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与鉴别
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及影像表现
CPA第三大常见肿瘤为表皮样囊肿,它起源 于神经管闭合时正常的上皮细胞,其大小往 往随着肿瘤内衬鳞状上皮脱落所产生的角蛋 白和胆固醇结晶的增多而增大。匍匐样生长, “见缝就钻”为特征性表现,对邻近结构无 推压现象。
精选ppt
15
T1WI上略高于脑脊液信号,T2WI上略低于 脑脊液信号,内部信号通常不均匀,信号强 度取决于角蛋白和胆固醇含量的多少;增强 扫描无明显强化。
听神经瘤分为管内型和管外型。前者指肿瘤起源于听神 经的管内段,伴有内听道的扩大;后者指肿瘤起源于听 神经的管外段,主要在桥小脑角池生长,可不伴有内听 道扩大。
精选ppt
11
听神经瘤可以双侧发病,叫做神经纤维瘤病 Ⅱ型,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常伴发脑膜瘤、 神经纤维瘤、视神经胶质瘤等其他神经系统 肿瘤。
精选ppt
14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的帽状细胞,多见于中 年女性,是CPA第二大好发肿瘤,大部分位 于颞骨岩部后面近内听道口。脑膜瘤血供丰 富,以宽基底与岩骨呈钝角相连。MRI表现 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变化较大,周 围可伴水肿,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如果肿 瘤细胞浸润邻近硬脑膜,可使其增厚,强化 可出现脑膜尾征
Ⅷ 左侧听力严重下降,AC<BC,右侧听力正 常,AC>BC,weber试验居中。
余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
运动系统: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感觉系统:肢体痛温觉、触觉正常。深感觉 正常。
精选ppt
6
反射:腹壁反射对称引出,四肢腱反射正常, 双侧髌阵挛、踝阵挛未引出。
共济运动:Romberg征阴性,左侧指鼻实验 阳性,轮替实验阳性,跟膝径实验阳性。右 侧肢体正常。
病理反射:双侧Hoffman征阴性,Babinski征 阴性,Chaddock阴性。
桥脑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桥 脑 小脑 角 区是 颅 内肿 瘤 的好 发 部 位 之 一 , 是脑 外 肿 瘤 更 的好 发 部位 , 床 无 特 征 性 表 现 , 要 依 靠 影 像 学 检 查 明 确 诊 临 主 断 。笔 者 通 过 对 经 手 术病 理证 实 的 5 2例 C T及 MRI 现 的分 表 析, 旨在 提 高 对该 区常 见 及 少 见 占位 性 病 变 的诊 断 及 鉴 别 诊 断 水平。 1 资 料 与 方 法
21 0 1年 2月
桥 脑 小 脑 角 区 占位 性 病 变 的 影 像 学 分 析
李文 中 ( 南 省 衡 东 县 人 民 医 院 放 射 科 , 南 衡 阳 4 10 E—ma : .hn e @ 1 3 cr) 湖 湖 24 0 i WU seg n 6 .o l n
摘 要 :目的 通 过 对 桥 脑 小脑 角 区 占位 性病 变的 C T表 现 及 MRI 现 进 行 分 析 , 一 步 提 高 对 该 区 占位 性 病 变 的 诊 表 进 断 及 鉴 别诊 断水 平 。 方 法 对经 手 术 病 理 证 实 的 5 2例 桥 脑 小脑 区 占位 性 病 变 的 C 及 MR 表 现 进 行 分 析。 结 果 听 T I
热的病史。 1 2 设 备 及 方 法 C 机 为 西 门 子 欢 悦 单 排 螺 旋 C 层 厚 . T T,
桥 脑 小脑 角 区病 变 以 肿 瘤 最 多 见 , 为 脑 外 肿 瘤 , 肿 瘤 均 而
又 以 听神 经瘤 最 多 见 , 次 为 脑 膜 瘤 , 叉 神 经 瘤 , 脂 瘤 ; 其 三 胆 蛛 网膜囊 肿 、 血管 母 细 胞 瘤 、 质 瘤 、 脉 瘤 及 转 移 瘤 少 见 , 组 胶 动 本 胆 脂 瘤 比 三叉 神 经 瘤 多 1例 , 比例 与 文 献 不 符 , 能 与 病 例 数 可 量 少 有关 。本 组 见 1 脓 肿 , 为 罕 见 病 变 。 例 更 3 1 听 神 经瘤 听 神 经 瘤 是 颅 神 经 肿 瘤 中 最 常 见 的 一 种 , . 占
桥小脑角占位-PPT精品文档
桥小脑角占位
桥小脑角区
• CPA 系指脑桥、延髓与其背方小脑的 相交地带。 • 桥小脑角区实际上是一锥形立体三角, 位于后颅窝的前外侧,上界位于天幕, 由桥脑中脑外侧膜与环池相隔;下界 由桥脑延髓外侧膜与小脑延髓池相隔, 位于前庭蜗神经与舌咽神经之间;内 侧界由桥脑膜与桥前池相隔:该池向 外侧扩展至小脑膜面并与小脑桥脑裂 相续。
• 该区占位性病变多发生在脑外,极少 数发生在脑内。从病变的性质上来看 即可是实性,也可 是囊性,约三分之 一为囊性,其中仍以听神经瘤囊变为 最常见,其次是表皮样囊肿、皮样囊 肿以及其他脑神经鞘瘤囊变。该区肿 瘤常有双侧桥小脑角不对称,同侧小 脑、环池、四叠池及四脑室常有受累。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发生情况
• MRI显示脑膜瘤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 号,T2WI信号变化大。T1WI像上多伴有流 空信号,可有钙化,具有在梯度回波相上 随着回波时间延长瘤体信号衰减、增强后 可见脑膜尾征等特点,脑膜尾征的出现是 肿瘤细胞浸润了增厚的硬脑膜所致,故其 强化程度与肿瘤一致,鉴别诊断除上述特 征外,还有脑膜瘤亦是不以内耳道为中心 生长,故内耳道及听神经大多正常。
四、血管母细胞瘤
• 血管母细胞瘤占整个颅内肿瘤的 0.99%-4.7%,男性多见,高发年龄 50-60岁。大多单发。 • 巨检病灶边界清楚,无包膜或有胶质 细胞增生所形成的假包膜,60%为囊 性,呈单房,多数肿瘤壁上有一个富 含血管的结节。
《桥小脑角占位》PPT课件
.
