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及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
中国古代屈原与楚辞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被后人誉为“楚国之盛名”、“楚国第一民族英雄”,他的代表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楚辞之首”。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诗歌的总称,其中以《离骚》、《九歌》、《九章》等作品最为出色。
楚辞常被称为“山水田园之诗”,因为其中大量描写了楚国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以及农民和渔民们的生活场景。
楚辞体现了楚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作为楚辞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楚辞的发展和影响至关重要。
屈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深受楚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影响。
在他所处的时代,楚国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霸主,它的文化和历史影响深深地扎根于屈原的心灵中。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篇长诗,诗歌之美、意境之深、语言之华丽、结构之紧凑,无不体现了屈原的才华和对文化的热爱。
在诗中,屈原通过自己的一段遭遇,表达了对国家崩溃、民族疾苦的深深关切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屈原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描绘了各种虚幻的形象和神话传说,使得诗歌更显神奇、神秘、富有想象力。
在《离骚》中,屈原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他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真、思辨之深渊,使得读者为之沉醉、感悟和思考。
屈原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摆脱痛苦和恐惧,探索和追寻真理和自由的追求,使得《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之一。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在楚辞的发展和影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将中国文化引向更高更远的层次。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屈原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通过阅读楚辞和屈原的作品,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1、“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汉成帝时,刘向整理西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效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楚辞集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2、教材认为屈原曾两次被放逐,第一次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地点是汉北一带;第二次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地点在江南一带。
3、屈原的作品存在真伪之争,一般认定是屈原所作的是《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的大部分诗篇。
4、《九歌》之名来源很古,《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它是夏禹王的儿子夏后启从天上偷下来的,这是古代关于文艺起源的神话。
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出现很早的古曲。
5、对“楚辞”体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地的“巫歌”。
特别是《九歌》的写作同楚国的巫风有密切关系。
6、《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除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外,其余各有不同内容,也就是以祭歌的形式各写一神:《东皇太一》写天之尊神,《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写湘水配偶神,《河伯》写河神,《山鬼》写山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只有《国殇》是写人鬼的,为悼念楚国阵亡将士而作。
7、《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篇幅之宏阔,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少有的。
诗题《离骚》二字,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8、《九章》共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其中除《桔颂》一篇大约是诗人屈原早年作品外,其他各篇均是屈原两次流放时所作。
最晚的是他在死前所写的绝命词《怀沙》。
9、《天问》是一首非常奇特的长诗,“天问”二字,据王逸解释就是“问天”的意思,这篇作品以诗歌的形式,从头至尾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10、《招魂》的写作目的,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教材中认为是屈原自己招自己的魂。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第三讲、“楚辞”、屈原及其作品⼀、楚⽂化与“楚辞”1、楚国的地理及其风俗楚为南⽅⼤国,春秋之时,楚即兴盛于江汉流域,都城为“郢”(ying3今湖北江陵)。
楚占地千⾥,地⼴兵强,雄踞南⽅。
楚地⼈⾃称“蛮夷”,中原⼈也以“南蛮”、“荆蛮”相称。
楚地有江汉川泽⼭林之饶,物产富⾜。
所谓“楚、越之地,地⼴⼈稀,饭稻羹鱼,或⽕耕⽽⽽⽔耨(nou4),果隋(sui1)蠃(luo3)蛤(ge3),不待贾⽽⾜。
地埶(艺)饶⾷,⽆饥馑之患”。
(《史记·货殖列传》,“货殖”是指谋求“滋⽣资货财利”以致富。
即利⽤货物的⽣产与交换,进⾏商业活动,从中⽣财求利。
翻译:楚越地区,地⼴⼈稀,以稻⽶为饭,以鱼类为菜,⼑耕⽕种,依靠⾬⽔就能除草,⽠果、⾁类、昆⾍、贝壳,不须同外地通商,便能⾃给⾃⾜。
这⾥的⼟地上能产出丰富的⾷物,没有饥荒这样的灾祸。
)因此,较之中原,楚国的地理条件优越⽽独特。
复杂的地理条件,衍⽣出楚地繁复⽽独特的民风民俗。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迷信巫⿁,重淫祀。
(淫祀:祭祀不合时或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神明。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记载:“昔楚国南郢之⾢,沅湘之间,其俗信⿁⽽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
