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子学做老师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2)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2)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篇三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教育的任务重在德教。
在奴隶制崩溃的春秋时代,官学衰废,私学兴起,思想流派随之产生,法家,道家,儒家先驱人物出现,宣传各自的主张。
孔丘是儒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改良,试图利用教育的力量改良社会。
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并流传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教育的主流,他主张自觉修养德行,树立了优秀教师的典范。
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他提出了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
力求走中庸之道,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大浪淘沙以后,孔子的德育精髓已经深深渗透在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儿女们的灵魂之中。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鲁国陬邑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孔子三岁父逝,母亲颜徵迁居曲阜闕里,家教中重视对他的礼仪之教。
当时,鲁都曲阜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保存着西周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社会的动荡,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
在思想意识上,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
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尚贤思想都有发展,时代变化给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响。
(一)重视德育的作用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教育中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
加强感化性的礼教。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就是说: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整顿风俗,人民就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与领导。
所以,对人民进行整治伦理说教,转变人民的思想,有助于国家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朝着恢复周礼的政治目标前进。
如今,我们的社会正在呼唤德育的回归,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正在走向衰退,比如:一些人在电影院,公共汽车,候车大厅,候机大厅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一些人为了利益,不顾后果,不顾他人及后代,如: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仍然有人屡屡触碰这根红色道德底线:饭店里面地沟油依然泛滥,粮食中的农药严重超标,从前人们爱吃新米煮的米饭,喝新米熬的粥,如今连农民自己家留下来专门供自己吃的新米也不吃了,他们都知道,米里面有毒,需要放置几个月以后才能吃。
【最新文档】请大家端身正意,向大成至圣先师,向孔夫子行三拜礼-范文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请大家端身正意,向大成至圣先师,向孔夫子行三拜礼篇一:晨始拜圣(息毕拜圣)起座端身正意整理衣冠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行礼(拱手,高揖)为天地立心(拜——兴)为生民立命(拜——兴)为往圣继绝学(拜——兴)为万世开太平(拜——兴)礼成向老师行礼(先生早上好)向同学行礼(同学早上好)篇二:传统文化主持词2学生干部培训——中国传统文化开场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鞠躬)感谢大家参加这次的培训,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鞠躬)今天我们还请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首先让我们向他老人家三鞠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今天能向这么多高尚的人学习,我深感荣幸,谢谢你们!(鞠躬)中医上说,每鼓掌一次,就是打开心包经一次。
我们的手上有数百个穴位,鼓掌时可振荡气脉,带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轮回,将体内的污秽之气从手指的尖端排出,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利;另外,鼓掌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肯定和赞赏!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健康,鼓掌吧!现在我要给您一些温馨提示:1. 学习期间请您一定保持安静。
2. 学习期间请您把手机关闭或调为震动。
3. 出入会场、进餐厅吃饭都要排队,“长者先,幼者后”。
4. 就餐时请您一定“食无语”。
5. 取餐时,请您依量而取,“勿拣择,勿过则”。
6. 就餐完毕请您收拾整洁自己的座位和餐具。
7. 每次课程开始前,我们要向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礼8. 每次课程开始前,我们要诵读《弟子规》。
9. 每次就餐前,我们要一起恭诵感恩词。
下面让我们学一下鞠躬礼《弟子规》教我们“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鞠躬礼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我们弯下腰向别人鞠躬,就是不断地折服自己的傲慢心,让自己变得谦卑,有礼,而一个谦卑有礼的人,将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
项橐,是孔子的老师。
孔子年轻时就对项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渴望能够向这位贤人学习。
于是,孔子决定前去向项橐拜师学艺。
当孔子来到项橐的家中,他向项橐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并请求能够成为项橐的学生。
