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目标: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学生明白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由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三者有关系3、教材地位及作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
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
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探究活动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第三组实验若搅拌,将会把馒头小块弄碎,与对照实验相混淆,不能说明牙的咀嚼在消化中的作用,且实验组较多,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同时,馒头松软,不易切成小块。
实验创新:改进之处:将牙齿的咀嚼与舌的搅拌看作一个变量,简化了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更加直观。
另外,馒头应选取速冻馒头,这样容易切成小块。
实验器材:新鲜馒头、凉开水、37℃温水、碘液、试管、试管架、大烧杯、小烧杯、镊子、刀片、量筒实验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装置说明:牙的咀嚼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小块唾液作用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舌的搅拌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条件 37℃水浴 37℃水浴 37℃水浴说明:如果淀粉被消化了,加入碘液后不会变蓝;如果出现蓝色,证明淀粉未被消化。
实验过程:一、设置情境复习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引出消化和吸收。
师: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作用有关的结构?生:牙齿、舌、唾液。
师:它们分别起了什么作用?2 / 4生:牙齿咀嚼、舌搅拌、唾液消化食物。
师:口腔中主要对哪种营养物质进行了消化?生:淀粉。
二、实验活动:(学生品尝馒头)师:你们品尝到了什么味道?生1:一开始没有什么味道,后来有点甜味。
生2:有点甜味。
生3:和他们两个一样。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并描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能够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由唾液的作用所致;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馒头、口腔模型;2.实验器材:放大镜、试管、滴管;3.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新鲜的馒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馒头的外观和结构。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吃馒头时,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学生进行思考并记录在答题纸上。
2.实验观察(20分钟)(1)教师将一块馒头放入试管中,并用盖子封住试管的一端;(2)教师让学生调取适量的唾液放入另一个试管中,并用盖子封住试管的一端;(3)教师将试管倒置并将装有馒头的试管与装有唾液的试管通过滴管连接起来;(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馒头在唾液中的变化,并鼓励学生用放大镜观察。
(5)学生记录自己观察到的馒头在唾液中的变化,并回答以下问题:a.馒头在唾液中发生了什么变化?b.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c.与馒头不同,唾液是否发生了变化?3.理论解释(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上述问题,然后给出相关的理论解释。
(1)馒头在唾液中发生了软化变化。
(2)这种变化是由唾液中的酶的作用所致。
唾液中含有一种叫做淀粉酶的酶,它能够将淀粉分解成糖类物质。
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成糖类物质,从而使馒头变软。
(3)与馒头不同,唾液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发挥了淀粉酶的作用。
4.拓展思考(10分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我们吃馒头时为什么口感会发生变化?(2)除了馒头,还有哪些食物会在口腔中发生变化?(3)为什么我们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学习如何进行实验设计,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会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实验结果的准确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馒头口腔模型显微镜实验记录表格2. 实验工具:刀具培养皿滴管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引入实验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份实验材料和工具。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结果分析: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学生实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消化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结果分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
六、实验原理:1.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馒头进入口腔后,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与口腔内的唾液混合。
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
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课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小刀、大、小烧杯、试管、量筒、碘液、滴管、温度计、热水、凉水等。
2、按班级人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取一小块馒头在口腔中细细咀嚼,您有什么感觉?吃过后,谈自己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开始探究1、学生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示: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口腔中进行。
2、制定计划。
明确分工,第一小组,探究唾液的作用;第二小组探究牙齿的作用;第三小组探究舌头的搅拌作用。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
提示: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模拟口腔内的环境。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样。
②淀粉遇到碘液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各取2ml液体④人口腔中的温度是37℃。
(因为酶在37℃左右活性最强)3、开始实验。
(老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巡逻指导。
要求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
)友好提示,注意事项:①切取的馒头不宜过大,有大豆大小较为合适。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3)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提出结论;(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勇于表达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实验方法的运用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馒头、显微镜、实验盘、解剖针、放大镜等;2. 实验试剂:碘液、盐酸等;3. 教学课件及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思考: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2)学生分享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内容。
2.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3)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3)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结论;2. 查阅资料,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其他变化;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对饮食健康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2. 分析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结果的理解程度;3. 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 分析学生的反馈,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3.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实验“馒头在⼝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探究实验“馒头在⼝腔中的变化”教学简案教学⽬标:知识⽬标:知道馒头在⼝腔中的发⽣变化与⽛齿的咀嚼、⾆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
