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王红雁
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王红雁发布时间:2023-05-28T08:56:22.155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6期作者:王红雁[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体验式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即要求学生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自主体验、自主理解、自主消化疑难点的方式,对阅读素材进行全面而透彻的理解,进而完成对阅读文本意义的有效建构,这也是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阅读教学虽然在语文课堂中较为常见,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依然可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本文中将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实例,对高中语文课堂体验式阅读教学进行全方位的优化设计。
麻栗坡县民族中学 663600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体验式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即要求学生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自主体验、自主理解、自主消化疑难点的方式,对阅读素材进行全面而透彻的理解,进而完成对阅读文本意义的有效建构,这也是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阅读教学虽然在语文课堂中较为常见,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依然可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本文中将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实例,对高中语文课堂体验式阅读教学进行全方位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高中语文;体验阅读;语文阅读引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主体内容,也是关键内容。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其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的结合,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环境的形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得有所加强,文化知识面更加丰富,语文综合素养也有效提高。
教学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理念的转换,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开展拓展阅读教学实践的策略分析——以文言文阅读为例
高中语文开展拓展阅读教学实践的策略分析——以文言文阅读为例摘要:文言文是一种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时代背景文化特征的文学资源,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优化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资源,对于拓展学生语言文字储备、发展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尝试开展拓展阅读教学,切实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即根据阅读主题筛选拓展阅读素材;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注重阅读技巧的迁移与总结,阐述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要如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组织拓展阅读实践。
关键词:高中语文;拓展阅读;文言文;策略分析高中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因为不适应其语言表达方式、不了解时代背景文化等原因而难以实现自主阅读,也将教材中的文言文资源作为学习对象,缺少拓展阅读的意识,也难以积累充分的文言文阅读经验。
各位教师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程教学任务繁重也很少会主动整合课外的文言文资源。
然而,这就影响了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益。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新课标》)中,教育部倡导语文课程要开展课内外阅读、拓展阅读教学,以丰富的文本资源去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此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也需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拓展阅读活动,优化课程内容体系,逐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基于学生特点,整合拓展读物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文言本阅读本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在拓展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学情特点:首先,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去选择难度适宜的拓展阅读素材,使学生在文言文拓展阅读活动中能够自主迁移阅读经验,优化学生的阅读效能。
其次,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能引起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文言文阅读素材,提高学生在文言文拓展阅读活动中的积极性,由此优化学生的阅读思维与自觉性。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雨霖铃》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起来。怎么让课堂活跃,前提是你要了解学生的学情, 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对作品进 行更好的探究欣赏。在这一方面,因为学情的限制,学 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 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 间。
改为“今宵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
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 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 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 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 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 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
程。
(八)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
名句鉴赏方法;
精讲:可适当补充自己对此词的感悟与认识。从理
性的高度整体归纳评价全词,为阅读欣赏提供一个范
例。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领
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
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
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
教材分析 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
风格。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
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
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 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 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 教学过程 写离别的诗句。
在情境中自读、自悟、自创——例析《月光曲》阅读教学设计构想
一
定 的 了解 之 后 ,再 来交 流读 书 收获 ,教 师 根 据
情感染学生 ,创设富有感染力 的语感氛围 ,使学 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再通过学生 的 自
读 、互读 及配乐展示读 ,充分地感知、感悟文章 丰富的情感及文章语言 的独特魅力 。“ 书读百遍 , 其意 自 见” ,学生在情境感悟、品评与朗读 中积极 地探究 ,疑点不攻 自破 ,教学重点迎刃而解 。 ( 四)结课化情 ,以情促练,诱导创新 1学生在文 中无处不在的景与人 、人与情的 . 情 感 交 织 中感 受 着美 的熏 陶 。教 师适 时地 总 结 全
3德育渗透点 . 通 过理解文章 ,了解 贝多芬所具有 的卓越 才
华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 美育升华点 . ( 三)细读品情 ,创设情境 ,深究重点 1这部 分作 为教学设计 的重 点 ,把情境教学 . 法 和 看 、听 、读 、 品 的学 习方 法 通 过 教 师 与 学 生 的双 边活 动有 机揉 和在 一起 ,品读感 悟 《 月光 曲》创作环 境的优美 。在 图画中展现学生的语 言
境 :整体品悟。把握情感,探究质疑;细读品情 ,创设情境,深究重点;结课化情 ,以情促练,诱导创新的四 步教学法使学生的认知在训练中深化,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语文素养在训练中潜移默化中
得 以全 面发 展。
关键 词 语 文阅读
阅读构想
情景教学
《 新课程 标准》在课程 的理念指导 当中指 出 : 语文教学要 丰富学生语言 的积 累 ,重视培养 良好 的语感及整体 把握能力 。采用声情并茂 的情境教 学法可 以引导学生对文本有深刻入境 的理解 和思 考 。教 师通 过用 导语 创 设情 境 、用 图画再 现情 境 、用音乐渲染情境 ,让学生入境动情 。 依据 《 新课程标 准》对小学课程 目标设置 的 依据 :即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三个 维度 的理念及 《 月光 曲》这一篇文章 的特点 ,将教学 目标拟定如下 :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背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题目:请结合您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您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第二题题目:请谈谈你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第三题题目: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看法。
第四题案例分析题情境描述:在一次高中语文课中,教师为学生安排了《红楼梦》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并进行线上讨论。
