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批评

合集下载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的一个德国学派,以其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理论而闻名。

他们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大众文化对于个人自由和社会解放的消解上。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由娱乐工业和大众传媒产生的,通过消费主义和视听娱乐,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被大众化、标准化和机械化,使得个体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特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对于理解大众文化的消解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的再语境化尤为重要。

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和传播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方面,大众文化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消费选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大众文化的消解性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大众文化的消解性对于个体自由和社会解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传播主要依靠大规模的生产、传媒和商业机构,它们追求的目标是规模效应和经济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需求和自主性往往被忽略或压制,导致大众化和标准化。

一些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重复播放相似内容,商业广告极力推销同质化产品,这些现象使得大众文化变得机械化和单一化。

大众文化的消解性也对于文化多样性和创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大众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和娱乐工业来实现的,它们追求的是大众的认同和接受。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独立的、复杂的和非主流的文化产品和观点被边缘化或排斥,使得文化多样性和创新受到限制。

在中国的电视和电影产业中,一些商业片和偶像剧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一些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特风格的作品则很少被推广和传播。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于中国的再语境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的消解性不是必然的,而是受到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的制约。

中国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加强监管来引导和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个体自由。

中国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推广和传播具有独特风格和内容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创新。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初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一群学者所组成的研究团体,他们对当时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分析。

他们的研究理论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本文将就这一理论的启示进行阐述。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被用来维持现有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稳定。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由社会精英层掌控并通过传媒向大众传播的,这些精英层利用大众文化来形塑和调控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也就是说,大众文化并非源自人民群众的自发创造,而是经过权力的掌控和塑造后被推向大众。

这一理论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个启示:法兰克福学派的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大众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他们指出,大众文化背后常常隐藏着一种特定的权力和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正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而推广的。

大众文化对于个体的影响远不止是娱乐和消遣,它还潜移默化地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通过宣传和教育的手段将这种意识形态渗透到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应该关注大众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

法兰克福学派的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反思大众文化对社会的整体影响。

大众文化不仅影响个体,还能够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通过大众文化,统治阶级可以通过“消费主义”等价值观来控制和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

通过电视剧、电影、广告等大众媒体,推广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追求物质享受,进而刺激经济的发展,满足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

我们应该关注大众文化对社会的整体影响,提醒自己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不被大众文化带动。

法兰克福学派的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大众文化对艺术的冲击。

他们指出,由于大众文化的兴起,传统的高雅艺术逐渐被大众娱乐取代,社会对艺术的重视程度下降。

大众文化注重迅速、瞬间的效果,而传统的高雅艺术注重艺术创作的深度和质量。

这对于整个艺术领域来说是一种冲击和挑战,意味着传统艺术可能会面临边缘化和市场化的困境。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批判性理论闻名于世。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当代大众文化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大众文化中的商业化、娱乐化和意识形态化等问题。

本文将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出发,探讨其在中国的再语境化过程,以及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由马克思主义者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等人创立。

他们对当时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文化工业和商品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认为,大众文化是受到文化工业和商品化逻辑的影响,成为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产品。

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已经不再像传统文化那样由个别的创作和传播者来决定,而是变成了由文化工业来主导和控制的产业化生产。

这种商品逻辑对文化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影响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进而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趋向表面化和一致化。

2. 文化产品的娱乐化和消费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呼吁关注大众文化产品的娱乐化和消费化特征。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产品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和消费欲望,往往强调形式的新奇性和感官的刺激性,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刻性和观念的批判性。

这种文化产品的娱乐化和消费化特征,使得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消遣和消费的工具,进一步弱化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意识。

3. 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指出,大众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娱乐性和消费性,还具有意识形态化的特征。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产品通过传播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大众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软控制”,进而影响了大众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认知和态度。

这种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产品,既隐藏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又强化了统治者的权力和合法性,从而对社会的民主化和进步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浅析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 产业建设的启示

浅析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 产业建设的启示

浅析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启示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强调,大众文化是被盲目消费和制造出来的,它对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来说,应该关注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并注重提高文化产业的素质和质量。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应该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一些商业化的文化产品以低俗、暴力和低层次的消费需求为主,使得大众文化趋于浅显和低俗化。

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应该通过提高创意性和内涵的提升来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同时通过严格的审查、监管和评价机制,保障文化产业的质量,防止低俗化向高俗化攀升。

其次,我国应该注重文化教育的普及,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需求和创意的实现,更需要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提高。

因此,要建立起完整的文化教育体系,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文化产业,增进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民众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

