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媒介时代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理解媒介读书笔记传播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传媒形态的变化发展是如何影响社会和人的。

英尼斯是第一个研究专题的研究者,在1950年,1951年分别出版了两本著作《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他采用了经济史和文明史的角度,反复证明了一个基本观点: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

而在英尼斯之后,麦克卢汉因对媒体在思想和社会上的效应的研究而闻名世界。

麦克卢汉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

他提出“媒介是人体的眼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的形态比其传递的内容更重要,一种新媒介问世,不管传递了什么内容,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变化。

媒介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象征,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告诉人们存在着什么样的世界,通过改变我们使用传感系统的比例来改变我们的性格。

鉴于电子媒体的普及,他认为整个地球的时空已经缩小成一个村庄,“产生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尽管那时的传播科技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

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传递的内容。

他认为新店子媒介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居然缩短,打破了就得时空概念,整个世界似乎浓缩成了“地球村”。

麦克卢汉认为,通过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介人们重新“部落化”,可以使得人们彼此间的亲情重新燃烧起来。

麦克卢汉指出:演讲是人们互相交流最有力的表现方式。

因为他是多种感觉的融合,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电视演讲和人们面对面地交谈几乎具有完全相同的功能,因此当电视经常播放谈话节目时,主持人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盯着摄像机,用充满感情的言语与观众交流因此颇受观众欢迎,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在媒介和文明的进程中,麦克卢汉以敏锐的眼光和督导的分析能力,将人类传播历史中的环境特征、正要媒体、文化特征等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历史演变的三大阶段,即由于使用的主要媒体不同,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脱部落化——再度部落化”这样三个阶段。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理解媒介读书笔记媒介是指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的技术、工具和方法,也可以是指这些技术、工具和方法所使用的平台或者系统。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媒介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关于媒介的理解和读书笔记:1. 媒介的历史了解媒介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

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例如《人类简史》、《信息革命》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媒介的历史和背景。

2. 媒介的类型媒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了解不同类型的媒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和优缺点。

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如《媒介类型》、《媒介与社会》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的媒介。

3. 媒介的功能媒介的功能包括传递信息、促进交流、娱乐和启发等。

了解媒介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决策。

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如《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文化影响力》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媒介的功能。

4. 媒介的道德和伦理媒介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道德和伦理问题。

了解媒介的道德和伦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并更好地评估媒介的影响。

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如《媒介的道德和伦理》、《媒介的责任》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媒介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5. 媒介的技术媒介的技术是指它们的构建和使用方式。

了解媒介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和优缺点。

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如《媒介的技术》、《媒介的影响力》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媒介的技术。

以上是一些关于媒介的理解和读书笔记,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的本质、功能和伦理,并了解它们的技术特点。

媒体现代 读书笔记

媒体现代  读书笔记

媒体现代之所以会读到《媒体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这本书,是缘于室友的大力推荐,读完之后,果然觉得酣畅淋漓,这本书凝练而生动地运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阐释现代社会大背景中的媒体文化现象,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短小而精悍。

传播学本就是立基于诸多学科之上的,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传播问题,似是良药一剂,打通阻塞人头脑的七经八络,令人神清清爽。

本书是由马杰伟张潇潇合著。

前者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院教授,学识深厚,厚积薄发,观点开放,后者是学生,坚毅睿智。

师生二人共同铸就的这本著作着实让我敬佩,同为年轻的学生,更让我感到激励。

这本书共九章分为三个部分,从“第一现代”、“第二现代”进而初探“媒体现代”。

而在每一章中都是选择一位社会理论学家的理论作为支撑,从理论的视角关照现实,但绝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论述,从理论的视角对话现实,同时还介绍了相关社会理论学者的相关著作,十分适合传播学的学生阅读。

一、第一现代社会学三大奠基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都生活于十九世纪,正值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在欧美大陆开展,现代社会正从传统社会中剥离出来,三位大牛的共同点在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研究,从这三人的思想分析中我们用三个关键词来分析现代社会的特征。

第一个关键词是“阶级”,马克思(1818—1883)以批判视角,重视研究社会生产领域,关键词是“阶级”,认为一方面无产阶级处于异化的状态,生产过程被异化,工人阶级与自己的劳动成果也被异化了,另一方面是工人被客体化,贬低了人类世界的价值而无限提升了物质世界的价值。

