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清照_浅析_李清照研究论文选_

合集下载

浅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

浅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

浅论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摘要:宋词的繁荣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出现的又另一个文学高峰。

清照的词在当时文学词坛上更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她的词是以南渡作为分界线,她前期词和后期词从容到风格都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词主要反映她少女、少妇时的幸福生活,容上有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与抒发自己壮志理想的。

在艺术上大胆独创、不落樊篱;后期词主要是抒发她国破家亡的的不幸际遇以与悼亡的情感,间接反映了黎民百姓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当亡国奴的苦痛。

她的风格婉约纤细,深情缠绵,艺术手法上善于借景抒情,工于使用叠声字。

其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关键词:清照易安词词风格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底蕴浑厚,向称诗歌的王国。

在很大程度上,如果说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伟大成就的标志的话,那么,宋词的繁荣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在诗国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

其中有位才华横溢的宋代女词人早在她少年时代,便已众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这就是我们要论述的主人公——清照。

一、清照生平介绍清照是两宋之交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她的一生可谓是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

其号易安居士,生于北宋中叶(公元1084年),原籍,是宋代南渡前后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清照与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并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明诚病死于建康(今),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接着在清照孤寂之时,汝州为骗取清照钱财,对她百般示好。

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汝州。

婚后,二人却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清照发现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浅论李清照的词(教学论文)

浅论李清照的词(教学论文)

浅论李清照的词(教学论文)浅论李清照的词[内容提要] 本文拟探讨李清照不同时期生活状态对其词作的影响。

主要论述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家庭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受到熏陶,培养了良好的文学素质,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个性和心灵,奠定了她独立自由的创作风格;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感情厚笃,意趣相投,这种两情相悦、刻骨相思的夫妻之情深深影响了李清照词作的内容,赵明诚给李清照的情感体验成为她闺情词的创作的土壤;“靖康之变”打破李清照原来的生存状态,生活动荡不安,她从个人感受的角度侧面反映社会现实,国破家亡之痛成为李清照人生中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精于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¹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

她的词作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与亲身体验。

既然李清照的词与她的生平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及因果关系,那么,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便可更深刻地理解其词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个性。

本文拟探讨李清照在其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其词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个性。

(一)婚前:幸福美好的生活,多情浪漫的情怀李清照出生在文化氛围浓厚、颇有声望的仕宦之家,有着优越的家庭教育。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

李格非博学多才、文思敏捷,他下笔尚“诚”,提出“诚著”为文学批评的标准,要求诗文要有真情实感,“字字如肺腑出”。

②李清照的母亲也善文工词,颇有文化素养。

李格非夫妇思想开放,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之见,他们带领小清照踏进了广阔的知识领域,诵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浏览笔记小说、轶事遗闻,使小清照从丰富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中吸取营养。

自小聪明过人的李清照幼年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历城度过,五六岁后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 (1)一、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1)二、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4)三、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6)注释 (7)参考文献 (7)[论文摘要]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

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

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

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

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清照词闲愁离愁浓愁哀愁论清照词的愁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省人。

她的父亲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轼。

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

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

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清照自小便有诗名。

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清照与太学生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

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

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不久她的丈夫明诚病死,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州(今),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

“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

唐宋词赏析论文

唐宋词赏析论文

浅谈李清照其人其词通过本学期对《唐宋词赏析》课程的学习,对李清照的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每个词人的每首词通过多次学习和思考,总能体会到更多更有深意的不同以往的感觉,也就越发接近词人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情绪和思想。

李清照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女词人,其词风理所应当地以婉约为主,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虽然她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很多消极、感伤的感情基调,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她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毅、洒脱不羁的爱国女词人。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是她不慕权贵,敢于大胆发表政见。

她早年不避风险,上诗救父;对公公赵挺之升为宰相,不但不表示祝贺反而写诗嘲讽他:“炙手可热心可寒。

”早在青年时代,她就以唐玄宗荒淫误国、招致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劝宋徽宗:“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

”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后,两人惺惺相惜,志同道合。

两人经常不得已两地分居,因此此时李清照的词多以思念为主。

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剪梅》:“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但是,他们互敬互爱的美满生活,很快便被金人入侵的铁蹄踏破了。

李清照的高风亮节不仅表现在她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她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同情陷于外族入侵铁蹄下的人民。

她不甘屈辱投降,和丈夫一起流亡江南,耳闻目睹南宋小朝廷只求偏安、不思抗敌的现实,忧国伤时,悲愤交加,写下了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此歌颂项羽宁肯一死以谢江东父老的英雄豪气,谴责赵构苟且偷安的可耻行为。

在兵慌马乱之中,赵明诚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赴任途中不幸得病去世。

李清照惊闻噩耗,悲痛欲绝。

在颠沛流离中失去了丈夫,这无疑是天大的打击,这也使李清照的词开始变得凄冷悲怆。

在如此巨大的悲痛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论文

李清照论文

李清照论文篇一:李清照毕业论文终稿目录中文摘要: (1)中文关键词: (1)英文摘要: (1)英文关键词: (1)前言 ............................................... - 1 -一、李清照婉约词的创作背景 ........................... - 1 -(一)家庭熏陶 (2)(二)婉约词风 (2)二、李清照婉约词的意象艺术 (3)(一)“花”的意象美 (3)(二)“雨”的意象美 (4)三、李清照婉约词的抒情艺术 (6)(一)青春洋溢、无忧无虑的少女之作 (6)(二)细腻婉约、多愁善感的少妇之作 (6)(三)国破家亡、伤世忧时的老妪之作 (7)(四)婉约词抒情的艺术手法 (7)四、李清照婉约词的语言艺术 (8)(一)情感鲜明的色彩美 (8)(二)和谐明快的音乐美 (9)(三)清新自然的生活美 (11)结论 .............................................. - 11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 12 -论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美摘要:李清照的词作有着独特的抒情特色和语言特色,本文将通过对李清照婉约词的研究,从四方面综合论述了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美。

首先从李清照婉约词的创作背景进行阐述,李清照出身士大夫之家,深受家庭熏陶,从小便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其词中更是体现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

接着,从“花”、“雨”两个意象阐述了李清照婉约词的意象艺术。

然后,从李清照少女、少妇、老妪三个年龄阶层以及李清照的艺术手法来阐述其词的抒情艺术。

最后,从色彩美、音乐美、生活美三方面阐述了李清照婉约词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李清照;婉约词;艺术美On Li qingzhao graceful words Artistic beautyAbstract:Li qingzhao word has a unique lyrical characteristic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this article will through the study of Li qingzhao graceful words, four aspects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the artistic beauty of Li qingzhao graceful words. First from the Li qingzhao and restrained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Li qingzhao born home of scholar-bureaucrat, by family influence, and has a good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from urinate in the word is to reflect her unique female consciousness. Then, from the flower , rain image, expounds the Li qingzhao graceful words and restrained the imagery art. Then, from the Li qingzhao girl, young woman, the woman three age groups and artistic method to illustrate the Li qingzhao word s lyric art. Finally, from thecolor beauty, music beauty and life beauty three aspects elaborated the Li qingzhao graceful words and restrained language art.Key words:Li qingzhao;Graceful words;Artistic beauty 前言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的词作以女性特有的纤巧细腻渗透出了大丈夫的阳刚之气,貌似不饰雕琢的白描文风凝结了词作的自然之美,其简练通俗的语言倾诉了无尽的思愁哀绪。

