统。

在他的指导下,建筑系很快变成一个酝酿关于艺术、社会和技术的新思想的地方,充满着让人激动的探索气氛。

然而,景观规划设计的教授们试图忽视这些,他们谨慎地告诫学生,园林不同于建筑,建造园林的材料几百年来没有什么变化,树也不能从工厂里制造出来,因此不必操心什么“现代园林”,园林的革新无非是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之间的微妙平衡,自然式的草地树丛看起来同样适合于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

渴求新思想的学生们不愿接受这样的观点,他们通过研究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作品和理论,探讨它们在景观设计上可能的应用,这些学生中最突出的是加勒特·艾科伯(Garrett Eckbo)、丹尼尔·基利(Daniel Kiley)、詹姆斯·罗斯(James Rose)。

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输入标题文本
2,鲸奇谷的独特之处
安吉桃花源的儿童活动场地和城市公园、社区公园里面的不同。首先 ,山野的自然环境,给它提供了非常规的景观尺度以及独特的气氛——既 然身处乡野,就要有乡野的气氛,而不是五彩缤纷的主题乐园或者城市中 的儿童乐园。任何人工的设计,需要与山、林、湖相映得彰,突出自然的 主题。
通常250多平方米的复式洋房采用10匹的空调 主机,室内配置10个末端,一个末端按30W计算 。在一般情况下家里只有4-5个末端同时开启,10 匹的全变频中央空调(按8小时计算)大概一天耗电 30-40度左右。按夏季100天计算,每套住宅共节 约电能3000-4000度。按此计算,两个公寓的总面 积为500平米,由于阳台花园对户外环境的缓冲作 用和生态墙的降温作用,整个夏季都不需要空调而 维持较舒适的室内环境,仅此一项,两套公寓就节 省6000-8000度电。
输入标题文本
2.设计理念
阡陌交通的栈桥和道路将用地分割成大 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几何体——或下沉为水 景,或上浮为种植乡土林木的小丘,或成为 区域小广场(庭院),或是地下室采光天井 。并在其上点缀以乡土材料建造的现代景观 构筑,以形态和乡土材料组合解决高起的若 干地下室采光天井的视觉问题,贯穿、延续 地域景观。用栈桥、道路、水景与庭院等实 际功能体块勾勒出“桑基鱼塘”的网状肌理 ,让人体验到的不仅是肌理间生动丰富的功 能联系,还有亲切舒缓的基塘肌理带给人的 仿佛当年人对土地的归属感。
输入标题文本
(3) 设计理念与策略
景观的“覆被”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保留乡土景观本底 2、丰产而富变化的都市田园 3、与水为友的绿色海绵 4、山水之上的体验框架
输2.入低标碳题住文家本——北京褐石公寓
1.项目简介

校园景观案例

校园景观案例

1.景观格局形成的外部因素——颐和园、圆明 园古典园林对场地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于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渴求, 而作为皇家园林的颐和园,圆明园更是把古人对 自然的理解发挥到了极至。在社会飞速发展,环 境愈加恶化,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我们的景观 设计,应从新定义山和水,国际关系学院校区景 观工程改造这一项目,就是以生态化,人性化为 出发点,尊重历史,保护环境,把崭新的设计理 念与传统元素融合,谱写了校园景观设计的新诗 篇。 2.景观格局形成的内动力——校园发展对不同 景观活动空间的需求国际关系学院作为专门培养 高级涉外工作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消,防是安中全国”与世
“消防安全”
中央党校景观改造
“消防安全”
“消防安全”
“消防安全”
“消防安全”
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校园பைடு நூலகம்观设计
类别:校园与科技园 甲方: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规模:8公顷
“消防安全”
国际关系学院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地 处皇家园林风景区。毗邻中央党校等著名学 府。校区紧邻城市干道圆明园西路和五环路, 交通便利。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家“教消育防委安员全”会支
在中共中央党校这样的非常地方,营造一个 寻常景观。简洁的条带状肌理,显现场地上曾 经寻常百姓人家的痕迹、生态化的水岸和下垫 面设计,为城市景观设计探寻技术解决途径, 野草的大量使用彰显乡土与生态意识。
设计对策与特色:寻常景观 (1)从寻常百姓人家和日常人的需要中, 寻找场地肌理。 解决(途2径)。针对常见的环境问题,“采消取防安生全态”化的
哈佛大学唐纳喷泉
Tanner Fountain, Harvard University
设计师:彼得·沃克 位置:美国 马萨诸塞州 坎 布里奇
“消防安全”