事实上马克思忽略消费领域,事实上在而后的第二现代中消费成为社会的中心。

第二个关键词是“劳动分工”,涂尔干(1858—1917)细腻投入而系统化地肯定劳动分工,并认为合作尤其内在的道德性,这一点是不同于马克思的观点的。

涂尔干认为只有自发的劳动分工才能形成有机团结,认同个人主义,而一些社会问题如自杀是由于社会的失范问题。

这佐证了市场经济的自由性,但完全自发自由的劳动分工并不存在,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一场强制性地劳动分工,而伤害了农民的利益。

媒介事件读书笔记

媒介事件读书笔记

媒介事件——上一轮新媒体冲击——《媒介事件》读书笔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余波之下,电视这一影响深远的媒介横空出世,给整个传播界带来了一场前所唯一的变革。

在电视走入千家万户逐渐取代了广播,把信息以更多维的方式引入家庭后,由“新媒体”带来的各种变化都不可抑制地发生了。

如果说日常电视节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休闲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那么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所提出的媒介事件则改变了更多——相比之下日常电视节目所带来的改变只能算是表层。

什么是“媒介事件”?在《媒介事件》一书中,该词被定义为“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

”书中为媒介事件规定了三种基本脚本:“竞赛”,譬如奥运会与总统竞选辩论;“征服”,譬如登月航行及1977萨达特出行;“加冕”,譬如查尔斯王子婚礼与肯尼迪的葬礼。

对以上三种事件的电视报道均属于媒介事件的范畴。

当然,媒介事件的内涵并不仅仅局限于此。

除遵循以上三种基本脚本运行的事件之外,还存在其他类型的媒介事件,比如纽约城市马拉松和韩国团聚事件。

不论是“竞赛”、“征服”、“加冕”这三种基本脚本还是其他类型的媒介事件,都拥有一些特殊性使其与日常的电视节目区分开来,使之事件化。

从符号关系学上讲,媒介事件按的首要特征取决于干扰性、垄断性、直播性和远地点性这些要素。

媒介事件一经出现,势必干扰其他日常电视节目的播送,并且使得许多同期频道的混响合并成一条单声道;对事件的传播与事件的发展同时进行,且重视语言的交通化与画面的质量。

从语义层面看,媒介事件一般是由组织者定位并由电视台认同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的播出过程被赋予了其特殊的核心意义,把一种或多种社会核心价值相关的象征性动作的表现置于突出地位。

而从语用学上讲,媒介使得巨大的观众群心驰神往,与事件播出相伴而生的是一种收视状态:结伴观看、排斥除观看相关事件之外的其他行为、为观看做特别的准备——所谓“节日性收看”。

媒介研究读书笔记

媒介研究读书笔记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第二、三部分读书笔记、研究媒介机构的不同视角媒介机构的定义: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商品的工业或公司2、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大型组织实体和结构将媒介机构当作工业意味着将其置于经济环境中解读,媒介产品就是在利润最大化的名义下满足一系列特定条件的商品。

将媒介机构看作更广义的社会机构,在这个意义上,机构更加永久性地构造我们文化的机理。

媒介机构的批判视角: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所有权和控制的视角:“结构/决定”、“行动/权利”视角媒体政治经济学:认为工业的经济结构直接影响媒体内容的表达,并最终可以决定它们是否能被生产出来。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机构:以流行音乐工业为例、公共服务广播和市场英国广播的发展区别于美国广播的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组织方式,英国的广播被当作另一种公共设施。

而凯文·罗宾斯和弗兰克·韦伯斯特认为政府要施加的是一种影响而不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实体。

早期英国广播的核心人物约翰·雷斯,对公共服务广播想法的核心是广播能够协助提高并维持高尚的社会文化标准。

西摩尔-乌尔认为的公共服务广播六大原则:垄断、政府控制、委员会、国家利益、执照税、普世性服务。

对BBC垄断的挑战与对公共服务广播的挑战,认为广播应该满足社会中各类群体和利益的需要,而不是成为道德领袖。

减少管理给广播理念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原来被当做广电业者应该提供给公众的公共服务的信息现在被当做市场中的商品。

放松管制和消费者选择市场的分化只不过为已经存在的产品的重新包装和销售提供了空间。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广电业者只是得以从已有的节目中继续赚取利润。

未来:对变化的反应尼古拉斯·佳南认为有必要对公共服务广播的理念进行维护,同时要反思公共服务的含义。

而伊昂·科奈尔反驳其观点太负面和悲观,并强调商业广播并不一定像想象中反动和意识形态化。

、媒介专业主义与运作规范专业人员的定义媒体从业人员很大程度上被质疑他们专业主义的光环。

新媒体读书笔记

新媒体读书笔记

新媒体读书笔记第一篇:新媒体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二、全文框架研究缘由事件背景及过程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三、逻辑线索(一)研究缘由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

