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孔子之三十七:孔子论音乐

合集下载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

孔子论乐谓韶则尽美尽善,谓武则尽美而未尽善:以美善合一为标准,则文学作品尚美而不主于善,固亦宜其为世所废弃了。

此种极端的主张,盖均出于孔子思想之暗示,而加以推阐而已。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文艺作品要产生良好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内容和形式。

孔子论诗乐,对内容、形式都很注意。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朱熹注说:“《韶》,舜乐。

《武》,武王乐。

美者,声容之声。

善者,美之实也。

”美是从艺术形式说的,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

孔子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评价艺术作品,这一点很值得重视。

(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人类的早期意识中,美于善是混沌未分的。

以后,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快感,逐渐同善区分开来了。

但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美与善,从中国美学史来说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不是排斥美去要善,而是主张既要“尽美”,又要“尽善”,使美与善完满地统一起来。

孔子避免了由于看到美与善的矛盾而用善去否定美的狭隘功利主义(如墨家),也没有企图脱离现实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去追求绝对的自由和美(如老庄),这就是孔子在解决美善矛盾这个重大问题上的杰出之处。

《论语》记载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旧注认为孔子之所以对《韶》乐和《武》乐作出两种不同的评价,是因为《韶》乐表现了尧、舜以圣德受禅,故尽善;《武》乐则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从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看来,这种解释大致是合理的。

但从美学上看,重要的并不在于孔子何以对《韶》乐和《武》乐作出了两种不同的评价,而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的孔子对于美与善的关系的看法。

孔子认为未“尽善”的东西,也可以是“尽美”的,明确地说明孔子看到了美具有区别于善的特征,它同善并不是一回事。

从善的观点看来并不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看来却可以是完满的,从而有其独立存在的地位价值。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音乐观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对音乐的重视、孔子音乐观的内涵以及其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孔子对音乐的重视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强调了一个人要有学习的勤奋态度,不要因知识有限而不敢请教。

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孔子强调音乐的重要地位,是因为他认为音乐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能够在感性的层面上培养人们的品味和情感的体验。

其次,孔子音乐观的内涵体现了他对道德教化的关注。

孔子认为音乐具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作用,即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欣赏,能够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强调音乐要“和而不同”,即音乐要有和谐的氛围,但也要保持个体的个性特点。

这种和谐中的个性特点在音乐中的体现是它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孔子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传递情感,让人们通过音乐的美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并受到启发。

而在现实生活中,音乐对于培养和陶冶人们的情感世界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最后,孔子音乐观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其对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上。

孔子认为,德行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而音乐则是培养德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主张进行社会和建设,必须从培养人的美德和道德修养入手。

孔子强调了音乐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教化作用,他认为适当的音乐教育能够提升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际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深入人心,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它具有社会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总结起来,孔子的音乐观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对道德教化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思考。

他强调音乐的教育和文化功能,将音乐视为培养人们情感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并认为适当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关于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

关于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

关于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1.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深远。

他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还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音乐能够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可以帮助人们塑造高尚的人格。

他认为音乐是道德的表现,是美德的象征。

因此,他在《论语》中强调:“乐不可太过。

上乐无过,非其正也;谓极则反。

”孔子的音乐思想与他强调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合格的人类,成为有道德和素质的人。

而音乐则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在音乐的教化下,人们能够接受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从而成为更好的人。

2. 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孔子的音乐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今天的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成为更好的人,更是让人们理解和欣赏音乐之美。

在音乐教育方面,孔子的音乐思想提倡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教育,通过不断地聆听和表达音乐,让孩子们能够在音乐的浸润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

在音乐艺术方面,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审美素质。

孔子认为美学体验是一种文化修养,是人类精神层次的提高。

他认为音乐能够令人感受到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音乐的表现,人们可以体会到美的感受和意境。

因此,孔子的音乐思想在今天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艺术中始终具有深远的影响。

许多音乐教育理论家和艺术家都受到了孔子的影响,他们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和审美意义,旨在通过音乐的表现来与观众沟通心灵,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3. 结语孔子音乐思想的精神涵化,对于中国古代音乐评论学和音乐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孔子的音乐思想也对今天的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艺术中,我们应该从孔子音乐思想中汲取营养,将其精神延续下去。

