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力的作用与机械运动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力的作用与机械运动实验一、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物理教师设计一堂关于力的作用与机械运动实验的课程。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深入了解力的作用及其对机械运动的影响,并通过实际操作加强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目标1.理解力是什么,以及它对物体的影响。
2.学习一些基本力量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观察和探索不同力量导致的不同物体运动结果。
4.培养学生能够进行科学观察和数据记录的能力。
三、所需材料1.弹簧测力计2.不同质量的物体(例如金属块、玻璃球等)3.平滑水平桌面或地板4.实验笔记本和铅笔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桌面或地板保持干净、平整且无摩擦。
•确保弹簧测力计读数为零并调整至一个合适范围。
•准备好不同质量的物体和实验笔记本。
2.实验1:力的测量与变化•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桌面上,确保其自由悬挂。
•将一个物体轻轻挂在测力计上,并记录所施加的力的读数。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质量的物体并记录读数。
3.实验2:影响运动结果的力•在平滑水平表面上放置一个小金属块,并给它一个轻推使其运动起来。
观察并记录物体受到的力和产生的运动。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质量或形状的物体,并观察其运动结果。
•尝试改变施加于物体上的力的方向,并观察对运动结果有何影响。
4.数据分析与讨论•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物体、不同力量下产生的运动结果。
•讨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物理原理。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某些物体需要更大或更小的力来使其移动。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对力的作用与机械运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力量下产生的运动结果,探索了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这样的实践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数据记录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扩展活动•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实验,研究其他因素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摩擦力、斜面等。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不同环境中受到的外力有何变化,从而进一步探索自然界中各种运动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物理规律。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分析(物理教案doc)
力和机械教材分析一、本章内容概述本章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最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二是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
理解最常见的力产生的条件和特征,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力学的基础。
本章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展开对常见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学习与探究,并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对于简单机械,由于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而教材通过对杠杆的学习,以“学生自己探究”和“科学世界”的形式展示简单机械滑轮、轮轴和斜面的特点和应用。
编排富于变化,对学生应具有吸引力。
二、本章教材编写特点编写教材依据的是课程标准,但是,它应该比《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具体、更生动、更便于操作,同时也应该给使用者以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以上思想。
(一)内容选择生动、有趣,贴近现代生活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实现《课程标准》的载体,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本章教材内容的选择,力求生动有趣,贴近现代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章首语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它不仅有趣地引入课题,同时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并留有思考的空间,我国古人的“忧天”和牛顿的“忧无”区别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上是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每节中都配有具有现代感的图片,接近学生生活。
如“蹦极”“走钢丝”“弹弓”“撑杆跳高”“气垫船”“点焊机器人”“电梯”等,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具体、形象地再现“有用”的物理。
文中还有大量可随堂进行的小实验,适用性强,如“模拟引力”“轻压直尺”“划火柴”“模拟盘山公路”等,还有有趣的科学漫画──用定滑轮提粮食,再现了物理的“有趣”。
科学世界“万有引力与航天”,把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当前最尖端的航天科技联系起来;科学世界“小小弹簧秤称出大象重”,利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实现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好载体。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和作用。
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牛顿三定律,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和理解各种机械设备的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牛顿三定律3. 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和计算4. 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的原理和应用5.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力的性质和机械原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 难点: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常见力的计算和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五、教学课时1. 第一课时: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第二课时:牛顿三定律3. 第三课时: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和计算4. 第四课时: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的原理和应用5. 第五课时: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拉扯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新课:介绍力的基本性质,如相互性、矢量性等,并通过示例和实验来阐述。
3. 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4. 练习: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习题,巩固对力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实验报告、习题解答等。
2. 评价内容:力的概念理解、牛顿三定律的应用、简单机械的原理掌握等。
3. 评价标准:能够准确回答问题、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杠杆、滑轮等。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演示等。
3. 参考资料:教材、教辅、网络资源等。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机械设备的工作现场,如工厂、车间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机械的应用。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简单机械与力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简单机械与力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简单机械与力一、教学目标:1. 了解简单机械的定义,了解杠杆、轮轴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简单机械的常见应用,并能分析其作用原理。
3. 理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能够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4.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并能够应用到简单机械中。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轮轴和斜面的基本原理;3. 简单机械的常见应用;4. 力的概念和三要素;5. 力的计算;6.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简单机械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简单机械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回顾讲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
