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19949

合集下载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2、 合理应用机械通气 : 严重呼衰合并下列情况之一 , 、 合理应用机械通气:严重呼衰合并下列情况之一, 应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 应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 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 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 气道分泌物过多且排痰困难; 气道分泌物过多且排痰困难; 有较大的呕吐反吸可能; 有较大的呕吐反吸可能; 全身状态较差,疲倦明显者; 全身状态较差,疲倦明显者; 严重低氧血症或( 潴留, 严重低氧血症或 ( 和 ) CO2潴留 , 达到威胁生命的程 度(PaO2≤45mmHg,PaCO2≥70mmHg); , ) 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者。 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者。
呼吸衰竭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 呼吸科
一、概念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 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 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 , 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 不能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 不能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 , 导致缺氧伴 ( 或 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 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生 不伴 ) 二氧化碳潴留, 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 即海平面 大气压下,静息呼吸室内空气,排除心内解 大气压下, 静息呼吸室内空气, 剖 分 流 和 原 发 性 心 排 出 量 不 足 , PaO2 < 60mmHg和/或PaCO2>50mmHg。 和 。
(五)抗感染治疗
• 常为诱发呼衰及心衰的原因。 常为诱发呼衰及心衰的原因。 • 因为: 因为: 感染→分泌物 分泌物↑,支气管痉挛→通气不足 感染 分泌物 ,支气管痉挛 通气不足 感染→弥散膜厚度 面积↓→弥散障碍 弥散膜厚度↑面积 弥散障碍 感染 弥散膜厚度 面积 感染→渗出 实变、不张→V/Q失调 渗出、 感染 渗出、实变、不张 失调 感染→寒战 呼吸困难、发热→氧耗量 寒战、 氧耗量↑ 感染 寒战、呼吸困难、发热 氧耗量 • 感染症状常不典型。 感染症状常不典型。 • 经验用药+痰培养药敏结果 经验用药+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3. 弥散障碍
①气体交换是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弥散来进行的。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图6 气体的弥散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② 气体弥散量减少见于 弥散面积减少 肺泡膜的厚度增加 气体与血液接触时间缩短,如心动过速时
气体的弥散能力减低
气血界面两侧的气体分压差减少 肺泡膜的通透性减低 心排血量减少 血红蛋白含量减低
每分通气量呈线性相关关系,其公式为:
V CO2 Pa CO2 K VA
.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公式中VCO2为每分钟CO2产量 VA为肺泡每分钟通气量,等于每分钟通气量(VE)和每分死腔 量(VD)之差。 K=0.863 由于PACO2直接影响PaCO2,可见通气量不足(VA)时,PaCO2 升高。
V/Q比值失调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③氧弥散能力仅为CO2的1/20,故在弥散障碍时,通常以低氧 为主。 健康成人肺弥散量(DL)约为35ml/mmHg· min 注:不能直接测定氧从肺泡到血红蛋白的弥散能力。呼吸功 能的检查是用血红蛋白与容易结合的微量CO代O2,但DLCO并 不真正反映弥散能力。DL是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 (肺 弥散能力)的意思,氧对肺弥散能力现用CO作为测定,以 DLCO表示。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图3 坐位肺各部位通气•血流比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②如肺泡通气量在比值上小于血流量(<0.8),形 成静脉样分流; 如肺泡通气量在比值上大于血流量(>0.8),则
导致生理死腔增加。这时即使PAO2正常,PaO2也降
低,即PA-aO2增大。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图4 通气血流比值的异常
氧耗量增加也为缺氧的重要原因 常见于ARDS、肺炎、哮喘、肺水肿等疾病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
是缺氧的典型表现 血氧饱和度是指血红蛋白被氧饱和的百分比, 当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即可见紫绀,但紫绀还 与还原血红蛋白含量有关 紫绀 Hb↑—紫绀明显;贫血—紫绀不明显 由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引起的发绀为中央性紫 绀,休克时周围循环障碍引起的发绀为外周性 紫绀。
临床表现
急性呼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 慢性呼衰:CO2潴留—先兴奋后抑制 早期 —兴奋: 头痛、烦躁不安、易激动、 记忆力及判断力下降, 白天嗜睡、夜间失眠 后期 —抑制(肺性脑病): 表情淡漠、 肺性脑病) 反应迟钝、神志恍惚、无意识动 作、扑翼样 震颤、抽搐、昏睡、昏迷
精神-神经 症状
临床表现
HR↑;BP↓;循环衰竭;心律失常;心脏骤停 循环 系统 表现 CO2潴留—血管扩张,静脉充盈,皮肤潮红, BP↑,头痛 并发肺心病:体循环瘀血—右心衰竭
消化 泌尿 系统 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尿蛋白、管型;尿素氮↑
治疗要点
保持呼吸道通畅(首要步骤,是非常重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要的环节) 2. 氧疗 增加通气量,减少CO2 CO2潴留 3. 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 4. 抗感染 5.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6. 病因治疗 7. 一般支持治疗
发病机制
1.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肺 内 动 静 脉 分 流 ↑
肺部病变如:肺萎陷、肺不张、肺水肿 和肺炎实变,使静脉血没接触肺泡气进 行气体交换而直接进入肺静脉。肺内分 流时,提高吸氧浓度不能提高氧分压
发病机制
1.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氧耗量增加是呼吸功能不足时加重缺氧 的原因之一,如发热、寒战、呼吸困难、 哮喘发作等使氧耗量增加,缺氧发生。 表现为:O2↓,CO2正常或CO2↓。 O2↓,CO2正常或CO2↓ 正常或CO2↓ (不同氧耗时肺泡氧分压和通气量的关 系 见下图)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并发症: 通气过度 呼碱 通气不足 加重呼酸和低氧血症 血压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脉搏快 气压伤 VAP
机械通气相对禁忌症:
气胸及纵隔气肿未行引流者; 肺大泡; 低血容量性休克未补充血容量者; 严重肺出血;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
上述指征作参考,动态观察,如病情进行性恶化,
应尽早上机;
在出现致命性通气和氧合障碍时,机器通气无绝
(五)抗感染 痰阻 感染 呼衰 治疗:引流通畅,广谱高效抗生素 (六)合并症治疗 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休 克,多器官功能衰竭 (七)营养支持 呼吸功耗↑,摄入不足,发热
复习思考题
1.呼吸衰竭按血气分为哪两型?两型的发 病机制有何异同? 2.呼吸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 3.试述慢性呼吸衰竭的处理原则。
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
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状态下 动脉血氧分压 PaO2﹤60mmHg 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 PaCO2﹥50mmHg 须除外心源性及高原性因素
一、呼吸衰竭的病因
气道阻塞性病变
肺组织病变 呼吸衰竭的病因 肺血管疾病 胸廓胸膜病变 神经肌肉疾患
(一)气道阻塞性病变 气管支气管痉挛、炎症、肿瘤、异物 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均匀 PaO2↓、 PaCO2↑
(四)循环系统症状
早期 心血管中枢及交感N兴奋 儿茶酚胺 心率快、心输出量 血压 脉洪大 皮肤、内脏血管收缩 心率 、血压 末梢循环衰竭 肺小动脉痉挛 肺A压 肺心病 右心衰
晚期
(五)消化道及泌尿系统症状
缺O2 CO2 皮质激素、茶碱类 药物刺激
水肿、糜烂 胃游离酸
应激溃疡出血
少尿或无尿、肾功能不全 肝功能异常、转氨酶
六、诊 断
呼吸衰竭诊断依据: 1.有慢性支气管-肺疾病或胸廓疾病史 2.有缺O2、CO2潴留临床表现 3.血气改变:PaO2<60mmHg 伴或不伴PaCO2>50mmHg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等。

