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第九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现场评课实录
《琵琶行》课堂实录(王毅军)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琵琶行》课堂实录(王毅军)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琵琶行》课堂实录执教:王毅军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有关白居易的视频)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有读诗的传统,今年5月份就在咱们西安,举办了一场与诗歌有关的盛大的文化活动,大家知不知道、有没有印象?它是什么?生:好像是诗歌节吧。
师:对,诗歌节,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这届诗歌节的主题是什么?“盛世中国,诗意长安”,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在诗意长安,静下心来,自己品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题材。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它主要是以铺叙为主的一种歌词,下面请同学们首先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师:好,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谁来概括。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学习咱们国文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生:读,师:对,这个读,不是老师说的,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么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所以首先要走近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好,下面我们一起呀,不是一起,自由地放开声来读。
好,咱们就开始。
(放音乐)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呀,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生:落魄失意的人。
师:你的解释有一点点问题,沦落不是沦落人,是不是?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是不?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师:不仅仅是琵琶女,还有诗人,是不是?好。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那么,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我想啊,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尝试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不好,那一段,第几段呀?第三段,谁来给我们读一下,好,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好吧?请。
2013第九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现场评课实录
2013第九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现场评课实录2013第九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现场评课实录新高考2013第九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现场评课实录王鹏伟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于2013年7月26日—28日在湖南长沙举行。
本次竞赛,高中组参赛选手共15名,一等奖获得者6名,其余选手获二等奖。
一等奖之外,竞赛设有三个单项奖——创新奖、朗读奖、板书奖。
除朗读奖外,其余空缺(获得一等奖者,不再授单项奖)竞赛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均有一位评委做点评。
以下为本人在闭幕式上对高中竞赛组所做的总评。
一孔之见,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各位同仁下午好!先做一点说明,按惯例,“语文报杯”教学竞赛一等奖之外,设有三个单项奖——创新奖、朗读奖、板书奖。
本届竞赛,除朗读奖外,其余空缺(获得一等奖者,不再授单项奖)。
本届竞赛各单元已有评委做具体点评,这里谈几点共性问题。
分两个方面:可资借鉴之处和需要商榷之处。
可资借鉴之处:一、重视落实基础知识。
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教学一直持审慎态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和完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对此进行了修订,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新课程实施以来(义务教育始于2001年,高中始于2004年),在公开的观摩教学中,语文知识教学畏缩不前,教师对此心存疑虑,与此不无关系。
毫无疑问,脱离实际运用的语文知识教学是应该否定的。
“系统、完整”与“散在、残缺”是相对而言的。
在没有脱离实际运用的前提下,是追求“系统、完整”,还是追求“散在、残缺”?在我看来,应该是后者。
程少堂八届语文报杯全国教学大赛评课引轰动
程少堂八届语文报杯全国教学大赛评课引轰动(实录)(堂按:2011年7月26日,是(黄山)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天。