在下一次课开始时,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并未完成阅读任务,讨论也并不热烈。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准备采取以下措施:1.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2.延长阅读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红楼梦》;3.针对未完成阅读任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
请问你作为这位教师,会采取哪种措施,为什么?请结合与学生沟通、激发学生兴趣、课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第五题题目背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鼓励他们表达个人见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写作。
题目内容:假设你正在教授《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
在课堂上,你如何设计一个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并且在这个活动中融入写作训练?请详细描述你的教学方案,包括活动的目的、过程以及预期的效果。
第六题题目:请你谈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板块教学目标的看法,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说明如何有效实施这一板块的教学。
第七题题目:请你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八题请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名著时,提高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_鉴赏诗歌感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歌教学是高三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现实问题是下得功夫不少,收效甚微,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依然失分很多,现在的局面是老师辛辛苦苦讲,学生马马虎虎听,到考试还是不会。
所以这时候更应该认真的研究学情。
通过调查我认为目前学生存在着以下问题:1、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
甚至有的同学失去了信心,认为再学也不可能学会了,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别的方面,学习时间跟不上,任务也很难完成。
2、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作者不了解,做不到知人论世。
3、忽视了题目、注释、写作背景等显性信息,一味地读诗句。
4、学生抓不住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尤其是表现感情的词语,对这样的词语不敏感。
5、对于表现感情的手法不能熟练掌握,尤其是手法中蕴含的感情不能准确分析。
6、思维方式太狭窄。
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
学生不能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
7、情感分析题答案组织不条理,要点不全面。
诗歌的情感分析又是每首诗歌必考内容,所以需重点突破这一方面内容。
效果分析:一、析教学目标:一开始我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理解诗歌的感情,二是掌握表达感情的技巧。
后来总感觉和我的初衷有违和感,所以最后就设计了一个直白的目标,这节课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目标,那就是如何让感情分析题的答案更完善,不过现在再来看可能有些单薄了。
二、析教学过程1、本节课由高考考点及历年阅卷情况导入新课,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思路清晰,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高考题型“情感分析题”进行重点突破。
本节课不以单纯教授课本内容为主,而是着眼高考,寻求突破,以达到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教学环节上,由于将小组讨论放在了课前完成,可能课堂上感觉没那么热闹,气氛稍差一些。
3、课堂容量有点大,既想把每个方面都分析透,还要兼顾学生的消化掌握及当堂训练,课堂的时间驾驭有些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有不到位的地方。
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_赵涛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情感教育的原则,及在情感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提出了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语言的应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等措施,以加强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推动学生全面的社会化的发展。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中语文教学应用On the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Zhao Tao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students'main role in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proposes methods of setting teaching situation and arouse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The teacher should give play to their guiding role,so as to enhance the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and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 emotional education;high school Chinese;teaching; applicationAuthor's address Suixi Middle School of Anhui Province, 235100,Huaibei,Anhui,China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情绪、态度、情感及信念,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及社会的整体发展。
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语文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当前教育改革背景,谈谈你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二题题目:请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所教授的课文,谈谈你对“文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和实施策略。
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当前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特点,谈谈您如何设计一节《红楼梦》的阅读指导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第五题题目:请结合你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将文学作品的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第六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谈谈如何在一堂语文课上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第七题题目:请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如何有效实施情感教育。
第八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你对“情境教学”的理解及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第十题题目:请谈谈你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谈谈你如何践行这一称号。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根据以下教学材料,设计一节关于《离骚》的语文课程。
教学材料:《离骚》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是一篇充满激情和哲理的抒情诗。
本诗以屈原流放江南时期的生活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以下是《离骚》的部分内容: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第二题题目:请根据以下要求,设计一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
题目要求:1.文章选自《红楼梦》,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深入理解。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成语,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情感线索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情感线索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现代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而在现代文阅读中,把握情感线索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打开文章的深层内涵,真正领略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情感线索,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发展脉络。
它贯穿于整篇文章,将各种情节、人物、细节等元素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通过这条线索,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起伏。
为什么情感线索在现代文阅读中如此重要呢?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篇好的现代文,作者往往不会直接将主题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情感的抒发和变化来暗示。
如果我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情感线索,就能顺藤摸瓜,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其次,情感线索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人物的情感反应和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他们的性格特点、价值观以及内心世界。
通过分析情感线索,我们可以更加立体、全面地认识文中的人物。
再者,它能增强我们对文章结构的把握。
情感的起伏和转折往往与文章的情节发展相互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合理。
那么,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和把握情感线索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
其一,关注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
这些词语和语句往往能够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比如“喜悦”“悲伤”“愤怒”“欣慰”等等。