1 诊断标准1.1 症状:根据患者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或其他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的病史,有缺O2和(或)CO2潴留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1.2体征:呼吸困难,表现在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发绀,精神神经症状等。

1.3 实验室检查1.3.1 特异性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大气压下静息状态,呼吸室内空气PaO2<7.98kPa(60mmHg)和/或PaCO2>6.55kPa(50mmHg)时,是作为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按动脉血气分析分两种类型:(1)I型缺氧而无CO2潴留(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2)II型缺O2伴CO2潴留(PaO2<60mmHg,PaCO2>50mmHg)。

1.3.2 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胸片、急症七项、痰培养加药敏。

2.鉴别诊断:本病需与呼吸功能不全相鉴别.3. 中医证型3.1气分热盛:喘促气急,甚则鼻翼煽动,摇身撷肚,身壮热,汗出,口渴,烦躁,或伴咳嗽,痰稠黄难咯,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洪数。

3.2 阳明腑实:喘促气息,气高息粗,大便秘结,潮热,手足戢然汗出,腹胀,按之硬,甚或谵语,寻衣摸床,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躁裂,脉沉实3.3 热入营血:喘促气急,气粗声高,高热不退,头痛,心烦急噪,肢体拘急,继则喘促加重,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皮肤发斑,舌质红绛,舌苔黄燥垢腻,脉洪数。

3.4 水饮射肺:外伤之后,喘卒气逆,胸高息粗,鼻翼煽动,咳嗽,咯白粘痰,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3.5 瘀血犯肺:外伤之后有外出血或内出血,随后喘促气逆,胸高息粗,鼻翼煽动,唇周指甲及舌色青紫,脉涩。

4. 治疗常规4.1 中医治疗:4.1.1气分热盛:清气分热,宣肺平喘方药:白虎汤加麻黄。

呼吸衰竭简介

呼吸衰竭简介

呼吸衰竭简介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它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呼吸衰竭通常发生在肺部出现功能障碍或无法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导致氧气无法有效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也无法有效排出体外。

呼吸衰竭会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缺氧,严重危及生命。

呼吸衰竭的分类根据呼吸功能障碍的程度和病因,呼吸衰竭通常可以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两种类型。

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病过程较快,并且常常伴随着急性肺部疾病或外伤等情况。

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以恢复患者的呼吸功能。

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是一种进展缓慢的呼吸系统疾病,常常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病等疾病引起。

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呼吸衰竭的症状呼吸衰竭的表现包括呼吸频率增加或减慢、呼吸困难、气促、发绀、意识障碍等。

