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二)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之环境创设)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之环境创设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认为如果儿童被置于一个有利于他们的自然发展的环境中,使他们能按自己的需要、发展的节奏和速度来行动,他们就会显现出惊人的特性和智慧。
换句话说,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身心是在外界的刺激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人对环境的自然的自发的活动,好比有些象棋高手,有很多是小时候在家门前的一棵树下看成人下并慢慢喜欢上的。
所以她说:“在我们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即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而且教育方法的许多方面亦由环境所决定。
一、环境的重要性理论(一)、蒙台梭利不断地强调环境的重要性。
她认为,第一,儿童是精神胚体,有赖环境的保护、滋润;第二,儿童是个探索者,需赖以吸收环境中的各种印象来建构其心智;第三,童年之秘隐藏在儿童的环境中,唯有透过开放的环境,才能将真正内在的潜能发展出来;第四,环境是教育的工具,所以预备一个适合儿童开展其禀赋的环境,成为其新教育的目的。
教育应当是教师、儿童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影响。
教师必须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环境观点:a、人是环境之子。
b、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
c、环境的质量决定人的质量。
d、S→R(刺激决定反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用该理论创始人华生的话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以用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领和他的父母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我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甚至是乞丐、小偷。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的一切几乎都决定于所处的环境.他们对环境作用的重视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印度电影《流浪者》华生这一理论即“环境决定论”.意思就是幼儿染黄则黄,染红则红,而成人可以出污泥而不染,幼儿只是一张白纸。
当然这一理论中也有消极的一面,他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及选择能力,太极端.(三)、自然成熟论的环境观点正如其代表人物福禄贝尔所认为的那样,人生的最初几年需要丰富的环境,只有把幼儿放在适合他们年龄和经验的有趣的环境中,才能发展其潜能。
蒙台梭利幼儿语言教育理论2
3 4 5 6 7 ) 坚 持 本 土 化 原 则
) 坚 持 家 园 共 育 原 则 ) 坚 持 多 途 径 的 原 则 ) 坚 持 渗 透 性 原 则
2 ) 坚 持 尊 重 幼 儿 已 有 经 验 的 原
1
) 坚 持 兴 趣 性 原 则
则
则
)
坚 持 尊 重 幼 儿 个 别 差 异 的 原
四.蒙台梭利幼儿语言教具的特性
1 吸引性 教具要精美有吸引力。
2 可操作性 教具应是幼儿在独立操作过程 及操作中习得知识。 3 丰富性 教具要充足,种类丰富、形式 多变,促进幼儿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激发学习兴趣。 。
语言特性:
4 层次性 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具遵循幼儿由具体到 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才能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 5 引导性 教具应能引导幼儿自觉学习,同时要设 计相应的错误订正功能。 6 适时性 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及爱好及时调整教具。 7 规范性 注意教具摆放位置,按照顺序取放
五.幼儿语言的发展阶段及发展原则
1—1岁半:会使用简单的字或词表达,能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岁半—2岁:喜欢唱歌、听童谣、看书本,大约24个月时能使 用简单的词语说句子。 2—3岁:喜欢听人读书,童话,童诗,有些音节仍发不准,但 词汇量及复杂结构的句子掌握程度大大提高。 3—4岁: 能用语言传达抽象的想法,如喜欢、不喜欢。可以讲 简单的故事,喜欢无实意的笑话,发音游戏等。 4—5岁: 注意字的存在,想了解字意。游戏是会用语言和伙伴 交流,合作。 5—6岁: 喜欢笑话、听故事、读故事、会运用抽象词汇,对时 间概念掌握十分清楚,年龄、性别、家庭住址等都能准确说出 来。会围绕主题讲述,能够用语言描述过一) 要具有健全的大脑和言语器官,它是幼儿语言学习的 基础。完整的语言活动包括:听、说、读、写。 (二) 适宜的语言环境,它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语言需 要语境,环境,因为字词句都要与一定的语言情景结 合在一起才有实意。所以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想说、敢 说、爱说、有机会说的环境。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简述
一、蒙台梭利教育的六大理论
(三)生命自然发展论
蒙台梭利认为:
生命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随意的, 而是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充满秩序和规律 。 其主要观点是“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孩子的 成长步调,抓住幼儿发展的敏感期”。
一、蒙台梭利教育的六大理论
(三)生命自然发展论
1、生命的自然发展 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就注意到了生命“自然发展”的 事实,她发现人的“完成”,实际上是经由自己的不断活 动来达成的。 蒙台梭利认为:“人有双重胚胎期。一个是在出生之前, 这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肉体胚胎-生理胚胎)。另一个是 在出生之后,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胚胎-心理胚胎),并 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很大的区别,也正是我们对此进行研究 的原因。”
一、蒙台梭利教育的六大理论
(二)独立成长论
个体想要能生存(能成长)
必须自己适应环境(能独立)
必得生理、心理功能独立(成熟)
例如:会走路、会拿扫把、有自信……
一、蒙台梭利教育的六大理论
(二)独立成长论
1、独立成长的含义
从蒙台梭利的教学计划来看,就是引导儿童通向独立的道路。
蒙台梭利教育是不教而教的教育,她反对以教师为中心 的填鸭式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准备好的学 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 善的人格。
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的創建者華生曾說:「給我一打健壯的 嬰兒,我可以讓他們成為各式各樣的人,…成為醫生、律師、… 甚至乞丐。」
一、蒙台梭利教育的六大理论
(一) 环境适应论
(1)人类有适应环境的本能;
(2)环境的好与坏会影响儿童未来的一切发展。
鉴于这种儿童成长的事实,环境应列为教育的第一要素(有准 备的环境),再进一步配合儿童成长法则,利用能激发儿童成 长的各类教具,使儿童在环境中真正地适应,进而促进心智与 体能的发展。
蒙台梭利之感觉教育
例:粉红塔 为了让孩子能以触觉与视觉来分 辨大小,所以在颜色上也就设计 成单一化,目的在造成注意力的 集中,而不会为其他因素所干扰
(二)、触觉教育
• 在触觉教育方面,就如同视觉教 育一样,在蒙台梭利感觉教育中 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除了对物体 表面的触摸、辨认之外,尚包括 了温度感、重量感与实体认识感 觉。
第三、混龄生活:
• 她强调让年长的儿童自 发性的去帮助年幼的幼 儿,所以年长的幼儿被 允许自由去教导年幼的 幼儿,但教师要注意年 长幼儿的自由不应该受 到侵犯,且进度也不能 受到耽搁。
一、感觉教育的内容
(一)、视觉教育 蒙台梭利的视觉教育,主要目的是让 儿童学习分辨物体体积、颜色、形 状的物理特性。用来实施视觉教育 的教具包括:粉红塔、棕色梯、长棒、 圆柱体组(带插座)、彩色圆柱体组、 色板、几何图嵌版箱、几何立体组、 构成三角形等。
