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合集下载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件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件
因为火焰总是向上的,竖直向上放 置,火柴梗仅处于火焰的焰心部分,其温 度较低,火焰也小,持续燃烧时间长,但 容易熄灭。
将引燃火柴的过程中,
“擦”的目的是什么?
将火柴梗换成粉笔,能被引燃吗?
用烧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能 长时间的燃烧吗?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 说说物质要能成功燃烧,需 要具备哪些条件?
猜一猜
这个实验给你什么提示? 如果遇到火灾,你如何 逃离现场?
楼层发生火灾,如何灭火或逃生? 着火的房间烟尘弥漫在中上方
穿过浓烟逃生时,要使身体贴近地面,并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楼层发生火灾,如何灭火或逃生?
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向安全出口方向 沿墙壁冲出去。
火灾逃生方法:
低下身 捂口鼻 沿墙壁 赶紧跑
结论: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可燃物
只取其一
清除可燃物 隔绝氧气或空气
灭火事例和方法
灭火实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 油锅着火 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 隔绝空气
熄灭蜡烛
嘴吹灭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纸箱着火 用水浇灭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煤气着火 关闭阀门
隔绝可燃物
比一比,谁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强
结论: 可燃物燃烧要有充足的氧气。
得出结论
燃烧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同时具备 缺一不 可
纸不能被点燃 玻璃棒能点燃酒精灯 烧不坏的手绢
熄灭燃着火柴的方法:
看谁想的方法最多?
清除可燃物 可燃物
隔绝氧气或空气 可燃物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可燃物
注意
一般不能通过改变物质的着火点来灭火, 不能说降低了着火点所以灭火了。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同步测试(含解析)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同步测试(含解析)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A.蔗糖的溶解B.动植物的呼吸C.酒和醋的酿造D.食物的腐烂2.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判定,下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的是()A.石墨B.白磷C.浓硫酸D.煤气3.今年5月8日,“祥云”火炬成功登上“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成为奥运火炬传递史上的一大创举.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和火炬在登顶时需要克服的困难()A.气温低B.气压低C.重力小D.氧气少4.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要使物质燃烧,物质必须是可燃物B.所有物质的燃烧都要有氧气参与C.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物质在纯氧中比空气中燃烧更旺5.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6.暑假里某同学与爸爸在西藏旅游时发现爸爸的打火机打不着火,此时打火机内液体还有一半多,火石发光情况正常打不着火原因是()A.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B.气压低丁烷气化太慢C.气压高不易气化D.氧气含量低,丁烷无法点着7.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杯底放有一小粒白磷,当将一支大试管迅速插入水中并罩住白磷时,白磷立即燃烧起来.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A.水B.氧气C.可燃物D.温度达到着火点8.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1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B.图1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C.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D.图1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9.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可燃物燃烧只需耍同时满足2个条件.灭火只要破坏1个条件即可B.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都有关C.物质完全燃烧的条件是氧气浓度大,可采取通风,增大接触面积的方法使燃料完全燃烧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也一定属于化合反应E.燃烧都是剧烈的,一定会发光放热,有烟有火焰10.实验室中将新制得的还原铁粉(颗粒极细)撒落到空气中,可以见到铁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火星,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A.燃烧物由于状态不同,着火点可以发生变化B.燃烧物要助燃剂,比如空气C.该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D.铁的燃烧是放热反应11.北方冬天常用煤炉取暖,如果室内通风不好,常会造成煤气中毒.请回答以下问题.12.(3分)根据中毒机理判断,当CO中毒时,医生对病人的急救方法是()A.输葡萄糖B.输血C.输氧D.输生理盐水13.(3分)要防止煤在燃烧时产生CO气体,则燃烧时煤与氧气的质量比小于或等于()A.3:4 B.3:8 C.1:1 D.1:214.(3分)为防止煤气中毒,并提高煤的利用率,可采取的措施是()A.减少送风量B.加大煤的用量C.将煤做成实心块状D.将煤做成蜂窝状12.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A.减少CO2的排放B.减少酸雨C.减少煤的浪费D.减少氧气的消耗13.下列属于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差异的是()①能否放出热量②燃烧后所得主要产物不相同③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的意义不同④燃烧时所需氧气的量不同⑤单位质量燃料放出热量多少不同.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全部14.安全用火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时,调小进风口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液化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D.存放图书的地方起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15.下列情况中,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用嘴吹灭蜡烛B.红磷着火用沙土扑灭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16.下列有关燃烧、爆炸、灭火说法正确的是()A.用扇子扇灭火焰,因为隔绝了氧气B.高压锅驼中压力过大引发的爆炸是化学变化C.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离可燃物17.如右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发生火灾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C.伏低身子逃出D.淋湿衣服爬出18.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扑灭B.在冰箱里放入活性炭,除去冰箱里的异味C.在食品袋里充入氧气,延长食品的保质期D.室内烤火取暖放一盆水,防止CO中毒19.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B.森林着火时,要向顺风方向跑,脱离火灾区C.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火灾,最适宜的灭火器是干粉灭火器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窑前应做灯火实验2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家里电器着火,立刻用水扑灭B.楼层高的室内着火,立刻打开门窗C.室内着火,火势较大,应该卧着向外爬出D.家里油锅着火,立刻用水浇灭二.填空题(共3小题)21.为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拓展与应用】白磷有剧毒,为了保证安全,烧杯中的白磷必须进行处理,丁丁同学将一支充满某种气体的试管倒插入水中,观察到白磷在水中燃烧,试管内所盛的气体可能是.22.请根据燃烧条件,分析,解释下列生活事实的原因(1)点燃枯柴时,先点燃纸张,再用燃着的纸张引燃枯柴;(2)枯柴堆放紧密时,燃烧不旺,甚至会熄灭;而将柴架起来,中间留空,则燃烧旺盛;(3)扇子能扇灭蜡烛,但扇煤炉却越扇越旺;(4)家庭用煤通常做成中空的“蜂窝状”.23.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1)白磷不与热水反应,且密度比水大(2)说明“达到着点是可燃物着火条件”的现象是“红磷不燃”(3)热水温度最低也要80℃(4)热水只对水中白磷起隔绝O2的作用(5)白磷难溶于水(6)通入O2,白磷燃烧,说明“与O2接触”是燃烧的条件(7)这里的O2可用空气代替.三.推断题(共3小题)24.白磷是着火点很低的自燃物品,回答下列有关白磷火灾的相应间题:(1)白磷着火时应该用低压水扑救,不能使用高压水冲击,为什么?(2)对于喷水冷却后已固化的白磷应如何处理?依据什么原理?25.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一仓库先是起火,后来发生剧烈爆炸,据报道剧烈爆炸的原因是仓库中存放大量金属钠.金属钠遇水会生成氢气,容易引发爆炸.所以工业金属钠采用双层包装,外包装为铁桶,内包装为双层聚乙烯塑料袋,包装时应该将袋内空气排净.请问存放金属钠的仓库着火能否用水灭火?阐述理由.26.随着车辆的增加,汽车尾气带给城市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了,用燃气来代替燃油可以大大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某市的加气站某日发生了爆炸,请你分析爆炸的原因.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精心整理】沪教新版九年上册同步测试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A.蔗糖的溶解B.动植物的呼吸C.酒和醋的酿造D.食物的腐烂【分析】根据缓慢氧化的特点是氧化速度很慢,不容易被察觉,不发光但放出热量,属于化学变化,来考虑本题.【解答】解:A、蔗糖的溶解是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而缓慢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B、动植物的呼吸是吸入氧气后使体内物质发生氧化分解的过程,包含着缓慢氧化的过程,故错误;C、在酒和醋的酿造过程中会放出热量,这是由于制酒和醋的原料发酵时发生了缓慢氧化而产生的,故错误;D、食物的腐烂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的结果,故错误.故选:A.【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物质的溶解属于物理变化,而缓慢氧化属于化学变化.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缓慢氧化的例子.2.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判定,下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的是()A.石墨B.白磷C.浓硫酸D.煤气【分析】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解答】解:A.石墨不属于危险化学品,故A正确;B.白磷易燃是易燃品,属于危险化学品,故B错误;C.浓硫酸有腐蚀性是腐蚀品,属于危险化学品,故C错误;D.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易燃是易燃品,属于危险化学品,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危险化学品的定义,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3.今年5月8日,“祥云”火炬成功登上“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成为奥运火炬传递史上的一大创举.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和火炬在登顶时需要克服的困难()A.气温低B.气压低C.重力小D.氧气少【分析】珠穆朗玛峰海拔高,气温低、气压低、氧气少,但是对重力的影响较小.【解答】解:人和火炬在登顶时需要克服的困难有气温低、气压低、氧气少,不需要克服的困难是重力小.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海拔高与温度、压强、氧气含量多少等方面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4.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要使物质燃烧,物质必须是可燃物B.所有物质的燃烧都要有氧气参与C.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物质在纯氧中比空气中燃烧更旺【分析】根据燃烧和灭火的条件进行选择.【解答】解: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故A正确.B、氢气在氯气中可以燃烧,故B不正确;C、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水吸收热量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故C正确;D、物质在纯氧中比空气中与氧气的接触几率高,燃烧更旺;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燃烧和灭火的条件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并将知识灵活应用.5.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纸的着火点小于100℃,而不是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故选项解释错误.错误.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故选项说法正确.C、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是因为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故选项说法正确.D、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灵活运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暑假里某同学与爸爸在西藏旅游时发现爸爸的打火机打不着火,此时打火机内液体还有一半多,火石发光情况正常打不着火原因是()A.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B.