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七律长征》导学案word版本
《七律·长征》导学案-word文档资料
《七律·长征》导学案《七律·长征》教学案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诗中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徜徉历史,了解背景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
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朗读《长征》,感悟诗意(1)浏览,明确体裁这是一首。
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
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3)再读,解释词义等闲:逶迤:细浪:云崖:磅礴:开颜:(4)译读,感悟诗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
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导学案《七律·长征》完美版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5《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5七律·长征导学案设计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大家再来读诗吧。
(二)赏读,领略诗歌意境师: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交流)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认真诵读全诗,这两句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中心句,请用笔把它画出来。
你们都是画的这两行吗?(板书:远征难)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谁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谁来读好这两句?(指名读)谁愿意读?我们一起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诗中字音、词义;理解诗句内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和目标确立:各位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看一段视频。
大家看完视频以后,是不是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最悲壮辉煌的战略转移呢?可以称得上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呢?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群人,用毅力战胜了艰难险阻,用自己的热血书写了不朽的传奇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七律·长征讲的,就是那时候的故事。
由于这是一首诗歌,是高度凝练的文学作品,这里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以三个点作为目标学习,依次我们的课程安排是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呢我们完成第一部分“走进诗歌——了解写作背景”和第二部分“认识诗歌,掌握生字生词”,第二课时呢我们重点讲第三部分“品读诗歌——逐句分析讲解”,第三课时呢我们讲最后一部分“感悟诗歌——总结情感抒发”,并以我们这篇课文的内容来进行一个小小的座谈会。
二、走进诗歌——了解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
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
2.文体背景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导学案
21.七律长征刘好庆导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导学难点: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准备: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2. 制作PPT课件、录音机、歌曲《长征》录音带导学过程:预习学案1.快速读课文,初步感受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说一说学习本文你最想能明白哪些问题?2.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3.查字典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等闲逶迤磅礴更喜开颜4.给带点字注音:岷.山磅.礴.更.喜5.细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①什么是七律?它有什么特点?②什么是长征?6.精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段写的?导学案一、播放歌曲《长征》导入课题: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3.多媒体出示课件:教师简介毛泽东生平及长征的历史背景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句意思1.“红军不怕远征难”,“难”是什么意思?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2.“万水千山只等闲”,“等闲”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红军把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 长征》导 学 案
《七律长征》导学案课型:主备人:审核人:审定人:班级:小组:姓名:时间:学习目标: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重点难点: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关键问题:1.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举例)。
2.讨论本课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学法指导:以朗读、讨论为主。
知识链接(针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为所要进行的教学作铺垫。
)1.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2.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教师范读;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4.背诵《沁园春·雪》毛泽东。
预习评价:(设计学生在预习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达到评价学生预习的目的。
)1.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演读背诵,互相评价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3.为《长征》配画插图4.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学生生成的问题:(通过预习后学生小组讨论所生成的问题。
)问题解决评价:(教师预设问题,结合学生生成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以学生讨论交流和学生课堂展示为主。
)一、课堂练习二、巩固练习问题拓展评价:学后记(学了本课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习过程中,你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吗?是什么?打算如何改进?)教后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
会写“丸”等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
谁知道七律是什么?3、[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
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
(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
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导学案一、背景知识长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长达一年多,历时12000公里的战略性转移和战斗行动。