”不仅在民间,在楚国的上流社会,同样也是这样,据记载:楚灵王简贤务⿁,信巫觋(xi4),礼群神,躬⾃执⽻,起舞坛前。
吴⼈来攻,国⼈告急,⽽灵王⿎舞⾃若,顾应之⽈:“寡⼈⽅乐神明,当蒙福,不敢救。
”可见,楚地民神杂糅、⼈⼈都好祭祀,⽽迷信巫⿁、求神赐福,已经成为了楚地代代相传的民俗。
楚⼈操南⾳,歌南风,其语⾔、⾳乐极富地⽅特⾊,与中原⼤为不同。
例如在《史记·项⽻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闻汉军四⾯皆楚歌”,于是惊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之多也!”更是“楚歌”别具特⾊的最好证明。
2、“楚辞”的定义楚⽂化与中原⽂化在战争过程中不断交融,并驾齐驱。
中原⽂化以典重质是实为基本精神,楚⽂化则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特征。
对屈原楚辞的认识和理解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被誉为楚国文化的代表。
楚辞是屈原的作品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屈原和楚辞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特点:楚辞是一部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爱国思想为主题的诗歌集,
其中包括了《离骚》、《九章》等知名篇章。
楚辞的风格独特,表现出屈原深沉的爱国情怀、对政治现实的关切以及对人生、命运等深刻的思考。
2.爱国情怀:屈原是楚国的官员,他深爱着楚国,忧心忡忡地为其未来而担
忧。
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对楚国处境的担忧以及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批判。
3.抒发情感:楚辞是屈原内心情感丰富的抒发,包含了对生活困苦、失意抑
郁、友情离别等情感的表达。
其中,《离骚》被视为楚辞的代表作之一,以富有想象力和瑰丽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内心的起伏和对现实的思考。
4.影响和价值:楚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创作风格、主题和
表达方式对后来的文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尤其在宋代以后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范本。
同时,楚辞也被广泛研究和欣赏,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屈原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展现了屈原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以及对故土与命运的关注。
它在文学、历史和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
屈原与楚辞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下面是分享的屈原楚辞。
供大家参考!屈原楚辞简介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屈原与楚辞
知识梳理】——屈原与楚辞屈原与楚辞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楚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二、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很一致。
三、习俗和审美趣味上“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崇尚巫风的习气受夏商文化和当地土著民族风气的影响。
对楚国审美风气影响明显,使其艺术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四、楚当时由盛而衰,内部政治黑暗,贵族间相互倾轧的社会现实。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一、屈原生平及思想。
(一)两次放逐经历。
一次汉北,一次江南,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二)主张联横,对理想充满信心,对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
二、楚辞。
【考点1】【重要考点】【名词解释】(一)“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这时已经成为专门学问,与“六经”并列。
(二)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是指有楚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创作的诗赋。
(三)直接渊源是《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祭歌的浪漫精神,影响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由于楚辞和汉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称“屈赋”。
(四)西汉末,刘向辑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楚辞》。
《汉书·艺文志》载屈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共24篇。
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离骚》一、概述。
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一)“离骚”解释。
司马迁:遭受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王逸: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云:“离,别也;骚,愁也。
”【考点2】【次要考点】【填空】(二)一般认为写于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二、思想。
【考点3】【重要考点】【简答】(一)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感情反复迸发,形成回旋复沓的特点。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3、形式和语言
•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 二句一韵,二韵一节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 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 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 最短 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 言为 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 《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 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 了民歌 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 聘”、 “陆离”(双声),“逍遥”、“偃蹇”、 “骐骥”、 “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
