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真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一,蒙台梭利教育的原理:
(一)蒙台梭利教育的目的:1,直接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工作”不仅促进其感官,动作与心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建构健全的人格。对健全人格蒙台梭利
归纳了以下特征:(1)有旺盛的自发的活动力,能自发地,主动地利用成人为
其创设的环境去活动;(2)喜爱反复地,集中地工作;(3)能自由地选择工作
材料;(4)爱好秩序;(5)爱好工作超过游戏;(6)喜欢在安静环境下工作;
(7)拒绝奖惩,从工作本身获得快乐;(8)有强烈的求知欲;(9)能在比较,
选择,思考后再行动;(10)淳朴,高尚;崇尚真善美,厌恶虚伪,丑恶和肮脏;
(11)学习社会性,重视责任感,守纪律,乐于助人,有成为优秀人的愿望。
2,最终目的是通过蒙台梭利教育培养出健全人格的人,去创造理想的和平世界。
(二)蒙台梭利教育的原则:1,秩序性原则:幼儿对秩序的敏感期主要发生于最初的3年,两岁时达到最高点,3岁开始下降。因此,婴儿期的孩子对事物的秩序有
强烈的需求,例如一本书或一支笔没有归位,他们会坚持把该物品放回原处。
对他们来说,秩序感是其生命的自然本质之一,就象“土地之于动物,水之于
鱼。”
如果婴儿对环境的印象与经验,是建立在一种有秩序的形态之上,那麽孩子对
世界的看法,将具备稳固的基础,借此基础得以培养有条不紊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及对环境的信任与积极探索。
也就是说,外在的秩序感有助于孩子内在秩序感的发展。外在秩序感应如何培
养呢?可从以下四方面参考:(1)教室内大多数的物品尽量保持在相同的位置上。
(当然,教师有可能因适应孩子成长的需要,适度地改变某些个别教具的位置)
(2)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与地点。(3)例行活动尽量采取相同的步骤,。(4)
要求孩子把用过的教具放回原位,然后才能进行其他活动。
遗憾的是,仍然有许多孩子经常生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环境中;因此,我们很
难有机会见到这些孩子将相关的潜能发展出来。
2,独立性原则:蒙台梭利认为: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因此,儿童
个体自由的积极表现,首先必须通过自发活动引导他走向独立。婴儿从断奶的
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努力走上独立的道路。
什麽是断奶的小孩?实际上就是一个已独立于母乳的小孩。他将找到各种食物代替这种营养源,他生存的手段增多了,他能在某种范围内选择自己的食物
了,而原先却完全局限于一种营养形式。
不过,他仍然有依赖性,因为他还不会走路,洗脸,穿衣,还不会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表示要东西。这个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他还是别人的奴隶,依赖别
人。但到了3岁,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就能独立和自由地支配自己了。
要别人服侍的人实际上是限制了自己的独立性。这一概念将成为未来个人尊严的基础。“我不希望别人服侍我,因为我并非无能。”人类必须具有这种思想,
才能感觉到自己是真正自由的,独立的。
任何教育活动,如果对婴幼儿教育有效,那它就必须帮助孩子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帮助他们无需搀扶而会走路,上下楼梯,拾起落下的物品,穿脱衣服,
自己洗澡,口齿清楚地说话和表达自己的需要等等。我们必须给孩子这样的帮
助,使他们能够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满足他们自己的愿望。这些都是培养独
立性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往往习惯于服侍小孩,殊不知这对他们不仅是一种奴化,而且也是危险的。因为,这很容易窒息他们自发的有益的主动性。成人总是倾向于把孩子当
成木偶,给他们洗,给他们吃,好象他们是布娃娃;成人总是不停地想,孩子
不知道做什麽,更不知道怎麽做。然而,孩子必须要会做这些事。大自然赋予
了他们的身体以进行各种活动,也赋予了他们智慧以学会怎样进行这些活动。
因为他是一个人!
谁不知道,教孩子自己吃,自己洗,自己穿,比喂孩子吃,帮孩子洗,帮孩子穿更乏味,更困难,更需要有耐心!前者是一个教育者才能做的工作,而后
者只是一个仆人就可以很容易完成的低级工作。
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后代造就成为强有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指的独立和自由的人。因此,蒙台梭利教室中的教具,大都有错误订正,目的是让他们自己去发
现去改正;成人不可急于帮助纠正,要学会等待,给孩子独立学习的机会和时
间。
3,自由性原则:自由就是活动。孩子的自由应以不损害集体利益为限度,从各
方面考虑,这应该是教养孩子的良好方式。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
对他人不礼貌或有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至于其余的——即有益于儿童的
各种表现——不管是什麽行为,以什麽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不仅允许,而且还
必须进行观察。这是关键所在。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当老师
把用过的各种教材重新放回盒子去的时候,有孩子跑过来,拿起这些小玩意儿,想模仿老师做事。但是老师首先想到的却是要孩子回到他的座位上去,总会说:“别动!回到你的座位上去。”其实这正是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愿望,也
正是教育孩子尊守“东西用后,归还原处”这种秩序的好机会。
蒙台梭利在“幼儿之家”观察到一件事:有一天,孩子们自己围成一圈,又说又笑。中间有个水盆,水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有个刚两岁半的小男孩,独
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来,他充满了好奇心。我怀着很大的兴趣在远处看着
他。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他没有劲,挤不进去。于是他就
站着向周围看,他那张小脸,表现出一种强烈愿望,非常有趣,当时要有个照
象机把他拍照下来就好了。忽然,他的目光落在一把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
椅子搬到圈外,然后站上去看个究竟。他开始走向椅子,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神
情。正在这时,老师走过来抓住他,把他举过孩子们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
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毫无疑问,尽管这个小孩看见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却没有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所获得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这位老师阻碍了这个孩子的自
我教育,而且没有给孩子任何有益的补偿。这个小家伙在感到自己快要成为胜
利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自主地被一双钳得死死的手给举起来了。原来他脸
上那种使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欢欣,急切和希望的表情,一下子全然消失了,剩
下的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有的那种呆板表情。
当所有的孩子在一个房间里忙来忙去地进行有益的,运用智力的,自觉的活动,而没有粗野的举动,我认为这是一个真正自由并有良好纪律的教室。
一种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必须帮助儿童克服各种障碍,换句话说,给他的教育必须以合理的方式帮助他,减少限制他活动的各种社会约束。
4,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指导孩子选择工作或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了解孩子,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使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