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研究
布依族历史文化研究布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研究布依族的历史文化不仅能够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还能够帮助保护和传承布依族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布依族的历史沿革、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布依族的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基础,每个家族由父系血统和姻亲关系组成。
家族中,由长者担任家族的领导人,对家族事务和争议进行调解。
布依族的社会地位通常由家族的辈分来决定,家族的辈分越高,地位越高。
除了家族之外,布依族还有以村为单位的组织,村由长老会议担任领导,协助处理村级事务。
在生活方式方面,布依族依靠农耕为生,劳动分工明确,男子主要负责田地的耕种和养殖,女子则以织布、烹饪和家务为主。
在食物方面,布依族以米饭、玉米、红苕、蔬菜和野菜为主食,辅以酸辣和香辣的调味品。
布依族还有丰富多样的节日和礼仪,如新年、祭祖、婚礼和葬礼等。
这些节日和礼仪不仅体现了布依族的传统信仰和价值观,也是他们与祖先和自然界相连的重要方式。
不仅如此,布依族还拥有独特的音乐、舞蹈、手工艺和建筑等方面的文化遗产。
布依族的音乐和舞蹈通常是以鼓、簧笛、竹笛等乐器为伴奏,舞蹈节奏鲜明有力,富有原始野性和农耕生活的特点。
布依族的手工艺品包括编织、染色、陶瓷等,其中以手织布最为著名,布依族的手织布色彩斑斓、纹理独特,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
此外,布依族的传统建筑也是一大特色,布依族的房屋通常以木材、竹子和石头为主要材料,形状独特且体现布依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对布依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了解,也能够为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和支持。
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布依族的历史文化,不仅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布依族的历史文化,为广大布依族群众带来更好的发展和繁荣。
布依族__介绍
• 六月六:杀鸡宰鸭,用白纸做成小旗,沾上鸡血插在庄稼地内,家家大
• 四月八(牛王节):“四月八”即农历的四月初八。这是布依族
• 二月二:祭龙,即献祭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点是在村寨附
近的树林中。节期3天,头两天就停止一切农事活动,青年男女盛妆打扮,聚 集于田野中对唱山歌。第三天正式举行献祭仪式。祭品除按村寨户口分1份外, 其余部分由参与祭祀者就地野餐。主祭人宣布新年的乡规民约。 游山对歌,许多青年趁此良机物色意中人。洒扫村寨内外,驱火魔和送太岁, 祈保人畜平安,家家都到祖坟上添土、挂纸钱和以荤素供品献祭。
布依族服饰
• 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 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 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 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 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 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 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男子喜穿对襟 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 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由农 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 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 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
布依族喜居于近山傍水的半山区和河谷地 二、三十户自成村落。
服饰
传统技艺
• 枫香染、蜡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布依族刺绣(背带)
• 布依族簸箕画
舞蹈
• 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 “伴嫁舞”、“狮子舞”、“龙舞”、 “铜鼓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 舞”等等。是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 泼,深爱人民群众喜爱。
• 三月三:每家为孩子蒸染红蛋和花板,小孩尽情玩。接连3天,男女青年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俗,这些传统文化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布依族的传统节日1、花山节花山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二月初八至十五日之间举行。
花山节是布依族人民向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的重要节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在花山上祭祀神灵,同时还会举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非常热闹。
2、龙船节龙船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至十五日之间举行。
龙船节是纪念古代抗击外敌的英雄伍子胥的节日,也是布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重要节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在河流或湖泊上划龙船,同时还会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