有些患者可能还出现咳嗽、胸痛或呼吸音异常等症状。

及时发现和正确诊断呼吸衰竭至关重要。

呼吸衰竭的治疗呼吸衰竭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情况下,急性呼吸衰竭需要进行氧疗、机械通气等紧急处理,而慢性呼吸衰竭则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预防呼吸衰竭预防呼吸衰竭的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早期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规范使用呼吸机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饮食也对呼吸系统健康大有裨益。

结语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及时发现和正确治疗呼吸衰竭,对于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命质量至关重要。

希望这篇简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呼吸衰竭及其防治方法。

呼 吸 衰 竭

呼 吸 衰 竭

呼吸衰竭诊断与治疗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

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临床上,呼衰有几种分类方法:按动脉血气分析 1、Ⅰ型呼吸衰竭:缺氧无CO2潴留,或伴CO2降低(Ⅰ型)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

氧疗是其指征。

2、Ⅱ型呼吸衰竭:缺O2伴CO2潴留(Ⅱ型)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

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必要时加氧疗来解决。

辅助检查 (1)血气分析;静息状态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6.7Kpa(50mmHg)为Ⅱ型呼衰,单纯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则为1型呼衰.一.病情较轻可在门诊治疗,严重者宜住院治疗,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去除诱发因素。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量,可给于解除支气管痉挛、祛痰药物如沙丁胺醇(舒喘灵)、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乙酰半光氨酸(痰易净)、盐酸溴己新(必嗽平)等药物.必有时可用尼可刹米、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三.纠正低氧血症,可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重缺氧和伴有二氧化碳潴留PaO2<7.32Kpa(55mmHg),PaCO2明显增高或有严重意识障碍,出现肺性脑病时应使用机械通气以改善低氧血症。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文 丘 里 面 罩
简 单 面 罩
带 储 气 囊 无 重 复 呼 吸 面 罩
增加通气1-呼吸兴奋剂 增加通气 呼吸兴奋剂
适应症:中枢抑制, 适应症:中枢抑制,通气不足引起的呼吸 衰竭, 衰竭,呼吸肌功能正常 多沙普伦
增加通气2-机械通气 增加通气 机械通气
适应症: 适应症:适应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 狭义: 狭义:通气不足引起的呼吸衰竭 禁忌症: 禁忌症:气胸 纵隔气肿 咯血
三、按照发病机制分类 肺衰竭 泵衰竭
发病机制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一、通气不足 肺泡通气量=每分通气量 — 无效腔通气 肺泡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 浅快的呼吸是无效的呼吸 COPD是最常见的原因 是最常见的原因
二、弥散功能障碍 1、弥散面积:肺泡与毛细血管相接触的面积 、弥散面积: 2、弥散距离:肺间质纤维化、肺泡水肿等会 、弥散距离:肺间质纤维化、 影响弥散距离 此外, 此外,心率过快肺泡与血液接触时间过 也可以影响到弥散功能, 短,也可以影响到弥散功能, CO2的弥散功能是 2的20倍 的弥散功能是O 倍
四、对肾功能的影响 可引起肾不良,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胃粘膜糜烂、坏死、溃疡、出血; 胃粘膜糜烂、坏死、溃疡、出血; 损害干细胞, 损害干细胞,致转氨酶升高
六、对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
缺 氧 CO2 HCO2 - = 酸 Na Na+H+ K+ 碱 + 酸
脊柱畸形 胸腔积液胸膜粘连 自发性气胸 外伤性气胸
病因5-神经肌肉疾病 病因 神经肌肉疾病
脊髓灰质炎 重症肌无力 运动神经元病
分类
一、按照动脉血气分类 I 型 PaO2<60mmHg PaCO2降低或正常 II型 PaO2<60mmHg PaCO2>50mmHg 型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因素,可诊为呼吸衰竭。

【病因】完整的呼吸过程由相互衔接并同时进行的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来完成。

参与外呼吸即肺通气和肺换气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严重病变,都可导致呼吸衰竭。

(一)气道阻塞性病变气管-支气管的炎症、痉挛、肿瘤、异物、纤维化瘢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哮喘等引起气道阻塞和肺通气不足,或伴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和CO2储留,发生呼吸衰竭。

(二)肺组织病变各种累及肺泡和(或)肺间质的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矽肺等,均致肺泡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或合并CO2潴留。

(三)肺血管疾病肺栓塞、肺血管炎等可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部分静脉血未经过氧合直接流人肺静脉,导致呼吸衰竭。

(四)胸廓与胸膜病变胸部外伤造成连枷胸、严重的自发性或外伤性气胸、脊柱畸形、大量胸腔积液或伴有胸膜肥厚与粘连、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脊柱炎等,均可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造成通气减少及吸人气体分布不均,导致呼吸衰竭。

(五)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脑炎以及镇静催眠剂中毒,可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