项橐看到孔子的诚意,便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孔子成为了项橐的学生,开始了他的学问之旅。
在项橐的教导下,孔子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受到了很多启发。
项橐不仅在学问上给予孔子指导,还在为人处世、做人做事方面传授了许多道理。
孔子虚心地向项橐请教,认真地学习每一条教诲,努力地将这些教诲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在项橐的教导下,孔子逐渐成长为一位博学多才、有着深厚思想的人。
他不仅在学问上有所成就,更在为人处世、做人做事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项橐的教导对孔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不仅是孔子个人成长历程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的教导,一个人的成功也需要有一位良师的引领。
而孔子正是在良师项橐的教导下,成长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师生关系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非常重要。
良师的教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一个好的学生也可以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
这种师生关系的传承,也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
因此,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不仅是孔子个人成长历程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的教导,一个人的成功也需要有一位良师的引领。
而孔子正是在良师项橐的教导下,成长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师生关系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非常重要。
良师的教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一个好的学生也可以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
孔子拜师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我校于2023年4月15日开展了“孔子拜师”主题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孔子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为核心,旨在引导教师们学习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活动目标1. 通过对孔子拜师故事的学习,增强教师对尊师重道传统美德的认同感。
2. 激发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情,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内容1. 主题讲座:孔子拜师的故事活动伊始,由我校历史教研组长张老师主讲,为大家详细讲述了孔子拜师的故事。
张老师从孔子的成长背景、求学经历以及拜师的原因等方面,生动地展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尊敬师长的精神风貌。
2. 分组讨论: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在讲座结束后,全体教师分为四个小组,围绕“尊师重道的重要性”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各组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对尊师重道理解的感悟,以及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美德。
3. 案例分析: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针对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这一议题,各组教师分别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涵盖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等多个方面,通过分析案例,教师们对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 互动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在互动交流环节,教师们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
有的教师介绍了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分享了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有的教师讲述了如何开展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总结发言:传承尊师重道,共创美好教育活动最后,校长李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
李老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老师强调,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同时,李老师鼓励教师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创建美好的教育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汲取孔子教育智慧,做“四有”好教师
汲取孔子教育智慧,做“四有”好教师作者:史艳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8年第26期孔子是万世师表,是金声玉振的集大成者。
作为孔子故里的一名普通教师,时常想孔子是怎样当老师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什么?怎样做一名好教师?通过读书学习及二十年的亲身教学实践有了一些体悟:做一名好教师。
一、“学而不厌”,做终身学习的教师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马卡连柯也曾经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可见,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对教师站稳讲台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专业素养高、知识渊博的教师呢?我想唯有学习。
阅读无疑是学习的好渠道。