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家知识的鉴定,专家是知识争论的核心角色,普通公众对风险的判断虽往往依赖於具体的日常经验知识,但最后总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与专家提供的科学知识相验证,信任与其经验知识相一致的专家意见。

公众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扩大是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之一。

如何扩大公眾意见表达的渠道,这实际意味着公众话语权如何实现,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路径(三)案例分析特仑苏(omp)**与知识争议回顾1.特仑苏之争话语文本分析4.网名信任表达中的专家话语权四、结论五、心得体会(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1.广泛的搜集材料,抽取科学合理的样本,然后有序、有目的组织材料;2.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合理的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保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3.论证过程,可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保证论证的全面性。

(二)关于“风险的知识构成”一点思考这种过程,伴随着争论和探讨,是科学知识下放与民众的实际感知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而整个知识的构建,也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由于人的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风险的知识建构也不代表着就完全科学正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当下对风险的认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是谬误的风险。

风险中知识的建构,是科学知识与民众意识想结合的一个产物。

(三)关于论文不足的一点思考《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这个词在大家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以前的印象中,提到新媒体首先就会想到手机和互联网,但这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初识新媒体的读者介绍了当今的新媒体的种类和典型代表,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新媒体片面的了解。

结构梳理:1.绪论:第一部分,从最早的东方的算筹算盘,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计算钟计算器,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的第四代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者从源头详尽挖掘了如今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计算机的家族历史。

媒介批评读书笔记

媒介批评读书笔记

媒介批评读书笔记第一篇:媒介批评读书笔记第一章:传媒是文本(Ⅰ)(我完整地读完这一章)综述:(形式主义分析理论)在第一节的符号学分析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概念:符号、能指、所指、文本、意识形态等。

按照索绪尔的理论,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而这里的能所指仅仅是最初的符号层次。

从哲学上来说,能指是物质性的,所指是主观的,仅仅是一种概念的存在。

能指是一种可以看得到或是听到的物质性的东西,是可以进行量化的。

同时索绪尔还发现,能指和所指是任意的,也就是说符号的两个构成部分无必然的联系。

在索绪尔的符号理论中,所谓符号,就必须有意义,不然就不能称之为符号。

而符号的意义又与它在结构中的位置息息相关。

在这里我们不提所谓的横向结构或是纵向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中,符号有不同的意义。

但是这个意义是怎么来的?其实也很简单,以另一个事物作为陪衬或是对照,就显示出了事物本身的意义所在。

因为单一的事物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能够认识它自己的意义的,只有通过别人的视角,相对于“他者”来说你存在有什么价值,这才是符号存在的意义所在。

这就是索绪尔提到的“二元对立是符号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当然,符号的意义也是不固定的,前面已经提到过。

同时,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时代,符号所处的不同位置,同一符号所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这里就不一一阐释。

当然,符号也不是随机产生的。

既然符号是一个系统结构,那么符号的使用必然要遵守一些结构规则,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

不然符号就是混乱的,就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符号使用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就不能够进行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用传播学的话来说,就是不能够很好的进行符号的编码和解码。

关于意识形态介入符号和文本的产生,符号归根到底还是由人构建的,是人赋予了符号以意义。

可以说符号的意义是在人类诞生之后才出现的。

其实不仅仅是文中“古惑仔”意义的产生,就拿近期大家热议的话题“城管事件”来说,“城管”一词,其实也产生了在其本身意义之外的另一层符号意义:暴力、不讲理等,这也许就是第二层次的符号系统。

媒介研究读书笔记

媒介研究读书笔记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第二、三部分读书笔记、研究媒介机构的不同视角媒介机构的定义: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商品的工业或公司2、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大型组织实体和结构将媒介机构当作工业意味着将其置于经济环境中解读,媒介产品就是在利润最大化的名义下满足一系列特定条件的商品。

将媒介机构看作更广义的社会机构,在这个意义上,机构更加永久性地构造我们文化的机理。

媒介机构的批判视角: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所有权和控制的视角:“结构/决定”、“行动/权利”视角媒体政治经济学:认为工业的经济结构直接影响媒体内容的表达,并最终可以决定它们是否能被生产出来。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机构:以流行音乐工业为例、公共服务广播和市场英国广播的发展区别于美国广播的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组织方式,英国的广播被当作另一种公共设施。