2. 知识讲解(30分钟)2.1 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讲解简单机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向学生介绍杠杆、轮轴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分类。
2.2 杠杆的基本原理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演示,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基本原理和杠杆的分类。
2.3 轮轴的基本原理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演示,向学生介绍轮轴的基本原理和轮轴的应用。
2.4 斜面的基本原理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演示,向学生介绍斜面的基本原理和斜面的应用。
3. 简单机械的应用(20分钟)向学生展示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应用,如剪刀、门铃等,并鼓励学生思考这些机械的作用原理。
4. 力的概念和三要素(20分钟)4.1 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向学生解释力的作用和不同类型的力。
4.2 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
5. 力的计算(15分钟)向学生介绍力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力的计算练习。
6.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简单机械中的应用(20分钟)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例向学生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简单机械中的应用,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7. 小结与巩固(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向学生提供巩固练习的机会,鼓励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力和机械物理教案
力和机械物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1.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请学生回答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
实验报告:让学生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力的作用效果。
第二章:重力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2.2 教学内容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的计算方法:G=mg,其中G为重力,m为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重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重力在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的应用。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请学生回答重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实验报告:让学生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重力的应用。
第三章:摩擦力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定义:两个接触面之间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F=μN,其中F为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的应用。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请学生回答摩擦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实验报告:让学生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摩擦力的应用。
第四章:杠杆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杠杆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杠杆的定义:能在固定点(支点)旋转的硬棒。
杠杆的分类:一阶杠杆、二阶杠杆、复合杠杆。
杠杆的计算方法:力矩平衡条件,F1×L1=F2×L2,其中F1和F2为作用在杠杆上的力,L1和L2为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作用。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4. 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常见力的性质和作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
2. 难点:力的图示绘制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本质。
2.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知识。
3. 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5. 介绍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6. 讲解力的图示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分析问题。
7.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课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力的图示,巩固所学知识。
9.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和作用。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并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常见力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分析学生绘制的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评估他们对力的图示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物理学专家或工程师来课堂分享力和机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
(3)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运用分类法研究力的种类。
(3)利用杠杆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1)介绍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如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重力、弹力、摩擦力(1)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
(2)分析生活中常见实例,区分三种力的作用。
3. 杠杆的平衡条件(1)介绍杠杆的概念,分类。
(2)进行杠杆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2)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
(3)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与理解。
(2)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利用实验法,观察力的作用效果,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运用分类法,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提问: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新课:(1)讲解力的概念,介绍力的作用效果。
(2)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
(3)介绍杠杆的分类,进行杠杆实验。
3. 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2)强调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应用。
(3)概括杠杆的平衡条件,强调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5. 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如作用点、大小和方向。
2.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三种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及其作用。
3. 让学生掌握力的计算方法,学会使用力的图示表示。
4. 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基本原理,如杠杆、滑轮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3. 力的计算方法及力的图示表示4. 杠杆的原理及其应用5. 滑轮的原理及其应用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教学视频或图片素材3. 实物模型或教具4. 练习题及答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如作用点、大小和方向,并通过实物模型或教具进行演示。
3. 案例分析:分析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力的计算练习,学会使用力的图示表示。
5. 讲解机械原理:讲解杠杆和滑轮的原理,并通过实物模型或教具进行演示。
6. 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和滑轮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力的计算方法和机械原理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如变形和运动状态改变。
2. 力的合成与分解: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提供一些有关力和机械的在线教程和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1.2 力的作用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相互作用。
