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学论的发展及趋势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教材资格证考试专用教材P110一、新课程中的教学观(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关系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在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视结论。
但是,学生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得到理解和巩固(M:学习质量就大受影响)。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和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
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数智化时代教学论的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数智化时代教学论的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数智化时代是指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教育也逐渐向着数智化转变,教学模式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数智化时代教学论的发展,以及数智化教学的意义。
在文章的后续部分,将会分析数智化时代的背景,解释数智化教学的意义,并展望数智化时代教学论未来的发展趋势。
教育的数智化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智能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数智化教学能够通过互动式学习、个性化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优质的学习资源。
数智化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教学效果,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数智化教学,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数智化教学也能够满足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智化教学所带来的变革与挑战也日益明显。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数智化时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以及数智化教学在未来可能产生的更大影响。
数智化时代教学论的发展将会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共享,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对数智化时代教学论的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展望数智化教学在未来的广阔前景。
数智化教育的发展将会为教育提供新的方向与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数智化时代教学论的发展。
首先,将介绍数智化时代的背景,包括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应用的广泛应用。
其次,将阐述数智化教学的意义,即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工具提升教育的效果,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
接着,将探讨数智化时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分析教育领域中数智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国内外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于学 生学 习最优化 的教 学模 式。就 国 内外教 学模 式 理论 的研 究现状进 行分 析 , 由此提 出教 学模 式理论 的发展 趋 势。
关 键 词 : 学模 式 ; 论 研 究 ; 展 趋 势 教 理 发 中图分 类号 :44 G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2 1 )2 0 0 3 0
国 内外教学模 式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方 林
( 徽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 徽 芜 湖 2 10 ) 安 安 400
摘
要 : 于教 学模 式理 论 的研 究一 直是很 热 门的 问题 , 们在 教 学 实践 中不断地 探 讨 、 结 以寻 求一 种有 益 关 人 总
维 国提 出 : 教学 过 程 的模式 , “ 简称 教 学模 式 。 作为 教学 论 里 它
1 国 内外 教 学 模 式 理 论 研 究 回 溯
11 国 外 对 教 学 模 式 理 论 的 研 究 .
一
个 特定 的科学 概 念 , 的是 在一 定 教育 思想 指 导下 , 指 为完成
规定 的教学 目标 和 内容 。 构成 教学 的诸要 素所设 计 的比较稳 对 定 的简 化组合 方式 及其 活动程 序 。 ”华 东师范 大学 叶澜教 授认
2 关 于教 学模 式理 论 研 究 的 几 点 思 考
21 教 学 模 式 的 构 成 .
我国2 0世 纪 8 0年 代 中期 才开 始介 绍 国外 教 学模 式 的理
论 , 进 行 研 究 和 实 践 。 于 教 学 模 式 的 本 质 . 内 学 者 看 法 不 并 关 国
尽 相 同。 张武 升教 授提 出 :教 学过 程的模 式 , “ 简称 教学模 式 , 它 作 为教 学论 里一 个 特定 的科 学 概 念指 的是 :根据 客观 的教学
简述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简述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趋势教育学是将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方法,内容和机构的学科。
它研究如何帮助学习者去学习和发展,即,学习者如何有效地利用自身先天潜力,使用各种外来资源和教育手段,以期取得更佳的发展。
另外,它还研究如何更好地组织学校的教育体系,以期达到所预定的目的。
教育学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认知心理学,例如人们如何接受新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社会心理学,例如人们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计算机科学,例如如何在教育环境中利用数字技术。
一般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加强非传统教育理论的建立与实践。
非传统教育理论指的是以非学校的环境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多次的非学校教育和学习有助于建立德育、知识、技能、价值观念,以及爱好和艺术追求等方面的坚定意志和技能。
第二,注重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教育涉及多种文化模式和社会实践,它不仅涉及学习者的本族文化传统,也涉及与其本族文化不同或相反的文化和知识。
跨文化教育强调学习者在了解自身文化传统和与之不同的文化内容过程中,通过思考来构建自身的文化智慧。
第三,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新型技术,如计算机软件,脑电波法,智能课堂,以及其他以新型教学工具和学习方式来实施教育的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变原有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效果。
第四,进一步发展个性化教育理论和实践。
个性化教育是指根据个人特质、兴趣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动学习者的教育发展的方式。
它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为本,充分认可学生的个性特质,倡导选择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注重学生的实际发展和提倡学习主体性。
综上所述,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是加强非传统教育理论的建立与实践,注重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及进一步发展个性化教育理论和实践。
因此,教育学将成为一门研究行动、社会变迁、文化多样性的多学科学,它将继续影响社会发展和改变社会现状。
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球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主要成就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试图揭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主要特点、热点问题和未来方向,以期为教育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回顾部分,本文将关注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和标志性事件,分析这些成果和事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应对教育改革挑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展望部分,本文将基于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全球教育理念的变化,预测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具体而言,本文将关注课程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革新、教育技术的融合以及教育评价的改进等方面,探讨这些领域的研究如何推动教育领域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通过本文的回顾与展望,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进展近年来,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进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课程理论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课程的本质、目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核心问题。
