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点.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的需求(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信息化+知识经济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强弱)2、中国的情况(各国了解)亚洲:后来居上美国:一马当先中国:奋起直追英国:稳步跟进美国的举措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面向学生(NETS·S).教师(NETS·T).管理员(NETS·A)英国的举措第一个提出整合的国家亚洲各国的情况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二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小学24台;中学42台,特教8台)马来西亚建多媒体学院印度CLASS2000计划: 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百所智能化学校(Smart School)韩国万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中国的努力1996年推出了100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2000年前后,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科网CERNET 已建成一大批教育网站,包括上百个网校;多所高校开办网上学位教育。

2004年据部分教育信息化专家估计,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应在40000至45000之间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2000年“校校通”工程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有不少学者专家在理论层面上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本文拟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点实践性建议。

一、数字化备课:包件的开发和积件的建设大量教学改革的现象表明,备课正逐渐从原来以线性的知识结构组合为核心的传统方式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借助于超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备课具有了超文本、虚拟现实、信息资源集成化、开放性、互动式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特征。

表现为更加注重教学策略、师生关系民主化、知识意义的积极建构、学习方法的多元化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等方面。

我们把这种新型的备课称为数字化备课。

数字化备课是从教师培训的层面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思考各学科教师利用校园网进行集体合作备课的过程,探索出通过包件和积件的开发与建设实现教师之间有效合作进行数字化备课的方式。

包件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制作的包件,其实是将既分工又合作的教师制作的课件组合起来,形成以教材单元知识组合课件为主要内容的“备课文件包”。

在教师进行集体电子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文本教材进行划块,明确分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分头设计单元教学,最后分别完成课件,这些课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包件。

每个课件的内容均以学科知识单元为基础,恰当地用文本、图表、画面、声音等手段,科学艺术地表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并注重研究师生在共同参与、人机互动、人人交流中进行知识建构式学习的策略设计。

制作优秀的包件并不容易。

个人的智慧、能力、技术毕竟有限,要使包件质量达到理想的境界就要付出很多劳动。

可采取集体备课的办法,把各学科备课组制作的包件专门列成文件夹,利用校园网实行共享,将每一位教师制作的单元性课件在学校内部向所有教师公开展示,并通过校园BBS论坛征求同学科教师的意见、建议,以补充、修改、完善。

学校也可将这一环节设为教学常规,列为集体备课的一个内容,明确作为教师备课的一个任务,每位教师必须针对本学科的包件提出自己的意见。

请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本质。

请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本质。

请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本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将其应用于课程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本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重点探讨其三个方面:定义、作用以及实践。

一、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课程教学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估。

这种整合形式可以是教师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利用已有的网络平台、软件或者硬件,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便利和丰富的学习体验。

二、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在于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堂教学和评估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课程设计: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使课程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操作性强。

2. 课程管理: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软件和硬件来帮助课程管理,如线上课程学习、成绩查询和作业上传等管理工作,极大地节省了教师的管理时间和精力。

3. 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互动和个性化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开展多媒体互动、网上实验和网络讨论,使学生更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 评估: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方便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如软件自动批改、在线考试等,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教师们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践:1. 了解信息技术: 先从了解信息技术入手,如网络教学平台、支撑软件、硬件设备等。

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对于之后进行课程整合会有很大帮助。

2. 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非常关键。

需要在设计课程时,考虑信息技术如何融入,如何支撑课程的教学目标。

3. 利用网络平台支撑:线上学习平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支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考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考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点
1、名次解释
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学结构、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教学环境、学习资源、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方案、档案袋评价、智能导师系统、分布式学习系统
2、简答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本质
创造性思维的构成要素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各种教学结构的特点
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分别由哪些设备组成、具有哪些教学功能?
探究性教学模式
Webquest
移动教育的系统构成和功能组成
3、论述
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冲击、整合的误区及解决对策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过程及各个环节
信息化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形态和功能
对比三种整合教学模式(讲授式、探究式、研究性)的实施流程、适用条件、优缺点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未来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未来”加以论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重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重点

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
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何克抗(所谓信
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
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
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
予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是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三个任何”,即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
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基础
是系统科学理论
教学设计流程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并确定教
或现象。 6. 文献资料。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
画类素材。 2. 试题。测试中使用的问题、选项、正确答案、得分点和输出结果等的集合。 3. 试卷。试卷是用于进行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4. 课件。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根
据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课件和单机运行课件。 5. 案例。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
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
整合 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
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南国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
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知识点0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则是指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和再现等的一类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感知与识别技术、通信与存储技术、计算处理技术、控制与显示技术。

【知识点0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2.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如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合作工具、研发工具、个别辅导工具、评价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的工具、教学管理工具。

