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及中考试题集锦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论语》十二章(基础知识和练习)
一、孔子及《论语》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二、默写全文三、重点字词1、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做状语,按时传不可乎传:动词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温: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3、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可以:可以凭借4、一词多义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得到从:七十而从心所欲顺从择其善者而从之跟从5、重点实词人不知不愠愠:恼怒吾日三省吾声日:每天省:反思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博学而笃志笃:坚定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喜欢6、重点虚词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然后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就为: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可以为师能动词,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的仁在其中矣指示代词,这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过的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学问曲肱而枕之代词,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善者)其不善者不改之代词,不善者者:知之不如好之者……的人择其善者...的力面四.概括文章内容:文章记录了孔子以及弟子的言行,内容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等方面。
五.文章主旨.文章通过这些语录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六.请从“学习”“和“个人修养”东面,写出你的感悟.①、在学习上,“学而时习之”,启示我们学习新的知识之后要按时温习。
②、在个人修养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启示我们和朋友交往一定讲信用。
模拟中考练习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不亦说.乎可以..为师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1.《论语》是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及 编撰而成。
它以 为主,记录了 。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
共 篇。
2.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 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 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 ”。
二、内容简介。
本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字音字形论.语( ) 说.( ) 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也 逾.( ) 罔.( ) 殆.( ) 一箪.食( ) 曲肱.( ) 笃.志( )四、朗读节奏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以/乐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以/乐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也?”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也?与朋友交/而不信也?传/不习也?”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懈怠。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以在/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之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中矣。
”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3.不以君子..也4.吾日三省...吾身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也6.传.不习也7.三十而立.8.四十不惑9.不逾矩.. ;10.温故.而知新.; 11.学而不思则罔.; 12.思而不学则殆.13.可以为...师矣 ; ; 。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专项同步练习及答案(含中考阅读)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专项同步练习及答案(含中考阅读)《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专项同步练习及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
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
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
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
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3.知:人不知而不愠()七、词语活用归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6)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文言文01《论语》十二章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诵必备
文言文01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主旨归纳《〈论语〉十二章》主要谈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等。
文章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参考译注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
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部编版初一语文《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及中考试题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及中考试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横线的词语1. 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
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
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
) (从,古义: ;今义: 。
)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 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 3.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温故而知新( )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 4.乐:不亦乐乎(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七、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八、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2023届中考语文重点复习《〈论语〉十二章》知识检测
2023届中考语文重点复习《〈论语〉十二章》知识检测一、重点实词释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二、易写错的字填空1.士不可以不()毅,任重而道远。
2.譬如为山,未成一()。
3.()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一日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三、理解型名句默写1.《论语》中“,”两句从生死角度表达了追求真理的决心。
2.《论语》中孔子用“,”概括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3.《论语》中“,”,这两句话与欧阳修《朋党论》中“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的意思相近。
4.《论语》中既强调榜样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5.《论语》中“,”用对比方法讨论了“质”和“文”的关系,指出偏重哪一方都不好的道理。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积累及习题巩固
《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及习题梳理一、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积累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3.年龄称谓:弱冠:男子20岁豆蔻年华:13、14岁及笄:女子15、16岁而立:男子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耳顺(花甲):60岁古稀:70岁二、课文词句积累1.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2.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3.按要求默写(1)。
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论语》中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三、疑难句子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二章》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12课】
《论语十二章》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12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中选择题知识点贯穿全六册古文。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班级:姓名: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2、【时习】【时】,3、【不亦说乎】【不亦……乎】,【说】,4、【愠5、【君子】6、【吾】7、【日】8、【三省】【三】,【省】,9、【为人谋】10、【忠】11、【信】12、【传】13、【十有五】【有】,14、【立】15、【惑】16、【天命】【命】,17、【耳顺】18、【从心所欲】19、【逾矩】【逾】,【矩】,20、【温故而知新】21、【罔】22、【殆】23、【堪】24、【之】25、【者】26、【好】27、【乐】28、【饭疏食,饮水】【饭】,【疏食】,【水】,29、【于】30、【如浮云】31、【焉】32、【善者】33、【川上】【川】,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夫】,35、【三军】36、【夺】37、【匹夫】38、【笃志】【笃】,39、【切问而近思】【切】,40、【仁】二、重点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译: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与课后习题解答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课后习题解答)《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字词注释】1.选自《论(lún)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二十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3.〔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4.〔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偷快。
5.〔愠(yùn)〕生气,恼怒。
6.〔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7.〔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8.〔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
专题03《论语》十二章(真题专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03:《论语》十二章(解析版)真题专练【1-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语文真题】领略了古诗文的“山川之美”后,彤彤再来请你一起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论语》。