第一天比赛完后,受组委会委托,作为评委,我进行了现场评课。
我的评课当然受到非常(可以再加一个非常)热烈的欢迎,现场那个气氛啊!大赛组委会一位领导说:“程老师的评课是今天最大亮点!”不谦虚地说,我觉得也是,因为来自全国各地一千多听课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都说我的评课让他们的疲劳一扫而光,他们给了我很多掌声笑声(以及邀请合影签名),一直到我走下讲台之后,全场竟又再一次爆发出热烈掌声,我感动得差点一头撞在黄山不回来了。
我是爱安徽的。
这个实录有关刊物本月会正式发表,但是限于篇幅有删节。
这里是未删节的全本。
看全本带劲儿。
)从“黄山之所以为黄山”谈“名课之所以为名课”——在(黄山)第八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上的评课程少堂(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跃平(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根据录音整理(时间:2011年7月26日下午16:50。
地点:黄山市徽州大剧院。
主席台上放着写有评课人“程少堂”的桌签。
主持人在后台。
程老师没等主持人宣布评课就走上主席台。
)大家鼓掌。
我要开讲了!(鼓掌,全场大笑)今天是(黄山)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的第一天。
今天的课不是很出色,大家听得很累,很辛苦,黄山徽州大剧院的空调也不够凉,不过估计过两天爬黄山会更累的。
我首先讲一个观点,就是关于公开课、比赛课与常态课的关系问题。
这好像不是一个问题,但今天有老师提到。
上午西安市教研员贾玲老师评课指出,要用欣赏常态课的心态来看待公开课、比赛课。
我基本上是同意这一观点的,因为面对来自全国各地这样多的老师讲比赛课,参赛老师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是很不容易的,要不然谁来试试?(笑声)上午第一节课是内蒙的杨老师,她的课是整个比赛第一堂课,尽管她抽签有点吃亏,但是她的比赛表现还是很不错的,有些方面甚至很突出呢。
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金奖课堂实录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金奖课堂实录执教:湖南李娜一、导入新课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诗情与吟咏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清肠,每每提起月,我们总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会吟的吗?和老师一起吟(师生齐吟)是啊,这洒满人间的银灰色的月光,勾起了人们多少期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二、指导朗读1、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师:老师很喜欢这篇文章,也很想很想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可以吗?(生答可以)那好,老师就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注意字音及朗读的节奏和停顿课件:配乐画面老师朗读师:朗读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一次承天寺,老师看到了那清明皎洁的月光,体会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同学们做好朗读的标记了吗?生答:做好了师:嗯,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2、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4、点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5、全班齐读师:读得很流畅,吐词也很清楚,可是总觉得缺少点韵味同学们想不想声情并茂地朗读(生答:想)那得理解课文内容三、结合注释,译读课文学生根据注释译读,教师指导师: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生1 :欣然起行生答:高兴地起来走师:“欣然“是什么意思?朱自清《春》中有“欣欣然张开了眼” 生:高兴的样子师:我们学过生:⋯⋯的样子生2 :盖竹柏也生答:遮盖住竹柏生答:大概是竹柏师:我们学过《童趣》、《狼》,里面有“盖”,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意思吗?原来生3 :最后一句生答:只是缺少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师:注意“但”字还有疑问吗?生4 :庭下如积水空明学生回答师:这里的“如”的意思是——生答:像,空明意思是——水的澄澈庭院为什么会像水一样呢?谁来翻译一下这个写景句?生翻译:庭院在月光的照射下像水一样澄澈,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师:刚才我们通译了全文,学习文言文重点就是积累文言词汇,刚才我们注意了几个词,老师这里还有几个词出示课件(原文),谁来解释一下这几个字:遂在《孙权劝学》中就有这个词:肃遂拜蒙母生答:于是师:对,于是,就的意思,非常不错师:刚才我们积累了前面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三个词,今天这节课老师还要学习三个新词,有几个词我们讲过了,“欣然”是高兴的意思,“念”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生答:想最后一个“相与”什么意思?