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的公共教育及其启示

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的公共教育及其启示

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的公共教育及其启示摘要: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Arnold Arboretum)在社会公共教育方面特色突出,主要表现为发达的网络信息化、公众的广泛参与、丰富的教育培训项目和多样化的服务内容。

我国公众教育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采用非盈利运行体制与合作模式、注重资料收藏保存展示并积极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阿诺德树木园;公共教育;特色;启示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Arnold Arboretum)于1872年建立,由著名景观设计师Olmsted设计和规划,是北美历史最悠久的公共树木园,也是研究植物的重要学术机构。

阿诺德树木园在20世纪初培养了一批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如陈焕镛、胡先骕、钱崇澍、陈嵘等,他们回国后又培养了秦仁昌、俞德浚、张肇骞、蔡希陶、王文采、郑万钧等学者,这些学者成为我国植物分类学、树木学、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影响的奠基人,阿诺德树木园因此被誉为中国植物学研究的主要学术源头之一[1]。

无疑,阿诺德树木园在精英教育、人才教育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笔者在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做访问研究学者期间发现,阿诺德树木园在社会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方面同样做得十分出色,感触较深。

对该树木园的公共教育内容和特色及其影响等进行探讨,将对我国的植物学公共教育开展有所借鉴。

一、阿诺德树木园公共教育的主要特色1. 功能强大的网上信息资源阿诺德树木园具有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站[2],内容几乎涵盖了树木园所有信息资源。

树木园网站除了一般大型公园网站常见的路线、地图、服务设施、日程表、活动、新闻等外,还提供植物图片、讲座视频等。

尤其值得介绍的是其游客与植物交互式动态数字地图。

树木园有3 943 种超过1.2万株植物的信息均已上网,并通过“Collection Researcher”系统免费对任何人开放[3]。

由于目前上网手机基本普及,游客来到树木园里遇到不认识的树种,即可以通过手机上网,在动态地图上迅速查到该树种的所有信息,如学名、科名、所属类别、收集来源、生长状况、经纬度地理坐标等,地图界面就是缩放自如的卫星数字地图和卫星照片,放大后的树种照片分辨率依然很高。

NO6美国的景观设计

NO6美国的景观设计
30
身为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学会(ASLA)创始 人之一的马宁给了克雷两条建议:不要加入 ASLA,也不要去哈佛大学。克雷听从了一半, 他始终没有加入ASLA,只是加入了美国建筑师 学会(AIA),但是1936年他作为一名特殊学生, 进入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学习。 此时的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仍然是 保守的历史主义风格。在哈佛的同时,克雷仍 每周在马宁事务所工作约30小时,也许是没有 时间,也许是对死板的教学和折磨人的作业没 有太多的兴趣,他总是在交图前一天赶回教室, 一边设计一边画图,然后签上大名。
米 勒 花 园 平 面 图 37
米 勒 花 园
米勒花园与密斯的巴塞罗那 德国馆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米勒 花园中,克雷通过结构(树干) 和围合(绿篱)的对比,接近了 建筑的自由平面思想,塑造了一 系列室外的功能空间:成人花园、 秘园、餐台、游戏草地、游泳池、 晒衣场等。
38
米勒花园
39