【甲】(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节选自《论语》)【乙】(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
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节选自《论语》)【注释】①葸(xǐ):过分拘谨,胆怯懦弱。
②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忍。
③笃:诚实,厚待。
④偷:刻薄。
9.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2)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3)故旧不遗.____________(4)天下有道则见.____________10. 请你用“/”给【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1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12. 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9. ①替②迷惑,疑惑③遗忘④出仕做官10.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11. (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
12. 示例一: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对生活的和人生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则 知识点归纳 及中考试题集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则知识点归纳及中考试题集锦一、课内基础知识部分:1、找出本课的成语、格言、警句:2、理解背诵并填空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来表示;④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⑤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合为《四书》。
3、通假字⑴不亦说乎⑵诲女知之乎⑶是知也4、一词多义实词⑴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为知之是知也⑵是是知也不知木兰是女郎⑶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谓为信然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著于四海虚词⑴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任重而道远既而儿醒,大啼⑵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惧有伏焉5、指出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⑴学而时习之⑵温故而知新⑶五日三省吾身6、明确句式特点并翻译可以为师也二、衔接中考(一)2006安徽省课改区(15分) 《论语》四则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氏》)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
谅,诚信。
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
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
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亡,同“无”。
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2)学而不思则罔(3)可谓好学也已矣15,翻译下面的句子。
《论语》十二章【知识清单】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1.《论语》十二章1.[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炎你的体会。
[答案] 学习方法上的观点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示例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我们常用的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
示例2:“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强调“悟”,即思考的重要性。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上初中时,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2.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炎你的体会。
[答案] 学习方法上的观点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示例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是的关于兴趣的问题,可以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从兴趣入手,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个好学的学生来,而且比起一味地督促去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就像我对音乐的喜欢,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有一定的喜欢,当父母为我报音乐特长班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而且在练习的时候根本不用家长去催促,总是自觉自愿地乐此不疲地去完成那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五线谱。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句子能不能互换位置?[答案]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已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已、以天下为已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个顺序,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品格。
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养的,请结合注释,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请你任选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及中考试题集锦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及中考试题集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2分)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H.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 )9.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战 C可以.调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11.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2分) 答:2012年黑龙江省黑河市\、齐齐哈尔市(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
(共11分)【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节选自《<论语>十则》)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腰:(2)知:12.翻译下列语句。
(2分)(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文:(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13.【甲】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乙】段则是典型的_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过关训练-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论语〉十二章》(过关训练)(解析版)知识卡片文言文阅读之★[知识梳理]强化两个意识:一是语境意识,即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翻译。
二是分点意识,切忌笼统应付,应当注意逐一落实。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技巧点拨]文言文翻译的10点方法:1、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2换(古今词代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①吾本布衣,汝亦黎民。
这里“吾”“汝”直接换为“我”“你”;“布衣”“黎民”换为“百姓”即可。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这里“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3 对(对应翻译):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词的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等。
例如:①商君佐之。
这里的“佐”翻译为“辅佐”较好,帮助,辅助也可。
②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这里的“游”翻译为“游玩”较好。
4、转(转词意译):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辞用语,形象描绘的词语(“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据语境转换词语,意译。
①上书乞骸骨: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②一旦山陵崩:万一有意外(有个三长两短,有个好歹)③刎颈之交:成为能以生死相托的朋友。
④世无孔子:当世没有像孔子那样的智慧贤人。
5 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语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过来。
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论语十二章含解析
《论语》十二章学问梳理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 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3.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饭.疏食,饮水原意为:煮熟的谷类食品,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学而时.习之原意为:时间,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3)动词作名词传.不习乎原意为:传授,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4)形容词作名词温故.而知新.原意为:旧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原意为:新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4. 一词多义(1)乐:①不亦乐.乎F____________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__(2)知:①人不知.而不愠F ____________②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④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____________(3)从:①七十而从.心所欲 ____________②择其善者而从.之F ____________③客从.外来(《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5. 重点实词(1)学而时习..之时习: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2)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3)不亦君子..乎君子:___________(4)吾日三省....吾身吾:_____________日:_____________三省:___________三:_____________省:_____________(5)为人谋.而不忠.乎谋:_____________(6)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7)三十而立.立:_____________(8)四十而不惑.惑:_____________(9)五十而知天命.命:_____________(10)六十而耳顺..耳顺:___________(11)不逾矩..逾:_____________矩:_____________(12)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____(1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____(14)一箪.食箪:_____________(15)人不堪.