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考古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晚商羽雷兽面纹铜觚
![晚商羽雷兽面纹铜觚](https://img.taocdn.com/s3/m/6a18f77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f.png)
晚商羽雷兽面纹铜觚文/张远建晚商时期流行一种“一首双身”的兽面纹,直鼻巨眼,圆睛凸出,阔嘴尖唇,其双角竖立多内卷(亦有少量外卷),两侧的躯干由平伸而上折,尾多外卷,与角相反,少数有岐尾。
躯体用云雷作地纹,下生肢脚,脚尖向内卷,足爪较抽象,其余部分则常用上下竖立的列羽装饰,线条细密繁缛,没有明显的主纹与地纹之分,常见于瓿、尊、斝、觚、爵等青铜容器表面。
李济先生在《殷墟青铜器研究》中对这种纹饰进行了分型,将其划入“堆雕模文丁种:云雷纹动物面”,但探讨的广度和深度有限;林巳奈夫先生将其命名为“平凸细线宽带饕餮”和“平凸细线带状饕餮”;陈公柔先生将其归为“连体兽面纹”;岳洪彬先生称其为“怪异兽面纹”,并作了类型分析;亦有考古报告称作“目雷纹”和“列旗脊兽面纹”。
但以上概念较为模糊,亦无专用名词加以指称,笔者根据这种纹饰以云雷纹表示躯体,辅之以羽状纹来填充间隙的构造特征,将其命名为“列羽云雷地兽面纹”,简称“羽雷兽面纹”。
石楼兰家坡(南884)斝洋县安家村(AON1)瓿铜觚纹样类型与分期羽雷兽面纹在瓿、尊和斝等大型容器表面最为完整,不过在饰有该纹样的铜器中以铜觚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纹饰变化尺度也更大,独具特色,可作进一步探讨。
这里主要对铜觚纹样展开分析。
笔者搜集该类出土铜觚71件,除妇好觚、HPKM2020:6:R1045觚有四棱外,其余均为圆觚。
形制比较统一,平均通高25.6厘米。
喇叭口,圆唇细颈,直腹略鼓,平底,高圈足,足切地处下折成直角,觚壁较薄。
腹部常有两个对称扉棱,以扉棱为对称轴,两侧纹样相同,方向相反,构成一完整的兽面纹(以下简称腹纹);腹上、下常饰两周凸弦纹;圈足上部常饰云雷纹一周,而圈足纹四组则以范线为界,每一组均是共目双尾怪异兽面纹(以下简称足纹),即两个上、下方向不同的“简化夔纹”共用一目的怪异兽面纹。
腹纹组合单位较为明确,应当是瓿、尊、斝等大型容器器表上羽雷兽面纹的简易体。
如小屯北M17:5卫觚,除“臣”字目和口鼻外,其余部位各有不同程度的缩略和整合,躯干消失,仅保留上折的部分,兽的角、尾和爪(以下各用J、W、Z 来代表)用云雷纹表现,剩余空间则用列羽纹填充。
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
![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082af27c1cfad6195fa7e0.png)
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课程概况建国早期:林耀华林惠祥梁钊韬童恩正现在(据年鉴2008):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李水城34吉林大学(民族学概论)李伊萍51西北大学(人类学)张宏彦36四川大学(文化人类学概论)徐君54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黄建秋40厦门大学(民族学概论)吴春明36中山大学(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民族学概论)山西大学(文化人类学)王炜36复旦大学(考古学思想史)陈淳36……提纲第一章、考古学研究入门第二章、考古学视野中的人类学理论第三章、外国考古学简史第四章、中国考古学简史考试第一章、考古学研究入门第一节、问道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知识基础第三节、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基础第四节、基本学术规范第一节、问道一、张光直→李济→在世界与中国之间1、张光直:(1931— 2001)张光直:我有时白日做梦,梦见天资好,人又天真又用功的中国青年,志愿以考古为终生事业,来问我这个老年考古学家对他(她)有何指示,这虽然只是梦境,我还是要将答案准备好,以防万一。
首先,我要向他道喜,因为他选择了一项前途无量的学科。
同时,要考古一定要做田野工作,我想不出比田野考古更大在精神上的享受了。
我要告诉他的第二件事,是要敬老尊贤。
第三点我准备说的,是要建议他不要把他要念的书限制在考古学内。
最理想的是要将所有有关中国史前与上古的学科都搞熟悉。
最后一点我要说的,每个考古学者都至少要对世界史前史和上古史有基本的了解,而且对中国以外至少某一个地区有真正深入的了解。
(张光直:《要是有个青年考古工作者来问道》,原载《中国文物报》1993年11月7日,后收入《考古人类学随笔》,三联书店1999年)2、李济(1896-1979):现代治学方法概述Ⅰ初步预备工作(一)应学会运用一切治学必需的工具。
他不仅要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至少应该学会另一种外国语言文字。
若能更多学,当然更好。
(二)大学毕业时,他应该对于现代学术一般的情形,有一种广泛的认识,具些入门的知识,并能熟悉地运用一切有关的工具书,如有关的字典、各种类书、百科全书,以及各式书目及引得,尤其紧要的,他应学会用卡片记录旧的知识,新的见闻。
《文物》杂志2006年第6期--史前棺椁的产生_发展和棺椁制度的形成_栾丰实
![《文物》杂志2006年第6期--史前棺椁的产生_发展和棺椁制度的形成_栾丰实](https://img.taocdn.com/s3/m/e1ba916948d7c1c708a145e8.png)
从考古发现可知,使用木质葬具(椁或棺)盛殓死者进行埋葬的现象出现较早,逐渐演变为成熟的棺椁制度,成为当时社会礼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做法与史前时期的社会分层存在着同步发展的迹象。
因此,系统地考察史前时期棺椁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棺椁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礼制和社会复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发展,一般被认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距今8500年前的“前裴李岗时代”(或称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8500~7000年前后的“裴李岗时代”(或称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时代”(或称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4000年的“龙山时代”(或称为铜石并用时代)。