气压低丁烷气化太慢C.气压高不易气化D.氧气含量低,丁烷无法点着【分析】可燃物燃烧需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到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据此分析.【解答】解:可燃物燃烧需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到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打火机内还有液体,说明有可燃物,火石发光,说明温度能到到着火点,但打不着火,说明缺氧,即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故选D.【点评】掌握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杯底放有一小粒白磷,当将一支大试管迅速插入水中并罩住白磷时,白磷立即燃烧起来.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A.水B.氧气C.可燃物D.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物质燃烧条件: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分析.【解答】解:因为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当将一支大试管迅速插入水中并罩住白磷时,白磷立即燃烧起来,是因为与氧气接触了,所以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灭火只要消灭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达到灭火的目的.8.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1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B.图1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C.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D.图1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分析】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就是根据这三个条件来设计.【解答】解:A、红磷是可燃物,图1中铜片上的红磷是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不能燃烧,故A错误;B、图1中水下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错误;C、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热水不能提供这样高的温度,所以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故C错误;D、在此实验中我们用热水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使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燃点,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故D正确.故选D.【点评】我们往往认为水中的任何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燃烧.但是从过这一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满足燃烧的条件,无论在何环境下都可燃烧.9.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可燃物燃烧只需耍同时满足2个条件.灭火只要破坏1个条件即可B.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都有关C.物质完全燃烧的条件是氧气浓度大,可采取通风,增大接触面积的方法使燃料完全燃烧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也一定属于化合反应E.燃烧都是剧烈的,一定会发光放热,有烟有火焰【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B、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容易发生;C、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分析;D、根据燃烧的概念等分析;E、根据燃烧的现象进行解答.【解答】解:A、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三个缺一不可,可燃物燃烧要满足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只要消灭其中之一,就可灭火,故正确;B、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浓度等有关,故正确;C、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是:(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的浓度,故正确;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例如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E、燃烧都是剧烈的,不一定会同时发光放热,有烟有火焰,故错误;故选:ABC.【点评】此题所考是基础的知识点,掌握燃烧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0.实验室中将新制得的还原铁粉(颗粒极细)撒落到空气中,可以见到铁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火星,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A.燃烧物由于状态不同,着火点可以发生变化B.燃烧物要助燃剂,比如空气C.该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D.铁的燃烧是放热反应【分析】A、根据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它不会随着物质的状态不同而改变进行解答;B、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燃烧需要助燃剂进行解答;C、根据铁粉在空气中燃烧有氧气参加进行解答;D、根据燃烧放出热量进行解答.【解答】解:A、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它不会随着物质的状态不同而改变,故错误;B、铁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火星,可知燃烧需要助燃剂,故正确;C、铁粉在空气中燃烧有氧气参加,所以该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故C正确;D、燃烧放出热量,所以铁的燃烧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题中信息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书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11.北方冬天常用煤炉取暖,如果室内通风不好,常会造成煤气中毒.请回答以下问题.12.(3分)根据中毒机理判断,当CO中毒时,医生对病人的急救方法是()A.输葡萄糖B.输血C.输氧D.输生理盐水【分析】根据一氧化碳中毒原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导致机体的组织细胞缺氧死亡进行解答.【解答】解:一氧化碳中毒原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导致机体的组织细胞缺氧死亡,所以当CO中毒时,医生对病人的急救方法是输氧,而不是输葡萄糖、血液、生理盐水等.故选:C.【点评】此题是对煤气中毒的考查,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3.(3分)要防止煤在燃烧时产生CO气体,则燃烧时煤与氧气的质量比小于或等于()A.3:4 B.3:8 C.1:1 D.1:2【分析】根据碳在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在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只要氧气的量充足,就不会生成一氧化碳.根据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的方程式计算出碳与氧气的质量比.【解答】解:由于碳在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在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充分燃烧时的方程式是:2C+O2CO2.由方程式可知,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16×2)=3:8.当煤与氧气的质量比小于或等于3:8.不会生成一氧化碳.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要防止煤在燃烧时产生CO气体,就要氧气的量要充足.根据充分燃烧时的方程式计算碳与氧气的质量比即可.14.(3分)为防止煤气中毒,并提高煤的利用率,可采取的措施是()A.减少送风量B.加大煤的用量C.将煤做成实心块状D.将煤做成蜂窝状【分析】煤炭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血红蛋白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使人因缺氧而中毒,所以在烧煤炭时,保持空气流通,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再结合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氧气(或空气)量是否充足充足,二是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解答.【解答】解:A、氧气的含有越高物质燃烧越充分,减少送风量,氧气的量会不充足,煤可能会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A不正确;B、加大煤的用量,会造成煤发生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B不正确;C、将煤做成实心块状,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小,不能完全燃烧,C不正确;D、将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煤完全燃烧,D方法正确;故答案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促进物质充分燃烧的方法,侧重基础知识的应用,难道不大.12.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A.减少CO2的排放B.减少酸雨C.减少煤的浪费D.减少氧气的消耗【分析】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CO2的排放,故选项错误.B、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酸雨的形成,故选项错误.C、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减少煤的浪费,故选项正确.D、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氧气的消耗,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3.下列属于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差异的是()①能否放出热量②燃烧后所得主要产物不相同③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的意义不同④燃烧时所需氧气的量不同⑤单位质量燃料放出热量多少不同.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全部【分析】①根据完全燃烧放热,不完全燃烧也放热解答;②根据碳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解答;③根据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物质解答;④根据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所需氧气的量不同解答;⑤根据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单位质量燃料放出热量多少不同解答.【解答】解:①完全燃烧放热,不完全燃烧也放热,故错误;②碳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燃烧后所得主要产物不相同,故正确;③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物质,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的意义不同,故正确;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所需氧气的量不同,故正确;⑤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单位质量燃料放出热量多少不同,故正确.答案: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和爆炸等方面的内容.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使产生的气体急剧膨胀,就会发生爆炸.14.安全用火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时,调小进风口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液化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D.存放图书的地方起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分析】A、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时,说明气体燃烧不充分,据此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D、用来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处的火灾不能有水,否则容易受损.【解答】解:A、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时,说明气体燃烧不充分,应调大进风口,故选项说法错误.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C、液化气泄漏,不能立即打开排风扇,因为打开抽油烟机会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D、存放图书的地方起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扑灭,因为喷出的溶液会损坏图书,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不完全燃烧的现象、灭火的原理、防止爆炸的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5.下列情况中,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用嘴吹灭蜡烛B.红磷着火用沙土扑灭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分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用嘴吹灭蜡烛,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B、红磷着火用沙土扑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或空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是利用了隔绝氧气或空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下列有关燃烧、爆炸、灭火说法正确的是()A.用扇子扇灭火焰,因为隔绝了氧气。