而凯文〃罗宾斯和弗兰克〃韦伯斯特认为政府要施加的是一种影响而不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实体。

早期英国广播的核心人物约翰〃雷斯,对公共服务广播想法的核心是广播能够协助提高并维持高尚的社会文化标准。

西摩尔-乌尔认为的公共服务广播六大原则:垄断、政府控制、委员会、国家利益、执照税、普世性服务。

对BBC垄断的挑战与对公共服务广播的挑战,认为广播应该满足社会中各类群体和利益的需要,而不是成为道德领袖。

减少管理给广播理念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原来被当做广电业者应该提供给公众的公共服务的信息现在被当做市场中的商品。

放松管制和消费者选择市场的分化只不过为已经存在的产品的重新包装和销售提供了空间。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广电业者只是得以从已有的节目中继续赚取利润。

未来:对变化的反应尼古拉斯〃佳南认为有必要对公共服务广播的理念进行维护,同时要反思公共服务的含义。

而伊昂〃科奈尔反驳其观点太负面和悲观,并强调商业广播并不一定像想象中反动和意识形态化。

、媒介专业主义与运作规范专业人员的定义媒体从业人员很大程度上被质疑他们专业主义的光环。

菲利普〃埃特列认为媒体从业者们与工作相关的日常任务变成了专业行为是矛盾的。

媒介环境学读书笔记

媒介环境学读书笔记

媒介环境学读书笔记
媒介环境学是一门研究传播媒介对人类感知、感情、认识和价值产生影响的学科。

以下是一份关于媒介环境学的读书笔记:
《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这本书介绍了媒介环境学的发展历史和主要观点,并探讨了其在多维视野下的应用和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往、交往的讯息及讯息系统,关注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和行为。

书中提到了媒介环境学的两个重要学派:多伦多学派和巴黎学派。

多伦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哈罗德·伊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他们的学术观点对媒介环境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黎学派则以让·鲍德里亚和后结构主义为代表,强调语言和符号在媒介环境中的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媒介环境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媒介环境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它让我们反思自己与媒介的关系,以及媒介对我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的影响。

“第二媒介时代”文化变迁的脉路

“第二媒介时代”文化变迁的脉路

姓才 论
r I n{eNORm ERN ’ F oRUM
No. 2 0 1, 01
T tl . 1 oa No 2 9
【 媒介文化批 评】
‘ ‘ 第二媒 介时 代"文 化变 迁 的脉 路
孥 勇
( 河南 大学 传媒 研究 所 ,河南
[ 摘
开封
450 ) 70பைடு நூலகம்1
要 ]媒介对文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建构 力。当文化 生产和传播 的主导性媒介 更易为电子媒介之
后 ,媒 介 所 产 生 的 文化 冲 击 力更 是 空前 强 大 。从 经验 生 活 层 面 看 ,电 子 媒 介 构 成 了 当代 人 最 基 本 的 呼 吸 材
料 和生存氛 围,衣食住行 、工作休 闲等社会 生活各领 域都谦恭地接 受 了媒介 的改造 , 日常生 活秩序越 来越
政客和明星们开始感觉自己是否已经被人们遗忘??所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各领域都不可避免受其影响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战争等领域都谦恭地接受了媒介的改造社会秩序也越来越成为一种经由电子传播和中介的秩序身份个人经历信誉权威以及诺言等所有的一切均被电子信息技术和传播范式触及
21 年 第 1 00 期 ( 总第 29期 ) 1
组件 。媒 介 往 往 通 过 一 种 隐 蔽 的 却 是 强 有 力 的 暗 示 来 定
等 与传 统观念之 间出现 了难 以想像 的 巨大裂痕 。
[ 关键 词]第二媒介 时代 ;新媒介 ;文化 变迁 [ 中图分类号]G 0 2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34 2 1 )0 — 0 1 3 0 0 5 1(00 1 0 5 —0
On t e P t fc lu a ii i d h e o d me i g h a h o u t r lvcs t e i t e s c n d a a e su n

第二媒体时代及其特征

第二媒体时代及其特征

第二媒介时代及其特征美国作家马克·波斯特所著的《第二媒介时代》一书中指出“第二媒介时代”是以网络为基础物质架构,以去中心化、多元化与双向传播为特点的传播时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介入和卫星科技与电视、电话、电脑的结合,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正在改变着人类的交流习惯,可以说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第二媒体时代”。

