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德国学创新

合集下载

德国教育实践心得体会

德国教育实践心得体会

在我国,教育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我有幸参加了德国的教育实践活动。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德国教育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德国教育的特色1. 注重基础教育德国教育体系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其中,基础教育阶段是德国教育体系的核心。

德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在基础教育阶段,德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德国教育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

在基础教育阶段,德国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在高等教育阶段,德国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3. 注重职业教育的培养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被誉为“欧洲的技能工厂”。

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紧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实习安排等环节,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相符合。

4.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德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在德国,学生从小就开始培养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习惯。

此外,德国教育强调终身学习,鼓励学生在毕业后继续深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德国教育实践心得1. 教育理念的创新德国教育理念的创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德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与我们国家的新时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2. 教师的专业素养德国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德国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们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德国经验对我国医工融合的启示

德国经验对我国医工融合的启示

China Hospital CEO中iT医院院长德国经验对我国医工融合的启示借鉴学习德国科技创新经验,对于促进我国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文/曹健2021年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 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 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这次抗击 新冠肺炎疫情,公立医院承担了最紧急、最危险、最艰 苦的医疗救治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推动公立医 院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基本 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 医并重,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强化体系 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优质医疗 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 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从《意见》的主要内容中可以看出,推动公立医院 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 新、管理创新。

由此可见,未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医院 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医院的科技创新则日益趋向于医 工融合式创新。

2019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21万亿元,研 发强度约为2.2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国内发明专 利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和被 引用的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成为全球科技创 新的重要贡献者。

但是,我国的创新能力在《全球竞争 力报告(2019 )》中全球排名第24位,全球竞争力排名 第28位。

而德国创新能力连续第2年排名全球第一,全 球竞争力排名第7位,成为欧洲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 中心。

2019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多部 委联合制定了《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 (2019-2022年)》,重点支持前沿技术和产品研发 应用,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提质创新,支持前沿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

在此背景下,借鉴学习德国科技创新经验,对于促进我国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使健康产业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创新与超越——赴德国学习培训考察报告

创新与超越——赴德国学习培训考察报告

四是听取柏林物流行业协会会长马腾斯先生主
讲德 国物 流行业 发展 和职业 培训 情况 。
收 稿 日期 :0 1 1 0 2 1 —1 — 8
作者简 介: 本文是《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 院教师赴德 国考察 培tl 编》的一个 部分 。顾 问 : 云尔 、 桂宏 、 J ̄ lE 蒋 华 李建 国; 目课 项 题组成员 : 沈跃云 、 刘凤 云、 钱廷仙 、 绮冰 、 阳、 黄 操 王伟 、 戈雪 梅 、 王生 根 、 吴洪 贵 、 李小华 、 卫东 、 晓燕 、 登 严 石 刘 辉、 郝素珍 、 宋涟钟 、 刘正兵 、 黄利文 、 徐礼 伯 、 傅光明 ; 执笔人 : 顾坤 华 、 石以仿 、 胡强 、 仇有望。
国家示 范性 ( 干 ) 骨 高职 院校 角 度 出发 , 足 于创 建 立
类、 信息技术类和设计类。学校推行双元制教育模
式, 在校 本 科 、 士 学 生 共 9 0 硕 5 0人 , 国 留 学 生 占 外

3 %, 0 拥有 教授 20人 、 教 10人 , 有 特 聘 教 授 9 助 5 另 50名 , 为企 业一线 专家 , 够 了解 本 行业 最 前 沿 5 均 能 的技 术知识 和企 业 的 用人 要 求 , 善 于解 决 生 产 实 并
践 中遇到 的实 际问题 。
二是 听取柏林 技 术 基 金 会 、 林 工业 大 学 权 忠 柏
宪博 士 主讲 德 国概 况 、 国教 育 体 系 和 双元 制 职 业 德
教 育情况 。德 国职业 教育 是 以满足企 业生 产和 发展
的需 求 , 过二百 多年 的探索 , 步发 展起来 的 。2 经 逐 0
世 纪 7 代后 , 国 家 的影 响 和 干预 下 , 业 教 育 0年 在 职

向德国学创新:高校与企业的5种合作

向德国学创新:高校与企业的5种合作

向德国学创新:高校与企业的5种合作创新源自产生好的创意与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中去。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与效率驱动的中国经济体不同,德国已经发展成为创新驱动的经济体,这个“创意的国度”在创新潜力和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方面以及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名列前茅。

根据德国电信基金会和德国经济联邦联合会2014年提交的创新指数报告的结果,德国在总共3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创新能力竞争中连续两年保持了第6名的位置。

1德国高校与企业研发合作的投入与产出高校与经济界的创新合作正是德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特点和优势所在。

高校科研机构是德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企业之间通过长期合作形成信任关系,共同解决问题和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对于激发德国的创新潜力、提升国际竞争力贡献巨大。