最后,我国文化产业应该注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宣传和推广国民文化。

大众文化的消费和制造应该以尊重本土文化为前提,加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扶持创新型文化企业,让人们了解和喜爱本土文化,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综上所述,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需要注重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文化教育普及和文化多样性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SWOT分析是一种经典的商业策略工具,帮助企业评估内部优势和劣势,并评估外部机会和威胁。

以下是一份SWOT分析的示例,用于评估某公司的商业地位和可能发展方向。

优势:1. 丰富的产品线,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

2. 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得公司具备了扩展的能力。

3. 优秀的运营成本控制,公司成本下降。

4. 融合了区块链技术,提高了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

劣势:1. 公司缺乏知名度,品牌密度不足。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也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20世纪初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兴起的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为后世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化的文化形式,其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都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品,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这种商品化的文化形式往往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标准化。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批判性在于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往往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和资源,他们通过控制信息的传播和解读,将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灌输给消费者。

因此,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不仅要关注其商品化的一面,还要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社会批判理论。

该理论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在大众文化研究方面,法兰克福学派运用社会批判理论,分析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意识形态化以及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等方面。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还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历史分析法、文化分析法等,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应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人们关注文化产品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其次,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不均,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最后,它为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9、大众文化批评

9、大众文化批评

约翰·斯道雷总结出“大众文化”的六种不同定义。 第一种,通俗文化是“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 第二种,通俗文化是“我们决定什么是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 化”, “泛指达不到高雅文化标准的文化作品与文化实践”。 第三种定义是通俗文化“是毫无希望的商业文化。它是为了满足大量消 费,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其观众是一群没有鉴别力的消费者”。 第四种定义“认为通俗文化是来自于‘人民’的文化”,是“为人民服 务的人民文化”。 第五个理解通俗文化的方式是葛兰西式的。它“把通俗文化看作是社会 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与统治群体的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 第六个理解通俗文化的角度是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理解大众文化,认为通 俗文化指的是那“一种不再区分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差异的文化”。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7—20页,原文中的“通俗文化”即我们讨论的大 众文化。
三 大众文化的特点 (参阅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230--240页、247页) 从制作动机上,大众文化不是创作主体为抒发个人意志、探 索未知领域、拓展精神领域而进行的创作,而是以利益驱动、被 市场控制的行为,换句话说,它追逐的是商业利润; 从制作方式上,大众文化产品标准化、规格化,多数为感官 刺激而设计的肤浅内容,大众文化不是个体精神激发下的灵感张 扬与技艺展示,而是以科技促进的,以大规模协作拼凑、反复制 作播出的; 从产品形式上,它追求时尚,制造和追随潮流,把深度平面 化,平面化和具有图象性,以感官刺激为最高标准而不是追求对 深度的发掘和对灵感的探究; 从接受上,它的受众是普通的平民阶级,接受的社会条件是 政治民主和平民教育普及,消费者不需耗费心力。
第三讲 影视大众文化批评方法
影视大众文化批评方法是运用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对作为大众文 化现象的影视文化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研究、解读和批判的批评方法。

当下大众文化现状的批判

当下大众文化现状的批判

1.大众文化的描述与透析在前工业社会,民众也拥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被称为“民间文化”。

普通民众享受着与此相适应的文化娱乐方式。

然而,我们所讨论的大众文化却与这种乡俗的或市井的文化不同,尽管它同样是通俗的,但从世界范围看,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文化时期,是现代工业的产物。

对于“大众文化”,究竟是由Popular culture还是由Mass culture译来,应当如何为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理论上并无统一的说法。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目前社会上所流行的“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有着相当固定的含义和用法。

这种含义和用法,只有在全面考察大众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具体内容后才会真正明确。

口中国社会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钱焕琦主编.做历史的同时代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理性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近20年来,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也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当人们从“文化大革命”的梦魇中走出,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时,发现了自己对于精神产品的渴求。

文化的大众化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最初的几年里,由于当时的主流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介入以及原有思维方式的惯性,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美学意义上,文化产品都体现出中国传统中固有的时代感、历史感、责任感,以及知识分子的救世情怀,主旋律也得到了大力弘扬。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文化艺术作品在内容、风格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并由此导致了其功能上的一次大转折。

各式各样的文化“快餐”逐渐进人大众的文化消费领域,流行音乐与卡拉0 K、通俗小说、热门影视剧、成人漫画、时装表演、广告艺术等充斥文化市场。

人们从文化产品中所得到的收获,主要地不再是美的享受,而是身体的放松或放纵,是感官的刺激、情绪的排遣与宣泄。

与此同时,创造、风格、艺术被策划、工艺、炒作所替代。

从此,中国文化从文化的大众化走向了大众文化的时代。

“这是一个没有史诗的世纪末,侃爷、丑角和明星占据着文化大舞台的中央,夸张、做作、神侃、混聊、故作轻松,充满噱头或者浅薄轻佻、卖弄风情的各路‘明星’充斥电影、电视、广告等传播媒介……百年来审美风尚在此明显地‘转了个弯儿’。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也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20世纪初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以批判大众文化为核心,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本文将主要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特点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丧失了其本真价值,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商品和消费工具。