在音乐教育方面,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质;在音乐艺术方面,我们要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内涵,让观众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不是囿于一技一艺的单纯的书斋型学者,而是做出了多方面历史贡献的哲人。

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哲人。

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培养君子人格为旨归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知道,孔子所憧憬的社会理想,就是恢复西周以来所建立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

孔子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顺应社会的共同规范,每个人就能够达到“仁”的道德境界,社会才能够达到“礼”的理想境界。

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因此,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尚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当然,这也要经过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

如《论语·宪问》所谓:“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上古时代,“君子”这个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另一种是指品质好、有德行的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主要是指后一种人。

因此,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就成了孔子的人生理想。

孔子对于“君子”,有一个很好的定义,那就是“文质彬彬”。

他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所谓“质”,是指人的质朴天性,这是先天就有、与生俱来的;所谓“文”,是指人的文雅气质,这是后天养成、学习得来的。

如果过于质朴,直通通的,一点儿也不讲文化,人就会显得粗野;如果过分文绉绉的,客套太多,毫无真情流露,人就会显得虚伪。

只有“文质彬彬”,两者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要有淳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

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

那么,文雅的气质从哪里来呢?音乐的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在儒家的思想中,是否懂得音乐,能不能够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君子”的重要标志。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孔子的音乐思想总结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影响力深远而广泛。

他在音乐方面的思想也是独具一格的,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孔子的音乐思想的总结。

首先,孔子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教育和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孔子强调音乐的崇高性和道德性,他认为音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修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曾说:“夫乐者,感也。

乐感动人之心,感动人之心者,感动人之德也。

”这一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音乐起到感化作用的看法。

其次,孔子注重音乐的规范和正义性。

他认为音乐应该具备合适的曲调和文辞,以及正确的表演方式。

孔子强调音乐要有秩序和纪律,不可任意妄为。

他认为音乐表演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他曾说:“听诵诗,以经之。

乐,嘉言乐德。

”这表明了他对音乐表演者的德行有一定要求。

孔子还关注音乐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他主张君子应当推崇和欣赏高雅的音乐,仿效上古圣贤的音乐观念,以此来塑造社会的美好风貌。

他曾说:“古者民教以音,言以辞。

乐正天下之志,教化之本也。

”这表明了孔子认为音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规范性和社会功能。

他认为音乐能够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需要具备合适的曲调和文辞,以及正确的表演方式,要求音乐表演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另外,他还认为音乐对于社会的调节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音乐思想对于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音乐思想以及对音乐的教育和审美重要性的强调,深深熏陶了后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

他的音乐思想也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后世音乐家的创作和演奏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孔子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规范性和社会功能,他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提升道德修养,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他的音乐思想对于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论乐文言文及其翻译