脊髓颈段或高位胸段损伤(肿瘤或外伤)、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有机磷中毒、破伤风以及严重的钾代谢紊乱,均可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肌无力、疲劳、麻痹,导致呼吸动力下降而引起肺通气不足。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对肾功能的影响
呼吸衰竭的患者常常合并肾功能不全,若及时治疗, 随着外呼吸功能的好转,肾功能可以恢复。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呼吸衰竭的患者合并消化道功能障碍,表现为消化 不良、食欲不振,甚至出现胃肠粘膜糜烂、坏死、 溃疡和出血。缺氧可直接或间接损害肝细胞使丙氨 酸氨基转移酶上升,若缺氧能够得到及时纠正,肝 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CO2潴留使脑脊液中H+浓度增加,影响脑细胞代谢, 降低兴奋性,抑制皮层活动,轻度增加,对皮层下
刺激加强,间接兴奋。 CO2引起头痛、头晕、烦躁 不安、言语不清、精神错乱、扑翼样震颤、嗜睡、
昏迷、抽搐和呼吸抑制。由缺氧和CO2潴留引起的 神经精神障碍征候群称为肺性脑病,又称CO2麻醉。 肺性脑病早期以兴奋为主,后期以抑制为主。
一、保持呼吸道畅通
二、氧疗
(一)吸氧浓度 (二)吸氧装置 1.鼻导管或鼻塞 2.面罩 三、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 1.呼吸兴奋剂 2.机械通气 四、病因治疗 五、一般支持疗法
1.动脉血气分析 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在海平面、 标准大气压、静吸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 PaO2 〈60mmHg,伴或不伴PaCO2〉50mmHg。单纯 PaO2 〈 60mmHg为Ⅰ型呼吸衰竭;若伴有PaCO2〉 50mmHg,则为Ⅱ型呼吸衰竭。
2.肺功能检测
3.胸部影像学检查
[治疗]对呼吸衰竭总的治了原则是在保持呼吸道顺 畅的条件下,纠正缺氧、 CO2潴留和酸碱失衡所致 的代谢功能紊乱,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 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
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表现]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低氧 血症所致的呼吸困难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一、呼吸困难
二、发绀
三、精神神经症状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2. 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弹性阻力增加)
胸廓的顺应性降低:多发性肋骨骨折、严重畸形 胸膜粘连增厚或纤维化 肺的顺应性降低
3. 胸腔积液或气胸
(二)阻塞性通气不足
(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由于呼吸道狭窄或阻塞,使气
道阻力增加引起的通气障碍。
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有:
1. 通气-血流比值失调的类型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V/Q↓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V/Q↑
比例失调的病因和机制
(etiologies and mechanisms of imbalance)
1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静脉血掺杂)
----病变区域 VA/Q比值降低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液灌流量正常
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
第一节 原因与发病机制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呼吸衰竭发生的原因
气道狭窄 或阻塞 胸壁损伤
呼吸中枢障碍 肺或胸膜 弹性阻力 增加 呼吸肌 无力
肺的病变 下运动神经元传导 受阻 神经肌肉接头 阻滞
上运动神经 元传导受阻
2. VA/Q比值失调时的血气变化
(Changes of blood gas in imbalance)
弥散速度的差异 解离曲线的差异 呼吸代偿性增强
80
CO2解离曲线特征: 当PaCO2在37.5~60 mmHg 范围内,血 液CO2含量与PaCO2 几乎呈直线关系。
60
40
20
0
20
40 60 PaCO2(mmHg)
80
100
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呼吸衰竭介绍

呼吸衰竭介绍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导致氧合和/或通气不足,从而引起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一种病理状态。

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呼吸衰竭可分为两种类型:低氧血症型和高碳酸血症型。

中医病名:呼吸衰竭
西医病名:Respiratory failure
常见病因:
1.肺部疾病:如肺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

2.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等。

3.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脊髓灰质炎等。

4.外伤、手术等原因导致胸廓损伤或呼吸肌麻痹。

5.药物中毒、酸碱平衡失调等。

常见临床表现:
1.低氧血症型:呼吸困难、发绀力等。

2.高碳酸血症型: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咳痰等。

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吸痰、气管插管等。

2.给予氧疗,维持氧合功能。

3.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4.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5.合理饮食,注意营养摄入。

6.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等。

7.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

呼吸衰竭(respiratoryfailure)

呼吸衰竭(respiratoryfailure)
慢性呼吸衰竭通常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纤维化 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乏力、 运动耐量下降等症状,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02 呼吸衰竭的病因
支气管与肺部疾病
支气管哮喘
01
支气管哮喘患者由于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易导致支气管
痉挛,引起通气障碍,进而引发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要点一
控制感染
要点二
解痉平喘
针对引起呼吸衰竭的感染源进行抗感染治疗,控制肺部感 染,缓解症状。
使用解痉平喘药物,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
病因治疗:治疗原发病,如肺炎、慢阻肺等
肺炎治疗
对于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应积极抗感染治疗,同时改善通气功能。
慢阻肺治疗
对于慢阻肺引起的呼吸衰竭,应积极控制炎症,改善气流受限,同时处理呼吸衰竭症状。
详细描述
血气分析通过测定血液中的pH值、PaO₂(动脉血氧分压)、PaCO₂(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判断患者 的通气和换气状态。当PaO₂降低、PaCO₂升高时,提示患者存在通气功能障碍或换气功能障碍,进而可诊断为呼 吸衰竭。
胸部影像学检查
总结词
胸部影像学检查(如X线胸片、CT等)可以观察肺部是否存在病变,了解肺部通气和换气情况。
06 呼吸衰竭的预防与预后
预防:戒烟、减少空气污染等
戒烟
吸烟是导致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之一,戒烟 可以有效预防呼吸衰竭的发生。烟草中的有 害物质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肺功能,增 加肺部感染的风险。
减少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 粒物等会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和损伤,长期暴 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中会增加呼吸衰竭的风险。 采取措施减少空气污染,如使用空气净化器、 减少户外活动等,有助于预防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Ⅰ)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 俞红霞
内 容
1
2 3 4 5
定义及病因
呼吸衰竭分类
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
呼吸衰竭定义
respiratory failure

