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中国古代诗词的美感表达方法
中国古代诗词的美感表达方法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经典作品以精妙绝伦的词句和深邃的意境,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情感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美感表达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文学之美。
一、意象描写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表达美感的核心元素之一。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选择恰当的意象,诗人能够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引导他们进入作品的情境中。
古人追求的是一种具有意蕴的意象,一种能够直击内心的表达方式。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景物描写,他把大自然与人的情感相连接,使读者感受到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生的无奈与豪情。
这种意象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不仅展示了作者的艺术天赋,也表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浓厚文化底蕴。
二、音韵制约中国古代诗词注重音韵的和谐与节奏的追求。
韵律是古代诗词独特的魅力所在,通过合理的押韵和格律的运用,诗人能够使作品更加凝练、高雅,增强美感。
例如,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开篇,通过押韵和平仄的对称运用,使整首词句流畅自然,如歌如诗。
这种音韵的制约,使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味,让人耳目一新。
三、情感抒发中国古代诗词在表达美感的同时,也注重情感的抒发。
诗人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描述和思考,将内心深处的情感用文字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感悟。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以对秋意的体验,表达了对逝去的时光和无奈的情感:“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种对时光流转和爱情的感慨,让读者感觉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那份柔情和无奈。
四、意境张扬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写意风格和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诗人借助意境的营造,使作品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以一种简约而浓墨重彩的笔法,写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名句,通过简短的词句展现了孤寂和寂静的氛围,烘托出一种清新的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表达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显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三友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显隐,实际上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所谓“隐〞即隐晦曲折,指的是含蓄隐曲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所谓“显〞,即显豁,指的是率直浅切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一般说来,中国的古典文论称赞含蓄手法者多,但也有许多作家刻意追求直白显豁的风格,甚至形成一些文学集团和风格流派,如中唐时代的新乐府诗派,宋代舜钦和梅尧臣追求的梅体等。
下面分别加以述论:含蓄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之意,与诗歌创作中的浅平直露,一览无余,略无余蕴相反,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
诗歌的含蓄实际上包括两层涵:一是题旨即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成心说得隐约模糊,让人捉摸不透,如商隐的一些"无题"诗、阮籍的"咏怀"诗等;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印象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已尽而已无穷,如钱起的"湘灵鼓瑟"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又如贺"雁门太守行"采用的印象连缀方式等,使读者从诗人有限的描叙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一、含蓄风格的形成和开展含蓄的手法,早在先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以及追求的具体涵,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风·株林"以隐约朦胧的方式到达锋利嘲弄的目的,可以说是开了含蓄朦胧手法的先河。
但在先至六朝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隐以复义为工〞,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根底。
最早提到“含蓄〞一词的似在唐代,如杜甫"课伐木":“舍西崖峤壮,雷雨蔚含蓄〞;愈:“森沉固含蓄,本似储阴奸〞〔"题炭崖谷湫祠堂"〕等,但这些均是描摹物体的形态涵,与这里说的诗歌表现手段无关。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1-15)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1-15)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按: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笔者陆续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和台湾大学访问或作客座,教学研究之中,结识了诸多学者。
其中成功大学文学院张高评教授是来往较多的一位。
张教授赠送的许多著作中,有几种是他老师黄永武教授的。
黄教授是敦煌学专家,在诗词理论和鉴赏上亦有独到的心得。
我拜读他的《中国诗学·鉴赏篇》、《中国诗学·设计篇》,很是心仪,又觉余兴未尽,继而产生冲动写下这本小书《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其中有些见解和资料就是借鉴黄先生的。
拜谢之余,特别道出,以示不敢掠美之意。