1.3 重力与摩擦力讲解重力的概念和计算,让学生能够计算物体的重力。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让学生能够分析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压力和浮力2.1 压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压力的概念,掌握压力的计量单位。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
2.2 压力的计算讲解压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能够计算物体受到的压力。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能够应用压力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3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讲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让学生能够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能够应用浮力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简单机械3.1 杠杆的原理讲解杠杆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能够分析杠杆的平衡情况。
3.2 滑轮和轮轴讲解滑轮和轮轴的原理和计算,让学生能够计算滑轮和轮轴的力矩。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能够应用滑轮和轮轴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3 斜面和螺旋讲解斜面和螺旋的原理和计算,让学生能够计算斜面和螺旋的倾斜角度。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能够应用斜面和螺旋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能量和功4.1 能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掌握能量的计量单位。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4.2 功的概念和计算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让学生能够计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能够应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3 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让学生能够计算机械的效率。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能够应用机械效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力和机械的综合应用5.1 斜面和滑轮的应用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斜面和滑轮的综合应用,提高物体的提升效率。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和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和特点3.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4. 力的合成与分解5. 生活中的机械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和特点。
2.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生活中的机械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性质和特点。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机械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学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这些力的性质。
4. 讲解力的测量方法,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力的数值。
5.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
6. 分析生活中的机械现象,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结合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生活中的机械现象的应用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表现、实验操作、问题解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物理教材。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力学实验器材、生活中的机械设备等。
3. 多媒体课件: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演示动画和案例图片。
4. 网络资源:相关物理力和机械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掌握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基本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习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如杠杆、滑轮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力的概念及测量1. 力的概念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第二章:重力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计算方法3. 重力对物体的影响第三章: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2.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 摩擦力的应用与减少第四章:浮力1. 浮力的概念2. 浮力的计算方法3. 浮力的应用第五章:简单机械1. 杠杆的原理和应用2. 滑轮的原理和应用3. 其他简单机械的介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物理现象。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力和机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物理》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重物、滑轮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4. 网络资源:相关物理教学网站、视频等。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压强1. 压强的概念2. 压强的计算方法3. 压强的应用与影响第七章:能量与功1. 能量的概念2. 功的概念3. 能量与功的关系第八章:功率1. 功率的概念2. 功率的计算方法3. 功率的应用第九章:机械效率1. 机械效率的概念2.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3. 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第十章:力与运动1. 牛顿第一定律2. 牛顿第二定律3. 力与运动的实际应用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力的三要素。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学会使用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等基本工具进行力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力的概念和作用的相互性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第二节重力导入:讨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讲解重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用悬挂法测量物体的重力。
第三节弹力导入:通过拉伸弹簧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
讲解弹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弹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的大小。
第四节摩擦力导入:讨论物体在接触面上的阻碍运动的力,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
讲解摩擦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摩擦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用斜面和滑块研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力的测量工具讲解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等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
学生实验: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利用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的相互性、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理解和掌握。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力的测量工具的使用和实验方法的掌握。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3.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
4.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5.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计量单位及作用效果2.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及应用3. 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作用效果4. 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5. 杠杆的分类、平衡条件及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计量单位、作用效果;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应用;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作用效果;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杠杆的分类、平衡条件、应用。