孔子论乐文言文及其翻译

孔子曰:“乐者,天地之和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而有序,序而生和。

乐,所以养性也。

夫乐者,非徒耳目之娱,心志之乐也。

其本在人心,其末在声音。

人心和则声音和,声音和则天地之和矣。

”夫乐者,必正其音,正其音则民和。

音者,天地之和声也,故音正则天地之和矣。

音之正,在乎五声:宫、商、角、徵、羽。

五声者,天地之声也,和而不同,同而不和,故五声之用,在于变化无穷。

宫者,君也,商者,臣也,角者,民也,徵者,事也,羽者,物也。

君臣民事万物,各有所宜。

宫为君,故其声正而庄重;商为臣,故其声和而谦顺;角为民,故其声广而和畅;徵为事,故其声严而有序;羽为物,故其声清而远。

乐者,乐也,所以动人之心。

乐之动人心,在乎其节奏。

节奏者,天地之和气也。

天地之和气,动则生万物,静则成秩序。

故乐之节奏,必与天地之和气相合,然后能养人心,和性情。

孔子又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则民心不乱;哀而不伤,则民心不悲。

乐之淫者,使人骄侈;哀之伤者,使人愁苦。

骄侈则失德,愁苦则伤生。

故乐之用,在于中和,中和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国家安。

夫乐者,所以导民之德,齐民之心。

民之德不齐,心不齐,则风俗不正,教化不行。

故乐者,国之宝也,不可不慎也。

翻译:孔子说:“乐,是天地之和的体现。

天地的大德在于生,生命产生有序,有序则产生和谐。

乐,是用来培养性情的东西。

乐,不仅仅是耳目的享受,心志的愉悦。

它的根本在于人心,它的末梢在于声音。

人心和谐,则声音和谐,声音和谐,则天地之间的和谐也就实现了。

”乐,必须端正其音,端正了音,民众才会和谐。

音,是天地之和声的体现,所以音正,则天地之和也就实现了。

音的正,体现在五声上:宫、商、角、徵、羽。

五声,是天地之声,和谐而不同,不同而不和谐,所以五声的运用,在于变化无穷。

宫,代表君,商,代表臣,角,代表民,徵,代表事,羽,代表物。

君、臣、民、事、物,各有其适宜之处。

宫代表君,所以它的声音庄重而严肃;商代表臣,所以它的声音和谐而谦逊;角代表民,所以它的声音宽广而和畅;徵代表事,所以它的声音严肃而有序;羽代表物,所以它的声音清亮而深远。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孔子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对于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他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音乐美学核心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又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楷模。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他也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说过治国要“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这样非常重视音乐的理论。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仁”为核心的,其中礼为表,是制度和等级所维持的。

而“仁”则为里,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以音乐的形式。

所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就是“仁”。

孔子认为,音乐必须表现出“仁”的思想,否则是淫乐。

这既是孔子给美下的定义,更是孔子对美本质的认识。

孔子所说音乐所要表现“仁”,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即是如今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又比如今的人道主义更加深刻。

因为孔子的“仁”不仅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也包括了无私和忘我。

“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渗透、贯穿了他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

孔子的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每一个读书人的具体要求,既是梦想也是规范。

也就是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完美的追求,以道德为基础,以提倡人的生命人格发展为条件。

这对于当时仍处于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孔子来说尤为显得伟大。

所以,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注重的是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所体现所得到的一种内在修养的提升,得到的一种仁爱、人文关怀的教育。

目的不在于人从音乐中得到了多大的欲望满足,得到了多少快乐的释放,而在于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高尚思想与品德,提升各个阶层人民的修养,使得社会可以和谐的发展。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

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与道德楷模。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其中包括音乐思想,对古代音乐的发展与美学的探索产生了积极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总结:首先,孔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的艺术形式,具有教化和塑造人格的力量。

他说:“由离人琴箫之声,使之意义美好,趋于礼义之道。

”孔子重视音乐对人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作用,认为通过合适的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情感力量、道德意识和社会行为规范,从而使人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其次,孔子强调乐的仪式与礼仪性质。

在古代中国,音乐往往与宴会、祭祀和礼仪活动紧密相连。

孔子非常重视乐的仪式性质,他认为音乐应当在一定的仪式框架下进行,并将音乐视为一种维持社会秩序、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通过音乐来培养人们的忠诚、尊敬和公正之心,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孔子对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和”。

在孔子看来,“和”是指音乐的谐和与协调。

他认为音乐应当通过声音的和谐与协调,表达出一种美的感受和情绪,从而产生回旋和共鸣之感。

他说:“凡乐之起,和以其乐者也。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追求是以谐和与和谐的价值观为前提,注重音乐的和声和节奏的协调统一,同时讲究节奏的适度、和声的标准和音调的和谐。

第四,孔子认为音乐具有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孔子强调音乐可以成为社会团结和凝聚的纽带,以“乐以和为贵”为口头禅,并且认为通过音乐的练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沟通情感、加强感情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他主张通过音乐活动来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提供人们共同体验和参与的机会,同时实现个人情感与社会意义的统一。

第五,孔子认为音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手段。

他坚信音乐的实践和审美价值,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主张音乐教育要与德育相结合,通过音乐表达道德的关怀和追求,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良善、善良之美,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格特质。