这场长达一年以上的艰苦行军,从1934年10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35年10月,在此期间,中国工农红军中有超过六万人在战斗中牺牲。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革命行动,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课文理解1.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表现了红军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他们“敢打仗、善打仗”的军事素养和坚毅意志,以及他们感人至深的革命事业追求,充分展现了“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2.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表现了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重重困难与挑战,表达了极度困苦、几乎没有出路的情况,表现出强烈的悲壮、激情和要奋力求生的决心和军旅风范。
3.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表现了长征中红军各种特殊环境和地形带来的无法征服的难度,同时表现了红军的革命必胜信念和英雄气概。
4.第四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现了长征所走过的艰苦和危险路线,红军终于来到通往胜利的坦途上,表达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和军事才干。
5.第五句:“木鱼水国清明节,高地团结逐朔寒”表达了红军坚定的革命陈思,具有较强的渲染力和战斗性。
6.第六句:“转战江南走北闹,全军西渡赴瓜田”表现了红军决心“要打破南方苏区,要打回家乡”,展现了战略指导的明确性和对敌数占优势的敢于和善战擅胜的作战风格。
7.第七句:“更长江流域八百里,只载得船儿十二万”表现出红军突出的战略管理水平和对战争指导思想的深入研究,对他们高度统筹和精密计划的军事行动给予了积极评价。
三、理解表达本文主要以写长征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展现长征中红军宁死不屈的决心和信仰,表现出英雄人物的不屈精神,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坚持奋斗。
四、写作指导1.梳理文中的重点词汇,如“万水千山”、“不怕远征难”、“乌蒙磅礴走泥丸”等,进行思考和分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板书设计:七律长征远征难:只等闲: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千里雪更喜、尽开颜【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2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导学案:《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七律长征》中的诗意,感受长征精神。
3.能正确朗读《七律长征》。
4.通过学习《七律长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七律长征》中的诗意,感受长征精神。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七律长征》中的诗意,感受长征精神。
四、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
2.投影仪。
3.相关诗歌朗读资源。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七律长征》的标题,并请学生展示之前学习的长征图片,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和热情。
然后师生一起朗读《七律长征》。
2.学习背景知识教师介绍《七律长征》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并请学生打开教材,阅读相关的说明和注释。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七律长征》的作者是谁?(2)《七律长征》是在什么时候写的?(3)《七律长征》的诗中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学生根据教材和自己的理解回答这些问题。
3.理解诗意,感受长征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七律长征》,并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选择用七律这种诗体来写长征?(2)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意义?(3)诗中的“悲歌”“慷慨悲歌”等词语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并感受长征精神。
4.诗歌朗读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相关的诗歌朗读资源,让学生听一听专业朗读者是如何诠释《七律长征》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分小组进行朗读,并请选取几个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展示。
5.课堂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和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点,并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1.排练音乐朗诵:学生根据诗中的形象和情感,可以选择适合的音乐进行伴奏,进行音乐朗诵排练。
2.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针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亲身感受长征的历史足迹和红军的英雄事迹。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精品导学案
5.《七律·长征》导学案一、新课导入1.师: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2.自由地朗读诗歌两遍。
3.介绍“七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七律诗中间四句是对仗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板书课题——⑤七律·长征5.齐读诗题。
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会写“律、崖、渡、索”4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自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交流讨论,自主学习,运用联想思维,理解诗句的含义;搜集信息,结合诗歌时代背景加深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3.培养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字词运用(一)我能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用“√”表示出来)远征难.(nán lán)五岭.(lǐn lǐng)腾.细浪(tén téng)乌蒙.(mén méng)水拍.(pāi pò)桥横.(héng hén)云崖暖.(luǎn nuǎn)尽.开颜(jìn jìng)岷.山(mián mín)(二)我能填诗句。
《七律长征》导学案设计
《七律长征》导学案设计年级:五年级主备人:课型:新授一、学习目标:1、认识“逶、迤、磅、礴”4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
3、初步理解诗意,联系时代背景及生活,感受感受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
2、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件:PPT【课前预习学案】1、我会读:读一读下面的字词,并注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2.朗读课文。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4、我能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还能按要求在课本上做批注,把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的问题,读书的感悟等用笔标画记录下来。
【课中导学案】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在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回顾长征历程,写下了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诗的恢弘气势吧。