能⼒⽬标:1、培养学⽣的实践与创新能⼒,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学⽣的表达与交流能⼒。
情感⽬标:培养学⽣⼩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作合作。
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培养学⽣的实验和操作能⼒,让学⽣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学⽣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的培养。
教学⽅法: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法课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烧杯、试管、量筒、碘液、滴管、温度计、热⽔、凉⽔等。
2、按班级⼈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情景导⼊,引出课题今天⽼师要请客了,请同学们吃馒头好吗?(好)。
但是⽼师有⼀点⼩⼩的要求:同学们在吃的时候,不能狼吞虎咽的吃下去,⼀定要慢慢的吃,细细的品,看看馒头在⼝腔中会发⽣怎样的变化?学⽣开始品尝馒头的味道。
吃过后,谈⾃⼰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起来探究“馒头在⼝腔中的变化”。
⼆、开始探究1、学⽣按照提前分好的⼩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齿的咀嚼,⾆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腔中进⾏。
2、制定计划。
明确分⼯,第⼀⼩组,探究唾液的作⽤;第⼆⼩组探究⽛齿的作⽤;第三⼩组探究⾆头的搅拌作⽤。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案。
提⽰: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最简单的⽅法模拟⼝腔内的环境。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应保持⼀样。
②淀粉遇到碘液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各取2ml液体④⼈⼝腔中的温度是37℃。
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探究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2、学会提出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提高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2、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3、规范操作实验器材;难点:1、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2、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三)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及过程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1)让学生回忆细嚼馒头的感觉 。
(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遇碘变什么颜色?吃馒头时口腔对馒头进行了哪些处理?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为什么会尝出甜味?并加以思考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1,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有关吗?思考问题,设计方案,(制定计划) 组间讨论、交流制定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方案。
帮助学生确定科学的探究方案。
与学生共同讨论怎样切碎馒头及唾液的提取,并注意安全和卫生。
指导学生把试管贴上标签以免混淆。
讨论交流探究方案小组代表展示本小组方案 每个组至少做三份相同的实验以减少偶然性。
启发学生分析方案中的对照实验。
进行探究实验各小组根据自己制定的方案和老师提是的方案进行试验探究引导学生为什么要把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巡回指导观察现象各小组观察现象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分析现象,讨论交流各小组分析所得现象,讨论结论并验证结论的准确性,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各组间交流并谈谈实验后的感想。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师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讨论:(1)有的组选用了3支大小不一的试管进行实验。
(2)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2、说出口腔内唾液、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学会设置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结论。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学生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分析探究结果和纠正错误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会合作、反思和纠正;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3、规范操作实验器材。
教学难点:1、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2、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
一、新授1、问题的提出——情景创设师:在桌子上,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馒头作为小点心,请大家品尝。
不过我有一个小建议:要慢慢咀嚼,看看你能品出什么味道?生:品尝。
师:谁来描述一下你品出了什么味道。
生:越嚼越甜。
师:馒头只是由面粉做的,并没有加糖。
馒头为什么会变甜?大家来推测馒头变甜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生:唾液、牙齿、舌头等。
师:大家想想还会和其他因素有关吗?生:思考、讨论。
师:(教师引导)如果改变口腔温度会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影响吗?生:有影响。
师:有学生喜欢边吃饭边喝饮料,这种饮食习惯会对食消化有影响吗?生:会有吧(不敢肯定)师:要想知道馒头变甜到底和哪个因素有关,我们该怎么办?生:做实验。
(引出课题——板书: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师:根据刚才的提示,谁来描述我们要探究的问题?生:馒头为什么会变甜?馒头变甜可能和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口腔中的温度有关吗?边吃饭边喝饮料的饮食习惯对食物消化有影响吗?(大屏幕显示)2、做出假设:师:好,我们就根据提出的问题来做出假设:(1)馒头变甜可能和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口腔的温度有关。
(2)边吃饭边喝饮料的饮食习惯对食物消化有影响。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一、学习目标:1.消化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2.运用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3.培养学生严谨创新的科学探究实验态度4.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二、课堂学习:(一)自主学习:1.思考“想一想议一议”中母亲说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小分子的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被吸收,而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大分子的物质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吸收。
3.食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叫消化。
4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通过________系统来完成,这个系统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5.观察29页消化系统组成功能图:由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等器官共同构成消化道。
人体消化腺包括: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1.找各组代表谈吃馒头的感觉。
2、根据上述现象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探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用具材料:试管、大烧杯、小烧杯、量筒、温度计、镊子、试管架、玻璃棒、消毒棉絮碘液、清水、馒头看书27-28页完善本组计划,思考一些影响实验的偶然因素1、取多少馒头合适2、怎样取唾液3、如何控制温度4、怎样检验(知道)馒头发生了变化四、明确分工进行实验六、讨论:1、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教学时间:2018年4月3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得出淀粉在口腔中的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有关。