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整理版]

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整理版]

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意识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

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生命意识;正文部分从李清照诗词对外美和内美的观照、李清照诗词中流露的男儿气概和李清照身处乱世坚持独立人格三个方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外美内美气概独立人格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我们读着她那一首首清丽旖旎的词作,仿佛闻到了一缕缕檀香、梅香、酒香,感受到了作者那一丝丝令人心醉的愁情,真有“坠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俊”之感。

不少论者在赏玩之余,却不免惊异感叹其为一妇人却能卓然一家。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写道:“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

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可见,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李清照何以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上享有如此美誉呢?细究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在其作品中以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和细腻的词人气质打动了世人,她真实地反映了作为女性的自我,自然地流露出自我的女性生命意识,从而形成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魅力。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那么,就让我们来仔细探讨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一写作,是人类本真经验的表达,可女性的写作一开始就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

为了使女性写作的纯粹性浮现出来,一个女性作家首先要做到的恰恰是拒绝历史,拒绝文化。

也只有拒绝文化,通过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悬隔的策略,女性作家才能够从男性文化无处不在的经验领域中抽身而出。

她们已别无选择,只有回到“一间自己的屋子”,审视自己,更注重自身的感触。

李清照崇尚自我,作品中流露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观照。

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风探究论文

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风探究论文

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风探究通过了解李清照,能让我们更了解那个时代。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学习之旅。

李清照(1084---1151?),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生在一个学者仕宦家庭。

父亲李格非孤傲耿直,精通经史,为“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博览群书,多才多艺,能诗词,善文赋,以词最有名,“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王灼《碧鸡漫志》)十八岁时,嫁于宰相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家,他们夫妻恩爱,志同道合,共同收集、研究金石书帖。

这种切磋、研究的婚后生活,使李清照积累了丰富的艺术鉴赏和艺术审美经验。

建炎之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卒于建康(今南京),李清照悲痛欲绝。

后李清照南渡,流落江南,晚年避乱金华。

李清照的后期生活,备尝了国破家亡、逃难漂泊、珍品散失等惨痛和艰辛。

但这种不幸,使她的词作有了更深的社会意义,在艺术上也更加成熟。

李清照有词集《易安词》(一名《漱玉词》),早佚,今人搜集得八十首左右(有一部分是否是她所作尚有疑问)。

由于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奇女,其词独具一格,后学者对此研究颇多。

我认为李清照词风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影响其词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她的生活经历。

“婉约”是易安词的主要词风,在此基础上,南渡前词作流丽婉秀,清雅缠绵,风韵优美;南渡后转为哀婉悲郁,凄苦深沉。

本文将从易安词中选出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结合其当时的生活背景,探寻易安词风的演变过程。

一、词风的渐成与发展李清照南渡前,少数作品描绘少女时代的欢乐生活或自然景物,大部分作品则是抒写婚后与丈夫赵明诚的两地相思之情。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社会相对稳定,家庭生活富足,没有经历过苦难,此时的生活是安静、闲适、欢快的,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便是其描绘这一时期生活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我眼中的李清照_优秀作文.doc

我眼中的李清照_优秀作文.doc

我眼中的李清照_优秀作文我眼中李清照(一)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了宋代有这么一位着名女词人——李清照。

似乎是从那首《如梦令》开始吧!西亭日暮下,藕花幽深处,一切都显得那么闲暇、惬意;沉醉失归路,兴尽乃回舟,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古代女子所特有矜持,此时,我眼中她是个率直开朗、为受世俗束缚女子。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字里行间满载是李清照对新婚不久便外出求学丈夫无尽思念。

空中有雁飞过,左等右盼,都始终等不到她朝思暮想人捎来书信。

孤孤单单她只能望着园中花朵在风中渐渐凋零。

独上兰舟,回忆起昔日与丈夫相处点点滴滴,心中惆怅更是无穷无尽。

初为人妇她,在我眼中是一个心思细腻、情感丰富女子。

南北两宋交替兴亡,历史巨变让李清照经受了颠沛流离之苦、夫亡家散之痛。

命运无情捉弄令她将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从此,她所作之词不再如早期那样充满着闲情雅致,更多是对故国、故人思念和对自己身世遭遇无奈。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仅这一句便道出了她心中无限苦闷孤寂。

梧桐兼细雨,夕阳西下,伤感季节,伤心人,一片凄凉。

惨遇不幸后她,在我眼中是一个无依无靠、孤孤寂寞女子。

这样一个女子,才华洋溢却命运坎坷。

我同情她,为她不幸遭遇感到愤愤不平。

时常有着这样一个想法:假如李清照是活在当下,活在国泰民安现在生活,那么,她也许就会写出更多更好词。

不过,后来一想,不过,这样一来也许她会什么也写不出来,或者写出词再也无法与以前一样好了。

生活磨难让李清照饱受煎熬,却也让她心智、情感越来越成熟,我们才能够读到这么多这么好词。

她在我眼中无疑是一个传奇,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不朽传奇。

我眼中李清照(二)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江山代有才人出”,如果说李白、杜甫、苏轼等是出类拔萃男诗词作家话,那么李清照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震烁古今女诗词作家。

李清照,自易安居士,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士大夫家庭,父工于词章,母善属文,家中藏书甚多。

浅析李清照的词论文

浅析李清照的词论文

浅析李清照的词论文篇一:毕业论文:李清照的词和词论毕业(论文)题目名称:李清照的词和词论系部: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指导时间:指导地点:完成日期:毕业论文说明书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论 (3)第一章李清照词风简介 (4)第二章论词标准对李清照词作的影响............................... (5)第三章《词论的著录》和“别说一家”说的创立 (8)第一节《词论》的著录 (9)第二节“别是一家”说的创立 (10)第三节追本朔源,从渊源论说明词“别是一家” (12)第四节破而后立,“别是一家”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偏离 (15)第五节“别是一家”观点的继承与影响 (17)第四章《词论》的贡献 (19)第一节为“小歌词”“补天”之作…………………………………………………19第二节对词之体要义的建树 (20)第三节《词论》“文本”的补充……………………………………………………21第五章《词论》的偏颇 (21)第一节对音律的要求有细索过苛之嫌 (22)第二节对词人的批评有挑剔不实之处 (23)第六章为《词论》一辩 (24)第一节胡仔及其与《词论》有关的功过 (24)第二节《词论》不满苏词的背后 (26)第三节《词论》对欧词的不满和易安对欧句的喜爱 (27)结束语 (29)致谢 (30)参考文献 (31)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著名女作家,其诗、词、文、赋并茂,尤以词甚。