如果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阶段性角度来看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发展,我们发现,从距今6000年前后的仰韶时代中期开始,一些地区的社会内部明显分化,社会发展的速度也显著加快。
所以,一般认为,中国史前时期从平等社会向分层社会的发展,大约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无独有偶,墓葬中使用棺椁的现象也始于这一阶段,并不断发展变化。
作为葬具的棺椁,按质地分有石、陶、木等材料。
就中国新石器时代而言,石质和陶质的葬具产生较早,并且一直延续到晚近时期。
例如石椁或石棺,在属于裴李岗时代的兴隆洼文化就已经产生,分布也不限于一个地区,在海岱地区的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和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都有发现。
但从整体上看,石棺或石椁始终没有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葬具的主流,即使是发现较多的东北地区也是如此。
同时,石棺或石椁缺乏发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在反映社会等级差别方面相对较弱。
陶质葬具在新石器时代一般被称为“瓮棺”,其产生也可以追溯到裴李岗时代,如在关中地区的老官台文化中就已经出现。
后来,随着仰韶文化的发展,这种习俗不仅被延续下来,而且分布区域也明显扩大。
除中原地区以外,周围的其他地区也有发现。
虽然流行瓮棺的区域比较集中,而且基本没有中断地延续到汉代,但是瓮棺主要用于未成年人,不能够全面反映社会内部的层级差异。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https://img.taocdn.com/s3/m/9ebdda1659eef8c75fbfb3ec.png)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栾丰实【作者简介】栾丰实,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济南250100)【关键词】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发展与扩散地处黄淮下游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偏早时期是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的旱作农业区。
随着与南方地区文化交流的增强,至迟在北辛文化时期稻作已传入海岱地区,然后循着东、西两路由南向北不断地扩散和发展。
到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南部和东部沿海一带,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稻作农业经济。
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基点,稻作农业还渡海传播和扩散到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地区,并进一步向日本列岛扩散和发展。
一、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变迁海岱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尚不清楚,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为距今8000年前后的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只发现了10余处遗址,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以北地区,东起潍河流域,西至济南以西的大沙河流域,东西长200多公里。
泰沂山系以南地区,前几年在安徽东北隅的宿州小山口和古台寺两处相距不远的遗址下层,发现了与后李文化相似的文化遗存,而其他地区目前尚无线索。
后李文化之后是距今7000-6100年的北辛文化,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比较丰富。
遗址的数量达到100多处,空间分布也基本上遍及大运河和南四湖以东的山东及江苏的淮河故道以北地区。
尽管各个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差异,但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
继北辛文化而起的是大汶口文化,其存续时间为距今6100-4600年前后。
大汶口文化是海岱地区史前文化一个大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也由平等社会开始走向分层社会,最终导致了早期国家的诞生。
距今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是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海岱地区方国林立,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战争频繁,催化和刺激了社会的迅速发展。
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农业,也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如稻作农业的广为扩散等[1]。
“寻找古鬲国”考古行动研讨会综述
![“寻找古鬲国”考古行动研讨会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9f1d8f0b9f3f90f77c61b13.png)