这一过程中,人的精神需求和个体意识被扭曲,文化传播手段也日益商业化和娱乐化。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具体而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的商品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已经沦为商品,失去了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了一种经济行为,文化创新和多样性被压制,人的精神需求被物质需求所替代。

2. 文化的娱乐化: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和内容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这种娱乐化导致了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思考能力逐渐降低,个体意识被削弱。

3. 文化的同质化: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

这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被削弱,人们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减弱。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特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 强烈的批判性: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一种深刻的批判理论,它不仅对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进行了批判,还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2. 注重社会背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它注重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分析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3. 重视人的主体性: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它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影视批评方法论9、大众文化批评

影视批评方法论9、大众文化批评
性没有任何关系的外在标准来约束和标准文化;严格的检查制度。 说教功能 :主旋律;喉舌和工具;“寓教于乐〞……
4、影视的强制性和驯化功能 强制性:影视产品按照规定的模式和要求的思想倾向生产出来,群众只能机械
地、被动地接受和消极的反响。 驯化功能:公式化影视剧决定了观众观看的观看模式,观众失去了主动积极的
介人,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反响,群众被驯化。 一方面,使群众对任何事情都趋向于自动化和机械性的反响,对社会生活的感 知也变得迟钝,从而缺乏反思的力量和否认的意识;另一方面,标准化和模式化使 得群众更加混淆文化产品的虚幻空间和现实生活,从而影响到他们观看生活的模式, 这也使得统治者利用群众文化控制广阔民众更为方便:电视电影真实的画面和逼真 的效果已经让观众很难分清现实与幻象了,当别有用心的文化产品出现在群众面前 时,他们就很容易不假思索地信以为真,统治者对群众的欺骗和控制就变得更加容
这段话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历史经验中,群众文化是被知识界轻蔑的; 其二,群众文化在当代得到了重新确认——替代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 群众文化不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次等文化。
〔四〕群众文化的肯定性和辩护功能 1、群众文化的肯定性
在兴旺资本主义阶段,群众文化已经完全被社会所整合,从而丧失了对社 会进行否认和超越的维度,而成为一种单向度——肯定性的文化。
第三,电视交流是一种“间接交流〞,换句话说,它把交流“媒介化〞了,人与人 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参加了电视这一中介,真正的沟通竟然变成了罕见的现象。以家庭 为例,父与子、母与子、夫妻之间的“亲密接触〞变为经由电视的“三方会谈〞。父母 对孩子的权威和信息垄断地位也因而大大降低,济济一堂的家庭反而成了一个“放电 视机的地方〞,人人都成为观看电视的“沙发土豆〞,真正的沟通反而更少见了。更 有甚者,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内容也被电视所侵蚀和阻隔,似乎离开了电视,我们就 已经不知道说什么或者该怎么度过我们的闲暇时间。这种状况甚至蔓延到街头、办公 室、公共汽车、工厂、田间等“公共领域〞,想想看我们日常与同事、同学的交流内 容,观察一下人们经常津津乐道的话题,就知道电视如何“参加〞我们的交流了。 当然,电视作为交流媒介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这特别明显地反映在它使大规模的信 息传播成为可能。恰如吉登斯在分析媒介化的现代化特征时所指出的,由于不断的媒 介化,时间和空间逐渐地抽象化或虚空化了,原先限制性的地域的空间藩篱被媒介超 越性的流动所突皮。于是,像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介越出了本地生活“在场有效性〞的 局限,使“远距作用〞或“远距传播〞成为可能。当电子媒介打破了面对面交流的限制 时,它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是巨大的。从一个角度说,媒介中“浮动性〞流动,创 造了一个巨大的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信息的自由传递和接收,打破了以往的许多限 制,带有一定意义的民主化。只要对中国文化的当前现状稍加留意,便可以发现,电 子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清醒认识 电视的“遮蔽〞。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是一群自20世纪初期起开始活跃在德国法兰克福的知识分子们,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他们深受现代社会的现实问题所迫,开始有意识地反思社会现实,同时也在探索一种意义深刻的人文主义的哲学方法。

在现代文化领域中,法兰克福学派表现出了对大众文化批判的力量,特别是针对商业娱乐、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以及人们对于时尚、消费等的崇拜。