3、八月会八月会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八月会是布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重要节日,也是布依族人民传统的婚嫁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还会在晚上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二、布依族的传统风俗1、布依族的服饰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男女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
男子一般穿着长袍和裤子,头戴斗笠或圆帽,腰间系着腰带;女子则穿着长衣和长裙,头戴花环或发饰,手戴银饰,脚穿布鞋或草鞋。
布依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2、布依族的婚俗布依族的婚俗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般来说,布依族的男女在婚前会进行长达一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以确保彼此的感情。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先到新娘家中行礼,向新娘的父母表达敬意,并领取新娘。
之后,新郎和新娘要到祖先的祠堂中献上祭品,祈求祖先保佑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
最后,新婚夫妇要在家中进行庆祝,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喜悦。
3、布依族的饮食布依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薯类等为主,以糯米饭和酸菜为特色。
布依族人民喜欢吃辣,因此辣椒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布依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和云南省的一些地区。
布依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布依族文化的概况。
1.历史与起源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原住民之一,起源于古代的滇池地区。
布依族的祖先在古代就已经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2.语言与文字布依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布依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多采用汉字和拉丁字母进行书写。
3.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样,主要有原始宗教、萨满教、道教、佛教等。
其中,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以自然神研究和崇拜为核心的,他们崇尚自然,尊重山川和土地。
4.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布依族传统上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农业为生。
他们往往居住在山区,有独特的田野、山林和房屋布局。
布依族的社会结构以大家庭为单位,有父系血缘的血缘关系,重视家族的传承和连续性。
5.艺术与手工艺布依族的艺术和手工艺发展相对较为发达,包括织布、染色、木雕和银饰等。
布依族的织布技艺独特,他们使用土家族传统的蓝色染料,制作出色彩鲜艳且富有纹饰的布料。
6.服饰与饮食布依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多采用手工染色和手工编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而布依族的传统饮食以米饭和玉米为主食,同时也有大量的野菜和山珍作为辅助食物。
7.舞蹈与音乐布依族的舞蹈和音乐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舞蹈多以群舞形式表演,舞姿优美、动作矫健。
布依族的音乐多采用笛子、板胡等乐器演奏,曲调优美婉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8.节日与庆典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丰富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是苗族的龙船节和赛龙舟活动。
这是布依族社区居民家族之间相互赠礼、商谈婚嫁等重大事宜的时机,亦有舞蹈、歌曲、竞赛等形式的庆典活动。
总之,布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丰富的历史、宗教、社会结构、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布依族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得到保护和传承,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布依族喜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平常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男人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饰、项圈等细软。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布依族是贵州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人口近250万。
主要居住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次是安顺地区、六盘水市和贵阳市郊。
贵州省其他地区也有部分布依族人分布。
