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论《史记》为文之法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之道,值得你品味《家书》、《冰鉴》、《求阙斋⽂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养性之诀》、《疆场竞⽃之计》、《持家教⼦之术》、《为学之道》《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也”,要有“旧⾬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得⾃然之味”。
⽂章写作,需在⽓势上下功夫,“⽓能挟理以⾏,⽽后虽⾔理⽽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所略,略⼈所详,⽽“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为⽂家第⼀要也”。
为⽂贵在⾃辟蹊径,“⽂章之道,以⽓象光明俊伟为最难⽽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章第⼀妙境”。
《持家教⼦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说过,曾国藩教⼦成功是⼀个事实。
⽆法抹杀,也⽆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主要应注意以下⼗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在于精,“兵少⽽国强”,“兵愈多,则⼒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将⼠同⼼,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卒⽆⽣之⽓”。
选择有四点要求:“⼀⽈知⼈善任,⼆⽈善觇敌情,三⽈临阵胆实识,四⽈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兵动如脱兔。
历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历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2004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知识试卷(时间:150分钟)1、《诗经》和《楚辞》合称________。
2、《史记》的________和列传以记人为主。
3.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收录了()4、________是晚唐作品最多,影响最大的词人5、李清照的作品当时被收入()6、关汉卿、白扑、马致远、郑光祖合称________。
7、元代有两大戏曲圈,北方以大都为中心,南方以________为中心。
8、《长生殿》和《桃花扇》的作者合称________。
9、谌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代表作是________。
10、“陈奂生系列”的作家是________。
11、近代用文言翻译外文小说的是________。
12、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
13、冰心早期的问题小说代表作是________。
14、曾文清是曹禹话剧________的主人公。
15、有时代鼓手之称的是________。
二、选择(每空1分,共15分)1、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诗人是________。
2、20年代的创造社的艺术倾向是________。
3、现代最早的新诗集是________。
4、《棠棣之花》、《虎符》是________的作品。
5、赵树理的最大贡献是塑造了一大批()6、鲁迅小说通过对下层百姓病态灵魂的描写,尖锐指出了________这一主题。
7、老舍在20、30年代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________。
8、《乡愁》的作者是台湾诗人________。
9、先秦最早的载言记事散文是________。
10、《过秦论》的作者是________。
11、左思的________导致洛阳纸贵。
12、号称“文起八代之衰”的诗文大家是________。
13、“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宋代________的诗句。
14、元杂剧的结构是________。
15、章回小说是由________发展而来。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诗经2、三言二拍3、五四新文学运动4、孤岛文学四、论述题(需答300字以上,10分)论述唐传奇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曾国藩家训之治学方法
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读经、史须通一书,再治他书,兼营并鹜,一无所得.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曾国藩终身三课:茶余偶记、读史十叶、楷本日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课程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五、读史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七、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八、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九、谨言刻刻留心.十、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十一、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读《通鉴》辅之以《读通鉴论》.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会对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学诗宜读一家之专集.、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宜看二十页.、凡读书有难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但于已阅过者,自作暗号,略批几字,否则历久忘其为已阅未阅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看《汉书》有两种难处,必先通于小学.训诂之书,而后能识其假借奇字;必先习于古文辞章之学,而后能读其奇篇奥句.欲通小学,段氏《说文》、《经籍纂诂》、《读书杂志》;欲明古文,《文选》、《古文辞类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书虽不可不看,弟此时以营务为重,则不宜常看书.、学问之道,能读经史者为根柢,如两《通》(杜氏《通典》、马氏《通考》),两《衍义》及本朝两《通》(徐乾学《读礼通考》、秦蕙田《五礼通考》),皆萃《六经》诸史之精,内圣外王之要.若能熟此六书,或熟其一二,即为有本有末之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学字当学颜柳.、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骈体文,数者不可不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十三经外所最宜熟读者莫如《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余生平好此四书,嗜之成癖,恨未能一一诂释笺疏,穷力讨治.