书籍就像是一架梯子,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
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仔细研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陶行知教育名篇》、《给教师的建议》、《第56教室的奇迹》以及专业书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我们也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理论水平。
《荀子·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摆正了这样的心态,我们便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教到老,学到老,不断给自己“充电” 、“扩容” 、“刷新” ,更新知识,创新理念,超越自我,厚实为师的底气。
这样的我们才能才气横溢,充满魅力,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二、“诲人不倦”,做关爱学生的教师“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谦虚地说他只做到了这些事,其实做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
诲人不倦,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来自于对学生无私的关爱。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老师,每年教的学生当中总有一些学困生,他们的基础差到无法想象的程度,很多次都想放弃他们,心想再怎么辅导,能有多大提高呢?可是,经了解发现这些在小学就已经掉队的孩子,落后是有原因的,他们有的是残缺家庭的孩子,有的是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赴孔子学院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面试攻略
本次考试分成三个部分:综合能力面试、英语测试、心理测试。
半天内必须完成这三项测试,工作人员会引导我们参加测试。
考前我们需要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的考号和姓名。
根据工作人员的安排,有些同学先进行综面或者外语测试,我首先进行的是心理测试,40分钟完成200多题,凭自己的第一感觉选择答案,这项测试有测谎试题,同一个意思的问题会换好几种说法反复问,所以不要多想,选择第一感觉的答案。
心理测试结束后我还是在候考室等待工作人员的安排。
上一批进行综面和外语测试的同学回到候考室后我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进行其他项目的考试。
综面主要测试专业知识、应变能力、教学技巧、中华才艺等。
进入综面考场先把之前写有姓名和考号的白纸对准考场里的摄像机,表示是你本人来参加考试,接下来主考老师开始进行面试。
老师都很和蔼可亲,面带微笑和我们打招呼,瞬时我缓解了之前紧张的心情,开始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一题:写出“去西安做生意了”的拼音,注意首字母大写、词与词之间分开写,还有就是最重要的隔音符号要记得写。
第二题,写出“安”的笔顺。
第三题,词语辨析,“满意”与“满足”有什么区别?第四题,老师给出两个句子,哪一个句子可以说,哪一个句子不能说。
“我写了20分钟的汉字。
”和“我写着20分钟的汉字。
”第五题,说课和模拟课堂,这一环节老师会模拟成学生,有各种突发情况。
我所要说课和试教的是一个语法点“动词+过”。
这一部分结束后,负责文化交际的老师开始提问:1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2你想要组织一次活动,但是学校的经费不够,你怎么办?3让学生了解十二生肖,设计一个课堂教学。
回答问题时不要紧张,尽量说的有条理和全面,老师也会引导你如何回答,所以不用担心回答不出问题。
这几个问题回答完毕后第三位老师开始提问。
他首先问的是你有什么才艺展示?我的才艺展示是剪纸,事先已经剪了几幅作品(鸳鸯并蒂莲、鲤鱼荷花和“喜”字)带入考场,老师看了以后说,你的剪纸很精美,但是过于复杂了,你如何教自己的学生呢?我的回答是先教学生简单的剪纸,于是我展示了我剪的“喜”字。
读孔子论语 做四有好教师
读孔子论语做四有好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培养一大批好老师。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呢?是优美的语言,是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与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好老师的“四有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细细揣摩之下,我发现无论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标准,还是《论语》中的教育思想,都把“德智”放在首位。
我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历史的车轮把我们载到21世纪的今天,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艰巨任务,祖国对人民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树立起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信念和决心。
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既是伟大崇高的事业,又是平凡、琐碎的事业;既是为祖国和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又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事业。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拥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必须具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具有将自己的知识,才华、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和决心。
人们把教师比喻成“园丁”、“蜡烛”、“铺路石”,歌颂的就是这种献身精神。
为此,虽然我参加工作已有二十几年,但总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想起前两年班内转来的两个学生如今的变化,我是颇有感触。
两个学生同样遭受了被原班级老师和同学所歧视的经历,原因是他们学习成绩差。
开始我也是不想收这样的学生的,毕竟成绩是考核老师的依据之一,但后来被家长的眼泪打动了,他们不想孩子一直生活在那样终日受歧视的环境里。
我也是母亲,哪个母亲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
出乎意料的是在我和同学们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后,他们由一开始的战战兢兢变得活泼可爱,成绩也很快的追到了班级平均分。