2、能力目标尝试设计探究实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 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二、教学重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原因三、教学难点1. 设计多因素组合变量的探究实验2. 收集足量的纯净唾液四、教学过程: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合作完成一节实验课。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北方人最喜欢吃面食,如各种汤面,捞面,炒面、馒头等,面食中的馒头是我们每天都少不了的主食。
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与馒头有关。
大家知道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淀粉)淀粉有什么特性?(遇碘变蓝)对,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下面我们做一个演示实验:验证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实验1——向培养皿中的淀粉上滴加几滴碘液,验证淀粉特性实验2——向一大块馒头上滴加碘液,验证馒头的主要成分观察发现两组实验现象都是遇碘液变成蓝黑色.得出结论 :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今天老师来也没有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就让大家免费品尝我带来的馒头,但是要带着问题来品尝。
仔细咀嚼体会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变粘、变软、变碎、变甜),变碎是因为牙齿的咀嚼,变软变粘是因为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而有了一丝甜味是为什么呢?淀粉本身没有甜味,现在有了一丝的甜味,说明淀粉发生了变化,变成什么了呢,是一种有甜味的叫麦芽糖的一种物质。
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这种变化与口腔中的结构有关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内容。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这些变化是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对,是牙齿的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的搅拌使馒头变软,唾液使馒头变粘,而变甜是怎么回事呢?淀粉并不甜,口腔消化后变甜了.那么我们推测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这是因为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我们今天做这个实验要先收集唾液,唾液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口水,它和血液一样都是人体的洁净的体液,大家在平时什么时候想流口水,(吃酸味东西和想到酸味的东西时),为了本短时间里收集到较多的唾液,方法很重要,头部略向前倾,下唇搁在烧杯口上,舌尖抵在上鄂门牙的基部,不久就会有唾液沿着下唇流出,下面请大家提示,并同时欣赏图片和音乐,请大家将自己的唾液流到小烧杯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活动探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深化了探究实验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说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概述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实验的设计2.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唾液的收集四、教学设计思路该探究活动在本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用引导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点拨归纳法组织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掌握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
五、教师准备1、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量的馒头三块、清水、碘液、量筒、记号笔、试管、烧杯、37 ℃的温水、玻璃棒、温度计、药匙、白纸、镊子、棉絮2、设计实验报告单3、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活动探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深化了探究实验的学习。
该探究活动在本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用引导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点拨归纳法组织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掌握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七年级《生物》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七年级《生物》(下)第四单元主题:《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适合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一、目标设计依据(一)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节里的探究实验,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人的相关内容。
生物课程标准对《消化和吸收》一节的内容要求是:(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活动建议是:(1)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2)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二)教材分析利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学生能够在:(1)单一变量的控制;(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3)数据的记录和整理;(4)现象的描述和结论的分析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实验现象的对比和分析是本次实验的重要环节。
理想的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馒头不变蓝色,2号试管馒头变深蓝色,3号试管馒头不变蓝或稍变色。
对于实验现象对比不明显的小组,教师也应给予关注,让小组成员反思失败的原因,如唾液量不足或不纯;馒头的大小可能有问题;水温过低;保温时间不够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消化及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等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本实验要研究的是口腔中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而1号与2号构成一组对照,研究化学性消化的作用;1号与3号构成一组对照,研究物理性消化的作用。
在小组理清实验思路的基础上,也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实验创新,尝试自己设计探究实验的新思路。
学生通过探究了解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个方面,感受其中重要的是淀粉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为学习食物的消化打好基础。
在完成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消化的概念,并说明在口腔中,食物被分解为麦芽糖,还未变成可被人体吸收的葡萄糖。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由于其不具备基础的实验技能,所以本节课的探究实验设计要易于学生理解和操作。
探究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永兴县刘酸钠(一)“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
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不足及改进之处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
但是这个实验操作复杂,很多学生忙碌了一节课最终实验失败,往往感到非常失望,为了提高实验成功率,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实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我在组织实施这个实验时,对一些操作细节作了改进:1.馒头的准备.实验原型中所用的馒头是用新鲜的馒头切成黄豆大的小块,在多次实验中发现馒头块不太容易被唾液淀粉酶分解,试管浴在温水里再久加碘液后溶液任可能变蓝.于是我改馒头块为馒头碎屑:实验前一两天将买来的馒头放太阳下完全晒干,并收好,等到实验时只要用手指轻轻碾碎即可.2.取唾液。
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是将消毒的棉絮放在口中含一分钟,然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这种方法不太被学生接受,觉得很不卫生,即使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做了,取到的唾液量也很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改用在实验中直接让学生用一次性杯子喝一小口清水,在口中含一分钟,并用杨梅图片刺激唾液的分泌,然后将唾液吐到小烧杯中。