江洲区第七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4.1常见的化学反应_燃烧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

江洲区第七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4.1常见的化学反应_燃烧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
阅读P17-18
P18-19 第4、5、6、7、8题
第7题〔2〕
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 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考试加油!奥利给~
第4章 认识化学变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2课时 依据化学方程 计算
舍 勒 ( 瑞 典 )
〔普 英利 国斯 〕特

空气成分的发现 P14-15 拉瓦锡〔法国〕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
已知红磷固体能够与氧气发生反映 ,
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
1、实验原理 : 利用在密闭的容器 里红磷和空气中氧气反映〔生成固 体小颗粒〕 , 让容器内压强减小 , 使水进入容器 , 测定进入水的体 积 , 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问题探究]
你能帮他解答吗?
[思考交流]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归纳提升]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之一能表示各物质间的质 析题意找出已知量、未知量,然后按照依据化学方程 式要求去完成答题任务。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均依 式的含义进行,此题中发生的反应为高锰酸钾受热分 注意解题步骤:设、写、找、列和答五步。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知识点二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计算依据:化学反应不但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而且 生成物之间都有固定的质量比。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2.计算步骤
例题:3 g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计算生成氧化镁的质
解:设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x。 ①设_未__知__数___
2Mg+O2 =点==燃==2MgO ②写出反应的_化_学__方_程__式___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化学九年级上册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化学九年级上册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3、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增强防火、灭火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的原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实验准备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火柴、酒精灯、大烧杯、橡皮塞、集气瓶、烧瓶、白磷、红磷、碳酸钠粉末、稀盐酸、蜡烛、打火机等。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

而且在前面学习中对于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和燃烧条件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另外,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学生对于消防、灭火知识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所以,本课时的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四、教学过程【导入】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给学生观看燃烧与火灾的视频,让学生谈观看后感受。

教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燃烧是一把威力巨大的双刃剑,燃烧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所以认识燃烧是怎样发生的以及怎样防火和灭火,显得非常重要。

【授新课】板书:一、燃烧的条件问题:你能让下列物质燃烧起来吗?纸张、木炭、泥沙、酒精、水、煤炭、石子、玻璃、蜡烛这个问题的答案说明燃烧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一般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老师问:可燃物在什么条件才可以燃烧?学生回答可能会五花八门:温度?氧气? 老师不正面给出答数案,故意留下悬念,用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一)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先让学生回忆红磷燃烧的现象,特意强调产生大量白烟,为下面观察实验现象有记忆,同时拿出白磷,对比红磷和白磷的保存方法,介绍白磷极易燃烧,讲解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强调关键词“最低温度”。

2. 改进实验:先把一小块白磷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不燃烧,学生可能回答没温度?没氧气?再把一小块白磷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不燃烧,学生多数都知道没氧气,这时用集气瓶对准冷水中的白磷扣住,观察现象还不燃烧,再用另一个集气瓶盖住热水中的白磷,观察到剧烈燃烧。

