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是茅盾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于1929年,描写从“五四”时期到1927年近10 年时代面貌和思想发展历程的《虹》;
写于1932年至1933年,描写30年代初中国江浙农 村小城镇商人破产和农民“丰收成灾”以及农民 觉醒反抗的《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写于1931年至1932年,描写1930年春夏间发生在 上海的政治经济事件的《子夜》;
是现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文学事业的卓 越组织者和开创革命现实主义创作范式的 小说家。
1920年1月,他发表了第一篇文学论文《现在 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表达了“为人生”的 文学主张;同时他也参加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 小组的活动,1921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1921年茅盾与郑振铎、叶绍钧等人发起组成 了文学研究会,主编并革新《小说月报》,积极 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文学研究 会的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注重小说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 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 容”,追求对时代社会作“全景式”描绘和 作品的史诗性。茅盾以自觉的历史代言人的 视角审视社会、人生,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 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 展、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使作 为小说中心的人物,在社会历史剖析与社会 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中显出“立体化”的油 画效果。
尤其是《蚀》里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 柳,《虹》里的梅行素,《子夜》里的张素素、 林佩瑶,《腐蚀》里的赵惠明等,构成了一个 生动而又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系列,她们性 格狷傲倔强,敢作敢为,敢爱敢恨,具有鲜明的 个性和强烈的叛逆精神;她们用自己的行动 向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提出了挑战。
她们都是“五四”运动后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 走入社会的新女性,对未来充满了幻想,但刚一接 触到实际便四处碰壁,进而怀疑社会,怀疑人生, 怀疑社会既有的伦理、道德规范,认为“理想的 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恋爱,都是骗人的勾 当”。她们性格倔强、叛逆,通常都有一段痛苦 的感情经历,因而有着强烈的报复心,决不用真 心对待异性,玩世不恭,做事轻率,生活放纵,在追
写于1941年,描写1940年9月至1941年2月间“皖 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反共卖国的《腐蚀》;
写于1942年,描写“五四”运动前后一个江南小 县城的社会变动和变动之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 (未完)等
构成了现代中国自“五四”前夕到抗战胜利数十 年的社会“编年史”。
《蚀》三部曲,是茅盾文学生涯中创作的第一 部长篇小说。
1925年,他连续发表了《论无产阶级艺术》等 文章,较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无产阶级艺术的主 张,标志着茅盾的文艺观开始由“为人生而艺 术”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向无产阶级文艺观转 化。
茅盾是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现代作家。
他认为“托尔斯泰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概括 了极其纷繁的社会现象,并且揭示出各种复杂现 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 托尔斯泰作品的宏伟的规模、复杂的结构、细 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以及 他的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独特手法,都大大 提高了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的可能性,丰富和发展 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
“茅盾小说创作”必读书目
<蚀>(<幻灭><动摇><追求>) <子夜> <春蚕>
第六章 茅盾的小说创作
一、茅盾的中国社会“编年史”风貌的小说 创作 二、“时代新女性”系列形象的塑造 三、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模式的开创 四、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子夜》 五、茅盾的《林家铺子》和《春蚕》
茅盾(18Biblioteka Baidu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
他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也是他写作追求的 方向。他注重小说题材与主题的重大性, 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 史内容”,追求对时代社会作“全景式” 描绘。
一、茅盾的中国社会“编年史”风貌的小说创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茅盾开始创作了数量可 观的长、短篇小说:
写于1927年至1928年,描写1927年“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 《蚀》三部曲;
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 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的努力, 都建筑在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 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靠理性 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 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 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等等,形成了茅 盾着眼于反映社会历史特性和时代精神特征 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现当代小说创 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求肉体享受和感官刺激中品味报复黑暗社会的 快感。她们是一群没有未来的女性。
这些时代女性,尽管性格各异,所走过的人生轨 迹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她们 都是失败者,都是在生活这个战场上败下阵的 人。而且,从她们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似乎可以 听到时代演进的足音。
三、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模式的开创
二、“时代新女性”系列形象的塑造
刻画那些在时代激流浪花里弄潮的新女性 的心理、性格及命运,是茅盾的强项。茅 盾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时代新女性” 形象。主要包括:静(《幻灭》),孙舞阳、 方太太(《动摇》),章秋柳(《追求》),梅行 素(《虹》),林佩瑶、张素素(《子夜》),张 婉卿(《霜叶红似二月花》),以及赵惠明 (《腐蚀》)等。
茅盾以《子夜》、《农村三部曲》(《春 蚕》、《秋收》、《残冬》)及《林家铺子》 成为“社会剖析派”作家的代表。
这些作品与茅盾的早期创作一起,开创了革 命现实主义小说模式。把“30年代”与“五 四”划分开来,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五 四”文学的激情、它的张扬个性、重视个人 性的感受的特质,被茅盾的大规模地、全景 式地反映刚刚逝去不久的、甚至是正在发生 中的社会现实,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 和人的创作气魄所代替。
在这部作品中,茅盾继承了文学研究会“为人 生”的现实主义传统,力图全景式地、大规模 地再现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景象,反映那个刚刚 逝去的时代和正在发生的历史,真实而客观地 反映在大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表现一群青年男女在革命洪流中所经过的三 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 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 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写于1932年至1933年,描写30年代初中国江浙农 村小城镇商人破产和农民“丰收成灾”以及农民 觉醒反抗的《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写于1931年至1932年,描写1930年春夏间发生在 上海的政治经济事件的《子夜》;