二、自主学习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边读边想还能按要求在课本上做批注,把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的问题,读书的感悟等用笔标画记录下来。
三、合作探究(小组深深究的问题)1、课文中哪两句诗高度概括了全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万水千山”——远征难,这万水千山,怎能一一都写下来呢?在这里,毛泽东选取了哪些山和水作代表,你们能找到吗?3、到底这跋山涉水有多难呢?选择描写山或者是水的语句,结合诗句的意思以及查阅到的资料,说说跋山难在哪?涉水难在哪?红军战士们分别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四、展示点拨:1、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延绵数千里的五岭,海拔2000多米的乌蒙山,如果是平时,叫我们翻越如此高山大岭,难吗?不仅如此,对于红军来说,天上还有几十架敌机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难吗?可红军却把这些困难看作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事,这是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充分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英雄气概呢?(板书:英勇无畏)2、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介绍故事)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那是什么暖?(心暖)然而红军与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七律长征》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6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七律长征》,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师:大家听说过长征的哪些故事呢?师:你真有勇气,第一个举手,请你。
师:嗯,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你知道的可真多!师: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用一首七言律诗,高度总结了长征征途的艰辛和精神。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律·长征》。
二、初读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谁来展示一下预习成果呢?师:你迫不及待地举手,请你。
你说课题“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师:预习功夫到位,要继续保持哟。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你们边听边标记不认识的字词,并注意朗读节奏。
师:好,老师开始了。
师:嗯,老师读完了,现在谁接受挑战来读读这首诗。
师:这位同学积极踊跃,请你。
师:大家说,他读得怎么样?师:嗯,声音铿锵有力。
师:老师听到有同学小声纠正,对,就是这个“岷”读前鼻音,另外,老师要强调这对形近字天涯和山崖,一个侧重陡峭,一个泛指遥远。
师:好,老师给大家5分钟,自由读读这首诗,字正腔圆,争取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现在让我们一起齐读这首诗。
师:嗯,字音正确,语句通顺。
要是节奏把控更到位,就更完美了。
师:现在,咱们班来一场男女赛读,看谁读的更好。
师:女生先来,嗯,音美富有韵味,果真巾帼不让须眉。
师:男生再来,嗯,丝毫不逊色,特别有气势。
时,你是否被这首气势恢弘所震撼,带着这种感觉,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这首诗的宏伟气魄。
三、析读师:文有文心,诗有诗眼。
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师:是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远征难”什么意思?师:嗯,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新词2.水平目标:在读中悟情感,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3.情感目标: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教学重难点: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划分: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体会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诗歌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部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电影《长征》的录象片断。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个史实改编的电影片断,给你留下影响最深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长征相关的诗《七律长征》。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工农红军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通过本课和课外资料,展示你收集相关长征的资料。
二、理解新字生词1.默读,把字音读准,不理解的字圈出来。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Wēi? yí? ? páng? bó? ? mín? shān ? yún ? yá逶?迤? 磅? 礴岷? 山云? 崖三、品读。
1.教师范读,轻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3.师: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请在大屏幕中指出。
边出示画面边请学生谈想法和体会。
四、细节探究师:在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谈谈你的理由。
(可让学生读出诗句)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总说,统领全文)诗中哪几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学生交流)(1)“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七律长征-导学案含答案
《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1、诗歌鉴赏技巧初学2、毛泽东诗歌名句搜集整理教学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学习。
背景、文体介绍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 ) 磅礴( )岷山()2、解释词语。
等闲平常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盛大三、合作探究1.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远征难只等闲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不怕只等闲3、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战胜困难信心乐观精神对第二、第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4、全诗感情基调是: A、忧愁、 B、恬淡 C、缠绵 D、激昂初步鉴赏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___英雄____气概和_革命乐观主义_精神。
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_翻山 __。
请鉴赏本句.(修辞情感)反衬写山岭是为了写红军,高大山峰比例变小.突出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苦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制作生字词卡片,让学生通过卡片游戏等形式,巩固记忆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四)网络资源
1.在线诗词鉴赏平台
利用网络诗词鉴赏平台,提供更多关于《七律长征》的鉴赏文章和解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教育论坛和社交媒体
在教育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发布关于长征精神的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讨论,共同解决疑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促进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巩固练习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问答法
