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情节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红岩》整本书阅读20-30章学案及答案

《红岩》整本书阅读20-30章学案及答案

《红岩》20-30章学案1.第二十章华为的父亲是:______________,在白公馆被关了十多年,神经失常。

其实他的身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直伪装疯癫,长期隐蔽,关键时刻才发挥作用,联系党组织,里应外合救助被囚的同志,是个深谋远虑,卧薪尝胆,善于长期坚持斗争的老同志。

2.第二十五章得知新中国成立后,江姐、孙明霞等人做了什么事?为何设置这一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十四章老许为何徒手挖监狱墙壁的条石?后面哪些情节与此有呼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十五、二十八章结尾,为何只写诀别时刻,不写江姐、李青竹、许云峰等人牺牲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十章齐晓轩牺牲时是怎样的姿态?他为何“微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的景物有何特点?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书名《红岩》有何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红岩》20-30章学案1.第二十章华为的父亲是:华子良,在白公馆被关了十多年,神经失常。

小说情节初探 (3)

小说情节初探 (3)

小说阅读之情节初探(学案)一.真题回放,感知题型(一)情节概括类1.读文章,理清脉络,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情节。

(2017上海、2016兰州)2.请概括小说的情节。

(2016陕西)3、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2017山东)情节:老汉第一次为“我”补车胎(开端)老汉再次为“我”补车胎(发展)① (高潮)②(结局)(二)情节作用类1.文章第⑸段写瘦子和他的树上了《人民画报》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2017江苏)2.小说叙写花纹石被带出大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2016浙江)3.第5段海子爷和老雪狼之间的那些往事有什么作用?(2016成都)(三)情节安排特点类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

请将相关情节写在下面横线处。

(2016河南)2.结尾体现了“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结合全文进行简要分析(2017成都)3.族长未说完的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请说说其作用。

(2017贵港)4、结尾两段写了王兴龙赠菜谱,离开七宝镇,有人认为删去这个结尾会更好,也有人认为不能删去,你赞成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2017广东)二.温故知新,突破技巧(一)情节概括类方法总结(二)情节作用类1.分析《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这一情节的作用。

(4分)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方法总结人物角度:主题角度:情节角度:阅读体验的角度:2.阅读契诃夫《变色龙》这篇小说的节选。

外国小说欣赏 情节学案 (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  情节学案 (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情节教学目标:学习情节的基本知识。

学习如何鉴赏欣赏情节。

教学重点:学习如何鉴赏情节。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情节的相关知识:一、阅读课本68---70页,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情节?什么是故事?2、什么是细节?细节有什么作用?3、情节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什么是小说的“摇摆”?4、你认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应该是什么样的?二、小说情节鉴赏相关知识链接。

1、插叙:●概念:是指在叙述事件时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方法。

插叙结束后,文章又回叙述的主要事件的叙述上来。

插叙的事情,不是发生在文中故事进展的当时,而是对所叙事件的有关追叙、补充或说明。

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背景说明;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原因作补充交代;有的是对内容多侧面的描写。

●作用:延缓情节的发展,使情节起伏;人物塑造方面的效果:(1)突出强调人物的某种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情节安排方面的效果:给情节的发展提供动力、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情节的发展更为合理、使情节运行跌宕起伏、激发读者想象或兴趣……(3)使内容更加充实、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2、倒叙的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起伏3、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4、“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情节的安排和作用:①在真相揭开之前往往有伏笔;②增强小说的生动性,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5、没有结局的结局的情节安排的效果: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6、概括情节就是把小说全文分成相对集中的几个版块,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述主要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7、某一情节的作用。

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8、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以——为线索,以——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9、某个情节安排对情节展开的作用: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2021届高考语文专题温习 小说情节分析学案(1)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2021届高考语文专题温习 小说情节分析学案(1)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2021届高考语文专题温习小说情节分析学案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