•·中国古典诗人的炼字、炼句、炼意——《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五/陈友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美人芳草——《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四/陈友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显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三/陈友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想象——《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二/陈友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一/陈友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九/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八/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的辞采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七/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的结构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六/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的荒诞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五/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四/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动与静——《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三/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时间变化——《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二/陈友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空间变化——《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一/陈友冰。
古诗词的修辞手法与比喻技巧
古诗词的修辞手法与比喻技巧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
而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比喻技巧更是使得古诗词具备了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介绍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比喻技巧,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一、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诗词中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意象和情感。
例如唐代杜甫的《登高》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将太阳辞别山峦,黄河汇入大海的景象直接比喻为人生的辛苦和归宿。
2. 象征象征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在诗词中,常用动植物、景物等来象征情感、思想或道德观念。
例如明代杨慎的《临江仙》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的“白日”和“黄河”象征着光明与广博,表达了抱负的人要永不停息的追求。
3. 对偶对偶是指通过对比相似或对立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排比,以增强诗词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唐代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对比“银烛”和“小扇”、“画屏”和“轻罗”等的排比,营造出淡雅幽静的秋夜情景。
二、比喻技巧1.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人类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诗人可以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将雨水拟人为知时节的生物,表达诗人对收获和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描述事物的时候进行夸大处理,增强表现力和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
唐代李白的《蜀道难》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使用“百步九折”这样夸张的形容词,突出了蜀道险峻艰难的特点。
3.比拟比拟是指通过将两个相似或类似的事物进行对比和结合,以增加诗词的形象和感染力。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通过将月亮和自己的心情结合在一起,达到美化情感的效果。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浅谈古典诗词之美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诗是最美的语言,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来的一首歌曲。
这句话应用在我们的古典诗词上,是再恰当不够了。
古典诗词,寥寥数字,却是四两拨千斤,字字千锤百炼,就这么几个字或勾勒出恢宏或清雅的画卷,或激荡或幽咽的音乐。
其内涵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篇1我们读古典诗词,不是真的在读,而是用心在体悟,体悟那份空灵、曼妙、共鸣,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呼吸着诗中世界的气息,让每一次感受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不同,新的美妙和其中暗藏着玄机和活力。
古典诗词的精炼留下了让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读者能够将自身化为微小的尘雾,瞬间弥漫于整个诗的空间。
那巨大的空间可以让读者,如丝如梦,如幻如仙,其多种意境,多种揣测,多种解释,多种理解,渗透全身。
其诗句可以是青山绿水,可以是大漠落日,可以是古寺寒钟,可以是隐逸暗香,可以是高山流水,也可以是海枯石烂……她就是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具有宽广的想象视野和表达空间,其穿越性,是超出时空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古典诗词以音乐性质的美感,以韵律、语感、节奏为主流,营造一种朦胧的梦境,朦胧的山水情怀,朦胧的人生咏叹,她既可以是气势磅礴,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也可以是花前月下的浪漫的儿女情长。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在于她的押韵,古典诗词的主体,是使用中古音系统进行创作的,这个系统的标准叫“平水韵”,是因为一个平水县人编的字典而得名的。
近体诗(即绝句和律诗)是只能押平声韵的。
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是押尾韵的,即:诗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她是汉语诗歌的一个特色。
古典诗词的押韵有它深厚的蕴涵和独特的魅力。
我们的汉语诗又叫做“诗歌”,是因为那些诗本来都是可以歌吟的,现在我们办古典诗词诗会,就有许多老同志上台去吟诵,去歌咏。
古典诗词的诗意美感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充满了诗意美感。
古典诗词的诗意美感体现在其精巧华美的形式上。
古代诗词追求“言简意赅”,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这使得每一个字、每一句都富有深意。
古典诗词注重韵律,往往采用对仗、押韵等手法,使得整首诗句流畅优美,给人一种美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手法,使整首诗韵律感强,读起来格外动听。
古典诗词通过巧妙的艺术形式,使作品具有深远的美感。
古典诗词的诗意美感还体现在其表达的丰富情感上。