生答“一起,共同的意思”四、细读课文,品味作者感情的变化师:初译课文,让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下来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走进苏轼当时夜游的情景,去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教师放配乐课件,学生跟随朗读师:刚才同学们跟随课件,读得很投入接下来我们用一种朴素的读法,去掉这些音响设备,凭借我们自己的感悟,再加上我们的金嗓子,也要能读出这种效果请大家选取自认为感情处理得好的语句,读来听听生1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师:你希望读出什么感觉,或者什么语气?生:月色美师:这是一种什么语气?用平静的语气读读一起来试试生齐读师:还有吗?生2 :我喜欢读后面三句(带感情的读)我最喜欢这一句,因为前面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形容月色洒满了整个庭院,然后有一种美的感觉,月光照映在竹柏上,就好像在清澈的小溪边漫步一样,给人很美的感觉后一句,只有两个人在庭院散步,感觉有些凄凉,有些孤单师:他还是觉得非常地平静吗?生:不是师:高扬的还是深沉的?生:深沉的师:你再读这一句生读师:读得深沉含蓄这位同学她不但理解准确,而且还能够准确的把自己的理解传达出来,非常不错还有同学要试一试吗?生3 :我也喜欢这一句但与她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既有喜悦又有落寞、孤寂之情,作者和他朋友都是被贬之人,同时在庭院散步,虽然他们有雄心壮志但却不能实现,所以有喜悦之情又有落寞之情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细致,她抓住了他的朋友张怀民跟他是相同的情形,在这种境况下来欣赏月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确实有些孤寂,我们更应该读得深沉一点还有同学来试试吗?有没有其他语句老师来说一说,我对第一句感受很深(老师读)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朗读时的情绪变化?谁来说一说师:开始是平静的,后来是高兴的师:她为什么高兴?生:他出去找朋友师:他被什么所吸引?生:月色师:所以应该读得欣喜,愉悦,你能够试一下吗?生读师引导: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再试一下好吗?生读师:一点就通,有进步还有其他同学想来试试吗?后一句生沉默师读:念无与为乐者,作者想去欣赏月光,可是,“念无与为乐者”,面对如此朗月良宵,可谓形单影只,要读出——孤单请你来读一读,好不好?生读师:在此孤单情况下,他想到去寻张怀民与他一起赏月,后面一句说“怀民亦未寝”,这体现了他当时的什么心情?(生:高兴)谁来读?读出这种高兴,大喜过望的语气生读师:全文只有短短的八十余字,,可是作者的款款情思却经历了很多转折大家的朗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兴趣,老师能够和大家合作朗读一次吗?(生答可以),男生读叙事部分,女生读写景的句子,老师读后面发表感慨,议论的语句师生读五、品味佳句,理解写景师:动情的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进了苏轼,了解了苏轼当时情绪的变化一篇好的文章就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行的,还要细细品味,才会发现它韵味无穷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品味下面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师:老师把文章的几处作了适当的修改,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品味文章写景的语句,你觉得这样改行吗?为什么?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讨论老师到组指导师:同学们有答案了吗?有!非常自信我们来看看第一句,“如”字能不能删去呢?生1 :“如”是好像的意思,不是真实的,是作者的想象把“如”字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出作者的感情师:庭下有没有水?生:没有师:去掉“如”字就是什么了?生:有水师:用“如”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生:想象师: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水呢?我们知道是在什么的照射下?(生:月色)所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月光照射下的庭院,静静的月色比作水,用了什么修辞?(比喻)以此体现月色之美、清明、空明这一句分析完没有?我们刚才抓住了比喻的修辞,分析完了吗?他还联想到什么?生:水中的水草师:可是没有水啊!生:月光照射下的竹柏成了水草师:月光照射下的竹柏的影子像水草多么清晰的画面,多么清理淡雅的景象,以此来体现月色,所以我们说这个“如”字是不能删去的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贴切生动这句我们通过删一删,品味了修辞师:第二个问题,能不能调换位置?师读原句这是一种什么感觉?生:首先是疑问,因为没有水,却有藻荇,后面带出了不是水藻而是松柏的影子改了后首先说出是松柏的影子,没有了前一句的韵味师:没有了韵味庭院中没有水,怎么会有藻荇交横呢?实际是把月色比作水,让我们有一种如临池水的感觉,水里有纵横交错的水草,原来是竹柏的影子,让我们有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出人意料的画面,使文章意趣横生,妙趣横生,所以这能不能调换位置呢?(生答:不能)作者以虚的藻荇来写竹影,来写月色,我们又通过调一调的方式来品味了虚实的写景手法作者笔下承天寺的夜景,实在是一个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境界,我们闭上眼睛去想,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美景描述一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上个人的感受,你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夜景?谁来说说?