本篇文章将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进行探究。

一. 大众文化的问题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会让人们在文化上失去自我体验和思考的能力,这个文化依赖于商业媒体,它带有高度的消费主义特征,努力让人们通过这种文化习得丰富的经验,并在习得这种经验的同时对真正的文化知识视而不见。

与此相应的,文化变成了一种被营销代言的商品,只要付钱,一个人就能习得它。

法兰克福学派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种被消费主义驱动的文化,重点是追求娱乐和消遣,与艺术无关,成为了一种看似没有实际价值的低级文化。

这种文化并不是至上的消费体验,而是某种经济背景下生产出来的适宜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旨在迎合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最低限度的满足感。

因此,消费者不仅仅是消费者,也成为了学习经验和某种形式对社会礼仪的练习的对象。

三. 大众文化和文化认同法兰克福学派在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强调,大众文化不仅可以掌握人的消费能力,还可以对于文化认同产生深远的作用。

大众文化通过塑造人们的想象和感性认同来迎合消费者的诉求,同时也可以抵制人们的有独创性的想象和文化认同。

这个问题,在很多国家的政治生活中都非常明显,例如政治精英通过某种形式的文化工作来塑造基于种族和民族认同的信仰,来帮助他们掌握政治权力。

法兰克福学派发现,消费文化对于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想象力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消费中的特定市场和商品,而且也展现在多个领域的发展中。

例如,文化生产能驱动商品为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魅力,也能给大众对政治事务的看法带来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法兰克福学派是一群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为中心的思想家,他们的研究领域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最著名的一个理论领域之一。

大众文化是指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电影、电视、音乐、广告、漫画等等。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生产出来的,而市场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

在这个社会里,文化已成为商品,一个纯粹经济化的产物,没有任何价值标准,其目的仅仅是盈利。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的表象是愚蠢、戏剧性、平庸,它毫不关心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也不具备批判性。

大众文化机制的存在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生产模式,即大众文化工业。

大众文化工业对作品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标准化、工业化和大量生产,以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是一种纯粹的货物,作品的质量和价值对市场的需求和利润而言是次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受众成为被动的对象,他们的欲望被大众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商品满足,而这些商品又进一步加强了大众的意识形态,形成了一个无休止的循环。

大众文化工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产品的质量都导致了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普及化。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的根本在于,大众文化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文化,它否定了社会和历史的特殊风貌、模糊了个性和思考力,成了人们只能是模仿和盲从的机器性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对社会造成了一种消极的影响,它加强了人们的物质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和奢侈主义。

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平庸化,使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索然无味,生产了一种固定和谐化的世界观。

女性的形象在电影、电视等媒介下通常一个样,在这种媒介下呈现的女性形象经常是皮肤光洁、身体曲线完美的美女,这种将女性物化的倾向对妇女运动以及社会中女性地位提升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综上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所生产的产品,它是形象化、平庸化、标准化且缺乏批判性的。

大众文化批评PPT课件

大众文化批评PPT课件
第15页/共17页
END
第16页/共17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7页/共17页
第8页/共17页
• 金庸小说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共十五部。它们可以由这 两句话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即:
《飞狐外传》》 《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
侣》 《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这十四本,外加 《越女剑》。
大众文化的定义
•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 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 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 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 化消费形态。
第1页/共17页
大众文化的特点
• 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 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
第12页/共17页
• 第一, 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了生命本真状态。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人们在得到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逐渐地失去了精神的自由。每天都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人 的生命活力受到空前的压抑。正是出于对这种生存状态的不满,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回归生命本真状态 的内在渴求。金庸小说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其极富理想化的艺术创造正好使读者获得了这种满 足。金庸笔下的江湖乌托邦给人们构画了这样一种幻境:英雄人物闯荡天下,仗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 锄强扶弱,救国救民;什么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均不能阻我笑傲江湖;钟情儿女间的缠绵悱恻,携手 闯荡江湖。侠骨与柔情共舞,使得小说充盈着一种原始野性得到张扬的满足,生命活力得到肆意挥洒 的喜悦。能够悠游于如此美好的幻境,对在现实生活中疲于奔命的大众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露”。

大众文化批评

大众文化批评

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判理論,一直被視為大眾文化與文化產業的一個理論支點。

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表述B,大眾文化成為文化產業的主要支撐;因此,文化產業的所有弊端,尤其是內容上的粗鄙、平庸及媚俗,也就是大眾文化本身的毛病。

在法蘭克福學派看來,文化產業本質上是一種工具理性的表現,是工具理性對主體及其真理的一種勝利;它對大眾意識形態的塑造和控制,消解了任何反叛和顛覆的可能性。

然而,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936年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卻對以電影為代表的大眾文化大加讚賞,看到了它所包涵的技術進步和商業價值,認為是文化的革命和解放、是文化「共享」時代的開端1。

