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关键词:地层分布黄土湿陷性地基处理方案
1 工程概况
1.1 地层分布如下:
第①层:填土(q4ml),浅黄色,稍密,稍湿,主要以黄土状粉土为主,局部含生活垃圾及混凝土块、砖块等建筑垃圾。层厚为0.30~7.00m。
第②层:黄土状粉土(q4al),浅黄色,稍密,稍湿~湿,中等~高压缩性,见孔隙,层厚为2.70~19.8m。
第③层:砾砂(q4al),红褐色,稍密,稍湿~湿,局部含少量粗砂,粒径大于2~18mm的颗粒质量约占总质量的30%以上,主要成分为石英、石灰岩,局部见粉土透镜体。层厚为0.6~8.3m。
第④层:粉质粘土(q4al),黄褐色,很湿,可塑,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层厚为0.5~5.3m,层顶埋深7.40~22.20m,层顶高程1871.62~1880.75m,层底高程1870.62~1879.55m。
第⑤层:角砾(q4al),红褐色,稍密,稍湿,呈棱角形,颗粒级配不均匀,一般粒径为2~20mm,最大粒径50mm,主要成分为石英、石灰岩。层厚为1.00~9.9m。
1.2地下水埋藏条件
本工程所在地为潜水,稳定水位在地下,9.60~15.60m,地下水高程1770.72~1872.60m。
1.3 场地黄土湿陷性评价
根据原状土样室内试验结果,拟建场地湿陷性黄土底深度厚度为约7.0~12.0m,计算自重湿陷量为δδzs为10.05~97.95cm,总湿陷量δδs为40.8~128.1cm,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该建筑场地湿陷类型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一般为中等~强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iv(很严重)。
2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及地基基础方案
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场地内,②黄土状粉土厚度较大,层位稳定,处理后可作为浅基础的持力层;③角砾层较稳定,厚度及埋深变化不大,可作为桩基持力层;⑥泥岩,层位稳定,厚度较大,埋藏较深,可作为桩基持力层。该场地未见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和地基稳定,适宜进行本工程的建设。
2.1 基础方案和地基处理方法建议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强夯法、垫层、挤密桩、预先浸水、化学加固、桩基等。
2.1.1 强夯法
强夯法在国际上称动力压实法或动力固结法,这种方法是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士夯实,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地基性能。
由于该场地的湿陷性黄土厚度达到7.0~12.0m,而强夯法的处理深度一般在3.0m~12.0米,满足要求,从技术角度看,此方法可行。
2.1.2 垫层法
就是将基础底面以下不太深的一定范围内的湿陷性黄土挖去,然后以质地坚硬、强度较高、性能稳定、具有抗侵蚀性的砂、碎石、卵石、素土、灰土、粉煤灰、矿渣等材料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分层充填,并同时以人工或机械方法分层压、夯、振动,使之达到要求的密实度,成为良好的人工地基。
由于该工程的湿陷性黄土厚度较大,如果采取此法的工程量大,此地附近也没有大量的换填填料,故此法不可行。
2.2.3 挤密桩法
土桩、灰土桩挤密法是利用沉管、爆扩、等方法,在地基土中挤压成桩孔,迫使桩孔内土体侧(横)向挤出,从而使桩周土得到加密;随后向桩孔内分层填人素土或灰土等廉价填料穷实成桩,桩体填料也可采用水泥土、二灰(石灰、粉煤灰)或灰渣(石灰、矿渣)等具有一定胶凝强度的材料。土桩、灰土桩等挤密地基由桩体和桩间挤密土组成人工复合地基,共同承担上部荷载。土桩、灰土桩挤密法的主要特点是对桩间土的原位深层挤密,因此也可称为挤密桩法或深层挤密法。
此法,适合于较厚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适合此场地的地基处理。
2.2.4 桩基
该场地分布有呈稍密~中密状态的⑥角砾层,层面稳定,是良好的桩端持力层。桩可采用钻孔桩、也可采用人工挖孔桩。采用人工
挖孔桩须降水,成本高,填土较厚处容易塌孔,必须采取防护等安全措施。
2.2 方案选择
按照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则,采用灰土挤密法,在缺乏建筑经验的地区,应于地基处理施工前,在现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试验或试验性施工,试验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取得必要的参数再进行地基处理施工。填土和黄土状粉土不作处理不得作为地基。
3 结论
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水文条件和各种材料的造价等因素,选择一种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实惠的处理方案,消除地基土湿陷性,均匀性得到改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等均达到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