生:月光照射下的竹柏,像有许多水草在水中游一样师:哦,月光照射下的如溪水一般透明,还有水草在水中荡漾的那种情景生:我仿佛看到了月光照射在庭院里,仿佛是水,而竹柏的影子映入,仿佛是水藻六、品味“闲人”,明确主旨师:这是一幅清幽淡雅、宁静悠闲的夜景确实,苏轼在写夜景方面是一个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是美妙绝伦,但是,“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 这样的景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可是为什么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同学们找找看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哪个词?生:闲人师:也就是说只有闲人才能发现这样的美景,欣赏到这样的景色老师就有疑问了,“闲人”是什么意思?生:清闲的人师:对,清闲的人苏轼当时是不是一个清闲的人?你能从文中找出证据来吗?生:苏轼当时被朝廷贬官师:被朝廷贬官就能体现他的清闲?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师:看到了美丽的月色就“欣然起行”,他的生活是怎样的清闲呢?对不对?还有没有?看到月色还怎么样呢?(生沉默)还与怀民步于中庭苏轼这种清闲的生活是有背景的他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可以说是名震朝野,到他三十八岁就当了宜州太守,可不幸的是,五年以后他就因为政局的变化被贬黄州,而且身居闲职,可见苏轼在政治方面他的生活是清闲的老师又有疑问了,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就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呢?大家都摇头,那么这个“闲”还应当怎样理解?它仅仅是清闲的意思吗?除了要有闲适的时间,更要有⋯⋯生:心境师:对,也就是闲趣,闲情雅致苏轼就有闲情雅致,在冬天他居然要去赏月,这是他闲趣的一种体现有这种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可是这样的人多不多?生:不多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明闲人难做啊!怎么才能做个闲人呢?苏轼有没有告诉我们方法?我看到了有人摇头不是没有,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笔下的景语透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来读一下写景的句子好不好?生齐读师:他当时的情感是怎样的?抓住里面的哪个词?生:如积水空明师:对他的内心就像水一般,如积水,非常地宁静空明是什么意思?是单单形容水的清澈吗?他的心就如水一般的空明,非常的安静、澄明,也就是心无杂念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体会做一个闲人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从不改变自己的看法,从不随波逐流为此,他一生历经八州,可他一直能笑然相对,出示课件: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从上面的这些经历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苏轼,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生:乐观师:对,乐观,豁达确实,在苏轼的文章中,我们难以看到像刘禹锡笔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哀叹,也没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鸣,他用达观、豁达的心境去年面对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家喻户晓,不仅仅在于他的政见,不仅仅在于他的诗词散文,更在于他的达观,他的人生观,留给我们莫大的一笔精神财富最后,让我们记住:“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让我们用豁达的心境去面对生活,让我们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诗意的人生大家课后可以去看看这几本书。
最新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观课后感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观课后感松泉中学刘雪华2013年7月26日-29日,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长沙市文德中学举行。
有幸成为观课人,让我领略了许多名师的大师风范,也欣赏到了全国各地中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
此次观课,收获良多,这些经验将成为我人生宝贵的经验,并对我今后语文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以本为本在我看来,“以本为本”的深意是:以课本为本,以文本解读为本。
以课本为本:这次赛课的学习内容都源于学生的课本,只是参赛各地区所用的课本的版本不同而已。
这足见赛会对课本的重视,也让我想到了这两年深圳中考的导向:以课本为主,从课本中挖掘学习点和能力点;这不仅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也能让语文学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
以文本解读文本: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都离不开文本的解读。
此次赛会也力求教师能做到对教学文章进行“到位解读”和“个性解读”。
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学生的学习只得皮毛;若教师的解读不个性,学生学习亦显得机械。
评委会提出:只有深刻认识文本,课堂才能深入生成。