由此我不禁想:一个道德缺失的人怎么来教育人呢?这样的教师又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呢?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
三、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变可以弗 畔矣夫。”[译义: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 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孔子虽然重视知识的学习,但是他并没有将求 知摆在第一位,对于孔门弟子来说,最重要的是 “行”,先做好为人的最基本的事情,然后在有余 力的情况下,再去学习知识。 就是《弟子规》中 说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反 思。反思可以让人警醒、明辨、清醒、智慧。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是与 他有强烈的自省(即反思)意识分不开的。 孔子主张要自觉地省察自己,正确地认 识自我,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并彻底地加以改正,逐步成为一个道德高尚 的人。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存在缺点 与不足,不可能完美无缺。普通人与贤人之 间的差距就在于各自的道德修养上。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与学 生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出示范,以具体 的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正人先正己,如果 自己都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和管理 学生呢?要教人,就得自己先学会怎么做人。 孔了作为教师以身作则的言行,展现了他的 人格魅力,提供了学生效法的榜样,为我们 当前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在孔子看来,在人际交往中能否做到诚实守信, 是评价人们交往、交友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根本 标准。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人际交往,才能形成 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才能使这种关系得以维系和 保持。孔子说,结交正直诚实的、心胸开阔的、见闻 广博的“益友”,有利于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如果结 交谄媚奉承的、口是心非的、花言巧语的“损友”, 则有害于自己。区分“益友”和“损友”的根本标准 就是诚信。 孔子坚持“自己说过和承诺的话语,就一定想办 法坚守信用,力图完成和办到所承担的事情”。对于 无诚信之人,孔子给予的评价是“得不到别人的信任, 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
孔子拜师读后感12篇
孔子拜师读后感12篇孔子拜师读后感1今天,老师让我写《孔子拜师》或《爬天都峰》的读后感,我选择了《孔子拜师》。
我刚看到这篇课题的时候,就感到奇怪了。
心想孔子是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大圣人,怎么会拜别人为师呢?难道他的学问还不够多吗?我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读完了这篇课文。
原来,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就拜洛阳大思想家老子先生为师,继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不像有些骄傲的人学了一点点知识就自满自足再不求上进。
有个成语叫“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就是谦虚的兵一定会胜利,骄傲的兵一定会失败。
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叫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就是,三个同行的人当中,一定有一个人的优点值得我学习。
正因为孔子的谦虚好学才是他的知识更加丰富和渊博,才使他成为让后人敬仰的万世师表。
孔子的那种好学的品行更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孔子拜师读后感2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
我受到了巨大的启发。
这篇文章讲了孔子已经是当年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骄傲,也不满足。
还是要更谦虚学更多知识。
孔子30多岁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还不够多,还不够渊博。
所以就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想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
经过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来到了洛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写出了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好品质。
孔子这么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啊!一想到自己,我的脸一下变得红的就像苹果一样。
记得我上一年级时期末考试前的一个下午,我放学回家把作业写完。
我觉得自己学习差不多,都是99分,我就自由自在的玩了起来。
爸爸回到家,看见我还在玩,生气的对我说:“明天就要考试了,还不赶快复习还有心思玩,你明天能考好么?”“爸爸。
”我的话还没说完他就把我的话打断了。
我只好去复习。
第二天考试,第三天发下来成绩,一个99。
5分,一个99分。
通过学习《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学无止境。
我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学习,长大做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文档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没有教育便没有文明;教师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工程师。