同时,一些抒情性的语句,如“我的心仿佛被重重地撞击了一下”“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等,也是情感线索的重要体现。
其二,留意作者对人物的描写。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都能够反映出他们的情感状态。
例如,一个人物紧皱的眉头、颤抖的双手,可能暗示着他的紧张或愤怒;而一段内心独白,则可能直接展现出他的困惑或坚定。
其三,注意文章的情节发展。
情节的变化往往会引发人物情感的变化。
比如,在经历了挫折和困难后,人物可能会感到沮丧和失落;而在获得成功和帮助时,又会充满希望和感激。
体验式教学实践研究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实践、体验、感悟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目的1. 探究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 分析体验式教学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影响。
3. 总结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三、课题研究内容1. 体验式教学理论概述(1)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具有真实情境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感悟,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
(2)体验式教学的特点①以学生为主体;②注重实践、体验、感悟;③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④注重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2.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具有真实情境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如朗读、默读、讨论、分享等,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4)拓展阅读资源,丰富学生视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拓展阅读范围,丰富学生视野。
3. 体验式教学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影响(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2)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
2. 观察法:观察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优质课的案例分析与探讨
高中语文优质课的案例分析与探讨近年来,我指导了不少青年教师在省内外开设各种类型的公开课。
2010年11月,我指导一位教师参加福建省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并获得了省一等奖,这促使我不断地思考怎样的课才算得上优质课,上好优质课的奥秘在哪里?哪些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的内容需要我们去解密呢?我想,一节优质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把握教材精髓,内化教材主干知识,更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本文以在福建省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的课例《巩乃斯的马》为案例,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构成一节优质语文课要素的理解。
一、精心选择“抓手”作为教学突破口“抓手”原义是指人手可以把持(抓握)的部位,只要把手“抓”住了,人便有了依托,有了凭借,如果没有“抓手”,某些活动和工作就无法开展或展开不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选择“抓手”,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浅显的艺术效果。
一个巧妙的教学抓手就好像一根省力的杠杆,选对了,抓准了,抓牢了,它就会使文本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就有了基础和凭借,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这次赛课的课题是语文版(必修二)的一篇文章《巩乃斯的马》,文章篇幅较长(约3400多字),意蕴丰厚。
要让高一的学生通过短短的一课时来全面把握马的形象,深刻领会作品深邃的内韵,难度非常大。
那么,在教学中如果能找到一个“抓手”作为着力点,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进入文本,进而与文本对话,把握作品深刻的内涵,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这堂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应该从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是我最先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文本结构与作品主题的探究,我觉得《巩乃斯的马》的创作思路恰好依次折射出了新时期三种文学现象: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是这三种文学现象的综合体。
高中语文“悦”读教学实践例谈
教法新探高中语文“悦'读教学实践例谈口列浩连摘要:“悦”语文教学理念倡导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设听、说、读、写等活动情境;导学生发散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进文字的世界,并在文字创造的美好中学习语文,从而获得审美、文化和生命体验上的享受%文章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悦”读教学为例,提出“悦”读教学开展的有效途径,即守住语文体性、辨识文本类性、开掘文本篇性、彰显语文言语性%关键词:高中语文;“悦”读教学;体性;类性;篇性;言语性作者简介:列浩连,广东省广川市增城区第一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广东广川510000)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20)11-0085-02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要以“悦”语文理念为指导,突出语文教学特性,精选教学内容;强化文本类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开掘文本篇性,引导学生品味言语之美&本文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悦”读教学,并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守住语文体性,准确选择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主要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以学生中学习如具体理语言文字的本领,培养其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可见,语文的体性是指语文学科在教学内容方面显现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属性,强调所教的主体知识必须是语文知识,强调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的过程中要突出言语形式。
只有守住语文的体性,才能准确筛选出具有学科价值的教学内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时发表的演讲,该演说脉,,教,具有振聋发曠、匡正时弊的时代意义。
在对该篇演进行教学程中,教师篇、语言格、句式特点和手法运用定为核心教学内容,紧紧文核心“长校,以为”,其为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思路标志“一曰”“二曰”“三曰”,从“更”字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学风,以“请”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同时借助朗读中的语气、节奏、语调、重音等变化和逐步追问,引导学生体会演讲辞的共同特点,并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守住语文的体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文本言语内容,又要突出文本的言语形式,并在文本解读、语言实践活动中遵循从形式到内容再返回形式的解读路径,促使学生的理解不断深化,增强“悦”读教学效果&二、辨识文本类性,有效提升语文能力阅读教学必须突出文本类性,遵类而教&若没有进行文类辨识,将各种文类进行盲目、同质化的教学,必将导致语文教学的混乱、肤浅和空洞,这既是对语文课程的破坏,也是对语文课程独特价值的一种消弭&《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实用性文本,要教出它的“实用”价值就必须抓住它的类性演讲,把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句式特点和-85-新课程研究2020.11手法运用定为教学重难点,抓住“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这一核心句,通过朗读技巧的指导点拨和步步追问的方式剖析核心句的关键词,从而串连整篇:从“三事”“诸君”“告”中得出演讲观点具有鲜明性、演讲思路具有逻辑性;从“更”字中体会演讲内容的针对性;从“请”字中体会演讲语言的感染性;从“长”字中感受演讲辞的独特性。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索随着知识的快速增长和信息的大量涌现,阅读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方法及实践中的困难与解决之道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整本书阅读方法有所启发。
一、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某部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系统地阅读。
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语言表达能力。
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能够不断体验到一部作品所传达的美感和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从而进一步扩大阅读领域,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2.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衡量学生对某个文学作品理解程度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读整本书,通过对整个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把握,逐渐丰富学生的心智结构,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本书阅读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作品,丰富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整本书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文学世界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增强对美的敏感和感悟。
在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上,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目的。
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需要先给学生明确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比如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感悟作品所蕴含的道理等。