无论是在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与分布,还是在合作关系的深度和广度上,德国高校与企业的研发合作都独具特色。

从高校与企业合作广度的国际比较来看,德国经济界提供的科研经费占高校整个研发支出的比例远远超过美日等国。

德国半数以上企业都与高校开展知识与技术转让合作,而英国和法国分别只有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企业与高校合作。

德国经济界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密度高,平均每100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了200多个合作关系,尤其是在化工与医药等技术密集型领域,两者之间的研发合作规模远远超过平均,而企业与综合性大学建立的合作关系数量更多。

德国经济界提供给高校的研发经费在1990年到2000年间翻了一倍,2005年甚至占到高校科研经费的28.1%,之后有所回落,2012年这一比例在20%左右,仍旧远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根据德国科学捐助者联合会《2013年高校晴雨表》,2013年经济界共计向高校科研机构投入17亿欧元科研经费,由此成为高校第三方经费的重要来源。

2010年德国各类高校共计获得60亿欧元左右第三方经费,包括来自联邦和各州的公共资金。

企业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更加青睐学科门类齐全、尖端卓越科研能力超群的综合性大学,无论是在合作关系还是科研经费的数量上。

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优 良的职业能力。
德国 “ 双元 制”教育模 式起 源 于中世纪 的学徒 制 , 为了解 决生产 一线技术工人 的培养 问题 , 其 面向的层次是 中等职业教
( 2 ) 综 合职业 能力 的课程 。“ 双元 制 ” 高等 职业教育不 再 以培养熟 练且技术技 能相 对狭窄的蓝领 工人为培养 目标 , 因此 不再 将 实践教 学放 在 主导位 置 , 而是 将理论 教学 放 在从 属位 置, 改 变了以往企业 实施 单纯实践课 程 , 学 校负责单 纯理论 课 程的课程 模式 , 更加注重培养综 合职业能力的学习领域课 程的
建设和实施 。
育。 但随 着经济社会 和技术 的发 展 , 对 专业技术人 员的能力结
构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 同时随着就业市场 的变化 , 也改 变了德 国 社会 的教育观 念 , 希望受 教育 程度越 来越 高, 愿意 接受 “ 双元 制”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步呈下降趋势。因此 , 为了解决 技术发展 对技术人 员能力提高的要求 和增强 “ 双元制 ” 的吸引力, 德 国于 2 O 世纪7 O 年开始将 “ 双 元制” 教育 向高等教育 阶段延伸, 建 立以
1 . 德 国高等职业教育 “ 双元制” 模 式的缘起
( 1 ) 校企双元 培养 的模 式 。 高等职业教 育 “ 双元制 ” 模 式
以理论与实践 紧密结合为主导, 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 其基础是
人才 培养过程中紧密、 完善的 “ 校企合作 ” 模式 。“ 校企 合作 ” 可以使学 生获得只有工作现场才 能赋予 的实践以及细 节性 、 隐 性知识 , 并能使理论与职业 实践相互促 进, 进 行高度融合, 生成
培养 实用型人 才为主 的职业学 院 ( 简称B A) 和以培养应用型人

为什么说美国创新力不如德国?

为什么说美国创新力不如德国?

为什么说美国创新力不如德国?读着各种新闻,你可能会觉得在创新及产业增长方面,有资格争夺桂冠的应该只有中国和美国。

但其实在创新领域,德国毫不费力就已称霸世界。

德国在很多领域都有领先的创新技术,例如可再生能源系统,分子生物技术,激光技术以及实验软件工程等。

事实上,为了能够向德国学习高效创新,美国政府正努力说服富朗霍夫研所德国应用科学智库Fraunhofer研究所,希望他们在美国设立至少七座研究院。

单就创新方面,美国确实做得不错。

美国拥有最完善的的奖励创新概念的机制,因而在这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如谷歌、脸书及推特等。

但现在,许多研究认为美国在创新方面胜于其他国家的传说与事实不符。

在研发最具革命性的新技术方面,德国并不输给美国。

更重要的是,德国人更擅长把创新运用到工业上并扩展到整个商业领域。

德国式创新,很多是将新理念与旧的产品或加工方式融合;或者将旧的、即将被淘汰的一些现有部门整合到新的更具活力的部门中。

德国式的创新技术很好地解释了他们强有力的制造业。

我们每天买的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其实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用德国机械生产的;德国机械产商也因此正蓬勃发展。

这也同时说明了为什么美国持续削减基础工业,而德国工业却仍欣欣向荣。

德国人能够在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就业率、生产力。

德国有22%的人从事制造业,并且贡献了国民收入总值的21%(2010年),但他们的工资及个人福利平均要比美国高66%。

简而言之,德国制造业在扩大就业率及提升实际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反地,在美国,越来越少有人加入中产阶级制造业的队伍。