(三)实验器材试管架试管两支玻棒两根量筒吸管碘液烧杯热水清水馒头屑(四)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五)实验过程1.准备好①②号试管并放入黄豆大小馒头的馒头屑2.取唾液:喝一小口清水在口中含一分钟后吐入小烧杯中.3.①号试管注入2毫升唾液, ②号试管注入2毫升清水,都充分搅拌后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2分钟后取出这两支试管,冷却至常温后各滴加3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试管中的颜色变化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六)实验效果实验时间缩短,实验现象明显.(七)自我评价通过改进,大大缩短了实验的时间,实验成功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了实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激发了兴趣,增强了求知欲望.1号2号。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生物实验兴趣小组设计方案课题: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教学目的1、探索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2、通过唾液淀粉酶的实验,理解酶的特性。
3、探索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关系。
二、教学材料馒头、碘液、烧杯、量筒、试管、滴管、火柴、温度计三、教学知识链接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2、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没有甜味,但淀粉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
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3、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混合都是在口腔里进行的。
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
四、教学实验过程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的切碎(模拟牙的咀嚼);C块不做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约一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③号,然后做如下处理:将A馒头碎屑放入①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充分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②号试管中,注入2ml清水并充分搅拌;将C馒头碎屑放入③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不搅拌。
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都有关系。
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馒头中的淀粉才能与唾液充分混匀,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才能将淀粉分解为遇碘不变蓝的麦芽糖。
小组以实验记录表格的方式呈现各个组的实验结果,并做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次实验为七年级下册消化与吸收中重点实验之一,对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实验,兴趣小组主要将学生分组,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
本次实验完全是学生设计,老师引导,先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然后教师对每个实验实际进行评价和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自主完成实验的能力。
七年级生物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1.介绍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本身没有甜味,但经过消化后,会变成有甜味的糖。
2.讲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使馒头碎裂成小块;化学性消化是指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将淀粉分解成糖。
3.详细解释唾液淀粉酶的特性、作用机理以及影响消化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
2.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对食物消化过程的学习,教育学生珍惜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价值观。
4.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认识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奥妙,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和生命尊重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大家吃馒头时,有没有觉得刚入口时没什么味道,嚼了一会儿后就会觉得有甜味?”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馒头变化的思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个现象的看法,鼓励他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过程,掌握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及其对淀粉的转化。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馒头在口腔中的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饮食中淀粉消化的能力,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难点
1.淀粉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过程及其与物理性消化的关系。
3.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操作准确性,并进行指导和纠正。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篇一: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教学设计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节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认识,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善于观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分工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学生们通过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的实验,已知了淀粉的检验方法、水浴加热的方法。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但学生程度较低,实验条件较为落后,所以,在本次实验前,完成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制定计划的教学,结余出时间使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时间实践。
三、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学习设置变量,了解对照实验的一般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实施实验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难点:实验结果的分析五、教学准备实验用具:大烧杯,小烧杯,试管,试管架,量筒,碘液,凉水,热水,刀片,温度计,馒头,纸片。
课前准备:收集唾液。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个别同学:回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探究实验中,小组所提出的问题、制定的计划,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二)切入主题1、教师指导观察学生自主实验(全班分3大组),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实验组一:实验组二:实验组三: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总结实验结论,反思实验,填写实验报告。
3、学生做完本组实验,若有时间结余,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另外两组实验,充分体验探究实验。
七、板书设计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目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步骤:实验结论: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都有关。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馒头的成分和口腔的基本结构。
掌握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1.2 技能目标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馒头和口腔的结构。
学会进行实验和观察,并能够记录实验结果。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馒头的成分和口腔的基本结构。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2.2 教学难点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的观察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材料准备馒头放大镜实验记录表格3.2 场地准备实验室或教室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馒头的成分和口腔的作用。