【知识点0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学习。

主要包括四大类: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2.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3.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4.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的整合。

【知识点0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要求具备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信息化学习资源两个基本条件。

信息化学习资源是信息化学习的关键,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多样性:多媒体集成、超文本结构、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

(2)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意获取。

(3)扩展性: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扩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1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根底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快速得以提高。

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进展的一个热点。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猎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帮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详细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依据详细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随着经济建立的日益进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善: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渐渐增多,日渐能满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我校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供应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根底。

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转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

二、理论思索(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小学课程:在这里指学校依据上级课程规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

主要有三个重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讨论思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讨论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c、将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 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 .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实现知识重构.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 的反思 .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 (1)理念 . (2)信息技术的作用. (3)范畴 .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达到的目标 (5)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
下一页
实施的具体内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进行课程学 习的三种基本方式 (4)根据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 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实例参考 下一页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如图)
1、阶段一: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2、阶段二: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3、阶段三: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返回
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①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②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③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 式的学习;
④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 造的学习.
返回
信息素养包含的三个基本要点
①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 ②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 ③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 态度和能力.
XX中学 XXX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1、大整合论
2、小整合论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 施课程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 习者的学习资源.
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本知识整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本知识整理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小整合论和大整合论小整合论:小整合论则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P30)整合的要素:1.以网络多媒体为基础2.内容的信息加工3.利用星系加工工具建构主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教育思想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应用到各学科教学工程中,是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有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P30——P3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2.可以帮助教师教学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4.可以帮助学生学习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6.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P40阶段一: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阶段二: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1.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2.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3.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4.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如:几何画板阶段三:全方位的课程整合1.教学内容的改革2.教学目标的改革3.教学组织结构改革第二章学习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结合自身的经验完成意义建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XX学校xxx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什么要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些问题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尝试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一、概述为了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应该界定什么是信息技术。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水平和整合的内容。

1.对信息技术的两种不同认识对信息技术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述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认为信息技术是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技术。

这种理解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学习信息机器、设备。

例如,计算机和因特网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主要是将计算机、因特网用于教学过程中。

另一种是基于对信息的操作技术,认识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等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

按照这种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机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应该强调通过学生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信息实现课程内容的探究学习。

我们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该持第二种理解,即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

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是用于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的工具。

利用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目的是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和传递。

2.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三种不同水平当前,计算机是一种最主要的信息机器。

从发展的观点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与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水平:(1)计算机是一种信息的提示设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表示学科内容的教学信息进行学习的。

在这种应用水平上,计算机主要用于向学生提示教学信息。

这是一种以知识内容的传授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形态。

(2)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学习的认知工具在这种应用水平上,计算机不只是用于呈现知识内容的提示设备,更是学生用于主动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完美整合呢?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传授主要依靠黑板和书本。

然而,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加主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还需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这包括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软件和工具,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在线教学平台等。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设计教学活动。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当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播放一段生动的视频或展示有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抽象的概念时,可以利用动画、模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练习和巩固环节,可以利用在线测试系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此外,信息技术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料,拓展知识面。

同时,也可以推荐一些优质的教育网站、在线课程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可以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

