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概述

高宪芹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利他主义行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利他行为理论包括:生物学理论、社会

交换理论、

动机论。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利他者的自身因素、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受助者特征、社会文化特征。利他主义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人的本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利他主义行为;利他主义理论;利他主义行为发展【中图分类号】

B8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0)01-0043-02

【作者简介】高宪芹(1984-),女,山东泗水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在读研究生。

西方关于利他主义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今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借用拉丁文alter 来表示同利己倾向对立的乐善好施,最早在伦理学上提出利他主义(altruism )一词。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家是从行为上对利他主义加以定义的,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不指望未来酬劳而且是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即是出于自愿和自择的助人行为。Batson 和Powell (2003)认为利他主义是一个动机性的概念。还有一种兼容并蓄的观点,

认为利他主义是指个人的某种旨在增进他人利益的稳定的动机和一贯的行为。而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是利他主义的外在表现[1]。

利他行为是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心理学家按照亲社会行为动机的不同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了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酬赏和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助人行为是指在行动上有益于他人,在动机上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巴特森再次根据动机的不同把利他行为进一步细分为:自我利他主义和纯利他主义。他认为:利他行为者在看到他人身处困境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心理,一种是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一种是专注于他人的同情心理。为了减轻自身的内心焦虑而采取的利他行为,是自我服务性的,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体现自身

的力量和价值,这种被称为自我利他主义。因他人的困境而产生移情,为减轻他人的痛苦而做出的利他行为,这种被称为纯利他主义。[2]

根据利他主义发生情景的不同,利他行为可以分为一般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和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前者是指没有生命危险也没有重大财产损失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普通事情,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或信息表明有人需要帮助,助人者也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因此也没有高度的紧张感。该利他行为非常普遍,

如在公交车上让座、帮邻居照看小孩、周末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后者又被称为特殊情境中的利他行为,这类利他行为是有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危险的,行为者做出利他行为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紧急情境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少见情形,令人猝不及防,因此人们对此缺乏经验和心理准备,需要利他者采用特殊手段来援助他人。

Wilson [3](P60-62)

把利他主义分为两种:无条件的利他主义

和有条件利他主义。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亲属,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利他者不求任何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表现为无私、忘我的行为。而后者的实质则是自私的

“利他者”,其典型反映就是互惠互利,社会中的远亲和不相干的个体之间交往,通过社会契约达到互利互惠,这种利他主义行为完全是有目的的。

Sober [4]也将利他主义分为两种:进化的利他主义和本土的利他主义。前者具有遗传特性,是个体在紧急情况下将被助者看成是“我们”一部分时的下意识行为,而后者的发展过程则比较复杂,它是由个体内在得益于别人的动机

2010年1月总第149期第1期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Jan.2010

Serial No.149No.1

43··

□编辑/张明元

〔参考文献〕

[1]郭永玉.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屠文淑.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114.[3]Wixson ,E.0.SociOlogy :The New synthesis[M].Cambridge ,Mass :Harvaxd University Press ,1976.[4]Sober ,E.what is evolution altruism?[J].Canada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8(14):75一99.[5]路海东.社会心理学[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时容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86.

[7]彭茹静.利他主义行为的理论发展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3,(07).所激发的行为,也具有遗传的特点。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Wilson (1975)在社会生物学一书中就提到了有关利他行为的生物学观点。在他看来,利他行为的表现是由基因安排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复制和保存其自身的基因[1]。根据Hamilton (1963)的亲属选择论,在K>1/r 这样一个不等式成立的情况下,一个生物个体就可能做出有利于另一个生物个体的行为,有时甚至会牺牲自己。

这里的K 表示行为之后接受者所得的获益同利他者所受的损失的比率,r 则是二者所共有的基因比率。而个体与亲代,子代或同胞个体至少有50%相同的基因。根据这样一个原则,个体如果能够以自己的牺牲拯救两个以上(不少于两个)的同胞兄弟的生命,那么他虽然牺牲了自己,但自己的基因仍然得到了保存。[1]

在Campbell 看来,成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对群居动物有很重要的生存价值,天生的社会动机比以自我为中心还要重要。个体生活在一个合作的社会里,能够更好的抵抗自然环境中的敌人,也有利于基本需求的满足。合作、利他的个体更容易存活并且将这种利他基因传给下一代。经过数代的繁衍,人类的进化过程就保存了这种利他动机。[1]

2.社会交换理论。美国心理学家Homans 首先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利他主义行为。该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遵循“社会经济”原则。人类不仅交换金钱和物质产品,也交换社会性物质,如爱、服务、信息和地位等。[5]社会交换理论认为虽然人类并非有意识地对收益与代价进行权衡和监控,但可以以此为依据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即使是完全着眼于他人的福祉的利他行为,社会交换理论分析认为:对于利他者而言表面上只有付出没有收益,但实际上它的收益是内在的奖赏,是利他者实施利他行为后对自己的肯定和满意,它给利他者带来了快乐。

3.动机论。斯托布首先提出动机理论来解释利他行为的产生。他认为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价值观,特别是利他行为的价值观,是人们做出利他行为的主

要动机。[6]卡利罗斯基则认为利他行为有两种动机源,一种是指向个体的内心世界,用以个体积极的自我形象的维护和提升,称为内倾的利他;另一种指向外部世界,用以改善处于困境中的人的条件,称为外倾的利他。

总而言之,诱发利他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1)无私的利他主义的动机,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不图回报;(2)内化的道德观念的动机,其目的在于坚持道德规范。(3)移情。移情作为利他行为的动机源,是指能够知觉、体验、分享他人的情感,并能引起利他行为的能力。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比较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利他者自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宗教信仰、认知因素、情绪因素等。

2.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包括旁观者效应(观众作用、示范作用和责任分散作用)、榜样作用、时间压力等。

3.受助者特征,包括受助者的性别、年龄和相似性等。

4.社会文化特征。利他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也必定受制于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则。

四、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意义和展望

1.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意义。利他主义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人的本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利他主义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对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及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

2.利他主义行为研究展望

进一步加强对利他主义行为理论的研究及影响因素的跨文化验证研究。国外对个体利他主义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动机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个体差异研究应该引起重视。另外,

利他主义行为中的社会判断和认知加工策略也有必要加以研究。加强利他主义行为研究成果的应用,加强利他教育,使利他主义行为的研究成果真正为我们社会服务。[7]葺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