• 三色圆圆片 配有红、蓝、黄 三种颜色的圆圆 片共计60个, 和纸面教具结合 使用,可用于加 减运算,形式排 列,也可作为孩 子点数的工具。
十进位
数字与筹码
三角形盒
几何支柱架
蒙 台 梭 利 之 教育
一、蒙台梭利的生平与思想背景
• 蒙台梭利是著名的幼儿教育 家,是罗马大学获得医学学 位的第一位妇女。1896 年 毕业后留校任精神病临床助 理医师,并专门研究儿童的 疾病,从中发现儿童身心的 缺陷不仅是医学上的问题, 更主要的是教育上的问题, 她相信用特殊的教育措施可 以使儿童的心理状态大大改 善,从此她便立志做一名教 育家。
蒙氏数学教育——1-100连续数板
倍数
十进位组——彩色串珠
• 十进位组教具即千位的立 方珠,一百板,十串珠。1 个粒珠表示1,1串10的串 珠表示10,10个10的串珠 组成的一个面是1百,10个 100组成的立方体表示10 00.运用十进制组,孩子 就可以轻松学会个十百千 的概念。如500表示5个1 百板。2000表示2个立方 珠。320表示3个1百板2 个10的串珠。就是如此简 单。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1.秩序的敏感期 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2.细节的敏感期 幼儿在1—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3.行走的敏感期 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
4.手的敏感期 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这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 幼儿开始学说话,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产生在20世纪初,当时国际上以前掀起蒙台梭利运动的高潮,后又一度低沉下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此后,因为着重智力开发,重申早期教育,加之许多心理学家以实考证明了蒙台梭利的若干看法,因此蒙台梭利法又流行起来。
前苏联在50年月还对蒙台梭利大加责备,斥之为反动理论,而现在已赐予某些必定,以为她“推行了独创的教育系统”,并在幼儿教育方面汲取了她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作为财产阶级教育家和天主教信徒,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明显地打上了财产阶级的烙印并拥有神奇主义色彩。
可是,从教育科学和教育史的角度看,因为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主要来自她对少儿的察看和研究,又以当时的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科学的成就为基础,因此又包括着某些合理要素并有所创新。
蒙台梭利初步看到少儿的心剪发展是遗传与环境、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尊敬少儿自己发展的特色以及少儿的主观能动性,倡导提早对少儿进行体育和生活训练,重申从感觉训练开始进行初期智育,要讨教员察看少儿、研究少儿、善为人师,这些明显都有可取之处。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主要缺点在于它把遗传作为少儿心剪发展的主要要素,夸张少儿自我教育的作用,进而使教师的主要职责变为悲观的、被动的。
她的感官教育,因为教具机械呆板,只着重事物的外面特征,只合用于单调感官的训练,因此未能很好地发展少儿的想象、思想和创建力,也影响了少儿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
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第一版社,2002年5月订正版:第二十三章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 —1952)是本世纪初在欧洲教育界颇负盛名的意大利女教育家。
她在幼儿教育、变态少儿教育方面卓有成就,被誉为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自福禄培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人”。
蒙台梭利不仅在教育史上拥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在现在幼儿教育中也有着宽泛的影响。
一、蒙台梭利的平生易著作1870年,蒙台梭利出生在乎大利安科纳城,父亲是位牧师。
论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对当前的启示
论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对当前的启示作者:xx单位:xx大学摘要蒙台梭利是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流传古今中外,她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影响很大,蒙台梭利教育热的现象已经在我国幼教领域中突现出来。
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地方。
本论文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蒙台梭利的课程内容和蒙台梭利的教育原则与方法等三个方面对蒙台梭利的教育法进行了一些探究。
并且,结合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的实际状况,对蒙台梭利可以给我国当前的幼儿教育带来的一些启示进行了论述。
蒙台梭利理论在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以及重视儿童的活动等三个方面都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
但是,尽管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是,我们还是应该充分吸取其中的有益部分,而且应该是适度的汲取,有许多观点和做法并不完全正确。
关键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英文题名The Inspiration of the current Maria Montessori childhood educationAbstractReceive the set shuttle benefit infant theories and methods already at in the world drive extensive expansion and usage, also become gradually at the our country a receives the set shuttle benefit heat, the domestic is many big in the cities all build up to receive the surname infant park or receive the surname class exclusively.Receive although the set shuttle benefit infant education theories and methods come from the foreign country, the infant development and the teaching views of the basis is a constant principle up tothe present. It mainly is to emphasize to take infant as the center, let self-moving and active study of child, become the person to to be good at to hold tight the infant sensitive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nfant, various technical 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infant of the take action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But become the person to just act as the role of inspi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fant develop, letting the infant be the oneself development the one who can move.In 21 centuries, we follow the information for ages, society just the variety that take place to change with each passing day. Have receive the set