论孔子的音乐才能与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才能与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才能与音乐思想摘要:孔子爱好音乐,知晓乐理,精通音律,娴熟古典音乐,善于演奏乐器,长于作词、谱曲和诵歌,是春秋战国时代最有影响的音乐家。

孔子的演奏歌唱才能、作词谱曲才能、欣赏正乐才能和音乐理论见解,充分体现了他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高深修养,反映了他独到的音乐思想。

孔子关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和移风易俗、教化天下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净化心灵、抒发情感、消解郁闷、陶冶性情、调养身心的音乐保健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至今仍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音乐教育思想;音乐保健思想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然而,他在音乐上的成就则少有论及。

本文仅就孔子的音乐才能、音乐教育和音乐保健思想等问题试作论述。

一、孔子的音乐才能孔子在音乐上是全面手。

其最突出的才能有六个方面。

第一,演奏才能。

孔子能演奏笙、琴、瑟、磬等多种乐器,尤其喜欢弹琴、击磬、鼓瑟。

一次,孔子在卫击磬,正好“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硁硁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①。

又一次,孔子昼息于室而鼓琴焉。

闵子自外闻之,以告曾子曰:“向也夫子之音,清彻以和,沦入至道。

今也更为幽沈之声。

幽则利欲之所为发,沈则贪得之所为施。

夫子何所感之若是乎?吾从子入而问焉。

”孔子曰:“然,汝言是也。

吾有之。

向见猫方取鼠,欲其得之,故为之音也。

”②他能敲击出浅薄、固执的音调来诉说没人了解自己的伤感,能弹奏出幽沈的音调来激发猫捕捉老鼠的欲望,表明其演奏的实际水平是很高的。

第二,歌唱才能。

所谓“讲诵弦歌不衰”、“取瑟而歌”③,就说明孔子不仅能诵、能弹奏,也能唱歌。

孔子不仅能弹唱既成的乐曲,也能即兴呕歌,并且时常出口成曲。

如他弃官出走时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

”孔子曰:“吾歌可夫?”遂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④即《去鲁歌》。

之赵临河而歌曰:“狄水衍兮风扬波,舟楫颠倒更相加,归来归来胡为斯。

孔子论音乐

孔子论音乐

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英文名称:Music;法文名称:Musique)。

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分为经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

在艺术类型中,音乐是比较抽象的艺术。

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中国古代音乐,西方音乐。

中国古代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而从西方传过来的是七声音阶。

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您带来听觉的享受孔子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论语·泰伯》中曾记述了孔子与鲁国太师师挚、师冕相交往的事迹。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后之,而反和之”。

(《论语·述而》)这是孔子学习唱歌时谦虚态度的真实记载,可见他学习唱歌多么用心。

孔子在鲁国与乐官谈论乐曲时曾这样说过:“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瞰如也,绎如也以成。

”(《论语·八佾》)他认为:音乐的演奏要有层次感,在乐曲的开始时应是合奏,渲染情绪,在隆重而热烈的气氛中开始。

《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就是正,就是合适、合宜。

“和”就是和谐。

中和之美要求处理好文艺内部的各种因素,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要和谐适度,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

“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论语·泰伯》),用音乐来修身养性,涵养人的内在品质,并以“成于乐”作为人格完善的最终目标,所以,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乐教既是内容也是手段,既是过程也是目的,具有严谨完整的逻辑系统性。

孔子的乐教内容,是建立在“礼”、“仁”、“中庸”三大范畴基础上的礼乐道德功利论。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论语·卫灵公》记“颜渊问邦。

子日:行夏之时,乘殷之路,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候人。

郑声淫,候人殆”。

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孔子将音乐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他在《论语》中提到:“教之乎其和,使之乎其乐。

” 他认为,通过音乐,可以引导孩子们遵守礼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孔子提出了“教乐法”,即用音乐来教育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孔子认为,音乐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感情、思维和行为。

他认为,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激励他们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音乐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使他们保持安定;音乐可以唤醒人们的良知,帮助他们衡量行为是否道德合理。