古代诗人往往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包括对自然、人生、爱情、友情等的感慨和思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远离故乡的异乡之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令人动容。
古典诗词中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使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思考,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古典诗词的诗意美感还体现在其意境的独特之处。
古代诗人往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以极寥寥的文字勾勒出深沉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空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句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色,使人仿佛亲身感受到眼前的美景。
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如画,给人以无限遐想和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的诗意美感体现在其精巧华美的形式、丰富情感的表达以及独特的意境上。
它通过高度精炼的文字,将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传达给读者,使人陶醉其中。
古典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教育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重视古典诗词的学习和传承,让它继续发挥其独特的诗意美感。
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解析
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解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无论是诗人的咏史抒怀,还是民间歌谣的传承,都融合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这些手法和技巧不仅使诗词更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还用以塑造情感、描绘景物,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比喻比喻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用一事物描绘另一事物,以达到抒发情感或表达意境的目的。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这里将“香”比喻成诗人袖中隐隐的情感,既形象又富有感染力。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增加其程度,以达到强化表达的目的。
这种手法常运用在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方面。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夸张的运用使景物更加丰满,让读者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对偶对偶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之一。
通过对称的句子结构、相对的意义和词语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对偶的手法,诗句体现出平衡和和谐的美感。
四、押韵押韵是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之一。
通过运用相同或近似的韵母或声母,使诗句更加韵律优美,让读者在欣赏诗词时感受到音乐的美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通过运用押韵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五、借景借景是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技巧之一。
通过将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相结合,达到表意或表情的目的。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道:“落日圆峰转,秋风细雨凉。
千古钱塘水,一时风景长。
”这里通过借用钱塘湖的景色,进一步凸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讴歌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六、联想联想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之一。
通过对某个事物的隐喻或象征性意义的联想,诗人能够将一种情感或意境生动地表达出来。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比喻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比喻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凝练深刻的语言表达、细腻真实的意象描绘和巧妙多变的比喻手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代诗词以优雅的艺术形式呈现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读者在欣赏中领略到生活的美好与哲理的深刻。
一、意象的魅力1. 诗意盎然的自然意象古代诗词善于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展现万物之美。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明亮的月光照射着床前,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表达的“露井台边水,凉鸣岸上蝉”,则通过夜晚的露水、凉爽的秋风以及清脆的蝉鸣,勾勒出一个安静而凉爽的秋夜景象。
另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描绘了草原上的广袤和绵延,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这些自然意象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内心的共鸣。
2. 丰富的人物意象古代诗词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展示了世态人情和人物内心的丰富感情。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描述了他和已故的弟弟之间的深厚情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昨夜何所如”。
这样的描写既展示了兄弟之间的深情厚意,也抒发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写登高远望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描述既给人以宏大壮丽的景象,又寄托了作者对人生跌宕起伏的感叹。
二、比喻的巧妙运用1. 象征比喻的力量古代诗词中的比喻手法常常呈现出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生动的比喻来隐含对人生、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思考。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表达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村”,通过将渔舟唱晚和穷村与秋天的景色进行比喻,寓意着秋天的温馨和寂寞。