一、网络迅速发展为基础架构波斯特在《信息方式》一书中将信息方式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面对面的口头传播阶段,自我被包嵌在面对面关系的总体性中,在语音交流中的某个位置上被建构;二是印刷传播阶段,自我被构建为一个行动者,处于理性,想象的自律性的中心;三是电子传播阶段,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

在远古时代,在没有纸张、没有印刷术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面对面地口口相传,这种口头传播模式的范围受到限制,传播的内容也有可能因此失真。

发展到印刷传播阶段,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制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这是一个单向的传播过程,受众被动接受作者的思想。

直至后代电报、电话、广播及电视的出现,信息的传播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信息。

但是这个时候,传播的模式大致还是保持单向的传播模式,且受到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控制。

《第二媒介时代》书中提到,“在大多数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看来,工人阶级已变成一群毫无生气的凡夫俗子,普遍受到媒介和通俗文化的操纵;对典型的法国文化研究者及德•塞尔托等人而言,主导力量已经能确立一种现状,抵抗却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继续发生。

”随着卫星技术及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像是进入到高速公路般,急速飞快。

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不但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最新的资讯,而且能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不仅仅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人们的发言权。

思想和言语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因此波斯特认为网络是作为“第二媒介时代”出现的基础物质架构,也进一步证明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概念。

媒介效果与社会变迁的读后感2000字

媒介效果与社会变迁的读后感2000字

媒介效果与社会变迁的读后感2000字媒介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它改变了整个世界。

它让我们能够去体验到其他人的生活,接受教育、娱乐等。

但你想过吗?这本书就讲述了媒介对于历史的影响!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媒介效果与社会变迁》。

这本书讲述了二十世纪初期到二十世纪末各种技术媒介出现并且发展壮大的历程。

我认为媒介最大的功用便是“延续”:通过无数次小小的改变来造成巨大的进步,以此循环往复,形成所谓的技术->制度->文化->生态系统的动力学链条。

可见媒介很多情况下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

今天呢,我们就来具体的谈一谈其中一项“媒介内容的效果”。

现在我们来看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那时候有什么不同吧。

大概80年代左右,第一批 VCD 机诞生了,相信90年代还有 DVD。

80年代以前的时间,虽然也听广播,但主要是磁带收音机。

而这之后,随着各种有线电话系统的出现,人们开始享受有线电话服务。

除此之外,因为美国是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自从世贸组织建立以后,便频繁的利用自己雄厚的实力向全球倾销商品和观念。

很快地,整个西方世界都陷入了产业化革命浪潮之中。

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时候由于资源稀缺,所以必须把产业做得越大越好,获取更高额的回报率才行。

而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加工厂、大公司以及销售商三者彼此互补,再加上市场需求急剧增长,使得资本不断集聚。

于是乎,资本主义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都发展起来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是依靠这些物质财富不断积累起来,这样就造成了两极分化和剥削阶级。

这个时候,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怎样造成了整个人民的贫困和苦难。

但是,这个时候仍旧只限于政治经济层面。

比如说电视节目里面经常放一些天气预报或者是当地的新闻。

这是针对受众的需求设置的。

现在很多东西是超前性的,根据的是未来发展趋势。

很明显,这个举措肯定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毕竟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关注日新月异的生活。

麦克卢汉媒介理解第二部分读后感

麦克卢汉媒介理解第二部分读后感

麦克卢汉媒介理解第二部分读后感(中英文实用版)Part A:After delving into the second part of Marshal McLuhan"s seminal work,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I found myself captivated by hi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and human society.McLuhan"s argument that the medium itself shapes and influences the way we perceive and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is particularly thought-provoking.He asserts that the advent of new media, such as the printing press or the internet, alters our consciousness and societal structures in ways that are often underestimated.在深入阅读麦克卢汉的经典作品《媒介即信息》的第二部分后,我发现自己被他对媒介与人类社会关系深邃的见解所吸引。

麦克卢汉的观点认为,媒介本身塑造并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互动方式,这尤其发人深省。

他断言,新媒介的出现,如印刷机或互联网,以我们常常低估的方式改变我们的意识和社会结构。

Part B:McLuhan"s concept of the "global village" is also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today"s interconnected world.He describes how the shrinking of the world due to advancements 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created a sense of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a global community.This interconnectedness, however, also brings about challenges such as the loss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potential for increased surveillance andcontrol by those who control the media.麦克卢汉的“全球村”概念在当今互联世界中也尤为相关。