其忧堪:_____________(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________(17)曲肱.而枕之肱:_____________(18)不义.而富且贵义F:____________(19)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___________(20)子在川上..曰川上:___________川:_____________ (21)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_____斯:_____________(22)三军..可夺.帅也三军:___________夺:_____________(23)匹夫..不行夺志也匹夫:___________(24)博学而笃志..笃志:___________(25)切.问而近思切:_____________(26)仁.在其中矣仁:_____________6. 文言虚词①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1)而③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④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⑤曲肱而.枕之 _____________⑥博学而.笃志 _____________①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2)之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_____________③曲肱而枕之. _____________①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3)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_____________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_____________(4)为②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5)与.挚友交而不信乎 _____________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___________(6)于②于.我如浮云 _____________(7)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8)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①贤哉,回也. _____________(9)也②三军可夺帅也. _____________(8)盖.石性坚重 _____________(9)遂.反溯流逆上矣 _____________①如其.言 _____________(10)其②但知其.一 _____________(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_____________(11)不义而富且.贵 _____________(12)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①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13)其②仁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14)逝者如斯夫. _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课后习题)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课后习题)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及中考试题集锦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释加点词。
()古来2012年山西省7.wǎng dài8. (2分) 愉快学过(旧)的知识9. B (2分)10.(2分)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11.(2分) (正确默写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成语或格言警句)2012年黑龙江省黑河市\、齐齐哈尔市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
(共11分)11.(1)腰:腰佩。
(2)知:通“智”,聪明。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12.(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2)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发现,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
13.对比语录评分说明:(2分)每空1分。
14.【甲】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
15.示例:作者身处锦衣玉袍的富家子弟中,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因为他内心有精神的安慰和思想的寄托,反而能够更加勤奋的学习。
这就是对自我的反省。
评分说明:(3分)结合“不贤而内自省”1分,联系甲段内容加以论述1分,语句通顺1 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3.“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
(意思对即可)【2015·福建省泉州卷】(一)(16分) 5.(3分)B 6.(3分)共同,一起坠落欣赏7.(6分)(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
(“歇”,“乱”各0.5分)(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曲”,“亦”各0.5分)8.(4分)甲文:①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
②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③作者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2分,答出一点即可)乙文:①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②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及中考试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横线的词语1. 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
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
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
)(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七、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八、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2012年山西省阅读《论语》(节选),完成7—11题。
(10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2分)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H.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 )9.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战 C可以.调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11.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2分)答:2012年黑龙江省黑河市\、齐齐哈尔市(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
(共11分)【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节选自《<论语>十则》)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腰:(2)知:12.翻译下列语句。
(2分)(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文:(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13.【甲】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乙】段则是典型的_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
(2分)14.分别从【甲】【乙】两段中找出表述学习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
(2分)15.请结合【甲】段内容,谈谈你对“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句话的理解。
(3分)答: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3.《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理解。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5·福建省泉州卷】(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5.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清流见底? 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6.解释加点词。
(3分)(1)古来共谈??共:???????? (2)夕日欲颓?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 ? ? ? ? ? ? ?(2)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
? ? ? ? ? ? ? ? ? ? ? ? ? ?8.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2010年吉林省)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述而》)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识:记住。
厌:满足。
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及:赶上,追上。
鄙夫:鄙陋浅薄的人。
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9.《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着作之一。
(1分)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2分)(1)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是知也/日知其所亡1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2分)答:???????? ?????????????????????????????????????????????????12.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2分)答:??????????????????????????????????????????????????1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2分)答:?????????????????????????????????????????????????14.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2分)答:???????????????????????????????????????????????????????15.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4分)2012年山西省7. wǎng dài8. (2分) 愉快学过(旧)的知识9. B (2分)10.(2分)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11.(2分) (正确默写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成语或格言警句)2012年黑龙江省黑河市\、齐齐哈尔市(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
(共11分)11.(1)腰:腰佩。
(2)知:通“智”,聪明。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12.(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2)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发现,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
13.对比语录评分说明:(2分)每空1分。
14.【甲】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
15.示例:作者身处锦衣玉袍的富家子弟中,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因为他内心有精神的安慰和思想的寄托,反而能够更加勤奋的学习。
这就是对自我的反省。
评分说明:(3分)结合“不贤而内自省”1分,联系甲段内容加以论述1分,语句通顺1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3.“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
(意思对即可)【2015·福建省泉州卷】(一)(16分) 5.(3分)B? ? ? ??6.(3分)共同,一起??? 坠落??? 欣赏7.(6分)(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