自此四种而外,又如《文选》《通典》《说文》《孙武子》《方舆纪要》、近人姚姬传所辑《古文辞类纂》、余所抄十八家诗,此七书者,亦余嗜好之次也.凡十一种,吾以配之《五经》《四书》之后,而《周礼》等六经者,或反不知笃好,盖未尝致力于其间,而人之性情各有所近焉尔.吾儿既读《五经》《四书》,即当将此十一书寻究一番,纵不能讲习贯通,亦当思涉猎其大略,则见解日开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宜在五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毕,免致老大伤悔也.、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养生六事勖儿辈: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射足以习威仪强筋力,子弟宜多习),一曰黎明吃白饭不沾点菜.此皆闻诸老人,累试毫无流弊者,今亦望家中诸侄试行之.又曾以为学四字勖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而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养生与力学,二者兼营并进,则志强而身不弱,或是家中振兴之象.两弟如以为然,望常以此教诫子侄为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读书宜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小学凡三大宗.言字形者,以《说文》为宗.古书惟大小徐二本,至本朝而段氏特开生面,而钱坫、王筠、桂馥之作亦可参观.言训诂者,以《尔雅》为宗.古书惟郭注邢疏,至本朝而邵二云之《尔雅正义》、王杯祖之《广雅疏证》、郝兰皋之《尔雅义疏》,皆称不朽之作.言音韵者,以《唐韵》为宗,古书惟《广韵》、《集韵》,至本朝而顾氏《音学五书》乃为不刊之典,而江(慎修)、戴(东原)、段(茂堂)、王(怀祖)、孔(巽轩)、江(晋三)诸作,亦可参观.尔欲于小学钻研古义,则三宗如顾、江、段、邵、郝、王六家之书,均不可不涉猎而探讨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所阅日博,亦须札记一二条,以自考证.。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名人事例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名人事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阅读可以扩大人的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则足以强大到改变人一生的格局、世界观和价值观。
阅见远方,清朝名臣曾国藩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曾国藩一生阅卷无数,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他多年的阅读习惯养成了他礼治为先,以忠谋政的性格,为他后来所立下的赫赫战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说,唯读书可以放大格局。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每年的新生录取通知书中都会夹带一份精心挑选的书籍,以告示青年们要从书籍中收获新知,在阅读里开阔眼界。
据悉,这已经是清华大学自2015年开始,连续6年为新生赠书了。
一年一本书,打开的不仅是3000多名新生的世界,更是给予所有人一个触手可及、最强有力的“敲门砖”。
年少成名的青年作家韩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平淡无奇的少年到成为对几代青年影响深远、家喻户晓的杰出作家,是知识的力量改变了他。
提及大众对他成名前的印象,大多都是偏科严重、频频挂科、还未毕业已被退学等问题,甚至在当年还引发了大众对于“培养专才还是全才”的全社会热议。
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众眼中的“问题”青年,执着地在阅读和写作的道路上坚守着。
他说:“一个人可以不读学术专著,但一定要读各种各样的资讯。
我从十多岁开始看各种各样的书,每天的阅读量可能五万到十万个字。
”2000年,他凭借作品《穿着棉袄洗澡》获得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
他发表的首部小说是一部反映上海初三学生生活的小说《三重门》。
通过这部小说的发行,他一举成名,该书累计发行200万册,是中国近20年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在读大学时最热衷做三件事:编程、读书和修电脑,且张一鸣尤其热爱阅读。
如果说,编程和修电脑都是与他大学专业(软件工程)相关,上手也更为容易的话,读书于张一鸣应该是比较特别的爱好。
青年立志报国的名言
青年立志报国的名言1.立志求学报国的名人名言、故事项羽欲学万人敌摘取王冠上的明珠的陈景润金兵为灭,何宜家为?立志名言●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明·冯梦龙)●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雨果)●儿童有无抱负,这无关紧要,可成年人则不可胸无大志----(乔·吉·霍兰)●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清·金缨)●丈夫志气薄,儿女安得知?(宋·吕温)●人生各有志(汉·王粲)●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程颢)●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明·王守仁)●胸无大志,枉活一世●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汪·王夫之)●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南史)●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三国演义)●有志不在年高,我志空活百岁(清·石玉昆)●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既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拉罗什富科)●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糠(罗马尼亚)●鸟不展翅膀难高飞(朝鲜)●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朝鲜)●少年心事当拿云(唐·李贺)●志当存高远(三国·诸葛亮)●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清·顾炎武)●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孙中山)●以天下为己任(新五代史)●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唐·李世民)●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宋·文天祥)●鱼跳龙门往上游●卒子过河,意在吃帅●远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英国)●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与其当一辈子乌鸦,莫如当一次鹰(欧洲)●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