我想:文本解读是一项基本的工作,却也是需得花大功夫做的一项工作。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前提,是语文阅读教学厚重与饱满的关键,是实现有效语文课堂的保障。
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教师必须建立一个意识,就是自主阅读解读文本的意识。
读在参考书之前,莫被教学参考书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若一开始就看教参,那么我们的思维永远会拘泥于此。
若教师过分依赖教参,那么对文本就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发现,长此以往,易形成思维惰性。
若教学囿于教参,“照本宣科”,没有新鲜血液注入,语文课堂也将变得枯燥乏味,乏善可陈。
其次,用心灵与文本对话。
首次接触文本,应该认真阅读三遍以上,涵咏咀嚼,反复阅读诵读品读解读,用自己的心灵跟文本、与作者对话。
这样,即便不能完完全全将文本的意味全部品出来,但所得一定不少。
语文优质课比赛听评课活动记录
语文优质课比赛听评课活动记录
2019年3月14日下午,马家乡科泉小学举行了语文优质课比赛,共有四位语文老师参与此次评比。
贾豪菲老师讲授的三年级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以“感受美”为主要目标,教学层次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胡晓焕老师讲授的《纸的发明》层层深入,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就连同学们也被激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及民族自豪感。
陈丽老师的课堂井然有序,配上其专业的语文功底,带学生们走进了《秋天的雨》。
最后张臻老师以其抑扬顿挫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课堂板书带我们走进了一节优美的语文课盛宴。
在评课过程中,各位老师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收获,指出课中的不足,点评到位,展现了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此次比赛活动,无论是讲课老师还是听课老师,均收获颇多,使学习成为老师的一种乐趣,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不断提高自身,带给学生们更好的语文课程。
“语文活动课——辩论赛”课堂展示与观摩点评实录
“语文活动课——辩论赛”课堂展示与观摩点评实录时间:2013年6月4日地点:芜湖工业学校多功能厅主席:陈悦悦同学指导:李平尚老师彭节云老师点评:各中职学校观摩老师主席:(介绍评判团成员、参赛队成员及双方所持观点、比赛规程)现在,我宣布比赛开始。
一、立论陈词(每人1分钟,共8分钟)主席:首先请正方辩手从一辩到四辩依次阐述观点,每人用时为1分钟。
正方一辩: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正方一辩,我来自2011-12班,我叫芮德琪。
我的观点是:吸烟有害自身健康!一个每天吸15到20支香烟的人,其易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几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其易患食道癌致死的几率比不吸烟的人大4倍;死于膀胱癌的机率要大两倍;死于心脏病的机率也要大两倍。
吸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原因,而慢性肺部疾病本身,也增加了得肺炎及心脏病的危险,并且吸烟也增加了高血压的危险。
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公民不应该吸烟!我的阐述完毕,谢谢大家!(鞠躬致敬)[程斌:感受是没想到!当一辩开始发言陈述,就觉得我们职业学校学生有如此表现真是不容易。
担任主席的这个学生素质很好,掌控能力很强。
]正方二辩: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正方二辩,我来自2012-5班,我叫孙娟。
我的观点是:吸二手烟对他人造成危害!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人员称,全球每100例死亡中就有1例是死于被动吸烟,每年全球约有60万人死于二手烟。
为了进行这一研究,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人员查看了来自192个国家的资料。
他们还查看了2004年的资料,以得到192个国家的全面信息,并用数学模式来估算死亡人数。
经过估算,这种二手烟环境已导致37.9万人死于心脏病,16.5万人死于下呼吸道感染,3.69万人死于哮喘病,2.14万人死于肺癌。
吸烟是一种害人害已的行为,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公民不应吸烟!我的阐述完毕,谢谢大家!(鞠躬致敬)正方三辩: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正方三辩,我来自2011-10班,我叫钱宁。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学 习 和 交 流 的机 会 。
国 中青 年 教 师课 堂教 学 大 赛 , 于
为 了 让 这 一 赛 事 不 断 改 进 和
本 届 大 赛 在 每 个 竞 赛 单 元 结
2 01 3年 7月 2 6 日至 2 8 日 在 湖 完 善 ,大 赛 组 委 会 始 终 在 不 断 探 束 后 , 由一 位 专 家 评 委 现 场 进 行
达; 同时 , 每个 竞赛 单元 还从 听课 目 , 任《 看见》 栏 目主 编 的 王 开 岭
自 1 9 9 5年 开 始 , 先 后 在 太 代 表 中 随 机 抽 取 1 0名 群 众 评 委 , 先 生 ,他 为 听 课 代 表 奉 上 的 报 告 原 、 大 同 、 昆 明 、 南京 、 杭 州 、 沈 与 专 家 评 委 一 起 为 选 手 现 场 打 题 为 《 语 文 的美 、 力量 和使命 》 。 名 阳、 西 安 和 黄 山举 办 过 八 届 大 赛 , 分。 评 委 采 取 回避 制 , 即选 手 所 在 师 示 范 课 则 由 全 国 著 名 特 级 教 师