“寻找古鬲国”考古行动研讨会综述近日,由西北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发起的寻找古鬲国考古行动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著名考古专家、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方辉,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栾丰实,德州市博物馆前馆长李开岭,德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梁国楹,西北大学教授赵从苍、西北大学兼职教授、《鬲与鬲文化》作者鬲向前等专家学者出席。
来自陕西西安临潼区、商洛市山阳县――鬲氏集中居住地的鬲永奇、鬲慧玲、鬲建民也专程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这次会议汇集了陕西、山东对鬲文化研究的考古专家和古鬲国后裔,基本代表了省内外研究古鬲国的主要力量。
与会专家学者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研究出发,针对鬲国的地理位置、兴盛灭亡、迁徙路线及其与中国国家形成的关系等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推进了对古鬲国的学术研究。
在座谈会上,考古专家张学海指出,从古龙山文化聚落群的分布状态来看,鬲是一个古国,现在史界包括考古界认为鬲国是个东夷古国,从龙山文化到现在有4000多年了。
大汶口、龙山文化分布形态以群居形态为主,以成群分布为主。
大汶口、龙山文化聚落群是社会实体,由部落脱化成古国。
中国的国家还应该是有部落发展成的。
大汶口早期可能已经有人在生活了,但是成为一个群,构成国家的条件基本上是在龙山文化时期、或者偏晚。
龙山文化大型中等聚落群,是有古鬲国的存在,鬲国的位置可能还是在德州市,具体位置应该在禹城的中部,齐河的北部,济阳的西部、北部一代。
方辉教授指出,“鬲”从史料文献记载和实物相结合的很紧密,鬲与鬲文化,既有早期文献记载,又有相关考古发现相互印证,这样的例子是很少的,对古鬲国的研究有良好的基础。
现在对古鬲国的存在以及地理位置基本没有异议,有鬲氏作为东夷后裔西迁至此。
夏《左传?襄公四年》,太康十年,到少康中兴的时代,哀公元年也有所记述,“靡奔有鬲氏”,从现有出土文献、简牍、锦帛出土证明了古鬲国确实存在。
2013CSSCI来源集刊
![2013CSSCI来源集刊](https://img.taocdn.com/s3/m/57e9d996e87101f69f31953b.png)
15 新史学 16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1 边疆考古研究 2 东方考古 3 简帛研究
1 产业经济评论 2 海派经济学
经济学
3 金融学季刊 4 南大商学评论 5 新政治经济学评论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大象出版社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天津古籍出版社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科学出版社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学科类别 序号
集刊名称
主办单位
出版单位
1 第一资源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党建读物出版社
管理学
2 公共管理评论 3 营销科学学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4 中大管理研究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经济科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 1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员会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文物出版社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上海中山学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地理学会历 上海人民出版社
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7 历史文献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
8 民国研究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9 欧亚学刊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
1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北京大学 四川大学金融研究所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法学
5 冷战国际史研究 6 美国问题研究 1 北大法律评论 2 法律方法
文明之光 源远流长—山东大学考古系出土文字类文物撷英
![文明之光 源远流长—山东大学考古系出土文字类文物撷英](https://img.taocdn.com/s3/m/44f1021d551810a6f42486f3.png)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05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3(下)文字的创造对传递信息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纵观我国文字的历史,以现今山东省为主体的海岱地区是我国文字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山东大学考古系师生通过多年的田野考古发掘,出土了重要的古文字资料。
这些文物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古代社会研究以及文字书法的起源、发展、演变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件加以介绍。
1 龙山文化邹平丁公陶文该陶片1991年出土于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泥质磨光灰陶,长4.6~7.7厘米,宽约3.2厘米。
陶文共5行,最右边一行为3字,其余4行各2字,共计11字(图1)。
其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阶段,绝对年代为距今约4200年,比商代甲骨文早了约800年。