任何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功能和/或换气功
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 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 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 床综合征,称呼吸衰竭。
常用药物:尼可剂米(可拉明)
呼吸兴奋剂
使用原则 气道通畅 脑缺氧、水肿未纠正而出现频繁抽搐者慎用 呼吸肌功能基本正常 不可突然停药 主要适应症 中枢抑制为主、通气量不足
2、机械通气
a. 神清,轻中度呼衰——无创鼻面罩
b. 病情重不能配合,昏迷——人工气道 c. 需长期机械通气——气管切开
机械通气
发病机制分类
通气性呼吸衰竭 换气性呼吸衰竭 泵衰竭(II型) 肺衰竭(I型)
分类
病程分类 急性呼吸衰竭
指原有呼吸功能正常,由于上述病
因短时间内发生的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
指慢性病逐渐发生的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
在原有肺部疾病基础上发生,常见COPD
早期表现为Ⅰ型呼吸衰竭随着病情逐渐 加重,表现为Ⅱ型呼吸衰竭。 是我国最常见的呼吸衰竭类型。
→VD/VT↑→相对肺泡通气↓
c. 氧离曲线
d. 吸入不同浓度氧,肺泡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关系从陡
直到平坦 PaO2↑ PaCO2↑ PaO2↑21mmHg PaCO2↑< 17mmHg
高浓度O2
低浓度O2
3、氧疗方法
鼻导管、鼻塞、面罩,提倡慢性Ⅱ型呼衰患者长期夜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一.概念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系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使机体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症。

即在海平面大气压下,在静息状态呼吸室内空气并除外心内解剖分流,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PaCO2>6.67kPa(50mmHg)时,作为呼吸衰竭的标准。

但在使用血气分析结果来判断呼吸衰竭时,应注意PaO2值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不同年龄可按PaO2=〔102-0.33×年龄)〕×0.133kPa计算。

如70岁:79 mmHg, 80岁75.6 mmHg, 90岁72 mmHg可视为正常。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1.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常指原无呼吸系统疾病,在数小时或数天内PaO2和PaCO2达到了呼吸衰竭的水平)与慢性(常指在慢性呼吸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呼吸衰竭。

后者又分为代偿性和失代偿性呼吸衰竭。

2.按病理可分为通气功能衰竭和换气功能衰竭;3.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周围性和内呼吸性(如CO中毒)呼吸衰竭三类。

4.按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分为I型呼衰(PaO2<60mmHg,PaCO2正常)、II型呼衰(PaO2<60mmHg,PaCO2>50mmHg)和Ⅲ型呼衰(PaO2正常,PaCO2>50mmHg)。

PS:Ⅰ型呼衰多为急性呼衰,表现为换气功能障碍为主。

Ⅱ型呼衰多为慢性呼衰,表现为通气功能障碍为主。

PS: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呼吸衰竭分类根据病因可分成: 泵衰竭,即由于呼吸驱动力不足(呼吸运动中枢)或呼吸运动受限(周围神经麻痹,呼吸肌疲劳,胸廓畸形)引起呼吸衰竭;由于气道阻塞,肺组织病变和肺血管病变所致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

治疗上应针对病因处理。

三.呼吸衰竭的病因常见的五类病因如下:(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周围神经传导系统致呼吸肌疾病;(3)胸廓疾病;(4)呼吸道疾病;(5)肺血管病变。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平安医院老年科2012概述: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

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一)原发疾病的表现。

(二)缺O2和CO2潴留所致表现:①呼吸困难:气促常是主要的症状,体检可见呼吸费力,辅助呼吸肌肉动用,呼吸频率加快域减慢,呼吸节律异常。

②紫绀:是缺O2及高碳酸血症的皮肤粘膜表现。

高碳酸血症可致皮肤多汗,肤色潮红,头颈表浅静脉怒张,球结膜水肿。

③精神神经症状:可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可有记忆或定向功能障碍等表现。

慢性CO2潴留留早期可引起兴奋,后可见抑制的现象,可出现昼夜颠倒现象等。

亦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扑翼样震颤,锥体束征阳性,精神错乱等。

④多器官功能损害:循环系统损害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脉搏洪大;严重患者可引起心肌损害、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慢性缺O2和CO2潴留引起肺动脉高压,可发生右心衰竭,伴有体循环淤血体征(肺心病)。

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可有腹胀、胃纳差、上消化道出血,还可致尿少,肾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和检查(一)根据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或其他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的病。