对于词,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一位认真的批评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里的《词论》颇有气概地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见解,受到许多人的敬佩和推崇,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引起了一些争议,但这是词史上第一篇总结词的创作,富有见解的专论,也是妇女文评的第一篇,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后人评《词论》有种种异议,李清照词作和《词论》也不一一合拍,这里,我们仅就《词论》来看看李清照关于词的一些见解。

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了《词论》的著录和“别是一家”说的创立。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浅析李清照人格魅力与艺术风格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浅析李清照人格魅力与艺术风格

写作提纲一、李清照的人格魅力一李清照的“真”性情首先,李清照的词在情景交融中凸显浓烈的自我意识;其次,女性视角彰显女性意识;第三,倾诉爱情,表达“真”情;二李清照的“人杰”思想1、傲视尘俗的气魄;2、卓越的政治见识;3、敢挑战封建礼俗;二、李清照的艺术风格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1、善用白描法;2、音律和美,流转自如,情景交融,语言创新;3、熔炼家常语语浅意深,含蓄蕴藉;二善于将家国兴亡之悲痛融入凄婉悲怆婉约词风之中;三能将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三、李清照“易安体”词风的形成一跌宕的人生与其风格形成1、少女时代的“鸥鹭”形象;2、婚后“黄花”形象;3、南渡后的“梧桐雨”形象;二前期词人影响与其风格形成1、李煜词对李清照的影响;2、柳永词对李清照的影响;3、苏轼此对李清照的影响;内容提要一代才女李清照,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人杰思想,兼具“士”的优秀气质,一生波澜起伏,经历坎坷;其词受李煜、苏轼等前辈的影响及自身经历,音韵神具美,明白晓畅,柔中带刚,婉约而不绮靡,蕴含激昂豪迈的“丈夫”之气,且融家国兴亡于其中,又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词千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选取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着重从她的人格思想及艺术成就向大家展示李易安的无限魅力;关键词:李清照人格艺术成就浅析李清照人格魅力与艺术风格在世人心中,李清照不仅拥有清丽、端庄、略带感伤的才女形象,也拥有健朗、豪迈、不拘一格的女词人形象,她甚至比与同时代男人拥有更加成熟的政治眼光和知难而上的勇气,李清照在为我们留下一首首或清新工巧、或气势如虹、或哀怨婉转的不朽诗篇的同时,其强烈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世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李清照的个性人格李清照的作品中,无一不表现出她的“真性情”这一特质人格特征,她也善于通过词这样的文学作品来表达内心,反映自己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感受与深入思考;一李清照的“真”性情首先,李清照的词在情景交融中凸显浓烈的自我意识,表达“真”品;李清照将自身感情融入景物中,托物言志,通过情与景的交融达到心灵的抒发;在鹧鸪天咏桂词中,作者赞美桂花为“花中第一流”,来隐喻自己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质;通过咏桂花来写作者自身,正是词人自己的高格雅韵的写照,突显自己独特的人格意识;其次,女性视角彰显女性意识,书写“真”我;李清照的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她心路历程的记录,带自传性质,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内容,如醉花阴:“人比黄花瘦;”西风中,满含愁苦、无力摇摆的菊花,是被思念煎熬得骨瘦肌削的女词人;青春易逝、韶华易老的伤感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更敏感、深刻,李清照亦然;其情感、生活与作品合为一体,表现出女性对生命意识和价值的内省和感悟,词中女性自我意识鲜明,塑造了一个属于女性自己的灵魂;第三,倾诉爱情,表达“真”情;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词人婚后与丈夫分别,在无尽的相思中,喊出了心底最真挚的情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大胆暴露自己真切的体验,毫不掩饰对丈夫的爱,并大胆地表达出来,表现出独立自我的女性意识;二李清照的“人杰”思想1、傲视尘俗,理想远大;作为宋代女性,李清照一篇词论其谈古论今气魄之大,李清照在词论中阐述了唐世乐歌的繁荣,叙述了词的源流演变,并总结以前各家创作的优缺点,指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及乐歌和词曲的密切关系,提出词“别是一家”,脱离了儒家诗教的“原道、宗经、征圣”、“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传统老路;展现了李清照不同寻常的女性魅力;又如鹧鸪天咏桂中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实,作者的咏梅、咏菊之作是不少的,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情思”不够不收桂花入离骚;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2、卓越的政治见识;李清照在夏日绝句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3、敢挑战封建礼俗;父亲李格非因新旧党派斗争列入元佑党籍遭到蔡京、赵挺之等人迫害时李清照父上书自己的公公,希望公公能够看在自己这个儿媳妇的面子上,看在天底下子女都希望父母能够平平安安的面子上,能够对我的父亲、对你的亲家公施以援手——“女适赵相挺之子,亦能诗,上赵相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未果时,向时任当朝宰相的公公发出“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痛斥与不满;这在封建礼教极度森严的宋朝是不可想象的,足可以看出其敢爱敢恨,傲视封建礼俗的气质;二、李清照的艺术风格李清照所留下的所有的文学作品诗、词和文全部加起来也就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仅存的七八十篇作品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以至于成为了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究竟其作品有何魅力,本节就将一探究竟;李清照的词,是她感情生活的生动反映;前期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南渡后,李清照用词述说迭遭丧乱、受尽磨难的凄惨心境,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1、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李清照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她既不像贺铸、周邦彦等人那样熔铸前人诗句,亦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只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浅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明明白白地写出来,而且能“化俗为雅”,善用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寻常语创造不寻常意境,清新工巧,明白省净,富于表现力;1、善用白描法;李清照的词,很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这是她用来抒发真挚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不事渲染地记叙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郊游,写得清新活泼,极富有生活情趣;李清照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正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她匠心独运,特别善于创造这种平淡而绝妙的境界;此小令似乎信手拈来,毫无雕琢,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日暮酒醒归舟图,清秀淡雅,静中有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令人神思飞扬;你看:溶溶的落“日”,苍茫的“暮”色,逶迤的“溪”水,婷婷的“藕花”,翼然的“溪亭”,芳草萋萋的干“滩”,群栖待宿的“鸥鹭”,幽雅恬淡;女主人公沉醉其中,茫然“不知归路”,“兴尽晚回”,短楫轻舟,“误入藕花深处”,以至“惊起一滩鸥鹭”……这是一幅多么生机盎然而又绝妙无比的图画,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飘然从画面深处走来;她便是年轻的李清照;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这正是白描手法运用的妙处2音律和美,流转自如,情景交融,语言创新;李清照写的词,对词的音律要求甚严,她自己精于音律,填词时更善于把握音律韵调变化的不同节奏,以适应词中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如“知否,知否”“浮槎来,浮槎去”“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这些句子大多同句重叠,或只改换一两个字但字数不变,因而音调和谐,句式整齐,语气流畅,节奏明快,既把词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合乎词的格律,富有音乐性;又如词声声慢,开头连续14个迭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双声,有迭韵,时缓时急,节奏顿挫,流转自如,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李清照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抑郁低徊;如此美妙绝伦的一串叠字,引起了词坛的一片唱彩:“以一妇人,能创意出奇如此”; “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李清照的词除了善用叠词音韵和美外还善于营造一种意境美,这意境或清新明丽或庄重典雅,都是通过情景交融的笔墨渲然出来,显示出作者不肯趋于软俗香媚的典雅词格;虽取材于闺阁物事、庭院景色、生活场景,但能以情入景,以情统景,来塑造形象,抒发感情达到情景交融;年轻时,李清照是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对大自然是一往深情,她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渲染于水光山色之中,