他们不仅从理论层面对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念。
例如,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在教学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关注教学的本质、规律、方法和策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论。
他们注重将现代科技手段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探索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
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论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论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在今天的社会,现代教育方法的和发展趋势正在不断发展,这趋势有
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表现。
根据调查,有90%
美国学校正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信息系统、电子学习、模拟练
习等现代教育方法技术和技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首先,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现代教学方法,它可以把虚拟的影像、声音和文字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体验到视觉、听觉、触觉和动作等所有因素。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电子学习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
生理解课程内容,也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传授知识。
电子学习技术的普
及是由于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即时性,电子学习技术可以提供资源、支持、挑战和监督等功能,这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从而获得更好
的学习效果。
再次,模拟练习通常是把知识点模拟成实际场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
内容的理解。
它通过关于技能和知识的实时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
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
新时期我国融合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
新时期我国融合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多元化和包容性教育成为了当代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旨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无论他们是否有身体、智力、情感、社交或学习上的差异。
在新时期的中国,融合教育正逐渐引起教育决策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效和发展趋势。
首先,目前我国的融合教育现状尚不完善,但呈现着积极的发展态势。
我国通过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实施来强调融合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和资源教育中心的建设与投入,提供更多的特殊教育服务;另一方面,鼓励普通学校接纳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推行融合教育。
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我国融合教育得以向前迈进,发展趋势逐渐显现。
其次,新时期我国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表现为推动学校教育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教育是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融合教育中,学校应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育环境,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新时期的融合教育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将课堂纳入学生的视角,积极运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全面的教育服务。
此外,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还表现为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共建。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支持系统,其合作对于教育的成功非常关键。
在新时期,强调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和协同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家庭要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并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学校也应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和活动,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要。
同时,新时期我国融合教育发展趋势还需要加强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
教师是融合教育的关键力量,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对于融合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融合教育的需求。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探索适合融合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关于情境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情境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关于情境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引言情境教学是一种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旨在提供学习者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学习体验。
近年来,情境教学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情境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二、国内情境教学研究现状1. 理论基础国内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文化理论和建构主义等。
认知心理学强调个体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的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建构主义则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
2. 研究方法国内情境教学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其中,实验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学习效果,评估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3. 研究领域国内情境教学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等。
在语言教育领域,研究者探讨了情境教学对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影响。
4. 研究成果国内情境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一些研究表明,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另外一些研究则发现,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国外情境教学研究现状1. 理论基础国外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国内类似,也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文化理论和建构主义等。