在不同时期教师的地位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特别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的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实现由传统教育思维方式向当代素质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是素质教育方针能否真正落实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如何才能实现教师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问题。
在读了《受用一生的论语智慧》一书后,笔者从中得到了新的启发:孔子的“有教无类”、“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济世功能”等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师如何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为当代教师如何处理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没有出身贫富、贵贱之分,其实质就说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那么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来说,如何实现教育平等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思考如何才能使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素质教育能否践行的关键一步。
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要面向全体同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同学,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老师要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孔子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孔⼦名⾔三⼈⾏必有我师的故事1.孔⼦的故事和名⾔⼀、孔⼦的故事1、孔⼦让孩⼦做⾃⼰的⽼师。
在春秋的时候,孔⼦经常会带着⾃⼰器重的⼏名弟⼦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
有⼀天,孔⼦和弟⼦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的时候,遇到了⼀个⼩孩⼦在路上玩碎⽯⼦,挡住了这⼀⾏⼈的去路。
孔⼦说:“⼩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
”⼩孩指了指⾃⼰的⽯⼦堆对孔⼦说:“⽼先⽣,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转过头去看了⼀眼,发现⼩孩⼦搭建的是⼀座城堡。
孩⼦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下⼦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孩⼦名字,⼩孩⼦也如实告诉了孔⼦。
在交流中,孔⼦知道了孩⼦才七岁,孔⼦转头就跟⾃⼰弟⼦讲:“这孩⼦如此⼩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师的⼈啊。
”2、客观推动好事的发展。
在很久之前,孔⼦路过⼀个地⽅,正巧前⾯有⼀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过去呢,就有⼈掉进了河⾥⾯。
孔⼦的徒弟会⽔,下去就把⼈给救了上来,⽽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
落⽔的⼈家⼈闻讯赶来之后,为了表⽰⾃⼰对救命之恩的感谢,就把⾃⼰家的⼀只⽜给了孔⼦的徒弟。
后来这⽚村庄就开始流传孔⼦教导⽆⽅的话,说是:救⼈⼀命还收⼈家的钱财。
这事情不知道怎么样⼜传回了孔⼦的⽿朵⾥⾯。
孔⼦见⾃⼰的徒弟还是有些伤⼼的,就对徒弟说他做的很对,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被救的⼈家⼼⾥好受,也可以推动更多的⼈愿意去救⼈,这是⼀件好事。
这番⾔论没过多久⼜传回了那个村庄,曾经对此事进⾏过抨击的⼈都不再议论了,孔⼦就这样⽤客观的做事⽅法推动了好事。
3、孔⼦解答⼦路的问题。
⼦路问过孔⼦⼀个问题:“是否得到⼀个优秀的主张就应该直接实施呢?”孔⼦便回复:“有时候你认为的优秀只是你认为,在你之上还有很多年长你的⼈,他们的见识是不凡的,可以⼤家⼀起商量后再决定,最好是不要⽴刻去实施的。
学孔子做老师
撷英篇本学期,我认真读了一遍袁秀利主编的《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书的过程是学孔子做老师的过程。
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说过:“人类要想在21世纪站住脚跟,就要去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被奉为“万世师表”。
作为孔子故里的人民教师,教育的思想也要从孔子这里寻求帮助,实施自己的教育思想。
一、终身学习,幸福工作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确实,在今天这样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
孔子的一生可谓是历经挫折,并不得志,他依旧从容、豁达,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孔子非常勤奋。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
如,他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等。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就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就是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热爱学生,教学相长儒家理论的核心和精髓之一是“仁”,“仁”即爱人。
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处处能体会孔子与学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他和弟子们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
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这是一种多么融洽、和谐的教学形式。
学生的身心不但得到愉悦,而且情智得到极大的发展。
教育旨在教书育人,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
而这一切的贯彻实施必须依托于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
师生平等,教学相长,这样的教育必定是和谐的,这样的教学是民主的,这样的教学氛围是轻松愉悦的,这样的教学效率也一定是高效的。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程宝一师德为先《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论的第一条就是“师德为先”,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