2.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去探究作品中的种种情节、人物、感受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来。
3.引导学生批判性阅读。
2020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五篇
2020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五篇2020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一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
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
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
语文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
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把课文读通,对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
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
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高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
教学·视角情境化教学,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或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处理充满情感与思想深度的内容时,情境化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感悟文学作品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多重价值和意义。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情怀”,教学内容包含《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百合花》《哦,香雪》等作品,不仅展现了青春的激昂、创造、奉献、拼搏、活力、纯真和质朴等不同面貌,还体现了作者对青春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
为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化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青春价值,同时思考自己的青春与成长。
一、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生动情境情境化教学是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师首先需要精心创设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生动情境,如通过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介绍等,让学生置身于能够激发他们兴趣和好奇心的学习环境中。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来引入课文主题,通过讲述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故事,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融入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通过深入浅出地介绍课文创作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或作者的生平故事,帮助学生建立与课文内容更为深刻的情感和认知联系。
在本单元的情境化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课文内容特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播放与青春主题有关的视频片段,如青春励志电影的精彩片段,或者著名人物关于青春的演讲,或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场景等。
视频中展现的青春活力、挑战和奋斗能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简要介绍每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铺垫。
背景知识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角下理解和感受主题的多重维度和价值,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名人故事的引入,也能使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触摸到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情节和人物可以设计得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契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学案例评析
中学语文《琵琶行》教学案例评析《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化理念。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问和实力、过程和方法、情感看法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相识三维教学目标,并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取得更显著的实效呢?在教授《琵琶行》这篇课文中,我充分研习了文本内容,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下面,笔者结合在《琵琶行》教学中的一些实录片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详细做法与思索,总结所取得的一些实际效果。
教学实录片段一:《琵琶行》总体感知(播放《十面埋伏》曲子)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曲子,谁知道是用什么弹奏的什么曲子?生:用琵琶弹奏的《十面埋伏》。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 师:很好!可见大家对音乐有肯定的鉴赏基础。
据考证,这支曲子就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倾力描绘的那支曲子。
关于这支曲子,我们过一会再进行鉴赏。
我们试想,假如琵琶女最初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剧烈的情感呢?比如这样一支曲子(点击播放古曲《阳春白雪》片段)。
(学生思索、探讨。
)生:不能。
江南小调通常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
琵琶女晚年孤独孤独的情感不行能用欢快的小调来表达。
师:文中有何依据?生:“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那么,仅仅是音乐的旋律就能引起诗人剧烈的情感波动吗?(提示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语句,学生思索。
)师:小序中能找到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情感波动的句子:“铮铮然有京都声”。
诗人在最须要心灵抚慰的时候,琵琶女适时地出现,以一支表达琵琶女晚年落魄情感的琵琶曲暗合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于是就有了下文共鸣的句子——师生:“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琵琶行》之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片段中,我通过三个连贯的小问题,步步追问,力图达到“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基调、培育筛选有用信息的实力、提升学生音乐比较观赏的素养”这三个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情境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概述1. 情境教学的概念及特点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将文言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奥思想转化为直观、具体的情境,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情境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增强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需要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情境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如历史背景情境、人物角色情境、生活场景情境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思想内涵。
情境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情境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挑战在高中教育阶段,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面临着诸多挑战。
从学生角度来看,许多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高。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机械记忆和应试技巧,使得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脱节,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从教师角度来看,高中文言文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3)对课文进行批判性分析和创造性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基本内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2. 分析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选出一两个进行深入探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文本中蕴涵的丰富情感,“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
本文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体验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体验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68
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故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何为情感体验呢?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在原有的情感基础上,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悟”来产生新的情感,是主体以原有的情感经验为基础重新自我建构、产生情感反应的过程,“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
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文本之“情”与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之“情”完全是可以沟通、互动和共鸣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情感体验中呢?