布依族,据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考证,是属于古越人中“骆越”的一个支系。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布依族人应该是黔贵之地的原住民之一。
布依族人在历史上的称谓,有“蛮越”、“夷濮”、“俚僚”、“仲家”、“水户”、“土边”等。
1953年11月4日新华社报道:“一九五三年冬召开的布依族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的代表会议……认为解除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家’、‘土边’、‘本地’等等不是布依族的自称。
会议通过,今后应根据布依族人民共同的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语言文化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文化。
布依语,特别是其语汇(语词及谷语、谚语等)部分,保存了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各地布依语的词汇基本一致,语法相同,语音有细微差别。
所以,布依语无方言差异,只有土语区别,各地布依族人都可以用本民族语言交流。
布依语分为三个土语区。
都匀、独山、荔波、平塘、罗甸、惠水(部分)、册亨、兴义、兴仁、安龙、贞丰等县,属第一土语区。
贵阳、龙里、贵定、清镇、平坝、开阳、安顺、惠水(大部分)等县,属于第二土语区。
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等县,属于第三土语区。
布依族人与兄弟民族交往,通常以汉语为交流工具。
布依族在历史上有语言而无文字。
其民间现存的宗教祭祀用书,大约始于明代,是用汉字作记音符号记录的。
有一种称为“方块布依字”的,包括“借汉布依字”和“自造布依字”两大类,实际上仍是用汉字或汉字偏旁组合来记录布依语。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布依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节日和风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了布依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
一、传统节日1. 农历正月初一:乌未节乌未节是布依族的新年,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举行祭祖、祭神、办喜事、串门等活动,同时也会进行各种传统文艺表演和比赛活动。
乌未节是布依族人民表达祈福和团聚的最佳方式。
2. 农历三月三:鬼节鬼节是布依族的祭祀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或初四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向祖灵和鬼神献供,祭祀祖先和英魂。
同时也会进行芦笙舞、打瓮等传统文艺活动。
3. 农历六月六:康娃节康娃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初六或初七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赛马、打鸟、拔河、吃面等传统的民俗竞技活动,同时也会开展音乐、舞蹈、歌唱等文艺表演。
4. 农历十月十五:祭月节祭月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初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祭月、祭祖、祀鬼,同时也会举办族内竞技、美食比赛和各种文化活动。
二、传统风俗1. 芦笙舞芦笙舞是布依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旋律优美动听,舞姿热情豪放。
通常伴随着庆祝节日、祭祀祖灵等活动进行。
2. 打瓮打瓮是布依族的一种传统游戏,通常在新年、鬼节等节日举行。
游戏规则是将一只装满水的陶罐抛向空中,由参与者接住并再次抛回,如果没接住就要去接其他参与者的罚站位置。
打瓮不仅锻炼手眼协调能力,还有丰富的娱乐性。
3. 赛马赛马是布依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是其民间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在康娃节等节日举行,参与者们骑着马匹,在竞技场上进行趣味性的比赛。
4. 翻糖翻糖是布依族的传统糖画技艺,也是其民间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制作翻糖需要将糖块在铺满绸布的碗中,翻转后形成形状各异的手工艺品,常用于装饰节日祭坛、庆典场所。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起源于什么时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布依族历史布依族起源于什么时期
导语:布依族起源和历史由来每一个民族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才慢慢形成的,一个强健有力而富有生机的民族就应该经得起漫长岁月的考验。
布依族文化
布依族起源和历史由来
每一个民族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才慢慢形成的,一个强健有力而富有生机的民族就应该经得起漫长岁月的考验。
布依族文化从古代发展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历史变革依然展现出它磅礴的生命力,我们可以预见这一个民族将是顽强而经久不衰的。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布依族的起源,了解它的历史。
布依族很早就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百越人的骆越一支。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骆越人属牂牁国的臣民,今桂西北和黔西南即古骆越地。
布依族至今仍保存古骆越人的许多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
今县境南盘江河谷和平乐、北乡、花障、鲁沟、龙广、木咱等地的布依族聚居区,仍沿袭古骆越人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即今所称“吊脚楼”及其演变的“地楼”、“半边楼”。
布依族贵铜鼓,也是古骆越人的文化特征。
布依族的族称,秦以前称濮越,两汉六朝称濮僚,唐宋元代被称为蛮、番;明清至民国末年被称为仲家。