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政教合一的传统,教师是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所谓“师之所以存,道之所以存”。
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对职业道德的强调上,更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师范作用。
(一)热爱教育事业孔子成为万世师表,流传千古,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包容。
在他政治生涯经历大起大落,在陈国最破落的时候,他仍旧坚持在杏树下讲学传教。
尤其是他晚年回到鲁国之后,更是全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晚年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基本教材,说明孔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一以贯之,用“爱”的教育思想对待教育事业和学生。
(二)热爱关心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衡量标准。
是教育知识的传递,是人格的塑造,是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所以,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爱学生,就是要亲切地关心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在人格上平等对待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全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孔子跟弟子相处,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人格上的尊重平等,他对学生的教育秉持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思想,对弟子毫无保留。
孔子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儿子一样,没有厚此薄彼。
“陈亢问于伯鱼”(《论语·季氏》)一章中记载,陈亢问伯鱼:“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陈亢之所以发问,是因为他用常人之心态来揣度孔子,认为孔子对儿子总会偏心。
然而,孔子却是一视同仁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你是年老年幼、聪慧愚笨、贵族贱民,孔子都是“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平等对待,教之成才。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细心教导。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拜过不同的师傅,其中有一位就是项橐。
项橐是当时的著名思想家,他的学识渊博,深受人们的敬重。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项橐年纪已经很大,而孔子却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学子。
孔子虽然已经拜过了几位名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满,而是一直在寻求更高深的学问。
有一天,孔子听说了项橐的名声,便决定前去拜访这位大师。
当孔子来到项橐的家门口时,他看到项橐正在庭前种菜。
孔子没有因为对方的身份而生出一丝骄傲,而是主动上前向项橐请教学问。
项橐看到这个年轻人如此虔诚,便开始与他交流起来。
在与项橐的交流中,孔子受益匪浅。
项橐不仅在学问上给予了孔子很多指导,还在为人处世、做事做人等方面给了孔子很多宝贵的经验。
孔子虚心地向项橐请教,而项橐也毫不吝啬地传授自己的学识和经验。
在项橐的教导下,孔子的学识更加渊博,为后来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段拜师经历,孔子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从项橐那里学到了谦虚、虚心求教的品质。
这种品质也贯穿于孔子的一生,成为他为人处世的准则。
在后来的教育实践中,孔子也一直强调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而老师也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学生。
这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精神,正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所传达的核心价值。
总的来说,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应该抱着谦虚的态度。
同时,作为一个老师,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够真正成就教育的目的,培养出更多有德有才的人才。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和教育的道路上,都能够秉持谦虚、虚心的品质,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子拜师读后感(15篇)
孔子拜师读后感(15篇)孔子拜师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一篇__,题目叫《孔子拜师》。
__主要讲的是:孔子三十岁时已经远近闻名了,但是他还是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洛阳,拜老子为师,他谦虚好学,每天不离老师左右。
读了这篇__,我十分佩服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
他都已经三十岁了,也成为名人了,还要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一出名就会骄傲自满,不求上进,只知道贪图安逸。
在去洛阳拜师的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后终于来到了洛阳,他的毅力多么顽强呀!见到老子以后,他每天不离老子左右,有不懂的`问题就会问他,真是不耻下问。
和孔子相比,我还相距甚远呢!每次练小提琴时,妈妈都会给我指出毛病,我也会注意,但是每当练完一遍我就会坐下来休息,妈妈经常提醒我,可我总是不在意,总觉得自己已经练得挺好的了。
现在想想,其实我还差得远着呢!我现在每天晚上都要练快板和小提琴,虽然很累,但我不肯放弃每一项特长,因为这两项特长我都很喜欢,以后我会努力把它们都练好。
在生活中,我也能做到不耻下问。