18
五、表皮样囊肿
• 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珍珠瘤是颅内最 常见的外胚层组织肿瘤,占原发性颅内肿 瘤的1.0%~2.9%,好发于青壮年人,以桥 脑小脑角区最常见,约占桥脑小脑角区肿 瘤的5.0%。
.
19
• 该肿瘤是神经管闭合期,外胚层细胞移行 异常所致,其内含有丰富的类脂肪、胆固 醇等。该肿瘤呈囊性,形态多呈分叶状或 不规则状,常沿蛛网膜下腔蔓延,可包饶 血管,有“见缝就钻”的特点,周围常无 明显水肿,占位效应轻微。
(4)向病人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以及增强病人的自我保健 意识,讲解成功病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指导病人放松,如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 音乐等。
.
35
6.潜在并发症(2012-05-30) :脑疝、癫痫、
脑脊液漏。 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
变化,GCS评分,并及时记录。 (2)严密观察头痛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症状。 (3)遵医嘱给予脱水药物。 (4)给予舒适安静的修养环境,减少噪音和刺激。 (5)遵医嘱给予抗癫痫的药物,并观察药物效果。
肿瘤类型
发生率
常见肿瘤
听神经瘤
75%
脑膜瘤
8%-10%
表皮样囊肿
5%
其他神经鞘瘤
2%-5%
血管性病变
2%-5%
(椎基底动脉扩张,动脉瘤畸形)
转移瘤
1%-2%
颈静脉球瘤
1%-2%
室管膜瘤或脉络丛乳头状瘤
1%
(四脑室内病变通过路氏孔沿侧隐窝扩展进入CPA池内)
不常见肿瘤
蛛网膜囊肿
1%
脂肪瘤
皮样囊肿
.
4
外生型小脑脑干星形细胞瘤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为一种局限性星形细胞 瘤,青 少年多见,颅后窝为最常见的好发 部位,以小脑蚓部及小脑半球最常见。边 界一般清楚,无包膜,常伴囊变,一般无 瘤周水胂,占位明显。
• CT平扫多呈椭圆形,与岩骨宽基底相贴,中心不 在内听道,岩骨可有骨质增生或破坏,肿瘤为等 或高密度,瘤内可见沙砾样钙化,增强后呈显著 均匀强化。
脑膜瘤
• 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多伴有 流空血管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 增强后呈显著一致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 ,这一征象对诊断脑膜瘤很有帮助,但不 是脑膜瘤特有征象,脑膜尾征的出现是肿 瘤细胞浸润了增厚的硬脑膜所致。
• 听神经瘤好发于中年人,高峰在30—50岁,女性 多于男性。
听神经瘤
• CT平扫呈等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影,边 界欠清晰,增强后边界较清晰,实质部分 明显均匀强化,囊变部分无强化,在所有 CT征象中。内听道扩大最具特征性,为定 性诊断的重要依据。
听神经瘤MRI表现
• 肿瘤主体位于桥脑小脑角,常有一蒂与内听道相连, T1WI呈低信号,T2Wl呈高信号,信号可稍不均匀。
桥小脑角区 占位性病变 的影像诊断 与鉴别诊断
概述
• 桥小脑角区多为脑外肿瘤,以听神经瘤最 常见,其次为脑膜瘤,三叉神经瘤,另外 可见胆脂瘤,蛛网膜囊肿,血管母细胞瘤 ,胶质瘤,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转移 瘤,以及发生于小脑及脑干的脑内肿瘤突 入桥小脑角区。
左侧桥小脑角区环形强化及DWI高信号占位病变--表皮样囊肿合并小脑脑脓肿、中耳炎症
左侧桥小脑角区环形强化及DWI高信号占位病变--表皮样囊肿合并小脑脑脓肿、中耳炎症病史:患者,男,24岁,中耳炎病史10余年,因间断发热、头痛,走路不稳一周入院。
如图1-11(1-2为T2WI轴位,3-4为FLAIR轴位,5为T1WI轴位,6为T1WI增强轴位,7-8为T1WI增强矢状位,9为T1WI增强冠状位,10为DWI,11为ADC)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基础影像解剖:图12图13图12-13为所示病例同层面轴位及矢状位正常T2WI图片,黄色箭头所示为正常耳蜗长T2信号,棕色箭头所示为正常听神经稍长T2信号,MRI图像中骨质因不含自由水呈低信号,无法显示内听道骨质结构,蓝色箭头所示为桥小脑角池长T2信号,其内无异常信号影,其内线形低信号为听神经及小血管流空信号影。
白色箭头所示颞骨乳突内气体及骨质均呈低信号。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11所示左侧内听道未见异常(绿色箭头)。
左侧颞骨乳突骨质破坏(黄色箭头),左侧颞部乳突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边界清晰,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等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增强无强化,DWI 高信号,ADC低信号,提示弥散受限。