2010年,参与制造业的人数少于就业人数的11%,制造业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仅有13%。

职业歧视正在加剧,收入不平等日益严重。

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德国人知道创新必须能够广泛地提升生产力,而不仅是针对个别时下热门的高新技术领域。

所以他们并不局限于开发新的工业领域,同时也不断在原有的产业中注入新思想、新技术。

中国可以向德国学习什么

中国可以向德国学习什么

中国可以向德国学习什么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商界》 2015年第10期文/罗兰·贝格(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荣誉主席)虽然中国不可能照搬德国的模式,但是中国和德国有很多共同目标,如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塑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等。

尽管中、德两国现处发展阶段并不相同,但双方经济仍有众多相似特征。

第一,德在收入水平和发展阶段上同大于异。

两国均已发展起高度工业中、化的、开放的、制造业为导向的出口型经济,并在过去十年的全球化进程中获利良多。

两国还依靠自己的力量平稳走过了全球金融危机。

在各新兴经济体蓬勃发展的大势下,德国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比例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仅略有下降,而包括美、日在内的其他发达国家则迎来严峻的出口下滑。

第二,德都是以制造业为导向的出口型经济。

中、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通过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德国成功地维持了高薪收入,节省了劳动力,并保证了货币坚挺,从而保持着强劲的工业发展势头。

在此过程中,德国企业也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从诸如宝马之类的世界强势品牌,到许多在各自领域内独占鳌头的中小型公司,德国企业在众多产业中大获成功。

一、政府参与产业研发中国已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能源技术领域取得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但仍需拓展其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在更多的企业、生产领域和地区推广,而非仅存在于少数处于领先地位的高科技创新者中间。

在这一点上,德国分散化、产业导向型的创新生态系统或可提供范本。

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研究成果的市场相关性。

二、扶持中小型企业与德国一样,中国的中小型企业也是经济发展的主力。

然而这些企业却没能平等进入市场、获得投资和研发支持的保障。

以欧洲的经验来看,如果不能在扶持大型国企的同时保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机会,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通常会略逊一筹。

三、培育本土产业群和产业网络德国有一系列世界顶尖的创新聚焦区。

从初创型企业到中小企业到跨国公司,不同体量的公司、教育机构都参与到这个网络中去,并且得到政府的政策与财政资助。

德国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德国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德国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以德国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为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一直被世界所称道,其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非单纯的应试能力。

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环保意识
德国人对环保的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注重垃圾分类、废物回收和资源再利用。

德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如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等。

这种环保意识值得我们借鉴,让我们更加注重环保,从小事做起,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三、社会福利
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非常完善,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德国政府注重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社会福利。

这种社会福利制度值得我们借鉴,让我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民福利,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社会福利。

四、科技创新
德国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的领先者,其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德国政府注重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和学术界合作,推动科技创新。

这种科技创新能力值得我们借鉴,让我们更加注重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和学术界合作,推动科技创新。

德国的教育体系、环保意识、社会福利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值得我们借鉴。

让我们从德国的优秀经验中吸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的借鉴与创新

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的借鉴与创新

成 立 职 业 教 育 委 员 会 《 业 培 训 合 同》 ( 主、雇 员、职业 学校 口试针 对专业具 体 问题 的处 理 ,检测 学 生的 处理 问 职 ; 雇 工 商行会 制定 题 能力及 思维表 达 能力 ;笔 试也 充 分关 注操 作者 的 行 业标 准 教 师) ;认 证 标 准、考试 的劳动 习惯 办法 工具规 范、环保意识等。
笔者 近期参加 了国家教育部组织 的高职 院校领 导海外培训项 目。其 间 ,深入 考察 了德 国教育行 政 部门——联邦职业教 育研 究所 ( I B ,对 德 国六 BB ) 个州的培训机构 、研究 机构、职业院校 和企业进行 实地考察 ,对德 国职业 教育 “ 关键能力 ”培养 的理 念 和方法等进行 了深入的思考 。
工作流程计划及准备 、控制 、评估 ,质量控 制等。
学校的培养应该让 学 生的 法》 ( 学校教 《 育制度 规 范》 ( 6 《 架教 学计 划》 ) 1 框 个 州个性化的规定)
会能力得到发挥 。如 个人 培 养 ( 自我成 长 能力 、对 他人的关心 、社交能力等 ) 。对外文 ,环保 ,废 物处 理 、交流 ,主 持 与 表 达、客 户 咨询 、客 户 满 意度 , 检 测 系统等关键 能力对学校做 出了明确要 求。
会能力 、方法能力 和个 人能力 。随着产 业发展 和 国
( 三) 关键能力培养的教 育规 定 德 国职业 教育 的特 点是 “ 元制 ” 双 ,主要 以培 养职业行动能力为 目标 ,培养学生能解 决多种 问题 的能力 。从联邦层面到州 的政府层 面 ,到行业协会 的管理监督层面 ,再到企业 和学校 的实施层 面,都
成都联业技术学院学 报 2 91 第3 第2 0. 0 2( 卷 期)

