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反思
《专题一第一节原电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1加工制造类
《原电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掌握原电池的工作过程,能够识别常见的原电池类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原电池,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常见原电池类型的识别。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干电池、番茄原电池、铜-锌原电池等常见原电池,导线、电流表等。
2. 教材与课件: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PPT。
3. 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4. 安排课堂讨论: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电池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水果电池图片,引出原电池概念。
2. 回顾电池工作原理,为新课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1. 实验探究:铜片、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1)观察现象:有无气体产生?(2)反应前后,溶液中H浓度如何变化?(3)将铜片、锌片相连接,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引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 讲授原电池工作原理(1)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得失。
(2)锌片失去电子,通过导线传递给铜片,溶液中H浓度逐渐升高。
(3)电子无法通过电解质溶液,只能通过导线传递。
(二)深入讨论1. 讨论常见的化学电源,如干电池、锂电池等。
2. 分析这些电池的工作原理。
(三)例题讲解1. 针对原电池原理的例题,分析解答。
2. 强调注意事项。
(四)课堂小结1. 回顾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和电池电动势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金属与酸反应为基础,引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各种电池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因此本节教材的目的是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来解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重要意义。
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激发学生研究化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条件,能正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书写半电极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研究的协作精神。
三、设计思路实验引入: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铜线上气泡形成的原理以及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让学生制作水果电池,体验研究化学的乐趣。
具体流程如下:教师活动:设置悬念,指导实验归纳要点,板书呈现,总结布置新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设计方案,自己动手开展实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应用评价创新方案。
四、教学准备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干电池、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烧杯、塑料棒、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放映设备)。
五、教学过程1.讲述:生活中各种电池的应用,为本节知识的研究做铺垫。
2.投影实验: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铜线上气泡形成的原理以及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3.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自主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4.开展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付文磊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原电池的基础上来学习电解的原理及其应用,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消除学生对理论的抽象感和乏味感。
原电池和电解池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不是很复杂,但是最近几年的高考题以次命题的考题不是很容易得分,就我个人的看法,不是说题目有多么的新颖,一方面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以及对知识的运用不够熟练,更为重要的是在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简单的举个例子,学生们对于一个陌生的装置,不能准确的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当然这是个小问题,有电源就是电解、没有就是原电池。
对于他们来说,更难的是对于一个新型的原电池,不能准确的找出正负极。
其根本原因,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不高。
题干中明明提到电极材料是什么,接下来就根据电极材料的性质判断正负极。
但学生非要纠结于那些“不明物”是做什么的,扰乱了思路,做题速度显然就慢了。
1、我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和原电池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对两种装置的清晰认识,使知识在学生头脑里系统化、网络化,同时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2、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发现由原电池向电解池的过渡还是稍显突兀,对于电解池中离子和电子的定向移动理解存在一些困难,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3、以后的教学还可以结合可充电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来理解原电池与电解的区别。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平常做练习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样方面的能力。
学生做题时,要让他们充分思考,发现自己的出错点。
老师讲解时,一方面要对习题进行归类,比方说哪一类是原电池、哪一类是电解池,另外要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点指明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多体会多总结。
1。
《第四章 第一节 原电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构成条件及形成过程,能诠释生活中的一些原电池应用实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基本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冲破实验现象观察和结果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电池模型、导线、铜片、锌片、电流表、稀硫酸等。
2. 多媒体素材: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视频、图片及相关应用实例。
3. 学习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合作探究。
4. 预习资料:提前发放预习资料,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建立原电池的模型。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引入课题:通过展示干电池、锂电池等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原因,从而引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 构建模型: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基本原理,并尝试构建原电池模型。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逐步完善对原电池模型的认知。
4. 深入探究:针对学生构建的原电池模型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等条件,以提高原电池的效率。
5. 知识应用: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中的原电池装置,如汽车电瓶、手机电池等,使学生了解原电池在平时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一些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如电池的环保问题等。
6. 教室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第四章 第一节 原电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原电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构成要素,掌握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形成条件,实验操作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构成要素的理解,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实验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PPT课件、原电池实验装置、电极、电解质溶液、电流表、导线等。