左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多发类圆形异常信号影(棕色箭头),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等高信号,内部信号不均,病灶似见分隔及包膜,增强呈子母灶环形明显强化,内外壁光滑,临近硬脑膜强化,DWI呈高信号,ADC低信号,提示弥散受限。
病灶周围见大片水肿信号影(蓝色箭头)。
黄色箭头:左侧颞骨乳突区骨质破坏,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增强无强化,DWI高信号,ADC低信号。
棕色箭头:左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多发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呈T1长T2信号,信号欠均匀,其内似见分隔,增强呈子母灶环形明显强化,内外壁光滑,临近硬脑膜强化。
DWI呈高信号,ADC低信号。
蓝色信号:病灶周围见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 呈低信号,ADC呈高信号,提示血管源性水肿。
桥小脑角区域病变的CT和MRI诊断
桥 小 脑 角 ( e e e o o t e a ge C A) 位 于 小 脑 、 C r l p ni n l , P 是 b 1 n 脑 桥 和 颞 骨 岩 部 之 间 的不 规 则 间 隙 , 颅 内病 变 尤 其 是 占位 性 是
是 舌 咽 、 走 、 神 经 和 小 脑 下 后 动 脉 及其 分 支 。 P 由脑 脊 迷 副 CA
・
7 0・ 2
中 国 临床 医学 影 像 杂 志 2 1 年 第 2 01 2卷第 1 0期 JC i Ci dI g g 2 1 V 1 2 N . hn l Me n mai 0 1 o 2 o1 n . 0
综 述
桥 小 脑 角 区域 病 变 的 C T和 MR 诊 断 I
位 、 否强 化 及 信 号 特点 将 其 进 行 分 类 并 提 出该 区病 变 的 诊 是
C A是 位 于 小脑 、脑 桥 和 预 骨 岩 部 之 间 的 不 规 则 间 隙 , P 其 前 外 侧 界 为 颞 骨 岩 部 内侧 壁 ,后 界 为 小 脑 中脚 和 小 脑 半 球, 内侧 界 为脑 桥 基 底部 和 延 髓 上 外 侧 , 方是 小脑 幕 . 方 上 下
S l Yu- h n , W AN G Zh n qi il ze o g- u
.
Xuh u Me ia olg ,Xu h u  ̄a g u 2 1 0 ,C ia z o dc l C l e e zo n s 2 0 2 hn , "
2 eat n o dclI aig N ni eea H si aj g C mm n ,N ri 1 02 hn) .D p r t f Me i m gn, ajn G nr opt o N ni o a d a "g 2 0 0 ,C i me a g l l af n qn a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与鉴别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与鉴别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脉球瘤器,位于颈静脉外膜内的卵圆形小体,长约,宽约。
结构与颈动脉体结构相似。
颈静脉球瘤是一种化学感受器瘤。
是中耳常见的肿瘤。
,颈室底后部下方。
末端膨大形成颈静脉下球。
鼓室的下壁既颈静脉壁,分隔鼓室与颈静脉起始部的薄层骨板。
位于颈静脉窝的称颈静脉球瘤碍 CT平扫,颈静脉孔扩大且不规则,如果仅有扩大,无不规则,注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均匀显着强化。
由于颈静脉球瘤具有丰一定的特征。
流空低信号,慢血流表现高信号斑点。
加肿瘤实质信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强化显着。
晚期肿瘤沿着颈静瘤鉴别的关键是1、颈静脉孔扩大2、颈静脉孔周围骨质破坏3、肿分型法分型范围 A型肿瘤局限于中耳腔(鼓室球体瘤) B型肿 C型肿瘤侵犯迷路下,扩展到岩尖部 D 1型肿瘤侵入颅内,直径于 2cm 颈静脉球体瘤Glasscock-Jackson分型法分型范围 I型肿耳腔 III型肿瘤充满中耳腔,扩展至乳突 IV型肿瘤充满中耳腔,发展累及颈内动脉 1型肿瘤小,限于颈静脉球、中耳和乳突 2型 3型肿瘤侵犯岩尖部,可有颅内侵犯 4型肿瘤超出岩尖至斜坡或突区和、或颈静脉孔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等低密度 2、局部骨质破池 4、病灶明显强化孔扩大和不规则破坏,但是肿瘤内有大量斑片状钙化,肿瘤强化不明源是颈静脉孔附近的蛛网膜粒,CT均匀高密度,明显均匀强化,颈静化,不表现溶骨性破坏,MRI缺乏流空的血管,增强可见脑膜尾征。
肿瘤大部分位于桥小脑角池中,内听道扩大,颈静脉孔常无破坏。
有三叉神经节周围突分别组成眼神经,经眶上裂入眶。
上颌神经,经经。
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节,47%起自中后颅窝神经,生长部位有三1、后颅窝三叉神经根跨中后颅窝之间。
表现为患侧三叉神经痛,感觉减退,面部麻木,咀嚼肌萎缩,后颅窝痹等症状。
形或哑铃形肿块,等或低密度。
瘤周多无水肿。
肿瘤有强化,较小实骨岩谷尖有骨质吸收或破坏,但内听道正常。
桥小脑角肿瘤的CT、MRI
分无强化.