2.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重力势能的计算;杠杆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等。
2.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重力、浮力的产生和作用。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力的概念、计量单位及作用效果2. 第3-4课时: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及应用3. 第5-6课时: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作用效果4. 第7-8课时: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5. 第9-10课时:杠杆的分类、平衡条件及应用6. 第11-12课时:复习与拓展附: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等的掌握情况。
2.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摩擦力、重力、浮力、杠杆等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杠杆原理的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知识的掌握情况。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掌握重力、弹力的产生和方向。
(3)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4)学会使用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等工具进行测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弹力的产生和方向。
(3)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4)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物理实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培养勇于探究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弹力的产生和方向。
(3)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4)力的测量工具的使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探究。
(2)重力、弹力的产生和方向的探究。
(3)摩擦力的产生和影响因素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回顾八年级学习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运动或静止?引入力的概念。
2.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1)实验:力的作用效果实验。
(2)讨论: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理解。
3. 学习重力、弹力:(1)讲解重力的概念和产生。
(2)讲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
(3)实验:重力和弹力的方向实验。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重力、弹力的产生和方向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4.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加强重点难点的讲解和练习。
六、教学内容:重力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九年级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一、章节:力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3. 理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3. 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教授如何绘制力的示意图,包括力的表示方法、作用点和方向。
二、章节:重力与摩擦力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
2.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的类型。
3. 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关系,掌握如何计算合力的方法。
教学内容:1. 重力:介绍重力的概念,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即G = mg,其中G 为重力加速度,m 为物体的质量。
2. 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讲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重力和摩擦力的关系:讲解在水平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合力。
三、章节:简单机械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了解滑轮组的原理,掌握滑轮组的计算方法。
3. 理解斜面的概念,掌握斜面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杠杆:介绍杠杆的分类和特点,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
2. 滑轮组:介绍滑轮组的原理,讲解滑轮组的计算方法,即承担的总重力等于单个物体的重力。
3. 斜面:介绍斜面的概念,讲解斜面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即斜面的倾斜角度和高度的关系。
四、章节:功和能量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教学内容:1. 功:介绍功的概念,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即W = F ×s ×cosθ,其中W 为功,F 为力,s 为位移,θ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2. 动能和势能: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即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2.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学会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学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4.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分类,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判断杠杆的省力情况。
5.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了解浮力的计算方法,学会判断物体是否漂浮。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重力:介绍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计算重力的大小。
4. 杠杆:介绍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杠杆的省力情况。
5. 浮力:介绍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方法、判断物体是否漂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计算重力的大小和判断物体是否漂浮。
4. 利用杠杆模型,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和省力情况。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2. 第二课时:摩擦力、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第三课时: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计算重力的大小。
4. 第四课时: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杠杆的省力情况。
5. 第五课时:浮力、浮力的计算方法、判断物体是否漂浮。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三要素的测试,评价学生对力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和实例,评价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 通过计算重力和判断物体是否漂浮的练习,评价学生对重力的掌握程度。
4. 通过杠杆实验和应用题,评价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通过浮力计算和实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简单机械与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案:简单机械与力的作用一、简介简单机械与力的作用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了物体受力、运动以及机械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简单机械和力的作用,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简单机械和力的基本定义与概念;2. 掌握杠杆、轮轴、滑轮等常见的简单机械结构以及其作用原理;3. 能够应用简单机械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工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日常物体,这些物体往往都包含了一些简单机械。
请同学们观察身边或给出举例,物体对象有哪些可以属于“简单机械”?4.2 概念讲解(知识点阐述)简单机械是指由少数零件组成,能够改变力的作用方式、方向或大小,使人们能够更轻松地完成工作的装置。
它们可以通过物理原理来实现力的合成、分解,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控制。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一种物理量。