自《元史》首称“仲家”后,明清有的史籍称布依族为“仲苗”、“仲蛮”和“古仲”,民国年间,布依族还被称为“夷家”、“夷族”、“水家”、“水户”、“土人”、“土边”等。
但布依族始终按照古老的族称自称为“濮越”(依)、“濮僚”(饶)(第一、二土语区)和“濮俚”(夷)(第三土语区),这些自称保留有“族”“人”的意思,含有民族自尊。
生活常识分享。
黔南布依族的文化
贵州民族大学2011—2012学年民族理论的课外作业学院:理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 2009级姓名:莫莉娟学号: 200910010024黔南布依族的文化布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荔波、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虽然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但语言还是流传了下来,主要是靠上一代人对下一代的传授、交流。
下面我们来了解黔南布依族的文化。
食俗:黔南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我们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
我们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虾酸”、“臭酸”驰名中外。
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还善于调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鲜酸辣为美。
酒在我们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
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黔南有一种茶不仅味道别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听,这就是姑娘茶。
清明前夕,姑娘上山采回茶尖嫩味,热炒后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把茶叶一片一片叠成圆锥体,晒干,然后再经过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
姑娘茶不仅形状优美,而且质量精良,是茶叶中的精品。
这种茶叶只赠亲朋好友,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赠送给情人。
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来历,我们黔南主要以“都匀毛尖”闻名。
传统节日: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七月十四(鬼节)等。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起源于什么时期
布依族历史布依族起源于什么时期>布依族起源和历史由来每一个民族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才慢慢形成的,一个强健有力而富有生机的民族就应该经得起漫长岁月的考验。
布依族文化从古代发展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历史变革依然展现出它磅礴的生命力,我们可以预见这一个民族将是顽强而经久不衰的。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布依族的起源,了解它的历史。
布依族很早就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百越人的骆越一支。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骆越人属牂牁国的臣民,今桂西北和黔西南即古骆越地。
布依族至今仍保存古骆越人的许多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
今县境南盘江河谷和平乐、北乡、花障、鲁沟、龙广、木咱等地的布依族聚居区,仍沿袭古骆越人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即今所称“吊脚楼”及其演变的“地楼”、“半边楼”。
布依族贵铜鼓,也是古骆越人的文化特征。
布依族的族称,秦以前称濮越,两汉六朝称濮僚,唐宋元代被称为蛮、番;明清至民国末年被称为仲家。
自《元史》首称“仲家”后,明清有的史籍称布依族为“仲苗”、“仲蛮”和“古仲”,民国年间,布依族还被称为“夷家”、“夷族”、“水家”、“水户”、“土人”、“土边”等。
但布依族始终按照古老的族称自称为“濮越”(依)、“濮僚”(饶)(第一、二土语区)和“濮俚”(夷)(第三土语区),这些自称保留有“族”“人”的意思,含有民族自尊。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尊重民族意愿,在1953年冬召开的布依族代表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的会议上,取消了“仲家”、“水户”、“夷家”、“土边”等不是布依族自称的称谓,根据布依族自称的历史,以“濮”与“布”、“越”“俚”与“依”读音相近,统一用“布依”为本民族的族称,正本清源,恢复了布依族族称的本来面目。
在布依族形成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历史上形成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战争、移民、贸易、避难等。
据史志记载,自春秋战国以来,县境有十余次规模较大的移民,其中,北宋迄清末移民最多。
布依族文化——精选推荐
布依族文化简介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297万余人(2000年),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神话传说布依族神话传说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两种流传形式,同一故事的两种流传形式之间,又略有不同。
其内容有:开天辟地与日月星辰形成的神话和神话古歌;射日的神话与神话古歌;关于洪水与造人烟的神话和神话古歌。
这些神话,虽然以造天地、日月、造人烟等不同的故事各自独立成篇,但综观整体,实则是一个有联系的统一体。
通过这个连贯的统一体,比较有系统地反映远古社会布依族先民的宇宙观和美学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记录了远古社会布依先民的生活状况。