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奇丽风光,享受大自然赐于的无穷乐趣,创作出一系列清新明丽之作;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一群少女荡舟晚归,“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了栖息的水鸟;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健康而灵动的欢畅,它写出了词人内心和自然界美质的和谐跳动,清晰而典雅,凝炼而疏朗;3、熔炼家常语语浅意深,含蓄蕴藉;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把一些家常语熔炼在她的词中,不着痕迹;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深细,而又意境高远,犹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让读者只见其外表的朴素,而见不到朴素下锤炼的工夫;她的凤凰台上忆吹“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箫就极具含蓄蕴藉之气,一词这样写道: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词的一开头便极力渲染即将离别时李清照慵懒的情态,生动如绘:炉中烟消香冷,懒得再焚;床上绵被乱陈,懒得去整;头上鬓鬟蓬松,懒得去梳;镜面落满灰尘,懒得去拭;红日高挂帘钩,懒得干事;心有千言万语,懒得去说;开始写种种慵情懒态极为生活化,但同时也烘托出李清照内心低沉悲哀的思绪;接着,李清照婉转曲折地抒写了夫妇离别时的心神意态,明明是因为舍不得丈夫离去而形体消瘦,却偏偏说不是,是因为饮酒过量,不说破是悲愁伤神;明明是说因丈夫远去,自己将在空闺中独自咀嚼苦涩的寂寞,却偏偏不直说,只是将楼前流水拟人化,说只有它怜念自己,环绕妆楼,依依陪伴,含蓄中诉说衷肠;2、善于将家国兴亡之悲痛融入凄婉悲怆婉约词风之中;李清照以独到的功力,把个人的愁思愁绪与伤时伤乱的家国之痛融为一体,情调入于凄壮悲伤一途,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写出了婉约词的忧伤绝唱;如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原来春天、花灯、晶莹的雪这一切本来在李清照眼里都是激发她情思的美好的事物,现在全部都成了国破和家亡的标志;春天虽然到了,我们的女词人本应青春焕发,反而觉得更加地衰老——“人老建康城;”在这春回大地的元宵花灯时节一个应该很春风得意江宁知府的官太太,为什么会“人老建康城”呢李清照之所以会到建康城,那都是因为在北方金人的铁蹄踏碎了女词人的平静生活;所以对于像李清照这样一个非常敏感、非常敏锐,而且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来讲,无论是建康知府太太,还是这座春天已经来到的建康城,都只能让她更加地伤心,更加地憔悴,更加地感到国破家亡的沉痛;以前李清照很喜欢写梅花,一下雪之后,她就会踏雪寻梅,但现在她找不到梅花,找到的只是已经凋零和衰老的心灵,国破家亡的沉痛;3、能将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李清照作词,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泠然作海外行;气魄宏伟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她热爱大自然,沉醉其中,茫然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以至于惊起一滩鸥鹭,画面由静转动,于是词人又陶醉在新的美景之中;全词把景、物、人、情融会为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词人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令人神思飞扬;三、李清照“易安体”词风的形成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巅峰,词人灿若群星,李清照便是其中有着独特光芒的一颗;四库全书提要中有这样的评价:李清照以一妇人之词格乃抗周、柳;虽篇佚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也;现通过李清照人生的几个画面解读李清照词风的发展脉络;一跌宕的人生与其风格形成1、少女时代的“鸥鹭”形象;李清照出生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这么一个才学之士,进士出身,“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且为人正直,疾恶如仇;其母王氏,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时候的科举状元先后还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且李清照的父母都进入了宋史并评价其母王氏“亦善文”;由此可见,在李清照家是绝对不存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不管是父亲刚直不阿还是母亲的“亦善文”都会对李清照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对李清照的心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清照的父母除了在文化教育和个性发展上对李清照言传身教之外,同时也为她创造了一个远比当时的一般女孩子更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让她的少年生活充满了色彩,充满了生机和乐趣,这便有了着名的如梦令、怨王孙等佳作;2、婚后“黄花”形象;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太学生,金石收藏家,也是鉴赏家,婚后的李清照受丈夫的影响夫妇二人嗜玩古书画成癖,恩爱和睦;明代赵世杰称他们“佳人才子千古绝唱”古今女士;徽宗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被任去莱州今属山东为官,他的出仕,给夫妻琴瑟相合、宁静淡雅的生活带来了浓郁的离别相思的况味;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的词作,多表现夫妻之间真挚的爱情,抒写离愁别恨;反映这一段时期创作风格的代表词作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重阳、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单从醉花阴里一句“人比黄花瘦”就可窥探词人深深的忧愁,对丈夫的无尽的相思之苦;3、南渡后的“梧桐雨”形象;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克汴京,次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北方的广大地区沦陷;李清照仓皇南渡,其书画亦大部分遭到焚毁;1129年,赵明诚不幸病故,李清照遭受了沉重打击,万分悲痛,大病一场;绍兴二年,李清照遇人不淑,嫁给巧言骗婚实为贪取文物的伪君子张汝舟,为摆脱小人,李清照也不免牢狱之灾,后虽遇人相救,只关押九天,但李清照的感情已然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数年之内,连遭不幸,生活失去依靠的李清照,膝下无儿女,孤苦伶仃,颠沛流离,完全从位高名重的名门闺秀,沦落成与流民为伍的闾里妇人,在乱世和贫困中,度过了凄凉悲惨的晚年;“靖康之变”不仅是李清照一生生活中的转折点,即由悠闲、安定的书斋生活转变为流离颠沛的乱世生活,而且也是她创作上的分水岭,即由描写闲适、恬静的闺情与伤离念远、离愁别恨的个人情怀转变为描写个人离乱遭遇以及对故国的思念;因而这一时期的词作多含悲郁凄婉之风;主要代表作有: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字里行间,都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二前期词人影响与其风格形成李清照为我们呈现了独具特色的婉约之风,对前人词作做了长篇幅的点评,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文学思想,但与前人的影响却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受自李后主以来的“婉约”词风的影响;本节将就李煜、柳永、苏轼等人对李清照的影响进行简要评述;1、李煜词对李清照的影响;李清照在词论中写道:“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切中肯綮,可见她对南唐词的熟悉和喜爱;尽管惜乎“亡国之音哀以思”略存遗憾,但总体是推崇肯定的;王士祯倚声集序里说:“诗余者,古诗之苗裔也;语其正,则景、煜为之祖,至漱玉、淮海而极盛,高、史其大成也;”将易安看作词坛正宗的颠峰,且道出其与南唐后主李煜的源流关系;沈谦填词杂说又言:“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由此可见李清照与后主李煜有“剪不断”的渊源;李后主词之清新文雅在易安处沿袭发展的清晰脉络;2、柳永词对李清照的影响;李清照虽对柳词“词语尘下”有微词,但总体而言还是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词的表现手法上,柳永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流传;而“语言浅易自然、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情景之融”也正是李清照词的特色;通过柳永雨霖铃与李清照声声慢对比分析,二者都表达了离愁别绪的情感,都选在秋季;都运用了雨、风、酒、树、动物等各种意象,只是柳永是正在离别自己爱的人,李清照表达的是对自己爱人的相思及故国的思念,主题更深;不管他们各自都采取的是何种抒情手法,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含蓄、清丽,情真意切;据此李清照抒情的婉约风格受柳词影响并加以发展可见一斑;3、苏轼对李清照的影响;李清照与苏轼本就渊源极深;她的娘家有着鲜明的苏学背景;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系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成长在苏学氛围如此浓郁的环境难免不受其深刻影响;她在词论中这样论及苏轼: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虽因词学观念的分歧,她对苏词持批评态度,但言语间“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又显然流露出对苏轼的尊敬和仰慕之情;李清照的如梦令意趣盎然,放旷洒脱,毫无脂粉气息,十分生动“倜傥”,俨然是苏词的作派,以至于杨金本草堂诗余将它误作苏轼词了;虽然李清照的学养与胸襟可能与苏轼还有一定差距但其词中流露的个中“丈夫气”却不难看出其与苏词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甜蜜而又带着些许幽怨的中年时代,以及无尽哀愁与思念的晚年时代;家国破碎,背井离乡,再嫁婚变,生活坎坷;但她始终保持着她独立的品格,坚强的个性,开阔的眼光和细腻的感情,在总结前人成就及时代的共同作用下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易安体”,甚至被后人冠以婉约词派上的“一代词宗”的美名;中外文参考资料目录①靳极苍:李煜李清照词详解,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②康震:康震评说李清照,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③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小论文)浅析李清照前期词风