读课外书的时候,我有不懂的词就会问妈妈,妈妈也会耐心地给我解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学习孔子,做一个谦虚勤奋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2我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可是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后,受到了很大的感触。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暗暗自责,孔子在人们眼里是学识渊博的老师,可是孔子认为他自己的学问还是不够深。
为了增进学问他从曲阜走到了洛阳,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不知遇到了多少挫折,可是他没有后退。
见到老子是那彬彬有礼的态度让我自叹,我有许多地方不如他。
第一不礼貌我每次见到老师总是低着头,快步的走离老师的身边。
还有一次,在大街上,我遇到了爸爸的朋友,他向我亲切的打招呼。
我却默不作声地走了。
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准备彻底改变自己。
每次见到老师、熟人主动打招呼问好。
第二不谦虚我以前是一个傲慢的人。
向孔子学习做老师—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以《论文·侍坐》为例
向孔子学习做老师—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以《论文·侍坐》为例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选自《论语·先进》,是传统名篇,被收录高中语文课文中。
文中生动地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关理想的讨论,反映了孔子的育人态度、育人方法、育人思想和目的,对当代教师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理想教育和教学评价两方面出发,以《论文·侍坐》为例,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理想教育教学评价一、“孔门言志”对理想教育的启发(一)“孔门言志”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子侍坐,与老师孔子畅谈交流。
但是在这堂后世极负盛名的课上,孔子并没有与弟子们讨论高深的学问,或是阐发精妙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各言其志。
为什么呢?“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你们平日总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孔子了解到弟子正因别人不任用自己而牢骚满腹,是以开展了这场“立志教育”。
批评他们“不吾知也”“怨天尤人”的浮躁情绪,希望他们“不患人之不己知”。
子路的理想是通过训练民众勇敢使国家强大;冉有讲的是让人民富足起来;公西华希望能通过文化礼仪来治理国家;而曾晳的理想是百姓生活安乐。
四位学生的言志虽无对错之别,但有高下之分。
(二)理想教育的缺失孔子在乱世中辗转流徙、奔波一生,在教育中当然期望着弟子能习得思想的精髓,在未来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
而如今我们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理想又是为了什么呢?学生们又在表达怎样的理想呢?如果我们去问还未走向工作岗位的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说的最多的一定是职业理想。
因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往往不是从内在的提升出发,而是以分数和升学为目的,是以孩子们的理想也是从自己未来的归宿和发展出发,却很少提及社会理想、生活理想又或是素质理想。
可即便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选择依旧很迷茫,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内卷竞争让他们来不及思考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一、做一个真实的老师《论语》虽是经典,但各篇章对话之间并无上下一贯的系统联系。
然而,正像李泽厚先生所说,读罢全书,却仍然可以见到一个“相当完整的生动印象”,那就是孔子。
透过《论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师。
他有爱憎,不做好好先生。
子贡问他,君子也有憎恶吗?(《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二十四章)他说有。
他憎恶讲别人坏话的人,憎恶自己下流却毁谤向上的人,憎恶勇敢而不懂理智的人,憎恶专断而执拗的人。
有憎有恶才有活生生的人的情感。
他会着急,急了还会发誓。
一次孔子拜会了南子,据说这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
于是招来了子路的不悦,孔子急得发誓说,我如果做了坏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天厌之!天厌之!”)。
一个老师被冤枉或者被怀疑了,想自证清白又没有太多的证据,情急之下的发誓,多么诚实,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他经常会被学生批评和质疑。
子路首当其冲。
老师见南子,他不高兴;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他也带着嘲弄的语气质问孔子:君子也有毫无办法的时候?老师要去做官,他又颇有微词。
如此不悉数列举。
足见,孔子其实并非如后世,尤其是宋明理学描绘的那样超凡入圣,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平常人,在学生的眼中,他也不是高大上,并非一个所谓高尚完美的至圣先师,他可以被挑战,可以被诘问,甚至可以被指责。
为师者,就应当如孔子那样做个真实的老师。
真实的老师是自信的老师。
过于看重自己的形象,唯恐一个真实的自己撑不起教师这个角色,生怕有什么问题会让孩子瞧不起。
这样的老师,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人格自信、文化自信。
真实的教师还是一个生动的老师。
自己生动,也能让学生生动。
一个教学技艺精湛的老师也许可以用语言感染孩子,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更应该用整个的身心来教育孩子,他即是教育,他就是教材。
一个生动的教师,最大的感染力就来自于身教。
学生性格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的丰富心灵的尊重。
人的心理结构各异,具有无限丰富可能性,唯有引导他们各自生动地成长与发展,个体精神的自由才有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孔子学做老师——读《孔子教育学说》
孔子何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从古到今,天下的地位高如君王,以及被人们公认为贤良的人是很多很多的。
但这些人只是在活着的时候荣耀一时,去世后很快就会被人们忘记。
孔子不过是一个平民,无数朝代过去了,研究学问的人还是以他的宗旨为宗旨,以他的是非为是非。
上至天子王侯,下至一般做学问的人,中国研究学问的人都无不折服于孔子。
孔子可以说是圣人中的圣人了。