shuttle benefit education theories foundation up to now for 100 years, some have already not agree with the reques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tch the infant gradually. Plus many persons can not be real to comprehend to receive the education principle that the set shuttle benefit initiate with confidence, or be subjected to some benifit drive the creation a series in the process of expand turning its theories in brief, practice process win again living move hard set, as a result make receive the surnam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localization of problem.This text aims at this circumstance, trying the adoption observation method, interviewing the method and cultural heritages to collect the method, observing and learn to record the implement circumstance that some infant park in Peking receives the set shuttle benefit teaching method on the spot, inquire into the expansion circumstance that the region of Peking receives the set shuttle benefit education theories, and check the related book and dates that the introduction receives the set shuttle benefit education theories. In the process of investigate on the spot, carry on theories with physically contrast, receive the set shuttle benefit education theories in order to the detection in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existent some problems and shortage and try to investigate the homologous solution, to contribute to receive the set shuttle benefit education theories and can make use of and develop with accuracy at the our country.Keywords: education study of child论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对当前的启示近些年,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教育方法在我国影响很大,不少幼儿园都开办了蒙台梭利班或者干脆称作蒙台梭利幼儿园,蒙台梭利教育热的现象已经在我国幼教领域中突现出来。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生平( 1870-1952)1870.8.31生于意大利,父亲是军人,贵族后裔。
母亲博学多识。
1886毕业于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
1892年基尼如罗马大学医学院就读,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医学院就读的女性。
1896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启蒙阶段(1906-1909)1906年第一所“儿童之家”于罗马贫民区成立。
1909年举办了第一次师资训练课程。
《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意大利出版发行。
1910年蒙台梭利协会在罗马成立。
1911年在瑞士法国英国美国“儿童之家”设立。
1913年国际蒙台梭利训练班开课。
1922年《蒙台梭利教学法》译本出版。
1929年蒙台梭利协会成立于德国柏林。
AMI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为世界蒙台梭利教育领导与管理中心。
1949.1950.1951年连续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
1952年去世。
1960年AMS在美国纽约成立。
<一>蒙台梭利教育十大特点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 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论蒙台梭利教育法及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
论蒙台梭利教育法及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蒙台梭利是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流传古今中外,她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影响很大,蒙台梭利教育热的现象已经在我国幼教领域中突现出来。
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地方。
本论文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蒙台梭利的课程内容和蒙台梭利的教育原则与方法等三个方面对蒙台梭利的教育法进行了一些探究。
并且,结合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的实际状况,对蒙台梭利可以给我国当前的幼儿教育带来的一些启示进行了论述。
蒙台梭利理论在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以及重视儿童的活动等三个方面都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
但是,尽管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是,我们还是应该充分吸取其中的有益部分,而且应该是适度的汲取,有许多观点和做法并不完全正确。
正文论蒙台梭利教育法及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近些年,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教育方法在我国影响很大,不少幼儿园都开办了蒙台梭利班或者干脆称作蒙台梭利幼儿园,蒙台梭利教育热的现象已经在我国幼教领域中突现出来。
到底什么是蒙台梭利教育呢?蒙台梭利教育法对我国当前的幼儿教育带来什么启示呢?通过学习和研究,就上面提出的课题进行简要论述如下。
一、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法探究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学前教育家,1896年毕业于罗马大学,是第一个女医学博士。
蒙台梭利先是研究智能缺陷儿童的诊治,后转而研究正常儿童的教育。
她坚信,心理缺陷和精神病儿童,通过运动和感觉训练活动,可以使身体协调,智力也能得到发展。
她认为,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的主要问题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
缺陷儿童教育的成功给了她新的启示:既然缺陷儿童通过教育能够达到正常水平,那么正常儿童通过训练和教育,不是可以达到更高水平吗。
蒙台梭利与蒙台梭利教育法
第一章蒙台梭利与蒙台梭利教育法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蒙台梭利和蒙台梭利教育法产生、发展和复兴特别是60年代以来复兴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理解作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基础的蒙台梭利儿童观与教育观,掌握当代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特点,明确借鉴与利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两个基本思路与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形成与复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形成(一)蒙台梭利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形成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