不過,在那個年代,肯定大眾文化理論的力量太單薄,在周圍一片喊打聲中常常會被人忽略和遺漏。

一批判理論的超越:精英論的偏執與多元化的張力英國學者斯特里納蒂(Dominic Strinati)曾對歷史上強大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進行過總結和反思。

他寫道2:在這種理論看來,大眾文化是一種標準化的、公式化的、重複和膚淺的文化,它讚美淺薄的、多愁善感的、當下的和虛假的快樂,犧牲了嚴肅的、理智的、時代賦予的和本真的價值標準。

⋯⋯大眾文化缺乏智力的挑戰和刺激,偏愛一無所求的幻想和逃避現實的舒適。

它否定思考的努力,創造了自己的情感反應模式,而不是要求其受眾運用自己的頭腦進行努力,作出他們自己的反應。

在這個意義上,它開始為大批公眾解釋社會現實。

它因而有意把現實世界簡單化,掩飾其中的問題。

如果這些問題被認識到了,它常常通過提出圓滑和虛假的解決辦法而在表面上來應付。

它同樣鼓勵商業精神,讚美消費主義以及利潤和市場的好處;正像它否定智力的挑戰一樣,它有意壓制其他反對聲音,因為它是一種使人顯得愚蠢和馴服的文化。

斯特里納蒂認為,多年來,對大眾文化的非難,其實是一種非常愚蠢和自以為是的「精英統治論」。

在「精英大眾文化批評●傅守祥斯特里納蒂認為,多年來對大眾文化的非難其實是一種非常愚蠢和自以為是的「精英統治論」。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在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一些人对大众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认为它过于商业化、娱乐化,缺乏深度和价值。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批判过于片面,忽略了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本文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是一些人对其批判的主要原因。

这种批判认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迎合市场需求,以盈利为导向。

无论是电影、音乐、游戏还是其他娱乐产品,它们都是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听众和玩家,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此外,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也成为批判的重要对象。

这种批判认为,大众文化过于注重娱乐和消遣,忽略了人们对于思想、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需求。

大多数大众文化作品都是轻松愉快的,充满了笑料和娱乐元素,缺乏深度和实质内容。

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然而,一些人认为这种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过于单一和片面,忽略了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比如,大众文化可以极大地促进人们的社交和交流。

通过喜欢同样的音乐、电影、电视剧和游戏,人们可以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这种联系和友谊不仅可以让人们享受到娱乐,也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孤独,增加幸福感。

此外,大众文化也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

虽然一些批评者认为大众文化缺乏深度和意义,但是许多大众文化作品却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人类情感和世界观。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趣味。

结论对于当代大众文化的批判,我们并不应该一味地接受或者否定。

相反,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其优点和缺点的同时,做出客观的评价。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所带来的社交联系和文化启蒙也不能被忽视。

因此,我们应该在珍视大众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它的质量和价值,让它真正成为创造性、有意义的文化形式。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一群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的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

他们是一群左翼的社会理论家,他们试图理解和解释现代社会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对现代社会批判的方式。

大众文化是一种压迫性的力量。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由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和消费欲望。

大众文化并不真正关心人们的真实需求和利益,它更多地是为了推销商品和塑造消费者的观念。

大众文化通过各种娱乐形式,如电影、音乐、电视节目等,将人们变成被动的接受者,剥夺了他们的批判能力和主观性。

大众文化加深了社会不平等和分化。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是均等的,它往往偏向于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传播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这使得只有部分特定人群能够控制和影响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大众文化不仅不会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民主,反而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

大众文化削弱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娱乐形式和消费观念使人们变得趋同和相似。

大众文化将人们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剥夺了他们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众文化通过一种标准化的方式,将人们的品味、兴趣和审美变得趋同,使人们成为一个整体化的群体,而不是个体。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提供了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方式。

他们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压迫性和操纵性,并强调了大众文化对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的负面影响。

这些启示对我们理解和评价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詹明信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的启发

詹明信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的启发

詹明信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的启发詹明信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的启发作为一名著名的文化批评家,詹明信的大众文化批评理论为文化界、社会研究界和新闻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评析脉络。

其强调从大众文化分析角度,坚持主体取向,构建了由大众来构建文化质素,并以此为基础、以主体为导向的文化批评理论,同时也借助大众文化批判来发现社会价值在转化和承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拐点。

詹明信大众文化批评理论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在于它强调要保持当前文化变革的健康发展。

他主张,不能只关注新的概念,而是要着眼于文化实践与真实性的责任,视当前文化状态为责任对象,同时重视文化变革理论的生态,使大众文化的精神势能有持续的改变作用。

在当今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文化发展期,与民间文化相比,重商文化在当今中国依然占据主导,它们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多优雅而压抑的审美情节体验。