德国研学活动方案

德国研学活动方案

德国研学活动方案一、引言德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尤其在科学、教育和技术领域具有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研学活动的兴起,更多学生希望能够亲身体验德国的学术氛围和科技创新。

本文将介绍一份德国研学活动方案,为学生们提供在德国参与学习和研究的机会。

二、活动目标本研学活动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以及加深对德国文化的理解。

三、活动内容1.学术讲座和研究交流会:安排学生参加德国的学术讲座和研究交流会,与德国的科研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德国著名的研究机构、大学和科技企业,了解德国的科学研究和创新。

3.学术项目:安排学生参与德国的学术项目,与当地的学者和研究团队合作,开展深入的科研项目。

4.文化交流:安排学生参观德国的历史名胜和文化景点,体验德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德国的社会和生活习惯。

5.学术培训:提供学术写作和研究方法的培训,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四、活动安排1.时间:活动安排为期两周,具体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计划和可行性进行调整。

2.地点:活动地点主要在德国的主要城市,如柏林、慕尼黑等。

具体地点根据活动内容进行选择。

3.组织和导师:活动由学校组织,并配备有经验丰富的导师,负责组织学生的行程和活动。

4.日程安排:安排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和研究交流会的时间,实地考察和文化交流的时间,以及学术项目的时间。

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休息和恢复体力。

五、活动费用和经费来源1.活动费用:活动费用包括交通费、住宿费、餐费、参观门票等。

具体费用根据活动内容和时间进行预估。

2.经费来源:活动经费可以通过学校和学生的集体筹款、赞助等多种方式来来源。

六、活动评估和效果1.活动评估:对活动进行评估,包括学生对活动的反馈、学术成果的评估以及活动组织和导师的评估等。

2.活动效果: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后的学术表现和个人成长来评估活动的效果,以及是否达到了活动的目标。

德国教育的优劣之处800字

德国教育的优劣之处800字

德国教育的优劣之处800字德国教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育体系,它强调了实践、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以下是对德国教育优劣之处的详细分析:优势:1、实践导向:德国教育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精神:德国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和探索。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奠定基础。

3、全面教育:德国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等非学术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

4、平等教育:德国教育强调平等和包容性。

学校致力于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无论他们的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社会背景等。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消除歧视,促进社会公平和平等。

劣势:1、学科限制:德国教育体系相对较为保守,对某些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例如,一些学校可能更注重传统学科,而忽视了一些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

这可能导致学生在某些领域的知识储备不足。

2、考试压力:德国教育中的考试压力较大,学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这可能导致一些学生感到焦虑和压力过大,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

3、国际化程度:尽管德国教育体系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其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

与一些国际化的教育体系相比,德国教育在吸引国际学生和教师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德国教育具有实践导向、创新精神、全面教育和平等教育的优势,但也存在学科限制、考试压力和国际化程度不足的劣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德国教育需要继续保持其优势,同时积极应对挑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教育环境。

学习德国双元制的体会

学习德国双元制的体会

学习德国双元制的体会前述2010年8月, 我有幸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团, 赴德国学习了15天。

这个团队人员主要由机电系、信息系的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共30人组成。

这次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及考察活动, 是我院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庞大和广泛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国外学习活动, 所有团员都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对职业教育事业有着很强的热爱和很高追求, 大家怀着对国外职教经验的强烈求知欲望, 带着铁路人服从指挥、铁的纪律的传统作风, 孜孜不倦的优良学风, 投入到这次学习培训与考察中去。

这次学习活动, 主要在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进行, 我们的到来, 受到了校方的热烈欢迎, 哈特斯坦教授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出来迎接, 并在教学大楼前举行简单的欢迎仪式。

这次学习活动, 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 除了安排了有关柏林应用科技大学的概况介绍外, 还安排了”德国工业机电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大纲分析”、“德国教育体系”、“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德国双轨制教育体制”、“德国职业教育考试和认证体系”、“教师的培养及教师资格的认证”、“德国职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结构与设置”、“核心课程的内容与组织”、“机电一体化学士的教学”、“机电一体化硕士的教学”、“机电一体化的教课、实验和实习的举例”、“项目工作”等讲座;还安排参观了“加工技术实验室”、“液体力学和声学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风能与太阳能实验室”、“自动化技术实验室”、“柏林汽车职业教育中心”、“HSC加工技术”、“CNC技术”等实验室和中心、还参观了该校的图书馆和食堂, 并品尝了学校的中午餐。

安排参观了柏林唯一的一所“轨道交通技术培训学校”, 参观了私立Tiem综合技术学校。

这次学习活动, 校方派出了教育部职业教育总监朗曼先生、机电一体化哈特斯坦教授、私立学校Tiem 综合技术学校Roske校长, 金属加工朱尔道夫教授, 德藉中国学者权忠宪博士等资深职教人员给我们讲课, 使我们受益匪浅。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能够赴德国进行学习和培训。