2. 准备教学内容:介绍原电池的发展历史及实际应用,引入课题。
3. 准备学生用具:小组讨论记录本,问题回答准备等。
4. 制定实施方案。
池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最初是为了储存雨水,供给生活和生产使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池的种类和功能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和改进。
现代的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储存和利用水资源,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环保、景观等多个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池的应用范围广泛,如农田灌溉、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景观设计等。
例如,农田灌溉中,池可以用于收集雨水或地下水,并通过管道系统输送到农田,提高灌溉效率;水产养殖中,池可以用来养殖各种水生生物,提高养殖效率并减少环境污染;在污水处理中,池可以用于收集和处理污水,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而在景观设计中,池可以用来营造独特的景观效果,提升城市或社区的环境品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池的发展历史和实际应用,我们准备了小组讨论记录本和问题回答准备等学生用具。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制定的实施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问答环节,让他们通过亲身参与和思考,加深对池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如干电池、锂电池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电池的共同特点,引出原电池的定义。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童恬(汕尾市,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2、理解原电池的本质和原电池的正负极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实验的探究认识到原电池在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2、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并归纳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3、通过多媒体动画分析原电池中微观粒子的移动,深入理解原电池的本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处理实验结果,由具体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渐形成抽象概括;2、认识到科学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有辩证看待事物的眼光;3、认识到个体与群体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形成“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本节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本节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中有电子的得失”有较好的认识。
并掌握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的联系。
这将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并掌握原电池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原电池正负极与电极得失电子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节课讲授的是《化学-必修二》中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在高中化学中关于原电池的内容有两部分,分别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以及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
本节课作为必修内容中的一部分,在知识的深度上偏低,要符合所有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广度上要有一定的拓展,使得学习者能够有一个较为开阔的学习视野;而在学习知识上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的框架,为部分学习者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好,你们看这是什么?(展示手电筒、手机、MP3等电器)【学生回答】电筒、手机、MP3。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教师资格证抽到原电池应该怎么讲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原电池的概念【难点】用己经学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条件和装置三、教学过程(一)实验展示,激趣导入【探究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注意两块金属片不要相接触,下同)请记录现象。
铜片:无明显变化锌片:表面产生气泡【探究2】首先将两根导线连接在一起,观察铜片表面有无变化;然后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请记录现象。
电流计:指针偏转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锌片:溶解结论:有电流产生【讲解】原电池的定义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知识升华,探究新知【多媒体演示】演示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分析讲解该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各电极的反应类型。
【观察】动画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方向、H+的移动方向、气泡产生的位置。
【回答】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提问】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回答】氢气【提问】氢元素原来以什么形式存在?【回答】来源于硫酸电离出的H+副板书:我们再从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2H+→H2【提问】硫酸电离出的H+如何转化为H2,?是得到电子还是失去电子?【回答】得到电子【提问】既然是得电子,那么得到的电子是谁提供的呢?是锌还是铜呢?【回答】锌提供的可能锌表面的电子流到了铜片上被溶液中的H+得到后产生H2。
【提问】大家思考一下有没有可能是铜提供的?如果不是铜,理由如何?【回答】如果可能是铜与硫酸反应,Cu失去电子给了H+;(实验中溶液没有变成蓝色)【提问】电子从何而来?电子是从溶液传递还是锌片与铜片的接触点传递的呢?【回答】是接触点传递的。
原电池的教学反思
原电池的教学反思原电池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以下关于原电池的教学反思是小编为各位整理收集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欢迎阅读与借鉴。
原电池的教学反思(1)[教学原述]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教学反思。
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序号电极材料烧杯中物质预测结果实验结果 1 Zn——Zn 稀硫酸 2 Cu——Cu 稀硫酸 3 Zn——C(石墨)稀硫酸 4 Zn——Cu 硫酸铜溶液 5 Zn——Cu 无水乙醇 6 Zn——Cu 稀硫酸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我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
随着实验的进行,同学们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了。
[问题分析]课后有学生对我说,如果能让他们自己亲手做这些实验就好了。
还有学生问:我家里的电动车里的电池的正负极及电解液是什么?每年要更换电池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延长寿命?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只注重怎样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不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知识,教学反思《原电池教学反思》。
而且理论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要为实际生活服务。
我们是否就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缺乏应有的化学素养,只会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
[反思视点]反思一: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
郝艳红原电池教学反思