这是目前我国所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证明在龙山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成熟的文字且用于记载和传递信息,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和中国文字书法的起源及其发展变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该陶文一经发表即引起公众和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诸多学者从形体结构、刻写特点、章法布局、语法等方面进行了考察。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认为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早期文字”。
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认为根据现有资料尚无法判断该文字与甲骨文等早期文字的关系,大概是“一种原始文字……一种走入歧途的原始文字”。
著名古文字学家高明先生也认为其“是已被人们淘汰了的古文字”。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则认为陶片上的文字有几个可以看出是象形的,如右数第三行第二个字一笔连书,可视为左手的“ナ”字。
第一行第二字可视为从“右”的持一石斧形物,或即“父”字。
著名古文字学家冯时先生认为丁公陶文与古彝文有密切关系,并依据古彝文对其进行了全文释读,认为其性质为卜辞,用于招祖护佑、驱邪求吉。
2 济南大辛庄商代甲骨文大辛庄商代甲骨2003年出土于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作者简介】史本恒(1975—),男,山东烟台人,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新石器时代考古。
山大考博辅导班:2019山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山大考博辅导班:2019山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3faa21cd998fcc22bcd10daa.png)
山大考博辅导班:2019山大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博士生招生方式分为普通招考、“申请-考核”、硕博连读、本科直博等。
因招生计划有限,招考方式多样,考生报考前,请自行联系报考导师或招生单位,以确认报考导师是否还有招生计划。
除专项计划、工程博士、统一战线学专业外,各招生单位招收的定向就业考生比例人文类各单位不超过30%,社科类各单位不超过20%,理工医类各专业除我校专职教师、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实验课程的工程实验人员外均不招收定向就业考生。
部分招生单位、招生专业设置了其他招生要求,可查看招生专业目录中的备注栏。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5月,其前身为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
著名科学家吴良镛先生担任学术顾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任名誉院长。
文化遗产研究院现有专兼职人员20余名,其中教授8名,一级教授1名(刘铁梁),具有考古学、中国民间文学和文化遗产学的硕士和博士招生资格,下设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民俗学研究中心、《东方考古》编辑部、文化遗产研究室和综合办公室等分支机构。
二、招生信息三、报考条件(一)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研究生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2019年9月1日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3)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2019年9月1日)的人员,须自2015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正式出版的期刊上发表3篇学术论文(不含会议论文和论文集),且被CSSCI或SSCI、SCI、EI收录,或与上述学术论文要求相当的其他学术成果,按硕士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威海发掘旸里店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15座石棺墓
![威海发掘旸里店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15座石棺墓](https://img.taocdn.com/s3/m/902355aab0717fd5360cdcec.png)
威海发掘旸里店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15座石棺墓新闻频道:/news发表时间:2013-01-04墓里出土的陶纺轮。
石棺墓出土的石凿。
文物工作人员正在发掘石崮山的石棺墓。
2012年12月28日,记者再次走访了发掘出旸里店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登市界石镇旸里店村。
上世纪70年代末,在界石镇旸里店村的“小北山”上挖出了一把石斧。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把远古石斧竟然“劈开”了这个山头上埋藏着的4500多年前的古人类历史。
“旸谷”古名由来已久“小北山”是旸里店村民对坐落在村北侧一座小山的称呼,据1996年出版的《文登市志》介绍,这座山有一个更加文雅的名字“旸谷山”,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站在小北山的山顶上往西望去,可以看到两座山峰之间夹着一个窄窄的谷口,当地人称之为“旸里口”。
“以前,这里是前往文登城的必经之路,官道就从我们村前经过。
”李春松说,沿着村前的道路往东,道路两侧有旸里店村、旸里村、旸里后村3个以“旸里”二字为名的村子,但谈起村名的由来,他却并不知情。
在《文登市志》编纂者、原文登市史志办主任初钊兴看来,界石镇旸谷、旸里的称呼实际上是故老相传,古已有之。