古代诗词中还有很多经典的比喻,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比喻,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追求。
2. 趣味比喻的独特魅力古代诗词中的比喻手法常常以生动有趣的形象勾勒出丰富的意思,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篇一: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的文学形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的美不仅仅体现在文字和表达方式上,更在于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使用汉字作为表达媒介,每个汉字都具有其独特的音韵和含义。
在诗词中,诗人可以通过汉字的排列和组合来营造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美感。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有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中的“哀”字发音低沉,与后面的“回”字形成回环呼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也是其独特之处。
诗人可以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感悟,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明代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有一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句诗通过描述一个女子在溪亭醉酒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在于它的内涵和韵律,在于它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无论是在文学、音乐、绘画等领域,中国古典诗词都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它所蕴含的魅力永远不会被人们所遗忘。
篇二: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美感,以其不可替代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和听众。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在于它的语言艺术。
汉字的独特结构和音韵美感为诗词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灵感和发展空间。
诗人可以通过选用精美的词汇、巧妙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使作品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在于它的意境深远。
诗词的创作不仅要有高超的语言技巧,更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生活感悟。
诗人可以通过作品表达出自己对生命、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悟。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在于它的艺术价值。
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有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价值。
诗人可以通过作品表现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诗词作品。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在于它的历史厚重。
中国古代诗词的美感表达
中国古代诗词的美感表达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美感表达独具特色,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诗词以优美的语言、含蓄的意境、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民。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的意象表达、音韵美感和情感裁剪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诗词的美感表达。
一、古代诗词的意象表达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意象表达见长,通过对自然、人物、物象等的描绘,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美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象描写使人们感受到月夜的宁静和寒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让人陶醉其中。
这种意象表达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更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古代诗词的音韵美感古代诗词追求音韵的和谐与美感,注重诗句的音律与韵律。
通过对音韵的巧妙运用,使诗词的美感得以凸显。
比如,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运用了一系列的押韵与对仗,如“策杖客心悲,无穷酒恨生。
对月不能愁,因风思故人。
”这种音韵美感的追求使诗词更富有节奏感,使读者在品读中沉浸于文字的韵律之美。
三、古代诗词的情感裁剪古代诗词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对感情的精心裁剪,使诗词更富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诗人对于自然、人情、历史和爱情等各种情感的抒发,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也使人们在阅读中揣摩出自己的情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诗人对曾经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让人在共鸣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离愁别绪。
这种情感的裁剪使诗词更加贴近生活,触动人心。
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对意象表达、音韵美感和情感裁剪的运用,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美感传递给后人,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境界。
它以其深邃的思想、清新的意境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打动了古代人民的心灵,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总结中国古代诗词以其意象表达、音韵美感和情感裁剪等特色,展现了独特的美感表达。
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感的描绘与抒发,古代诗词创造了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一陈友冰夸张是诗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
夸张这种手法产生很早,几乎是同我国古典诗歌同时产生的。
早在我国第一部民歌集《诗经》中就出现夸张,如《河广》篇:“谁谓河广?曾不容舠。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河狭窄的容不下一条小船,路途近的一个早晨就到,这皆属于缩小夸张。
《诗经·云汉》篇:“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是说周朝的百姓一个也没有剩下,这属于夸大夸张。