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

“孟先生。

”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

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

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

”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

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

”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

”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

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

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

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

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

”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

”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

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

我也很矛盾。

”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

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

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

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

”“那是当然。

”子蔚说。

玮向子蔚鞠了一躬。

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

”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

”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我的疑问】【自主探究】父亲的一课王熙章16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

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题型一 情节梳理型 对小说情节梳理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 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 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常见设问方式]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 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 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 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 给我毙了他。” 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 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 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 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 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
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 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 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 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 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小说 学案二小说情节类3大题型

小说 学案二小说情节类3大题型

审清设问,知道考什么
(1)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 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 简要分析。
(3)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4)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6)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3)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线索。如 2011 年江西卷小说 阅读《晚秋》就是以瓦萨卡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找出有关 瓦萨卡心理活动的地方,情节就很清楚了。
(二)情节梳理答题模板
情节(事件)=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 说明:①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何人”“做何 事”不能省略;②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相互交错;③ 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5)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 之处。
(6)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变化过 程”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产生的,考查概括人物的 心理变化过程,暗含考查梳理小说情节)
理清思路,明确怎么答
(一)梳理情节 4 种常用方法
阅读时先给文章各段标上序号,按 (1)按基本 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 脉络梳理 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进
理清思路,明确怎么答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特点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 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 第一人称 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 (有限视角) 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 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 发感情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 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 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 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 于感情交流

2025届高中语文统编版高考学案考点:小说情节构建艺术—赏析情节,弄清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2025届高中语文统编版高考学案考点:小说情节构建艺术—赏析情节,弄清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小说情节构建艺术——赏析情节,弄清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答案在最后)情节是小说的框架和脉络,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

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分析情节作用、赏析情节手法三个题点。

解答这三类试题的关键是理清行文脉络,只有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而更好地解答情节类试题。

【知识图解】题型一理解小说的矛盾冲突小说情节,是指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物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情节也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人物在情节运行中形成性格,凸显形象特点。

情节运行的核心动力是矛盾冲突,情节在矛盾中生发,也在矛盾中推进,把握住了矛盾冲突,就把握住了高考小说情节考查的核心,也就掌握了打开小说大门的“万能钥匙”。

【必备知识学习】矛盾冲突是文学创作中较为普遍的创作手法。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指互相对立的双方(或两面)斗争、挣扎、冲撞、突转的过程,是情节运行的动力,是形成情节的基础。

一、外部冲突外部冲突是人物与外部阻力之间的斗争。

这种类型的冲突通常是人际的或社会的。

包括:1.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不同人物之间由于性格、观念、身份、地位、审美趣味等不同而引起的矛盾冲突。

2.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由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不协调造成的矛盾冲突。

包括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二、内部冲突内部冲突是指人物内心的情感、价值观或欲望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阻碍了主人公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主要包括:1.情感抉择:人在面对亲疏、好恶等时,内心情感的纠结、摇摆。

2.价值取舍:指正与邪、善与恶等价值观念之间的斗争。

3.欲望争斗:无穷的欲望与有限的能力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设置矛盾冲突的好处1.从主旨表现上讲把握作品的矛盾冲突,对我们把握作品主旨、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与价值评判有着重要意义。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7概括情节和分析线索(基础考法)学案(含答案)+(共75张ppt)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7概括情节和分析线索(基础考法)学案(含答案)+(共75张ppt)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7概括情节和分析线索(基础考法)学案(含答案)+ (共75张ppt)学案47 概括情节和分析线索(基础考法)——紧扣变化,梳理文脉复习目标1.寻找并概括小说的线索。

2.梳理小说的基本内容。

考向一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是小说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

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前者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后者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教考衔接] 阅读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完成后面的题目。

1.《祝福》中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请概括其人生轨迹。

答案祥林嫂一生的轨迹如下: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解析①时间在变化,情节在发展,根据时间,抓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梳理情节;②时间变化了,地点也在变化,抓住场面的变化来梳理情节;③概括时可以采用“某人+某事"的答题模式。