• 骨窗示:左侧内听道扩大.
左侧听神经瘤
• 平扫示:左侧桥小脑角区稍高密度或等密度
影,边界不清晰.
• 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强化,轮廓变清晰. • 骨窗示:左侧内听道扩大.
右侧听神经瘤
T1低信号,T2稍高信号,第四脑室稍受压.
右侧听神经瘤
• 大体标本呈球形,有硬的包膜,生长缓慢,向脑
组织方向呈膨胀性生长。组织学上表现纤维化, 肿瘤血管丰富,合并退行性变,如砂粒体形成和 囊性变。软脑膜是脑组织和肿瘤的分界,肿瘤压 迫可导致大脑皮质缺血性坏死和肿瘤周围广泛水 肿。肿瘤与脑组织有比较清楚的分界,常常侵犯 脑膜、颅骨。颅骨反应性增厚或脑膜瘤颅骨增生 是一大特点。也有相应部位的颅骨膨出变薄的。 少数脑膜瘤沿硬脑膜呈鳞片状生长,颅内肿块效 应与颅骨增生的表现较轻。
信号,境界清楚 T2加权示肿瘤呈很高信号 增强扫描示肿瘤呈多环形强化
右侧巨大听神经瘤囊变
T1加权示右侧桥小脑区巨大肿瘤,实质部分 呈稍低信号,囊变部分似脑脊液样低信号 T2加权示囊变部分呈很高信号,实质部分信 号较囊变部分低 增强扫描示实质部分显著强化
左侧听神经瘤
• MR平扫肿瘤呈稍长T1T2信号 •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1.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
[病因病理]
• 听神经瘤是后颅窝中最常见的颅肿瘤,占
脑桥小脑角区肿瘤的约75%-80%
• 绝大多数 为单侧 • 发病年龄30-60岁 • 听神经瘤一般由雪旺细胞发展而来,大多
数发生于前庭神经,少数发生于耳蜗神经
• 易发生囊变和脂肪或黄色瘤池可疑低密度影 • 增强扫描后见一不规则花环样增强影
左侧听神经瘤(早期)
• 平扫左侧内听道稍见扩大,其内含有较小异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灶CT诊断与鉴别要点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灶CT诊断与鉴别要点
李臻;梁琪;王维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
【年(卷),期】2012(025)003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CT在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要点.方法分析40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灶患者,接受GE-16排螺旋CT机行横、失、冠状位扫描分析CT影像学表现,并通过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听神经瘤15例,表皮样囊肿13例,脑膜瘤10例,三叉神经瘤及脓肿各1例.结论上述病灶CT 表现各有一定特征.根据病变的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总页数】1页(P440)
【作者】李臻;梁琪;王维
【作者单位】湘雅三医院放射科,湖南,长沙,410013;湘雅三医院放射科,湖南,长沙,410013;湘雅三医院放射科,湖南,长沙,4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腹部囊实性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J], 刘婷婷;张欢;范荣
2.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J], 于欣欣;汪燕;陈明
3.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CT和MRI影像学分析 [J], 张芹
4.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灶CT诊断与鉴别要点 [J],
5.MRI与CT诊断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以及影像学特征 [J], 卢昊宁;张晓琴;车宏伟;刘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PA占位-精品医学课件