(二)有缺O2和(或)CO2潴留的临床表现。

(三)动脉血气分析PaO2<8kPa,可伴或不伴PaCO2>6.67kPa(海平面呼吸空气时)。

还需排除原发性心排血量下降和心内分流等情况方能诊断。

一、分型1型:缺氧而无CO2潴留留(PaO2<8kPa=,PaCO2降低或正常。

呼吸衰竭医学

呼吸衰竭医学
药物研发
03
针对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开展了一系列药物研发工作,包括抗炎药物、抗氧化药物、细胞因子调节剂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呼吸衰竭的基础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生物标志物研究的进展,呼吸衰竭的诊断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诊断技术
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机械通气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无创通气、个体化通气方案等,提高了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
检测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了解酸碱平衡状态。
通过胸部X线片了解肺部病变情况,如肺不张、肺炎等。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情况以及身体状况,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肺功能检查
血气分析
X线检查
病史和体检
患者同时伴有心悸、气短等症状,心脏听诊可闻及心音异常。
心力衰竭
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出现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肺功能检查显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机械通气治疗
05
CHAPTER
呼吸衰竭的预防与护理
"best" means that one's firstborn son's firstborn son. The betterment's firstborn son, one's firstborn son.
呼吸衰竭的预防与护理
促进学生 best. The firstborn son
呼吸音异常
酸碱平衡失调
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01
02
03
04
患者感到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浅快或不规则。
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低于正常值,通常低于90%。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PaCO2的水平取决于CO2的生成量与排除量。 CO2的生成量增加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极少 引起PaCO2升高。 CO2潴留主要因肺泡通气不足引起。因此,PaCO2 是反映肺泡通气的最佳指标,其升高表明存在肺泡通 气不足。
18
呼吸肌疲劳
系指呼吸肌的负荷增加所导致 收缩力和(或)收缩速度减低 ,不能继续产生维持足够肺泡 通气量所需的驱动压。
下呼吸道不完全阻塞,如支气管哮喘
混合性呼吸困难
胸膜疾患、重症肺炎等
呼吸衰竭 ≠ 呼吸困难。如镇静药中毒,呼吸 均缓、表情淡漠或昏睡。
27
紫 绀
缺氧的典型体征
因动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增加,致耳垂、 口唇、口腔黏膜、指甲呈现青紫色的现象。 缺氧不一定有紫绀,因紫绀是由血液中 还原血红蛋白的绝对值增多引起。
急性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
炎,起病缓慢,机体产生相应的一
系列代偿性改变如血HCO-3增高。
10
2.2 按病变所累及的部位不同,分为
通气泵包括呼吸肌、 胸廓和呼吸中枢等。
泵衰竭
即通气性呼衰。主要因呼吸驱 动力不足或呼吸运动受限制而引起 通气量下降,常表现为缺氧和CO2 潴留(II型呼吸衰竭)。
11
肺衰竭
37
控制 感染
根据痰培养和药敏实验来确定,经验治疗
社区感染多以 肺炎链球菌、 肺炎杆菌、金 黄色葡萄球菌 等常见
β内酰胺类、 头孢菌 素、抗真菌类等
氨基糖甙类、大环内 酯类、喹诺酮类等
院内感染多 以革兰氏阴 性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 等常见
38
祛痰 解痉
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感染
翻身拍背 气管内吸痰 雾化吸入 口服药物(溴 以新、沐舒坦 等)
使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模式通常选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 压力水平一般为4-10cmH2O;或BiPAP。 持续应用(包括睡眠时间),暂停时间 < 30分钟,直到病情缓解。

呼吸衰竭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分类

呼吸衰竭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分类

呼吸衰竭的概念、分类及临床表现之公保含烟创作一、呼吸衰竭的概念:呼吸衰竭简称谓衰,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用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流,招致低氧血症(缺氧)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用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在海平年夜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高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8kPa(60mmHg),或随同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谓衰).二、分类:(1)Ⅰ型呼吸衰竭:又称缺氧性呼吸衰竭.无CO2潴留,或伴CO2降低.血气剖析特点: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见于换气功用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用损害和肺动—静脉分流)疾病.氧疗是其指征.(2)Ⅱ型呼吸衰竭:又称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既有缺氧,又有CO2潴留,血气剖析特点为:PaO2<60mmHg,PaCO2>50mmH,系肺泡通气缺乏所致.2、按发病急缓分类⑴、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呼吸功用原来正常,由于多种突发致病因素(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堵塞、ARDS等)使通气或换气功用迅速呈现严重障碍,在短时间内开展为呼吸衰竭.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如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病人生命.⑵、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用损害逐渐减轻,虽有缺氧,或伴二氧化碳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团体生活活动,称为代偿性慢性呼衰.一旦并发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增加呼吸生理担负(如气道痉挛等)所致代偿失调,呈现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称为失代偿性慢性呼衰.三、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轻者仅感呼吸费力,重者呼吸窘迫,呼吸浅快,节律异常.2、发绀:如口唇、指甲等处呈现.发绀与缺氧水平纷歧定完全平行.贫血时,不呈现发绀,而红细胞明显增多时轻度缺氧也可呈现发绀.3、肉体-神经症状:急性呼衰可迅速呈现肉体紊乱、躁狂、苏醒、抽搐等症状.慢性呼衰随着PaO2升高,呈现先兴奋后抑制症状.兴奋症状包括焦躁不安、昼夜倒置甚至谵妄.CO2潴留减轻时招致肺性脑病,呈现抑制症状,表现为神色冷淡、肌肉震颤、间歇抽搐、嗜睡甚至苏醒等. 4、循环系统表现:少数病人呈现心动过速,严重缺氧和酸中毒时,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肌损害、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CO2潴留者呈现体表静脉充盈、皮肤潮红、温暖多汗、血压升高;慢性呼衰并发肺心病时可呈现体循环淤血等右心衰竭表现.因脑血管扩张,病人常有搏动性头痛.5、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严重呼衰时可损害肝、肾功用,并发肺心病时呈现尿量增加.局部病人可引起应激性溃疡而发作上消化道出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衰竭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 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因素,可诊为呼吸衰竭。