这位圣人中的圣人,从根本上说是一位老师。
所以孔子又被称为“万世师表”,也就说,他是所有当老师的人永远的楷模和表率。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可谓桃李满天下。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那么,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教育方面到底有哪些原则性的见解呢?余家菊的《孔子教育学说》以《论语》为主要参考,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梳理。
一、教育的意义
教育一词首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论语》中还没有“教育”一词。
在《论语》中,最常见的是“教”“学”“诲”等单辞语。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教无类。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
学即读书求知,读书是学,而学不止于读书。
余家菊谓:“学之大义有二:一、悟知;二、仿行。
”也就是说,学包括了知识学习和效法举止行为两个方面。
所谓“有教无类”,体现了一种教育的平民化、普及化的观点。
凡是愿意学习的人,不论出身,都可以教;只要教育得法,人都可能向善,都可能成才。
综上所述,教育的意义,一在于传承文化知识,二在与引导人行为向善。
二、教育的价值
余家菊先生归纳了四个方面:
1、可以淑善个人之生质。
也就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意思。
2、可以安定社会秩序,促进政治效能。
3、可以长养本性,使人得成为人。
这和法国教育家雅克••马里坦《教育在十字路口》中提出的教育的目的:教育首先在于培养人(to be a man)一致。
4、可以继承前代之文化而已己力增益之。
三、教育之制限
孔子对于教育的效能,持客观标准,认为教育不是万能的。
余家菊认为,是介于教育万能说与教育无效说之间。
兹举几例: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也就是说,人的天资是有差异的,不会因为教育而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贤愚。
但是,“教育之事,于上智可使增益其智,于下愚可稍减其愚。
”上智和下愚之间却不能完全转化。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无论你的教育艺术有多高妙,超出了人的接受能力,就不可能达到教育效果。
所以,当老师的,遇到怎么也教不会的学生的时候,没有必要生气。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宰予是孔子弟子中最有成就的之一,在“言语”这一科目与子贡齐名。
早晨不起来,孔子就这么骂他。
“朽木不可雕”遂成名言。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矣。
”一个学生,烦了错误,遇到了困难,如果自己不着急,不想主动去解决问题,老师、家长等外部力量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起到作用的。
人而不愤不悱,虽启之发之,又有什么用呢?
余家菊说,教育对于各受教者之效能,各有一定之限度。
未达此限度,为教育家之失职,逾越此限度,是为不可能。
在此限度内,教育家大有作为之余地。
故于低能儿,亦可施以教育。
这种教育制限说,是对当代社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纯粹唯心主义的论调的直接否定。
四、教学法论
教学方法本为教育家精神之流露。
教育家有什么样的精神,就会创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教师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使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
孔子认为,教学需遵循以下原理:
1、自动原理。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少说。
现在倡导的“自助互助学习型”课堂,就是依据的自动原理吧?余家菊说:“教育的目的在不施教育,教师之成功在于无所用于教师。
”只有学生形成了自动自发学习的能力,教育才算有真正的结果。
2、兴趣原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我们问学生学习是为了谁,无一例外都回答是为了自己。
这说明他们是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的,但部分学生只是知道而已,却并愿意为了学习付出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能够靠意志品质勉强自己学习却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的学生,学习的行为也不能持久有效。
所以,人,如果有了兴趣,学习将不再是一件苦事,而是像游戏一样轻松。
3、个性原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
学习既然应该出自自我需要,所以教的方法应该适合学生的不同个性。
不同的学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子路生性鲁莽刚烈,所以他问听到道理后是不是马上行动?孔子说还应该听听父兄的意见;冉有生性谨小慎微,所以孔子鼓励他听到了就行动。
孔子教育学生,虽然也树立榜样(如颜渊),但是对学生从来不强求一致。
个性是教育的起点而不是教育的终点。
《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的也是根据学生的个性来因势利导施教的原则。
4、努力原理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无论天资如何高超,不努力也无法取得成功。
所谓自暴自弃者,不足与言。
即便是天生鲁钝,如果志向坚定,最后也一定会取得成功。
孔子对曾参的评价是“参也鲁”,而曾参却成为孔子弟子传其衣钵的人。
这是曾参努力的结果。
《中庸》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起点不能决定终点。
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为最后的成功者。
5、群学原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乐多贤友,益矣。
人是群居动物,离开了团体,人就无法得到更大的发展,所以学习者应该在团体中互为师友。
不但别人的优点可以学习,别人身上的缺点也可以借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班级中的相处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
孔子的教育学说,博大精深。
《论语》万余言,字字千钧。
如欲深入了解孔子之教育思想,向孔子学做老师,还是需要从认真背诵和钻研《论语》本文始。
余家菊《孔子教育学说》一书,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归类总结,可以算是研究孔子思想不错的参考书。
为人父母为人师者,都不妨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