她于1870年8月31日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省的基亚拉瓦莱镇,从小受母亲——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影响,极富爱心与同情心。
中学毕业后她对生物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不顾社会舆论以及父亲的反对,几经周折入罗马大学医学院学习,并于1896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之后,蒙台梭利任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生(1896—1898),从此她开始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蒙台梭利关于幼儿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是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逐步形成起来的。
总得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与探索(1896—1906)蒙台梭利在任助理医生期间,主要是治疗低能儿童。
期间,她对低能儿童的治疗和教育问题产生了兴趣,并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他们。
她认真研究了法国心理学家伊塔(Jean Marc Gaspard Itard)和塞根(Edouard Omesimus Seguin)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认为他们的思想和方法是“科学的教育学的先导”。
1898年,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蒙台梭利发表了以《精神教育》为题的演讲,阐述了对低能儿童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并呼吁低能儿童应当与正常儿童一样,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她的演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高度的重视。
意大利教育部长委托她对罗马从事低能儿童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并任命她为国立精神治疗学院院长(1898—1900)。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作者: ————————————————————————————————日期: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产生在20世纪初,当时国际上曾经掀起蒙台梭利运动的热潮,后又一度消沉下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注重智力开发,强调早期教育,加之不少心理学家以实验证实了蒙台梭利的若干观点,因而蒙台梭利法又流行起来。
前苏联在50年代还对蒙台梭利大加批判,斥之为反动理论,而现在已给予某些肯定,认为她“实行了独创的教育体系”,并在幼儿教育方面吸取了她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作为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天主教信徒,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明显地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并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但是,从教育科学和教育史的角度看,由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主要来自她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又以当时的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科学的成就为基础,因而又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并有所创新。
蒙台梭利初步看到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教育协同作用的结果,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及早对儿童进行体育和生活训练,强调从感觉训练开始进行早期智育,要求教员观察儿童、研究儿童、善为人师,这些显然都有可取之处。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它把遗传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夸大儿童自我教育的作用,从而使教师的主要职责变成消极的、被动的。
她的感官教育,由于教具机械死板,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特征,只适用于单一感官的训练,因而未能很好地发展儿童的想象、思维和创造力,也影响了儿童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
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第二十三章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本世纪初在欧洲教育界享有盛名的意大利女教育家。
她在幼儿教育、变态儿童教育方面卓有成就,被誉为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自福禄培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人”。
蒙台梭利教学法(全)
蒙台梭利教育法简介1907 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
招收 3 ~ 6 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
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
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
基本原则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同的教育。
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
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
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
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
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
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特点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
通过具体的练习如生活基本能力练习、五官感觉练习、智能练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氏教室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孩子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
(优选)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
“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专门为幼儿设计了活动室和休息室,活 动室和花园相连,儿童可以自由出入
“儿童之家”
每个活动室里都有矮柜,放置很多教玩具,儿童可 以自由选择;甚至活动室内的桌椅都很轻便,儿童 可以自由搬动。
在儿童之家,幼儿可以自由、愉快地活动, 活动的内容包括 运动、手工、唱歌、照料 动植物、感官训练和知识学习等。
1929年,蒙台梭利在荷兰建立“国 际蒙台梭利协会”(AMI)
1933年,《童年的秘密》出版
蒙台梭利在晚年仍常常巡回世界各地演讲, 致力于教育改造世界、促进人类和平的伟 大事业
1952年,蒙台梭利逝世于荷兰
二、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一)历史背景 1.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学校教育制度逐