Miller House Garden
在“城市中的小花园”一文中,埃克博的花园研究图
花园是人们室外生活的地方,他必须是愉快的,充满幻想的家;
设计必须是三维的,因为人们必须生活在体积中,而非平面上; 设计应当是多方位的,而不是轴线的,空间的体验远比直线更重要;2 设计必须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埃 克 博 的 农 场 工 人 社 区 规 划 平 面 图
31
1938年克雷没有拿到学位就离开了哈佛。 此时,马宁辞世,事务所也解散。 克雷去Concord市工作了短暂的时间后, 于1939年春,经人推荐到华盛顿特区美国财政 部公共建筑局作助理景观设计师。到了夏天又 被调到美国住宅局(USHA)作助理城市规划师, 从事低收入住宅的规划设计。 在华盛顿,克雷有机会结识了许多人,包 括设计领域的一些显赫人物和一批日后成为合 作者和客户的人,这些早期的接触逐渐形成了 对克雷的事业非常有利的关系网。

NO5美国的景观设计

NO5美国的景观设计
计对丘奇的影响。
精选ppt课件
28
精选ppt课件
29
精选ppt课件
30
精选ppt课件
31
精选ppt课件
32
精选ppt课件
33
精选ppt课件
34
精选ppt课件
35
精选ppt课件
36
是一座位于海滨的 周末度假别墅的庭 院。
精选ppt课件
丘奇用与建筑成45
度角的斜向平台将 住宅延伸出去,有 力的锯齿线矮凳与 另一边流畅的钢琴
花园中除了水池、 喷泉和黄杨花坛外, 四周的橡木立柱非常 醒目。这些立柱经大 胆雕刻并漆上鲜艳的 色彩,柱间用粗粗的 绳子装饰着,忍冬和 铁线莲可以攀爬到绳 子之上。
瑙 姆 科 吉 庄 园 中 的 “ 午 后 ” 花 园 11
精选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瑙 姆 科 吉 庄 园 中 的 平 台 花 园 草地上斜向布置着弯曲的砾石带和中间的月季花坛。
“规则式或不规则式,曲线或直线,对称 或自由,重要的是你以一个功能的方案和一个 美学的构图完成。”
1951年,丘奇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学会金奖。
1955年,出版著作《园林是为人的〉 (Gardens are for People),总结了他的思 想和设计。
39
精选ppt课件
园林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加利福尼亚是 二战后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一个设计学派的中心。 与东海岸移植欧洲的现代主义不同,西海岸的 “加利福尼亚学派”是美国本土产生的一种现 代景观设计风格,它的出现,更多地是由战后 美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而引起的。
15
5.3第一代现代景观设计师
精选ppt课件
5.3.1托马斯.丘奇(Thomas Church 1902—1978)和“加州花园”

彼得·沃克与极简主义-风景园林艺术原理

彼得·沃克与极简主义-风景园林艺术原理
4,理性和神秘感的交织。一些极简主义的景观作品共同展示了关于“复杂”的现代想象力和意图,有的则表达了最本质的原动力相关的问题,以此探索自然的神秘和不可言传的暗示。有许多极简主义景观作品是显示出人类与更大环境交流的本能渴望,发出对天地神秘关联的意识和探寻的信号,暗示着超自然的力量。
5,对四季与自然造化的体现。与自然的贴近应该说是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与其他设计相比的独到之处,利用四季和时间产生的变化可以极大程度地丰富景观,使景观充满时间参数的变量,使简单的设计充满趣味和魅力。
个人简介
彼得·沃克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帕萨德纳市。195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他的风景园林学士学位。上学期间,他曾经在当时著名的设计师劳伦斯·海尔普林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毋庸置疑,这一切为他今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他去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一年后,他与另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佐佐木·英夫(sasaki)合伙成立了事务所,这也就是现在著名的SWA集团的前身。1976年,在完成了大量单一风格的作品后,感到有些厌倦的彼得·沃克决定去哈佛大学教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并担任了系主任一职(1979-1981)。在那里,他遇见了他后来的妻子玛萨·舒瓦茨(当时玛萨·舒瓦茨还是他的学生)。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结合并合作成立了彼得·沃克-玛萨·舒瓦茨事务所。但是,数年后由于他们各自的设计思想存在着巨大分歧,事务所宣告解散,沃克与其他人先后成立了几家事务所,包括目前他与威廉·约翰逊合作的事务所。
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的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氛围。
彼得·沃克的景观设计风格受到很多艺术和历史流派的影响,特别是极简主义艺术和法国古典主义诺特尔式园林,沃克从极简主义艺术的爱好者和收藏者转变为极简主义的实践者并将艺术的领域扩大到城市空间、广义的室外空间的巨大范畴内,从极简艺术的绘画、装置厦大地艺术中获取了很多灵感。另外.沃克从曰本传统园林以及法国诺特尔式园林中看到了景观设计的内在精神.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俞孔坚建筑学报 1998(2):58-62摘要:作为设计学科三姊妹之一的景观规划设计(LA),在现代城市与环境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始于哈佛大学,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