2.祥林嫂走近两步之后对“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变化?答案①产生怀疑。

第一个问题说明祥林嫂对大家都深信不疑的“魂灵"产生了怀疑,因为绝境中的她希望通过否定“魂灵”来消除死后之忧。

②由怀疑到恐惧。

第二个问题体现了她恐惧的心理,因为害怕死后被锯开。

③又由恐惧到希望。

第三个问题说明她又有点盼望死亡,因为死后可以与家人见面。

解析关于心理变化的梳理,要比情节梳理更深一层,需要挖掘文本中的事件、现象、问题等背后隐含的人物心理状况。

【掌握解题通法】(一)通晓情节概括“4妙法"类型解题方略明考型结构连贯法: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进行梳理。

(如《祝福》)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二:分析故事情节学案(含答案)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二:分析故事情节学案(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二:分析故事情节(解析版)复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读懂其中包含的社会和哲理意义。

2、分析情节技巧和段落的特点与作用。

知识导图一、情节线索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由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

副线:以其他人物为线索。

二、情节结构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模式解读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

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突转”式(“欧·亨利”式)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所以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特殊小说模式模式解读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

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结构简洁明快。

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内,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意识流式以心理时间结构小说。

作者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序,让人物在主观心理时间里任意变化来结构作品。

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

学案1:小说情节的构成要素

学案1:小说情节的构成要素

小说情节的构成要素
1.线索
抓住线索是把握故事情节的关键,它可能是:
①人物或事物(如《项链》)
②景物描写
③小说的事件
④主人公的情感走向
⑤故事的时间、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作品的线索具有明线暗线“双线”发展的特点(如《药》)
2.情节安排的结构:
开端:作品中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发展:情节开端后,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高潮:作品中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到尖锐、紧张阶段,将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的关键一环。

在高潮中,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的性格都获得最集中、最充分的表现。

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3.小说情节的设计技巧
【开头设计】
①设置悬念式:引出下文、吸引读者。

②景物描写式:点题、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节铺垫。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
【结尾设计】
①突转式:奇峰突起、照应伏笔、震撼人心。

②悲剧式:强化人物性格悲剧色彩、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如《祝福》)
③大团圆式: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感情意愿、易引发读者共鸣。

④戛然而止式:耐人寻味,给读者留出充分想象的空间。

(如《项链》)。

小说情节的作用课用含学案答案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小说情节的作用课用含学案答案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第15页
巩固练习 ①以“我”视角来叙事, 使事件显得真 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 引入渡夫故事, 唤起 读者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 以渡夫之口自 述他经历, 使叙事愈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 讲述相结合, 赋予渡夫故事哀而不伤诗意美。 (每答一点给2分, 给满6分为止)
【考点】分析概括小说情节及其作用
第8页
(二)小说结尾作用
(1)小说结局出人意料(欧 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故事情 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心灵,产生震撼
人心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伏笔相照
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 更加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结局是令人伤感悲剧
答题角度: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加好地深化主题。
小说阅读题答题技巧
——情节作用
第1页
学习目的:
1.理解情节作用题设题类型。 Nhomakorabea2.掌握这类题型解题办法。
第2页
一、考题回放
1.江苏《侯银匠》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 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请详细阐明。
第3页
(1)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 为下文 写父亲选女婿, 打陪嫁首饰、在女儿 出嫁后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或 做铺垫)。
【解析】小说对渡夫故事叙述主要从与“我”对 话、“钱”话题引入以及他本身叙述等角度来展 开。“我”介入, 使得渡夫故事愈加真实可信; “我”与渡夫之间“钱”话题引入, 引起了读者 兴趣;对话加自述形式使得渡夫故事简练而集中。
第16页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加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结局是令人喜悦大团圆,
答题角度: ①从表示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