步建立,但学前教育仍然非常落后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兴科学的大发展 (二)思想基础 1. 天主教思想 2. 夸美纽斯、卢梭、福禄倍尔、爱伦凯等人的
五、论感官教育与教具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的感官训练和 智力培养,这是儿童之家的重要特色, 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大特点,也是 蒙台梭利的主要贡献之一。
关于感官训练的论述在《蒙台梭利教 学法》一书中占有有很大篇幅。
(一)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处于各种感觉发展的敏感期
在敏感期内加以训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 教育效果;但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将来弥补 起来会非常困难。
对于3岁以上儿童,需要一个能激发其活动 动机的 “有准备的环境” —— 1. 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美观、实用的生
活设备和用具,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
2. 有感官训练的教具,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3. 能让儿童独立活动,自然表现,意识到自己的
蒙台梭利教学理论实践(3篇)
第1篇摘要:蒙台梭利教学理论是20世纪初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提出的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本文旨在探讨蒙台梭利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一、引言蒙台梭利教学理论是20世纪初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提出的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该理论强调儿童的天赋潜能,主张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蒙台梭利教学理论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幼儿园教育,为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蒙台梭利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1. 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蒙台梭利教学理论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
教师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兴趣和需求,为儿童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
2. 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和能力。
蒙台梭利教学理论强调,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儿童的发展需求,为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3. 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蒙台梭利教学理论认为,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和活动,激发儿童的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儿童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4. 教育应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蒙台梭利教学理论主张,教育应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身体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三、蒙台梭利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 创设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蒙台梭利教学理论强调,教育环境应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创设安全、舒适、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材料。
2.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蒙台梭利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
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年龄、兴趣和能力,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感官训练、数学、语言、艺术、音乐等。
3. 强调儿童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在蒙台梭利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应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
新编第二章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3.蒙氏教学中的秩序性
• (1)有序的练习 • 如使用勺练习“舀”的动作:大勺舀米→小勺 舀玻璃球→小勺分纽扣。 • (2)有序的展示方法 如教师展示切香 ①把切香蕉的托盘从橱柜里取出,搬运到桌子上。 ②分别取出砧板、小碟、牙签盒和刀,摆放好后洗手。 蕉的方法是: ③取一张餐巾纸铺于砧板上,把香蕉平放于餐巾纸上。
“有准备的环境和特定的条 件下给儿童以最多的自由和 活动的权利,并在组织得井 然有序的自由活动中让儿童 自然而然地受到纪律和道德 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它植根 于儿童心灵深处并逐渐地养 成习惯”
二、强调环境
• (一)环境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 (二)什么是有准备的环境
• 蒙台梭利认为,新的教育应当包括教师,环境和儿童三个 因素,三者之间都应发挥作用。 • 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是儿童生活所 需的物质环境。如按儿童生理学、心理学及卫生学要求所 设计的生活用具及生活环境,具有独特意义的蒙台梭利教 具及工作室环境,充满自然生机的可供儿童做充分运动的 户外环境。第二是幼儿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教师家长的 尊重、关爱及同伴交往的和谐。
• (三)儿童工作应遵循的法则
• • • • •
1.秩序法则 2.独立法则 3.自由法则 4.专心法则 5.重复练习法则
• (四)成人应该为儿童工作提供的帮助
• 1.避免干扰儿童的工作 • 2.为儿童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第二节
蒙台梭利教师观
• 一、蒙台梭利教师的精神准备 • 二、蒙台梭利教师的角色 • 三、蒙台梭利教师守则
一、儿童的秩序感
• 儿童具有双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与儿童 对他所在环境的体验有关;还有一种是内部的秩序感,它 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及这些部分的相对位置。 这种敏感必可以称为“内部定位”。——玛利亚•蒙台梭 利