例如,通过在线协作工具,小组内的成员可以方便地交流想法、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然而,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要避免形式主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不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及整合重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及整合重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及整合重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及整合重点张利民(上海迎园中学,上海201822)摘要: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它重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各方面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也给学校教育提出了进行课程整合的要求.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出发.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实施的意义以及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习理论中图分类号:CA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o0(2o07)09—022—0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整合的主动因素——人的地位.并且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究其实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提高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增大教学容量,突出教学重点,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课前给予学生多样化的多媒体刺激有利于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能激发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和对将学知识的预测.从而迅速地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反馈信息,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操作正确时, 给予适当的鼓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出现偏差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提示学生更正,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2认知学习理论在认知学习理论看来.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作细致的分析,精心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架设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即设计信息化的引导材料.为学生实现深层次的信息加工提供基础.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和尝试.主动地调整认知结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知识.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对新知识意义建构的同时,也包含了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在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2.4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科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有机整体.整体形式是系统的基本属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是一种决定论的因果关系,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因此,首收稿日期:2007—07—20作者简介:张利民(1974-),男,湖北襄樊人,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物理教师,中教一级,物理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研究.l竺!兰昱::兰苎:苎先要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 组合,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使各个部分相互融合和促进,达到整体功能的优化.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系统科学的"反馈"原理来控制和调节,以缩小整合中每一步的目标差,克服干扰带来的不稳定性,使之达到动态平衡.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3.1整合能促进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1)信息技术提供多种媒体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非常重要.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和交流工具. 促使学生组织知识和交流信息.有利于知识的保持(2)信息技术提供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内容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可开发电子教材等教学资料,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地集成,通过刻盘进行长期,大容量的贮存.3-2整合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1)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较多的学习内容和较大的选择空间.(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 算),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3)信息技术中的网络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学生通过网络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并且,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3.3整合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技术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等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②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③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④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工具软件记录,管理教学Et志,并定期通过网络发表教学体会.3.4整合能促进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信息技术在此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①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单个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 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性的辅导.②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③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4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1要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思想支配行动.课程整合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处在信息时代的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思想,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也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和表现力,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 能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中"感知——认知——建构",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组织与主导教学的作用,又能启发学生通过对各类形象化教学媒体的观察.去积极主动地感知教材.4.2要重视教师的素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成为衡量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 为了给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能够确定学习某种知识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查找这些信息资源.4.3要重视整合的科学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因此,只有在整合中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突出整合的科学性.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要杜绝不顾教学内容实际.逢课必言整合,过于追求整合的表面形式的倾向.要实现传统媒体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时,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现象产生.4.4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对象不同,教师准备整合的方式及素材也应该不同.就中学教学而言,教师所选素材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提高艺术性,注重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5结语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与价值自然生成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必备的科学素养,有继续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合格公民.信息技术作为当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必备工具,其根本目的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少一点功利性,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技术的炫耀.多一点技术的功能性:少一点技术的独占,多一点信息与技术的交流与共享.参考文献:[1]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余胜泉,昊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4]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oo3,(1).竺要兰查要::::!!:三苎:竺兰!I■■■■■■■■■■■■■●■■■■■■■■■■■■■●■■■■■■■■■■■■■●■●■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在新的学习环境下,继续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案变得非常必要,以便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过程,并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的示例:1.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第一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兴趣,是制定整合方案的关键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各种工具来了解学生,例如借助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更加有趣的课程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制作各种有趣的视频、音频、图表等,同时在网上提供以及可以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料。

2.选择可行的信息技术工具第二步是选择可行的信息技术工具,以支持课程整合的目标。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的信息技术工具可供选择,例如在线团队合作工具、交互式教学软件、平面设计和图形制作工具等。

选择合适的工具以达到课程整合目标,例如制作幻灯片用于介绍某一课程并让学生在线提出问题,将课程切换到视频会议,使用在线实验室进行实践、与同学互动等等。

3.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第三步是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学会让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联系起来。

例如,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手册,以便学生可以自行阅读并理解不同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使用线上教学的优势来更好地协调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可以利用电子学习平台来帮助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和项目。

4.定期监测和调整最后一步是定期监测和调整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持续的进程,所以教师需要定期监测学生学习的进程,并识别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整合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增强他们的兴趣。

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创建一个更加高效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政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政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思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思政整合点:
1. 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内容,介绍中国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并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道德与法治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的讨论,增强学生的道德观
念和法治意识。

4. 社会责任教育:结合课程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
意识。

5. 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
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6. 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
精神。

7. 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
跨文化交流能力。

8. 信息安全与网络素养: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网络素养,引导学生健康、安
全地使用网络。

9. 团队合作与沟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
通能力。

10. 创新思维与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

在整合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思政整合点,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大理论基础:1、构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概念: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意义的制定,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

建构主义强调:世界是客观的,但人的认识主观的,人对于世界的解释是依赖个人经验的。

1、学习者为中心2、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情境、协作、会话、资源几点共识: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如何发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教师如何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帮助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2、多元智能理论1. 有关智力与智能传统的智力观: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解答智力测验题(IQ)的能力或善于应试学习能力倾向测验(SAT)的能力加德纳的智力定义: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八大智能1、自然观察智能: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点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这种整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关键要点。

一、明确整合目标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首先要明确整合的目标。

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升教学效果?亦或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到课程当中。

比如,在数学课程中,如果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那么可以利用三维建模软件或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如果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那么可以运用电子表格软件,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二、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工具种类繁多,包括多媒体软件、在线学习平台、教育游戏、智能教育设备等等。

在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教育游戏和简单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可能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对于中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和专业的学科软件可能更有助于他们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此外,还要考虑信息技术工具的易用性和稳定性。

如果工具操作复杂,容易出现故障,不仅会影响教学进度,还可能打击师生使用的积极性。

三、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融入不能简单地将其叠加在课程上,而是要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这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等方面。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线索,串联起各个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历史课程中,可以通过制作时间轴的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展示出来。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信息从认识论角度上看,信息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它不同于客观世界,也不同于精神世界,而是物质与精神的中介。