促进语文教改 提升教学技能 传承中华文化
第九届“ 语文报杯 ’ ’ 全国中青年教师 课堂教学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备 受 广 大 语 文 教 育 工 作 者 期 的 繁 荣 和 发 展 ,作 出 了 积 极 的 贡 含 金 量 , 让 老师们 有更 多 、 更 好 的
待 和 关 注 的第 九 届 “ 语 文 报杯 ” 全 献 。
学 语 文 教 学 专 业 委 员 会 全 面 指 手 是 否 有 参 赛 资 格 。 所 选 出 的 参 来 听 的 课 进 行 一 次 消 化 和 梳 理 , 导 、语 文 报 社 精 心 打 造 的 一 项 品 赛 选 手 大 多 为 各 省 ( 直辖 市 、 自治 对 一 些 疑 难 进 行 交 流 与 探 讨 , 这 牌 活 动 ,现 已成 为 全 国 中 语 界 规 区 ) 课 堂教 学 大赛~ 等 奖获得 者 , 才 是听课 的真 正收获 。 格 最高 、 实 力最强 、 影 响最 大 的课 代 表 着 当地 语 文 教 学 的 最 高 水 组 委会 还特 别安 排 了专 家报 堂教 学 大赛 。 其 宗 旨是 “ 弘扬课 改 平 。为 了保证 大赛 评 审的公 平公 告 会 和 名 师 示 范 课 环 节 。 本 届 大 精神 , 倡 导 新型 理念 , 奖掖 优 秀教 正 , 大赛采 取赛 前 4 8小 时 抽 签 决 赛 请 到 的报 告 专 家 是 现 任 中 央 电 师 , 推 广成 功 经验 ” , 终 极 目标 是 定 赛 课 顺 序 和 篇 目的 规 则 。 所 请 视 台新 闻频 道 策 划 , 指 导《 社 会记 《 新 闻会 客 厅 》 《 2 4小 时 》 等 栏 “ 促 进 语 文 教 改 ,传 承 中华 文 化 , 的 专 家 评 委 均 为 全 国 中 语 界 贤 录 》 复 兴 民族 精 神 ” 。
《将进酒》课堂实录及评课(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
《将进酒》课堂实录及评课(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将进酒》课堂实录及评课(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 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
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B:“心中醉时胜醒时”“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
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B:岑夫子、丹丘生。
A:就是朋友。
李白劝人怎样喝酒?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李白是怎样劝的呢?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B:“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
那李白怎样饮?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
李白为什么让人这样喝酒?如此的豪饮、狂饮?欣赏朗读录音,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余映潮 “读报示范课”教学实录与评点
余映潮“读报示范课”教学实录与评点执教:余映潮整理、评点:王剑平时间:2009年7月26日上午地点:陕西省军区礼堂会议名称: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学生:西北大学附中七年级【教学实录】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今天我们学习一节读报指导课。
我们用的报纸是《语文报》初中版八年级第20期,人教版教材配套用的报纸。
这节课,我们的主题是“学会用报”。
(屏显)教学创意:学会用报师:我们先来进行第一次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是“简说”——“简单地说”,话题是:请同学们自由地举例——当然是这份报纸里的例子,用一句话说一说你所选的这篇文章有什么用途。
开始浏览你手中的报纸,很快地选中一篇,然后说说它的用途。
(屏显)课堂读报活动简说话题:举例,简说《语文报》文章的用途。
(学生们浏览报纸)师:好,请同桌之间交换意见。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师:我们开始表达自己的看法,哪位同学先来。
生1:比如这里的《“和”字10说》可以帮助我们从全面和感性的角度去了解“和”字的含义。
师:对,了解“和”字的含义,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
生2:《“和”字10说》使我们了解了“和”是什么意思,“谐”是什么意思,可以增强我们的团结精神。
师:嗯,从中得到了一定的感悟。
生3:《我依然懂您》讲述了孟浩然、李商隐和杜甫的背景,用历史的特定时刻展现特殊的意义,体现了三位诗人的追求和理想,让我们更加懂得诗人的追求和理想。
师:概括得多么好,一篇很长的选文,她对文章的写法和内容进行了总结,这就是:可以锻炼我们的概括能力。
生4:从《国家》可以读出爱国精神。
师:让我们感受到应该怎样去爱我们的国,爱我们的家,同时它是歌词,可以用来歌唱。
生5:我觉得《我依然懂您》这篇文章既让我们学到了描写的美丽,描写的方法,又提高了我们作文水平。
师:对,描写和抒情的方法,以及展开想象的角度,给我们的写作以启迪。
生6:我觉得《我爱你,我的家乡》这篇文章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述说了我对我家乡的感情。