神话中出现的形象,有雷神、天帝、太白星君、龙、精怪等。
在本质上,这些“神”都是形象化了的自然力,即自然现象中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现象在原始先民头脑中经过幻想的反映。
布依族先民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天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志的;同时,对于自然现象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也加以人间形式的假设和幻想,并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有灵性的神主宰。
布依族神话中,作为与代表自然力的“神”相抗衡的力量是一批形象鲜明、个性生动的“人”。
他们中有开天辟地的力嘎;有挠弓射日的勒嘎;有制服雷公、消除水患的巨人布杰;有不惜牺牲生命、化身为日月的当万和蓉莲;有聪明机智、制服旱精和孽龙的翁嘎;有不辞艰辛为人类取来谷种的茫耶。
在这些人物身上,神话赋予了他们超平凡人的本领和力量,甚至生理上也异于凡人。
如《辟地撑天》中的力嘎,身长九尺九寸九分,力气很大,九十九条犀牛都比不上他,他一顿能吃三石三斗三升糯米饭,喝三缸三壶三碗糯米酒。
他能以牙为钉钉天,挖眼化为日月。
布依族文化专题研究
传说这一天是牛玉的生日,所以也称“牛王 节”、“牧童节”。每逢这个节日要做黑糯 米饭敬牛王。让牛休息一天,表示人们对耕 牛的爱护和酬劳。
特产
映山牌茶 花石 竹制工艺 蜡染 造纸术 石磨 石雕
名人
王囊仙 韦朝元 王乃 王海平 莫友芝 陆瑞光 程莲珍
1953年,贵州省各地布依族代表经 过协商,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 统一用本民族共同自称“Buxqyaix” (汉语音译布依)为族名
布依族文化专题研究
宗教信仰
神灵:布依族的原始宗教 信仰主要由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及巫术等。布依族信仰 祖先和多种神灵,这可 能是原始宗教信仰万物 有灵的残存,同时也反 映出古代农耕民族的某 些意识特征。 布依族二月二要祭祀土地 神,保佑全寨安宁,杀 鸡敬祖,吃两色(白、 黑)糯米饭,六月六祭 田神、土地神、和山神, 祭毕用鸡血沾上各色纸 旗,或成大鸟行分别插 在各块田中。 摩教:摩教至今仍是大多 数布依族群众信仰的传 统宗教,它是一种介乎 于原始宗教和神学宗教 之间的准人为宗教,魔 教有专门的宗教职业者 布摩,其宗教职业者分 别为“布摩”和“摩 雅”。布依族人称之为 “老摩”或“摩公”。 摩教不仅有较完备的祭祀 经典--摩经(被称为 “布依五宝”之一), 还有比较固定的规范和 宗教礼仪,举行祭祀活 动出了要履行一定的宗 教礼仪外,还要辅以对 摩教经典的诵读,典籍 浩繁的摩经,大致可分 为用于丧葬超度活动中 的多卷本《殡之经》、 《古谢经》等,也有用 于驱邪祈福救灾等目的 相对应的种类繁多的各 类杂经。 传说: 布依族的神话传说丰富多 彩。民间广泛流传的神 话、故事、童话、寓言、 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 传述着古老的民族历史, 歌颂着人民的勤劳勇敢, 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 残暴,展望着新社会的 幸福和光明。其题材广 泛,意境优美,内容健 康,语言生动,富于想 像力。神话传说如《洪 水潮天》、《十二个太 阳》、《赛胡细妹造人 烟》、《卜丁射太阳》、 《茫耶寻谷种》、《黄 果树瀑布的传说》等都 是人们喜爱的作品。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韦正律一、农耕稻作传统农耕:贞丰县布依族世居地域溪河分布密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当地布依先民在河谷岸边开垦农田,把陡坡开成耕地。
田丘种植稻谷,地块种植玉米、杂粮、豆子、瓜果、桑麻、棉花和蓼草等。
其中,稻作是极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
稻田分类:在河谷两旁开辟水田,地势较平而连片的叫“坝子田”;在地势不平的山坡上开垦的稻田,因田块形状而称为“梯子田”。
河流筑堰、田上开渠,水网纵横,水源丰富,引灌相当便利,这叫“软水田”;不能直接引水,全靠降雨灌溉的稻田叫做“硬水田”。
灌溉设施:筑堤截流或架设水车引灌,渠沿留有供水口。
在不能凿渠的跨沟田上,采用竹木笕槽引灌。
水田农具:主要有长犁、水耙、水锄、泥板、水弯刀等。
稻作类别:水稻、旱稻、梗稻、糯稻、单季稻、双季稻等。
收割工具:主要有镰刀、挞斗、朗筛、撮箕、簸箕、风簸、麻袋、挑箩、驮篼等。
加工机械:主要有水碾、木碓、木齿磨、小石磨等。
囤粮用具:主要有谷架,仓廪、木筒、木柜、囤箩、晾谷楼类等。
二、餐食饮品粮类食物:纯米饭、两掺饭、糯米饭、糯糍粑、甜糍粑、饵块粑、油粽粑、褡裢粑等。
.肉类食物:牛肉、羊肉、猪肉、狗肉、鸡肉、鸭肉、鹅肉等。
其中,“猪活血”、“猪血肠”、“狗血肠”、“鸡八块”等是特色食物。
水产食物:鱼类、虾类、蟹类、螺类、蚌类等。
饮类食物:甜酒、火酒、其他杂料酒;古丁茶、甜叶茶、熬膏茶、草药茶等。
三、民居建筑干栏式:分成积木干栏、竹木干栏、土木干栏、木石干栏、砖木干栏、砖石干栏、钢混干栏。
主要分布在鲁容、沙坪、连环、挽澜、白层、鲁贡等乡(镇)。
盖草、盖瓦、或浇成平顶等。
立柱式:古有“七柱数瓜”或“九粒数瓜”排扇式木架房,多用“吊脚耍瓜”为前檐。
观代用“五柱六瓜”者居多,基本款式与古代相似,屋顶盖瓦。
四、纺织与服饰纺纱织布:主要分为:纺棉、桄线、牵纱、组线、绕轴、上机、编织。
染布缝衣:大体分为:配料、装缸、洗布、浸染、浣布、复染、定色、上胶、裁缝、制扣、烫整、折叠等。
布依族文化概述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述范文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
布依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与其他藏缅族群有一定的关联。
布依族的文字传统上采用彝文,但现在一般使用汉字。
布依族的衣着文化多样,主要以民族特色的服饰为主。
男性通常穿着长衫和长裤,头戴布依族的传统帽子,鞋子是布依族特色的花鞋。
女性的服饰则更加多样,最具代表性的是莲花裙。
莲花裙是布依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呈现出五个层次的裙摆,象征着布依族人民勇敢向上的精神追求。
布依族有丰富的民歌舞蹈文化。
布依族的舞蹈曲调优美动人,舞蹈动作独特,形式多样。
其中最著名的舞蹈有牛蹄舞、车轱辘舞等。