沪科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汇总必背概念

沪科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汇总必背概念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燃烧1.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2.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解释:“烧不坏的手帕”:酒精燃烧放热,水汽化吸热,温度未达到手帕的着火点“纸火锅”:水汽化吸热,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比较①不完全燃烧的危害:燃烧效率低,浪费燃料;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②完全燃烧措施:提供充足氧气;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蜂窝煤、木柴架空燃烧)2.一氧化碳的性质⑴毒性;点燃⑵可燃性;2CO + O2 === 2CO2⑶还原性。

(H2也具有还原性)三.燃烧引起的爆炸1.产生原因:⑴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如炸弹、鞭炮爆炸⑵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遇到明火,发生燃烧,引起爆炸。

如: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煤矿坑道2.易燃、易爆场所应注意什么?⑴严禁烟火,防止撞击、高温⑵有消防安全标志和消防器材四.灭火与防火1.灭火原理⑴可燃物与火源隔离;如:设置森林隔离带⑵隔绝氧气;如:酒精灯火焰用灯冒盖灭;酒精洒出着火,用湿抹布盖灭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如:水灭火解释:吹(扇)烛火,熄灭:吹(扇)烛火,使热量散失,温度降到蜡烛着火的以下火柴头朝向,燃烧会很快熄灭:热量向上扩散,温度降到火柴的着火点以下2.火灾自救:⑴室内起火不能急于打开门窗;⑵遭遇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和鼻,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

§4.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一.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注:①“参加”: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参加反应的那部分,不参加反应的不能计算在内②“质量”:只有质量守恒,体积等其他方面不一定守恒③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不适用物理变化。

2.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二.化学变化中的“变”与“不变”1.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有:①物质的总质量,②元素的种类、质量,③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2.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的有: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3.化学变化中可能改变的有:①分子的数目,②化合价。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课件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课件


铁丝(tiě sī)在氧气中燃 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共同点
发光、放热、化学变化
阅读:P92燃烧的定义
第三页,共十八页。
白磷、红磷(hónɡ 燃烧 lín)
第四页,共十八页。
P93 物质有可燃性(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
(tiáojiàn)
(一般情况)
与空气(或氧气(yǎngqì))接触
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
度 (也叫着火点)
钠在氯气中燃烧(ránshāo);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第五页,共十八页。
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chánɡ jiàn)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着火点/℃ 物质
40 木炭
240 乙醇(酒精)
250-330 无烟煤
着火点/℃ 320-370
558
700-750
注意:着火点是物质固有(gùyǒu)的一种性质。
第六页,共十八页。
第七页,共十八页。
如何(rúhé)使燃料燃烧更旺(剧烈)?
第八页,共十八页。
影响燃烧现象 的因素 (xiànxiàng)
1、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ránshāo),在空气中不能 。
2、木头推成刨花后更易燃烧 3、潮湿的木材不易燃着
1、氧气(yǎngqì)的浓度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 触面积(状态) 3、可燃物干燥程度
第4章 认识 化学变化 (rèn shi)
—燃烧 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 第
(huàxué fǎnyìng)
(1)
燃烧的条件
防火与灭火
第一页,共十八页。
第二页,共十八页。
P92 表4-1
事例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件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件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燃烧造福于人类
燃烧给人类带来灾难
什么是燃烧?
1.把自己学习过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 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上。 2.归纳燃烧的定义,燃烧的特征。 思考:(1)发光,放热的反应一定是燃烧吗? (2)物质的燃烧都是在氧气中吗? 探究如何灭火?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离。 (3)使用大量的冷却剂(如水、干冰等)使燃烧物冷却,让燃
【交流与讨论】
为什么要使燃料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 放出热量多
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等有 毒气体,污染大气
完全燃烧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爆炸极限 (1)几种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
可燃性气体 氢气(H2) 甲烷(CH4)
一氧化碳(C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4%~75% 5%~15%
12. 5%~74%
(2)常见易燃易爆物 ①爆炸品:如烟花爆竹; ②易燃液体:如煤油、汽油; ③易燃气体:如液化石油气; ④自燃物品:如锯末、干草。
(2)氧气不足时,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碳+氧气 ―点―燃→一氧化碳 C+O2―点―燃→CO
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
水,密度略小于空气。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反应的符号表达式:CO+O2 ―点―燃→ CO2 现象:产生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消防安全常识 安全标志
根据燃烧的条件,假如燃烧现象不明 显时,我们有什么方法促进燃烧呢?
1、增大氧气的浓度 (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越充分)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越充分