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第三节 《离骚》
•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5.屈原对于楚辞的贡献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出生 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 芈(mǐ)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 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 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 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 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 产生的直接源头。
•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 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 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 • 《论语· 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 离娄上·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刘向《说苑· 善说》载,鄂君子晳驾舟出游,水手抱桨而 歌,子晳不懂越国土语,便找人译为楚歌形式,此即《越人 歌》。鄂君子晳为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弟。若此事 可信,则此歌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完整word版)屈原与楚辞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第五讲屈原与楚辞•学习要点:•楚辞的产生、涵义与特点•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离骚》及作品的艺术成就•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思考课后习题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体的产生•首先,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有直接关系。
•其次, 楚地民间“巫歌”, 对“楚辞”体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战国之世, ¡¡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 被谗放逐, 乃作《离骚》。
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
后人惊其文采, 相率仿效, 以原楚产, 故称¡°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二)楚辞的涵义•1.楚辞是一种诗体•楚辞是既《诗经》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 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 乃为不虚生此国。
2.“楚辞”是一批作品3.“楚辞”是一部书名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三)楚辞的特点•楚辞规范化地突出一个“兮”字, 用以协调音节。
在语言上吸收大量楚地民间口语和方言,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 形成唱叹。
感情奔放, 想象力丰富, 文采华美, 风格绚烂。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六言句:•惟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离骚》五言或六言:•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四言句: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
绿叶素华, 纷其可喜兮。
《九章·橘颂》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一)生平屈原(前340?—278?), 名平, 楚国贵族。
博闻强志, 娴于辞令。
屈原及楚辞简介
2.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 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 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 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 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 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 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 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 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 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 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
屈原和他的“楚辞”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中国战国时期 诗人、政治家。出 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又自云名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 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 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 任,任 。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 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 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 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 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 殉国。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后人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 辞特点的诗歌,也称之为骚体诗。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 “风”来概括《诗经》,用“骚” 来概括《楚辞》。“风、骚”是中 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 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离骚》名句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忧国忧民 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 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 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 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 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屈 原 与 楚 辞