读第二媒介时代

读第二媒介时代

读《第二媒介时代》《第二媒介时代》是一本由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学家——马克·波斯特所著的经典书籍,全书共十章内容,分为上下两篇来叙述,上篇主要写一些经典的媒介理论,下篇则主要围绕信息时代下的媒介展开。

作者在叙述中把大众媒介时代区分成两个时代,一个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出现之前的大众媒介时代为“第一媒介时代”,另一个则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为“第二媒介时代”。

那接下来我主要从两方面来谈对这本书的理解,波斯特眼中一些经典的媒介批判开篇从社会批判理论引入,阐述了在信息制作者极少,而信息消费者众多的播放型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第一媒介时期,以杜亚美为代表的法国小说作家,将对现代社会表现出的鄙视与媒介联系到一起,他们并未深入研究,便先入为主地否定了媒介。

杜雅美对媒介的憎恶以及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影响了另外的一些理论家,他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媒介,认为它更像是一种由意识形态本身所折射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一个资产阶级的立场。

本亚明的技术文化概念,在对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处理上,并没有陷入到技术决定论的陷阱,而是充分意识到了媒介的平等主义推动力。

波德里亚的媒介文化,论述了媒介给未来社会所带来的诸多可能,他认为媒介从根本上瓦解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的主体,使我们能够从其文化传达的层面去思考媒介的双向交流,而不局限于单向。

由此引出了本书的关键——第二媒介时代。

在关于哈贝马斯与法国后结构主义者的论争中,二者的观点也存在着异同。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认为社会理论必须优先讨论语言。

不同点则是法国后结构主义者们认为西方的传统思想是一种主导性的话语结构,是批判的对象;哈贝马斯则认为这是新批判的立足点。

我所理解的波斯特理论以及思考与第一或第二媒介时代相对的,在波斯特看来是从现代生活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化。

与现代社会所强调的“理性、自律、中心化、稳定”的主体相比,后现代社会所培育的身份形式与之存在差异甚至对立。

西方媒介史读书报告

西方媒介史读书报告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读书报告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雷濛 101180056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理解媒介》这一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书籍。

该书中,麦克卢汉重新审视并阐述了媒介的概念,提出了打破常规、独具特色的观点和理论。

《理解媒介》的主要观点有:媒介即是讯息;任何媒介都使人体的延伸;人类世界将会成为?地球村?。

这些观点影响着人们对科技、媒介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在众多领域具有启发性。

其中,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是最初并不理解的。

随着文中懂的阐述和自己的思考,逐渐理解了作者的真正的含义和作者提出这个观点的角度,理解?媒介即是讯息?这一观点可以有助于我们对大众传媒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不完全相同于通常的媒介的概念,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是人类器官延伸的一切工具和技术,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类所利用的一切工具。

书中,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类器官的延伸。

这句话即可认为人类器官的延伸就是媒介。

同时,麦克卢汉在书中提到了26种媒介,其中包括货币、时钟、游戏、武器等等。

麦克卢汉的媒介和传统的媒介概念差异就在于此。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的使用的工具和从事的一些活动,是人类器官的一种延伸,或者说是一种外化。

比如,麦克卢汉认为游戏是?人的延伸?,他认为?和制度一样,游戏是社会人和政体的延伸,正如技术是动物有机体的延伸一样。

游戏和技术都是抗刺激的媒介,或者是适应专门化行动压力的方式;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必然出现专门化行动压力的方式;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必然出现专门化的行动。

游戏是对日常压力的大众反应的延伸,因而成为一种文化准确可靠的模式。

??游戏是人为设计和控制的情景,是群体知觉的延伸,它们容许人从惯常的模式中得到休整。

??游戏是延伸,但不是我们个体的延伸,而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

游戏是传播媒介。

?在这里,麦克卢汉把游戏也看作一种媒介,是一种间接的媒介,它是?社会人和政体的延伸,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并认为?游戏是传播媒介?。

海德格尔论媒介读后感

海德格尔论媒介读后感

海德格尔论媒介读后感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深刻地影响了许多学科领域。

其中,《海德格尔论媒介》是他的一部重要论著,探讨了媒介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提出了许多关于媒介的深刻见解,引发了人们对媒介的重新思考和审视。

首先,在《海德格尔论媒介》中,海德格尔强调了媒介的本质是“揭示”。

他认为,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和传播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揭示出存在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关联。

通过媒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能力。

这种观点使我深刻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媒介不仅仅是为了传递消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海德格尔还提出了“技术媒介化”的概念。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原始的感知和体验能力。

技术媒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例如,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和媒体媒介来获取信息和知识,而传统的感知和体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丧失。