小学语文学科第九届西城杯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小学语文学科第九届“西城杯”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培训讲义西城教育研修学院王爱军【关于评优活动的整体安排】活动意义:1.在前一阶段教师基本功培训的基础上,通过评优课活动,汇总培训成果,加强我区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为优秀教师搭建展示的舞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西城杯”小学语文评优活动将把对全区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与评优相结合,目的是通过培训与赛课促进全体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2.评优课活动,将引领教师进一步实践课程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评优课活动,将深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推进我区语文教学改革。
备注:1.参赛选手80位,按照地域分7片。
2.每天上午8:30开始,下午1:30开始。
3.选手上课后,反思说课3分钟。
【关于主题的解读】小学部针对各学科明确提出:本届评优活动的主题:把握学科的核心,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主题含义:(1)把握学科的核心。
把握学科的核心,就是要把握好本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
学科的核心知识是指:本学科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科知识框架中,起着最基础与最关键的支撑作用。
它们在小学教材中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
学科的核心能力是指:在本学科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
把握学科的核心,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教学与学科能力的培养是如何理解与把握的。
(2)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发展,指学生对学科学习的认识与兴趣;对学科学习方法的认同与应用,还包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取决于对学科学习的感受,取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通过教师的魅力,让学生喜欢本学科的学习。
总之,把握学科的核心,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是教学中的短视行为,而是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本届评优课活动要研究、实践、评价的主要内容。
那么,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指什么呢?语文学科的核心应该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第九届语文报杯评课总结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于2013年7月26日—28日在湖南长沙举行。
本次竞赛,高中组参赛选手共15名,一等奖获得者6名,其余选手获二等奖。
一等奖之外,竞赛设有三个单项奖——创新奖、朗读奖、板书奖。
除朗读奖外,其余空缺(获得一等奖者,不再授单项奖)竞赛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均有一位评委做点评。
以下为本人在闭幕式上对高中竞赛组所做的总评。
一孔之见,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各位同仁下午好!先做一点说明,按惯例,“语文报杯”教学竞赛一等奖之外,设有三个单项奖——创新奖、朗读奖、板书奖。
本届竞赛,除朗读奖外,其余空缺(获得一等奖者,不再授单项奖)。
本届竞赛各单元已有评委做具体点评,这里谈几点共性问题。
分两个方面:可资借鉴之处和需要商榷之处。
可资借鉴之处:一、重视落实基础知识。
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教学一直持审慎态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和完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对此进行了修订,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新课程实施以来(义务教育始于2001年,高中始于2004年),在公开的观摩教学中,语文知识教学畏缩不前,教师对此心存疑虑,与此不无关系。
毫无疑问,脱离实际运用的语文知识教学是应该否定的。
“系统、完整”与“散在、残缺”是相对而言的。
在没有脱离实际运用的前提下,是追求“系统、完整”,还是追求“散在、残缺”?在我看来,应该是后者。
本次教学竞赛在落实基础知识方面,有明显改观。
⊙《归去来兮辞》(吉林省实验中学李金红执教)一课,重点落实古今异义词,避免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很有针对性。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隆重举行
第 九届
全 国中青年教 师
课 堂教 学大赛隆重举行
主办 : 语 文报社 协办 :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 中学 受场地 限制 , 名额 有限 , 欢迎广大语文教 育工作者朋友提前 报名 , 相约长沙 , 共享语文教育盛宴
“ 语 文报杯” 全 国 中青 年 教 师课 堂 教 学 单 位 设 : 金伯 乐 奖 、 银伯 乐 奖 、 铜伯乐奖 。 大 赛 ,作 为全 国 中语 界 规 格 最 高 、 规 模 最
奥 林 匹 克 盛 会 。 前八 届 大 赛 吸 引 了 上 万 名 关 材 料 ,全 国申 语 会 组 织 专 家 根 据 材 料 再
老 师和 教 研 员现 场 观 摩 ,大 赛 推 举 出 的 近 次 进 行 严 格 审 核 ,最 终 确 定 选 手 是 否 有 资
听 课 代 表 报名 须知 :
为 与 会 代 表 做 好 服 务 :按 时安 排 空 调 大 巴
3 . 选手选拔严格 : 参 赛 选 手 先 由各 省 级 接 送 代 表往 返 会 场 与 宾 馆 之 间 ,提 前 预 定