【病因】完整的呼吸过程由相互衔接并同时进行的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来完成。

参与外呼吸即肺通气和肺换气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严重病变,都可导致呼吸衰竭。

(一)气道阻塞性病变气管-支气管的炎症、痉挛、肿瘤、异物、纤维化瘢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哮喘等引起气道阻塞和肺通气不足,或伴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和CO2 储留,发生呼吸衰竭。

(二)肺组织病变各种累及肺泡和(或)肺间质的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矽肺等,均致肺泡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或合并CO潴留。

(三)肺血管疾病肺栓塞、肺血管炎等可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部分静脉血未经过氧合直接流人肺静脉,导致呼吸衰竭。

(四)胸廓与胸膜病变胸部外伤造成连枷胸、严重的自发性或外伤性气胸、脊柱畸形、大量胸腔积液或伴有胸膜肥厚与粘连、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脊柱炎等,均可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造成通气减少及吸人气体分布不均,导致呼吸衰竭。

(五)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脑炎以及镇静催眠剂中毒,可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

脊髓颈段或高位胸段损伤(肿瘤或外伤)、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有机磷中毒、破伤风以及严重的钾代谢紊乱,均可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肌无力、疲劳、麻痹,导致呼吸动力下降而引起肺通气不足。

【分类】在临床实践中,通常按动脉血气分析、发病急缓及病理生理的改变进行分类。

(一)按照动脉血气分析分类1.1型呼吸衰竭即缺氧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2<6OmmHg, PaCO2降低或正常。

主要见于肺换气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分流)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

2 . n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02<6OmmHg ,同时伴有PaCO2>50mmHg 。

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

单纯通气不足,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有换气功能障碍,则低氧血症更为严重,如COPD。

(二)按照发病急缓分类1. 急性呼吸衰竭由于某些突发的致病因素,如严重肺疾患、创伤、休克、电击、急性气道阻塞等,使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迅速出现严重障碍,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衰竭。

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若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2. 慢性呼吸衰竭指一些慢性疾病,如COPD、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病变等,其中以COPD 最常见,造成呼吸功能的损害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发展为呼吸衰竭。

早期虽有低氧血症或伴高碳酸血症,但机体通过代偿适应,生理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较轻,仍保持一定的生活活动能力,动脉血气分析pH 在正常范围(7.35-7.45)。

另一种临床较常见的情况是在慢性呼吸衰竭的基础上,因合并呼吸系统感染、气道痉挛或并发气胸等情况,病情急性加重,在短时间内出现PaO2显着下降和PaCO2显着升高,称为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和临床情况兼有急性呼吸衰竭的特点。

(三)按照发病机制分类可分为通气性呼吸衰竭和换气性呼吸衰竭,也可分为泵衰竭(pumpfailure )和肺衰竭(lungfailure )。

驱动或制约呼吸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神经肌肉组织(包括神经-肌肉接头和呼吸肌)以及胸廓统称为呼吸泵,这些部位的功能障碍引起的呼吸衰竭称为泵衰竭。

通常泵衰竭主要引起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n型呼吸衰竭。

肺组织、气道阻塞和肺血管病变造成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

肺组织和肺血管病变常引起换气功能障碍,表现为I 型呼吸衰竭。

严重的气道阻塞性疾病(如COPD )影响通气功能,造成n型呼吸衰竭。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各种病因通过引起肺泡通气不足、弥散障碍、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和氧耗量增加五个主要机制,使通气和(或)换气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呼吸衰竭。

临床上单一机制引起的呼吸衰竭很少见,往往是多种机制并存或随着病情的发展先后参与发挥作用。

1.肺通气不足(hypoventilation )正常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有效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 ,才能维持正常的肺泡氧分压(P A O2)和二氧化碳分压(P A C02)。

肺泡通气量减少会引起P A O2下降和P A C02上升,从而引起缺氧和C02潴留。

呼吸空气条件下,P A C02与肺泡通气量(V A)和C02产生量(VC02)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反映:P A CO2=0.863 X VCO2/V2。

若VC0 2是常数,V A与P A C02呈反比关系。

VA 和P A C02与肺泡通气量的关系见图2-14-1。

2.弥散障碍(diffusion abnormality )系指02、C02 等气体通过肺泡膜进行交换的物理弥散过程发生障碍。

气体弥散的速度取决于肺泡膜两侧气体分压差、气体弥散系数、肺泡膜的弥散面积、厚度和通透性,同时气体弥散量还受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以及心排出量、血红蛋白含量、通气/血流比例的影响。