而詹明信大众文化批评理论,也能给当今的中国带来启发。

首先,民间文化应该得到重视,它是一座大能的“文化种子库”,是多元、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文化本源的保存利用点。

詹明信强调以主体为导向,民间文化可以给予人们真实和广阔的历史歷史认知,彰显后现代视野和真实性。

其次,给予国家文化变革以持续的推动力。

詹明信从文化分析出发,提出了集中资源非集中劳动思想,强调持续由下而上的有效发展,即人们参与其中负有责任,将文化重新作为每个人的空间和情感实践,转变新的平衡,赋予文化理论的活动性,使其可以在其文化实践中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此外,人们也应该对文化现实加以思考与反思,实现文化社会意识准确和文化差异认知性共同提升。

詹明信提出,文化本源和文化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从阶级、年龄、性别等微观理论分析,从而进一步明确文化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即考查主体的实践知识,以构建文化深度和教学实践内涵,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文化的冲击中来,同时清楚自己的作用和优化的重要。

总的来说,詹明信大众文化批评理论以实践取向,借助隐含的社会体验模式,使当前文化本源和文化现实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处于更积极、更活跃、更可避免的局面,给当今的中国带来强大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兴起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股具有批判性的思想流派,该学派以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为基础,旨在揭示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异化、压迫和文化制约。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工业化的问题。

大众文化是指针对广大群众的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电视等。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是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商业利益,迎合群众的消费欲望,形成了一种低俗化、商品化的文化形态。

这一观点对我们认识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警惕大众文化中的商业化、低俗化倾向,注重培养审美品味和非商业化的文化追求。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揭示了大众娱乐和消费文化对个体自由的压迫。

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大众娱乐文化往往以消费为导向,注重满足群众的娱乐需求,但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和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众文化对个体施加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压迫,使人们陷入了被动接受的状态,失去了批判和选择的能力。

这一启示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对大众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盲目追求所谓的主流文化。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还揭示了大众娱乐文化对社会和谐的破坏。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娱乐文化倾向于以单一的、标准化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需求,忽视了人们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

大众文化让人们形成浮躁、功利的价值观,使人们趋向于追求短期利益和表面上的满足。

这种文化现象容易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和人们之间的疏离,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一启示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还揭示了大众传媒对信息传播的操控和统一化倾向。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传媒对信息的选择和传播有着很大的控制权,通过操控信息的呈现方式和内容,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和价值观。

大众传媒往往追求可获得的最大利润,容易为商业利益服务,而忽视了客观、真实的报道和信息传播。

试析大众文化批判一与大众文化创新(一)

试析大众文化批判一与大众文化创新(一)

试析大众文化批判一与大众文化创新(一)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批判文化创新论文摘要:学术界对大众文化及其批判的研究经久不衰。

然而,对大众文化的批判,除了学理阐释、认知之外,还应通过这种批判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大众文化批判不仅应关注解构层面,关注建构层面的创新也是大众文化批判的应有之义。

大众文化发展至今需要发展和创新。

对大众文化的超越、增强文化的批判功能、增进大众文化的文化自觉与自律等是实现大众文化的创新重要路径。

自法兰克福学派开展大众文化批判以来,中外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关注、对大众文化批判的研究似乎从未有过“降温”的势头,一直是现代文化哲学研究视阂内生命力持久的增长点。

对于中国学人而言,虽然大众文化批判及其各种学术理念是“舶来品”,但国内学术界对其认同、接纳、推进的程度之高、参与人数之多,其他诸多研究领域或许无法与之比肩。

大众文化批判理研究的持续高涨,一方面说明了学术界对社会思潮的主动回应;另一方面,则反衬出大众文化值研究的学术价值意义。

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历代理论家,还是国内学术界相关领域的各层次学人,均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表现为较为深刻理性的思索,并非是一种怨恨与愤愚,亦非对文化现象的简单批评与斥责,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论表达,解析大众文化的优劣长短。

笔者认为,促进大众文化批判研究走向深人,使大众文化批判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效益,大众文化创新是终极目的。

大众文化需要通过批判形成深层次认知,但更需要通过大众文化批判,降解大众文化的消极效应,建构新型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批判既应立足于解构,也必须走向建构。

众所周知,大众文化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

现代化大众传媒的发达,技术力量的无比强大,使文化不再是精英们书斋里评头品足的客体,成为普通平民百姓可以随时参与的平常活动,甚至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某种意义上讲,时下大行其道的大众文化似可视为走下“圣坛”的文化—一种流行的、无孔不人的文化。