最早从理论上以专文来探讨夸张手法的是东汉的王充。
他在《论衡》中写了《艺增》、《儒增》、《语增》三篇评述夸张的文章,对经书圣典中的夸张,有时辩护,有时批评;对文艺作品中的夸张,常常不赞成;对世俗传言中的夸张,更多的是否定。
他在解释“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这句话时,说:“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无以知,意从准况也。
使人或时不知,至诚以为然;或时知而欲以喻事,故增而甚之。
”指出夸张与诗人的想象有关,与诗人的强烈感情有关,与比喻也有密切的关系。
对夸张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是刘勰。
他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
同王充相反,他对文艺作品中的夸张持肯定态度,认为不仅无害,而且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而且具有“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的艺术魅力,“神道难摩,精言不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运用得好甚至能“披瞽而骇聋”。
如何运用夸张,刘勰提出“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原则。
这些论述不仅道出了夸张的本质特征,也划分了夸张与夸大失实的界线。
刘勰在《变通》中还直接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术语。
一、夸张的审美价值夸张有如放大镜,使人们能够更直接、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特性,获得鲜明的印象和具体深刻的感受。
谈古代诗歌中比喻的修辞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比喻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从语言学角度来说的。
在诗词中,巧妙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不但有助于提高诗词的艺术性,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更好地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在诗词中,常见修辞的有: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
一、比喻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不同事物的修辞手法。
其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可以使诗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同时,起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审美艺术效果。
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如,李煜的《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中,“愁”像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
李煜在《清平乐》中写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愁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
贺铸在《青玉案》中写道:“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把愁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等来比喻,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
从方式划分,常见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几种。
1、明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明喻是最常见的一种。
所谓明喻,就是被比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都出现,并用喻词“象”、“好比”、“似”、“如”、“同”、“仿佛”等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明喻的诗词很多,下面举例说明:《诗经·小雅·小雯》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曹植《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贺知章《咏柳》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白《横江词》中的“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秦观《浣溪纱》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李白《行路难》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古代诗词中的比喻与象征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比喻与象征意义【导言】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深奥的意境打动了世人,更以其巧妙运用的比喻和象征意义使作品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比喻和象征意义的解析,探讨古代诗词中的美学表达与情感寄托。
【正文】一、比喻的艺术表达比喻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类比,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寄托。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他将戍鼓和秋风的声音与一个形单影只的雁影进行类比,借此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离愁。
通过比喻的手法,诗人们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诗词更具感染力。
二、象征意义的哲理探索象征是古代诗词中更加深邃的修辞手法,通过具体事物所代表的抽象含义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象征诗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和友人,更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接表达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引入自然景物作为象征,诗人们能够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出复杂而深远的情感。
三、比喻与象征的艺术结合古代诗词往往以比喻与象征的结合表达出更加丰富的美学意义。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以明月和把酒两个形象有机地结合,既突出了月的光亮和高洁,又表达了诗人倾诉心中所思的愿望。
通过巧妙的形象比喻和象征运用,诗人能够在有限的字句中描绘出千变万化的情感和思想。
四、比喻与象征的艺术效果比喻和象征在古代诗词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修辞的需要,更是为了以最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触动读者的心灵。
通过比喻,诗人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其更具有形象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象征则能够通过物象代表抽象意义的方法,达到更深远的思想共鸣。