哈佛的LA教育以其悠久与卓越造就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设计师。

本文从简史和哲学、学位体系及课程体系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哈佛LA教学体系,并讨论了其特点,希望对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哈佛大学近一百年的设计学教育史使其在国际建筑,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 下简称LA),城市规划等各设计领域独领风骚,领导一代又一代国际设计新潮流。

作为设计领域三姊妹之一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教育更是哈佛之首创,近一百年的辉煌卓越,使之成为世界本领域实践与专业教育之航标灯塔。

考察其教学体系,对我国方兴未艾的LA事业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下面将着重从三个方面介绍哈佛大学LA专业:简史与教育哲学、学位体系和课程体系。

1、简史与教育哲学哈佛的LA专业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美国的LA史。

从1860到1900年,美国LA的开山祖Frederick Law Olmsted等便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的规划与设计中奠定了LA学科的基础。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开设了全国第一门LA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四年制LA专业学士学位(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此后,便与建筑学理学学位教育(始于1895年)并行发展。

美国LA之父,老Olmsted于1906开始领衔主持LA专业。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LA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即MLA(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教授开始在LA课程体系中加入规划课程,逐渐从LA中派生出城市规划专业方向,并于1923年在全国首创城规方向的景观规划设计硕士学位(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ity Planning)。

从哈格里夫斯的景观设计理念谈校园景观设计

从哈格里夫斯的景观设计理念谈校园景观设计

文章编号:1009-6825(2009)11-0021-02从哈格里夫斯的景观设计理念谈校园景观设计收稿日期:2008-12-09作者简介:刘熙倩(1979-),女,助理工程师,河南纺织建筑设计院,河南郑州 450007闫 芳(1980-),女,助教,河南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李国光(1978-),男,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六所,北京 100045刘熙倩 闫 芳 李国光摘 要:通过对哈格里夫斯辛辛那提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设计理念的整理、分析和总结,对现有大学校园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给出明确的思路和定位,以期对今后的校园建筑和景观设计有所启示,有助于优秀校园景观的形成。

关键词:景观,校园规划,校园文化,环境中图分类号:T U 984.14文献标识码:A哈格里夫斯1977年毕业于佐治亚大学环境设计学院,获得风景园林学士学位(M L A),197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获风景园林硕士学位M L AO 。

毕业后他在美国著名的SWA 设计集团工作,由于表现出色,两年后即被委以主要设计师的重任。

1983年哈格里夫斯创立了自己的哈格里夫斯设计事务所,开始了风景园林艺术实践的新尝试,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从事风景园林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

1996年起他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主任和以皮特#路易斯#哈伯克(Peter Louis Hombeck)命名的教授职务。

哈格里夫斯的作品将科学与艺术在景观设计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哈格里夫斯在设计中结合了许多生态原则,同时考虑了文化的延续和艺术的形式。

他的设计渗透着对基址和城市的历史与环境的多重隐喻,作品深层的文化含义使之具有地域性和归属性。

他常常通过科学的生态过程分析,得出合理而又夸张的地表形式和植物布置,在突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态原则。

他设计的辛辛那提大学包括辛辛那提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辛辛那提大学西格玛剧场、辛辛那提大学图书馆广场、辛辛那提大学公共食堂环境、辛辛那提大学设计与艺术中心的环境设计等,都体现这一设计原则。