• 该区占位性病变多发生在脑外,极少数 发生在脑内。从病变的性质上来看即可 是实性,也可是囊性,约三分之一为囊 性,其中仍以听神经瘤囊变为最常见, 其次是表皮样囊肿以及其他脑神经鞘瘤 囊变。该区肿瘤常有双侧桥小脑角不对 称,同侧小脑、环池、四叠池及四脑室 常有受累。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十迷一副舌下全
度影 第四脑室受压移位,伴幕上脑积水 瘤周水肿轻
女性患者,29岁,右侧耳鸣7个月,近来加重伴共济失调
听神经瘤MR表现
➢桥小脑角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呈稍长T1稍长 T2信号影,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当内部出现囊 变坏死时信号不均匀,囊变区呈更长T2信号;少 数情况可伴出血。 ➢增强扫描:肿瘤迅速强化,表现为均匀或不均 匀强化,或环状强化。可见听神经增粗并明显强 化,呈瓶塞征。 ➢占位效应:桥小脑角池闭塞,临近脑池扩大 ➢内听道高分辨成像:显示肿瘤与神经的关系, 可以显示微小听神经瘤
三叉神经瘤
• 起源于三叉神经 • 仅次于听神经瘤的颅神经瘤,占颅内肿瘤0.2%
—1% • 生长缓慢,易囊变,坏死,出血 • 跨颅窝生长(中,后颅窝)
三叉神经瘤MR表现
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位于颅中窝或颅后窝,当 累及两个部位时,呈哑铃状。
肿瘤呈等长T1,长T2信号,可有囊变出血。 瘤周无水肿,肿瘤较大时明显占位。 增强可见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
• 绝大多数胆脂瘤T1低信号,T2高信号,呈囊性 信号。少数胆脂瘤因含液态胆固醇在T1上呈高 信号。
• DWI上见显著弥散受限信号。 • 增强像上胆脂瘤大多数不强化,少数囊壁呈轻
度环形强化。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膜瘤
形态 圆形或 分叶状
圆形或 半球形
桥小脑角区实性占位病变—髓母细胞瘤
桥小脑角区实性占位病变—髓母细胞瘤病史:患者,女,38岁,因头痛恶心入院。
图1-T2WI图2-FLAIR图3-T1WI轴位图4-T1WI轴位增强图5-T1WI冠状位增强图6-T1WI矢状位增强图7-T2WI矢状位图8-DWI图9-ADC 基本解剖影像:图10-normal图10为所示病例同层面轴位正常T2WI图片,黄色箭头所示为正常耳蜗长T2信号,棕色箭头所示为正常听神经稍长T2信号,MRI图像中骨质因不含自由水呈低信号,无法显示内听道骨质结构,蓝色箭头所示为桥小脑角池长T2信号,其内无异常信号影,其内线形低信号为听神经及小血管流空信号影。
图1-T2WI图2-FLAIR图4-T1WI轴位增强T2WI、FLAIR、T1WI增强:蓝色箭头所示左侧内听道未见增宽,左侧听神经走行、形态正常。
白色箭头所示病灶形态不规则,似呈宽基底,与小脑半球及桥小脑角区之间见脑脊液信号,桥脑左侧、第四脑室、左侧小脑半球组织受压推移,边缘可见水肿信号;病灶增强中等强化,其内信号不均匀,可见小片状低强化。
黄色箭头可见与病灶强化相同条形异常信号与小脑蚓部关系密切。
影像描述:双侧内听道未见增宽,双侧听神经走行、形态正常。
左侧桥小脑角区见不规则形实性占位,边界清晰,呈稍长T1信号稍长T2信号,FLAIR未见信号减低。
增强中等强化,其内见小片状低强化影。
DWI呈稍高信号,ADC稍低信号。
临近左侧小脑半球、第四脑室受压变形。
周围见片状水肿信号。
影像诊断:左侧桥小脑角区实性占位病变,考虑脑膜瘤。
分析思路:本例为误诊病例,重点探讨面对典型病例不典型部位的诊断方法。
临床中经常看到典型病例不典型表现及不典型部位,那么面对此类病例,如何拓展思维提高诊断正确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例分析思路如下:1.临床病史,未提示左耳听力改变,听神经瘤概率减低。
2.年龄:本例为青年女性,髓母细胞瘤概率减低,脑膜瘤、听神经瘤、室管膜瘤可能。
3.部位:病灶位于桥小脑角区,内听道未见增宽,听神经走行、形态未见异常,可以除外听神经瘤。
CPA区肿瘤PPT医学课件
5
6
case1
患者,男,47岁,因“右耳鸣5年,右耳聋伴头痛1 年,右侧面肌多次抽搐2天”入院.