蒙氏感官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理论之巴公井开创作蒙台梭利是意年夜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被誉为世界幼儿教育史上继福禄培尔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在她的教育体系中, “感官教育”占有重要的位置, 并成为其教育实验的主要部份.在她看来, 学前阶段的儿童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 在这一时期应该进行充沛的感官教育.感官教育或称感觉教育, 是蒙台利教育内容中最重要, 而且最有特色的部份.其内容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练习五年夜类, 它们分别借助相应的教育具来完成.1.蒙台梭利关于感官教育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蒙台梭利把感觉教育的意义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 增进儿童感觉机能的发展;第二, 帮手儿童获取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第三, 养成儿童集中注意的习惯;第四, 打下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蒙台梭利在论述感觉教育问题时, 还特别指出了进行感觉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1.应该重视视、听、触觉的训练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在重视所感觉器官训练的基础上特别重视视、听、触觉的训练, 而且把触觉的训练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在蒙台梭利看来, 对儿童触摸能力的训练不单可以为他们小肌肉举措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让儿童亲自入手, 可以增进他们的思维, 并使其活动中获得最初的发展.蒙台梭利认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能力的发展在3-7岁时处于最迅速的时期, 如果在这一时期忽视了感觉教育, 成人之后感觉发展进入相对停滞期, 则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解救.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平时的感知觉中混杂着各种感觉, 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仅仅视觉就包括有年夜小、形状、颜色等多种因素混杂.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主化“安慰孤立化”, 并集中在“某种感觉”的“某种属性”上进行感觉训练, 她所设计的所有感觉教育教具都是针对特定的安慰(长短、年夜小、颜色、声音等)予以孤立化, 从而使每一件教具的目的都是集中训练儿童的某一感觉的某一机能, 使儿童的精神完全集中在教育和训练的某一点上.蒙台梭利主张通过配对、排序、分类的三种把持方法帮手儿童运用教具实现感觉教育.P是从教具中找出相同的加以“配对”, G是把教具依照一定的序列(从年夜到小或从小到年夜)进行“排序”, S是对教具进行“分类”.配对(P)、排序(G)和分类(S)是儿童把持感官教具的原则, 也是教具自己的属性, 任何一种教具必需具备这三种属性中的一种.教具——工作资料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 教具是有准备的环境中必不成少的组成部份, 也是蒙氏教育方法最具吸引力的部份.蒙台梭利将她缔造的教具称之为工作资料.即在蒙台梭利眼中, 她缔造的后人称之为教具的工具, 其实不是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是儿童自发工作的把持资料.这些工作资料与人们常说的玩具有着实质的分歧, 它们有具有充沛的教育意义, 而非一般玩具所更多体现的娱乐性.蒙台梭利认为教具具有增进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功能.之所以具有这种功能, 首先因为教具能够唤起儿童的注意办, 使其发生“专心”——当儿童自由地选择了教具以后, 他就会专心的把持教具, 而且重得练习一直到完成一个活动的周期, 在这样“专心”的活动中, 儿童心理得发展, 人格得以形成.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专心’.……儿童必需发现如何专心, 因此他需要可以让他专心的事物.这正是显示儿童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价值有赖于供人儿童的使用物体, 因为儿童需要这样的物体以集中注意力”.①同时, 蒙台梭利认为:“教上有如一种看不见的心智的钩子, 可以联结后一阶段发生的事件.……虽然每一种资料都有期内在目的, 但也包括了预示和预备其后将发生的事情.”比如“3岁半儿童在把持带插座的圆柱体时, 必需以其拇指、食指与中指抓握圆柱体上面的小圆球……因为这是一个文明人即将学习写字的手.它可以作为握笔的间接准备.”蒙台梭利教具年夜体可分为四类:生活训练教具、感官教具、学术性教具和文化艺术性教育.其中, 以其感官训练教具是最具特色.蒙台梭利感官训练教具具有如下特点:(1)安慰的孤立性蒙台梭利教具中, 每一种教具只训练一种感知能力, 以排除其他感觉的干扰, 以使相应的感官以最年夜的敏锐度去感知这种安慰, 获得纯粹、清晰的感觉.例如, 在触觉练习时, 让儿童闭着眼睛(或给儿童蒙上眼睛)仅驻通过触觉器官来分辨物体的年夜小、形状、光滑与粗拙, 以便排队视觉的影响.蒙台梭利强调, 只有集中注意, 全神贯注地工作, 才有最年夜的发展价值.为此, 蒙台梭利在设计教具时, 尽量一种教具突出一方面的特性.如色板的形状、年夜小、重量、触感及气味等相同, 只是颜色有所不同, 所以色板突出(孤立)的安慰(特性)就是颜色.(2)把持的顺序性蒙台梭利认为, 感官教育主要针对儿童的敏感期而拟定的, 而敏感期的呈现是服从个体发展节律的, 所以要根据这种发展节律设计有顺序的系列教具, 并循序渐进训练.蒙台梭利教具把持的顺序性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由简单到复杂.蒙台梭利教具自己具有条理性.例如:带插座的圆柱体由直径的递加(第一组)和高度的递加(第二组)逐渐过渡到较得杂的高度与直径同时递加(第三组)和更复杂的高度递增直径递加(第四组).因此, 教具的使用也有条理性, 或日渐进性.例如, 数棒的使用可以由长短的概念→学习1-10的数字的概念→学习加、减、乘、除的概念;棕色梯的使用可以由厚薄的概念→面积的概念→平方的概念;粉红塔的使用可以由厚薄的概念→体积的概念→立方的概念.第二, 由具体到笼统.首先, 教具的把持由具体的笼统.以儿童对平面形状的学习为例:儿童通过触摸拼图橱中的几何图形感知形状→用蓝纸剪成几何图开→用蓝纸剪成几何图形的轮廓→用笔画出几何图形的轮廓.其次, 教具的意义由具体到笼统, 以数棒为例:幼儿在经常使用数棒的过程中, 逐渐知道“2”是由2个“1”、“10”是由10个“1”组成的.开始, 儿童的“1”其实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而是一个最短的数棒;“2”这个数棒和两个最短的数棒“1”接起来一样长, “10”这个数棒则和十个最短的数棒“1”接起来一样长.渐渐地, 儿童便理解了“2”中包括2个1, 10时包括10个1…….再如, 筹马的使用是在写“1”的处所放了1个筹马, 写“10”的处所放10个筹马, 这是开始学习数量和数量间配对关系的方法.逐渐地, 儿童理解了数的组成和数的实际意义, 获得了较为笼统的概念.(3)工作的趣味性蒙如梭利教具对儿童的吸引力不在于它的外表, 而在于它的内部——能够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以带插座的圆柱体为例, 这以一教具的外面其实不是相当吸引力, 但它却经常可以吸引幼儿长时间重复将圆柱体从圆穴中使出、放入的举措, 不竭地体验着成绩感知秩序感.胜利和秩序是儿童内心的追求的工具, 是他的内在的需求, 胜利所带来的自豪和秩序所带来的喜悦又会酿成动力,促使儿童又一次去检验考试.(4)教育的自主性在蒙台梭利教室里, 不是教师直接将知识教给幼儿, 而是幼儿通过自己把持教具来自我学习.幼儿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决定选择哪一个教具, 在哪个条理上进行把持;根据自己敏感能力的发展情况决定采用何种学习速度.幼儿通过教具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蒙台梭利教育的“自我纠正毛病”的功能, 使幼儿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酿成可能.以带插座的圆柱体为例:通过与圆柱体直径、高度相对应的圆穴的帮手, 粗的圆柱体无法放入细的圆穴中, 细的圆柱体放入粗的圆穴中会转动, 长的圆柱体放短的圆穴中会凸出圆穴, 短的圆柱放入长的圆穴会凹进圆穴.这些幼儿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现象便提示幼儿把持不正确, 应再进行检验考试, 这样幼儿即可以靠着自我修正而到达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幼儿不能发现自己的毛病, 则说明他还没有发展到适合把持这一教具的阶段, 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幼儿把持较为简易的资料, 等幼儿发展到适合阶段再把持这项教具.在蒙台梭利论及所有教育内容中, 感官教育尤为重要, 被视为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在蒙台梭利看来, 幼小儿童和环境的交流或相互作用是通过感觉实现的, 感觉在其心理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幼儿期既是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时期, 又是感觉活动和智力形成联系的时候, 如果这一儿童的感觉发展不充沛, 就会影响以后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的发展.