中考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专题训练题

中考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专题训练题

一.选择题(共11小题)1.(2015•眉山)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B.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D.火柴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2.(2015•东营)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B.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C.烧蚀层在汽化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D.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3.(2015•永州)下列用化学知识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A.增加易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D.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4.(2015•佛山)2015年5月25日,河南鲁山县老年公寓发生特大火灾,着火房屋的墙体均为由泡沫塑料填充的铁皮夹层,俗称“铁皮泡沫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泡沫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但不属于易燃物B.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119C.只要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D.可燃物燃烧的同时一定还会发生爆炸5.(2015•广州)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B.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C.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D.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6.(2015•成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C.图书档案起火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7.(2015•天津)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D.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8.(2015•潍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燃烧更充分B.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C.面粉、煤粉等粉尘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D.“釜底抽薪”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9.(2015•南京)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其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B.清除可燃物C.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D.使温度降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10.(2015•重庆)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B.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C.扇煤炉会增大空气进入量D.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11.(2015•东营)车用乙醇汽油的使用,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装运乙醇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A. B. C. D.二.填空题(共1小题)12.(2015•绥化)某居民早起忘记关闭电褥子的电源就去上班,下班后发现卧室门缝冒出黑烟,他立即打开门窗,原来只冒黑烟的卧室瞬间燃气火来.(1)引起火势变大的原因是.(2)火势无法控制,他立即拨打了火警电话,火警电话是.消防队员赶到后,首先切断电源,然后用高压水枪灭火,水能灭火的原因是.(3)若你在火灾现场,应怎样从现场逃离?.三.解答题(共8小题)13.(2015•巴中)某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图所示,在铜片上罩了仪器a,请回答:(1)仪器a的名称是.(2)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3)对照①和③能够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14.(2015•湖北)2015年5月25日,河南鲁山县的一个老年康复中心发生火灾,造成38人死亡、多人受伤的严重后果.(1)消防员在现场发现了下列残留物品:①涤纶面料窗帘、②纯棉床单、③大理石桌面等,其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填序号),物品①和②为燃烧提供了(填燃烧的条件).(2)电器着火时常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干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受热后生成碳酸盐和两种氧化物,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5.(2015•海南)善于把握关键词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在燃烧和灭火内容的学习中,“可燃物、氧气、着火点”是三个重要的关键词.一般来说,灭火原理有三种,其中之一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请回答另外两种灭火的原理.灭火原理之二:;灭火原理之三:.16.(2015•青岛)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两支相同的木条,将其中一支的一端浸入酒精中约10秒,将另一支的一端浸入水中约10秒,然后将两支木条的浸入端分别靠近酒精灯火焰片刻.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的燃烧与的关系.(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g固体碘,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酒精,振荡,观察现象.据此可知,物质的溶解性与有关.(3)用图A所示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本实验中,放置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是.(4)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B所示.曲线上a点所表示的意义是.17.(2015•南宁)化学活动课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图所示),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了几滴水,脱脂棉立刻燃烧起来.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产物只有两种,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可知,过氧化钠(Na2O2)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反应(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3)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18.(2015•北京)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19.(2015•临沂)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回答有关问题.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2)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3)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4)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20.(2015•重庆)化学课上我们曾经观察过如图所示的实验.(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良好的性,燃着的白磷熄灭后,去掉铜片上的白色固体,可看到铜片表面变黑,该黑色物质是(填化学式).(3)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填序号).A.作反应物B.隔绝空气C.升高温度.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选择题(共11小题)1.(2015•眉山)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B.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D.火柴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科学探究.分析: A、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回答,分子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B、物质的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达到着火点;C、燃烧仅仅达到着火点是不能燃烧的,还得有氧气;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解:A、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物质的体积就变大,遇冷时缩小,物质的体积就变小.所以,水的沸腾现象是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在这一变化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分子本身都没有变化,故错误;B、水蒸气从铜管中冒出时温度较高能够使火柴达到着火点,故正确;C、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所以移离蒸气是为了有充足的氧气,从而燃烧,故正确;D、火柴中含有碳、氢元素,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故正确;故选:A点评: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必须同时满足.2.(2015•东营)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B.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C.烧蚀层在汽化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D.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与新科技.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熔化和汽化都是需要吸热的,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不能改变的.解答:解:A、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B、烧蚀层可以起到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正确.C、“烧蚀层“的物质在遇到高温时会发生熔化和汽化现象,在熔化和汽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以保证飞船温度不至于太高,正确;D、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不能改变的,烧蚀层不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故错误;故选:D.点评:掌握“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之间变化名称,以及吸热和放热情况,并能应用于生活中,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的物态变.3.(2015•永州)下列用化学知识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A.增加易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D.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都能够促进燃烧;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判断灭火的方法解答:解: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合理.B、氧气的浓度能够促进燃烧,但是与“浇油”无关.不合理.C、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不合理.D、清除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是与“火上浇油”的说法相反.不合理.故选:A点评:“火上浇油”的含义很丰富,本题要求用化学知识解释,只能根据字面意思解释了4.(2015•佛山)2015年5月25日,河南鲁山县老年公寓发生特大火灾,着火房屋的墙体均为由泡沫塑料填充的铁皮夹层,俗称“铁皮泡沫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泡沫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但不属于易燃物B.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119C.只要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D.可燃物燃烧的同时一定还会发生爆炸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 A.根据泡沫塑料易燃来分析;B.根据火场逃生的方法来分析;C.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D.根据发生爆炸的条件来分析.解答:解:A.泡沫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具有可燃性,故错误;B.为避免烟雾呛鼻和毒气的吸入,所以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故正确;C.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并且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二者缺一不可,故错误;D.要发生爆炸需要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发生爆炸,故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虽然考查促使燃烧的方法,爆炸的知识等,但最关键还是教育学生注意防火,加强安全意识及学会自救能力,熟悉自救方法.5.(2015•广州)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B.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C.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D.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科学探究.分析:注意此实验与课本上的实验不同,本次实验热水中没有白磷,没有对比,不能得出燃烧是否需要氧气的结论,不可生搬硬套课本的结论.解答:解:A、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并且热水的温度使其达到着火点;红磷的着火点高,虽然与氧气充分接触,但达不到着火点仍不能燃烧;所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无法根据该实验判断燃烧是否需要氧气,故错误;B、该实验使用红磷和白磷不同的可燃物,故错误;C、由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着火点高,实验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白烟,而红磷不燃烧.故错误;D、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并且热水的温度使其达到着火点;红磷的着火点高,虽然与氧气充分接触,但达不到着火点仍不能燃烧;所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6.(2015•成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C.图书档案起火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几种常用的灭火器.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 A、根据燃烧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燃烧的条件解答;C、根据灭火的方法解答;D、根据酒精的着火方法解答.解答:解:A、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正确;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错误;C、图书档案起火不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会造成图书的损坏,错误;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抹布盖灭,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7.(2015•天津)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D.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 A、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B、根据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分析;C、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气体遇到明火能否发生爆炸,要看气体混合物中是否有可燃性的气体和氧气同时存在.D、根据氢气燃烧分析.解答:解:A、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发生了燃烧,没有氧气参加,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可燃物不一定在空气中才能燃烧,故错误.B、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故错误;C、空气中有氧气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正确D、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故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爆炸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2015•潍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燃烧更充分B.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C.面粉、煤粉等粉尘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D.“釜底抽薪”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 A.根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来分析;B.根据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粉尘进入呼吸道进行解答;C.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均会发生爆炸;D.灭火的方法有: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解:A.促进燃烧的方法是:(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的浓度.故正确;B.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粉尘进入呼吸道,所以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故正确;C.面粉、煤粉与空气混合后,若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故正确;D.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故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促进燃烧和灭火原理方面的知识,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9.(2015•南京)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其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B.清除可燃物C.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D.使温度降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火焰,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正确.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火焰,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而不是清除可燃物,故选项错误.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火焰,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火焰,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2015•重庆)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B.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C.扇煤炉会增大空气进入量D.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解答:解: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蜡烛燃烧发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熄;而煤火的热量较多,扇来的冷空气不能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相反带来了大量新鲜空气,加大了氧气供应,所以越扇越旺.故选:C.点评:掌握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了解灭火的原理是解答问题的关键.11.(2015•东营)车用乙醇汽油的使用,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装运乙醇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A. B. C. D.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专题:公共标志型.分析:乙醇易燃烧,属于易燃液体,然后根据各选项图标的含义解答.解答:解:A.图标为腐蚀品,故A错误;B.图标为有毒气体,故B错误C.乙醇为易燃液体,图标为易燃液体,故C正确;D.图标为爆炸品,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有关乙醇的知识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较简单二.填空题(共1小题)12.(2015•绥化)某居民早起忘记关闭电褥子的电源就去上班,下班后发现卧室门缝冒出黑烟,他立即打开门窗,原来只冒黑烟的卧室瞬间燃气火来.(1)引起火势变大的原因是打开门窗,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2)火势无法控制,他立即拨打了火警电话,火警电话是119 .消防队员赶到后,首先切断电源,然后用高压水枪灭火,水能灭火的原因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若你在火灾现场,应怎样从现场逃离?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体贴近地面逃离.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已有的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根据灭火的原理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据此解答.解答:解:(1)打开窗户则空气对流,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氧气,引起火势变大,故填:打开门窗,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2)火势无法控制,需要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水能灭火的原因是水蒸发吸热能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填: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在火灾现场由于燃烧产生大量的浓烟,需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体贴近地面逃离,故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体贴近地面逃离.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燃烧和灭火的知识以及火场逃生的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三.解答题(共8小题)13.(2015•巴中)某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图所示,在铜片上罩了仪器a,请回答:(1)仪器a的名称是烧杯.(2)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3)对照①和③能够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物质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2)根据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解答;(3)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物质燃烧条件: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解答;解答:解:(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是烧杯;(2)罩住白磷燃烧的目的是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物质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答案:(1)烧杯(2)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3)物质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点评: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物质的有关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4章第1---4节水平检测题含答案不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4章第1---4节水平检测题含答案不全