《尚书·尧典》记载:“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清雍正本《文登县志·卷一》载:“旸谷,在县西北六十里,尧命羲仲宾日处。
”按照今天的理解,旸谷是尧命令羲仲观测日出的地方,用来研究四时变化,制定历法。
“旸谷到底在哪儿?可以确定是在东方,但具体在哪个位置,目前仍没有确切的结论。
”初钊兴表示,在编纂市志时,他曾到旸里村做过调查,得知村内原有旸谷小学、旸谷山庄。
1986年,村里一位78岁的老人告诉他,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东北的亲戚往村里写信时,信封的收信人地址一栏都会写上“旸谷山前某某先生收”。
在一些当地人看来,“旸谷”之名是代代相传,这名字由来已久。
因此,称旸谷山为“羲仲宾日处”非是无因,而“旸里”之名也是他处地名中所没有的,这些都充分表明,旸里附近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久远。
山东北部商周盔形器的用途与产地再论
![山东北部商周盔形器的用途与产地再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fb5d0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b.png)
Restudy of the Use and Producing Areas of the Shang and Zhou Helmet-shaped Objects Unearthed
from Northern Shandong
作者: 王青[1];朱继平[2]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济南市250100;[2]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联合
重点实验室,合肥市230026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61-68页
主题词: 山东北部;商周时期;盔形器;海盐生产
摘要:在山东北部地区的先秦考古遗存中,盔形器(又称将军盔或圜底尊)是一种既有浓郁地方特色又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的陶器,目前一般认为它使用于商周时期。
20世纪50年代,在疏浚鲁北河流的工程中曾出土大批盔形器,杨子范先生据此认为这种器物是熬盐工具,盔形器
开始引起学界关注。
关于盔形器的用途,目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认为是制盐工具,二认为是
舂米陶臼和汲水器。
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c3705d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2.png)
中国早期⼩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早期⼩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靳桂云⼭东⼤学东⽅考古研究中⼼《农业考古》2007年第4期⼀引⾔⼩麦是旱地⾼产作物,也是中国北⽅地区现今最主要的粮⾷作物。
⼩麦在中国发⽣和发展的历史,⼀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这不仅因为其在农业史研究⽅⾯的意义,⽽且还在于在考古学⽂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古代⽂明化进程研究的深⼊,对史前时代⼈⼝、资源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考古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现有的考古学资料显⽰,正是在⽂明化进程的关键时期—㎜龙⼭时代,考古遗址中⼩麦遗存普遍出现,这可能暗⽰当时⼈类社会的巨⼤变⾰与农业特别是⼩麦种植有某种关联(1)。
关于农业对考古学⽂化发展的直接作⽤,在北美东部的史前⽂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2)。
由于受到考古资料的局限,⾄今仍然对⼩麦这种重要粮⾷作物在中国产⽣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很多模糊的认识。
本⽂通过系统收集已经发表的考古资料,对中国先秦考古遗址中出⼟的⼩麦遗存(3)进⾏系统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麦产⽣与发展历史过程,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些设想。
⼆中国早期⼩麦遗存的考古发现根据学术界的⼀般观点,西汉以后,⼩麦已经成为中国北⽅⼴⼤地区主要的粮⾷作物之⼀,从新⽯器时代到秦以前的时期,是探讨⼩麦这种作物在中国出现和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
所以,本⽂中的“早期”就是指秦及其以前的时期。
关于中国早期⼩麦的研究,⼀直受到植物学家、农学家、古⽂字学家的重视,⽽从考古学⾓度进⾏探讨的⼯作很⽋缺。
事实上,研究这个问题,考古学资料具有⼗分关键的作⽤。
系统检索公开报道的⼩麦考古遗存资料后发现,到⽬前为⽌,⼩麦考古遗存的相关报道不仅数量少,⽽且有些资料的可靠性⽐较低。
我们将所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分为两类,⼀类是正式的考古报告中公布的材料,另⼀类是转载或者是⾮考古报告中公布的材料。
第⼀类资料,还可以根据标本是否经过专业⼈员鉴定细分为两类。
表1综合了⽬前所能见到的公开报道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早期⼩麦遗存。
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新进展
![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f76a86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e.png)