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和难忘的,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并且获得了与德国文化和人民相处的愉快经历。

以下是我对这次德国学习培训的总结。

首先,这次学习培训给我提供了一个了解德国教育系统和学术研究环境的机会。

我参观了多所德国大学,参加了许多学术讲座和研讨会。

通过与德国专家和学者的交流,我深入了解到德国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其次,我也有机会参观了一些德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深入了解了德国的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

德国以其工艺精湛和高品质的产品而闻名于世。

通过参观和交流,我了解到德国企业注重质量、效率和创新,严格执行标准和规范,不断追求卓越。

这给我树立了榜样,使我明白了在工作中努力追求卓越和创新的重要性。

此外,我也有幸结识了许多德国人民,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友好、热情、开放,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更加了解了德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他们注重时间的管理,严谨细致,勤奋努力。

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有条理和效率的工作。

另外,德国的文化和历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参观了德国的一些历史古迹和博物馆,了解了德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德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融合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精华。

这个多元和包容的文化环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和反思,使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给我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的组织和个人。

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使我得以顺利完成这次德国学习培训。

在德国的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知识,还有与人相处的技巧和经验。

这次经历对于我个人和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这次赴德国学习培训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从中获益匪浅。

通过与德国专家、学者和人民的交流和互动,我更加了解了德国教育、科技创新和文化传统。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7篇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7篇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7篇篇1一、引言本次赴德国学习培训,旨在提升专业技能,深入了解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德国的教育文化、教学方法以及职业素养要求。

现将本次学习培训的经历与收获进行如下总结。

二、培训内容本次培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职业教育体系:学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运行机制,了解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

2. 教学方法与技巧:观摩了多节专业课程,学习了德国的互动式教学、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及项目式学习的应用。

3.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了解了德国企业的文化特点,学习了德国职场中的职业素养要求及职业道德标准。

4. 语言能力提升:接受了德语语言培训,提高了在日常工作及专业领域的德语应用能力。

三、经历与收获1. 职业教育体系: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严谨性和实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2. 教学方法:德国教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互动性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德国企业文化的严谨和务实让我受益匪浅。

在职场中,注重团队合作、诚信和责任感,这些都是我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习和提升的。

4. 语言能力提升:通过本次德语培训,我的德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四、反思与展望本次赴德国学习培训,我收获颇丰。

在职业教育体系、教学方法、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以及语言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职业素养和语言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语言能力。

此外,我还将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我的工作领域中推广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能力。

19世纪德国大学创新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19世纪德国大学创新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1 纪德 国大 学 的 创 新及 改 革 9世
学科研究方 面能与大学相 比,另外人学之所 以要保持较高 的
“ 社会学家谢尔斯驰指} , i 人类推动社会变革的越本行为 科研水平 ,是 因为火学还肩负着为火学之外 的研究机构培莽 j
模式有三种: 是革命 , 一 一是改革 , 三是创新 。 革命就是破 旧立 人才的霞任 。[ 4 ]
新 ’ 为新 的 f标建立新 型的机构 , 足 1 为时代社会 的新要求创造 基础
承受的新任务 。” ] 【( 林大学正是 1 £ :麟硼 9U纪德 围火学改革与 火 的精神力量 。 科学探索 、 是 科学创新 和科学 发展 小的本源 创新的最典型的代表 。
用 性
为科学 而生 活” 口 . 为大学 的主 要任 务足 追求 真 的 认 ( 强调教 育的 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心智 , 一) 而不是追 求实 了“ 洪堡提出 的科 学研究主要足纯科学研究 .他认为大学的 不懈探 求精神 , 使之 以科学 的删 性方法 去发现新 的知识 , 弗 科研不应带有具体的、 实用的 日的 , 而应致 力于培养人的 内由 认为科 学研究是第 一他 的。随后 , 学研究成 为教授 的 1要 科
【 作着简介】 月(9 %一)女 , 萤秋 17 , 山西运城人 , I - d R 火学教育科学学院 2 0 0 5级硕= 研究生 ; 要从 尚等 教育学 论研 I :
研 从 10 年到 10 81 9 0年的 10年问 ,英 困和法 日取得 的重要科 研 究 至 上 的德 国大 学 中 ,教学 和 学 习也 被 理 解为 一 利r 究 的 0
学成果分别为 1 8 9 项和 2 9 , 1 项 而德 围却 36 。[ 5项 1 ] 那么产 过程 , 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紧密联系在一起 ,D 学与科研相 B教 生这种奇迹的灵丹妙药正是经过改革 的 1 9世纪的德 }火学。 统一的原则 。 因人相信 : 日 德 没有其他机构 : 研究 的广泛性和跨