不要自以为聪明(圣经)●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宋·刘过)●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唐·李白)●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唐·邵谒)●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晋·傅玄)●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唐·刘希夷)●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唐·高适)●才自清明志自高(清·曹雪芹)●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三国·曹植)●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强行者有志(老子)●一人立志,万夫莫敌(明·冯梦龙)●心志要坚,意趣要乐●志坚者,功名之柱也。
《曾国藩家书》中不可不知的4个核心,附家训30条经典教育语录
《曾国藩家书》中不可不知的4个核心,附家训30条经典教育语录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出生显赫,生在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
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最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翰林庶吉士,封一等毅勇侯,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军事家、文学家。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一生谨遵的座右铭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清政府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所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下“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含近1500封信集“的不得不看的育人经典名著---《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中共收录了曾国藩书信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
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孙之辈,所以涉及范围甚广,是自古以来被研究研习的著名教育典籍。
今天我们就主要看一下其核心的4个方面的内容(俗称干货),以方便大家日后在相夫教子、为人处世中熟知和运用。
1.关于读书学习“业精之法在于专,读书应有恒心;读书贵在有常,学习贵在有恒。
定要坚持‘看、读、写、作’。
”其意思就是说,不管是读书学习还是工作都要专注、有恒心,读书要经常读,不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且要贵在坚持。
读书学习的时候也一定坚持“看、读、写、作”这四个法则。
现在由于受到电子化设备的冲击,纸质书籍受到了极大的冷落,好在国家及有关教育部门提出大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等,还有社会上出现的《朗读者》、《约读书房》、《教子有方》等读书性质的节目、公司和协会,这对纸质书籍的保护和传播都是一件好事情。
史学两司马
1、司马迁&司马光西汉的司马迁和北宋的司马光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两位史学家。
司马迁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光组织编写了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这两部不朽的名著被称为“史学双壁”。
2、司马迁-《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学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评价当时正在编纂的《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 (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包括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
3、司马光-《资治通鉴》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
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王鸣盛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曾国藩评价: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能窃物之理,执圣之权;又好叙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又好详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
梁启超评价: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
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把握议论性散文的论述思路(解析版)
16.散文两篇——群文阅读把握议论性散文的论述思路分析议论性散文的论述思路,主要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组织材料的,思考段与段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
【考点解读】具体来看,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划分层次,概括层意2.分析层次间的逻辑关系(总分、递进或并列等),看作者是怎样展开议论的3.深入分析局部段落,如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看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请用“∥”给文章划分层次。
2.简要分析本文(某段)的论证思路(论证过程)。
【技法点拨】答题模式:1.先概括每段的段意,再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段意分类、合并,最后得出文章的几大层次(一般是三或四个)。
2.先总述(指出、点明)……观点,再(从××方面)论证……观点(道理),最后总结观点/提出希望。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修炼“挫商”①人生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常常充满着挫折与失败。
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失败,我们应该修炼挫商。
②挫商,即承受挫折的能力。
承受能力越强,控商也就越高。
③无论条件多么优越,无论才华何等了得,生活总是充斥着不可预知的意外,没有谁的人生旅程一帆风顺。
④未经历小路的坎坷泥泞,哪能体会到阳光大道的平坦通畅?未经历风雪交加的困苦,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温馨?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煎熬,怎能体会到成功和胜利的喜悦?挫折和磨难,能拓展生命的宽度。