不同之处在于,国外研究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2. 研究方法国外情境教学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行动研究、观察和访谈等。
其中,行动研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行动来推动教学改进。
3. 研究领域国外情境教学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教育技术、心理学、教育管理等。
在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探讨了情境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以及情境教学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
4. 研究成果国外情境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一些研究表明,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另外一些研究则发现,情境教学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我国教学论的发展及趋势
我国教学论的发展及趋势摘要:我国教学论的发展除了受到各个时代的社会影响之外,还受到各个时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发展的影响,以及各门科学自身发展的影响。
为此,回顾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我国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定型发展、成熟衰微、过渡转化、重新构建、综合创建等阶段。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育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教学;教学论;教学论思想;发展经历1我国教学论的发展过程从《学记》问世到至今的二千三百多年中,我国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定型发展、成熟衰微、过渡转化、重新构建、综合创建等阶段。
1.1我国教学论萌芽形成期我国教学论思想是伴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产生、发展和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
到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儒墨道法各家纷纷创办私学,为教学论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实践基础;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和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思潮为教学论思想的产生准备了学术和思维的深厚土壤。
随着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对教学问题的理论思考不断深入,便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论思想并逐步系统化,这就导致了教学论的萌芽和产生。
各家对教学目的、教学作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开争鸣,共同构建了我国教学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后世教学论发展的基础。
《学记》是我国传统教学论形成的显著标志。
1.2我国教学论定型发展期从秦到隋唐的一干多年,是我国传统教学论体系定型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巩固,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发展和日臻完善,儒学逐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汉唐各朝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教学思想。
如汉代以淮南王刘安为代表的黄老学派自然主义教学论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教学论思想,以王充为代表的儒学异端教学论思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以嵇康为代表的玄学教学论思想,以道安、慧远、葛洪为代表的宗教教学论思想,以颜之推为代表的儒道佛初步融合的教学论思想;隋唐时期在重振儒术运动中,出现了王通、韩愈、柳宗元等重振儒道的教学论思想。
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一、以学科理论为基础的教育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功能现象学的探究,以及社会学、
经济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发展,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对教育学进行学科模式理论构建与
实证研究,拓宽了教育学的学科范围,研究方法不再仅仅局限于人文主义取向。
二、落实责任教育的发展思路。
责任教育是指以学生的发展和建设为中心,依托社会
的核心价值,通过对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和挑战的理解,塑造人格、培养能力,落实社会
各方关注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三、促进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沟通、合作等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多文化环境下有效地实现学习。
四、体现人本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人本教育是指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注重受教育
者的自我发展、潜能开发以及勇气的培养,形成具有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超越能力
的自我品格。
五、探索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也开始以数字化
为主导,教师、学生和教育领域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正逐步实施在线学习和教学,以及虚
拟学习和教学,让教育得以在时空的禁锢中跨越界限,获得前所未有的变化。
以上就是当代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它贯穿了整个教育的全过程,从学生的自身发
展到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教区的管理到社会的关注,都应当体现出科学的理论视角和先进
的技术应用。
因此,教育学在未来将在理论探究、新教与实践中,不断为我们提供新思维,推动教育学的繁荣发展。
从传统教学论的式微看我国教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
÷
当代 教 育科学
2 1 年第 3 00 期
课 程 与 教 学
者 间 ,致 力 于 达 成 理 解 和 提 高 教 学 持 续 进 展 的 对 科学 化而 采用 了创建 教 学 沦 系 的途 径 。 沿 用的过 在
一
方面 应顺应 时代潮 流 , 宏观 把握 教学研 究 的未来趋 属于多范 式 的 ,和库 恩 的看 法不 同 , 为成 熟学科 的 “ 作
势, 另一方 面 应对 症 下药 , 对 以传 统教 学论 为 载体 教 学并不 存在库 恩所说 的单 一主导范 式 。 针 他认 为教学 的 目的— — 手段 教学 研 究范 式 的 不足 来 自觉 选择 合 研 究发 展 的 良性趋 势将 会是 出现 更 为复 杂 的研 究设 宜 的教学研 究范式 。展望 未来 , 我们认 为我 国 的教学 计和 研究纲领 , 种研究 纲领包 含 了大量 的影响 教学 这 研 究范式将 展现 出如下一 些特点 : 实践 的关键 要素 。 那些既包 含 了实验 又包 含 了人 种学 存 在 样 态 : 自到 对 话 独 方法 的混合设 计 , 多种的 回归与 多种 的案例 研究一起 在论及范式 时 ,库 恩提 到了范 式 的两大特 点 : 单 并用 ,过程成 果设计 与学生 调解 的分析 一起使 用 。 观
范式应进行 如 下 的转换 : 在存 在样 态上 , 从独 白走 向对话 ; 将 从教 学研 究者追 求 的信 念来 看 。 将从 关 注体 系构 建到 注重 问题 解决 ; 从研 究对 象来看 , 将从 关 注“ 科 书式 ” 教 问题 到 关 注“ 超教 科 书式 ” 问 的
中国当代体育教学理论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当代体育教学理论发展趋势研究【摘要】本文在全面回顾和审视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阐释了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体育教学;理论;趋势一、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概况(1)引进学习阶段(1949~1979)。
从1950至1975年,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主要吸取苏联的经验,体现了自然主义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品德教育和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发展必需的身体素质,教学结构比较严谨,强调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计划性,教学组织形式强调统一。