7
平扫实性部分CT值29HU,囊性部分16HU。 增强后实性部分CT值70HU,囊性部分16HU。
8
9
10
Case2 F/45,右耳听力丧失5年,右侧面部麻木伴头痛1月
要做增强才能确定 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肿瘤小时信号
均匀,增强均匀显著强化;较大的听神经瘤内常出现 囊变或大部呈囊性(脑膜瘤囊变少见)。 锥形冰激凌征(CPA病变并向内听道内延伸)
18
19
case4
20
21
22
Case5
男,56岁,因耳鸣4年余头昏2年余入院。 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三叉神经瘤发生率仅次于听神经瘤,为良性肿瘤,病 理上分为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临床症状主要饱了三叉神经痛,面部麻木,咀嚼肌萎 缩;肿瘤较大时可同时累及第VI、VII、VIII对脑神经, 出现复视、耳鸣、听力障碍和面神经麻痹。
肿瘤跨颅中、后窝,呈哑铃状,是其特征性表现。 肿瘤可经卵圆孔向颅外生长。内耳道无受累。 CT扫描呈等或稍低密度,也可因瘤内囊变坏死呈不均
MRI 平扫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与皮样囊肿内 含有液态脂类物质有关。少数T1WI、T2WI均呈不均 匀信号,与内容物内钙盐沉着、陈旧性出血及毛发较 多有关。若肿瘤自发破裂,可在脑室内见到脂肪-脑 脊液平面,颇具特征性。
47
诊断思路
见缝就钻或匍匐性生长,生长缓慢,可包绕脑池内的血 管和神经;呈分叶状,边缘光滑,形态不规则。
CT平扫呈脑脊液样低密度,极低密度(含有较多胆固 醇),等密度或高密度(含有较多蛋白);
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
(一)听神经瘤
1 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约占8 . % 0 . 来源:内听道前庭神经支施万细胞鞘 2 . 常见于3 3 - 0 0 6 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 生长:最初在内听道内生长,仅引起内听道扩大,以后才 4 由内听道口长入桥小脑角池。随着肿瘤的扩大,脑干受压移 位,患侧小脑半球也受影响 . 临床表现:以单侧听力部分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 5 可并有前庭功能紊乱以及面神经、 三叉神经麻痹
(十)血管母细胞瘤
5 实质肿块型也少见,即血管母细胞瘤表现为完全实质性肿 . 瘤,形态不规则,C T 平扫等密度,或因小的坏死存在呈低 等混杂密度。MR I 信号常很不均质,T WI 呈稍低或很低混 1 杂信号,稍低信号为肿瘤实质,很低信号为异常肿瘤血管, T WI 肿瘤实质呈高信号,异常肿瘤血管仍然低信号。实质 2 肿块型血管母细胞瘤实际上是仅仅有结节而没有囊腔,肿瘤 为大结节,由高度丰富的幼稚血管组成,所以增强扫描呈非 常显著的强化,常不均质,周围水肿比较显著。
(一)听神经瘤
. 6 影像表现 C T :平扫示边界较清楚的等、低或混杂密度,密度均匀,较大者可发生囊 变、坏死,少数可引起周边骨质的吸收 、破坏;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 囊性肿瘤可呈环状和多环状强化。 MR: T W 1 I 呈等低混杂信号,T W 2 I 等高混杂信号。 DWI 上肿瘤呈等低
(八)脉络丛乳突状瘤
. 1
右侧CPA区脉络从乳头状瘤 A CT呈不规则略低密度 B T1WI呈混杂信号,内有略高信号 C 增强后明显强化
(九)转移瘤
. 1 小脑四脑室区转移瘤是成人该区最常见的肿瘤。多数肿瘤位于小脑半 球,少数可靠近桥小脑角,需要与桥小脑角的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 2 靠近桥小脑角的转移瘤的影像表现多种多样。单发转移瘤通常比较大, 其内通常有多发不规则坏死灶,C T 呈现低、等混杂密度,等密度区为转 移瘤实质部分,低密度区为坏死。T W 1 I ,呈等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混 杂信号的原因是肿瘤内坏死。T W 2 I 肿瘤实质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坏死 部分呈高信号。转移瘤周围常有较明显的水肿存在,水肿在C T 扫描呈低 密度,T W 1 I ,低信号;T W 2 I 高信号。 C T . 3 和MR I 肿瘤实质成分明显强化,强化区可为厚壁环状,结节状,斑 片状,周围水肿不强化,转移瘤坏死严重时可呈室管膜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静脉球瘤颈静脉球又称鼓室体,是一种化学感受器,位于颈静脉外膜内的卵圆形小体,长约0.5cm,宽约0.25m m。
结构与颈动脉体结构相似。
颈静脉球瘤是一种化学感受器瘤。
是中耳常见的肿瘤。
,颈内静脉起自颅底颈静脉孔的后部,与乙状窦相续。
起点有颈静脉上球,位于鼓室底后部下方。
末端膨大形成颈静脉下球。
鼓室的下壁既颈静脉壁,分隔鼓室与颈静脉起始部的薄层骨板。
位于颈静脉窝的称颈静脉球瘤,位于鼓室者称为鼓室球瘤,其中颈静脉球瘤最常见。