(小论文)浅析李清照前期词风

内容提要李清照是善于抒写女性情怀的杰出词人,十八岁嫁给家庭环境同样优越、而且爱好志趣相一致的赵明诚,婚后两人生活甜蜜。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主要抒发了少女的欢快无忧;少妇的幽怨多愁。

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生活的追求。

前期代表作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关键词:李清照前期词风欢快无忧幽怨多愁浅析李清照前期词风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北宋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小颖悟,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①是善于抒写女性情怀的杰出词人,在宋代词坛上有很高的地位。

相传,李清照十二三岁时,不但人长得秀丽清越,诗词作品更大有可观,美女兼才女之名不胫而走,传遍了汴京。

当时有一位太学生赵明诚,父亲赵挺之是吏部侍郎,可谓官宦世家,眼高于顶,迄未选定婚配对象,一日读到李清照的一阙「点绛唇」,便道:“安得娶此词女为妻,则了无遗憾矣!”寻寻觅觅,赵李两家终于缔结秦晋之好,时年李清照十八岁。

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结合,是封建社会中难得的美满姻缘。

双方不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的家庭背景条件,而且爱好和志趣相一致。

婚后两人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甜蜜生活,绮窗画眉,绿荫对弈,觅词填句,互竞巧思,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

当明诚离开她时,这个不堪寂寞的少妇,不免黯然神伤,顾影自怜,写出了像「醉花阴」、「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王朝,身罹国难、饱受战祸之苦,词的内容也有明显的分野。

若以1127年的大变乱为界的话,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主要是通过描写闺阁家园生活,抒发了少女的欢快无忧;少妇的悠悠思情、绵绵愁肠。

重识清照——浅析《李清照研究论文选》

重识清照——浅析《李清照研究论文选》

NO. 0 9 52 0
Ge eg 0 5 n rlNl6 .
重 识 清 照
— —
浅析《 李清照研究论文选》
赵 慧研
( 铁岭 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 宁 铁岭 120 ) 辽 10 0
摘 要 : 李 清照是 我 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 , 的词风格极具 女性特 色, 她 多香艳清丽之作。她一生 的创作风格不是 一成不变
的, 其不同时期 的特 点来 源于她一生不寻常的遭遇。她是婉 约派难得 的艺术 大师, 前期的创作体现 了典雅、 她 深挚、 含蓄、 感伤 的闺秀
风格 , 晚期 的作 品涉及 了一般女子歌谱诗所绝少涉及 的深刻 的社会 内容。 关键词 : 李 清照; 创作风格; 闺秀风格 ; 社会 内容 中图分类号 : r.2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号 :0 8 3 9 ( O 9 0 —0 2 —0 0 2 7 A 10 - 88 2 O )5 o 5 2
“ 往 尘香 花 已尽 , 风 日晚 倦 梳 头 。物 是 人 非 事 事休 , 欲语 泪先流。闻说双溪春 尚好 , 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 。 这首《 ” 武陵春》 是 李清照所有作品中笔者最喜欢的。于是笔者怀着走 进清 照 内心 世 界 的 目 的拜 读 了 《 清 照 研 究 论 文 李 选 》 书 , 后果 然 感 到受 益 匪浅 。 一 读 这 本 书 是 由济 南 市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所 集 体 编 写 的 , 海古 籍 出版社 于 18 上 9 6年 l 发行 , 一 书 号 2月 统 为 11669, 书集 齐 了龚 克 昌 、 0 8 .8 全 刘乃 昌等 批 评 大 家 的评 论 。 李 清 照 是两 宋 著 名 的爱 国女 词 人 , 历 史 上 留 在 有 “ 中李 后 主 , 中 李 易 安 , 是 当 行 本 色 ” 男 女 极 的佳 话 。她 的词 风极 具 女 性 特 色 , 香 艳 清 丽 之 作 。 清 多 照 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 都是成就很高 的, 但真正使她 芳名流传千古的是她 的词作 。 在 我 国 的古 典 文 学 作 品 中, 词 从题 材 到 内容 诗 上, 都是 存在 很 大 差 异 的。诗 在 题 材 上 比较 偏 重 政 治 主题 , 以治 国兴 邦 、 宦海 沉 浮 、 民疾苦 、 人抱 负 人 个 为 主要 内容 , 者 所抒 发 的 情感 , 然本人 个 体 情怀 作 虽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篇一:李清照小论文高一 5 杨维晨李清照及其诗浅谈内容摘要:一、相关简介 1.李清照个人简介 2.靖康之变 3.婉约词二、李清照诗中的常用意象1.花的意象美 2.雨的意象美三、李清照前后诗词的比较 1.天真少女的貌态2.深闺思妇的形象 3.国破家亡的愁绪 4.惦念故乡的情怀四、结论附:参考文献资料相关简介 1.李清照个人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两人都十分喜爱收藏古文奇字,十分琴瑟和谐。