如何以学定教,先学后导----《原电池》课堂教学处理的再思考“以学定教,先学后导”即由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确定教师教的内容,教学内容由学生先自主学习再由小组展示那些学生理解不充分的内容。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如何把“以学定教,先学后导”真正运用到课堂中,我将以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为例进行分析和反思。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从根本上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发生转化的原因;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学生已在高一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接触到了《化学能与电能》,能够利用其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能写出其相应的电极反应方程式,选修四第四章《电化学》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电池效率的探究,从本质上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使用盐桥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实验技术改进,而是对旧思维模式的一个质的突破,其优点是能持续稳定的产生电压(电流),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学流程如下:1、视频导课,引出课题。
利用水果电池给手机充电共用了2380多个橘瓣。
你有什么想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呢?2、实验设计,回顾旧知。
药品和仪器:1mol/L硫酸铜溶液、Cu片、锌片、导线、电流(电压)表,烧杯1个;画出你所设计的简单原电池,标出正负极材料;写出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描述你所组装的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动路线和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3、实验探究,找出缺陷。
分组实验目的:验证你们所组装的单液原电池能否产生持续稳定的电压(电流)。
记录反应初始时及反应后1分钟、2分钟、3分钟时电流(电压)表的读数。
3分钟实验完成后再取出电极,观察电极变化。
注意:①可用镊子取电极,但锌片和铜片不要直接接触。
②向棉花滴加3滴1mol/L硫酸铜溶液,观察电流(电压)的读数。
③请大家秉承“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小组实验均使用这类“明信片原电池”在塑料板上直接实验,左面小组测电流,右面小组测电压,用电流电压检测仪直接按到相应按钮即可.注意整个过程不要挪动电极4、师生互导,实验改进。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董波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是沿着化学必修2种锌铜硫酸原电池的历程,从单池单液原电池迁移到双池双液原电池,所以本节课我主要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复习旧知识中得到启发,设置驱动性活动,与必修2电化学知识衔接,而后进行设计、分析可行性,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开展第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分析可行性,得出最佳方案,实验探讨构成原电池,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找出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分析可行性,试验证明,得到结论。
教学过程中首先复习一下原电池的础知识,然后从学生感兴趣的水果电池入手,自主探究原电池。
自主探究一:仪器:灵敏电流计、锌电极、铜电极、桔子(已掰成两瓣)、导线若干目标:设计一个水果电池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验老师:指导实验、发现问题(发散思维)、引导找出原因通过实验发现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三种,一种是将两电极插入两大块桔子中,发现电流计指针不动,问学生原因,学生回答没有形成闭合回路,这部分学生是对原电池基础知识没有掌握。
大部分学生是将两电极同时插入同一瓣桔子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这是正确的操作,对这部分学生给予表扬。
但也有学生将两电极插入一大块桔子中,但电流计指针也发生了偏转,这样老师接着追问,这样的设计好象没有开成闭合回路,但为什么会有电流通过呢?有些学生通过生物上学过的知识就想到了,桔子的膜是离子能够通过的,所以这样的设计也是闭合回路,所以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对于学生的这种回答给予肯定。
然后老师在设计连接锌铜硫酸原电池,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发现问题。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做,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刚一接能电路时电流计指针发了大的偏转,但一会儿指针就不在偏转,表明电流发生了衰竭,并且两电极上均有红色的铜析出,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经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原因有由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铜在锌片表面析出,锌表面也构成了原电池,进一步加速铜在锌表面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
《原电池》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原电池》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歹I」炳祺(广州市,广州市增城市仙村小学)课题:《原电池》(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四教材)环节一:明确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原电池的定义;2.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3.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4.初步养成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自主学习复习能量转换方式,引入化学能也可以转换成电能一一间接和直接。
间接:火力发电。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总结:火力发电的利弊。
明显缺点:利用率低,如何改进呢?——变间接为直接回忆电池相关内容,讨论哪类反应有设计成原电池的可能性?学生总结氧化还原反应。
环节三:合作探究一【演示实验II】将铜片与锌片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不接导线),观察现象,并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II。
【演示实验III】将铜片锌片用导线连接(为检验有无电流产生,在导线上串联电流计)后,再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
观察现象,并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II o (★特别说明:上述实验室所用铜片和锌片不纯。
)【演示实验IV】用纯净的铜片和锌片重复演示实验III。
观察现象,并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II。
(★注:因实验室没有绝对纯净的铜片和锌片,所以该实验就用课件代替。
)老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表II:实验II、III、IV的现象记录【发现与思考】演示实验III与演示实验IV的唯一区别在于:演示实验III中锌片表面也有气泡,其实这是因为锌片中含有杂质所致,但并不是唯一原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查阅资料)。
为什么含有杂质就会让锌片表面同时出现气泡,其实这问题也与原电池知识有关,它牵涉到本节知识的后半部分:电化腐蚀。
请大家课后先自己思考为什么。
1、正负极的定义和特点(以上述“C u-Z n原电池”为例):(简要提一提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的写法,下节课再作详细介绍。
)环节四:合作探究二通过刚才的介绍,我想大家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应该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形成原电池?即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过渡】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课件上这几个实验:【实验I】取适量稀硫酸于烧杯中,并将两块铜片和电流剂按图1方式连接好后浸入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有无气泡?是否有电流?若有,记录电流的大小。
4.1《原电池》教学反思
第一节原电池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4 第四章《化学反应原理》第一节的内容,学习本节课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电化学反应所遵循的规律,知道电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同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好的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特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原电池在化学选修4 中的地位及作用,我本着全面、全员、全程的育人宗旨,力求实现通过化学教学,促使学生学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盐桥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并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知过程,通过原电池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原电池在高一化学必修2 已经初步学习过,本节课是其知识的延续和加深,所以重点在于如何改进原电池。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用锌铜原电池去帮助学生回忆原电池的知识,然后开展探究性实验,将每四个学生为一组,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
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从而展开教学。