4.2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个馒头。
使用放大镜观察馒头和口腔的结构。
记录实验结果。
4.3 分享与讨论每个小组分享实验结果。
讨论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5.2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5.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进行评价。
第六章:教学延伸6.1 拓展活动邀请营养师或医生来讲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6.2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人吃食物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思考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第七章:安全与环保7.1 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使用放大镜时要小心,避免划伤手指。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避免食物交叉污染。
7.2 环保意识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材料分类投放,进行环保处理。
提醒学生节约使用实验材料,减少浪费。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自我反思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8.2 学生反馈学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反馈的方式,向教师提供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建议。
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9.1 根据学生表现和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究式教学是当今生物学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探究式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是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的合理解释面前做出判断。
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探究活动的相关内容,所以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
探究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实验得出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2.学生通过对演示的模仿,获得相应的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学生得出食物在口腔中有一定的变化的结论。
2.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难点
1.不同的证据对应不同的结论的筛选。
2.实验中的唾液的采集。
五、课前准备
教师:水箱1个,试管3个/组,大烧杯1个/组,小烧杯1个/组,碘液,
实验表;
学生:馒头,凉开水,刀片,纸条,实验报告。
六、课时分配
1 课时
七、实验过程。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感性入手,引出本课题贯彻课改理念、倡导探究学习学习证据的收集4.实施计划5.讨论①慢头块多大为最好②怎样才能尽快地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③实验装置在37 ℃的温水中多长时间最适宜6.分析结果7.得出结论几号试管内的淀粉发生变化你得出的结论是8.讨论题与同学们交流这项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
你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9.练习将3个试管放入37 ℃的温水中5分钟后各滴加碘液确定实验中的结论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提示提示提示提示提示观察训练学会表达交流评价的训练2004-06-19也许您也喜欢下面的内容:活动案例二:在比较探究中体验方程组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探究单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活动与探究)“科学探究”主题复习多媒体环境下的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水资源环境调查的探究活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题归类解析关于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学的几点实施意见“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探究实中遇到的问题…探究鱼鳔的功能探究鸟喙和进食方式探究鸟的羽毛与飞行的关系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课堂实录关于“农村居民对废旧电池污染和回收认识”的探究及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一课的探究教学探究“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教学实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实例“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探究实验教学及反思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堂教学实录“植株的生长”一节教学中实施“主动、合作、探究”的…“细胞如何构成植物体”一节的探究式教学探究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探究使根伸长的部位”教学设计对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改进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探究环境条件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问题探究的实践──八上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节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认识,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善于观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分工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通过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的实验,已知了淀粉的检验方法、水浴加热的方法。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但学生程度较低,实验条件较为落后,所以,在本次实验前,完成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制定计划的教学,结余出时间使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时间实践。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学习设置变量,了解对照实验的一般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实验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难点:实验结果的分析
五、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大烧杯,小烧杯,试管,试管架,量筒,碘液,凉水,热水,刀片,温度计,馒头,纸片。
课前准备:收集唾液。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个别同学:回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探究实验中,小组所提
出的问题、制定的计划,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二)切入主题
1、教师指导观察学生自主实验(全班分3大组),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各试管内
的颜色变化。
实验组一:
实验组二:
实验组三: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总结实验结论,反思实验,填写实
验报告。
3、学生做完本组实验,若有时间结余,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另外两组实验,充分
体验探究实验。
七、板书设计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都有关。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实验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充分的时间来实践,所以教师做到尽量减少说教,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动手。
而且,改善了过去实验教学的模式,没有先讲授再验证,给与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主动探究思考、体验,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事实证明,虽然学生可能基础较差,但作为教师不能人为的轻视学生的能力,武断的觉得学生不配得到新式的更好的教学模式。
实验课可以让死知识活起来,是生物教学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能使学生达到教学要求的能力情感目标,甚至能对短期成绩的提高很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