静息状态时,流经肺泡壁毛细血管的血液与肺泡接触的时间约为0.27S ,而02完成气体交换的时间为O.25-0.3S, CO 2则只需0.13S,并且Q的弥散能力仅为CO的1/20 ,故在弥散障碍时,通常以低氧血症为主。

3.通气/血流比例失调(ventilation-perfusion mismatch )血液流经肺泡时,能否保证得到充足的。

2和充分地排出CO2,使血液动脉化,除需有正常的肺通气功能和良好的肺泡膜弥散功能外,还取决于肺泡通气量与血流量之间的正常比例。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通气/血流比值约为0.8。

肺泡通气/血流比值失调有下述两种主要形式:①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肺部病变如肺泡萎陷、肺炎、肺不张、肺水肿等引起病变部位的肺泡通气不足,通气/血流比值减小,部分未经氧合或未经充分氧合的静脉血(肺动脉血)通过肺泡的毛细血管或短路流人动脉血(肺静脉血)中,故又称肺动-静脉样分流或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

②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肺血管病变如肺栓塞引起栓塞部位血流减少,通气/血流比值增大,肺泡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又称为无效腔样通气(dead space - like ventilation )。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通常仅导致低氧血症,而无CO2潴留。

其原因主要是:①动脉与混合静脉血的氧分压差为59mmHg,比CO?分压差5.9mmHg大10倍;②氧离曲线呈S形,正常肺泡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已处于曲线的平台段,无法携带更多的氧以代偿低PaO2 区的血氧含量下降。

而CO2解离曲线在生理范围内呈直线,有利于通气良好区对通气不足区的代偿,排出足够的CO2,不至出现CO2潴留。

然而,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亦可导致CO2潴留。

4.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肺动脉内的静脉血未经氧合直接流人肺静脉,导致PaO2 降低,是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特例。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吸氧浓度并不能提高分流静脉血的血氧分压。

分流量越大,吸氧后提高动脉血氧分压的效果越差;若分流量超过30%,吸氧并不能明显提高PaO2。

常见于肺动-静脉瘘。

5.氧耗量增加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和抽搐均增加氧耗量。

寒战时耗氧量可达500ml/min ;严重哮喘时,随着呼吸功的增加,用于呼吸的氧耗量可达到正常的十几倍。

氧耗量增加,肺泡氧分压下降,正常人借助增加通气量以防止缺氧。

故氧耗量增加的患者,若同时伴有通气功能障碍,则会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

(二)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呼吸衰竭时发生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能够影响全身各系统器官的代谢、功能甚至使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通常先引起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反应,以改善组织的供氧,调节酸碱平衡和适应改变了的内环境。

当呼吸衰竭进入严重阶段时,则出现代偿不全,表现为各系统器官严重的功能和代谢紊乱直至衰竭。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脑组织耗氧量大,约占全身耗氧量的1/5-1/4 。

中枢皮质神经元细胞对缺氧最为敏感。

通常完全停止供氧4-5 分钟即可引起不可逆的脑损害。

对中枢神经影响的程度与缺氧的程度和发生速度有关。

当PaO2降至60mmHg时,可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和视力轻度减退;当PaO2 迅速降至40-50mmHg 以下时,会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头痛、不安、定向与记忆力障碍、精神错乱、嗜睡;低于30mmHg 时,神志丧失乃至昏迷;PaO2 低于20mmHg 时,只需数分钟即可造成神经细胞不可逆性损伤。

C02潴留使脑脊液H+浓度增加,影响脑细胞代谢,降低脑细胞兴奋性,抑制皮质活动;但轻度的C02增加,对皮质下层刺激加强,间接引起皮质兴奋。

C02潴留可引起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精神错乱、扑翼样震颤、嗜睡、昏迷、抽搐和呼吸抑制,这种由缺氧和C02潴留导致的神经精神障碍症候群称为肺性脑病(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又称C02 麻醉( carbon dioxide narcosis )。

肺性脑病早期,往往有失眠、兴奋、烦躁不安等症状。

除上述神经精神症状外,患者还可表现出木僵、视力障碍、球结膜水肿及发绀等。

肺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认为低氧血症、C02潴留和酸中毒三个因素共同损伤脑血管和脑细胞是最根本的发病机制。

缺氧和C02潴留均会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量增加以代偿脑缺氧。

缺氧和酸中毒还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增高,导致脑间质水肿;缺氧使红细胞ATP 生成减少,造成Na+-K+泵功能障碍,引起细胞内Na+及水增多,形成脑细胞水肿。

以上情况均可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压迫脑血管,进一步加重脑缺血、缺氧,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出现脑疝。

另外,神经细胞内的酸中毒可引起抑制性神经递质丫-氨基丁酸生成增多,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代谢障碍,也成为肺性脑病以及缺氧、休克等病理生理改变难以恢复的原因。

2.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一定程度的PaC2降低和PaC02升高,可以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使心排出量增加;缺氧和C02潴留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和腹腔器官血管收缩,而冠状血管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影响而扩张,血流量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