为引,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 以在发展感觉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增进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的发展.尽管蒙如梭利的感官训练的基本做法受许多批评, 但她重视幼儿的感觉经验, 注意根据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进行教育的观点和做法, 提醒我们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迫切希望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时候, 一定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不能逾越发展的年龄阶段, 不适得其反, 不“人为加速”儿童的发展.正如苏联著名儿童发展和早期教育专家查罗塞兹一贯主张的, “肯定儿童各阶段质的特征和长征价值, 以及他们为形成相应心理过程和特征所创设的唯一机会”, “合理地指导儿童的活动方式, 合理地指导他们认识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那么, 发展的必需逻辑就是发生新的心理品质, 并最终过渡到新的发展阶段.”④蒙台梭利教育法不成防止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对此, 后人本不应该过苛求.但由于蒙台梭利教育仍活跃在今天世界学前教育的舞台, 因此, 正视蒙台梭利教育的局限性, 同肯定它的积极意义一样重要.第一, 感官训练带有孤立性和机械性.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把感官训练当作她全部教育内容的核心, 并设计了独到的感官训练教具.蒙台梭利的感观训练思想和教具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是, 蒙台梭利的感观训练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首先, 蒙台梭利强调孤立地训练各种感观.她设计地每一感观均是针对以哥特定感观的,她要求儿童在接受分歧的感观安慰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感观上,能过对各种感官的“困难度孤立”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感知能.这是一种严重的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世间上仅具有一种特性的事物几乎时不存在的, 人在认识事物时, 也总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部份来反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孤立的感观训练也许合适那些有智利障碍的儿童, 却不适广年夜发展正常的儿童.其次, 蒙台梭利的的感观训练方法时机械的 .蒙台梭利虽在强调在把持教具时给儿童自由, 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把持时间上的自由, 儿童在把持教具的方法、规则上则没有自由.因为蒙台梭利感官教具的把持步伐和方法时固定的, 儿童不能改变.她要求的只是让儿童依照某种固定的步伐和方式不竭地进行重要地练习, 这与她主张的“自由教育”是相矛盾的, 晦气于儿童的主动学习、自我教育, 更晦气于幼儿缔造性的发展.再次, 蒙台梭利希望通过感官训练进而发展儿童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的想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尽管感性试验高级的认识能力发展的基础, 但这其实不即是说, 从感觉经验的简单重复和积累中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升华出人类高级的智慧才华.查保罗塞兹在批评蒙台梭利感觉教育体系的形式主义性质时, 特别指出, 只有引导儿童的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的同时, 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外部特征与隐蔽的内部特征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时, 才可以提高儿童知觉过程的理解能力和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真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一,蒙台梭利教育的原理:(一)蒙台梭利教育的目的:1,直接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工作”不仅促进其感官,动作与心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建构健全的人格。
对健全人格蒙台梭利归纳了以下特征:(1)有旺盛的自发的活动力,能自发地,主动地利用成人为其创设的环境去活动;(2)喜爱反复地,集中地工作;(3)能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4)爱好秩序;(5)爱好工作超过游戏;(6)喜欢在安静环境下工作;(7)拒绝奖惩,从工作本身获得快乐;(8)有强烈的求知欲;(9)能在比较,选择,思考后再行动;(10)淳朴,高尚;崇尚真善美,厌恶虚伪,丑恶和肮脏;(11)学习社会性,重视责任感,守纪律,乐于助人,有成为优秀人的愿望。
2,最终目的是通过蒙台梭利教育培养出健全人格的人,去创造理想的和平世界。
(二)蒙台梭利教育的原则:1,秩序性原则:幼儿对秩序的敏感期主要发生于最初的3年,两岁时达到最高点,3岁开始下降。
因此,婴儿期的孩子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例如一本书或一支笔没有归位,他们会坚持把该物品放回原处。
对他们来说,秩序感是其生命的自然本质之一,就象“土地之于动物,水之于鱼。
”如果婴儿对环境的印象与经验,是建立在一种有秩序的形态之上,那麽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将具备稳固的基础,借此基础得以培养有条不紊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环境的信任与积极探索。
也就是说,外在的秩序感有助于孩子内在秩序感的发展。
外在秩序感应如何培养呢?可从以下四方面参考:(1)教室内大多数的物品尽量保持在相同的位置上。
(当然,教师有可能因适应孩子成长的需要,适度地改变某些个别教具的位置)(2)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与地点。
(3)例行活动尽量采取相同的步骤,。
(4)要求孩子把用过的教具放回原位,然后才能进行其他活动。
遗憾的是,仍然有许多孩子经常生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环境中;因此,我们很难有机会见到这些孩子将相关的潜能发展出来。
2,独立性原则:蒙台梭利认为: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
因此,儿童个体自由的积极表现,首先必须通过自发活动引导他走向独立。
婴儿从断奶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努力走上独立的道路。
什麽是断奶的小孩?实际上就是一个已独立于母乳的小孩。
他将找到各种食物代替这种营养源,他生存的手段增多了,他能在某种范围内选择自己的食物了,而原先却完全局限于一种营养形式。
不过,他仍然有依赖性,因为他还不会走路,洗脸,穿衣,还不会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表示要东西。
这个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他还是别人的奴隶,依赖别人。
但到了3岁,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就能独立和自由地支配自己了。
要别人服侍的人实际上是限制了自己的独立性。
这一概念将成为未来个人尊严的基础。
“我不希望别人服侍我,因为我并非无能。
”人类必须具有这种思想,才能感觉到自己是真正自由的,独立的。
任何教育活动,如果对婴幼儿教育有效,那它就必须帮助孩子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
帮助他们无需搀扶而会走路,上下楼梯,拾起落下的物品,穿脱衣服,自己洗澡,口齿清楚地说话和表达自己的需要等等。
我们必须给孩子这样的帮助,使他们能够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满足他们自己的愿望。
这些都是培养独立性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往往习惯于服侍小孩,殊不知这对他们不仅是一种奴化,而且也是危险的。
因为,这很容易窒息他们自发的有益的主动性。
成人总是倾向于把孩子当成木偶,给他们洗,给他们吃,好象他们是布娃娃;成人总是不停地想,孩子不知道做什麽,更不知道怎麽做。
然而,孩子必须要会做这些事。
大自然赋予了他们的身体以进行各种活动,也赋予了他们智慧以学会怎样进行这些活动。