德国学习心得体会

德国学习心得体会

德国学习心得体会1. 引言德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学习和科研中心之一,拥有诸多优秀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在过去的每一年中,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到德国留学,以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国际化的学术环境。

在我作为一名留学生在德国学习的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相互交流,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2. 学习氛围德国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学生们非常注重学业,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课堂上,我常常可以看到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敏锐地提出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互相交流来解决问题。

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更加专注于学习,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3. 严谨的学术要求德国在学术方面的严谨要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学习和科研中,德国注重实证研究和逻辑思维的训练,要求我们用客观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我意识到了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 强调实践和应用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德国的教育系统也高度重视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我所在的学校,我们经常有实验和项目作业,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实践和应用,我不仅更好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还提高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帮助我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中的需求。

5.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学习德国作为国际留学的热门目的地,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在德国,我有幸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朋友,并与他们共同学习和生活。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加深了我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这种跨文化交流的经历对我个人和职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6. 充实而多样的课外活动在德国留学期间,我还积极参与了各种课外活动,如学生组织、志愿者工作和社团活动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还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和协作,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技巧。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_培训总结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_培训总结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_培训总结
近期,我赴德国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这一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
收获。

在这次培训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取得了一些进步。

下面,我
将对这两个月的培训学习进行总结。

首先,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体会到了德国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

德国人注重
细节,从最基础的产品设计、制造、生产到最终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工业领域,更贯穿于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他们认真细致地处理每一个琐碎的事情,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其次,我在德国的培训过程中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虽然我的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但
是在德国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文化、技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看到
了德国高端技术的应用,看到了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市场开拓能力,在这一切面前,我
深感自己的不足。

因此,我决定在回国后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
更好地适应和胜任未来的工作。

最后,这次德国的培训学习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结识了来自各地的优秀学员,与他们一起分享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很愉快。

我还有机会在德国旅游,领略了德国的文化
和美景。

这一切都会成为我人生中美好的经历。

综上所述,这次德国的培训学习不仅让我获得了专业技能的提高,更让我领悟到了德
国的精神和文化,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收获了美好的回忆。

回到国内之后,我将更
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为个人的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向德国工业4.0学习借鉴什么

向德国工业4.0学习借鉴什么

李火林
幅提高的同时所造成的生产灵活 性的丧失.消费者的参与感、体验 感、成就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 平。工业4.0不仅仅是德国应对信 息经济蓬勃发展所带来的挑战、确 保德国制造业领先乃至经济强国 地位的国家战略.而且揭示了人类 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大趋势.预示 着人类社会历史一个大变革。工业
4.0是继第一个自动纺织机、第一
本刊特稿
口中共浙江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浙江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 重要关口。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 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定不 移地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产 业转型升级迈出了扎实的步伐.取 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转型升级之路 十分崎岖、任务异常艰巨,对我省 而言远没有完成。我省产业转型升 级如何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不断 向前推进.如何沿着正确的轨道、 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得更稳更快,尤 其是面广量大的传统制造业向哪 里转.如何转?这是摆在我们面前 必须回答的问题。德国工业4.0为 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和路 径。 第一.德国工业4.0是发展趋 势。我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深 察大势、把准方向。德国工业4.0概 念问世于2011年4月在德国举办 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成型于2013 年4月德国工业4.0工作组发表的 名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 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的报 告.进而于2013年12月19日由 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细 化为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目前, 工业4.0已经上升为德国的国家战 略.是德国面向2020年高科技战 略行动计划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 德国工业4.0是以信息物理系统为 基础的智能化生产.其主要特征就 是综合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 革命创造的“物理系统”和第三次 工业革命带来的日益完善的信息 系统.通过两者之间的融合。实现 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柔性化 生产。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 与智能工厂.而它又会超越其技术 本身.将在商业模式、人际交往和 思维方式、经济社会形态,乃至政 治经济体系上产生颠覆性的变革。 在工业4.0时代.人与机器、机器与 零件则能借助智能网络随时随地 交换信息。整体虚拟世界与物理世 界都会融会一体,网络化、智能化 的生产和生活将席卷全球。未来的 智能工厂将实现网络化生产,采用 数字化程度更高的预测型制造模 式.以及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型制造 模式。智能工厂不仅会实现大规模 的个性化定制生产.还能让智能机 器人与最终用户实现全程无缝对 接。工业4.0有效地克服了前几次 以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为标志 的工业革命在带来社会生产率大

德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与创新精神

德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与创新精神

德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与创新精神德国,位于中欧,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

它以其多样性的文化和强烈的创新精神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德国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创新精神对该国发展的影响。

首先,德国文化的多样性是该国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每个州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这种地方特色在德国各地得到了充分发扬,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