在该阶段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在内容上有一定突破,指导思想上更接近我国当时的体育教育实际情况、也汇集了一些国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能比较客观地对待引进苏式理论后国内发生的诸多变化及多年代后期所出现的理论分歧。
但体育教学理论体系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对体育教学理论所包含概念的界定仍然比较模糊。
(2)独立探索阶段(1979~1990)。
改革开放给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国家教委、体委加强体育研究机构建设、提供管理上的保障,及时着手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新的教材,客观上为体育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术讨论热烈,各种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和体育教学现场观摩会增多。
与国外理论交流的机会增加,使我国的体育教学工作者接触到了更多更新的体育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开扩了眼界,拓宽了思维。
我国的体育教学理论呈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
1983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体育学》专著,标志着学校体育学从体育理论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简明体育教学法》与《体育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体育教学论开始从学校体育学、体育理论中分化出来。
在该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发展速度较快,扩展了理论基础,理论观点趋向多样化,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过程等基本理论间题的认识更加深入。
这一阶段体育教学理论发展不足之处是理论研究没有对各种体育教学理论观点做出综合比较,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实践中的盲自和混乱,对体育教学目标、任务,体育教学主体性等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球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分析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我们将首先回顾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历程,明确其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然后分析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其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影响,接着深入探讨该学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促进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历程回顾首先是学科的萌芽阶段。
在古代社会,教育主要由口耳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进行,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此时,教育实践者主要通过个人经验和直觉进行教学,尚未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
其次是学科的初步形成阶段。
随着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教育过程中的课程和教学问题,逐渐形成了初步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系统地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等问题,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是学科的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许多学者和教育实践者开始深入探讨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同时,学科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涉及到了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多个方面。
最后是学科的挑战与机遇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趋势加强,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也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方面,学科需要应对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等新的教育需求,探索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式另一方面,学科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一、概述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教育领域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界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如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等。
这些理论的引入,对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促使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同时,中国也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紧密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始系统总结我国的教育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如“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等。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同时,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也开始关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创新等重大问题,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将继续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最初的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到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这一百年间的发展不仅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变革。
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和总结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百年发展,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裴娣娜 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
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6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20年是我国教育大改革的光辉年代。
教学论,作为研究和揭示教学活动本质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随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总体分析,近20年来我国教学论的发展,在3个方面发生着深刻变革:一是理论基础由传统知识论向主体教育论转换;二是研究方向理论格局从对教学过程各种规定性内容的考察向教学论元理论、元方法层次转换;三是研究方法论从机械唯物论向唯物辩证法转换。
这些变革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时代特征[1]。
具体分析,教学论学科建设取得的突破与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教学论一般原理的升华———教学论学科群的初步形成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与教育教学实践相适应,扶植开拓了一批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教学论学科结构正在经历一个深刻的变革。
学科的分化趋势表现在:第一,在教学论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分别从教学目标、课程论、教学模式、学习论、教学策略学、教学评价学、教学技术学等几个主要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各自形成教学论的基础研究领域,这正是教学论学科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主要标志。
第二,在应用研究方面,正在不断形成新的、不同的分支学科,如小学教学论、中学教学论、大学教学论、学科教学论等,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多方面需要。