然而,与之相伴随的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间在德国法兰克福创立的一派思想潮流,这一学派的批判理论对于现代大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将他们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了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致力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众文化是什么。

大众文化是指那些大规模、普遍传播给大众的、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文化产品和媒体。

这些文化产品和媒体形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主要文化娱乐和信息来源,如电影、电视、音乐、广告等。

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最核心的观点之一是对于大众文化作为消费品的物化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与商品经济密切衔接,成为了商业盈利的工具。

这种商业化的特性意味着,大众文化产品常常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以迎合市场需求为导向,而忽略了文化的价值和艺术的追求。

通过商业利益的驱动,大众文化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商业化,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商业化也导致了对于消费者的操控。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众消费者往往被商业机构所操纵,这些机构通过广告、宣传和各种营销手段来操纵和塑造消费者的需求和价值观。

这种操控使得大众消费者在选择大众文化产品时,更多地受到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自身独立思考和审美品味。

另外,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也强调了大众媒体对于信息的控制。

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社会传播和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塑造大众意识和价值观的力量。

然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媒体受到官方和集团利益的控制,他们往往服从于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议程,忽视了多样性和平衡。

这种信息控制导致了大众媒体不再能够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而成为了操控大众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工具。

总结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对现代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消费者操控和媒体信息控制进行的深刻剖析和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研究的先河——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思想
马修·阿诺德在大众文化理论史上有首开先河之功,这在西方学界已有
公认。他的最重要的文化著作《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对后来的文化评
判理论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已成为传世之作。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 政治与社会批评》并非专门的大众文化的论
著,但他在此书确立了对社会文化划分的大的范畴和框架,树立了文 化批评的精英主义价值标准,“找到了把通俗文化置于文化这个大范 畴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最先将大众文化引入了社会批评与学术研 究的视野。
说充盈着一种原始野性得到张扬的满足,生命活力得到肆意挥洒的喜悦。能够悠
游于如此美好的幻境,对在现实生活中疲于奔命的大众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 露”。

第二,对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在人类的漫长发展史中,对英雄的崇拜在世界各民族都是一 样的。在原始部落时期,孔武有力、能够英勇抵御敌人、多为部落猎取食物的佼佼者总会受
市,现定居香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政治评论家和 企业家。他是新武侠小说流派的代表,被誉为华人武 侠小说作家中的“泰山北斗”和“一代宗师”。
金庸小说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共十五部。它们可以由这两句
话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即: 《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 《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 《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这十四本,外加 《越女剑》。
于人类的模仿本能,“人对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心灵表现说认为情感是一切艺术
最主要的推动力,艺术是为了满足情感宣泄的需要。显然,尽管以上理论对艺术起源的认 识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肯定了艺术产生的审美娱乐动机,都认为艺术产生
于审美娱乐的需求。由此可看出艺术天生就具有审美娱乐价值,只是在艺术由民间化走向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犀
利的价值批判态度,他们对“文化艺术的异化”这一世纪性课题的深刻 洞察和批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正是其历史贡献之所在,它以恢宏的 学术视野精辟地分析了以媒介组织及媒介产品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与社会 的关系,与过去的单纯从剥削、不平等、暴力统治等肉体强制的角度认 识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相比,文化工业批判显得更发人深省,也更有说
要秩序的,而秩序不仅仅要靠法律和规则来维护,总有人会钻法律和规则
的漏洞。既然法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不完善的,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正 义的力量。单是依法治国是不行的,还需要以德治国。这个“德”,即是 人们心中的正义。
END
精英化的过程中,因对其思想负载、社会功用的逐渐重视而导致了对其娱乐本质的漠视, 似乎一强调艺术的娱乐作用就会有损艺术的尊严与神圣。忽视艺术的审美娱乐价值恰恰是
对艺术本质的背离。人们进行艺术欣赏的最直接目的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恰恰是为了娱
乐,教育的作用是在保证艺术作品的审美娱乐价值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的。
间。“狂欢精神”正是在娱乐动机的驱使下对生命情趣的发现和展示的结果。金庸
小说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它与大众的潜在欲望相契合,使大众的潜在欲望得到了 艺术上的呈现。那么,金庸小说是如何契合大众的潜在欲望的呢?这可分为两点。

第一, 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了生命本真状态。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
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在得到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逐渐地失去了精 神的自由。每天都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人的生命活力受到空前的压抑。正是出
大众文化批评
——以金庸小说为例
大众文化的定义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
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
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
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大众文化的特点
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