例如,巴伐利亚州以其音乐、舞蹈和啤酒节而闻名,而柏林则以其先锋艺术和波西米亚文化而被国际认可。

这种多样性使得德国成为了一个文化交融的国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交流和体验。

其次,德国人民对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也是德国文化多样性得以保持的重要原因。

德国有许多受保护的文化遗产,包括梅根根博物馆、科隆大教堂和豪恩斯胡森纪念碑等。

这些古迹和文化遗产不仅是德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吸引游客和研究人员的重要资源。

此外,德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支持文化活动,例如设立了文化基金会和资助艺术家等。

这种文化保护的态度使得德国文化得以丰富多样地传承下来。

除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德国还以其创新精神而闻名于世。

德国是一个非常注重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国家,其发明和发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德国的汽车工业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和奥迪等品牌成为了全球豪华汽车的典范。

德国的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等行业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不仅为德国带来了经济繁荣,也推动了全球科技进步。

德国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科技领域,也体现在艺术和文化领域。

德国是许多重要艺术潮流的发源地,例如表现主义艺术和包豪斯建筑。

德国人民对新颖思想和独立思考的追求使他们在艺术和文化创作中能够勇于尝试和创新。

这种创新精神赋予了德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德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创新精神是该国的独特优势。

德国的文化多样性通过地方特色的发扬和保护得以维持,而创新精神在科技、艺术和文化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德国学创新向德国学创新(7)职业教育对创新的促进机制王继平/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15-03-15 21:00 来自澎湃研究所字号【编者按】澎湃新闻创刊不久,我们专题讨论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这个工作得到了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郑春荣教授的大力支持。

在“2015中德创新合作年”的框架下,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与澎湃新闻联合推出这个新专题,探讨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与德国创新能力的关联,分析其对德国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这是专题的第七篇。

以“双元制”为主体的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成就了“德国制造”的全球声誉,奠定了德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双元制”职业教育深植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制度土壤中,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实一体为手段,培养兼具完整职业行动能力和高度职业精神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支撑了德国研发创新的高质量产业实现,而且也作为重要的创新主体直接推动了企业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甚至是遍布各行业、数以千计的“隐形冠军”的主要缔造者。

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一整套制度设计,培养了德国聚焦专业、安于本职、追求极致的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这也正是德国稳健型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模式的精髓所在。

长期以来,德国创新体系一直是我国科技政策研究的重点。

德国联邦政府于2014年5月21日发布《2014研究与创新联邦报告》,称德国科研投入达到创纪录水平,德国已成为全球最具创新和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报告显示,因在教育和科研创新领域的大力投入,德国在国际专利申请数量、科学出版物数量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上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长期以来,德国创新体系一直是我国科技政策研究的重点。

人们普遍认为,严密的创新体系构成、健康的创新生态环境、特色独具的双重教育体系,是德国创新的典型特征。

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德国创新体系经验发掘大多还是聚焦于狭义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关注的是针对研发机构的创新管理和研发投入,对双重教育体系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贡献则鲜有挖掘和分析。

众所周知,以“双元制”为主体的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成就了“德国制造”的全球声誉,奠定了德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特别是2008年之后,德国经济社会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双重冲击下的出色表现,进一步唤醒了美国、欧盟等众多国家对德国职教模式的强烈关注和推崇,以致于重新审视和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成为一时之风。

当前,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中国将经济发展与产业竞争力提升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这对受众广泛、贡献直接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此背景下,从新的视角审视和梳理德国在职业教育中的经验和做法,挖掘职业教育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对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以上原因,特此专文分析职业教育与创新的基本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德国案例,阐述职业教育对德国创新的促进机制,介绍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德国模式。

一、职业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基本关系职业教育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需要置于技术创新总体规律之下、结合一国具体的产业结构和制度环境系统分析。

首先,就层次类型而言,创新可以划分为渐进性、根本性、革命性创新,其中,渐进性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常态和主体。

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以机械为主导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时代),以电力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电气时代)和以信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信息时代)。

每次技术革命都起源于某一两项根本性、引领性的重大技术突破,推动了新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整体性的产业升级,引发了整个技术和产业范式的变化。

三次技术革命和三次产业升级,将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推进到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

而在这寥寥几次技术体系革命性的巨大跃升之间,更为常态化的则是难以计数的微小技术改进和渐进性创新,它们大多都源于技术和产业范式内技术技能的点滴积累,源于劳动者的生产实践和价值创造过程。

第二,技术技能型人才并进而职业教育,与技术创新特别是渐进性创新关系密切,其中技术技能积累是居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从形态上看,技术可划分为实体性技术、规范性技术与过程性技术。

实体性技术是一种空间形态的技术,如物化的设备、工具等。

规范性技术是一种时间形态的技术,如文本的工艺、规则等。

过程性技术则是一种时空形态的技术,是关于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序列或方式的技术,如个体的经验、策略等。