屈原与楚辞一、屈原生平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
在楚国,他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期,这是楚国历史上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战国的大环境中,屈原又生逢“合纵”、“连横”斗争最为尖锐、激烈的时候。
战国七雄中,秦、楚、齐三国国力最强(秦国改革彻底,军事力量最强;齐国滨海,最为富庶;楚之疆域最大),都具有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条件。
这三国中又以秦、楚斗争最为尖锐。
屈原的一生始终处在时代斗争的漩涡之中。
屈原年轻时颇有才干,“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再加上他出身于王室公族(当时楚国有屈、景、昭三氏同为公族),所以,大约在他23岁左右,被封为“左徒”之职,其地位仅次于“令尹”(楚相)。
屈原在担任左徒期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担负着楚国的内政改革和外交事务。
屈原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则主张“联齐抗秦”,统一中国。
这使屈原受到楚王信任,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图有所作为、实现“美政”的时期。
但是几年之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了。
怀王曾令“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这是说屈原受怀王重托,起草改革宪令。
而代表旧贵族集团利益的上官大夫想探知宪令的内容,屈原不告诉他,上官大夫试图抢夺,两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斗争。
后来上官大夫到怀王那里进谗言,挑拨怀王与屈原之间的关系,怀王轻信上官大夫的话,疏远了屈原。
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包括屈原)对顷襄王和子兰当初鼓动怀王赴秦之约而导致怀王死于秦、楚国蒙受奇耻大辱之事,十分愤慨,对顷襄王和子兰颇有怨愤之辞。
于是“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被逐出郢都,放逐在江南长江及沅湘流域的荒野之地,过着长期飘泊愁苦的生活。
他沿江而下到过鄂渚(今湖北武汉市)、陵阳(大概在今安徽境内),再折返溯江而上过洞庭,到辰阳、溆浦(均属今湖南省),再过洞庭到达汩罗江畔,历时二十年。
第六章-屈原及楚辞
2、跪敷衽以陈辞兮——好蔽美 而嫉妒。
上天追求的失败。
3、朝吾将济于白水兮——余焉 能忍与此终古。
写三次求女,是理想的第二次 追求,第二次失败。
三次求女,归纳起来,有五种说法: 一是喻求贤,求同志,王逸创此说。 二是喻求贤君,朱熹创此说。 三是指为王求贤妃,明赵星南主此说。 四喻求通君侧之人,清梅冲持此说,近人
神仙传说意象群:肯定:玉虬、翳、羲和、 望舒、百神、伊尹、彭咸等。否定:帝阍、 宓妃、蹇修、简狄、灵氛、巫咸等。
七、《离骚》中屈原矛盾心理活动的反映 及思想发展的过程
矛盾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虚设三 个人物表现出来,女嬃、灵氛、 巫咸。
思想发展过程:
“愿俟时乎吾将刈”, “延 伫乎吾将反”, “吾将上下 而求索”, “吾将远逝以自 疏”, “吾将从彭咸之所 居”,这五句是思想发展的五 个过程。
游国恩力主之。 五喻求贤诸侯,清蒋骥主此说。
第二部分,另辟神境,实是第一 部分内容之虚化,借求爱的炽热 和失恋的苦痛来象征自己对理想 的追求。他不仅追求美丽的容貌, 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在政治上 必须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第三部分:索藑茅以筳篿兮—— 完
1、索藑茅以筳篿兮-周流观乎上下。 第一小段,在复杂的矛盾心情中 提出了去与留的问题。
1.南北文化交流是楚辞产生发展 的主要基础。
2.楚辞与楚国民间文学有密切关 系。
3.楚国的地方音乐孕育了楚辞特 有的情调,与此同时,楚国的方 言也影响着楚辞。
4.楚辞与楚国社会习俗的关系。 楚国是一个巫风盛行的国家, 《汉书·地理志》:“楚人信 巫鬼而重淫祀”。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 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 莫能继焉者也。”
屈原的楚辞作品
屈原的楚辞作品
屈原的楚辞作品有《离骚》、《招魂》、《慢舟歌》等多篇,下面
简介几篇:
《离骚》:是屈原最著名的楚辞作品,是一篇伤心慨叹,怨恨当时社
会不公正和残酷,表达对山河之乡和家乡的思念之作。
全文虚拟地描
写政治局势的变迁,也清楚地寄寓了对战乱时期屈原心中痛苦的怨言。
《招魂》:该作品表达了屈原渴望回家的激烈情感,整首诗写得动人,情节丰富。
他企望四面八方的亡灵返回家乡,未果而叹气,赞美故乡
田园,因描写得深刻逼真,极富诗意,被誉为“楚辞第一篇”。
《慢舟歌》:这是一首关于政治状况严峻的楚辞,屈原用淡淡的伤感,勾勒出一幅令人激情澎湃的悲壮景象。
他把局势的暗淡被形象的比喻,表现出一种深远的悲凉之情,使人不禁唏嘘不已。
楚辞与屈原
第二,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 编织成幻想的世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 夕至悬圃(神话中的山),他以望舒(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 神)飞廉(风神之名)鸾凰、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 上叩帝阍(天帝的看门人),下求佚女(帝喾的妃,商人祖 先契的母亲),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 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文学是广义的 艺术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 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 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 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重点2: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楚辞关系密切: • 1、首先体现在语言声调与音乐方面,楚地有“南音”系
楚辞的概说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作“楚词”。 作品运用楚地(现在湖南,湖北,安徽一带)的文学样式、