金庸小说的娱乐目的是明显的,这可以从金庸为了扩大他的报纸的发行量而在报纸
上连载小说的行为中看出来。也正是因为有着明显的娱乐目的,没有过多的思想负
担,金庸才能驰骋想象,尽力营造他的江湖乌托邦,把自己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 对社会人生的体味倾泻在小说当中,最终使其小说跌宕多姿,魅力无穷。如果金庸 一开始就摆出教育大众的面孔,其小说肯定毫无生趣,难以取得如今的成就。有不 少学者都认为金庸小说有着明显的“狂欢精神”,幽默、诙谐流荡在小说的字里行
到人们的尊敬。经过几千几万年的历史演进,部落、民族、国家的冲突不断,而英雄是人们
利益的捍卫者,对英雄的崇拜积淀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从而形成了一种“英雄原型”:如 西方的《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中国汉族的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后弈、夸父,藏族英雄
史诗的格萨尔王。金庸小说的魅力亦正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正义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
于对这种生存状态的不满,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回归生命本真状态的内在渴求。金
庸小说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其极富理想化的艺术创造正好使读者获得了这 种满足。金庸笔下的江湖乌托邦给人们构画了这样一种幻境:英雄人物闯荡天下, 仗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锄强扶弱,救国救民;什么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均不能阻 我笑傲江湖;钟情儿女间的缠绵悱恻,携手闯荡江湖。侠骨与柔情共舞,使得小
痴如醉?
金庸小说对大众文化的意义
纵观金庸小说,其思想内涵,借《神雕侠侣》中郭靖对杨过说的一句话,
便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见 义勇为、除暴安良思想,还提出其最高境界——为国为民。因此在当今中 国,金庸小说除了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外,其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富有积 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虽然不提倡武力,但是必须崇尚正义。社会是需
大众文化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假象。
法兰克福学派的局限性

其一,法兰克福学派由于坚持自己的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其二,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由于其精英论的立场,他们没有意
识到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使广大民众更接近文化艺术,使得文化艺术不再是只为上 流社会、精英阶层所独享的盛宴。
服力。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阿多尔诺指出,意识形
态纯粹是谎言,这种谎言不是自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用诱惑的方式和锤炼
的方式--大众文化表达出来的。它对人的操纵与欺骗比早期统治相对粗暴的方 式更为微妙而有效,它能把它的牺牲者安抚进入被动接受状态,使其不知不觉 地按统治者的意愿行事,它使民众天真而固执地相信统治者所宣扬的一切,人 们明明生活在一个恶劣的现实和对抗的世界里,压抑苦闷,惴惴不交,可是,

金庸武侠小说的出现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景观。 这不仅在于它所拥有的令人惊异的读者数量,还在于由它所引起的一 系列论争。大陆学者对金庸的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但 那时关注这一问题的学者人数相当有限。随着金庸武侠小说影响的不 断扩大,如何看待金庸的武侠小说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对金庸
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
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
个人”的文化;
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娱乐性; 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
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 种传媒文化。

阿诺德的文化思想中所透视出的显然是“杰出人物统治论”或精英统治论。在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他没有对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作正面而集中的论及, 但他的文化主张,文化追求和他对各种文化的评价却对后来的文化理论产生了重 要影响,尤其是他对通俗文化和大众的排斥甚至鄙视的态度在很长一段时期为大 众文化研究定下了一种基调。
武侠小说的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有人将其放在大众文化的语
境中进行考察,以探讨其对大众文化建设的有益启示。
金庸小说流行的原因

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影响较大的有劳动说、游戏说、模仿说和心灵表现说等。劳动说认为
艺术起源于劳动,是适应劳动的需要,为减轻劳动的压力而产生的;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 于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是一种非功利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
都有超人的武功、救世济人的高尚品德、令人景仰的英雄业绩。人们可以在小说营造的江湖 乌托邦中进行英雄历险,把自己幻化为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读者的代入
感又源于金庸对英雄极为细致的刻画,与传统的武侠小说力求英雄超凡脱俗大相径庭。金庸
笔下的英雄大都是幼年历经坎坷,直至遇到名师才走上行侠仗义的道路,而非一出场就天下 无敌。既是超人又是凡人,崇高神圣而又有血有肉,虚构和真实相互结合,怎能不使读者如

在阿诺德看来,文化的社会功能在于,它是除通俗文化的有效途径。他认为大众的通俗文化的无政府 主义特征无疑导致国家的混乱原因之一,历史表明社会常常毁于“不健康的大多 数人的道德沦丧”,因此文化反对无政府主义,要消除通俗文化则应通过灌输 “美好和光明”的文化,而教育是通往文化的光明大道。

其三,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大众本身的认识能力、选 择能力和判断能力决定了他们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机器。

其四,网络时代的特征也使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面临挑战。因特网由于具有这种多媒
体功能,故能实现印刷媒介与电了媒介的整合,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两者的不足。
金庸简介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