三、教学资源生动直观发挥媒体辅助功能,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开原电池原理,并利用多媒体的微观动画演示了加盐桥的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四、教学流程阶梯化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按一定梯次递进的活动序列,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设计问题化,过程活动化,活动练习化,练习要点化,要点目标化,目标课标化的课程要求。
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
本人是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最近在教授原电池的实验时,深感反思。
因此,我想将自己的体验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分享,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反思。
原电池是一种基础电池,它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是许多电子设备的基础电源。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原电池不仅能够培养他们对电学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生活技能。
因此,我准备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原电池教学课。
在上课前,我认真准备了教学课件、实验材料和关于原电池实验的安全知识。
我还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设计了几个简单有趣的实验环节,希望通过实验,让他们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情况。
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展示课件、演示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向学生讲解了原电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身体验原电池产生电能的过程,同时让他们充分锻炼了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操作中,我还一直强调学生们要注意实验安全,要确保实验材料的正常使用,避免事故的发生。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我的教法可能还不够细致全面,有些学生在操作实验时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实验不完全成功。
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背景,有些实验操作难度可能有点大。
我的课堂互动还有待加强,没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他们对原电池的兴趣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教学反思让我明白,教学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我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细致全面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我也应该花更多时间与学生互动,让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教学反思还让我反思到了我自己的教育观念。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往往认为应该追求教学效率,快速地传递知识点,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
但通过这次反思,我明白到,教育并非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高中化学教学课例《原电池》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课例研究综述
(请您选择本课中最关注的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详细描述这个学习活动如何开展,并描述您针对上述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简单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说明课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按最新版《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维度
明确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一、依Pb+CuSO4=PbS0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理。
《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
《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原电池》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自学、对话、评价三个环节,打造的一种高效课堂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知识载体,以“共同体”为学习组织形式,突出自主、合作和探究。
新学年,我下了一番“绣花功夫”,认真领会“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的精髓,精心备课,让常态教学课堂充满思维的碰撞,打造了高效智慧课堂。
下面我将《化学反应原理》第1章第3节《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过程记录下来,为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积累经验。
以此,作为我的教学反思。
“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1、“导学案”编写。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电极反应的概念基础上深刻领会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以一个学生熟悉的自发氧化还原反应为研究对象,精心设计构建的内容体系。
首先由学生熟悉的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情景,然后由单液逐渐过渡到双液,引出问题情景,设计阶梯问题,让学生在自学必修二原电池部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让学生充分对话,思维充分发散,然后通过精讲点拨进行概括总结。
按照“三步五环节”导学案编写。
2、“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过程实施。
本课堂教学实施,按照“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自学-对话-评价”的三步推进,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
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在预设的时间内自主学习解决基本问题,通过思考产生疑问带着问题进入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对话中激发了课堂智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摘录部分课堂教学智慧和大家共飨。
2.1.“梦之队”共同体的课堂智慧:一张膜可能带来的能源革命。
“对话环节”是我们“放纵思维”的自由讨论阶段。
原电池课后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一、设计流程:
(1)单池原电池实验引入创设情景(2)整理基础知识理论(3)提出问题引入盐桥原电池实验(4)突破实验装置盐桥的应用(5)要求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理论解释盐桥原电池进行知识巩固(6)二种原电池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盐桥原电池的优势(7)应用知识进行原电池装置画图设计(8)应用知识进行橘子原电池实验设计探究(9)课堂习题讲练
二、反思内容:
【环节1~2】: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弱,复习时花费了较多时间,存在对情准备不够精准,学生对导学案预习不充分的问题。
(2)这个过程完成原电池基础知识的整理为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提供了一个模拟应用的平台。
【环节3~5】
(1)从单池原电池顺利的过渡到具有持续稳定的电流盐桥原电池,但在盐桥的知识补充上还需要在强化细致些,能使学生更充分的理解盐桥与盐桥帮电池。
(2)对提出的问题还可以优化,能使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分析问题。
(3)应该强化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先写总反应,再写两个电极反应,为下面探究实验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标准,可以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
【环节6】
(1)这个环节应该把前面的所分析的各个知识要点汇总成一张幻灯片,使学生更方便的进行探究分析,也便于教师引导学生作分析总结。
【环节7~9】
这二个环节很好的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学生探究实验上应该对盐桥再次进行突破。
总结:本节课按时、完整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学习重点突出。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教材分析《原电池》这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金属与酸反应)为基础,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
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电池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来解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重要意义。