学案5 概括情节和分析线索

学案5 概括情节和分析线索
01 02 03 04 05
话落不过十分钟,大海忽然晃动起来,层层浊浪由远及近,滚滚沸腾,一 股恶风盘踞其上,鬼哭狼嚎就要送到耳边了。满载命船掉转,用船头斜对着风 来的方向。这时天已放亮,不远处的一条船,稍晚了一步,转向的时候侧面迎 风,被吹翻了。另外一条船,想收帆已经来不及,只能砍断了两根桅杆,船停 下后不住地颠簸,整个船身几乎被巨浪覆盖。还有一条,顺风顺水地跑,结果 让浪掀起屁股,螺旋桨打空车,再过来一排浪就完了。
01 02 03 04 05
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 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 焉瓜把照片发到网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 隔三岔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 不合适,都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 “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 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 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 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 房主李老太太,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
★1.小说采用了“条块组合”的结构方式,把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合成一个艺 术整体。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这种结构方式的表达效果。(6分) 解析 尽管三个故事相对独立,但其中心都是满载这个人物,从三个不同角度 展现了其人物形象,把人物塑造得更丰满立体,也让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第一个故事强调满载对于海上捕鱼极有经验,这为他后来最先发现天气异常埋 下伏笔;第二个故事是他面对他人挑衅,仍能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始终谨记自 己船长的职责,体现他负责、冷静、理智的特点,为后来遇险时的冷静沉着带 领大家最终脱离险境做铺垫。故事都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前两个故事是小波澜, 第三个故事则是文章的重心,宛如浪潮三叠,一叠高过一叠,作品也显得张弛 有度,富有节奏感,吸引读者。

第1讲 情节

第1讲 情节

语文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情 节 结束
3.题目“信任”具有线索作用,小说正是围绕“信任”层层 展开矛盾冲突,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2 分)小说中“信 任”被亵渎,以“信任”为题,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 讽刺意味,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2 分)
4.①心狠手辣,心胸狭窄;②城府极深,哗众取宠;③虚伪、 阴险;④善于掩盖犯罪事实,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 (6 分)
语文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1讲 情 节 结束
[失分短板 修补完善] [示例] 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 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 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 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 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 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 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 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 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 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每点 2 分,答出四点即可)
第1讲 情 节 结束
第1讲 情 节
[学案设计 考点突破]
[例一] 解题指导:本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以主要人物贝尔蒂的
行动为线索来概括组织。也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局来切分层次把握情节:文章前三段是开端——贝尔蒂俘获霍夫
曼;四至六段是发展——贝尔蒂保护霍夫曼;七、八段是情节进一
步发展——贝尔蒂及他人被俘;九至十二段是高潮——霍夫曼保护

小说的线索学案 答案

小说的线索学案  答案

小说的线索答案三、《品质》:双线结构(明:“我”几次去店铺做靴子;暗:格斯拉店铺的兴衰历程)《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的行踪《项链》:借项链、戴项链、丢项链、还项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四、练习1、明线:琼珊生病、病重、好转、转危为安。

暗线:老贝尔曼雨夜为琼珊在墙上画最后一片叶子。

好处:①明暗线交织,使小说结构更为紧凑;(结构)②老贝尔曼画叶子的暗线使文章凝练含蓄,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读者体验)③展现了老贝尔曼的默默助人高尚品质;(人物)④突出小说的主题。

(主题)2、①“我”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者,使故事真实可信。

②“我”的见闻是小说的行文线索,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联起来的③作者借“我”可以随时发表见解和感悟。

④4.以“我”的软弱突出对祥林嫂悲剧的悲伤和内疚,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真诚的自我解剖。

提升训练、1、《鞋》(1)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2)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3)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2、《马兰花》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2分)好处: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以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③突出了主人公马兰花……的形象。

(4分)线索类题作用答题要点①情节结构:串联,紧凑、简洁;推动情节发展②线索本身:特点(时代、性质等);写出/寄寓人物的感受、经历等;③人物:人物(主、次)情感抒发、心理表现、形象塑造;④主题:揭示、突出、丰富⑤读者的心理感受:想象空间(暗线),震撼人心,引起阅读兴趣。