我们常见的有推力、拉力和重力等。
4.3 结构与作用(讲授教材内容)4.3.1 杠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
它由一个固定点和一个可以绕着这个固定点转动的刚体组成。
学生根据图片及文本资料,了解杠杆的定义、组成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3.2 轮轴轮轴也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
它由一个固定轴心和围绕该轴心旋转的圆筒组成。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明白轮轴在车辆运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了解到其减少摩擦、提高效率等优点。
4.3.3 滑轮滑轮是由圆筒形滑套与比它围绕的轴能够自由转动的支脚组成的。
学生通过观察滑轮在吊重物时的运用,加深对滑轮机械优势的理解。
4.4 实践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机械实验操作,例如使用杠杆提起重物、利用滑轮改变拉力,让学生亲身感受简单机械和力的作用过程,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验证所学知识。
四、巩固与拓展5.1 巩固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目,检查学生对于简单机械和力的理解情况。
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力学与简单机械
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力学与简单机械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力学与简单机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及力的分类;2. 掌握简单机械的定义及常见的简单机械;3. 了解简单机械的作用原理;4. 能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日常生活问题;5.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力的分类;2. 简单机械的定义及常见的简单机械;3. 简单机械的作用原理。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力的概念与分类A.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力现象,如推车、提水等。
B. 逐步引入力的概念及定义,让学生明确力是什么以及它的作用。
C. 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分类,如接触力、重力、弹力等,并让学生举一些例子进行讨论和分析。
D. 练习:让学生完成力的分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简单机械的定义及常见的简单机械A.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常见的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斜面等。
B. 引导学生理解简单机械的定义,并分别介绍常见的简单机械及其作用。
C. 引导学生思考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D. 对学生进行概念检测,确保他们理解了简单机械的定义及常见的种类。
3. 简单机械的作用原理A. 导入:通过示意图或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简单机械的作用原理。
B. 逐个介绍每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原理,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C.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简单机械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D.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分享他们对简单机械作用原理的理解与认识。
四、教学辅助工具与材料1. 图片、实物、示意图等;2. 练习题、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延伸与拓展1. 借助真实示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和简单机械的作用;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更复杂的机械装置,与简单机械进行对比与对话;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实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践,帮助他们理解力的概念与分类,并能够识别和应用常见的简单机械。
初中物理教案简单机械与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案简单机械与力的作用初中物理教案:简单机械与力的作用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简单机械与力的作用,帮助他们理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方式。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以深化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简单机械的定义及其分类;2. 理解力的概念,能够用简单机械实例解释力的作用;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力的问题;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掌握简单机械的定义与分类;2. 理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方式;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力的作用方式与简单机械的应用;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课本《物理》第三章相关内容;2. 实验器材:各种简单机械模型、测力计等;3.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介绍课程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力是什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简单机械?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理论讲解(约15分钟)2.1 简单机械的定义与分类分别介绍了斜面、滑轮、杠杆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定义,并阐述了它们的作用方式与应用场景。
2.2 力的定义与作用方式通过实例和动画,讲解了力的定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力是如何作用的。
3. 实验演示(约30分钟)选择一些简单机械模型和测力计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
例如,利用滑轮组装成一个简易起重装置,引导学生观察和测量不同重物在滑轮组装上的受力情况。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简单机械的作用,理解力的作用方式。
4. 拓展讨论(约1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例如,为什么使用杠杆可以轻松移动沉重物体?为什么滑轮可以减小力的大小?等等。
5. 练习巩固(约20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如果一个斜坡的角度是30°,如果一个物体在斜坡上受到的力是100N,那么物体的质量是多少?学生可以借助简单机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初三物理教案:力和机械
初三物理教案:力和机械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为您引荐的初三物理教案:力和机械,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协助。
初三物理教案:力和机械一、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作形变,失掉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外形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作形变,失掉力时不能恢恢复来外形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作弹性形变而遭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二、重力:⑴重力的概念:空中左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运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区分反省墙能否竖直和面能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三、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作或已发作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发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A 静摩擦[B 滑动摩擦C 滚动摩擦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经过受力剖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在相反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水平相反)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水平有关。
7、运用:⑴实际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A 、增大压力B、接触面变粗糙C、变滚动为滑动。
⑵实际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A、减小压力B、使接触面变润滑C、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D、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四、杠杆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外形恣意。
②有些状况下,可将杠杆实践转一下,来协助确定支点。
如:鱼杆、铁锹。