牛蹄舞是布依族男女共舞的一种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节奏和步伐,以展示布依族人民豪迈勇敢的精神。
布依族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牢底迎亲"。
传统上,布依族男女的婚姻多以"牢底迎亲"为形式,新娘被关在一个地下的小房间里,新郎要在上面努力挖洞,直到挖开房间的屋顶,取得新娘的认可。
这是一个考验新郎勇敢和坚持的仪式。
布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一种原始宗教,即崇拜自然和祖先。
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魂,并尊重祖先的灵魂。
布依族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护他们,他们会通过祭祀和祈求来与祖先沟通。
布依族还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品,如织锦、编织、木雕等。
布依族的织锦工艺技术非常高超,织锦被誉为"东方的接班人"。
布依族的织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此外,布依族的编织艺术和木雕艺术也非常出色,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
总体而言,布依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他们的服饰、舞蹈、音乐和宗教信仰都展示了他们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崇拜。
布依族的传统手工艺品也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才华的发挥。
布依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
治区、云南省等地。
据统计,布依族人口约有400万人。
布依族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他们在贵州地区已经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
布依族的先民曾是石器时代的采集者、农耕者和
狩猎者,他们以种植玉米、水稻、高粱等农作物为主要生活方式,也
狩猎和捕鱼获取食物。
同时,布依族还擅长制作竹、木和土器具,并
以染织技艺闻名。
布依族是一个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的民族。
他们尊敬自然和祖先,重视家庭和社区的团结。
布依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虽然现在
大部分布依族人已经开始使用汉语,但他们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保持
着极高的重视。
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多采用手工制作,融合了当地的环境和文化元素。
男性常穿长衫、长裤、打击乐器之类,女性则常穿长袍、长裙并
戴有很多吊坠,常以红色、黑色等色彩装扮自己。
布依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丰富多
样的传统乐器,如竹笛、芦笙、木琴等。
布依族的舞蹈富有节奏感,
常以布依族传统的婚礼、丰收等场景为主题,充满欢乐和愉悦的氛围。
如今,布依族人民正在与新时代相结合,积极参与社会发展。
虽
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文化保护和传承等问题,但布依族人民对自己
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保持着坚定的信心,他们正在努力传承和发展
自己的民族文化。
白族、布依族民俗
布依族民俗【布依族简介】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
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布依族先民属古代“百越”系统,公元10世纪后,史称“仲家”。
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
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
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布依族以从事农业为主,手工艺发达。
布依族共有254.5万多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95%以上居住在贵州省的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镇宁、关岭和紫云等自治县,毕节、遵义、黔东南3个地区(州)。
在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也有少量布依族居住,但都是历史上由贵州迁徙去的。
布依族居住的山区,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很多。
贵阳市南郊17公里的“花溪”,是贵州高原的一颗明珠。
那里环境清新,风景如画,是有名的旅游区。
【服饰】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布依人以穿自织的土布而著称。
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
他们的衣服一般是以简单的蓝色或黑色为底色,上面印有各种精致的图案,显得素朴而干净。
大多数布依族女孩从10多岁时就开始学纺织和染布。
擅长织染的她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名为蜡染的工艺,一直流传至今。
使用这种工艺,她们能在一块白布上印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星星、月亮、河流等图案,不仅花纹精细明晰,而且染制精良,色泽经久不变。
中国布依族历史简介
中国布依族历史简介布依族由古代百越人演变而来。
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汉族史籍中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民族历史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