除此之外,孔子还认为,音乐能够引导孩子们做出良好的决定,避免做出不良的选择。

因此,孔子提倡将音乐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帮助孩子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1.首先,他认为音乐是有助于人们加强修养的,让情绪更凝聚,让人更有礼貌。

2.他认为,节奏的阐释可以让人们集中思想,加强道德修养。

3.孔子认为,音乐表达了作曲者的思想,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传达情感。

4.他认为音乐对于增强人们对乐器技巧的把握很有帮助,但是要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必须学会驾驭好它们。

5.孔子认为,它可以治愈人类的心灵,抚慰人们的心灵,缓解心理压力,促进沟通。

6.孔子还认为,音乐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拓展思想,提升精神境界。

7.孔子认为,好的音乐并不一定受到大众的青睐,但它一定可以得到正确的评价与传播。

8.最后,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发声技巧,更是表达意象和融入气氛的一种艺术,需要时间与精力去练习,以达到最佳状态。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传统的中国文化,受着儒家学说的影响,一直尊重文学、仪式、音乐等方面的文化精神。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著名的儒家学说思想家孔子。

他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强调它要有精神内涵,有品位和深度,用以抒写思想和感情。

在儒家文化中,孔子对音乐有着深入的思考,他主张崇尚琴、瑟、丝等,以及应用杂乐来表达文化的内涵。

他在《论语》里,提出:“音乐之道,在乎曲度,在乎歌而止矣”。

此句意在指出,歌唱是音乐之道的基础,一曲歌前一曲歌后,曲度才能和谐统一。

对于音乐,孔子也认为它需要有一定的规律和结构,他说:“音乐之道,在乎和,在乎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和声是音乐的精髓,而且音乐也必须有文字来规范,传达它的意义。

因此,孔子认为,好的音乐不仅要节奏舒缓流畅,而且还要有文字的美感。

另外,孔子对音乐的评价还有一点,就是音乐要有礼节,他在《论语》中说:“音乐之道,在乎勇,在乎容,在乎敬。

”意思是,好的音乐必须有勇敢、宁静和尊敬的情怀,这样才能融入神圣的苍穹。

总之,孔子认为,音乐是人类文化中最高层次的文化精神,它的本质应该是精神的,要有规律,要有礼节,要有深度,要有精神内涵,以及文字的美感。

这样,音乐才能够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品质和意境。

- 1 -。

孔子音乐思想的评价

孔子音乐思想的评价

孔子音乐思想的评价
孔子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的音乐思想。

在《论语》等著作中,孔子强调音乐起着文化教育和道德引导的作用,指出音乐有助于健康,帮助人们宣泄情感和促进友谊,还可以抚慰心灵。

他以礼乐示政的理念,主张以法度礼乐促进民众的,以温和的音乐抚慰心灵,以适当的节奏抚慰民众的心情,体现出其优秀的文化知识和社会思想政治著作。

孔子音乐思想也促进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萌芽出古典中国音乐。

孔子认为音乐是宴乐的精神实质,礼乐是显示礼仪度的弘法大功。

宴乐的音乐主要是古典的,孔子喜欢剑舞四门的曲调,觉得有助于法治的扩大和实践。

孔子还提出以击鼓、隐鼓、吹箭等乐器配合宫商羽以及社会的政治和宗教活动,利用音乐营造一种和谐共处的高度文化氛围。

古代中国的音乐以形而上学的基础构建了一种抽象的文学形式。

孔子也强调音乐要服从儒家礼仪,其理念被写入《吕氏春秋·乐观》中,“推乐”强调控制音乐准则,尊重音乐礼仪,做到“不违乐,不妄乐,不邪乐”,尊重节日乐时和服从君王颁布
的乐章。

总而言之,孔子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为古典中国音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古典音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发展,他的理念也被大众接受和尊重。

因此,孔子音乐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榜样,而且是当今的古典音乐发展学术研究的基础。

“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2019-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王时雲(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00)摘要: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孔子不仅在政治、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对于后世音乐美学方面,他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音乐美学;《乐记》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010-01一、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基础与核心,渗透并贯穿其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