事实上,过程性技术无法脱离个体而存在。

若将过程性技术归纳为“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则可视其为以“人”为载体的技术。

技能作为“人化”的技术,是使“物化”的技术为社会创造现实价值的基础。

只有技能才能使形式存在的技术——设备、工具、规则或程序变为真实存在的技术。

因此,技术技能型人才既是技术创新得以规模化、产业化实现的关键要素,其自身也是技术技能积累的承载主体,并进而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渐进性创新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反过来也在不断提升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既是技术创新产业化和价值实现的基本保障,也是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和推动渐进性创新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业已实现的技术创新又反过来不断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最后,职业教育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作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一国的产业结构特征及职业教育在其中所应扮演的角色。

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及与之相应的教育结构,主要取决于该国的产业结构,而与人均国民收入关系不大。

世界经合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比例超过50%的国家,几乎涵盖了所有欧洲强国。

其中,占50%-60%的国家有挪威、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芬兰;占60-70%的国家有瑞士、波兰、匈牙利、比利时、澳大利亚、卢森堡;高于70%的国家则有捷克、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荷兰。

欧洲这些发达国家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尽管其国民收入很高,但其产业结构却主要是高中端制造业,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种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需要大批技术精湛的从业人员,尤其是技术工人,他们是物化科技成果的主力,是打造国富民强的中坚,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因此,许多国民收入很高的国家,如瑞士、德国,都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极为重视。

综上所述,通过技术技能积累实现渐进性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常态和主流,而技术工人等技能型人才既是“人化”技术技能积累的载体,也是“物化”技术技能积累的主体。

也正因如此,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的职业教育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与创新的有机互动及其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它既取决于职业教育本身的制度设计和运行质量,与一国的产业结构相生相伴,也受制于整体的社会制度环境和保障条件。

挖掘并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创新之间的有机互动是政府教育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的重要关注点。

以下以德国为案例,具体介绍职业教育与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之间的作用机制。

二、德国职业教育与技术创新的有机互动德国的产业结构特征和竞争优势,与特色独具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互为因果——通过及时准确反映行业企业技术技能需要、固化业界共性要求(借助职业标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所谓双元协同),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提供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规范并加快了劳动者个体的技术技能积累,促进了行业企业技术技能持续积累,并进而推动了创新创业的不断涌现;而创新创业的不断涌现又进一步抬升了产业技术基准,扩展了产业规模,强化了德国的产业结构特征,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也带来了对职业教育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并进而形成一种职业教育与产业创新发展的良性互动。

就产业定位而言,德国自然资源匮乏,主要靠进口工业原料、农产品和其他资源型产品,出口优质的工业产品而达成了“民富国强”。

德国的经济支柱是工业,其中机械制造、电气电子、汽车和化工是德国工业的四大支柱。

世界十大汽车企业中,德国有3家。

德国的机械制造业技术先进、工艺精湛。

德国化学工业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同时德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世界十大化工企业中德国有3家。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德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重化工业、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在德国工业中的作用增强,内源性经济日渐增大,活跃了德国工业发展。

在这种高度技术技能密集型的产业定位之下,需要“物化”的技术与“人化”的技能齐头并进、相得益彰,这也是德国之所以在生产技术系统和职业教育体系两方面着力尤重,也优势明显的重要原因。

就产业组织而言,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分工、集聚,共同打造产业竞争优势是德国产业组织演进的典型路径。

尽管德国有西门子、奔驰、宝马等尽人皆知的世界著名大企业,但主导德国经济兴衰和社会稳定的是中小企业。

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9%以上属于中小企业。

德国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发达国家中首屈一指,2008~2010年期间,德国有54%的中小企业有新产品或新工艺投入市场应用,同期,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4%;2012年,德国有1307家中小企业位列世界“隐形冠军”的统计范畴,而美国仅有366家,日本仅有220家。

德国中小企业在创新领域的出众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们所具有的以下特色: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围绕产业链纵向分解寻求发展定位,与链上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促进并分享产业链竞争优势;聚焦能让自己占据统治地位,并在高成本的德国继续生产的细分市场,充分依托德国本土的创新环境;拥有开拓新市场的全球战略,以及亲力亲为的创新和生产方式,充分把控核心技术和专有知识;通常是家族企业或私营企业,具有充分的经营连续性。

在上述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功不可没。

众多知名的百年企业(甚至奔驰、博世等大型行业翘楚)都源于最初的学徒、师傅创业,因职业教育而创新创业是许多民众可行的人生路径;“双元制”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与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有力保证了德国原发技术创新的高品质产业实现,成就了“德国制造”的全球声誉;职业教育及持续职后培训,培养了员工高度的企业认同感,降低了人员流动性,促进了企业技术技能持续积累和创新,技术工人自身也因之成为直接的创新主体;职业教育所造就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合格国民作为社会的主流群体,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崇尚劳动、尊重技能、稳扎稳打、追求卓越、诚实守信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