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新进展栾丰实【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海岱地区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铜石并用时期的龙山文化,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多处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聚落.同时,在考古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进展,聚落考古和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的成功实施,引入各种自然科学技术开展考古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有力地推动了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快速发展.【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6(000)005【总页数】6页(P35-40)【关键词】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作者】栾丰实【作者单位】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1海岱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几个主要的文化区系之一,分布范围包括山东全省、江苏和安徽省北部、河南省东部、河北省东南部和辽东半岛南部等广大地区。
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以其文化发展线索清晰、年代关系明确和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新的田野资料大量涌现,学术思想的转变和专题性的学术会议及重大课题的启动推进了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从而使海岱地区成为中国史前考古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田野工作数量多、规模大,不断有新成果问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文化内涵。
综观这些田野工作,其中绝大多数系配合国家和地方基本建设而开展的考古发掘。
其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前文化遗存的新发现最近五六年来,海岱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进展不大。
为了整理早年在沂沭河地区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资料,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的沈辰博士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东大学合作,在郯城马陵山黑龙潭和望海楼进行一次小规模的发掘。
发掘工作再次确认黑龙潭的细石器并非出自原生地层,而望海楼则发现了出土细石器的原生地层堆积。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5月,其前身为山东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5月,其前身为山东](https://img.taocdn.com/s3/m/98dc45f6b90d6c85ed3ac691.png)
文化遗产研究院简介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5月,其前身为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
著名科学家吴良镛先生担任学术顾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任名誉院长。
文化遗产研究院现有专兼职人员20余名,其中教授8名,具有考古学的硕士和博士招生资格以及文物与博物馆学的专业硕士招生资格,下设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东方考古》编辑部、文化遗产研究室和综合办公室等分支机构。
建国初期,著名考古学家和美术史学家刘敦愿教授开设专业课程,率领师生在日照、临沂、滕州等地开展考古调查,促进了山东史前文化的研究。
1972年创建考古专业,从而使我校成为最早建立考古专业的高校之一。
1986年考古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增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2年成立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为学校“211”、“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科研平台;2006年东方考古研究中心被列为山东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同年“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被列为山东省级重点学科。
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建设点。
考古实验教学中心于2009年入选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方辉教授负责的“环境考古学创新引智基地”获2008年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111计划”二期培育项目资助, 2010年获批“111计划”资助项目,更名为“环境与社会考古学创新引智基地”。
2017年3月,由山东大学与耶鲁大学联合成立的“环境与社会考古学”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教育部立项。
2011年6月,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入选山东省“十二五”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同年,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心入选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强化建设),环境考古实验室入选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