解剖复习:解剖复习:解剖复习:解剖复习:临床常见的症状有:搏动性耳鸣和听力障碍 CT平扫,颈静脉孔扩大且不规则,如果仅有扩大,无不规则,注意常人可有双侧颈静脉孔不对称。
肿瘤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均匀显著强化。
由于颈静脉球瘤具有丰富的血管结构,高流速的血管故MRI有一定的特征。
流空低信号,慢血流表现高信号斑点。
加肿瘤实质信号,表现为胡椒盐征。
T1WI,等低混杂信号,T2 WI高低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强化显著。
晚期肿瘤沿着颈静脉孔入颅内,达桥小脑角区,和其他的肿瘤鉴别的关键是1、颈静脉孔扩大2、颈静脉孔周围骨质破坏3、肿瘤特征的胡椒盐征。
颈静脉球体瘤Fisch 分型法分型范围 A型肿瘤局限于中耳腔(鼓室球体瘤) B型肿瘤局限于鼓室乳突区域,无迷路下骨破坏 C 型肿瘤侵犯迷路下,扩展到岩尖部 D 1型肿瘤侵入颅内,直径小于2cm D2 型肿瘤侵入颅内,直径大于2cm 颈静脉球体瘤Glasscock-Jackson分型法分型范围 I型肿瘤局限于鼓岬表面 II型肿瘤完全充满中耳腔 III型肿瘤充满中耳腔,扩展至乳突 IV 型肿瘤充满中耳腔,扩展至乳突或穿透鼓膜至外耳道,或向前发展累及颈内动脉 1型肿瘤小,限于颈静脉球、中耳和乳突 2型肿瘤侵犯至内听道下方,,可有颅内侵犯 3型肿瘤侵犯岩尖部,可有颅内侵犯 4型肿瘤超出岩尖至斜坡或颞下窝,可有颅内侵犯诊断要点: 1、乳突区和、或颈静脉孔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等低密度 2、局部骨质破坏 3、肿瘤侵入颅后窝可延伸到桥小脑角池 4、病灶明显强化病例图片鉴别诊断: 1、软骨肉瘤:可致颈静脉孔扩大和不规则破坏,但是肿瘤内有大量斑片状钙化,肿瘤强化不明显。
2、脑膜瘤:颈静脉孔区脑膜瘤起源是颈静脉孔附近的蛛网膜粒,CT均匀高密度,明显均匀强化,颈静脉孔扩大,但是边缘常有骨质增生或硬化,不表现溶骨性破坏,MRI缺乏流空的血管,增强可见脑膜尾征。
3、听神经瘤:位置高于颈静脉球瘤,肿瘤大部分位于桥小脑角池中,内听道扩大,颈静脉孔常无破坏。
三叉神经瘤复习解剖:复习解剖:复习解剖:复习解剖:复习解剖:病例图片:病例图片:听神经瘤复习解剖:解剖:听神经瘤-起始于听神经前庭支内耳道段的神经鞘,是桥小脑池最常见的脑外肿瘤。
最初生长于内听道内,引起内听道扩大,然后长入桥小脑角池。
起病缓慢病程长,首发症状为肿瘤刺激听神经引起的耳鸣,随病情发展,出现听神经破坏症状耳聋,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
CT平扫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圆形、椭圆形肿块,以内听道口为中心,也可谓均匀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坏死或囊变,钙化少见,大多数肿瘤均匀强化,也可不均匀增强或环形增强-坏死、囊变、脂肪变性,水肿为轻中度。
内听道口增宽,多为喇叭状,有时有骨质破坏。
病例图片:病例图片:鉴别诊断:表皮样囊肿,囊性,肿瘤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见缝就钻的特点,囊壁常不强化。
2三叉神经瘤,肿瘤位置偏前,可跨入中颅窝,无内听道扩大,颞骨岩尖可见骨质吸收和骨质破坏。
3脑膜瘤,肿瘤宽基底贴于桥小脑角区的颞骨,并与之成钝角,临近骨质增生,肿瘤成均匀一致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少见,肿瘤科有钙化,内听道口不大。
T1WI 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肿瘤小的时候信号一般均匀,成均匀显著强化,随肿瘤增长,肿瘤内常出现坏死,不均匀强化。
,较大的听神经瘤,瘤内常出现囊变或大部分囊变,囊变部分不强化,实质部分显著强化,多为单环或多环不规则强化。
有7、8神经增粗和信号异常,并与桥小脑角肿瘤主体相连。
由于听神经瘤以7、8神经束为中心生长。
脉络从乳头状瘤大多数为良性,主要发生在脑室,好发部位依次为,四脑室、侧脑室,少数位于桥小脑角区,这个部位的脉络从乳头状瘤多为四脑室侧隐窝内脉络从乳头状瘤经侧孔向外生长而来,也可与四脑室无任何关系,单纯桥小脑角区脉络从乳头状瘤,少见,可能起源于胚胎脉络组织的残余,也可能为四脑室脉络从乳头状瘤经脑脊液种植转移而来。
肿瘤由乳头状突起构成,乳头的轴心由血管或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CT平扫等或稍高密度,少数为低密度。
形态不规则,边缘多呈分叶状。
轮廓清楚,瘤周水中无或轻,25%患者可见钙化T1WI肿瘤多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少数等信号,肿瘤边界清晰,可钙化,稍不均质显著强化。
鉴别诊断: 1听神经瘤,听神经瘤较大时常发生明显的囊变,密度和信号不均质,增强实质成分呈不规则强化,而脉络从乳头状瘤通常没有明显的囊变,听神经瘤常见内听道扩大 2、脑膜瘤,边缘光滑,密度和信号均质,均匀显著强化,桥小脑角区肿瘤听神经瘤和脑膜瘤比脉络从乳头状瘤常见。
3、室管膜瘤:影像表现两者相似,脉络丛乳头状瘤强化程度比室管膜瘤明显。