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 色。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化、辞藻华美、对偶工巧,以 大量“兮”字作衬字。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 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 通称楚辞。
忧闷忳郁邑余侘失傺意的兮样,子吾独穷引困申乎为此走投时无也路。
通“郁悒”
突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凶猛的鸟, 作者自喻
屈原和楚辞
司马迁说还有《招魂》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
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 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我们认为:《渔父》显然不是屈原所作,至于《大 招》,也不应该是屈原所为。《远游》和《卜居》 两篇不好确定。
屈原的作品(二)
《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 三种类型的代表。其中,《离骚》一组,《九歌》 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参考书目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子展《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版。
《九歌》、《招魂》、《天问》
《九歌》、《招魂》、《天问》三部作 品,都不直接涉及屈原本人的生活经历。 前二种与楚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有 密切关系,后一种却是对神话传说和社 会历史的质疑。但这三部作品,又从各 方面曲折地反映了屈原的个性和思想情 感,同时也是研究楚文化的基本材料。
《九歌》
《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 《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 而著名的乐曲。
第四节
其他楚辞作家
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司马迁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 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皆祖屈原之从 容辞令,而终莫敢直谏。” 宋玉、唐勒、景差三人中,唐勒无作品存世。 而景差,王逸《楚辞章句》在《大招》一篇下 先标为屈原作,又说“或言景差”,且《大招》 又非出色之作,可存而不论。故可以具体评述 的,宋玉一人而已。
古代文学1 第六章 屈原和楚辞
《离骚》的思想内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表达诗人的“美政”理想和政治革新主张。
其具体内容是,要效法古代贤君,“举贤而授能”, “循绳墨而不颇”。 ﹡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主张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限制旧贵
族世卿世禄、垄断政治的特权,要不分贵贱,唯贤是举 。 诗人列举古代正反事例加以说明。
﹡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革新法度,君主和上层贵族
第二节 屈原的时代 生平思想 作品
• 屈原像
一、时代
战国后期:
秦、楚、齐、韩、赵、魏、燕七国争雄;
政治外交斗争 “合纵”、“连横”;
苏秦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二、生平思想
袁本文学史 p.110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 县)人。他与楚王同宗同姓(姓“芈”mǐ),其祖先 封邑于屈,因以“屈”为氏。 约生于前340年,卒于前278年。 (楚宣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屈原一生主要经历了楚怀王和顷襄王两朝。楚怀王 时期曾长期担任“三闾大夫”,并任过“左徒”(仅 次于令尹),“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 屈原是当时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其思想受儒家和 法家的影响。
• 内政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 改革积弊,限制旧贵族特权;
• 外交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
(曾三次出使齐国)
因奸佞进谗、楚王昏庸,屈原两次被放逐:
▲
楚怀王二十五年(前304年)屈原被放逐到汉北。
(袁本文学史p.111 说 屈原被怀王疏远,自己愤而离开郢都,到汉北。)
都要严格按照法度办事。
诗人严厉揭批楚国统治者争权夺利、贪婪谋私、违法乱纪。
(二)表达诗人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爱国感情和忠君 思想。
屈原与楚辞
“朝吾将济於白水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 古”一段 历叙自己四次“求女”经历: 1、求神女而无所遇; 2、宓妃虽美,但傲慢无礼,遂改求他女; 3、求简狄建疵,苦无良媒; 4、求有虞之二姚,苦于理弱媒拙。 由此发出深沉而痛苦的慨叹。
关于“求女”的多种诠释
1、求圣明的君主; 2、求贤惠的王后; 3、求贤能的大臣; 4、求政治理想; 5、求君臣之遇合。
离
骚
三句,二千四 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最长、最宏伟的抒 情诗,也是最杰出的抒情诗之一。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 代表作。后人常用“骚”来代指楚辞, 与“诗”或“风”齐名并称。
二、“离骚”的涵义
•
1、离忧,离别之愁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我的失恋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壶卢。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胡涂。
鲁迅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战国时代楚国漆画 —— 巫师升天图
战国时代楚国帛画 ——龙凤人物图
战国时代楚国帛画 ——人物御龙图
马 王 堆 汉 墓 帛 画
三、楚国的历史地理
•
•
•
楚地原有濮、蛮、越、巴等部落;源自中原祝 融部落的芈姓贵族,夏商时迁至南方。 西周时期的楚国,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视为偏 居南隅的蛮夷之邦——“苗蛮”和“楚蛮” , 始终受到歧视和打压。 逆境造就了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独 立自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楚国在反抗周王朝 和中原诸侯的压迫和歧视中,走出了一条强国 之路。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 弱小的诸侯国,逐渐确定了自己战国七雄中的 地位。
屈原与楚辞
占之。”——“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 占之。 ——“仆夫悲余马怀兮, 不行。”为第三个层次。倾诉其无法离开故 不行。 为第三个层次。
土的痛苦。 土的痛苦。
