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4诗歌鉴赏:表达手法之1——抒情手法
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
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 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了相思之苦。
直接抒情
•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简析这首诗的抒情特点。 答题规范:本诗歌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手法, 诗中的“独怆然而涕下”直接表现了诗人想着 天地之浩大,人之渺小,而感时伤事的情怀。
13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
19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
19托物言志
20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20 借史抒情
2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以苍凉的秋景写对 国运艰难的关注和沦落他乡的凄苦。 22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古代诗歌鉴赏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表现技巧 表达技巧 表达特色 艺术特色
1 抒情手法
表 现 手 法
2 修辞手法
3 描写手法 4 结构章法
表现手法类诗歌答题规范
• 【答题步骤】 • (1)概括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 手法。 • (2)分析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 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 (3)点明作用:此手法有什么样的 表达效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区别
• 绝句二首 杜甫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诗歌中的一、二两句的作用。 答:一二两句采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的手 法。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反衬出全诗 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 画菊 郑思肖(宋末诗人)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说说诗歌是如何抒情的。 答: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用宁可在枝头枯萎 也不愿意飘落风中的菊花寄托了自己宁死不屈,坚 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品格。
诗歌鉴赏之常见表现手法
8、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 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 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 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 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 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因此蜡烛 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形 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含蓄(运用眼 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轼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 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 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 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 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雨霖铃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 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 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 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 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返回
9、联想和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 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 艺术表现力。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 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 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返回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 情寓于写景之中。莺歌燕舞,欢乐明快的景色,容 易引起喜悦的感情;秋霜冷雨,萧瑟阴晦的景色, 容易引起孤寂忧伤的感情。如白朴《天净沙.春》 春风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拢,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曲中描写的景色是明快的,它所触发的情感是 喜悦的、愉快的。 而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写的景是萧瑟的,它所引发的感情是孤寂的、 凄凉的、是深深的断肠人的离愁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小结:
以景结情: • 1、特征:结尾处 画面感 画中情 • 2、效果:如撞钟 • 3、思路:明手法 析手法 析效果
• 景与情的关系:
• 情景交融,其实不需要这么复杂,我们只需 要记住: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 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 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 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 景、乐景?
• 3、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 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 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 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 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 之情更加浓厚。
答案:
1:表达了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 感伤与惋叹,对意中人思念之情以及无人陪伴的 孤寂之情。 2:“长空黯淡连芳草”运用“以景结情”手法。( 2分),通过写女主人公遥望远方,只见长空惨淡 晦暗,芳草连接长空,营造了一幅惨淡凄美的意 境,(1分)表达了因意中人长久不归,主人公翘 首以待后的失望之情和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1 分)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悠长。(2分)。
课本内容回顾:
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 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 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 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 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 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3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试着区分两种手法的区别。 念奴娇 登多景楼① 陈亮
表达技巧 第2节:表达方式
抒情手法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借事抒情 借典抒情 借古讽今 托物言志 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以景结情 哀乐反差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 的。 “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 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细致描绘出这些景 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 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 “托物言志 (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 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 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4.以哀景写乐情 如李颀《琴歌》:“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 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 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 敢告云山从此始。”三、四两句低沉压抑,是哀景,但这是以 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 了。
【应用体验】
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 志。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_借__景_抒__情____
经典课件,独创!!诗歌鉴赏之抒情方式
练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②古 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 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 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 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 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 凄凉之情。
注意区分借景抒情 与托物言志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托物言志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
1、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 疾苦、怨愤。 2、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 《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 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 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托物言志,用蝉来警戒自己,要 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 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①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高树,餐风饮露,所 以难以饱腹。 ②“徒劳”句——虽带恨声,但也徒然(没有人 同情)。 ③疏欲断——蝉通宵悲鸣,最后鸣声稀疏、无法 继续下去。 ④碧无情——碧树对蝉的悲鸣无动于衷。 ⑥“薄宦”句——薄宦:微薄的官职。梗:树枝。 泛:漂浮。喻行踪依然漂泊无定。 ⑥芜已平——杂草丛生,荒芜到快要平没了。 ⑦举家清——全家清苦。连上句意谓:多劳你的 鸣声使我警觉,使我全家也和你一样坚守操守, 过着清苦的生活。
问:这首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以乐景写哀情。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 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唯有如 此美景,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 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 情更加浓厚。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用。
借景抒情 狭义的借景抒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有我之境。 就是作者本有强烈的感情需要发泄,借助一定的环境来 表现这种情感。景是受情制约的,为情服务的。诗人的 情是喜情,见到的景色自然都洋溢喜的气氛,诗人的情 是哀情,遇到的景都蒙上哀的色彩。“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正因为情是得意的情,所以处处是 美丽的花。“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正 因为被贬谪,仕途坎坷,所以云横雪拥,景是障碍重生 的景。 再如: 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 千去。”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一般认为,不管借景抒情还是触景生情都可以说是寓 情于景。 狭隘的观点是,这种抒情方式既有情感抒发的语言 也有景物描写的语言,即有景有情。 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一 句写对国家时局危难的感伤,后一句写对家中亲人分散 的离愁。既写春花春鸟,又写见之溅泪,闻之惊心。 无论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都能达到情景交融的 效果。如《浣溪沙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是借景抒情,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 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里船。”是触景生情,诗人喜悦 之情已完全融汇于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景物之中。触景 生情,情景交融。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锡《台城》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 乐的荒淫生活,和现在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 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 感慨者。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 手法)。 •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 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 臆。“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 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 民歌· 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 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 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李白 《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 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 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 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 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 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 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南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直接议论和抒情,表达了积 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 国建功的思想,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抒情,即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 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008山东卷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 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 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 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 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 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 (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 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 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 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悲愤相呼应,构成了 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二)哀景写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 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 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 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 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 加浓厚。