病例图片: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主要发生在脑室,也可发生幕上和小脑实质,位于小脑实质的室管膜瘤,可位于桥小脑角区,肿瘤内常有多发小囊变区存在,CT平扫肿瘤呈混杂密度,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高或等密度,囊变部分为低密度。
T1wI肿瘤混杂低信号,T2W I肿瘤混杂高信号,实质部分强化显著,不规则多环状强化,肿瘤不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且有多发囊变时候,考虑室管膜瘤,和听神经瘤鉴别。
室管膜瘤病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解剖:桥小脑角区脑膜瘤起源于岩锥尖部后面的脑膜,少数起源颞骨的异位蛛网膜颗粒,此肿瘤在桥小脑角较常见。
CT平扫,脑膜瘤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密度比较均质,境界清楚,与岩锥或小脑幕有宽的基底连接。
冠状位增强显示最好。
肿瘤内钙化多见,常引起局部骨质硬化。
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显著均匀强化,肿瘤内明显囊变的少见。
肿瘤与小脑间有低信号环存在。
鉴别诊断:听神经瘤大的听神经瘤常见囊变,且常较明显,呈现不规则或环形强化;听神经瘤通常不钙化,没有局部骨质改变,脑膜瘤常钙化,常伴有颅骨硬化增生。
在T1WI脑膜瘤与小脑之间有低信号存在,而听神经瘤没有。
脑膜瘤在桥小脑角区肿瘤中位居第二,鉴别要点肿瘤宽基底贴于桥小脑角区颞骨,并与之成钝角。
表皮样囊肿比较少见,各年龄均可发病,以25-60岁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表皮样囊肿呈分叶状,灰白色,类似珍珠,又称珍珠瘤。
肿瘤可位于硬膜下、硬膜外、脑室或脑实质,以硬膜下多见,约半数表皮样囊肿发生于桥小脑角,是桥小脑角最常见的肿瘤。
肿瘤形态很不规则,具有见缝就钻的特点,CT平扫密度和MR信号的改变主要与囊内容物成分有关。
通常CT 平扫呈脑脊液样低密度,MR各序列似脑脊液信号,弥散加权呈高信号。
罕见的情况下,表皮样囊肿内含有较多胆固醇,CT平扫呈很低密度,CT值最低可达-80 HU左右,如果表皮样囊肿内含有较多蛋白,CT平扫呈等密度或高密度,这两种情况在MRT1加权图均呈高信号。
在T2WI可呈高信号或低信号,T2低信号的原因可能与囊液的高粘滞度有关,若囊肿较小,未推压周围结构,密度和信号又类似脑脊液时,CT和MRI 很难发现。
FLAIR序列上,脑脊液高信号被抑制。
而表皮样囊肿信号不被抑制,仍然呈现高信号。
DWI上囊肿呈高信号,而周围脑脊液呈低信号。
囊内容物和囊壁均不强化,但合并感染时,囊壁可强化。
表皮样囊肿:鉴别诊断: 1、蛛网膜囊肿,桥小脑区蛛网膜囊肿少见,形态规则,DWI呈低信号,而表皮样囊肿形态不规则,沿着周围脑池生长,DWI上呈现高信号2、明显囊变的听神经瘤:可见囊壁和残留的肿瘤实质强化,而表皮样囊肿不强化。
DWI对区别明显囊变的听神经瘤和表皮样囊肿有效,听神经瘤的囊性部分在DWI上呈低信号,而表皮样囊肿呈现高信号。
血管母细胞瘤,主要见于30-40岁,肿瘤主要位于中线旁小脑半球,少数可靠近桥小脑角。
囊变是血管母细胞瘤的的突出特点,囊性部分的体积可远远超过肿瘤本身,巨大的囊肿将肿瘤本身推向一侧,此时称其为附壁结节,肿瘤由密集不成熟的血管组织结构构成,其中主要是类似毛细血管的纤维血管,细胞成分包括内皮细胞、外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或内皮细胞为主,也可以肿瘤细胞内含丰富的网状纤维为特征,故也称为血管网状细胞瘤。
大囊小结节是血管母细胞瘤的典型表现,也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肿瘤由大囊和附壁结节构成,境界清楚,CT平扫囊性部分呈均质低密度,多接近脑脊液密度,但也可因囊液内含有较多的蛋白或少量出血,密度明显高于脑脊液。
附壁结节通常较小,直径5-10毫米,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附壁结节通常附着于一侧囊壁,少数位于囊外MRIT1WI为稍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似脑脊液或稍高于脑脊液,附壁结节T1WI信号高于囊性部分,T2WI低于囊性部分,呈中等信号,有时可见到附壁结节内或肿瘤周围有流空血管影存在,增强扫描附壁结节明显均匀强化,瘤周水肿较轻。
单纯囊型少见。
实质肿块型也少见,即血管母细胞瘤表现为完全实质性肿瘤,形态不规则,CT平扫等密度,或因小的坏死存在呈低等混杂密度。
MRI信号常很不均质,T1WI 呈稍低或很低混杂信号,稍低信号为肿瘤实质,很低信号为异常肿瘤血管,T2WI肿瘤实质呈高信号,异常肿瘤血管仍然低信号。
实质肿块型血管母细胞瘤实际上是仅仅有结节而没有囊腔,肿瘤为大结节,由高度丰富的幼稚血管组成,所以增强扫描呈非常显著的强化,常不均质,周围水肿比较显著。
血管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转移瘤:小脑四脑室区转移瘤是成人该区最常见的肿瘤。
多数肿瘤位于小脑半球,少数可靠近桥小脑角,需要与桥小脑角的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靠近桥小脑角的转移瘤的影像表现多种多样。
单发转移瘤转移瘤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