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条件,能正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书写半电极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三、设计思路实验引入:两种金属靠在一起放到酸中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开展第一个探究性实验:铜线上气泡是如何形成的?设计实验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到启发,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
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实验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具体流程如下:教师学生四、教学准备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干电池、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烧杯、塑料棒、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放映设备) 五、教学过程【模拟动画】教学反思: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式新课。
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原电池作为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通过教学实践,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试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加深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实验设备和时间的限制,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实验过程,导致他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不够深入。
这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实验时间和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
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我努力将复杂的原电池原理进行了逐步分解和讲解。
但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的关系时,部分学生无法迅速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与原电池中的电流形成建立有效的联系。
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同时要采用更多的实例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在课堂互动方面,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讨论。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者对知识掌握不够自信,参与度不够高。
这让我意识到,需要创造更加宽松和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惑。
同时,我也应该更加关注那些不太主动参与的学生,通过个别辅导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评价方面,虽然我采用了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还不够全面。
这可能导致我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影响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探索更加多元化和全面的评价方式,如小组项目评价、学习日志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此外,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我发现仅仅依靠教材和传统的教学资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反思在近几年,中等教育教学中,通过使用原电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验检验原电池的性能,掌握原电池的实际应用。
然而,即使是原电池,也不是万能的,在使用过程中仍然会有许多短板,从而限制了原电池的教学效果。
再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对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的反思与改进途径提出一些建议,以更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
首先,由于原电池的复杂性,在高中化学原电池实验中难以掌握其基本原理,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因此,建议教师应当在给学生讲解原电池原理前,增加课堂对于原电池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即在教学中,把原电池理论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其次,在原电池实验中,实验材料应当尽可能有质量保证,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原电池所用的电极材料,在教学实验前应当检查,以确保所用材料符合质量要求。
同时,由于原电池的制作以及有些反应的相关物质的配比复杂,学生理解过程不容易,也不容易掌握原电池的制作和改造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迷茫,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原电池的制作和改造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以期获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原电池实验的安全性,确保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
由于原电池的实验会涉及电气操作,应当特别注意安全,避免一些可能造成伤害的操作,以确保学生安全及实验教学质量。
最后,我们建议教师赋予学生更多的关于实验的课外探究任务,使学生充分掌握实验技能,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在每次原电池实验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实验,检验原电池的使用性能,使学生从实验中掌握原电池的使用规律,以及其应用实际,进而收获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但也存在一些短板,这使得教学效果受到限制。
在原电池教学实践中,我们建议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以便从理论知识到实践验证,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设计,从课堂管理到安全保障,一体化地统筹教学,推进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的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
这节课比较好的解决了我一直纠结的问题。
课前通过前置作业学生内部落实好高一学过的内容;腾出时间深入探究“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电池”,对高一的知识进行深化和提升。
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补充一些问题情景,增设一些探究实验,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不断肯定或否定自己的一些推论,得出结论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对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在很好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但我校属于梅州市的普通高中,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在探究的各个环节,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
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
上课前,老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将学生分成十几个四人小组;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设置出有梯度的问题,上课时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亲自参加实验结论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的同时,不断第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
老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游走于学生间,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
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支持者,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断,整堂课气氛热烈而有序。
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基础比较不扎实的学生不敢发言,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也只是做配角,不能放开手脚去做;教学的过程中,要怎样才能将教材和生活中的化学更好地联系起来,怎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学生学得更快乐等等,还有待日后完善。
当然,本案例还有很多不够的地方,请各位同仁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