⑤当你的道路充满荆棘却不退缩,当你一次次跌倒后依然顽强地站起来,当你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却没有心灰意冷,你会迎来胜利的曙光,你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幸福!⑥自古以来,多少人面对挫折不屈不挠,从而让人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⑦司马迁,身受酷刑,用十余年时间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贝多芬,两耳失聪,却“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出气势磅礴的《命运交响曲》;董明珠,经历丧夫之痛却没有被击倒,让“格力”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大品牌。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家书》、《冰鉴》、《求阙斋文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诀》、《疆场竞斗之计》、《持家教子之术》、《为学之道》《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
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
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
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用兵动如脱兔。
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曾国藩谈读书之道
曾国藩谈读书之道一要定课程:每日课程:读熟读书十页。
看应看书十页。
习字一百,数息百八。
记过隙影(日记)。
记茶余偶谈一则。
每月课程:逢三日写回信。
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
(熟读之书是: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二要手到口到: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三要做到‚三有‛‚三法‛:‚三有‚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三法‛即是约、专、耐。
-〃约‛.读书如同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握神理所在,其他次要问题均能附会旁通。
‚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凡人为一事。
以专为精,以纷而散。
苟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
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谚日:‚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
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匆换彼书耳。
‚耐‛.读经有一耐字诀。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困时切奠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四要做到‚看、温、习、思‛:读书时应看、温、习、思四事并行。
‚看‛生书应该求快,不多读就显得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该精熟,不背诵则容易忘记;思考要经常,不这样就好比人哑不能说话,马跛不能飞驰。
这四点缺一不可。
要做到看、读、写、作并举。
‚看‛多用‚猛火煮‛;‚读’’则如‘‘鸡伏卵‛;‚写‛指练宇书法;‚作‛指作文吟诗。
——编摘自《曾国藩心述手记》《曾国藩家书》。
冰心和曾国潘读书方法总结
冰心和曾国潘读书方法总结冰心:一是博中有专。
所谓“博”,就是要“中外书籍都应当看,不但是文学,就是心理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都应当抱着‘开卷有益’的态度去多看”。
所谓“专”,则是重点要“多读一些古典文学,如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样,在作文时,在用字造句上,就会自然、流畅”,从而“使得我们在写情写境的时候,可以写得更简练些,更鲜明些,更生动些”。
不过,在阅读古典文学时,她又提醒我们,“应当去其思想之糟粕,取其词汇之精华”,做到“古为今用”。
二是熟读。
对此,她在《漫谈语文的教与学》中这样写道:“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在细读之后,还要熟读,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能生巧’,熟读了许多好句之后,使你不但能融化,还能创造,到了你自己能创造好句子的时候,你写作的能力,就大大地提高了。
”三是要做读书笔记。
即“在多读细读之后,应当常做笔记,也应当把自己所认为优美简练的词句”,或者“好句子和好字眼”,“随手摘写下来,因为经过书写一遍,更可以帮助我们记忆,也可以帮助背诵”。
曾国潘:1、读书不必一一求熟曾国藩认为,读书不必拘泥于“在精不在多”的说法,而是可以加快速度,“不必一一求熟”。
这是自古以来所有读书人一直在争论不休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精读和泛读的问题。
“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
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叶。
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
”“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
”如果今天看半页,明天看几页,再过几日又因为一些事而耽搁间断,几年也看不完一本书。
“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就像煮饭一样,一旦不加热饭就会变冷,用小火烧饭就会煮不熟,必须用大柴大火去烧才能很容易煮熟饭。
2、要精读还是泛读?关于读书是该精读还是泛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不一。
古人似乎更重视精读,认为能够自己研读一本书好过泛泛浏览许多本书。
宋代诗人苏轼就喜欢把一本书读许多次,还曾经抄写过《汉书》和《史记》。
《史记》10大名言警句
《史记》10大名言警句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时期到武帝之间的三千年历史,道尽了中国人的做事之术。
今天精选《史记》中的10大名言警句,细细领悟后,放大人生格局,提升人生境界。
1、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行。
释义:能做好一件事的人,不一定能把它讲得头头是道;能对一件事讲得十分透彻有理的人,不一定能做好这件事。
解析:理论和实践有时是脱节的,比如赵括纸上谈兵,带兵打仗却大败。
一位成绩好的人,不一定能把别人教好;一位好作家不一定掌握写作理论,一位理论丰富的批评家不一定写出好作品。
所以,在做事情时,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擅长的部分做到最好,正所谓:“一事精致,足以动人。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释义:做大事的人可以不考虑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在乎小的过错。