当比喻和象征相结合时,诗词作品更容易以其美感和内涵打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结论】在古代诗词中,比喻与象征是诗人们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
通过比喻和象征的应用,诗人们既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又能够引导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一)亚里斯多德, 修辞手法, 古希腊, 生命力, 哲学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陈友冰什么是比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比方。
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就叫做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
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甚至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一、比喻的作用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
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贺铸《青玉案》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成一种复合比喻。
再如音乐,是种作用于听觉的声音,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做到了这一点。
诗人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音乐轻音和重音的交错弹奏,就不只是听觉,也有视觉;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1.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古人情感的大门。
比如说“月”这个意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望着那轮明月,就像望着故乡的方向,那月啊,就代表着他浓浓的思乡之情。
思乡的时候,谁不会抬头看看月亮呢?那月亮就像一个知心老友,默默陪伴着思念家乡的人儿。
2. 古典诗词里的意象如同色彩斑斓的画笔,绘出千般思绪。
“柳”就是这样的意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别友人的时候,看到那青青的柳色,就像看到了离别的愁绪在飘舞。
这柳啊,就跟那扯不断的情思似的,看着就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儿,仿佛它在说:“朋友啊,这一分别,何时再相见呢?”3. 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像一个个神秘的符号。
拿“雁”来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身处塞外,看到大雁飞走了,没有一丝留恋。
那大雁就像归心似箭的游子,毫不眷恋这荒凉之地。
他心里是不是在想:大雁啊,你都能回家,我却只能在这他乡,真叫人难过啊!4.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宛如星星点点的灯火,照亮古人的内心世界。
“酒”这个意象就特别有味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独自一人,只有酒相伴。
那酒就像是他的知心朋友,在他孤独的时候给他慰藉。
你说,当一个人孤独到只能和酒说话的时候,是多么的寂寞啊,就像被世界遗忘在角落一样。
5.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打开古人心灵宝箱的密码。
像“夕阳”这个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笔下的那个游子,看到夕阳西下,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那夕阳就像生命的暮钟,敲打着他孤独的心。
这时候他肯定在想:我的归宿在哪里呢?夕阳下的他显得那么无助。
6. 意象在古典诗词里如同灵动的精灵,传递着细腻的情感。
“红豆”就是这样的精灵,“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用红豆来表达相思之情。
红豆就像一颗火热的心,装满了对爱人或者友人的思念。
你想啊,看到红豆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思念的那个人,这感觉多奇妙又多揪心啊!7.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像是一艘艘情感的小船。
古典诗词中的博喻之美
古典诗词中的博喻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以其富有诗意的语言和丰富深刻的内涵著称
于世,而“博喻”作为古典诗词中的一种文学手法,则是其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所谓博喻,即是“宽广的比喻”,指的是用社会生活的事例和自然界的现象作为比喻,来表述诗人的感受和情感,把广泛而深沉的诗情概括在一句几个字里。
博喻之美体现在古诗中极多,唐代巨匠李白,其诗中博喻显现颇多,如《游历六合内府》,“帘外雨潺潺,春愁秋思茫茫”,此句以雨洗春愁和秋思之景,抒发失愁的心情,用春色衬托秋思,意境深远,现实中的雨成为心情的写照,文字之间充满着寓意,这就是古诗中的博喻之美。
宋代的苏轼也是以其出色的博喻闻名于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句把古乐府中英雄人物之故事形象地述说一遍,又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形喻古人的过往,形神兼备,深情灵动,运用这种形象的文字,苏轼淋漓尽致的杭写了失落的思乡之情。
此外,晚唐传奇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也出现大量的博喻,如“山尽皆翠染,一水冲碧波澜”,“渔歌互答暮雨里,田园乐陶陶九天上”,白居易将古代田园社会的特色描绘得惟妙惟肖,以这样的文字,表达出安居乐业的淳朴欢乐。
总之,古典诗词中的博喻是其独特之处,它以自然界的景物为例,体现出诗人的感受和情感,用诗情表达出深刻的人生思想,丰富的语
言代入又增添了文学表现的维度。
由于博喻的使用,古典诗歌更加深邃,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九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九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九陈友冰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
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
一、意境的类别王国维吸收西方文艺学观点,写了部《人间词话》。
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认为“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并且根据主客观关系,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别。
所谓“造境”即经诗人主观情感加工改造过的境界,亦即“有我之境”,也就是文艺理论上说的“表现”;所谓“写境”即如实客观再现客观环境,亦即“无我之境”,也就是文艺理论上的“再现”。
以上是从无我关系上分类,如果再加上表现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实感性意境即王国维所云“写境”。
诗人调动状物、描写、叙事等艺术手段,通过刻画形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真实形象地再现客观环境。