2011年9月,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级学科博士点”最新认定。
2019年9月文化遗产研究院搬迁至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研究院将坚持开放性、国际性的特色,将研究院建成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高端科研中心、高水平咨询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历史镜像与墓中祈福:汉代“泗水捞鼎”画像意义再探
![历史镜像与墓中祈福:汉代“泗水捞鼎”画像意义再探](https://img.taocdn.com/s3/m/4600000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0.png)
历史镜像与墓中祈福:汉代“泗水捞鼎”画像意义再探刘晓达【摘要】“泗水捞鼎”故事在早期文献中本身带有扑朔迷离的色彩,而汉代依据该故事创作的画像则更使该题材的图像意义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学界研究汉代“泗水捞鼎”画像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对“楼阁人物”式“泗水捞鼎”画像意义进行考证,尤其注意到这类画像实含有为死者及其家人共同祈福的含义.反映了汉魏晋时代一些墓葬中具有祈福、喜庆等信念共同特征.【期刊名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4)001【总页数】11页(P80-90)【关键词】汉代画像;泗水捞鼎;图像意义;历史镜像;墓中祈福【作者】刘晓达【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广东广州5103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6一、论题的提出“鼎”在中国早期历史与艺术史上占据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古代中国王朝叙事中借以获得政治权力与天命观念的象征。
谁拥有了九鼎,谁就拥有对“天下”统治的正当性。
对此,张光直、巫鸿等人对“九鼎”在中国早期艺术与政治中显现思想观念的解读中已做了系统分析[1]。
有意思的是,与此观念密切相关的“泗水捞鼎”的故事恰好发生在中国自“王国时代”至“帝国时代”转型的秦始皇至汉武帝时期。
它的原型在《史记》、《汉书》等文献中都有记述。
但前后多有矛盾,并始终被笼罩在一层神秘的气氛当中。
譬如,《史记·封禅书》载:“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
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 [2] 这一记录实际上为“九鼎”的结局提供了两个故事版本。
第一,九鼎全部入于秦。
第二,九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
同书《秦始皇本纪》则将第二个故事版本进行了展开: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
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3]。
当然,司马迁在《史记》的《周本纪》和《秦本纪》两章中则更偏重于记载第一个故事版本:“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
大辛庄遗址期待建成遗址公园
![大辛庄遗址期待建成遗址公园](https://img.taocdn.com/s3/m/490c26d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6.png)
大辛庄遗址期待建成遗址公园大辛庄遗址发现的卜甲,现藏于山东大学博物馆。
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村东南,有一片肥沃的农耕地。
这块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农耕地下,深埋着包括龙山、商、西周、战国和汉代各时期的文化遗存。
其中,商文化是其主要内涵,也是山东地区最重要的一处商文化遗址之一。
大辛庄遗址历经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众多文物、遗存。
2003年,由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组建的考古队在大辛庄遗址发现了殷墟之外唯一的甲骨卜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学勤当时就兴奋地表示,104年以来在殷墟之外首先发现商代甲骨卜辞,“必将改写中国古代文明史”。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认为,甲骨卜辞、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的出土,充分说明大辛庄遗址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在商代前期后段至后期早段,为我国东方地区规格最高的一处遗址,在商代考古与历史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近日,记者重访大辛庄遗址,并采访了相关专家。
在呈现大辛庄遗址现状,阐述遗址背后辉煌历史的同时,也期待大辛庄遗址公园能早日与世人见面。
重访大辛庄———遗址上已栽满林木、花卉大辛庄位于工业北路的南侧,奥体中路以西,站在奥体中路铁路桥上,便能将大辛庄整个村庄和村庄东南部的那片农耕地尽收眼底。
在村子里,记者见到了已经77岁的陈大爷。
说起大辛庄遗址,陈大爷十分自豪:“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有考古队来发掘过,这几十年来陆陆续续有考古人员来。
上世纪50年代,我在村里蝎子沟拾土,发现了一些石镰、石刀和石斧,我和村里另一个人就把这些东西送到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当时文物管理处的同志还请我们吃了顿面条。
”在村东南农耕地的西南侧,记者见到了大辛庄遗址石碑,石碑上写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下面还有两行字,写着“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布”和“济南市革命委员会立”。
石碑附近已栽满了树苗,不远处还有村民在忙着为刚种上的花卉松土、除草。