解析:鸿门宴上,众人欲助刘邦逃走时,刘邦顾虑到没有向项羽行辞别的礼,樊哙就对刘邦说了这句话。
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以大局为主,过分地苛求自己注意细枝末节,不能成就最终的大业。
兵家常说:做大事,不必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不要因眼前小利迷了双眼,乱了方向。
一时的牺牲,一处的放弃,并不是全盘皆输,而是赢来最终成功的可能。
3、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释义:开始时出一点差错,最后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欲成大事,须做事严谨,注重细节,总满足于“差不多”,最后就会“差很多”。
这句话跟前面的“大行不顾细谨”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
如曾国藩所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事情的时候,要有大的方向和目标,但从小的地方做起,注意细节,但不能聚焦于细节。
只要方向正确,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不必苛求。
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
4、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释义:把鸟打尽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没有用处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没用了,不如烹了吃了。
无论是君王还是霸主,一旦功成名就往往会向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开刀,因为这些人已成为他们的心头之患。
读书六法
读书六法:朱熹读书方法演绎*杨天宏中国古人将学习分为“耳学”和“眼学”,“耳学”是听,“眼学”是看。
贬义地说,“耳学”乃拾人牙慧,是低级阶段的学习方法,善学者应注重“眼学”而非“耳学”。
现在大学攻读学位是“耳学”和“眼学”并重,听老师授课,是为“耳学”,自己读书思考,是为“眼学”。
我们所强调的,是以“眼学”即自己读书为主。
但读书是有讲究的,并非所有人都会读书。
当初朱熹门人荟萃朱子平日训导,节序其要,得“读书六法”:一曰循序渐进;二曰熟读精思;三曰虚心涵咏;四曰切己体察;五曰着紧用力;六曰居敬持志。
朱熹将读书与修身养性相结合,所授读书六法,前三法基本上是“读法”,后三法偏重心性修养方面的功夫,有类“用法”。
今略仿朱子,演绎六法。
然演绎亦有不同路数,朱熹说:“汉儒解经,依经演绎;晋人则不然,舍经而自作文。
”我做演绎,依违汉晋,未必伦类,但于各位同学读书学习有所助益,非所忌也。
一、出入法。
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语》一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入”是寻求客观知识,了解作者表达的事实和见解,“出”是表现读书人的主观看法,读书应出入结合,主客观交互作用,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从程序上看,“入”是读书学习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读书的要求是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说的“无成执”。
所谓“无成执”就是虚心,虚心即心要空,就是无成见。
器物惟其空才能装东西,人要虚心才能接受新知识。
朱熹说:“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朱熹用“虚心涵咏”四个字对这段话作了概括,意思是读书时要虚怀若谷,反复咀嚼,忌穿凿附会,不能想当然,就像用秤去称东西一样,是多少就是多少。
余英时解释说,读书“虚心”,首先是要“无我”。
可见,读书没有想法不行,想法太多有时也会成为掌握旧学新知的障碍。
但对已进入第二阶段的读书人来说,要求就不同了,就应有主见有自我,就要讲究“出”了。
从曾国藩身上可借鉴些什么?
从曾国藩身上可借鉴些什么?作者:李烈钧来源:《观察与思考》 2012年第1期口李烈钧一中国近代史,被国共两党领袖同样推崇备至的人物,当属曾国藩。
《曾文正公全集》为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同好。
毛泽东16岁就通读《曾文正公全集》,当年他读过的这部书,至今还保留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1917年他再次通读以后,对中国历史人物作了一番研究,得出结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则是案头常置,时时翻阅,反复品悟,毕生研读。
他还准备了很多套《曾文正公全集》,不时拿来奖赏送人。
他认为这部书“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
”2009年,蒋氏后裔蒋孝严先生抵湖南,专程前往湖南双峰县,晋谒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一生,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
“立功、立德、立言”,仕途亨通,十年七迁,官至二品,乃至封侯,“生晋太傅,死谥文正”,史称“千古第一完人”。
他又是极具争议的晚清重臣,近百年来因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和办理“天津教案”而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人们多认同毛、蒋二位的推崇,说“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有关曾国藩的书籍一时“洛阳纸贵”: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曾国藩家书》、30巨册的《曾国藩全集》、《信稿》、《教子书》、《百家杂钞》、《处事金言》、《曾国藩大传》、《曾国藩诗文精选》、《曾国藩楹联精选》……一度出现了曾国藩“热”。
曾国藩成为一种现象:论学,毕生勤谨,推崇儒家,讲求经世致用,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论官,从进士升到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出落成后世风云人物亦为粉丝的盖世名相;论兵,一介书生,居然打造和统率了超越晚清“八旗”的最具战斗力的湘军;论臣,识人用人,麾下的人才遍及全国,多任督抚、提台、总镇,功高震主,令慈禧如芒在背,寝食不安,却能全身而退颐养天年……二曾国藩有言:“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衰。
”他身体力行,勤勉终生。
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二.曾国藩由礼部堂官引见,朝觐道光皇帝。
从曾国藩诗《小池》论其用世情怀渊源
从曾国藩诗《小池》论其用世情怀渊源作者:陈正博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内容摘要:曾国藩不仅是晚清名臣,也是诗文高手。
一首五古《小池》,将自己奋斗拼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读此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其用世情怀。
而理学思想、湖湘学派经世思想,危乱时局对英雄的呼唤是曾国藩用世情怀产生之本源。
关键词:曾国藩《小池》用世情怀《小池》是曾国藩作于道光二十六年的一首五古,时年曾三十六岁。