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在作 者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莺争”“燕 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 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乐景 ,借景抒发 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一)乐景写乐情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 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表达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三)乐景写哀情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 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绝句二首 (其一)杜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甫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这是一幅 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 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在这里既是写“景”, 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哪是 “情”。
(宗悫的典故
)
2、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韩信的典故)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 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 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 犹唱,《后庭》遗曲。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运用了什么抒情 方式?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用典抒情的抒情方式《后庭》遗曲,是陈后 主所制的《玉树后庭花》。这三句是化用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 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王安石没有去责怪商女无 知,而是意在言外,另有所指:歌妓们至今还在唱着亡国之音, 正是因为当权者耽溺酒色,醉生梦死。然而如再不改弦更张,采 取措施,富国强兵,必然继续六朝悲恨。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踏雪寻梅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周南·关雎》)例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卫风·伯兮》)例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例7: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18、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
技巧型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何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何因)
(3)此手法有何作用,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 情。
(何果)
课外练习1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 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从作者抒发感情的角度谈谈本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用典抒情。2、“欲何依”化用曹操的《短
化作啼鹃带血归。
7、用典抒情 触景生情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用典抒情
9、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9、借景抒情(乐景写乐情)
10、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
年?
10、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
11、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
歌行》中“何枝可依”,表现了作者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采 薇”运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现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 追怀古代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
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 15、托物言志
16、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6、借史抒情
1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7、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以苍凉的秋景写对国 运艰难的关注和沦落他乡的凄苦。
完美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其它表现:联 想和想象
月夜 杜甫 今夜鄜(fu)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 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 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
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间接抒情
• 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 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 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 写法。
乐景乐情: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 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 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
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 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 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 亲人的无尽思念。
石灰吟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 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 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 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 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 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 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明暗
•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 ,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10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抒情
1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 借景抒情 莺恰恰啼。 12.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乐景写哀情 1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 雨入寒窗。 借景抒情
14.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 南《蝉》) 托物言志 15.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 乐景写哀情 雨下西楼。《谢亭送别》 16.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直接抒情
乐景衬哀情
3. 以景结情
诗歌的结尾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 (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山居即事》 王 维 (2008年天津卷) • 《春日即事》 李弥逊(2008年全国卷Ⅱ) • 《小斋即事》 刘一止(2007年海南、宁夏卷)
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 直接抒情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借景抒情 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触景生情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 直接抒情 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 5.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借事抒情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寓情于景 7.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 满乾坤(《墨梅》王冕) 托物言志 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 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 程万里’ 直接抒情 9.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 带血归。 用典抒情 触景生情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中,抒情手法是一种表现技巧。
直接抒情是其中一种方式,通过直接表达内心情感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另一种方式是间接抒情,其中借景抒情是最常见的方式。
借景抒情可以通过让景物与情感融为一体来表达情感,或者在诗的结尾以景物代替情感,使得诗歌留下余韵。
此外,托物言志也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将思想寄托于物品来表达情感。
在描写手法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两种常见方式。
正面描写可以通过白描、工笔和渲染等方式来表现形象,而侧面描写则是通过配合其他事物来烘托所需要的对象。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描写手法,通过将两个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来突出所需要的对象。
衬托则是通过正衬或反衬来突出所需要的对象。
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也是常用的描写手法。
细节描写可以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等方式来表现形象。
写景角度方面,可以从远近、上下、俯仰等观察角度来描写景物,也可以从视、听、嗅、味、触等感官角度来描写景物。
同时,也可以通过形声色摹形拟声绘色等方式来渲染色彩,或者通过动态、静态、虚实等方式来表现景物的特点。
修辞手法方面,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和用典等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托物言志是诗人通过描写事物表达内心感受、态度、志向等。
这里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2.用典故抒情是指借用过去的典故来表达情感。
3.寓情于事是指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叙事中。
4.借古讽今包括借古喻今、借古伤今、怀古凭吊、咏史怀古、借古抒怀等。
5.对写法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
诗人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展开想象,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想念自己,以此来表达思念之情。
6.篇章结构主旨技巧手法包括XXX、想象、象征、悬念、首句点题、开门见山、曲笔入题、重章叠句、层层深入、对比、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首尾照应、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2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裴迪《送崔九》 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 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江汉》
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老当益壮 而又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3、借古讽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 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 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叙 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 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 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借古讽今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 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 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 有意味,颇显豪气。
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有何区别?