方辉教授在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
![方辉教授在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https://img.taocdn.com/s3/m/a078011667ec102de2bd8942.png)
方辉教授在“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暨考古学专业4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2012年5月5日)各位领导、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今天,对于我们山东大学考古学、民俗学两个学科而言是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因为它注定要载入这两个学科乃至学校整个人文学科发展的历史。
首先,我们要感谢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国家战略写入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成为党的纲领性文件。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成立,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它因应了时代的召唤,顺应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其次,我们要感谢学校领导高屋建瓴的英明决策,你们对于学科发展的敏锐把握,对于新时代高校所担当的文化传承创新这一职能的超前思考和准确理解,做出了这一顶层设计并将其付诸实施。
我们还要感谢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校友们长期以来对我校考古学、民俗学和文化遗产学科的大力支持与无私奉献,没有你们的鼎力相助,就没有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今天。
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新成立的文化遗产研究院全体教职员工,向你们道一声“谢谢”!文化遗产研究院现有专兼职人员20余位,下设综合办公室和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民俗学研究中心、编辑中心和自然遗产研究室4个分支机构。
内设有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我们的宗旨是,以考古学、民俗学学科为基础,加强协同创新,做好文化遗产的调查、发掘、研究工作;做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规划、保护、传承、利用、发展工作;做好文化遗产事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文化强省建设服务。
我们的建设目标是:考古学、民俗学居全国前列,并在优势领域取得国际领先地位。
确保山东省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头地位,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培养具有国际对话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院将坚持开放性、国际性的特色,与海内外考古学、民俗学、文化遗产学界相关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将研究院建成考古学、民俗学、文化遗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高端科研中心、高水平咨询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考古》第4集出版发行
《东方考古》是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关于考古学和古代东方文明研究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
本系列丛书以中国东方地区和东亚地区考古学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
它的出版,将对推动中国考古学和东方文明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4集收录20篇研究论文和1篇发掘报告。
集中探讨了商代文化面貌、农业和手工业形态、环境状况以及夷商关系等问题。
本书可供从事人类学、考古学、美术史以及史学研究的工作者和相关专业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东方考古》 第4集目录
序
商文明——中国“原史”与“历史”时代的分界点
河南辉县孟庄遗址夏代墓葬及其相关问题
论岳石文化的终结——兼谈大辛庄商文化第二类遗存的性质
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植硅体研究
从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浮选结果看商代农业经济
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商代石器工具组合的类型研究——基于生产系统与功能的视角
商王朝东土的夷商融合
“长子口”墓的新启示
泗水流域的商代——史学与考古学的多重建构
前掌大墓地中的“史”及其他——读《滕州前掌大墓地》
藁城台西邑落居址所反映的家族手工业形态的考察
商代计时器具初探
论商族在东方的重要据点——奄
花东甲骨文小识
读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札记二则
殷代卜辞中的东、西与阴、阳方位
商王朝都城屡迁原因探赜
甲骨文中的人方
殷墟出土大字骨版刻辞的史料性质考辨
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形态变迁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
大辛庄遗址在1984年秋试掘报告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 S B N : 9787030213655 •定价: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