孔子的“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每一个君子的具体要求。

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①“仁”是通过“礼”、“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一方面,孔子认为,要达到礼乐治国的目的,必须要立“仁”;另一方面,他又主张把礼、乐两者结合,作为达到“仁”的手段。

二、孔子的音乐实践我们应该清楚,孔子对音乐美学问题的思想理论并不是空建在思考层面,他本人是很喜欢音乐,并有大量实践。

我们通过文献可以知道,他向师襄学琴②;能鼓瑟③,能击磬④,学习唱歌时孜孜不倦⑤。

他还主持编选了《诗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

孔子不仅自己注重音乐,而且要求学生注意音乐,他还曾号召他的学生学习诗歌。

三、孔子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和”是孔子最重要的音乐审美思想,也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人文思想之一。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对《诗经》首篇《关雎》的评价。

他认为《关雎》极为恰当的体现了中和美的原则。

孔子极力推崇古乐,即周朝传承下来的祭祀仪式乐舞,具有庄严、肃穆、和谐的气氛;而孔子极度厌恶的郑声实际上是指当时的“新乐”,它的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鲜明,容易激动人心,故而孔子厌弃郑声。

“淫”,是指过分、不中正平和的意思,是与“中和美”相违背的。

四、对音乐的要求孔子对《韶》乐有着极高的评价⑥,《韶》的内容是歌颂舜帝,舜帝继承尧帝并仁爱治国,因此孔子对《韶》乐十分推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孔子之三十七:孔子论音乐
孔子音乐才艺高超,会演奏磬、瑟、琴等多种乐器,爱
唱歌。

个完整的人,必然要有对音乐的高度欣赏和理解。

人的一生中,音乐是美好、快乐生活中,所不能缺少的一种
重要的精神食粮。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有比一切智慧、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孔子是一位音乐“发烧友”,会弹奏多种乐器,喜欢自奏自唱,兴致一来便“取瑟而歌”。

孔子深谙音乐对于人生的意义,鼓励他让人们接近音乐,领悟音乐,
方面,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音乐能够完善人们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孔子从年轻时候开始就痴迷音乐,曾经“遡受” 一次强烈的音乐心灵震撼。

当时,孔子经听到一种古典音乐“韶”之后,感受至深,萦绕于心,以致“三月不知肉味”,数月中吃肉都感觉不到味道,并且口中喃喃自语:“想不到音乐之美能够到如
此境界啊。

”那个时候物质生活简单,吃肉可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孔子本身也是爱吃肉的人,但是,其听觉受到的震撼和冲击,以致让味觉暂时“瘫痪”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异常状况,当然是因为孔子有着一颗对音乐敏感的心。

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孔子听到一首曲子后
出现“月不知肉味”的“症状”,乃是一种音乐带来的美好的
“高峰体验”。

其实,很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一首歌或曲子会让自己沉浸其中,不能自已,或者黯然神伤,或者喜形于色,或者久久的不知身在何处,仿佛离开了尘世。

马斯洛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

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


孔子“三月不知肉”的经历启发人们,音乐可以让人获得最美
好的“高峰体验”。

在这种音乐的高峰体验中,人们得到精神
上的满足,可以迅速而直观地感受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幸
福,“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提升生存的境界。

孔子还向人们示范了一个专业级的音乐”发烧友”是如何欣赏、学习乐曲的。

次,孔子向一位叫师襄子的人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

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

”孔子说:“我
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

”过了些
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悉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
子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情感意蕴。

师襄子又
说:“你已经了解乐曲的情感意蕴,可以学些新曲了。

”孔子
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

他说:“我已经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
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 ”此时,师襄
子不禁对孔子肃然起敬,他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
说:“我的老师说过,这就是相传为周文王所作的琴曲名《文
王操》呀”。

发烧”是痴迷、执著的形象比喻。

有人说,音乐发烧友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烧”播放器材的;一种是烧出版碟片版本的,归搞收藏的一类;还有一种就是“烧”耳朵的,几乎能听出演奏者任何微不足道的瑕疵,比如说鼓手无意中打到了自己的二p □匕
手背。

孔子不属于以上的三类,因为他是“烧”心的,用心去体会音乐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感受创作时的情感,想见其为人。