6. (6分)(1)线索:气味或味道。

(2分)(2)作用: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记忆呈现出来;便于形象地揭示出每一种生活记忆的特点——世俗气,雅致韵,遥远意,温暖感:对于读者而言,让作者笔下的生活在普通的可感之外,更多一层可嗅,鲜明可感,消除了读者与作者笔下生活的时空距离。

小说情节的作用

小说情节的作用

核心考点
补充《活着》情节: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
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 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 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 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 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 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 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 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 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 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简要说明。
(2017·山东卷)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语文网课3.pptx
请简要分析。
语文网课二.pptx
(2016·山东卷)小说写吴秋明讲述语“文绒网课布一.p妈ptx 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2016·江苏卷)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
的主要作用。
(2014·全国Ⅰ卷)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
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变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
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
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地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

(完整word版)小说情节作用题学案

(完整word版)小说情节作用题学案

小说情节作用题导学案学习重点:掌握分析小说情节解题方法;掌握情节的作用一、知识链接:小说情节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二、情节结构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变式问:××情节对全文发展起什么作用?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林冲见差拨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

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

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

”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

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

"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

专题05小说阅读鉴赏情节考点解析(学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专题05小说阅读鉴赏情节考点解析(学案)-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课题课题:《小说阅读鉴赏情节考点解析——2024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导学案班级授课(完成)时间教师(学生)学习目标【网】知识与技能1.了解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的常考知识点,梳理概括情节、情节安排的手法技巧、情节的结构、情节的作用,准确掌握,夯实基础。

2.掌握小说阅读鉴赏的命题角度、解题技巧、答案组织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高考原题及各类型典型案例,掌握小说阅读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及辨析能力。

教学过程【情节结构思维导图】【课堂知识点拨】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应当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

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与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级概念的紧密联系,因而情节题几乎成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题。

题型一情节梳理“情节梳理”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1.“情节梳理”的设题方式。

明考型:①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4分)徐树建《枪口下的人格》②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5分)[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暗考型:③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刘慈欣《微纪元(节选)》④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小说阅读情节题复习学案(一)答案题型一概括情节活动一:文本再现(1)《祝福》①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②结局:寂然死去③开端:初到鲁镇④发展:被卖改嫁⑤高潮:再到鲁镇⑥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2)《最后的常春藤叶》开端:(1-11)琼珊病重发展:(12-36)琼珊病危高潮:(37-52)琼珊好转结局:(53-55)琼珊脱险(3)《项链》序幕部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得知项链是假的(识项链)活动二:学有所得1. 总结“概括情节”题的出题方式、答题技巧、作答步骤。

《三维设计》中“概括情节”P181“定考题指向”“明答题技巧”“学规范作答”“定考题指向”:题干示例、常见设问方式、审读判别“明答题技巧”:“情节梳理的3种思考方式”“情节梳理的2个答题模板”温馨提示:对小说情节的概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②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③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活动四:试做典题,揣摩解题思路(1)选CD。

C.也是为了衬托越窑盌失而复得后我心情的愉悦宁适。

D.“这种事以后多着呢”,生活中无论是人还是物,都会远离我们或者被毁灭。

这句话中包含对人生中那些远离甚至已毁灭了的美好的物和人的珍惜。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是说这句虽然听起来很轻,但分量很重,影响了“我”的一生。

(2)【解析】考查分析概括文本情节及人物心理变化。

要按照行文顺序归纳概括与“我”有关的情节,然后揣摩分析“我”在每件事情中的心理状态。

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家了的兴奋;发现忘带盌,固执而任性地要拿回盌,不因即将开船和众人等待而妥协;等盌时,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心生懊悔;再次拿到盌时,对船夫心怀感激,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省;盌飞掉时,则是对盌的惋惜、对母亲和船夫的自责;而母亲一番劝告,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答案】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

②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

③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题型二赏析情节手法活动一:文本再现(一)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1)倒叙。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何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何会得罪鲁四老爷;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小说情节中有三处先设伏笔,后明真相。

参考答案: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道破,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也使读者感到十分意外。