诗云:“屋后一枯池,夜雨生波澜。
勿言一勺水,会有蛟龙幡。
物理无定姿,须臾变众窍。
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
”①为了浅显易懂,在此我姑且把它译成白话文:在那不起眼的房屋后面有个更不起眼的干枯了的小池塘,平时像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有一夜风雨大作,使这小池塘波浪翻腾。
与江河大海相比这个小池塘就好比是一勺水的量,但是请不要小看这一勺之水,也会有蛟龙在里边呼风唤雨。
事物之理变幻无穷,无有定法,转眼间已经是千变万化成另一番景象。
作为一男子在生命未结束之前,能成就多大事业,又有谁能预料、能判定呢?曾国藩通过自然界之事理来喻示人生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有开拓进取敢于拼搏冲杀的精神,哪怕一勺之水也可生出蛟龙。
因此,不要在乎自己的出身和背景;干枯狭小的池塘也会有波澜壮阔的时候,所以人生天地间,要坚持自信,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风云际会,机缘一到便可成就一番事业。
读罢此诗,我们能感觉到在内容上并未有什么难解之处,但是我们真正要读懂曾国藩与他达到深处的共鸣,读懂他像孟子所云“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积极入世精神和用世情怀,我们就有必要了解清楚曾国藩作此诗的时间,当时所处的大环境,还有我认为尤为重要的曾国藩的思想经历与心境。
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曾国藩是在什么样的合力下发出“勿言一勺水,会有蛟龙幡”“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如此具有强烈用世情怀强音的。
一.儒家思想、理学思想的影响曾国藩生于湖南湘乡,今湖南娄底双峰县,家世农。
嘉庆二十年,曾国藩5岁,开始在家乡发蒙读书。
曾国藩的读书“条规”
湖 的人 民 日报 社 宿 舍 楼 , 近 的 书店 附
定论。我 少年时代总是很 崇拜那些聪 明的魔鬼式的人物 。按照我 的理解 ,
我把 人 分 为 四 种 : 慧 而且 仁 慈— — 智 比如 刘备 ; 慧但 是 不 仁 慈— — 比如 智
可 以借 书, 我哥 哥就给我 办一个证 , 大概是一天一块钱 。我就借 来《 头 无
年 人 民文 学 出版社 的版 本 。 定价 4 5 。 暗绿 封皮 , 面有 几 张插 . 元 3 前
欢洽 ” 四个字一带而过 , 意犹 未尽 , 印 象颇深。想来要是 当代文学, 必定 多 出几页空白的方框 。我也喜欢“ 乞怜
吕布无人救 , 骂贼 张辽反得 生” “ ,黄
我 觉得小时候 自己喜 爱的书 , 没有 太 过 阴柔的。少年 时候 , 看见一帮女 生
二 I! ! ! 曼翌 里 里! :: 竺兰 翌生
阅 ・ ・ ・ 读 快 乐
酋 读 国 书 名
二、 静坐 : 日不拘何 时, 每 静坐 四刻, 正位凝命 , 如鼎之 镇;
三、 早起 : 黎明即起 , 醒后不沾恋;
四、 读书不二: 一书未完, 不看他书;
五、 读史 : 三史( 史记》 《 念 指《 、汉书》 《 、后汉书》 , 日 )每 圈点十页, 虽有事不间断; 六、 谨言: 刻刻留心 , 第一工夫;
扎堆儿磕 着瓜子笑骂闲聊 , 少参 就很 与 。参 与 了思维也短路 , 衔接 不上 ,
说 不 出更 多的 话 。也 许 自己的 内心 ,
页; 还有一张“ 国军事地 图” 三 。像 温
酒斩 华雄 、 气周瑜 、 三 曹丕趁乱纳甄
口孺子 , 怎闻霹雳之声 , 病体樵 夫, 难
曾国藩最爱读的8本书:能通其一,就足以成就一番学问
曾国藩最爱读的8本书:能通其一,就足以成就一番学问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在学问和功业方面的成就,备受后世推崇。
曾国藩在读书、修身、治家方面的心得,一直很受人们的重视。
在《曾国藩家书》当中,他在不同时期向弟弟、子侄等人推荐书目、传授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心得。
其中,他最爱读的有8部书,被其视为枕边书,在军机政务之余随时披阅。
早期的八本书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三月,曾国藩在“致温弟沅弟”的信中,附录了他开的书目,其中有一项“熟读书”,其内容包括:《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
此外,还有“应看书”一项,但没有说明。
曾国藩要求自己“读熟读书十页。
看应看书十页”。
《易经》。
《曾国藩日记》记载,曾氏系统研读《易经》五遍:第一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起,至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结束,历时一年半,一天研读一卦,反复学习,几乎没有间断;第二遍,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至二月,历时两个月,每天二至三卦;第三遍,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至十二月,历时三个月;第四遍,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每天数卦,全部温习一遍;第五遍,同治十年(1871年)。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中位高权重而又全身而退,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受《易经》的影响。
特别是在他扑灭太平天国后,正是处于“不能退,不能随”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他拒绝称帝,另一方面清廷对其倍加疑忌和防范。
当时盛传一句话“赶走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他曾考虑解甲归田以避祸,但被幕僚谏止。
理由是,他已与太平军结下了深仇大恨,如果不手握兵权,必有身家性命之虞,即使朝廷放过他,仇人也绝不会放过他。
最后他想到了一个高招,这就是裁军。
但裁军暗藏玄机,那就是裁湘留淮,裁陆留水。
裁撤湘军以释清廷疑忌,保留李鸿章的淮军,并力保湘军水师转为正规军,既保存了实力,又确保了自身地位和安全,实现了“吉”的结果,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功高盖主而寿终正寝、善始善终的奇迹。
曾国藩家书中不可不知的4个核心,附家训30条经典教育语录
《曾国藩家书》中不可不知的4个核心,附家训30条经典教育语录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出生显赫,生在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
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礼》、《史记》文选。
最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翰林庶吉士,封一等毅勇侯,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军事家、文学家。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一生谨遵的座右铭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清政府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所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下“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含近1500封信集“的不得不看的育人经典名著---《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中共收录了曾国藩书信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