因为他是一个人!谁不知道,教孩子自己吃,自己洗,自己穿,比喂孩子吃,帮孩子洗,帮孩子穿更乏味,更困难,更需要有耐心!前者是一个教育者才能做的工作,而后者只是一个仆人就可以很容易完成的低级工作。
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后代造就成为强有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指的独立和自由的人。
因此,蒙台梭利教室中的教具,大都有错误订正,目的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改正;成人不可急于帮助纠正,要学会等待,给孩子独立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3,自由性原则:自由就是活动。
孩子的自由应以不损害集体利益为限度,从各方面考虑,这应该是教养孩子的良好方式。
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对他人不礼貌或有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
至于其余的——即有益于儿童的各种表现——不管是什麽行为,以什麽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不仅允许,而且还必须进行观察。
这是关键所在。
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当老师把用过的各种教材重新放回盒子去的时候,有孩子跑过来,拿起这些小玩意儿,想模仿老师做事。
但是老师首先想到的却是要孩子回到他的座位上去,总会说:“别动!回到你的座位上去。
”其实这正是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愿望,也正是教育孩子尊守“东西用后,归还原处”这种秩序的好机会。
蒙台梭利在“幼儿之家”观察到一件事:有一天,孩子们自己围成一圈,又说又笑。
中间有个水盆,水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
有个刚两岁半的小男孩,独自一人站在圈外。
看得出来,他充满了好奇心。
我怀着很大的兴趣在远处看着他。
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他没有劲,挤不进去。
于是他就站着向周围看,他那张小脸,表现出一种强烈愿望,非常有趣,当时要有个照象机把他拍照下来就好了。
忽然,他的目光落在一把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圈外,然后站上去看个究竟。
他开始走向椅子,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神情。
正在这时,老师走过来抓住他,把他举过孩子们的头顶,让他看水盆。
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毫无疑问,尽管这个小孩看见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却没有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所获得的快乐。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老师阻碍了这个孩子的自我教育,而且没有给孩子任何有益的补偿。
这个小家伙在感到自己快要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自主地被一双钳得死死的手给举起来了。
原来他脸上那种使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欢欣,急切和希望的表情,一下子全然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有的那种呆板表情。
当所有的孩子在一个房间里忙来忙去地进行有益的,运用智力的,自觉的活动,而没有粗野的举动,我认为这是一个真正自由并有良好纪律的教室。
一种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必须帮助儿童克服各种障碍,换句话说,给他的教育必须以合理的方式帮助他,减少限制他活动的各种社会约束。
4,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指导孩子选择工作或活动。
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了解孩子,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
使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5,重复性原则: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喜爱重复,要让孩子自由选择,自由操作,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满足。
不要急于追求结果,而是重视活动过程本身。
(三)蒙台梭利教育的内容:许多人认为蒙台梭利教育只有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语文教育,算术教育,文化教育5个领域,这些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全部,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
其实,完整的蒙台梭利教育,大致可分为10个领域:1,日常生活练习。
2,感觉教育。
3,语文教育。
(包括口头阅读,文字简单书写)4,算术教育5,文化教育(包括自然与科学教育)。
6,体能(大肌肉活动)。
7,音乐教育。
8,美术教育。
9,戏剧(角色扮演)10,社会教育(心理,情绪)1,日常生活练习,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基本动作练习,如走,坐,立,搬桌椅,拿托盘,卷工作毯,倒豆,倒水,扫地,使用拖把等。
(2)家务应用练习,如准备餐桌,使用熨斗,洗盘子,庭院工作,植物栽培,喂食小动物,清洗笼子鱼缸,及准备食物如剥花生,切香蕉,简易烹饪等。
(3)照顾自己,如洗脸,洗手,梳头,拧毛巾,刷牙,穿脱衣服,擤鼻涕,系钮扣,拉拉锁,系蝴蝶结,别别针等。
(4)社交行为练习,如门的开关,敲门的方法,打招呼的方法,感谢与道歉,递交物品的方法,打喷嚏,咳嗽,打哈欠的方法,轮流使用教具,打电话的礼貌,慰问病人,车中礼仪,交通规则等。
2,感官教育,(1)视觉教具如圆柱体组,彩色圆柱体,色板,几何图形嵌板,构成三角形等。
以训练和促进幼儿识别物体形状,颜色,大小,高低,长短及各种几何形体。
(2)触觉教具如温觉筒,布盒,神秘袋等。
以训练幼儿触觉的敏感性。
(3)听觉教具如音筒,音感钟。
以训练和提高幼儿对各种声音的鉴赏及审美能力。
(4)味觉教具如味觉瓶。
通过品尝各种味道,发展味觉的敏锐能力。
(5)嗅觉教具如嗅觉瓶。
通过闻辨各种气味,促进幼儿的嗅觉能力。
3,语文教育,有分类练习,三段式图卡,嵌板练习,认字实物盒,认字图画小书,生字盒,看杂志说故事,故事顺序卡,制作小书等。
以训练和增进幼儿的口头语言及文字简单书写的能力。
4,算术教育,有数棒,砂数字板,纺锤棒箱,彩色串珠,数字与筹码,金色串珠组,数字卡片,加法板,减法板,乘法板,除法板等。
这一部分是蒙台梭利教育最有特色的部分,他系统化地把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化为教具的具体化。
使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数与量的基本练习,十进法,加减乘除运算,及分数初步概念,初步平方,立方导入等。
5,文化教育,(1)地理方面的内容如方位,左右,水陆空,动植物,交通工具,国旗,地图嵌板等。
(2)历史方面的内容如日历,周,年,时钟,四季等;(3)动植物方面的内容如树,花,叶,根,分类图片,野游,室内实验教学;及鱼,昆虫,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图卡;(4)科学方面的内容如浮与沉,空气与帆船,电,影子,磁铁,放大镜,压力,声音等。
蒙台梭利主张:不是直接教孩子地理,历史,动植物学及科学等文化领域的知识;而是借助一些生动活泼的具体经验,洒下兴趣的种子,为幼儿的下一阶段,间接地作准备。
6,音乐教育,有静默游戏如探索身体,环境,乐器发出的声音;辨别乐器弹奏或停止,长音或短音,高或低音,辨别不同的节奏等。
有学唱歌。
有音乐欣赏如十面埋伏,黄河,梁祝协奏曲,天鹅湖等。
有律动如不用任何口语指导,模仿老师的动作;照着老师所说的指令做动作;让幼儿一面说一面做动作;边唱边动作等。
7,美术教育,有用彩色铅笔,蜡笔,粉笔,炭笔画图;用水彩,广告颜料绘画;使用剪刀剪纸,粘贴,黏土等。
至于其它三个领域,如体能主要体现在体操,户外活动,体育游戏方面;戏剧主要体现在角色游戏上;社会教育主要体现在各项活动中,注重幼儿心理健康及良好情绪方面。
蒙台梭利教室可分全日班及半日班。
就全日班而言,每天上午及下午各有一段自由工作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幼儿可以选择教室内的教具来操作或探索,教具可以是单元活动中的一项,也可以是和单元无关的教具。
在自由工作时间内,幼儿可依照自己的需要到点心桌那里自由取用点心。
蒙台梭利教室的团体活动时间分布在三个时段:第一段为每天早上约8点半左右,时间不超过30分钟;内容包括歌曲点名,数幼儿人数,介绍今天的日期(年,月,日),星期,天气,以及今天的点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