沪教版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选择题:1、浓硫酸所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2、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金属锈蚀B.塑料老化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D.葡萄糖在人体内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3、为保护耕地和土壤,提高城市品质,对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等做了相应规定。

下列对各类垃圾处理不正确的是()4、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锅中加水灭火B.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廷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5、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c两处均不燃烧B.红磷不燃是因为没有接触氧气C.此实验能验证燃烧所需的条件D.管口小气球可防止生成产物污染环境6、每年的11月9日是我国的全国消防安全日。

在电话号码中,“119”是火灾报警电话,与11月9日中这3个阿拉伯数字通形同序。

下列图标与“消防安全”不相关的是()7、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携带酒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液化气着火,首先迅速关闭液化气罐阀门D.火场逃生时有烟雾的地方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8、点燃下列各组混合气体,一定不会发生爆炸的是()A.一氧化碳和空气B.二氧化碳和氧气C.氢气和空气D.天然气和氧气9、下列对生活和生产中的做法或出现的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踩瘪的乒乓球用开水烫泡--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木柴着火,浇水灭火--降低木柴的着火点C.把煤加工成蜂窝煤--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减轻污染D.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防止面粉燃烧,造成浪费10、某些化学概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有关概念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B.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交叉关系C.燃烧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D.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11、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只要达到其中的一种方法即可灭火
学以致用 试着说出生活中这些灭火方法的原理
常见的灭火器
灭火器的种类
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扑灭火柴、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 扑灭一般火灾和油、气引起的火灾
液态二氧化碳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
灭火器
仪器、电器等引起的火灾
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 施你认为正确的是:
蜡烛、火柴、纸杯 现在急需热水,怎 么办?
纸杯烧水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交流与讨论
1、回忆我们所学过的物质燃烧事列及现象。 2、总结出不同物质燃烧现象的相同点。
归纳:
燃烧 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提出猜想:
1、为什么蜡烛会烧成了桶状?
温度 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的
2、为什么蜡烛烧着烧着就熄灭了呢?
讨论与探究: 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之为 着火点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才可能燃烧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具有的性质, 不能升高也不能降低。
燃烧需要氧气
3、水能燃烧吗?
物质具有可燃性
实验用品: 石子、檀香、玻璃棒、煤块、水、
烧杯、2支蜡烛、坩埚钳、火柴
实验用品: 石子、檀香、玻璃棒、煤块、水、烧杯、
2支蜡烛、坩埚钳、火柴
实验1:
分别用蜡烛点燃檀香和石子。
(物质具有可燃性)
实验2: 分别点燃2只蜡烛,用烧杯罩住其中一根蜡烛。
(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 分别用蜡烛点燃檀香和煤块。
(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友情提醒:
1、檀香燃烧后立即放入水中熄灭,确保安全。 2、用外焰加热!注意安全! 3、注意坩埚钳的正确使用。
小结: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 (表格型)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  (表格型)

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观察小蜡烛的燃烧情况小蜡烛慢慢的熄灭随着蜡烛的燃烧,会不断消耗氧气,当氧气耗尽,蜡烛就熄灭,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需要有充足的氧气3.用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小木条很快就被点燃小煤块没有明显的变化小木条和煤块的着火点不同,小木条的着火点较煤块的低,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三就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补充实验】:如图【观察现象】【交流总结】: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白烟;而铁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起来。

【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铁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解释及结论】:1).红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度左右,而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度左右,所以相同的温度下,白磷能够燃烧起来,而红磷不能燃烧。

故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2).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在热水中没有足量的氧气,因此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要有充足的氧气。

【开动脑筋】如何能使水中的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你有那些方法?【观察与思考】【实验】:烧不坏的手绢实验过程:将2体积的95%的酒精与1体积的水混合。

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

【观察现象】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现象: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实验解释:酒精的着火点比棉布要低得多,因此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在棉布表面的酒精迅速燃烧起来,而酒精液体中含有大量的水,燃烧过程中,水吸收放出的热量而蒸发,使棉布始终不能达到着火点,因此棉布就不能真正的燃烧起来。