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
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只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
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
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
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文化艺术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
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蜡染工艺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
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
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
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
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历史文化一、布依族概述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
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
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
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
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
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
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布依族文化之语言文字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
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布依族文化之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
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
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
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
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布依族地区。
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
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
鬼神有善恶之分,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恶鬼则相反,可捉弄人生病,降下灾祸。
信仰的神,每一种都是一大集团,每个集团有若干成员。
神灵之间有等级之分,各有名字和职司,职司最高者为“报翁”,即皇帝。
还有统领军队的将领、执法的法官等等。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
四、布依族文化之文学布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想象力,而且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
民间广泛流传有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有《洪水潮天》、《十二个太阳》、《报老多采青石盖天》、《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三兄弟找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
类似传说还有很多,如《花溪的传说》、《三月三的由来》、《六月六的由来》等。
有关乐器的传说有《铜鼓的来历》、《月琴的来历》、《姊妹箫的来历》、《勒尤的故事》等等。
诗歌:民间诗歌是布依族的韵文作品,种类较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劳动歌、叙事诗、习俗歌、盘歌、情歌、苦歌、儿歌等。
劳动歌有《种秧歌》、《棉花歌》、《刺绣蜡染歌》等。
习俗歌有《造酒》、《敬酒歌》、《接亲歌》、《送亲歌》等。
情歌有《月亮歌》、《只要哥真心》等。
儿歌有《小青蛙》、《巴山豆》、《燕大哥》等。
叙事诗有《河东与河西》、《王仙姑》、《南荷班》等。
戏剧:地戏:因为是在平地演出,不搭戏台,所以称为地戏。
民间传说布依族演地戏是向其他民族学来的。
布依族地戏产生较早,流行较广。
主要以贵阳市区及安顺一带最为盛行。
主要乐器是锣、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
演唱地戏时,演员都穿戏服,戴面具,面具戴在额上,其下悬一块青布遮住脸面。
演出武戏时,主将的背上插四面小令旗,面具插上野鸡毛,身穿战袍,手持刀、枪武器。
用汉语演唱,题材都是汉族故事。
传统剧目有《杨家将》、《三国演义》等。
布依戏:布依戏始于清乾隆年间册亨州,已有几百年历史,一直在乡间流行。
各戏班的召集人、戏师和演员,都是生产第一线的农民,且能文能武,无论编排的剧目,演唱的形式,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般由三十二至三十六人组成戏班,各有分工。
布依戏有两种类型,一是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传说改编,由本民族的民歌和民间坐唱曲调衍变而来。
穿布依族服装,用布依族语演唱。
一种是根据汉族剧目或故事移植,用汉语道白,用布依族语演唱,服装与汉族的戏剧服类似。
伴奏有锣、鼓、二胡、月琴、木鱼、萧等。
主要剧目有《四接亲》、《秦香莲》等。
花灯戏:是在汉族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有的地区还融合了广西彩调,流行于独山、平塘等县。
大约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布依族群众就已开始演唱花灯戏了。