十如可持续发展园林 哈佛中文案例

十如可持续发展园林 哈佛中文案例

一、概述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个领域都在谈论的话题,而园林设计也不例外。

十如可持续发展园林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一个案例,探讨了园林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可持续发展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二、背景介绍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十如可持续发展园林项目始于2000年,旨在探索园林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合。

项目的名称“十如”寓意十个难以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园林废弃物的产生等。

三、十如可持续发展园林的设计理念1. 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园林设计中,十如项目倡导生态保护与修复,将植被种植和景观构造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借助植被的生态功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净化,同时减少植物种植所需的水资源。

2. 节约能源十如项目强调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尝试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通过合理的照明设计和建筑布局来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3. 废弃物减少与循环利用在园林设计中,十如项目提倡通过材料的选择和建筑设计来减少园林废弃物的产生,并尝试在园林中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社会公益与参与十如项目强调园林设计应当关注社会公益与参与,因此在设计中考虑了公众的需求和利益,尝试创造一个社区参与和互动的环境。

四、十如可持续发展园林的实践成果1. 设计实例一:雨水收集与利用十如项目尝试将雨水收集系统融入园林设计中,通过地面排水系统和雨水桶的利用来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用于绿地的灌溉和景观水体的补充。

2. 设计实例二:可再生能源利用十如项目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装置等手段来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来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

3. 设计实例三:材料选择与废弃物利用十如项目尝试使用可回收材料和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园林废弃物的产生。

在园林设计中尝试将一些废弃材料重新利用,如将旧的木材重新加工成园林家具。

4. 设计实例四:社区共享空间十如项目通过设计共享空间和公共绿地,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园林活动,如植树、草坪维护等,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和社区参与度高的园林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模式哈佛大学设计院教授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基于他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种景观设计的模式,是景观设计师甚至其他方向的研究人员工作时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种方法。

这一模式可以用来组织一系列与改变景观有关的问题。

尽管在景观设计中必然有着个体的以及群体的差异,但是对于景观设计师以及其他从事环境设计的专业人士来说,他们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有着惊人的且必不可少的结构上的相似性,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个理论模式。

卡尔的整个模式包括六个层次,每个层次又都与一个模型相关。

使用这一框架,就能整合设计中可以运用的各种知识,并且可以帮我们找到在哪些地方还需要理论的指引。

( 景观设计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理论:生态学理论,美学理论,历史学理论,感知理论,认识论,设计过程理论,相关法学理论等。

)而在我们按照这六个层次执行一个项目之前,又往往可以逆序地思考,从而找到一个研究项目的适当的方法。

1 了解背景、明晰问题的正向过程设计中有六类问题必须予以明确,而每一类都与一个由理论驱动的模型相关。

这些模型——无论是明朗的还是暗含的,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精确的还是模糊的——必须基于实用的和有效的理论。

在任何一个项目中这六个层次的框架都必须至少反复三次:第一,自上而下(顺序)明确项目的背景和范围,即明确问题所在;第二,自下而上(逆序)明确提出项目的方法论,即如何解决问题;第三,自上而下(顺序)进行整个项目直至给出结论为止,即回答问题。

以下列出了在明确问题及背景时通常考虑的六个层次的问题。

Ⅰ景观的状态如何描述?包括景观的内容、边界、空间,以及用什么方法用什么语言来描述。

表述模型(Representa-tion Model)即是这类问题的表述。

Ⅱ景观内部如何运转衔接的?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结构关系如何?这类问题的提出引出过程模型 (Process Model)。

Ⅲ目前景观的功能运转状况如何?如何判断?基于判断矩阵——包括美观、栖息地多样性、成本、营养流、公共健康、使用者满意状况等要素——产生了评估模型(Evaluation Models).Ⅳ景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是保护还是改变)?被什么行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而改变?这与第一类问题直接相关,尤其是在数据、用语、句法方面。

这一问题引出了变化模型(Change Model)。

至少两类重要的变化必须考虑:当前可预见趋势带来的变化(实际包括要素自身的时间趋势以及别的要素发生变化带来的改变)相应的就有预测模型(Projection Models);可以实施的设计带来的变化,诸如规划、投资、法规、建设等都属于设计范畴,相应的就有干预模型(Intervention Models)。