【活动探究】水火无情,如何使火熄灭?【总结】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如煤气起火,我们应先迅速关闭阀门;森林火灾时,砍一些外围树木,形成隔离带;“釜底抽薪”等;(2)将燃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如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酒精灯熄灭时用灯帽;干粉灭火剂或消防用砂等(3)使用大量的冷却剂,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如吹灭蜡烛,干冰灭火剂【交流总结】(1)一旦发生火灾,一定不能惊慌,要沉着应付:如果火势较小,则根据拓展实验,巩固燃烧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初中化学4.1.2《燃烧》第2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4.1.2《燃烧》第2课时教案
【教师引导】抛疑:我们有没有什么措施可以促进可燃物的完全燃烧?
【学生活动】回答: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教师引导】引导思考: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氧气量是否充足。
【教师引导】那么,如果我们增加或者减少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量,那么是否就可以促进或者抑制完全燃烧?
【学生活动】回答:是。
【课堂总结】CO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会和Hb结合使人昏厥窒息死亡,可燃,和氧气点燃生成CO2;
因此要促进完全燃烧,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可以通过增加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或者增加氧气浓度,如鼓进空气等,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会区分物理爆炸与化学爆炸即可。
【布置作业】课本第99页“练习与实践”3、4
七、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应熄灭火盆,打开门窗通风,禁止使用会产生电火花或明火的电器,如电灯开关、手机、手电筒等。
【教师引导】同样的,假如是煤气泄漏导致有人中毒了,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禁止使用会产生明火的电器,如电灯开关、手机、手电筒等。
【教师活动】补充:如果有人昏厥了,以同学们现有的能力,老师建议大家向父母或者邻居等大人求助,而以后长大了有能力以后,应该将昏厥者拖到空气流通性好的地方,如果症状较严重的,应立即送医。
【教师引导】是的,那么除此以外呢,还有另一种发生原理,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粉尘爆炸实验视频
【教师引导】抛疑:视频中粉尘爆炸的原理是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教师讲解】这是爆炸原理二,不仅如此,氧气的浓度较高,粉尘或气体也会发生爆炸。
【过渡】以上就是我们所讲的燃烧。在生活中经常看见某处因为燃烧引发了爆炸,造成了死伤。爆炸是什么呢?和燃烧有什么不同?

九年级化学《4.1燃烧、灭火、燃料》复习学案 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4.1燃烧、灭火、燃料》复习学案 沪教版

第四章燃烧燃料复习第一课时燃烧、灭火、燃料【学习目标】1.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2.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化石燃料、酒精、汽油等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适合的燃料3.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4.知道化石燃料的组成,培养学生有节能减排的意识【学习重点】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学习难点】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化石燃料、酒精、汽油等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适合的燃料【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燃烧、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是燃烧的首要条件,下列物质中具有可燃性的是__________ (填物质的序号):①石灰石②氮气③铁丝④红磷⑤面粉⑥二氧化碳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灭火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灭火器中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含碳燃料完全燃烧产物为_____________、不完全燃烧可能产生_________。

促使含碳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燃烧一定发生爆炸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煤的组成元素中主要含有______元素,另还有少量的硫、氮、磷.....元素,石油中主要含有________元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名称为_______,属于_______物),化石燃料都是_________物。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答案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答案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答案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习题答案列表如下:
一、第一章
1.1 什么是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是一门研究化学过程及其工艺的学科,主要涉及化学反应、
传热、传质、流动等方面。

1.2 化学反应基础
化学反应是化学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包括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反应热等方面。

1.3 能量和能量平衡
能量是化学工程中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能量平衡是化学工程设计和
运行的基础。

二、第二章
2.1 流体静力学基础
流体静力学是研究静止流体力学性质和流体中的压力分布的学科。

2.2 流体动力学基础
流体动力学是研究流体在运动中的力学性质、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2.3 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
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包括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

三、第三章
3.1 质量传递基础
质量传递是化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包括传递过程和传递速率等方面。

3.2 质量传递基本方程
质量传递的基本方程包括扩散方程、对流方程和总质量守恒方程。

3.3 物料平衡
物料平衡是化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包括原料的进出量、反
应产物的生成量和回收量等方面。

四、第四章
4.1 常见的化工反应
常见的化工反应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脱水、加氢等方面。

4.2 燃烧反应
燃烧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工过程中常发生的一种反应类型。

4.3 催化剂的应用
催化剂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广泛,能够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降低
反应温度和压力等。

以上是《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习题答案列表。

4.1.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上课

4.1.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上课
所以:反应最终放热。
而实验测得的该反应的反应热为184.6kJ/mol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表现 △H﹤0或△H为“—” △H﹥0或△H为“+” 形式 能量 生成物释放的总能 生成物释放的总能 变化 量大于反应物吸收 量 小于反应物吸收 的总能量 的总能量 键能 生成物总键能 大于 生成物总键能小于 变化 反应物总键能 反应物总键能 联 键能越 大 ,物质能量越 低 ,越稳定, 系 反之键能越 小,物质能量越 高 , 越 不稳定。
知识回顾
一、放热反应常见类型有: 1.酸碱中和反应 2.可燃物的燃烧反应 3.金属与酸的反应 4.大部分化合反应 二、吸热反应的常见类型有: 1、C和CO2的反应 2、某些加热分解反应 3、 Ba(OH)2.8H2O晶体与NH4Cl固体的反应
4 、 C和H2O的反应
反应吸热、放热与反应条件有无关系 另外,有些物理化学过程也会伴随放热或吸热

当反应物总键能
生成物总键能,则为_____反应 放热
H2 + Cl2 === 2HCl
H H
点燃
键 断裂
H
H
吸收 能 量 436kJ/mol
Cl Cl
+ 键 断裂
Cl
+
Cl
吸收 能 量 243kJ/mol
放出 能 431kJ/mol
键 形成
H Cl
键 形成
H Cl
量 放出
431kJ/mol


例如:H2+Cl2==2HCl

否 表明反应中 物质的变化
必须注明
是。250C、101KP 时可不注明 表明反应中物质 与能量的变化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C ) A.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热量的变化 B.凡是吸热或放热过程中热量的变化均称为反应热 C.若△H<0,则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 D.若△H>0,则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 4、已知:H + H ═ H2;△H=-436KJ/mol,则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 ) A.2个H原子的能量高于1个H2的能量 B.2个H原子的能量低于1个H2的能量 C. H原子比H2分子稳定 D.H2分子比H原子稳定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件 (共37张PPT)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件 (共37张PPT)
火柴中红磷通过摩擦做功,就能提供煤气 燃烧所需要的温度;蜡烛中烛芯棉线需要 燃着火柴提供热量,才能达到着火点;而 木块、煤球就需要更高温度。
我是魔法师
刘谦
魔术1: 烧不坏的手帕
手帕是可燃物,容易着火而燃烧, 可酒精烧完了,手帕却安然无恙,你 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魔术2 水中生火
水可以灭火,那水中为什么可 以生火哪?你能作出合理的解 释吗?
火是光明的使者, 火是热量的源泉, 火花是跳动的美, 火星是流动的美, 火给我们带来了
温暖和食物。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镁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燃烧事例
燃烧现象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热、生成无色气体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先拨119, 地址要讲清;
湿巾掩口鼻, 弃物先逃生;
天啊!太高了, 还是拿绳子吧!
浓烟匍匐行, 溜边出险境;
楼高莫下跳, 破窗先坠绳。
友情提醒:下列标志可助你化险为夷
疏 散 通 道 方 向 灭火设备或报警装置的方向
击碎板面
常见几种消防安全标记
禁止烟火 禁止吸烟 禁止放鞭炮 禁止带火种 当心爆炸 当心火灾
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 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 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曹军 的木船是_可__燃__物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__与__氧__气__接__触_______________、 __温__度__达__到__着__火__点_____________.
火从天使变成恶魔, 就会露出狰狞的面目,
扑灭森林大火时设置隔离带,你知 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撤离可燃物