随着研究领域全方位、多层面的扩展,教学论在分化的同时,进行了多向综合。
这种综合主要是在与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渗透中进行的。
一是与哲学、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综合,产生了诸如教学认识论、教学实验论、教学活动论、教学信息论、教学控制论等。
二是与教学实践结合,产生了诸如教学评价学、教学技术学、教学方法学、教学价值论、教学艺术论、教学环境论等。
三是在与相关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中,产生了诸如教学社会学、教学伦理学、教学生态学、教学美学、教学创造学、教学病理学等。
正是经过学科的分化与综合,教学论将形成一个具有学科群落、理论集块和多维结构的新格局,从而加强理论的解释力和对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的发展历史
教学论的发展历史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它们是教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为教学理论的发展作了充分准备。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两千年前的《学记》。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和教学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
1、教育的目的及作用:发展社会教化,通过社会教育手段,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到的自觉,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2、教育和教学制度:《学记》中说“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也就是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
关于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学记》提出了特别重视大学的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
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
3、教育原则和方法:预防为主的原则、及实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相关而善的原则。
4、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三王四代唯其师”,要尊重教师。
作为移民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要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并且《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命题。
《学记》全文只有1229个字,共20 节,但其内容丰富、精辟、深刻的概括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教学论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正真的产生与发展则始于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特拉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奇等。
1、特拉克的教学理论:特拉克(1571——1635),德国教育家。
他在1612年给德意志帝国议会的奏书《改革学校与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是“教学论者”。
其主要观点有:(1)教学的方法技术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即教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有效的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问题,也就是“如何教”的问题。
论我国当代教学论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 国 现 代 教学 论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来 说 是 从 学 习 西 方 开 始 的 。2 0世 纪 3 0年 代 ,我们 先后 引 进 了 以赫 尔 巴特 为 代 表 的传 统 教 学 论 和 以杜 威 为 代 表 的进 步 主 义 教 学
成 一 个具 有 学科 群 落 、理论 集 块 和 多 维结 构 的新 格局 。
并 且 ,这 一 发 展 趋 势 至 今 还 未 停 止 ,今 后 还 会 继 续 向 前发展。 二 、 多 元性 与 开放 性 并重 现 代 教 学 论 的多 元 性 特 征 主 要 表 现 在 : 理论 基 础
趋势。
一
析 和高 度综 合 地研 究 ,又要 对 其他 相 关学 科 进 行 开 放 综 合 地 研 究 。 再则 ,在研 究 方 法 上 ,现代 教 学 论 反 对
过 去那 种 单 一 的 、僵 化 的 研 究 方式 ,主 张 从 开 放 的角 度 进行 研 究 ,即 用 系 统 的 、整 体 的 研 究 方 法 代 替 孤 立 的 、线 性 的研 究 方法 ,用 发 展 的 、动 态 的 研 究 方 法 代 替僵 死 的 、静 止 的 研 究 方 法 ,特 别 注 意 理 论 研 究 和实 证 研 究 的 紧密 结合 。
论 思 想 和 流 派 被 引 介 进 来 ,为 我 国 教 学 论 的发 展 提 供 了方 法 论 基 础 和 理 论 思 路 。 这 种 移 植 、引 进 , 曾经 为
我 国 教 学 论 的 发 展 做 出过 巨 大 的 贡 献 ,并 通 过 移 植 与 积 累 ,使 我 国 现代 教 学 论 逐 步 走 向创 新 、走 向独 立 的 发 展 道 路 。但 是 ,长 期 以来 ,我 国 教 学论 研 究 走 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教学论的发展及趋势
摘要:我国教学论的发展除了受到各个时代的社会影响之外,还受到各个时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发展的影响,以及各门科学自身发展的影响。
为此,回顾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我国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定型发展、成熟衰微、过渡转化、重新构建、综合创建等阶段。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育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教学;教学论;教学论思想;发展经历
1我国教学论的发展过程
从《学记》问世到至今的二千三百多年中,我国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定型发展、成熟衰微、过渡转化、重新构建、综合创建等阶段。
1.1我国教学论萌芽形成期
我国教学论思想是伴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产生、发展和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
到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儒墨道法各家纷纷创办私学,为教学论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实践基础;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和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思潮为教学论思想的产生准备了学术和思维的深厚土壤。
随着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对教学问题的理论思考不断深入,便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论思想并逐步系统化,这就导致了教学论的萌芽和产生。
各家对教学目的、教学作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开争鸣,共同构建了我国教学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后世教学论发展的基础。
《学记》是我国传统教学论形成的显著标志。
1.2 我国教学论定型发展期
从秦到隋唐的一干多年,是我国传统教学论体系定型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巩固,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发展和日臻完善,儒学逐渐取得了独尊
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汉唐各朝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教学思想。
如汉代以淮南王刘安为代表的黄老学派自然主义教学论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教学论思想,以王充为代表的儒学异端教学论思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以嵇康为代表的玄学教学论思想,以道安、慧远、葛洪为代表的宗教教学论思想,以颜之推为代表的儒道佛初步融合的教学论思想;隋唐时期在重振儒术运动中,出现了王通、韩愈、柳宗元等重振儒道的教学论思想。
这个时期,我国传统教学论的结构框架和发展模式基本确定下来。
1.3 我国教学论成熟衰微期
“物壮则老。
”(老子语)从宋到明的近七百年里,我国古代教学论发展成熟并逐渐走向衰微。
这一时期,教育实践和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理学教学论思想。
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程端礼、王阳明等众多教育家都有丰富的教学论思想。
同时又出现了以胡瑗、玉安石、叶适、陈亮、王廷相等为代表的讲求事功、崇尚实用的功利主义教学论思想,给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领域带来一息生气。