可之后赵明诚的父亲在官场上失利,于是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此后几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他们共同收藏了许多文物古器,同时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也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李清照44岁时,发生靖康之变。

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大病一场。

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孤独无依之中,李清照再嫁张汝舟。

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

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

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

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

(小论文)浅析李清照前期词风

(小论文)浅析李清照前期词风

(小论文)浅析李清照前期词风1000字李清照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词人之一,其前期词风尤为独特。

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李清照前期词风的分析,探究其词风特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方面。

首先,李清照前期词风的特点之一是“清新淡雅”。

她的词语简练,句子简短,用词纯正,清新淡雅,常常亲自感受自然,以山水花木表达个人情感。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想见庐山谷雨,隐隐泪眼问君,别有一杯愁思。

”所描绘的情境和品味,特别富有曼妙意境和平和意蕴。

这种清新淡雅的词风,体现了李清照对自然美的敏感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她内心的细腻情感。

其次,李清照前期的词还体现出她对于爱情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她把个体的情感状态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极具特色的方式展现了爱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如《如梦令》中的“隐隐泪眼问君,别有一杯愁思”,流露出了词人深情厚爱、思绪缭绕的情感状态;又如《一剪梅》的“君若扬州,便得见杨州牡丹真。

”,以几个简练的字,表达出了词人对爱人的想念和渴望,将情感渲染的淋漓尽致。

同时,李清照还将自己对情感的理解延伸到女子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上,如《声声慢》中的“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惜哉此独立,万缘随水转”,她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独立自主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最后,李清照前期的词还反映出当时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的特点和变迁。

宋代女性地位日趋升高,但依然存在限制和束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清照的词体现了女性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

同时,她的词也反映出女性内心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强调女性在情感上的独立与自主。

综上所述,李清照前期的词风独具特色,清新淡雅、情感真挚,笔触流畅,突现出了李清照对自然美和情感细腻的敏感,也体现了爱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反映出当时女性地位与文化、社会背景下的特点和变迁。

浅析李清照的词的论文

浅析李清照的词的论文

浅析李清照的词的‎论文浅析李清照‎的词的论文摘要‎:李清照‎的词或抒写爱情生‎活的真情实感,或‎抒写夫妻别离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或写国破家亡、悲‎欢离合,忧国忧民‎之情。

本文通过列‎举李清照词作中各‎类较有代表性的词‎进行分析,一方面‎说明李清照的词作‎。

不管是哪一类都‎是词人内心情感的‎“真”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说明李‎清照的词作,既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又“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即艺术风格的“婉‎”。

李清照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能使‎内心情感的“真”‎和艺术风格的“婉‎”达到完美的统一‎,即内心情感的“‎真”使作者倾注于‎采用深婉含蓄的笔‎法加以表达,而深‎婉含蓄的笔法则使‎真挚恳切的情感更‎具感染力。

也就是‎说李清照的词是“‎情真意切,深婉含‎蓄”的统一。

‎关键词:‎情真‎意切;深婉含蓄;‎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寻常语;易安‎体以词为乐‎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南宋著名‎女词人,她为丰富‎我国诗词创作。

发‎展我国诗词理论。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她的词。

由于历‎史的原因,散佚的‎很多,流传至今的‎约四五十首。

虽然‎数量不多,但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

明代杨慎说她:‎“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使‎在衣冠。

当与秦七‎(观)、黄九(庭‎坚)争雄,不独雄‎于阁也。

”清代李‎调元说:“易安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吴文‎英)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周邦彦‎)之班。

盖不徒俯‎视巾帼。

直欲压倒‎须眉。

”李清照是‎标准的婉约词人,‎她善于把自己真切‎的情感。

借助词这‎一文学形式,表达‎得婉转柔美,蕴藉‎含蓄,这也就成了‎李清照词的主要特‎色。

情真意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层‎思考后的最本质的‎反映,是作者真情‎实感的具体表现。

‎李清照‎的词之所以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内心。

‎令世人吟诵不衰,‎其原因就在:一方‎面。

她真实地描写‎了在动荡不定的社‎会背景下,自己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另一方面。

李清照诗词赏析论文

李清照诗词赏析论文

李清照诗词赏析1. 引言李清照(1084年 - 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

她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独具一格的诗词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李清照的诗词进行赏析,探讨其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影响。

通过对她的诗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女性文人的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

2. 李清照的生平李清照生于宋徽宗政和元年,她是北宋末年文人集团“东坡四杰”中的唯一一位女性成员。

她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家庭和师长的影响。

而后她被安排嫁给了苏轼的弟弟苏辙,并成为苏辙的妻子,这位婚姻给她的创作和人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3. 李清照诗词的艺术特点3.1 情感真挚李清照的诗词以其深情的笔触著称。

她用简洁而直接的语言表达了她内心的真实感受,诗词中总能流露出浓厚的情感。

例如她的一首《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展现了她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爱情的追求。

3.2 技巧独特李清照的诗词技巧独特,常常运用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深远的意境。

她善于使用象征和比喻手法,以及音韵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词《浪淘沙令》中的“理倒频频也,慌乱少年家。

”通过独特的用词和音韵的处理,使整首词表达出了思绪交错的情感和意境。

3.3 塑造性格李清照的词作中经常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她善于描述不同性格的人物,给人一种立体感。

她常常通过描写人物言谈举止、外貌特点等方式,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如她的词《如梦令》中的女主角,通过描述她的迷人眼神和婉转动人的声音,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情感和复杂性格。

4. 李清照的影响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她的诗词体现了女性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对宋代以后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她的诗词中表现出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入思考,对后世诗人的创作思路和意境形成了一定的借鉴。

此外,她的词作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尤其是南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谈李清照诗词赏析

浅谈李清照诗词赏析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议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姓名石晓芬学号 001 专业汉语言专业层次本科学习中心武陟指导教师梁尔涛2015年 10 月 24 日中南大学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1] 题目类型:①理论研究,②实验研究,③工程设计,④工程技术研究,⑤软件开发。

[2] 题目来源:①工作任务题,②生产实际题,③模拟或虚构题,④学生自选题。

本任务书必须网上报送学院,学院审批通过后,下载放置在学生论文首页。

目录摘要I第一章绪论11.1清照词赋的影响力11.2 后人对清照的评价1第二章独幕剧式的浓缩场景描写12.1 首首皆是独幕剧22.2 微电影《点绛唇》22.3 小剧本《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42.4 小结5第三章花酒皆代言53.1 花是代言人63.2 酒是催化酶63.3 苦痛中的升华8第四章朴素自然又委婉细腻的白描手法84.1 蚱蜢舟载不动的愁8第五章和谐优美的旋律105.1 叠字叠词扣人心弦105.2 自然中的创新11小结11摘要两宋之交的词人很多,清照是其中最著名的词人之一。

清照的词在艺术上与其他人不同,有着女性独特的艺术特色,被后世的学者尊称为“婉约之宗。

”清照在词赋上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映射到其作品中,就形成了婉丽,纤巧,缠绵,文雅,精致的阴柔之美。