是现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文学事业的卓 越组织者和开创革命现实主义创作范式的 小说家。
1920年1月,他发表了第一篇文学论文《现在 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表达了“为人生”的 文学主张;同时他也参加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 小组的活动,1921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1921年茅盾与郑振铎、叶绍钧等人发起组成 了文学研究会,主编并革新《小说月报》,积极 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文学研究 会的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注重小说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 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 容”,追求对时代社会作“全景式”描绘和 作品的史诗性。茅盾以自觉的历史代言人的 视角审视社会、人生,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 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 展、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使作 为小说中心的人物,在社会历史剖析与社会 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中显出“立体化”的油 画效果。
尤其是《蚀》里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 柳,《虹》里的梅行素,《子夜》里的张素素、 林佩瑶,《腐蚀》里的赵惠明等,构成了一个 生动而又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系列,她们性 格狷傲倔强,敢作敢为,敢爱敢恨,具有鲜明的 个性和强烈的叛逆精神;她们用自己的行动 向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提出了挑战。
她们都是“五四”运动后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 走入社会的新女性,对未来充满了幻想,但刚一接 触到实际便四处碰壁,进而怀疑社会,怀疑人生, 怀疑社会既有的伦理、道德规范,认为“理想的 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恋爱,都是骗人的勾 当”。她们性格倔强、叛逆,通常都有一段痛苦 的感情经历,因而有着强烈的报复心,决不用真 心对待异性,玩世不恭,做事轻率,生活放纵,在追
写于1941年,描写1940年9月至1941年2月间“皖 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反共卖国的《腐蚀》;
写于1942年,描写“五四”运动前后一个江南小 县城的社会变动和变动之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 (未完)等
构成了现代中国自“五四”前夕到抗战胜利数十 年的社会“编年史”。
《蚀》三部曲,是茅盾文学生涯中创作的第一 部长篇小说。
1925年,他连续发表了《论无产阶级艺术》等 文章,较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无产阶级艺术的主 张,标志着茅盾的文艺观开始由“为人生而艺 术”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向无产阶级文艺观转 化。
茅盾是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现代作家。
他认为“托尔斯泰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概括 了极其纷繁的社会现象,并且揭示出各种复杂现 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 托尔斯泰作品的宏伟的规模、复杂的结构、细 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以及 他的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独特手法,都大大 提高了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的可能性,丰富和发展 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
“茅盾小说创作”必读书目
<蚀>(<幻灭><动摇><追求>) <子夜> <春蚕>
第六章 茅盾的小说创作
一、茅盾的中国社会“编年史”风貌的小说 创作 二、“时代新女性”系列形象的塑造 三、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模式的开创 四、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子夜》 五、茅盾的《林家铺子》和《春蚕》
茅盾(18Biblioteka Baidu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
他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也是他写作追求的 方向。他注重小说题材与主题的重大性, 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 史内容”,追求对时代社会作“全景式” 描绘。
一、茅盾的中国社会“编年史”风貌的小说创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茅盾开始创作了数量可 观的长、短篇小说:
写于1927年至1928年,描写1927年“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 《蚀》三部曲;
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 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的努力, 都建筑在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 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靠理性 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 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 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等等,形成了茅 盾着眼于反映社会历史特性和时代精神特征 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现当代小说创 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求肉体享受和感官刺激中品味报复黑暗社会的 快感。她们是一群没有未来的女性。
这些时代女性,尽管性格各异,所走过的人生轨 迹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她们 都是失败者,都是在生活这个战场上败下阵的 人。而且,从她们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似乎可以 听到时代演进的足音。
三、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模式的开创
二、“时代新女性”系列形象的塑造
刻画那些在时代激流浪花里弄潮的新女性 的心理、性格及命运,是茅盾的强项。茅 盾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时代新女性” 形象。主要包括:静(《幻灭》),孙舞阳、 方太太(《动摇》),章秋柳(《追求》),梅行 素(《虹》),林佩瑶、张素素(《子夜》),张 婉卿(《霜叶红似二月花》),以及赵惠明 (《腐蚀》)等。
茅盾以《子夜》、《农村三部曲》(《春 蚕》、《秋收》、《残冬》)及《林家铺子》 成为“社会剖析派”作家的代表。
这些作品与茅盾的早期创作一起,开创了革 命现实主义小说模式。把“30年代”与“五 四”划分开来,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五 四”文学的激情、它的张扬个性、重视个人 性的感受的特质,被茅盾的大规模地、全景 式地反映刚刚逝去不久的、甚至是正在发生 中的社会现实,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 和人的创作气魄所代替。
在这部作品中,茅盾继承了文学研究会“为人 生”的现实主义传统,力图全景式地、大规模 地再现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景象,反映那个刚刚 逝去的时代和正在发生的历史,真实而客观地 反映在大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表现一群青年男女在革命洪流中所经过的三 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 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 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