此外,由于世俗文化的兴起和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以李贽等为代表的大胆反叛传统、提倡保护童心、解放个性的教学论思想,为封建社会后期教学论思想的发展开启了一线曙光。
1.4我国教学论过渡转化期
清朝是我国社会新旧转型时期,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教学论思想也呈现出前后两个阶段的显著区别。
前期,以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思想家尽管在教学理论的某些方面有更加深入的论述和阐发,但在整体上并未有大的突破和创新,表明传统教学论发展走到了尽头。
后期,在中外学术思想和文化教育的碰撞交融中,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教学论被大量引入我国,我国教学论思想发展进入一个新陈代谢时期。
这个时期,教育家们在论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突破了以前教学沦的局限,有很多发明创新,标志着我国教学论发展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转化。
1.5我国教学论重构期
进入20世纪,随着《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戊学制》的相继颁布,现代教育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随着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验方法在我国的广泛流行,各种教育思潮风起云涌.教育家们进行了许多运用国外先进教学理论于我国教育实际探索我
国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实验,不仅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儿童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传统教学论缺乏实验依据的缺陷,有利于我国教学论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由思辩型向实证型转化。
1.6我国教学论综合创建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末的50年间,可分为两个阶段。
1950年到1978年为第一阶段,我国教学论发展以引进学习以凯洛夫为代表的前苏联教学论为主,同时开始了当代教学论的初步探索。
但在引进学习苏联现代教学论的同时,却对古代教学论思想、清末民国以来引进学习赫尔巴特派传统教学论和杜威派实用主义教学论及我国学者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采取了坚决批判和彻底否定的态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把这种批判和否定推向了极端,使我国当代教学论发展的正常轨道遭到了严重破坏而陷于停顿状态。
尽管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也进行了一些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但总体上看成效甚微。
1979年以来,在全面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教学论发展在反思重建、全面引进、综合创建三个方面展开,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未来我国教学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1.反思重建。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回顾了新我国成立几十年来教学论发展的经验教训,开始了教学论的恢复重建工作;师范院校恢复了教学论课程,理论界对教学基本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重新评价了历史上中外教育家的教学论思想,恢复了教学实验,教学论队伍扩大,广大教师学习教学论的热情高涨,为新时期教学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全面引进。
在对外开放背景下,全方位引进介绍了前苏联、美国及欧洲当代教学理论,形成了本世纪我国引进外国教学论的又一高潮。
这些理论对我国当代教学论发展和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3.综合创建。
在恢复、引进的同时,我国教学论工作者开始了艰难漫长的教学论综合创建工作,提出了构建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的我国教学论的奋斗目标。
2 我国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育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现代教学论出现一下趋势
2.1教学目标的综合化
教学目标方面呈现出日益综合化,即综合涉及到人的多方面的素质和品质,体现着与德智体全面发展一致的要求。
它与过去所倡导的“知识型”、“智能型”等单一型人才目标是不同的。
传统教学一贯重视知识的传授,对如何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则有所忽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有了新的内容,学生的能力与知识一样重要。
面对这样的要求,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
2.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论包括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和教学模式等部分组成。
在社会民主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全社会都更加关注教育价值和教学效率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尤其是教学方法多样性的发展特点十分明显。
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问世,其中的发现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六课型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和掌握教学法等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和比较大的影响。
当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现代教学方法发展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以系统整体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智能作用的发挥;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2.3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元化
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以一种理论为依据,如建立在刺激——反应“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基本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教学模式的基础也呈现出综合化和多元化趋势。
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旧“三论”、新“三论”工艺美学等越来越多的相关科学理论成为教学模式赖以建立的基础,如“活动——发展”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许多种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
由此,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将日益增强。
2.4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是顺应时代的必然结果。
纵观人类教育史,教学组织形式从古代简单的个别教学发展到班组教学,再到班级授课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
程中,班级授课制因其适用性高而被各国普遍采用,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但是,个别教学仍然存在,特别是近代人们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纷纷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虽然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能取代它而独立存在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它们却成为班级授课制的补充形式。
个别化教学、分组教学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这些众多的补充形式与班级授课制合理并存,使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是未来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第二章《中国教学论发展分期及其特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 蔡宝来.试论现代教学论的本质特征[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3)
[3] 刘克兰.现代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1~44
[4] 刘玉娟,杨洪山.试论我国现代教学论发展的生长点[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
[5] 刘树仁.现代教学论发展趋势探析[J].松辽学刊(教育科学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