清照的词赋追求简洁的语言,却包含了主人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生活的场景,时间,周围环境的变幻,最主要是人物心里随着周围影像的变化而变化。

不知是景物感染了人,还是人物赋予物事以生命。

还有就是清照每一首词赋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用词接近生活,近于白话,就是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白描手法,却使后人望尘莫与。

最为使人推崇的还是她仿若漫不经心的叠词叠句的娴熟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充满了乐感,很容易引人共鸣,达成共识。

每一位读者都会不由自主被这些叠词叠句叠韵带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随其或喜或悲,一起沉沦。

简而言之,清照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独幕剧式的浓缩场景;花,雨,酒,梦是词里不可或缺的主角;朴素自然的白描,细腻委婉的腔调;和谐优美的旋律。

李清照毕业论文

李清照毕业论文

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清丽婉约写天真 (2)情深意婉闺情诉 (3)国破家亡叹悲音 (6)别具风姿的清照词[内容摘要]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形式,起于隋唐,成于两宋。

两宋二百所年间,涌现出一千三百多位词家,形成了婉约、豪放两大风格流派。

在婉约派风韵流转、摇曳多姿、特点纷呈的词家中,开始是男性作者占据词坛。

可后来有一位女词人异军突起,直压须眉,这就是被称为“一代女词宗”的李清照。

她前期词风清新婉丽,笔触细腻缠绵,后期遭受国破家亡之难,词风陡转,变为慷慨悲凉,沉郁凄婉。

作为风姿别具的李清照的词作,本文从“清丽婉约写天真”,“情深意婉闺情诉”,“国破家亡叹悲音”三个方面进行了赏析、评议。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对李清照的词作风格进行了亦歌亦叹式的介绍、评定。

[关键词]婉约派;清新;凄婉;沉郁。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形式,起于隋唐,原是以歌酒欢宴中的燕乐配制的歌辞。

词,开始流行于诗客文士、王公贵族间的优游酒宴,行令酬唱中,并非“正统”,不登大雅。

其主要内容多为歌咏男欢女爱、相思别离,其中虽也有低回怀古,边塞征战,亡国之痛的内容,但不为主流。

等到两宋,词,这种文学样式,就不光是流行于行令酬唱得私人欢宴中,而可以登得大雅之堂,可以和诗分庭抗礼,公开创作、刊印流行了。

让我们循着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发展脉络,踏上两宋词坛,放眼望去,满目青山,可谓遍地英雄。

数不尽的名家辈出,说不尽的名篇如云;词风多样、流派纷呈,局势开张,气象恢宏,出现了空前繁荣鼎盛局面。

纵观两宋,词家达到一千三百多家,群星争辉,各显风格。

从宋初的令词先手晏殊、欧阳修,到开创长词慢调的柳永,再到革新词体、开创词风的苏轼,以及融集多重风格的周邦彦,男性词家占据词坛江山。

但在这众星璀璨之中有一女词人异军突起,这便是纵跨两宋,不让须眉的史称“一代女词宗”【1】的李清照。

在南北宋之交的李清照,可谓是杰出的女词人。

在当时的两宋词坛上,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也熠熠生辉。

初探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初探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论文题目:初探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076090374XX:邝志霞2007年初探清照词的艺术特色------邝志霞论文提纲:一、清照的生平简介;二、前期词的思想容及其艺术特色;三、后期词的思想容及其艺术特色;四、清照的词对后世的影响。

容摘要: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令人喜爱的词。

她作词,善于白描,多用赋体,长于铺叙,语言大都明白如话,很少堆砌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的语言创造不寻常的意境”是她作词的最突出特点。

她作词,能把那些旁人用惯了和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缀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不寻常的意境,所以虽然明白如话,但却读起来使人觉得并不庸俗。

“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是“易安体”的主要特点。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的词风,天真活泼,富有生趣,透露出轻松闲逸生活。

后期词则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剧痛,同时又不失婉约派的本色,具有凄惋悲怆的格调。

在她的词中,抒情曲折,讲究含蓄,善于化虚为实,将心灵深处的情感,表现得具体可见。

同时,她的词,既不失婉约派的本色,又有豪放派之气。

正是这些,形成了独特的“易安体”。

著有《漱玉集》。

一、清照的生平简介清照(1084-1155)左右,宋代女作家,自号“易安居士”,人,她出生于一个优裕的家庭。

父亲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精谙经史,擅长诗文。

母亲王氏,亦为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

格非身为门“后四学士”之一,其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崇尚真情与个性的轼的影响,于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与我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观念传统不同,这为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得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清照三岁就能将歌吟熟谙在心;四五岁就读书认字,念念有词;六七岁就博览诸子百家唐诗宋韵。