索藑( 茅以筳篿兮, 从“索藑(qiong)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
第二部分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第二部分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以神 话的方式描述了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 话的方式描述了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展 示诗人去还是留的复杂矛盾心理。 示诗人去还是留的复杂矛盾心理
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 香草又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 时,香草又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 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 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 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香草与美人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 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情 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对后世影响甚远, 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对后世影响甚远, 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 统。
表现了诗人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表现了诗人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强 烈的自我意识, 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 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露才扬己。”——(汉·班固《离骚序》) 露才扬己。 ——( 班固《离骚序》
2.《离骚》 2.《离骚》的艺术特色
顷襄王十三年前后,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 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 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 流放到沅、湘一带。 流放到沅、湘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 湖北江陵), ),次年大约五月五日 (湖北江陵),次年大约五月五日 ,屈原自 沉于汨罗江。 沉于汨罗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楚辞”、屈原及其作品一、楚文化与“楚辞”1、楚国的地理及其风俗楚为南方大国,春秋之时,楚即兴盛于江汉流域,都城为“郢”(ying3今湖北江陵)。
楚占地千里,地广兵强,雄踞南方。
楚地人自称“蛮夷”,中原人也以“南蛮”、“荆蛮”相称。
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物产富足。
所谓“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而水耨(nou4),果隋(sui1)蠃(luo3)蛤(ge3),不待贾而足。
地埶(艺)饶食,无饥馑之患”。
(《史记·货殖列传》,“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
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
翻译:楚越地区,地广人稀,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依靠雨水就能除草,瓜果、肉类、昆虫、贝壳,不须同外地通商,便能自给自足。
这里的土地上能产出丰富的食物,没有饥荒这样的灾祸。
)因此,较之中原,楚国的地理条件优越而独特。
复杂的地理条件,衍生出楚地繁复而独特的民风民俗。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迷信巫鬼,重淫祀。
(淫祀:祭祀不合时或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神明。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记载:“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不仅在民间,在楚国的上流社会,同样也是这样,据记载:楚灵王简贤务鬼,信巫觋(xi4),礼群神,躬自执羽,起舞坛前。
吴人来攻,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应之曰:“寡人方乐神明,当蒙福,不敢救。
”可见,楚地民神杂糅、人人都好祭祀,而迷信巫鬼、求神赐福,已经成为了楚地代代相传的民俗。
楚人操南音,歌南风,其语言、音乐极富地方特色,与中原大为不同。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于是惊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更是“楚歌”别具特色的最好证明。
2、“楚辞”的定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战争过程中不断交融,并驾齐驱。
中原文化以典重质是实为基本精神,楚文化则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特征。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在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史上崛起的又一座文学高峰。
所谓“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
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物,名楚物”(黄伯思,北宋,《校订楚辞序》),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
首创“楚辞”这样一种诗歌体裁的作者是屈原,其后的作者如宋玉、唐勒、景差之流,均为楚人。
所以“楚辞”就成为了具有浓郁楚地色彩的这种新诗体的总称。
及至汉代,文人开始竞相模仿此体,开始将这种体裁的诗歌统称为“楚辞”,这一时期“楚辞”就开始成为了这种特定诗体的通用名称。
西汉刘向在整理前人的创作之后,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集结成书,统题为《楚辞》,由此,《楚辞》也成为了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流传于世。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研究“楚辞”最早的研究资料。
3、“楚辞”兴起的原因首先,瑰丽奇伟、光怪陆离的山川风物,人神杂糅、巫风盛行的民情风俗是楚辞产生的客观前提。
其次,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为楚辞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例如:今夕何夕兮,搴(qian1)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zi3)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这些楚歌,句式参差错落,音韵清亮明切,句尾多用“兮”字,已经具有了楚辞艺术形式的一些基本特征。