信息资源管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则认为,信息是数据处理的最终产品,是经过收集、记录、处理以及能检索的新式存储的事实或数据。

信息分类从信息的记录符号划分,有语音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等;从信息应用领域划分,有工业信息、农业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和经济信息。

技术在信息社会,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或者说信息技术主要是指感测与识别、通信、计算机与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中所有学科的总称,或指学生学习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课程与学科是同等概念,学科即课程,课程即学科。

课程是指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材(文字教材或电子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学安排则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

整合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南国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何克抗(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是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阶段:1.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3个别辅导工具2.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1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2信息加工工具(3协作工具(4研发工具3.深度融合的课程整合阶段(1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2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3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建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这三个属性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可以改善教师教学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4.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学生利用认知工具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国内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成为指导整合实践的重要理论之一。

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是极大的冲击;而且,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可以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2.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3.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4.建设丰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5.建构易于实现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思维教学模式”、“仿真实验教学模式”。

TPACK理论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三个核心要素: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是从出生至2岁;前运演阶段,2岁到7岁;具体运演阶段,7岁到12岁;形式运演阶段,11~12岁之间。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

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是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三个任何”,即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教学设计流程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起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设计教学策略、对角线作形成性评价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强化练习设计3.“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与支撑,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系统方法。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2.注重学习资源的共享及可重用性,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3.创设情境4.全面的学习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学习目标的分析与确立—学习问题与情境设计—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学习活动与过程设计第三章教学模式的分类:①从教学系统的结构关系不同来分: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②从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来分: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③从教学目标的不同来分:基于“做”的教学,基于思维的教学,基于事实的教学④从课堂教学模式分:国外:赫尔巴特的四段(或五段教学过程模式,凯洛夫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加涅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国内:“五段”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⑤从学习形态分:自主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⑥从教学环境分: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和混合式教学模式⑦从学习理论分:行为修正模式,社会互动模式,人格发展的个人模式,信息加工模式,建构主义模式。

基于资源环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特点①资源利用的广泛性②具有主题性和主题的情境性③跨学科性④任务驱动型⑤探究性⑥反思递进性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基于问题解决的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主张。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它是把教学或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或学习模式。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的特征①以问题为出发点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有合作性③以学生为中心。

在问题式学习中,学习者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学习者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④教师的作用是促进者或指导者。

教师需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学习,监控学习过程⑤对于学习的评价,重过程甚于结果webquest教学模式的特点:①有一个需要切实解决的中心问题。

学生要求理解一个真实世界会面临的问题,并对问题求解提出假设,检验和方案②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直接访问专家,可供查找的数据库,时事报道和边缘人群。

③通过搭脚手架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高阶认识活动④强调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必须承担一定的角色。

webquest教学模式的步骤:①引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供引言性的材料和信息②任务:对练习结束时,学习者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③过程:学习者完成将要经历的步骤④资源: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资源⑤评价: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⑥结论:总结经验,鼓励对过程的反思,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网络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方式:①竞争: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通过网络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角色扮演:通常有两种形式:师生角色扮演和情景角色扮演③辩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④讨论⑤协同:协同是学习者根据各自的认知特点选择最有效的合作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⑥伙伴⑦设计⑧小组评价:两种含义,一种是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教学评价,另一种是对小组的整体评价⑨问题解决,是协作学习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模式。

第四章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要求①教育性:课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②科学性:表述的科学性,规范性,通俗简明,实用新颖③技术性:指课件能较好地利用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效果,实现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④可用性: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件使用的简便性和灵活性⑤艺术性:布局简洁美观,色彩搭配合理,画面清晰,动画连续,色彩逼真,文字醒目等等。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流程1.分析阶段:需求分析,目标分析,资源分析2.设计阶段:教学设计,结构设计,界面设计,素材设计。

编写脚本3.制作阶段:选用工具,素材制作。

课件整合4.测试与评价:动态调试,专家测评,用户测评。

进行修改,重新修改脚本和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分析:1.需求分析:对多媒体课件进行需求分析,其实质就是看该课件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2.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对教学目标规定的期望水平以及如何将学习者的实际水平转化为这一期望水平所需要的各项知识内容的详细剖析过程。

3.资源分析第五章专题学习网站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在一定的课程标准规范下进行专题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学习系统。

专题学习网站的特色:①主题鲜明:一方面,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一般都选自教材或与教材相关的内容。

另一方面,专题学习网站的选题范围都比较小,这便于使专题学习网站做到小而精②内容精悍:专题学习网络的内容都是围绕某一个主题来组织,因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针对性强③交互性强:为了方便学习,专题学习网站都具有强交互性,有动态资源库,学习者的参与性强④有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专题学习网络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源,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工具。

第六章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概念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来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