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实感性意境的形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物的细密工巧,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宋诗的代表人物梅尧臣诗作“工于平淡,自成一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他以素朴的诗风,真实地再现当时繁重的赋税和征战给民生带来的疾苦,写下《陶者》、《田家四时》等传世之作。
作为一位写实诗人他曾举贾岛、姚合、温庭筠等人诗作为例,说明什么是实感性意境以及它的意义和作用:“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
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人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
诗人又举严维诗作,来说明何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至境:“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合骀荡,岂不在目前乎”?(转引自魏庆之《诗人玉屑》)梅尧臣引述的“县古槐根出”中的“县古”是作者感觉,看不到具体形象,但以细描“槐根出”加以补充,就使“县古”具体可感;同样的,“官清”是自白,以“马骨高”加以补充形容(马都因没有好料草而高耸瘦骨),主人的清廉不就显然了吗。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比喻手法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比喻手法意象在古代诗词中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意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意象是通过使用富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元素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巧妙地运用意象,古代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主题形象化,使读者产生共鸣。
常见意象类型1.自然意象:包括山水、花草树木、天空气候等自然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动物和明月。
丰富多样的自然意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还为表达情感提供了丰富而美丽的语言。
2.器物意象:包括各种生活工具和器物,如筷子、笔墨纸砚等。
通过运用器物意象,诗人能够将日常琐事与内心世界相融合,赋予平凡事物以深远含义。
3.动作意象:反映出人类行为和身体动作的形态。
例如流泪、回首、低头等动作,通过描绘这些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4.比较意象:通过将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比较,以此来凸显其共同点或对比之处。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比较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传达出深层次的含义。
比喻手法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1.直接比喻:直接使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常常用于创造鲜明的形象。
例如:“如梦令”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明月与地上霜进行直接比喻,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
2.隐喻:通过暗示和间接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隐喻通常具有多重含义,并需要读者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例如:“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的描述中,暗示时间流转不息,人生短暂。
3.拟人化: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特征和行为。
拟人化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进一步增强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的“明月”和“思故乡”都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行为。
古代诗词中意象与比喻手法的案例分析1.杜甫的《春夜喜雨》中运用了大量自然意象,如“洗眼”、“田家”等,通过描绘春雨滋润大地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丰收和希望的喜悦之情。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使用隐喻手法将打猎过程与男子追求女子之情进行巧妙结合,通过寓言化描写展现了人生苦乐、得失之间的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陈友冰什么是比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比方。
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就叫做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
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甚至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一、比喻的作用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
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贺铸《青玉案》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成一种复合比喻。
再如音乐,是种作用于听觉的声音,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做到了这一点。
诗人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音乐轻音和重音的交错弹奏,就不只是听觉,也有视觉;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境中流畅和冷涩两种境界,不止是听觉,也有触觉。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夸张李凭弹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几乎都是采用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
这中间又夹入触觉、想象和夸张。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是如此,不止有大量的听觉比喻,也有视觉和触觉,如开篇的一连串比喻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2、使具体的形象的变得优美动人如咏雪,唐朝张打油有首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诗颇有幽默感,不愧称为“张打油”,此诗的比喻虽然准确,但形象却不够优美,而优美则是比喻的一个要素,例如我们形容夫妻恩爱、朝夕相伴,可将他们比喻成鸳鸯鸟,连理枝,从未有人将他们比喻成血吸虫,因为其形象丑陋又有害人体,但如仅从准确性来说,血吸虫倒是雌雄同体,从不分离的。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似’;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这位得到谢安称赞的兄女即是著名才女谢道蕴。
比起谢朗(小名胡儿)的比喻“盐撒空中”,谢道蕴的“柳絮因风起”确实高明得多。