一、注重阅读,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阶段目标要求中指出:“注意在读诵过程中体验情感。
”通过朗读,学生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
使作品中的人物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初步的情感审美体验。
《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醉”暗点红色。
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真是字字血泪。
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
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是运用色彩,创设出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
诗歌虽然不能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唤起读者相应的情感体验。
品读文本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而且能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
品读文本语言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使学生获得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二、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总是针对于文本发生的。
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如果对事物感兴趣、有认知趋向――探究
倾向、好奇心,客体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意向,主动自觉地全身心投入。
这样的体验才会比较深刻。
教师在学生阅读中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求作者心灵的轨迹,深入感受文章的境界,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美,并将他们的感情和作品交融,从而感受课文中丰厚的思想情感。
如《社戏》中的“夜航看戏”“偷豆”等事件,写出儿童的天真纯朴,作品中充分继承传统的写人记事的长处,再现民俗,重温人情,呼唤童真。
现代的学生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的,但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趣事,哪个孩子没有过童年,又有哪个孩子不会说上几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呢?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
有些同学想起小时候学小狗伸长舌头散热;有些同学想起在树上做身高标记,却发现自己越长越矮……沉浸在童年趣事中的学生很快地融入了文本,走进了鲁迅的童年世界,体验到纯真的童趣。
三、个性体验,多元解读
文本的是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发展活力。
对于文本的解读,只有带上学生个体经验的色彩,他们才能真正学有所获,才能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智力成果。
这种珍视的态度(包括同伴的激励认同),可以促使学生乐于去体验,为独特的体验而快乐。
比如对《雷雨》一文,有人体验到了女性的觉醒。
鲁侍萍认清周朴园的面目,不再被他的支票和“真情表白”所打动,是一种觉醒;倍受周朴园压抑的繁漪大胆地投入与周萍的不伦之恋,绝望中不顾一切地报复,也是一种人性的觉醒;四凤敢于冲破阶级地位的藩篱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要与周萍私奔,同样是一种人性的觉醒。
有人从中读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认为文本深刻地揭示社会矛盾,揭露了地主资产阶级腐朽的灵魂和堕落。
作为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周朴园,在工作上,他“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2200个工人,每一个小工扣300块钱”,随便处决30个工人而面不改色,体现了这个阶层的心狠手辣;在感情上,他对鲁侍萍始乱终弃,为迎娶新人于大冬天赶走刚刚生产后的鲁侍萍,甚至连刚刚出生的小儿子也不要了,都说“虎毒不食子”,看来他真的是连禽兽也不如了,冷酷至极。
有人读出了命运的无奈。
寻死未果的鲁侍萍一心想远离周朴园,想不到几十年后又来到了周公馆,这是命中注定;鲁侍萍与周朴园是一出丫环爱少爷的悲剧,而四凤重蹈母亲的覆辙有何尝不是命运之神的捉弄?种种解读各自言之成理,这种带有个性体验的阅读,虽然有所局限和片面,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遮蔽在教师的“一言堂”之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融入情景角色之中,同作品中的人物、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
生受到文本情境的感染,而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
我们应该给学生一块体验个体独特情感的“自留地”,鼓励学生对作品作出多元的情感解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立足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激发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高级中学 3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