• 用典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 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 特定的含义。用典抒情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 前人的语句或事迹来表现出来。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 是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引 用典故以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 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
1、因事(叙事)缘情
通过截取生活片段、描述动作细节等叙事 来抒发感情
秋
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因事缘情,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 —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 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歧王斋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 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 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 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 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 那场大动乱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 心灵创伤。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 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 十八字中,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劣,但此处的哀景是为反衬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的。
严酷的环境没有让他消沉,反而意气风发,愿意以身许国,杀敌建功。
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壮志豪情力透纸背这种方法能使诗歌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借景抒情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情与景分开写。
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
也可以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
另一种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诗人本无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却因身在一定的环境中,或因景的秀丽而欢喜,或因景的萧瑟而忧愁。
这种情是由景激发的,是景决定了情。
如因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
又如: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
②“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是一位姓秦的游人游西湖时面对岳飞墓很自然地产生的情感。
③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写的是作者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清秋季节,独自泛舟,上西楼,见回雁。
但其中也有其所生之情:“谁寄”锦书,自然是无人寄锦书,表达的是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其锦书而望断天涯的愁苦之情。
下阕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喻人生、爱情、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感,从而触动作者所有情思。
往后五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为完全的抒情,最后三句尤其精巧别致,在全篇景物描写的烘托下,只觉其愁思在眉头心间流动荡漾,有了更大的艺术吸引力。
(3)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在结尾处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鉴赏诗歌之抒情方式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ຫໍສະໝຸດ 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 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 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作者借赞扬历史上的刘裕,讽刺南宋王 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 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马诗》托物言志,(第一步)写出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 答: (第二步)通过慨叹马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得重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感慨,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第三步)《南园》直抒胸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一步)连用两个反问句,(第二步)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痛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技巧鉴赏之
抒情方式鉴赏
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手法的
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
规范答题。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 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 事抒情、用典抒情、对写等。
1、直接抒情
常用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诗歌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咏史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叙事抒情、因事缘情以及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
举例: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直接抒情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借景抒情哀景哀怀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触景生情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直抒胸臆5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因事抒情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寓情于景7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托物言志8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直接抒情9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用典抒情触景抒情10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抒情11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借景抒情乐景写乐情12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1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哀景写哀情14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托物言志15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乐景写哀情16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直接抒情17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咏史抒情18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19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托物言志20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克洛岱《绝望》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
1
法国诗人克洛岱的诗未选取任何意象,直 抒胸臆,感情直露而强烈;而李清照的诗 由于采用了大量的传统意象,如淡酒、西 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借景抒 情,诗风含蓄而蕴藉。
作者描写了早春西湖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春 水初平,白云低垂,早鹰争暖,新燕啄泥,乱花 迷眼,浅草初长,绿柳成荫。在作者的字里行间 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 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 情有独钟——乐景 ,借景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早
春风光的喜爱之情。 (A 一)乐景写乐情7
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
春光绚烂。春景不可谓不美,然而岁月茬苒,归其
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趣,却反而勾起了诗人
漂泊感伤之情。
(三)乐景写哀情
A
9
借景抒情
• (1)以乐景写哀情 • (2)以乐景写乐情 • (3)以哀景写哀情
A
10
2 借物抒情(托物言 志)
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
6借景抒情(乐景写乐情)
7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 《闺怨》)
7 触景生情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采薇》
8借景抒情(乐景写征人离乡之哀/哀景写征人回乡之哀)
9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9 叙事抒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末句的景物描写是怎样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尾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景 交融,用凄凉冷清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了(渲染烘托 了)得知白居易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凄苦
(二A )哀景写哀情 8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 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 能成行。 这首诗是怎样抒情的?
A
21
1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叙事抒情,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 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 ,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 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A
19
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1直接抒情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
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 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A
11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 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 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A
12
托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
物
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言 志 和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 物品。
借
景
抒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
情
爱好、愿望、要求等。
的 区 别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A
13
3 用典抒情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借以表达某 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 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言 简义丰的效果。
A
2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之
抒情手法
A
3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 寓情于景 / 触景生情 )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 3 借古抒情(用典抒情 / 借古讽今) 4 借事抒情(叙事抒情 )
A
4
一、直接抒情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 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 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2托物言志
3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瀑布联句》)
3托物言志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康赏心
亭》)
4用典抒情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
淮》)
A 5借古讽今
20
6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
有意味,颇显豪气。
A
16
用
典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是
抒
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
情
和
借
古 讽 今
用典抒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 语句或事迹来表现出来
的
区
别
A
17
4 借事抒情
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场景、片段和事件来抒 情达意。
A
18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 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
A
5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 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A
6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1、尽西风,季鹰归未?。
(季鹰的典故)
2、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韩信的典故)
A
14
借古讽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 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A
15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
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
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 《绝望》,该写之后,诗歌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更喜欢哪一首?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等待!等待! 梦!梦!梦!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哭痛!苦哭!!痛哭苦! !我的心充满痛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