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之辈,所以涉及围甚广,是自古以来被研究研习的著名教育典籍。
今天我们就主要看一下其核心的4个面的容(俗称干货),以便大家日后在相夫教子、为人处世中熟知和运用。
1.关于读书学习“业精之法在于专,读书应有恒心;读书贵在有常,学习贵在有恒。
定要坚持‘看、读、写、作’。
”其意思就是说,不管是读书学习还是工作都要专注、有恒心,读书要经常读,不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且要贵在坚持。
读书学习的时候也一定坚持“看、读、写、作”这四个法则。
现在由于受到电子化设备的冲击,纸质书籍受到了极大的冷落,好在及有关教育部门提出大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等,还有社会上出现的《朗读者》、《约读书房》、《教子有》等读书性质的节目、公司和协会,这对纸质书籍的保护和传播都是一件好事情。
父母一定要多带孩子一起读书按照曾老说的,我们在读书上,不仅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认真看着读,读完最好是写一篇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节选
《曾国藩家书》节选(原文和译文)一原文: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
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
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
看书与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
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
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
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
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骈体文,数者不可不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
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
此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
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仲弓问仁”一章,言敬恕最为亲切。
自此以外,如“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人望而畏”,斯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
孔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已”,“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
尔心境明白,于恕字或易着功,敬字则宜勉强行之。
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谨。
译文:读书的方法,看、读、写、作这四样,每天都缺一不可。
看的,就像你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和《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
读的,就是像《四书》《诗经》《书经》《易经》《左传》等经典,《昭明文选》,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的诗,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文章,不高声朗诵,就无法体会其中雄伟的气概;不反复吟咏,无法领略其中深远的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至武帝五代汉皇的后妃, 以正后为主, 兼及妃嫔 和后妃亲族,篇中的几位皇后都出身微贱, 但却通 过不寻常的经历当上皇后, 有的阴差阳错, 有的事
‘ 外戚世家 “ 记述的是汉高
2015 年第 3 期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俞樟华,沈灵超:曾国藩论‘ 史记“ 为文之法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㊃ ㊀ 2 ㊀ 9㊃ ㊀
(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在取材上紧扣主旨,量身选材;在情感上自鸣郁抑,情感喷涌;在气势上文气承接,迈远骞举;在剪裁上详略得当,繁简相宜; 在谋篇上先后有序,布局巧妙;在语言上用词洁准,叠词复笔㊂ 曾国藩还以‘ 史记“ 为圭臬,在自己的传记文章写作实践中进 行了借鉴运用㊂ 关键词:曾国藩;‘ 史记“ ;为文之法 收稿日期:2014-09-23 中图分类号:K206㊀ ㊀ ㊀ 文献标志码:A㊀ ㊀ ㊀ 文章编号:1009-5128(2015)03-0028-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13&ZD111) 女,浙江慈溪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㊂ 作者简介:俞樟华(1956 ) ,男,浙江临安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传记文学研究; 沈灵超 ( 1991 ), 摘㊀ 要:曾国藩受桐城派的影响,自小浸淫‘ 史记“ ,受其影响深远,对其为文之法十分推崇,并进行了相关评点,主要是
出偶然㊂ 一个微贱女子变成了天下最尊贵的妇人, 令人不可思议,于是司马迁用了 命 字作解㊂ 篇以 命 字为骨, 开首一序, 即接连点出, 以下步 后以重亲,故与其生子万方, 终无子 ㊂ 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 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 知者, 归之天命㊂
[5]412
通
行,寥寥几笔,形神俱备,俱为烈丈夫㊂ 他们的存在 强化了文章所传达的主旨命意, 皆为烈字衬托出 光芒
[1]387
的中流砥柱,他深受桐城派方苞㊁ 刘大櫆等人尤其 也㊂ 姚先生持论闳通,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
[1]250
㊂ 同时,曾国藩还是桐城中兴
㊀ ㊀ 方苞是清代桐城文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 ‘ 又书 货殖传后“ 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义法理论, 为桐城派 的论文 标 准 奠 定 了 基 础㊂ 他 说: ‘ 春 秋 “ 之 制 义 法,自太史公发之, 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㊂ 义即 ‘ 易“ 之所谓 言有物 也, 法即 ‘ 易 “ 之所谓 言有 序 也㊂ 义 以 为 经 而 法 纬 之, 然 后 为 成 体 之 文㊂ [2]58 所以方苞论文, 不仅注意其思想内容, 而 且非常强调文章的笔法㊁技巧,从文章的选材来说, 他主张 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 [2]136 ㊂ 他 认为司马迁在 ‘ 史记 ㊃ 留侯世家 “ 中所说的 留侯 从容与上 言 天 下 事 甚 众, 非 天 下 所 以 存 亡, 故 不 著 , 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 也㊂