首美好的音乐作品,要想完全把握、欣赏到其中的“妙处”,必然缺少不了像孔子这样“烧心”,而不是简单的一听而过。

孔子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一个快乐的人生活中不能没有乐。

孔子当时没有录音机,更没有MP3 、CD 机之类的东西,但是他生活却音乐之声不绝。

孔子随时能够自伴自唱,像如今那些快乐的年轻人一样,嘴里的歌声总是不断。

据说,他听到别人唱的好,还会请人家再来一遍,然后自己与其相和而歌。

孔子在临死前还唱过歌:“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死了!” 唱完后,眼角流下浊泪,七日后逝去。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音乐来表达。

孔子既会唱,更会演奏乐器,抒
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排遣人生的苦闷。

孔子拿手的乐器是打击乐——击磬,磬最初用普通石头磨
制,后来逐渐捎媚承T厥馐罚a蛙石)制成发。

孔子空闲时候,就自?amp;ldquo; 玩”击打乐,一次,他正在击敲着磬,有
个隐士路过门口,说道:“有心思啊,这个击磬人,磬敲得又响又急,既然人家不赏识自己,那就算了吧!” 孔子渴望干一番大事业,却一
直没有机会,在击磬的过程中,他超越了苦闷的现实。

这就像马克思
思想来源之一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言:“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首,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首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
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
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孔子还会弹奏琴和瑟。

古书上说:”八音之中,唯弦为最,而
琴为首。

”《论语》中记载孔子向师襄子学琴。

而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这一,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
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颇多,后世渐少使用。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有一次,孺悲的人想拜见孔子,孔子推辞说有病不见;然而,当传话的人还没有出门,孔子就“取瑟而歌”,表示自己并没有病,高兴的很,只是不想见孺悲而已。

这是孔子的幽默,却也显示出音乐在他生活中,已经是“嬉笑怒骂”皆有音乐的情形。

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孔子还会作曲。

他曾经因为感伤晋国被无辜杀掉的窦鸣犊、舜华两位贤人,创作了《陬操》的琴曲来哀悼。

我们无由知晓的演奏、作曲水平是否达到专业级别,但是,如此已经显示一个以改善社会为人生追求的孔子,是怎样注重“全面发展”,在音乐的欣赏、理解上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也许,正是出于对音乐之美的亲身体验,孔子希望用音乐来引导、教育人的心灵。

也就是说,音乐引人向善,对人生价
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音乐对人性和心灵的
具有不可替代的滋养作用。

对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英雄所见略同”,他亦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


他又说:“音乐训练是比其他东西更有力的工具,因为节奏与乐调有
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
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孔子认为一个所谓的“完人”,在智慧、勇敢、道德、多才以及礼之
外,必须有“乐”浸入其生命之中。

音乐是滋养人性的土壤,它让人
快乐,心灵变得柔软,人生变得细腻。

在孔子
看来,一个人的完善、成章,最终要在欣赏、理解音乐中来
完成,即“成于乐”。

此时,音乐就与人合一,还会激发出
种精神力量,让人勇敢无畏。

所以,当孔子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却依然“弦歌不衰”。


时,孑L子六十多岁,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两国的高官们派人围困在野外七天,粮食没了,他带领的年轻学生多数病倒,命运处于紧急关头。

按说年纪最大的老夫子早应该倒下了,但是,孔子却毫不胆怯,而且鼓瑟而歌,歌声依然瞭亮,音乐在此时成为孔子勇敢面对灾难的精神支柱。

所谓的沉重苦难,被音乐“四量拨千斤”,轻轻化解。

不久,楚国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孔子与弟子化险为夷。

七百年后,人们熟悉的魏晋“竹林七贤”第一人嵇康(223-262) ,更显示了音乐在灾难来临只之际的力量。

嵇康遭陷害,被司马昭所杀,临刑前,日影西斜,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行刑场边的数千人,凄怆无言;此刻,被押解到行刑台上的嵇康神色不变,带着镣铐,索来一副琴,抚拨
琴弦,弹奏《广陵散》
曲,当最后一个音符结束,从容就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