可以明显看出民间的楚声、楚歌,乃是楚辞的直接源头。
再次,楚辞是南方文化特产,而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对它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皮锡瑞(清末学者)在《经学通论》中说:“《三百篇》后得风、雅之旨者,惟屈子楚辞。
”《诗经》对楚辞的影响,不在表面形式而在内容精神,在创作主旨以及表现方法。
而在形式方面,楚辞主要接受了战国时代纵横游说之风的浸染,因而显得词藻丰富而华丽,多骈句、排比的用法。
最后,“楚辞”的兴起同以屈原为首的诗人的天才创造也是密不可分的。
所谓:“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刘勰《文心雕龙》)作为一代文学标志的“楚辞”,正是屈原根植于楚文化的沃土,沐浴中原文化之风,汲取了楚国民间文学的营养的天才创造。
二、屈原及其《离骚》1、屈原生平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所以通常被称为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
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据说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关于屈原生平的记叙,主要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及西汉刘向的《新序·节士》。
但记载粗略,并且有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
例如:屈原何时作《离骚》?屈原为何被放逐?被放逐了几次?等问题在学术界都存在争议,需要我们的研究学者进一步研究。
但大体看来,他应当生在楚怀王、楚顷襄王时代,曾经“为楚怀王左徒”(楚国官职名称。
入则参与议论国政,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又曾任“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屈原被贬之后。
)。
屈原最初是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的,并且在内政、外交上均有建树。
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听信谗言就开始疏远屈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楚国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怀王宠妃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破坏苏秦的“合纵”)。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黄棘之盟”: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楚两国互为婚姻,秦迎妇于楚,楚迎妇于秦,结为昆弟之国。
次年,怀王与昭襄王在楚国黄棘(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会晤,签订“黄棘之盟”。
再次年,齐、韩、魏三国以楚背弃列国与秦和亲为由联合攻楚,楚以太子横入秦作人质,请求秦国出兵相救,三国军队撤走。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
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
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
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
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
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这一天大概是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前后。
屈原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同时也是性格悲剧。
2、《离骚》的由来及其诞生年代关于《离骚》的题义,自西汉以来,说法颇多。
比较权威的一种是“离”通“罹”,“骚”即“忧愁”,“离骚”即是“遭忧”即遭受忧愁的意思。
从全诗内容上来看是屈原自叙自身遭遇的政治抒情诗。
至于《离骚》具体诞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但是通过一些粗略的记录我们还是能够大致确定它的诞生年代。
依据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等文献记载,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之说,说明《离骚》是屈原于顷襄王时代,被放逐江南时所作。
另外,《离骚》其诗歌中的一些关于年岁的反复咏叹,也能为其诞生的年代提供一点线索。
例如: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我将慢慢地老去,但我唯恐自己美好的名声不能建立。
)由此可见,《离骚》应作于诗人将老未老之际,楚国将败未败之时。
这个时期,并不是屈原刚刚被疏远之时,而应是楚怀王在位的最后几年内。
但具体年代,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3、《离骚》的主要思想内容(1)“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战国七雄争霸,秦、楚一度势均力敌,时有“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之说(《战国策·秦策四》)。
然而屈原身处怀王之世,楚国已是内忧外患,日趋衰落。
“明于治乱”的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是却屡遭君王的贬谪和同僚的排挤,郁郁不得志,只得把“美政”理想寄托于诗,向往统一天下,主张以民为本,渴望求贤举能,修明法度。
例如:“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凭德才选用贤臣,遵守绳墨[法度]而不差毫分。
皇天在上啊!光明正大不存在偏私偏爱,看见有德的人就设法让他成为辅弼之臣。
回顾前王而又考察后代,再仔细考察天下的民情。
不曾有过不义的人可以被重用,不曾有过不善的事可以推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实现大一统,是屈原“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在以民为本的基础之上,举贤任能、修明法度。
屈原的参政实践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参政意识却在心底沉积,升华,最终化为“美政”理想,再现于《离骚》这首诗中。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论到:“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说明屈原的理想是坚定不移的。
(2)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
屈原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眷恋着多灾多难的祖国。
在朝之时,他竭忠尽智,辅佐怀王,力图振兴楚国;被疏远之后仍然不放弃“存君兴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