教师选取诗歌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随后,针对诗歌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这些教学资源和辅助工具的具体作用如下: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辅助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资源等,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课下自主查找资料、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七律长征》,提朗读、背诵、默写的能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3.学生能够将长征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提升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力。
(三)情感目标
1.学生在学习《七律长征》的过程中,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体验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
《七律 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导学案一、导言毛泽东时代,走出了一支不可小觑的聚集农民、工人、革命家的边军部队——红军。
1934年(民国23年)10月,红军开始了著名的长征,经过艰苦曲折,1936年(民国25年),终于到达了陕北革命圣地。
在这场史诗般的远征中,红军在惊涛骇浪中挣扎着,超越了自己的极限,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自身历史的转折,书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而毛泽东诗《七律长征》则以铿锵有力、激昂澎湃的篇章,展现了军民追求革命斗争、前行进取的精神面貌。
本篇导学案将结合诗歌内容、背景、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精细剖析,用细腻的笔触,深入挖掘《七律长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领悟新时代下的共产主义思想和英雄主义精神。
二、诗意解析第一节:背景二战期间,毛泽东深感国家形势要求与这场世界大战取得胜利有关,他对新形势下中国革命的责任和方向进行了重新把握,主张党应该把自己置于全民族的利益之中,建立抗战民族统一战线。
同时,一些共产党军队也积极参加中华民族抵御日本侵略的斗争,其中包括进行了松麦会战的新四军。
在这种情况下,1935年5月,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全面批判了王明关于向全国进攻的错误主张,走上了七万里长征的道路。
在长征途中,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越过了草地、河流、崇山峻岭,成功地到达了陕西的理论高地。
与此同时,毛泽东通过反对右倾保守主义、加强党的建设等措施,巩固了党的领导,使党能够顺利地走向整个抗战时期。
第二节:语言风格当毛泽东写这首诗时,正处于长征途中,他的思维和情感处于高度激发状态。
他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长征的许多细节,而这种细节不仅有残酷而又真实的历史上的场景,更有长征者们心灵中流动的情感和思想。
《七律长征》通过对语言的捏造和强化来强调长征的历史地位,如“长夜重燃火种红”、“风吹草低现豪情”,都是这种强化的手法。
第三节:主题思想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深情讴歌了红军长征时那种“为了胜利,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反映了革命队伍攀登崇山峻岭、越过平原草地的烽火之路。
《七律·长征》(导学案)
5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教学片段◆抓重点词语,学习修辞,体会情感(教学重点)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的意思。
师:那么“只等闲”中“只”的意思是什么?生:仅仅是。
师: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我知道第二句的意思。
第二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逶迤的五岭看作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作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师:非常好。
请问“五岭”指的是哪五岭?生:“五岭”是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岭。
师:非常好,“五岭”怎么样?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生:山岭连绵起伏。
师: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生到前面画)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
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师:哪座山?生:乌蒙山。
师:在哪?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谁知道这座山的海拔是多少?高不高?生:海拔2000多米,很高。
师:险不险?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生到黑板画)师:像丘陵,还是山包。
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
(师画)雄伟不雄伟?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得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
(出示题目)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
师:这五岭这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生:细小浪花。
师:下一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
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生:小泥丸。
师:请你们带着感情读一下这两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七律长征
一、资料介绍
1.长征:
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
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2.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 日- 1976年9月9 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 人之一。
3.律诗和七律: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七律: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
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二、生字词。
y m y a nu di qi m l ixu e ti e su oh d n d a d u qi a o
( ) ( ) ( ) ( )
三、根据提供的意思填写词语。
仅供学习与参考
1、山脉接连不断弯曲绵延的样子( 2气势雄伟的样子( )。
3、平常或随随便便、轻易( )
四、默写本课古诗。
U 、与课堂同行—— “圣”人一绝!
F 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
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面?
4、这几幅画卷如同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你最欣赏哪一幅画面? 说说你的理由。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诗歌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仅供学习与
参考
作者 _________
A 、逶(w m )迤 巍(w 百)峨
B 、磅(p dig )礴 螃(pdig )蟹
C 、山崖(y d ) 岩(y d n )石
D 、开颜(y di )
睚(y d )眦
葳(w 百)蕤 傍(bcng )晚 亚(y ◎军 推衍
(di )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