2022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同步测试题附答案不全

2022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同步测试题附答案不全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使其充分燃烧B.用木材引燃煤,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C.只有燃烧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燃烧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水灭火的原理就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C.乙醇汽油的使用可以提高城乡空气质量D.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3.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A.减少氧气的消耗B.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减少煤的浪费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减少酸雨的形成4.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5.“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是因为()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6.工业上常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再燃烧,其目的是()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延迟燃料燃烧的时间D.增加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7.在科学研究中,常用到“对照”的科学方法,下列实验与这一科学方法不符合的是()A.B.C.D.8.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B.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空气接触C.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D.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10.欣欣把一张硬纸板叠成一个纸盒,并用双面胶把纸盒粘好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水.随后她将这个装有水的纸盒悬挂在空中,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纸盒下方,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纸盒没有燃烧!这是因为()A.纸盒不可燃B.纸盒没有接触空气C.装上水的纸盒的温度在它的着火点以下D.纸盒装上水以后着火点提高了11.两同学围绕蜂窝煤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当煤燃烧正旺时将炉门关上,煤层上方发现蓝色火焰.解释:此时氧气不足而产生的CO在燃烧B.煤燃烧完后煤灰质量比煤的质量轻.解释: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逸出C.在煤炉上方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解释:CO难溶于水D.将煤做成蜂窝状就更易燃烧.解释:蜂窝状的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12.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扇蜡烛会降低蜡烛的着火点B.扇蜡烛会减少火焰周围的氧气C.扇煤炉可增大进入的氧气的量D.扇煤炉会增加可燃物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就可燃烧B.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C.在有易燃易爆的工作埸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D.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14.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A.增加易燃物,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旺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烧更旺D.提高物质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15.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8.下列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C.蜡烛火焰被吹灭,说明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D.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19.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观察到的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内壁有水雾生
成,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 。
探究(一):燃烧的条件
实验用品:酒精灯、火柴、石棉 网、坩埚钳、小石块、小纸棒、 小木棒
消防安全标志
探究(二):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实验用品:
几支蜡烛、 火柴、 细沙、 一瓶CO2气体、 剪刀、水、烧杯、水槽
破坏火三角,使燃烧的条件不同时具备
【课堂回眸】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1.物质具有可燃性 1.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与氧气接触
2.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温度达到着火点 3.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A、农村柴堆着火,可用水扑灭
B、实验台上酒精洒出燃烧,可用湿抹布盖灭
C、厨房燃气泄漏,打开排油烟机排气
D、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树木砍掉一片
【体验收获】
信息快递:
1
五氧化二磷能与皮肤表层的水
分反应,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
腐蚀作用,严重者可引起中毒
性肺炎、肺水肿。
2
(1)该实验中红磷 是 (是或不是)可燃物; (2)白磷1与红磷的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 达到着火点 ; (3)白磷1与白磷2的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 与氧气接触 ;
(4)该实验的一个缺陷之处是 白烟进入空气,有害健康 。
实验装置改进
影视片段
火的发明
钻木取火
击石取火
生活中的美味佳肴
瓷器
紫砂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内容: 用四种不同的方法熄灭4支点燃的蜡烛 提供用品:剪刀 水 烧杯
灭火原理
1 撤离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 隔绝氧气 3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着火点无法降低
三具其一
不同可燃物以及燃烧情况,灭火方法不同
成语中的化学
釜底抽薪 (釜;指古代炊具,相当于 现在的锅,薪:指柴火。) 这一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 知识有传递火炬
点燃水下的火炬塔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同时 若火势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火灾对人类的施孽是非常严酷的。 据联合国 “ 世界火灾统计中心 ”(WFSC)近年来不完全 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600万至700万起火灾,全 球每年死于火灾中的约有65000至75000人.
实验探究
练习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 其原因(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壹 隔离可燃物 贰 隔绝氧气 叁 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满足其中任意一个条件
练习
1.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打开换气扇通风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考考你
点燃蜡烛,把粗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方罩下去, 蜡烛的火焰熄灭了。请解释原因。 铜丝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观察与思考
请说出视频中的灭火方法有哪些
安全常识
1.油库、面粉厂为什么禁止穿化纤布料的衣服, 禁止穿带有铁钉的鞋子?
2.油罐车底部为什么拖着个带子?
易燃物或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 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 为了生命、财产 的安全,在生产、运输、使用、储存易燃物和 易爆物时,一定要严格 遵守有关规定,要严禁 烟火,防止撞击和高温,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安全常识
在油库、面粉 加工厂、棉纺厂、化工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要备 有防爆器材,设立安全措施。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 燃性气体、粉尘和棉絮等,一旦接触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厂房和仓库要配备消防器材,并要有明显的 安全标志。
万一发生火灾应该如何自救
燃烧的条件
物质具有可燃性 与氧气充分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第四章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
燃烧
总结归纳
镁燃烧
铁丝燃烧
木炭燃烧
硫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思考
燃烧属于剧烈氧化反应,其中能量如何转化
1
化学能→光能+热能
2
发光发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吗
否,电灯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不是燃烧
交流与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 你知道燃烧发生的条件吗?
实验探究
燃烧条件
交流与讨论
问题3.“点燃”在引发燃烧中起了什么作用? 问题4.“高温干燥“的季节里,为什么森林易发生火灾?
燃烧条件
同时具备 缺一不可
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条件新探
思考
刚开始的实验中,手帕为什么没有烧坏?
没看见的操作:将95%的酒精和水以2:1的比例混合
酒精燃烧放热使水蒸发吸热,使温度达不到手 帕中棉布的着火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