这使我深刻反思了技术发展对人类认知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技术媒介化的环境中保持原始的感知和体验能力。

此外,海德格尔还关注了媒介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承载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通过媒介,人们能够传播和传承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例如,在当今社会,媒介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文化产品和文化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态系统。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媒介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媒介传播正面的文化理念。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论媒介》是一部充满深度思考和洞察力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媒介的重新审视和思考,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媒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媒介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人类认知方式和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有着深刻的见解,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现实问题提出了重要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第二媒介时代”的主体特征分析

“第二媒介时代”的主体特征分析

“第二媒介时代”的主体特征分析作者:孟威谢廷禹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8期[摘要]阐述了自20世纪末期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到“第二媒介时代”的信息社会之后,以信息文化为主流文化形态的社会里信息传播的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主体性的塑形的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特质:人的主体性正在变成一种没有固定传统的,以当下的处境为判断依据的,永远无法完成的,缺乏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具有变异和生成特性的,多元的综合体。

[关键词]第二媒介时代主体性传授者技术理性互动部落化一、“第二媒介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分析信息的生产和交换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样式和人类社会的基础组成部分,但是从没有一个传统社会的组成是以信息传播的方式来规定其它的社会生活样式的,只是到了20世纪中期起,随着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到了20世纪70年代,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信息社会的转型期,或者说后工业时代。

以电子通信为主导的大众传播媒介,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形态即信息文化开始日益成型。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新型的电子媒介的兴起,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第二媒介时代”。

最早提出“第二媒介时代”概念的是美国著名的媒介研究专家马克.波斯特,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论文中,提出了这个概念,在他看来第二媒介区别于早期媒介的关键在于早期媒介传播模式中,是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而一种集信息制造者、传播者、接受者为一体的新型媒介传播时代已经来临。

而当今社会的发展,进一步确认了马克.波斯特的论证。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构建,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电话的结合,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全面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越来越难以区分在大众传播过程当中,信源、受众之间的界限,一种互动的传播范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媒介时代已经成为了一种现实,而这种传播的主要特征就是互动。

第二媒介时代读书报告

第二媒介时代读书报告

浅议波斯特的媒介思想及现实意义——读《第二媒介时代》“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是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其同名著作中提出来的,他把大众媒介时代区分成两个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出现之前的大众媒介时代为“第一媒介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为“第二媒介时代”。

波斯特认为,第一媒介时代是播放型传播模式盛行的时期,是由少数文化精英和知识分子主导的自上而下、由一对多的单向传播,但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人和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人眼帘。

没有了传播中心,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散点的双向交流。

同时,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得以产生,该系统将对交往传播关系进行全新的构型。

一、波斯特眼中一些经典的媒介批判(一)人物观点1、杜亚美:未加深入研究便先入为主地否定媒介,是深层的心理需求,媒介的某个方面威胁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

对媒介的判断毫无锐气,沦落为攻击和谩骂。

2、阿多诺:这些人类彻底解放的鼓吹者竟然以技术决定论者的面目出现,工人阶级或民众群体被构型为消极被动且毫无生机,其批判逻辑:(1)、自一战以来工人阶级就一直未能成为一种政治上有效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力量;(2)、“文化工业”介于生产关系与政治之间,使辩证法丧失了理论锐气;(3)、资本主义文化之所以成功,一个主要原因是电子媒介,它们将权威声音引入了日常生活。

他深陷自律/他律的二元律中,发现现代型主体:要么主体存在;要么主体被“消解”,只剩下一件物体,一群毫无生气的大众。

“零度主体”是20世纪文化工业和法西斯主义双重灾难的产物。

3、哈贝马斯:早期认为,18世纪以来逐渐出现的公共领域最终还是受到电子媒介威胁,其民主化潜能因之失去效力。

后来发展了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认为媒介将施加于可能交流的视域上的种种限制等级化,同时也消除了这些限制,存在“令人矛盾的潜力”;大众媒介只要单方面规定交流的流向,就会很大程度上增强社会控制的校验,但交往结构本身就内置了解放潜能的抗衡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是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其同名著作中提出来的,他把大众媒介时代区分成两个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出现之前的大众媒介时代为“第一媒介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为“第二媒介时代”。

波斯特认为,第一媒介时代是播放型传播模式盛行的时期,是由少数文化精英和知识分子主导的自上而下、由一对多的单向传播,但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人和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人眼帘。