Ⅴ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可预见的差异或不同?这与问题2直接相关,因为同样是基于信息、基于预测理论的。

由这一类问题形成了影响模型(Impact Model)。

在这一模型中过程模型(2所描述)用于模拟变化。

Ⅵ景观是否应该被改变?如何做出改变景观或保护景观的决策?如何评估由不同改变带来的不同影响?如何比较替代方案?这与第三类问题又直接相关,二者都是基于知识,基于文化价值的。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由决策模型(Decision Model)来实现。

实施过程也可以被认为是另一类问题,但在这个模式中将其视为对第一类问题的反馈,即在改变后又创造了新的表述模型。

2 分析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的反向过程以上六个步骤是按照其通常被认知的顺序叙述的,但如果按照相反的顺序来考虑更重要,将会成为组织景观规划设计的有效方式,同时也很有助于明确设计的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阶段),并且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一个项目的设计方法应该按照上述问题框架自下而上地来组织和说明,因为实际上在每一层次得到的结果或结论都是源自于上一个层次的模型的。

于是我们必须按照下列问题进行考虑,一环扣一环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在。

决策:要想决定是否要做某种程度的改变必须先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

影响:要想比较就必须通过模拟各种变化来预测各自的影响。

改变:要模拟变化,必须明确(或设计)用什么样的变化来模拟。

评估:要明确潜在可能的变化需要评价现状如何。

过程:要评价景观就要了解景观是如何运转和相互作用的。

表述:而要理解景观如何作用就必须描述、概括其目前的状态。

具体来说,我们必须明确下列问题:Ⅵ决策:——我们怎么知道设计是不是一个好的设计?——我们怎么知道设计是不是最好的?——这是谁的决策:设计师的?客户的?一般公众的?为我们的后代的?景观的?植物的抑或动物的?——判断是基于哪些价值观:美学?生态?利润?健康?成本?能源消耗?社会公平?——决策基于当地视角?区域视角?全球视角?——决策是长期的?短期的?Ⅴ影响:——改变如何被衡量?——由谁来衡量:设计师?专家?正规模型?——设计评判委员会是否充分地检验改变带来的影响?Ⅳ改变:——如果没有设计的干预将会怎样?——对历史的或可供比较的先例的研究如何为改变提供模型?——如何选择和适应?——光靠制图是否能充分地表现改变?Ⅲ评价:——对景观如何赋予不同的价值特性?——价值特性意味着什么?——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景观或设计;或这是一个生态健康的景观或设计”的基础是什么?Ⅱ过程:——如何理解景观如何运转或作用(不管是区域分水岭还是城市街道角落)?——我们对景观如何被感知和使用的理解程度如何?——我们如何描述这些关系?用系统分析模型?——要达到什么复杂程度和精确程度并值得付出多少努力?——我们是否假设我们的过程知识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而相对稳定?随着文化地理条件的改变呢?——景观如何与其他影响景观的因素,如经济、社会、技术、法律等相互作用的?Ⅰ表述:——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述?——质量以什么方式表现?——表述的有效载体是什么?——景观是由什么要素和属性组成的:形状?颜色?质地?树?泉水?山脉?点?线?面?空间?运动?斑道?廊块?基质?分区?边?节点?神秘性?一致性?想象?音乐?文字?静态的时间?空间?运动?个人体验?公共意图?什么是景观?然后,必须再自上而下贯通整个过程至少一次,以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顺次应用适当的模型,即:表述,过程,评价,改变,影响,决策。