2、五要素组成杠杆表示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 F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 力与机械【知识点一】弹力、弹簧测力计1、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感觉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理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2、判断是否有弹力的条件: A 、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B 、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3、弹簧测力计: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知识点二】重力1、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重心的检测——垂线法【知识点三】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
【知识点四】杠杆 1、杠杆⑴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
如:鱼杆、铁锹。
⑵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摩擦力 静摩擦动摩擦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 F2 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2表示。
⑶画力臂方法:A 、 找支点O ; B 、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C 、 画力臂(实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D 、标力臂。
2、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⑴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⑵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⑶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⑷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3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知识点五】几种简单机械 1、定滑轮: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速度v F ) = 重物移动的距离S G (或速度v G )2、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F 1 1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2(G 物+G 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v F )=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 (或v G )3、滑轮组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1/n*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n*(G 物+G 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v F )=n S G (或v G )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 物+G 动) / F 求出绳子的股数。
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
⑤滑轮组省力情况:几段绳子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提起重物所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注:一般说绳子自由端如果向上拉动,数绳子股数时算上此绳数,如果自由端向下拉动,数绳子股数时,不算此绳数。
设计滑轮组一般先依拉力,阻力关系或依拉力移动距离与重物移动距离确定绕滑轮组的绳子股数拉动滑物F G G n +=再按绳子股数,拉力方向推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个数。
动滑轮个数:2nN =动 (n 为偶数时) 21-=n N 动(n 为奇数时) 4、轮轴⑴定义:由一个轮和一个轴组成,并且都围绕固定的轴转动,使用轮轴,若动力F1作用在轮上,可以省力; 若动力F2作用在轴上则费力。
⑵实质:轮轴实质上是一个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
F1----作用在轮上的力 F2----作用在轴上的力 R----轮半径 r ----轴半径 5、斜面⑴定义:斜面是一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但必须多移动距离。
⑵原理:F ·L=G ·h F----沿斜面拉力 G----物体重力 L----斜面长 h----斜面高【题型一】弹簧秤问题1、(07·大连)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是:弹簧所受的拉力与弹簧的________成正比;弹簧测力计能否在月球上测出拉力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7·杭州)如图所示,一同学实验时在弹簧涮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6牛拉力。
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 .0牛 B .3牛 C .6牛 D .12牛3、(07·镇江)小星和小华分别购买了两只不同品牌的乒乓球,为了比较两只乒乓球的弹性大小,他们设计了几种方案,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案是( ) A .把两球向墙掷去,比较它们反弹后离墙的距离B .让两球置于乒乓桌面上方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比较它们反弹的高度C .用乒乓球拍分别击打两球,比较两球飞出去的距离D .用手捏乒乓球,比较它们的硬4、某一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指在0.3N 的刻度上,某同学没有校零,就用该弹簧测力计测一个4N 的力,测得的结果是 N5、如图所示不计重力的弹簧原长为l 。
上端固定在离上端13处剪断弹簧,把所受重力为G 的重物挂在其下端,把剪下的弹簧挂在重物G 的下面,再在弹簧最下端挂上另一个所受重力为P 的重物,平衡时,上下两段弹簧的总伸长量相同,则P 与G 的关系为: ( )A .G P = B.2G P = C.12G P =D.4G P =6、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轻质弹簧,所挂物体均重100牛。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秤甲、乙的示数分别为( )7、如图,弹簧秤A 和B 的自重均为0.3牛.砝码重0.49牛.则图中弹簧秤A 的示数为 牛,B 的示数 牛.8、某同学在用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物体的重力时,误将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如图所示,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5.0 N,则该物体重()A.一定等于5.0 N B.一定小于5.0 NC.一定大于5.0 N D.一定不小于5.O N9、把三只完全相同的弹簧秤,按下图的方式连接起来,在第三只弹簧秤的下端挂一物体。
已知A和B的示数分别是2 N和1.5 N,C的示数不清楚,则所挂物体的重力为。
【题型六】摩擦力的现象1.(07·苏州)汽车在紧急刹车时,总是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这是由于汽车具有_________;当雨天路面有水时,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会变_______,汽车在紧急刹车后滑行的距离将比路面没有水时大.因此,司机驾车要注意:“雨天路滑,小心慢行”.2.(07·大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鞋底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B.离手的铅球还能继续往前飞行是由于受到手的推力C.潜水员看岸上的树变矮了 D.实验室取块状固体药品的称量可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3.杂技演员沿硬杆匀速向上爬升,演员受到竖直向上的作用力为( )A.重力B.拉力C.弹力D.摩擦力4.人骑自行车时,由人提供能量,但能使车前进的力是( )A.脚的蹬力B.链条对后轮的拉力C.后轮受地面的摩擦力D.前轮受地面的摩擦力5.在泥泞的道路上空手行走往往比挑担子行走滑得厉害抖.这是由于挑担后他对地面的增大,从而使增大的缘故。
6.有时瓶盖拧得太紧,为了把它打开,往往要包上一块毛巾后再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大,从而达到增大。
7.(07·黄冈)关于汽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总是有害的B.紧急刹车时,摩擦力的主要作用是改变轮胎的形状C.汽车沿直线匀速上坡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D.废旧轮胎没有回收价值,可以直接烧掉8.(07·常德)下列事例中,为了减小有害摩擦的是( )A.汽车轮胎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B.在自行车的轴承中加润滑油C .刚竣工的水泥路面留着一道道的细槽D .拔河比赛时,用力蹬着地面 【题型三】摩擦力的分析1.运动员在水平路面上骑自行车沿直线加速前进,车轮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是 ( ) A .前、后轮都向后 B .前、后轮都向前 C .前轮向后,后轮向前 D .前轮向前,后轮向后2.如图所示,重为G 的物体A 被夹在两固定且竖直的平木板之间。
设用大小为2.2G 的力恰好可将A 从木板中竖直向上抽出,那么能抽出A 的竖直向下的力,其最小值为 。
3.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迭放着甲、乙两物体。
甲物体用细线挂在左边竖直墙上,现用力把乙物体从右端匀速拉出来,所用力F=15牛顿,则甲、乙二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A .0,15f f ==乙甲牛顿,方向都向左B .15f f ==乙甲牛顿,方向都向右C .15f =甲牛顿,方向向右,15f =乙牛顿,方向都向左D .15f f ==乙甲牛顿,方向都向左4.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叠放的A 、B 两个物体,在水平方向力1F 和2F 的作用下,以共同的速度V 一起向右匀造运动,已知1F =5牛,2F =3牛,那么物体B 上、下表面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 ( )A.5牛、2牛B.3牛、0牛C.0牛、2牛D.5牛、8牛5.物体A 重5牛,物体B 重10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