起初,花灯戏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民间说唱,后经艺人们不断加工、提高,逐渐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布依族剧种。
花灯剧的剧目大半是民间传说故事,也有演唱汉族剧目的。
用汉语或布依族语演唱。
主要剧目《金猫和宝瓢》、《梁祝》等。
音乐: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为五彩斑斓。
依据其表现内容、演唱场合等不同,可分为大歌、小歌、大调、小调、山歌调、唢呐调、铜鼓调等。
乐器种类也很繁多,有铜鼓、铜锣、釵、勒尤、笔管、姊妹箫、口弦、木叶、唢呐、月琴等。
盘歌:布依族传统民歌。
借用唱歌的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歌。
青年之间初次交往时可利用盘歌的形式了解对方的情况,如姓名,住在什么村寨等情况。
老人唱盘歌,多在欢庆的场合,用盘歌互相问答,表现歌手们随机应变的才能。
盘歌内容所涉及范围广泛,如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变化,山川草木的起源,动植物的种类及其特性与作用,庄稼生长过程及种植的季节等等都可做盘歌的内容。
此外,唱歌猜谜语也是盘歌的一种形式。
酒歌:在酒席上敬酒时彼此对此对唱的歌,有的地区称为酒礼歌。
在喜庆的时候,主人为了欢迎客人,边唱边饮,或举杯向客人劝酒。
歌的内容多是互相祝颂,间或也唱到酿酒的起源,制酒的过程及饮酒的礼俗等等。
十二部对歌:布依族情歌的一种,流行于贵州省望谟、册亨、罗甸等县。
一般在结婚和立新房时演唱,对唱的双方每边都是两人。
女歌手坐在新娘房内,男歌手坐在堂屋的火塘边隔板壁对唱。
内容是把平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过程作为十二问答进行详细描述。
十二部对歌,想象丰富,唱词扣人心弦,可以连续唱七八天,是罗甸、望道、班亭等县布依族的主要娱乐形式,相当普遍。
小歌:流行于侗族、布依族地区的民歌。
侗语又称为“嘎拉”。
布依族小歌是二声部民歌,一般是四句一首。
大多是独唱,或青年男女在室内演唱,曲调自由、灵活、柔和、婉转,多用于情歌。
勒尤:布依族吹奏乐器。
又称勒浪。
有木制和竹制两种。
木制的上窄下宽,下端装有共鸣器,全长40—50厘米,管上凿5—6个音孔,管上端装有哨子。
哨子用虫茧制作,因此也叫“虫哨”。
第二节为口子,第三节是管身,在口子和管身之间有一个铜箍。
第四节是共鸣箱。
竹制的没有共鸣箱。
勒尤音色明亮、音域宽,能吹奏出八度音。
它是青年男子的乐器,只能在家里或幽静的地方吹,而不准在村内当着姑娘的面吹奏。
其乐声缠绵悱恻,如叹如诉,是表达思念和情感的曲调。
虽然不能当面吹奏给姑娘听,但却可以作为爱情信物送给对方。
勒尤吹奏的曲调也可配上歌词演唱,名为勒尤调。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用作礼器和乐器。
贵州南部、中部、西部的布依族地区,每个大寨或大姓都有一面或数面铜鼓。
据史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铸造铜鼓了。
近代以来,布依族保存的铜鼓,基本上属于“麻江型”铜鼓。
“麻江型”铜鼓是用铜制造,面径一般不超过五十公分,重量为十至十五公斤不等。
鼓身分胸、足两段,鼓面有太阳纹芒,晕分宽、狭,主晕饰“游旗纹”,其余最常见的纹饰有“山”形纹、芒间心形纹、足部复线角形纹等等。
在布依族人的心目中,铜鼓象征着财富、权力和团结。
铜鼓平时保存在有威望的人家,用时才抬出来。
西部地区的布依族,多把铜鼓当作神看待,两耳系红绸,表示镇压邪恶,也不让铜鼓“见天”。
如果需要从甲家抬往乙家时,必须用红布包好。
因此铜鼓,只能在室内敲击,而且都用于庄重的场合,如过年、办丧事和祭祀等。
铜鼓一般都是“老摩”或由他指定的专人敲击,旁人不能触动。
敲击铜鼓是有铜调的,一般是十二调。
例如“祭乐”就有一套传统曲牌,分12段,即祭神调、助战调、灭火调、送葬调、迎客调、丰收调、狂欢调等。
演奏这些古老的调子,经常由铜鼓担任主奏,辅以皮鼓、铓锣、手镲等,曲调雄浑厚重、亲切感人。
姊妹箫:是直吹单簧类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苗族地区。
由于吹奏时,一种是两人各吹奏一支同音高的箫,一种是一人吹奏两支并嵌在一起的同音高的箫,因而得此名。
形状类似一般的萧,用竹制成,长20厘米左右,有八孔,前方七后方一。
吹口顶端封口,有一竹制的簧片。
布依族姊妹萧称“力勒歪练”,可用于独奏或伴奏,常演奏的曲调有:上方调、下方调、右调、老调、花花调、芦笙调等。
笔管:是用长约三尺的“梅勒”(笔管竹)做成。
制法是把竹管上端的一面削去青皮约四公分,开成一个舌头(簧片),以下依次开三个音孔,可发四音,再在下端套上一个挖空的葫芦,能起到共鸣的作用,因此音就更洪亮了。
吹奏时,音色浑厚,鼻音浓,类似黒管中音区。
舞蹈: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伴嫁舞”、“狮子舞”、“龙舞”、“铜鼓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舞”等等。
是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深爱人民群众喜爱。
美术:蜡染:蜡染工艺久负盛名,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
贵州西部的镇宁扁担山区的石头寨被誉为蜡染之乡。
制作方法是先用铜蜡刀沾蜡液在白布上绘成各种几何图形,再以蓝靛溶液配合草药印染,去蜡即成。
蜡染的花纹鲜明,文静素雅,美观大方,很受人们喜爱。
常见的纹饰有刺梨花、团花、小花、水波形、旋涡形、连锁式等。
织锦:又称“纳锦”,布依语叫做“都桂”。
以贵州镇宁最为著名。
织锦一般有宽窄两种,多用丝线或丝、棉混织,而且多是彩色。
织锦有“羊羔锦”、“鱼儿锦”、“蝴蝶锦”等等,其图案多为菱形、方形、三角形或回形等。
布依族的织锦花纹精致紧密,瑰丽美观。
刺绣:布依族的刺绣历史悠久。
在贵州西部镇宁、关岭一带称为雕绣,在南部望谟、罗甸一带称为姑绣。
有贵独绒、贵独粑、贵杂玛母、贵绍等数十种。
有平绣、绉绣、缠绣、挑绣等刺绣方法。
主要刺绣于服饰、被面、背带、鞋面、窗帘、手帕等。
木雕:布依族木雕艺术久负盛名,最有名的是安顺县的木刻地戏、傩戏面具。
面具以丁香木或者白杨木为材料,将圆木对半破开,用半圆弧形作刻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用刚、柔、粗、细、阴、阳不同的刀法刻制而成。
此外,荔波的竹席、独山的斗笠、牙舟的陶器、惠水的枫香印染等也非常有名。
娱乐:丢花包:有固定的场地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