就这样,清照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她的名字成为聪颖智慧的代名词。

长大后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李清照 ;创作风格 ;闺秀风格 ;社会内容 中图分类号 : I207. 2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3898 (2009) 05—0025—02
“风往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 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 》是 李清照所有作品中笔者最喜欢的 。于是笔者怀着走 进清照内 心 世 界 的 目 的 拜 读 了《李 清 照 研 究 论 文 选 》一书 ,读后果然感到受益匪浅 。
综观我国古典文学 ,一些闺妇思人的作品大都 是男作者假托女子口吻写出的 。无论辞藻如何华 丽 ,那种女子独有的细腻愁思是男子所难以模仿的 。 因当时独特社会政治和战乱的影响 ,南渡后 ,在战火 中奔走 、求生 ,致使清照依照亲身经历抒发出来的离 愁别绪真实而动人 ,那份凄清苦闷 、思念故国的情感 反映出当时一定的社会意义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一剪梅 》)书中的 (下转第 103页 )
(三 )树立正确的协作观 高校学生工作目标是派生而来的 ,它服务并服 从于培养目标 。团结协作是高校学生工作实现管理 目标的根本保证 。高校职能部门应树立正确的协作 观 ,是遵循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的需要 。这一原则
要求学校 、家庭 、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协同一致 ,高 校内部更应该形成最优化的育人环境 ,形成育人合 力 。在学校里 ,教师集体 、教师个人 、学生集体等各 个层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育人环境 ,教风 、学风 、班 风 、校风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高校学生工作也必须置身于这个育人环境当中 ,只 有将管理活动纳入建构教育合力的一个方面 、一种 手段 ,才能为师生接受 ,才能发挥其育人功效 。高校 学生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协作观 ,也是高校内部改革 和发展的需要 。只有团结协作 ,求大同 ,存小异 ,才 能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
·103·
婚后夫妻二人虽然感情十分和谐深厚 ,但最为 金石学家的丈夫在新婚燕尔之时 ,还是太学生 ,所以 这位才情俱佳的奇女子 ,便每每经常沉浸在夫妻分 离的淡淡相思愁苦中 ,风物依旧 ,人事皆非 ,心情沉 重 。这种愁苦之情是无法排除的 ,所以有“此情无 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句是从范仲淹 的《御街行 》:“都来此事 ,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 ”一 文中脱胎而来 。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 ,诗词从题材到内容 上 ,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 治主题 ,以治国兴邦 、宦海沉浮 、人民疾苦 、个人抱负 为主要内容 ,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虽然本人个体情怀 的表现 ,但这情感的实质却是当时当世社会性群体 所共有的 。而词无论在内容上 ,还是题材上 ,大多都 是以描写男女情怀 、相思离别为主 ,抒发的也大多是 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因此 ,笔者选择以《李清照 研究论文选 》为切入口来勾画 、分析出清照的词风 创作特点 ,可能会更加接近一个真实的清照 。
评论家们挖掘出清照的难能可贵 ,他们认为清 照的作品涉及了一般女子歌诗所绝少涉及的社会内 容 ,王朝兴替 ,党阀斗争 ,忠臣逆子等政治历史事件 与人物俱在其诗文中有所体现 。
清照是一朵婉约而又动人 ,凄清不折傲骨的黄 花 ,她词风中所蕴涵 〔1〕李清照研究论文选 : 132. 〔2〕李清照研究论文选 : 83. 〔3〕两般秋雨庵随笔. 卷三. 〔4〕云韶集. 卷十.
重识清照
———浅析《李清照研究论文选 》
赵慧研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铁岭 112000)
摘 要 :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 ,她的词风格极具女性特色 ,多香艳清丽之作 。她一生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 的 ,其不同时期的特点来源于她一生不寻常的遭遇 。她是婉约派难得的艺术大师 ,她前期的创作体现了典雅 、深挚 、含蓄 、感伤的闺秀 风格 ,晚期的作品涉及了一般女子歌谱诗所绝少涉及的深刻的社会内容 。
这本书是由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集体编写 的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 1986年 12月发行 ,统一书号 为 10186. 689,全书集齐了龚克昌 、刘乃昌等批评大 家的评论 。
李清照是两宋著名的爱国女词人 ,在历史上留 有“男中李后主 ,女中李易安 ,极是当行本色 ”的佳 话 。她的词风极具女性特色 ,多香艳清丽之作 。清 照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都是成就很高的 ,但真正使她 芳名流传千古的是她的词作 。
综观全书 ,她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不 同时期的特点来源于她个人一生不寻常的遭遇 。
李清照是李格非之女 ,赵明诚之妻 ,出身名门世 家 ,前半生拥有琴瑟和鸣的幸福婚姻生活 ,少女时期
的作品更以闺中相思咏物为主 。充实而安逸的日子 使她成为了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美好生活理想 的妇女 ”〔1〕。虽是闺秀之中 ,但她的个性却丝毫未 被束缚 ,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在当时也是很难能可 贵的 。《点绛唇 》写出了恋爱前芳龄少女对于所心 仪男子的爱慕之情 ,她“见客入来 ”,便顾不上穿鞋 就害羞地跑掉了 ,一句“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又 把少女含情脉脉偷看男子的神态勾画出来了 。这份 初次萌动的爱情 ,真实而生动 ,很多大家都认为是清 照少女时期的代表作 ,评论家们更认为这首词表达 了李清照青春的觉醒和难以言传的心事 ,传情而富 有意境 。
(上接第 25页 ) 评论家认为清照的这类相思之词 不仅具有审美价值 ,而且还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 ,封 建士大夫要求闺中女子做到含蓄 ,而清照对离别之 情的大胆吐露正是对封建礼教的巨大冲击 。虽然王 灼在《碧鸡漫志 》里说过 :“闾巷荒淫之语 ,肆意落 笔 ,自古缙绅之家 ,能文妇女 ,未见如此无顾及也 。” 但谁又能阻挡住“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 瘦 ”(《醉花阴 》)千古流芳的呢 ? 也突出了清照善于 运用浅近清新的语言表达真挚情感的文字功底 。
清照是婉约派难得的艺术大师 ,她前期的创作 也表现出典雅 、深挚 、含蓄 、感伤的闺秀风格 。她满 腔的爱国之情使她的艺术创作也得到了升华 ,她个 人后半生亡夫 ,流亡的不幸遭遇更为她后期诗作的 诞生提供了素材 。也正是她晚年的一些流传千古的 佳作 ,使她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 。她在 《题八咏楼 》中写到“千古风流八咏楼 ,江山留与后 人愁 ”,在《乌江 》中直陈“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表达了李清照对南宋 统治集团投降误国 ,苟安一隅 ,不思恢复中原的愤慨 与抨击 。而“故乡何处是 ? 忘了除非醉 。”(《菩萨 蛮 》)更直白地吐露了她对故乡的怀念 。
2009年第 5期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总 65期 ) JOURNAL OF L IAON ING TEACHERS COLLEGE ( SOC IAL SC IENCES ED ITION )
NO. 5 2009
General No. 65
要做好管理工作 ,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素质 ,还要 讲求工作方法和工作实效 ,为此 ,应该特别强调“有 序性 ”原则 。这是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 所谓“有 序 ”,一是管理工作要讲程序 ,绝不能越权行政 ,越 俎代疱 。二是管理运作要讲程序 ,要科学规范 ,要有 轻重缓急 ,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 ”。因此 ,高校学 生工作者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 ,明确哪里要 管 ,哪里不要管 ;哪里要严管 ,哪里要松管 。
收稿日期 : 2009 - 03 - 19 作者简介 :赵慧研 (1983 - ) ,女 ,辽宁阜新人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助教 ,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
·25·
统一起来 。 (二 )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即
明确自己应该如何看待工作 、为什么工作和怎样去 做好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育人链条上的重要 环节之一 ,它通过协调师生关系 ,优化内部教育环 境 ,依靠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来执行教育教学和管 理制度 ,实现自身的工作目标 ,摆正自身工作与学校 中心工作的关系 ,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工 作观的前提 。
参考文献 〔1〕胡安邦. 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探讨〔J 〕. 湘潭矿业学院学 报 , 1996 (4) : 86 - 88. 〔2〕潘秀平. 略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 〕. 菏泽 师专学报 , 1997 (03) : 60 - 62. 〔3〕林春生. 高师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微〔J 〕. 漳州 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1998 (02) : 97 - 100. 〔4〕蔡国春. 树立大学生管理的新理念 〔J 〕. 教育发展研究 , 1998 (08) : 55 - 58. 〔5〕王学军.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刍议〔J 〕. 学校 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01, (11) : 28 - 30.
评论家们对清照作品的分析深入到位 ,鞭辟入 里 。如《一剪梅 》的上片“红藕相残玉潭秋 ,轻解罗
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 楼 。”表面看来本是写景 ,评论家却品出了其中的相 思之情 ,从“红藕相残 ”玉潭生凉的秋中看出了作者 的愁闷心情 ,“一个独字 ”,写出思夫之情 ,“由于词 人感情真挚 ,语虽极淡 ,而情却深 ;浅淡的意境中 ,自 有一番深婉情致 。”〔2〕有一种“吞梅嚼雪 ,不食人间 烟火气象 。”〔3〕真是“无一字不秀雅 。”〔4〕显现出清照 的典雅古美的词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