到最后,就有了两种决策结论:“是”或“否”。

“否”就意味着一个后向反馈循环,并且需要改变上一个阶段的问题答案。

当然所有这六个阶段都可以作为反馈的关注点,“重新设计”(IV)是一个常被使用的反馈战略。

一个视条件而定的“是”的决策(其实仍是“否”)可能会引起研究的尺度、规模或时间上的改变。

(例如高速公路走廊的区位选择基于一个复杂的队列分析(Alignment analysis)。

)在尺度发生变化的情形下,仍需重新顺着框架的六个阶段逐步分析。

对一个项目的设计必须不断反复直至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

(在景观保护的领域中,也许“不建设”就是一个肯定的答复。

)一个肯定的决定就意味着实施,从而带来一个向前的改变,于是就有了一个新的表述模型。

整个了解、分析、设计景观的过程可用图1来概括:任何一个设计都会在时间和尺度上不断地发生变化,当各种变化不断地进行重复和发生联系时,上述模式就会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烦琐的研究的组织基础,可以帮助设计者理清头绪。

尽管项目具有高度复杂性,同样的问题却一遍又一遍的摆到我们面前,只是针对这些问题的具体的模型、方法和答案会随着环境背景的不同而不同。

尽管这个模式看起来是有序的、相继的,实践中却常常会打破这一序列。

任何一个设计项目都不会一帆风顺地通过,可能会出现错误的起点、死角、新奇的发现等等,但是的确都能够顺着上述模式的问题和模型找到最终的答案。

3 模式的应用——纽约中央公园的实例上述模式提供了一个规划设计的思维范式,在任何一个景观设计甚至其他方面的设计或研究中(不管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都可以套用这一模式,以助于找到一个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其实它的意义还要更广泛,它从一种角度提供了一个分析现实问题、解释世界的框架。

当把模式中那些问题里的景观类的字眼换成其他要素(诸如经济问题等)时,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都逐渐明朗化了。

下面以一个实例来说明该模式的实用性。

虽然在纽约中央公园设计规划的历史中设计师和决策者们几番大施笔墨的更改,上述六个层次的模式仍可以很好地得到应用。

1856年以前,中央公园是“天然的、野生的,如同一个不洁净、不整齐的顽童”(属于对第一阶段问题的描述,即属于表述模型,I)。

在纽约城这个游憩的开放空间的背景下(II),纽约中央公园被象William Cullen Bryant和Andrew Jackson Downing这样的名人给予很低的评价(III)。

在1851年纽约市市长选举中中央公园成为一个关注点,于是发动了一次设计竞赛(VI)。

结果Olmsted和Vaux的规划(The Greensward Plan)在33个候选作品中赢得胜利( I 至 IV)。

这个规划本来雄心勃勃地要将公园的各方面都进行改进,但开始就被公园的委员会成员们拒绝了(VI)。

不少设计方面的考虑不得不重新进行(IV)。

于是不断修改,直到1868年被重新评价(V)并认可(VI)了的规划开始实施(I)。

纽约中央公园作为景观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被不断地引用,并被作为改进变化的楷模和大都市中开放空间使用的一个楷模。

可是到了1900年,公园被使用(II)和被评价(III)的方法都发生了改变,以致于在很多方面被认为有不少消极作用。

从1900年到1972年,又有33个之多的项目被提议,包括1919年的一个体育馆,1919年的一个飞机场,1923年的广播站,1940年的军械库,1960年的若干餐馆,以及1964年的一大批住宅项目。

这些中每一个项目都被评估了可能带来的影响(V),每一个都被否决了(VI)。

然而同时又有55个改进方案提出(IV),经影响评价(V)后被公园委员会采纳了,并且随之得到实施(I)。

这其中包括动物园、滑冰场和其他一些体育运动设施。

到了80年代,随着时间的流逝及景观自身的发展演变(II),评价公园的方法又重新发生变化(III),尤其在历史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整个80年代,很多历史保护性的计划被提出(IV)并得到通过(V,VI)。

逐渐的,这些计划被一步步实施,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又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引入了一个新的轮回(I)。

其实设计本身既是一个动词又是一个名词(Webster's,1973)。

设计作为动词:为了标识;为了感知并规划出来;为了有一个目的;为了一种功能而去设计安排——它是面向未来的。

设计作为名词:一个精巧的、有目的的规划;对形成人类产品(如景观建筑)的要素的安排;基本的组织架构(the underlying scheme);(并且,对那些把景观建筑视为“外部装饰品”的人来说,就是装饰性的图案模式)——它也是面向未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