看似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文中,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

①借项链时,女友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②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

这已表明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

③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这样描写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深思。

作品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

活动二:学有所得1. 总结“情节手法”题的出题方式、答题技巧、作答步骤。

《三维设计》中“情节作用”P182-P184“定考题指向”“明答题技巧”“学规范作答”“定考题指向”:题干示例、常见设问方式、审读判别“明答题技巧”:情节叙述手法、情节安排技巧情节叙述手法: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温馨提示:高考选文常见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因为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规范答题——三步骤:明确手法--分析手法如何运用--指出艺术效果活动四:试做典题,揣摩解题思路 (2017·高考全国卷乙)赵长天的《天嚣》(1)B ,“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反映出被困队员在强烈救人意念的驱动下迸发顽强的意志力;而“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则反映出蒙古族同胞对基地试验队员的支持、救助,彰显的是热忱与善良。

可见,两者说明的应是生命力的强大与人性的美好,而不是“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2)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

可从情节安排、主题思想表达等方面来分析。

在情节安排上,“渴”作为试验队员的感受,反映出小说情节是在“试验队员深陷绝境”的背景下展开的。

略去陷入绝境之前的内容,情节显得更加集中、简洁。

在主题表达上,“渴”是试验队员在风沙肆虐这样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能更集中而深刻地诠释小说的主题思想——既讴歌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也揭示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

(3)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从叙述角度来看,小说是以试验队员“他”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这一“美好的谜”应当不在“他”所见所知范围,不去叙写,就显得真实可信。

从情节安排看,结局给出了一个“谜”,没有揭示谜底就戛然而止,送瓜人究竟是怎样冲破风沙来到这里的,显得非常神秘,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从读者角度看,读者是希望谜底的,而作者偏偏不揭开谜底,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也就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题型三分析情节作用活动一:文本再现(1)①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并且丰富了人物形象。

②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

(2)明确:是符合生活实情的。

①因为作者己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如借项链时她朋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商店老板告诉她只卖过项链的盒子,还项链时她朋友看都没看等,都表明这挂项链不会很值钱,不是真的。

②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③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

她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陶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十年含辛茹苦,刚刚有了点自尊自信,又突然发现项链的真相,发现自己十年辛酸的代价竟“最多值五百法郎”。

十年生活“意义”的发现,给她精神的打击不比十年前丢失项链轻。

这样的结局无疑加深了玛蒂尔德夫人命运的不幸与可悲。

④再者这样的结局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小说以“失项链”为转折点,写出了玛蒂尔德命运的前后鲜明对比:一时欢乐,十年辛酸。

这些描写对主人公的讽刺己够深,而结尾又一次突转,既让读者为主人公又让主人公为自己而哭笑不得。

它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深刻、更强烈。

活动二:学有所得1. 总结“情节作用”题的出题方式、答题技巧、作答步骤。

《三维设计》中“情节作用”P185“定考题指向”“明答题技巧”“学规范作答”“定考题指向”:题干示例、常见设问方式、审读判别“明答题技巧”:结构角度、内容角度、特别提示“四循环+一读者”模式(2)小说开头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①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

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3)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这两者的使用可使情节结构紧密,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活动三:重难突破攻坚克难解答小说结尾题一、小说结尾类型1.出人意料式。

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3.补叙式。

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4.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解释悬念、揭示主题。

5.令人感伤式。

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6.大团圆式。

从表达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结尾作用题满分答案的几点注意事项1.提高对小说结尾段的认识。

与小说开头段相比,小说结尾段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结穴处,而且是作者用力构思的匠心之处。

要加强对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的研究。

2.抓住情节内在的关联性,认识结尾在全文情节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说的情节其实就是一个因果链,看看结尾处在这因果链的什么环节上。

3.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

4.答题时要注意从多角度切入思考外,还要注意答题的特殊性。

如答准结尾的情节特点,要使用好术语,如“情节陡转”“卒章显志”等。

活动五:试做典题,揣摩解题思路 (2015·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