没有了传播中心,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散点的双向交流。

同时,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得以产生,该系统将对交往传播关系进行全新的构型。

我从书中了解到了一些经典的媒介批判理论,把这些理论用来看待现在的媒介,也是具有一定的思考寓意的。

杜亚美:被奴役者的消遣,给那些愚昧无知、身心交瘁、惶惶不可终日的可怜虫们散心用的娱乐····一种既不需观众全神贯注也不要观众有多少智商的热闹场面····除了能给人带来有朝一日会成为好莱坞明星这一荒秒可笑的幻想外,他既不能拨弄出心中的火花,也不能唤醒任何希望。

————这表明了他对大众文化的厌恶。

(代表大多数知识分子对电子媒介的普遍态度)
现在的很多娱乐节目为了节目效果,太多的娱乐化,例如奔跑吧兄弟,很多人评论这个节目太过娱乐化,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现在很多影视明星为了火,什么事情都拿出来炒作,为了名,媒介已经被沦为了明星们成名的工具。

我的观点:大众文化不等于恶俗、低俗的文化、大众文化的设置本身就是要通俗易懂,观众都能不费力、不费时的理解和接受,现在的媒介传播出来的东西确实太过娱乐化,但不能一棍子打死,大众文化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不能把大众文化并入通俗文化的行列。

但并不是所有的明星都靠炒作而占据屏幕,有很多也是靠实力取得的位置。

阿多诺:摄影人员打头阵,战士记者英勇捐躯,对公众舆论的文明操纵和人们健忘行为混杂在一起,这些材料、宣传及评论彻底抹去战争伤痛的记忆:所有这一切都只是经验枯竭的一种表现,是人与其命运之间的真空,而人的真实命运便存在于这一真空中。

事件那坚固的物的化石膏模似乎取代了事件本身。

人类在没有观赏者的恶魔纪录片中沦落为跑龙套的角色,由于实在没什么人能在这样的银幕上说上几句台词。

——他认为主体已被消除,只剩下毫无生气的大众。

社会空间中充满了人与机器的结合体,而阿多诺却没能对社会的这一新状况加以探讨。

他的这种无能为力,以及他对主体的自律/他律二元律的自持,都妨碍着他对正在被媒介文化以及接受过程的能动性重新组构的主体的分析力度。

本雅明:在电影中,观众站在镜头的位置上,而不是站在演员的位置上。

作者与观众并非出于固定不变的等级制度位置,而是处于可逆的位置,这从根本上瓦解了艺术维护权威政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尽管这种维护有饽其初衷。

观看电影的集体性与同时性鼓励人们既采取批判态度又采取接受态度。

本雅明没有对电子媒介所散播的文化产品表现出蔑视的态度,反而表明了是媒介把艺术作品带给了人民,使得艺术作品处于更接近人民的位置。

波德里亚:媒介从根本上瓦解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主体,媒介贬斥着表征的逻辑和自由主义|决定主义二元律,更重要的是,媒介贬斥自有主体的型像。

媒介是奇异的现象,实在不能套用现实与想象这种现代区分,媒介只能产生拟形并停留于这一领域:它们既创造现实的强化形式又创造现实的代替品,但却不能达及现实。

媒介除了引入一种新的文化原则之外,它们还给现代政治的实践和观念造成极大破坏。

他的这种观点认为是媒介使现实与真实以及所有的历史或政治之真全都失去稳定性,媒介的操作颠倒真伪,摧毁意义,这都源于我们沉迷于媒介的虚拟。

我觉得大多数时候我们被媒介制造的虚拟吸引了眼球,把现实和虚拟的东西混淆,这就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媒介的虚拟和生活的现实,将他们正确的区分,而不是毫无理智的沉迷于媒介。

下面是从书中获取的一些现实与虚拟的区别。

虚拟现实是人们虚幻的想象之物,与真实的现实终究有区别,这些想象之物激发游戏与发现,构成了想象的一个层次。

连续参与这种游戏会产生一种置身于日常现实与虚构之间某个地方的感觉。

于是像因特网和模拟现实这样的新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人们在社会中所遇到
的“现实”种类增多。

我认为不能活在虚拟的现实里,这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真实,虚拟的现实也只能满足我们一时的欲望,因此,我们一理性的对待这种虚拟现实。

现在的人们很沉迷于网络游戏,尤其是大学生,浪费大把的时间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活得不现实的。

我们要理性的看待媒介中的虚拟,不能把自己的世界与媒介中的虚拟世界等同起来,我们要活在现实世界里,而不是沉浸在媒介网络的虚拟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