试想一下,无数盐粒从空中落下,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而柳絮迎风起舞,则妙曼而美好。
岑参的《白雪歌》形容飞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徐陵“三晨喜盈尺,六出儛崇花”,骆宾王《咏雪》:“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张元“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等,这些关于“雪”的比喻除了准确外,或是优美,或是雄奇,都给人美的享受。
3、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诗歌最重要的特征是抒情,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叙事诗也不例外,因此,对诗中吟咏的事物必须动之以情,运用比喻就是使诗歌富有抒情性的手法之一。
如贺铸的词《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一首悼之词,表现作者对亡妻赵氏的深挚追怀,以情思缠绵,婉转工丽见长。
词中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
出语沉痛,情真意切,哀怨凄婉,动人肺腑。
词中除了上片起首二句用赋体直抒胸臆外,多用比喻,比喻使其哀怨思念之情更加凄婉、更加深沉。
首先,词牌《半死桐》就是个极为准确形象的比喻。
唐代李峤《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中有“琴哀半死桐”之句,贺铸引来比喻丧偶后失去了自己的另一半,就像梧桐半死一样。
李商隐《石城》诗:“鸳鸯两白头”,贺铸又引来改写成“头白鸳鸯失伴飞”,与“梧桐半死清霜后”形成精妙的对偶比喻句式。
它比起李峤和李商隐的诗句,不仅形成工整的对句,形式更为精美,由于由单比变成复合比,情感上也更为哀怨、动情。
紧接着的“原上草,露初晞”化用汉乐府丧歌《薤露》篇中的“薤上露,何易晞”,与“梧桐半死清霜后”两句共同构成“博喻”,由对亡妻的悼念进入人生苦短又“去日苦多”的更为深沉的悲哀。
从中不仅再一次感到贺铸深厚的文学修养、化用前人成句的功力,也看到词人运用比喻的极为高明技巧。
比贺铸稍后的吴文英有首《风入松》,其上阙也是多用比喻: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
其词典雅谐畅、含蓄委婉,能于工丽的周邦彦与清空的姜夔之外,别开生面,自成一格,很得力于比喻手法的运用。
吴文英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官,却也算不上隐士,以江湖游士身份辗转依附于官僚权贵之门,生活来源倒不匮乏。
吴文英年轻时在杭州与一女子相恋,度过一段极为浪漫的生活。
在词人离开杭州的十多年间,曾多次回忆这段恋情,也都是用柳、雨、荷、孤燕作喻:“泪香沾湿孤山雨,瘦腰折损六桥丝”(《昼锦堂》),“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
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向谁家”(《忆旧游》)。
十多年后,词人后再次赴杭,闻女子已死,词人悲痛异常,写下《青玉案》亲自祭悼,词的开头也是以柳作喻:“短亭芳草长亭柳,记桃叶,烟江口”。
在这首《风入松》中,诗人除了环境的渲染和气氛的烘托外,也多用暗喻,如“愁草瘗花铭”即是以花喻人,以“瘗花”暗喻美人已逝,以“愁草瘗花铭”来暗喻对昔日情人的追悼。
追忆昔日,那楼前小道上的履痕足印,花前柳下的笑语轻声,携手分离处的黯然神伤,都勾起词人难以消除的隐痛,“一丝柳,一寸柔情”这个贴切的暗寓使这种伤痛更加形象、更加感人。
在中国古代词人中,用比喻来抒情并取得出色成功的例子相当多,如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如愁”;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双燕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周邦彦“并刀如水,吴盐胜雪”,“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坠处遗香泽”,黄庭坚“月仄金盆坠水,雁回醉墨书空”,“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等等。
4、使诗中的人生哲理含蕴更为丰厚、更为深沉古文中的比喻与古诗中的比喻,有所不同。
说理性散文中的比喻,只是用来说明道理。
在说理性散文中,只要是能说明道理,可以用不同的比喻,而且比喻本身并不是道理,如买椟还珠、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
诗歌则不同,诗的比喻往往成为诗的形象一部分,那种通过比喻来阐释哲理的成为哲理诗或诗中蕴藏的理趣。
这种寓意就在形象之中,而不是到形象外去寻找,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此诗是慨叹人生的不可知性,也夹杂着生命短促、世事苍黄、物是人非的叹喟,充满一种迷茫不可预测的哲学思辨。
起因于有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渑池,由于马死了,两人只好骑着跛驴到僧寺去寄宿。
兴会所至,在寺庙的一堵墙壁上题下了一首诗。
这一次苏东坡故地重游,当初接待他们的老僧却早已死去,只存一座灵骨塔,当年兄弟俩题诗的那堵墙壁也塌坏了。
看到物非人也非,东坡百感交集写了这首诗。
比喻在这首诗中起了贯穿全篇的关键作用。
在苏轼看来,人生在世犹如飞鸿,充满了不可知性,人生踪迹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然在一块雪地上留下了爪印。
待鸿飞雪化后,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了。
然而,它毕竟飞过了,飞鸿踏雪的轻盈,不计何处的洒脱,惊鸿一瞥的浪漫,还有那翩然来兮的无悔,飘然归去的无迹,这就是苏轼理解的最优美人生态度!苏轼还有首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其中对“神似”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苏轼在阐释的过程中也运用了明喻,指出“形似”的见解就像个孩子一样非常幼稚。
诗歌和绘画一样,都要讲究“神似”,讲究本质的真实而不是外表的相似。
这个明喻,既让读者形象地看清形似论者的浮浅,也可看出苏轼为人的率直认真。
苏轼诗歌中曾多出使用比喻来阐明哲理,如《题西林壁》中诗人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个比喻来阐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在《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中,又用“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来说明同样的道理。
在《慈湖夹阻风》中,用“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来感叹世道的艰难和人心的险恶。
在《法华寺横翠阁》中,用“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来阐释江山易代、人生苦短的人生领悟。
元代是一个落后生产力统治先进文明社会的畸形时代,元蒙统治者注重有实际技能的工匠而轻贱上层建筑的文人,有所谓“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儒者的地位甚至不如娼妓。
所以,元代汉族士大夫沦落到社会下层,与歌舞娼妓为伍,这种地位上的巨大反差引起心理上的失落和反抗:一方面他们流浪江湖,与统治者不合作,另一方面,又用历代圣贤的遭遇来自我排解、自我安慰,从而产生许多看透世情、逃离是非的小令作品,如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闲适》:“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
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名利场,钻进安乐窝,闲快活”;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中[离亭宴煞]一段:“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
争名利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