第 30 卷 第 3 期
2015 年 2 月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㊀来自Vol.30㊀ No.3
Feb. 2015
ʌ 司马迁与‘ 史记“ 研究ɔ
曾国藩论 ‘ 史记 “ 为文之法
列传“ 为 子长最不满于公孙弘, 讽刺之屡矣 也
; 评 ‘ 儒林
子长既 薄 其 学, 又 丑 其 行, 故 褊 衷 时 时 一 发 露 诸人,具有瑰玮绝特之气, 赞中仍自寓不轻于一死 之意㊂ 子 长 跌 宕 自 喜 之 概, 时 时 一 发 露 也 这些评论,都是切中肯綮的㊂
[3]58
;评‘ 季布栾布列传“ 为 状季布㊁ 季心㊁ 栾布 ㊂
[3]54
召必俱死而弃小义; 中途乞讨, 心志坚定; 忍辱负 重,攻克郢都,没有找到昭王,竟 掘楚平王之墓,出 其尸,鞭三百
[5]487
伍子胥头脑清楚, 眼光尖锐, 知应父之 ,疯狂复仇㊂ 伍子胥为吴王立下
[5]488
汗马功劳,受谗言被赐死前留下 抉吾眼悬吴东门 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达了身遭诬害的愤慨,对吴王昏庸的憎恨㊂ 此等人 物不可不谓之 烈 也㊂ 然这些还不足, 曾国藩更 为赞叹的是这篇列传除伍子胥之外, 又涉及了渔 夫㊁专诸㊁申包胥㊁白公胜㊁石乞等诸多人物,或言或 的遗言, 激烈地表
论 古 文, 总 须 有 倔 强 不 驯 之 气, 愈 拗 愈 深 之 奇辞大句,须得瑰玮飞腾之气驱之以行, 凡堆重处 皆化为空虚,乃能为大篇, 所谓气力有余于文之外 也,否则气不能举其体矣
虽要归有良然者, 然亦由子 的想法㊂ 虽然曾国藩
不赞同‘ 外戚世家 “ 中太史公的观点, 但他依然对 其紧扣 命 字的写作方法予以肯定, 感叹 俱含命 字之意在言外 节通灵,显出了章法的高妙㊂ 由此可见, 曾国藩在 评点‘ 史记 “ 时注重辩证看待, 对于有异议的观点 提出想法,同时赞赏文章紧扣主旨选材的方法, 对 ‘ 史记“ 其他篇章亦多次提及,如 ‘ 陈丞相世家 “ , 他 评道: 阴谋奇计,是‘ 陈平世家 “ 着重处㊂ 二语为主㊂
这
身份地位相似㊁ 关系相近的人写在一起, 而且注重 使所选材料紧扣主旨, 暗含命意, 如对于 ‘ 外戚世 家“ ,曾国 藩 就 评 点 道: 通 篇 注 重 命 字㊂ 首 段 吕 后,末指明天命, 后薄后㊁ 窦后㊁ 王后㊁ 卫后, 亦俱含 命字之意在言外㊂
[3]52
曾国藩也认为太史公在取材成篇时, 不仅常把
[3]54
步限定,再不脱离㊂ 有明应处, 如 此岂非天耶 , 非天命, 孰能当之 等句是㊂ 有暗写处, 如 吕太
[4]54
和,使得文章节奏紧凑,主旨鲜明,令人赞叹㊂
, 亦使得诸人之 烈 相 互 穿 插, 互 为 应
对于太史公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㊂ 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㊂ 周之兴也以姜
[3]54
如果说‘ 外戚世家 “ 主要是选用多人的材料去
胥列传“ 则是以一人为主传,以众人去衬托主传者,
㊀ ㊀ ㊀ 二㊁ 借以自鸣其郁耳 自鸣郁抑,情感喷涌
㊀ ㊀ 文学是人喜怒哀乐的载体,包含着人对生命意 义的探索㊂ 曾国藩认为太史公亦是将其个体体悟 及情感融入了‘ 史记 “ 之中, 余读 ‘ 史记 “ 亦 大抵 率寓言也 ㊂ 列传首伯夷, 一以寓天道福善之不足 据,一以寓不得依圣人以为师㊂ 非自著书, 则将无 所托以垂于不朽㊂ 次管㊁ 晏传, 伤己不得鲍叔者为 之知己,又不得如晏子者为之荐达㊂ 此外如子胥之 愤㊁屈原之枉, 皆借以自鸣其郁耳㊂ 非以此为古来 伟人计功薄也
蓄, 则 读 之 亦 易 尽㊂ 故 深 于 文 者, 必 敛 气 而 蓄 城派前期柔弱的文风; 另一方面是当时时势艰难, 国运黯淡,需要雄浑阳刚之气㊂ 所以曾国藩对 气 势 的论述较多, 如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意
[1]106 [1]678
文之雄健,全在气势㊂ 气不正, 则读者索然; 势不 曾国藩非常重视阳刚之气,一方面是要力矫桐 , 余
[3]62 [3]53
命 字剪裁材料, 组织篇章, 使文章紧凑连贯, 骨
㊂ 一个 命 字贯穿全篇, 紧扣
‘ 酷吏列传“ 则曰: 通首以 法令滋章, 盗贼多有
对于
暗合 命 之主旨,多人合传, 主次相同, 那么 ‘ 伍子 从而体现文章主旨㊂ 故曾国藩如此点评: 子胥以 报怨而成为烈丈夫㊂ 渔父之义㊁ 专诸之侠㊁ 申包胥 之乞师㊁白公之报仇㊁石乞之甘烹,皆为烈字衬托出 光芒㊂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外, 曾国藩还注意到 ‘ 淮阴
亡归因于女人的观点予以否定, 并针对太史公 孔 于当世艳称之功臣封爵者,皆不甚满意㊂ 常以不可 长褊衷,不能忘情于功名, 故时时以命字置诸喉舌 之间㊂ 若仲尼, 则罕言命, 且不答南宫适㊁ 羿㊁ 禹稷 之问,兹其所以为大也
[3]52 [3]58
这种把兴
的观点, 提出了 子长
俞樟华,沈灵超
㊀ ㊀ 方苞七八岁就 潜观 ‘ 史记 “ , 从此爱上了司 马迁的文章㊂ 曾国藩受桐城派的影响, 也自小浸淫 ‘ 史记“ ,对其十分推崇, 言 ‘ 史记 “ 为 不可不熟看 之书
[1]456
㊀
㊀ 一㊁ 俱含命字之意在言外 紧扣主旨,量身选材
马迁㊁韩愈五家
,并说 余于古文,志在效法此三人,并司
[3]62 [3]56
㊀ ㊀ ㊀ 三㊁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文气承接,迈远骞举
㊀ ㊀ 从此后历朝历代对于 气势 的论述层出不穷㊂ 到 晚清时期,文人已十分注重文章的气势, 比如刘大 櫆说: 行文之道, 神为主, 气辅之㊂ 势㊂
[7]76 [6]3
正因为太史公不只是为了记载史实, 而是融入
气势 一词古已有之,曹丕首创以 气 论文, 林纾也言:
为表明自己写‘ 史记 “ 的初衷; 传管仲㊁ 晏子是感伤
㊂ 曾国藩认为太史公传伯夷是
㊀㊃㊀30㊀㊃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第 30 卷
自己没有鲍叔这样的知己,没有晏子这样的人为自 己荐达;传伍子胥㊁屈原是借他们表达抑郁悲愤,并 不是单单为了记载古人的功过是非㊂ 了情感,所以使得 ‘ 史记 “ 的文学性得到了大大提 升㊂ ‘ 史记“ 中的传世名篇大多融入了太史公的情 感,有悲愤㊁有抑郁㊁有讥讽㊁有感慕, 亦有自喜㊂ 所 以曾国藩认为篇章之所以动人心魄,人物之所以令 人难忘,是因为太史公把情感注入笔端, 让读者与 文中人物以及文字背后的作者产生了共鸣㊂ 所以 曾国藩评‘ 屈原贾生列传 “ 为 怀王入秦不返, 战国 天下之公愤,而子长若引为一人之私愤, 既数数著 之矣㊂ 此篇尤大声疾呼, 低回欲绝
[5]411
曾国藩
侯列传“ 这样只选取生平寥寥几事而勾勒人物, 量 身选材而体现主旨的文章㊂ 曾国藩赞叹太史公 举 一纲而万目张 的方法, 即抓住人物一生中的几件 大事进行情节安排,事件不多却将人物性格命运交 代清楚,读之形象鲜明,主旨深刻㊂ 曾国藩评 ‘ 淮阴 侯列传“ 为 彭城败散, 而后信收兵至荥阳, 破楚京 索之间㊂ 下魏破代, 而后汉辄收信精 兵㊂ 荥 阳 距 皆高祖 有 急, 赖 信 得 全㊂ 子 长 于 此 等 处, 颇 为 用 意㊂ [3]57 韩信一生有许多事情, 而太史公并不一一 赘述,只在 高祖有急, 赖信得全 的 三役 上 用 意 ,事件不多, 却让人印象深刻, 韩信功劳之大一 目了然,与后文韩信之死作对比,让人深发感慨㊂ 方法很是看重,他亦在自己的文章写作实践中予以 运用㊂ 如在 ‘ 葛寅轩先生家传 “ 中, 文章开始写葛 寅轩少时的举止异于常人, 再写其游学, 又写其十 三岁时祭父,然后写他思念母亲归家而救母, 母去 世后服丧至诚㊂ 这些情节把葛寅轩一生的行事选 择了几件要事徐徐道来,特别是后面一部分更是突 出了葛寅轩待母至孝㊂ 这篇文章层层递进, 前面写 后写待母至孝达到高潮, 将他一生为人之 孝 表 现得淋漓尽致, 孝 字分外凸显㊂ 太史公笔法的 精髓,被曾国藩运用得非常娴熟㊂ 葛寅轩少时举止㊁ 游学以及祭父几件事作了铺垫, 由上观之, 曾国藩对于紧扣主旨, 量身选材的 楚,成皋围急, 而后汉王至赵, 驰入信壁㊂ 此三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