大、 实 力最强 、 影 响最广 的赛 事 , 迄 今 已 成 中 语 会 按 照 组 委 会 设 定 的要 求 认 真 选 拔 , 好 各种 档 次 的 宾 馆 ,代 为 联 系 正 规 旅 行 礼 订 票 等各 项 服 务 。 功 举 办 了八 届 ,一 向 被 誉 为全 国 中 语 界 的 然 后 选 出 的选 手 按 照 组 委 会 的要 求 递 交 相 现 场 提 供 旅 游 、
1 . 由于 会 场 容 量有 限 , 且 大 赛 期 间 正 值
食宿紧张 , 有 意 到 会 观 摩 的 3 0 0名获 奖选 手 很 多 已被 评 为特 级 教 师 , 李 格 参 赛 。所 选 出 的参 赛 选 手 大 多 为各 省 ( 直 长 沙旅 游 旺 季 , 教研员请提前 报名。未提前报 名者 , 卫东 、 郭慧宇 、 郑 晓龙 、 尤立 增 、 董 一菲 、 赵 辖 市 、 自治 区 )课 堂 教 学 大赛 一 等 奖 获 得 老 师 、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专家评课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专家评课第一个竞赛单元(7月26日上午)1.名师示范课:《语文报》读报课。
执教者: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
2.《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执教者:湖北荆州市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李良永3.《最后一课》。
执教者: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康健评课专家:赵福楼(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首先,余映潮老师读报课给我的三点启示。
第一,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思想;第二,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课堂应该追求简约化;第三,优秀教师的有效率的教学应该体现教方法。
这三点如果概括起来的话就是三个词,“有思想”、“简约化”、“教方法”。
我只谈几点关于“有思想”的问题。
名家上课,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多学生还有可能很多的听课教师就能洞悉他的教学意图,就是说,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读一份报纸,要让学生有所得。
那么,怎么落实这个目标和任务呢?显然,它面临的第一个备课的考验就是读报的课跟读课文的课两者是不同的,读课文的课题是明确的,课文的文本是(相对)单一的,因此其主题探究是清晰化的,但读报课,报纸内容量之多(有很多篇文章),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怎么提供话题,怎么欣赏文本;如果是我们往常教课文的方法,还追求教意义的话,你会发现报纸中的意义容量是非常多的,因此很难体现教意义,最佳落实的点是教方法。
怎么读、读的过程中怎么样习得方法,这样的意图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优秀语文教师,因此,我们也应该更多的向前辈的语文教师、学者学习,去传承他们的思想。
其次,我想跟今天执教赛课的两位青年教师谈三点认识。
第一点认识,青年教师怎样追求教学技术的成熟,而至于发展自己的教育技术;我想,今天参赛的老师都是经过各省竞赛遴选出来的教师,因此他们都是会教课的教师。
然而,当我用教学技术的眼光去评判两节课的话,却发现这些教师在教学技术的运用上都有不太成熟的地方,可能离教学艺术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
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录篇一: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精选一】七月流火,在湘江边上岳麓山下的长沙市举行的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于7月2628日三天中圆满完成初中语文赛课,我们听了18节课,加上余映潮老师的读报示范课,我们一共听了19节语文课个中收获,其中的观察、交流、思考、碰撞,倘若任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悄悄流逝掉,那可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我亲自敲击键盘,整理出我的现场部分录音,与大家共享一下在整理录音的过程中,我对专家或课堂的细节之处(主要是语言)在反复推敲确定不会改变其原意的基础上,做了很多的微调,不会影响大家的阅读【专家评课】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现场录音整理: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孙旺)第一个竞赛单元(7月26日上午)1.名师示范课:《语文报》读报课执教者: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2.《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执教者:湖北荆州市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李良永3.《最后一课》执教者: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康健评课专家:赵福楼(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首先,余映潮老师读报课给我的三点启示第一,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思想;第二,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课堂应该追求简约化;第三,优秀教师的有效率的教学应该体现教方法这三点如果概括起来的话就是三个词,“有思想”、“简约化”、“教方法”我只谈几点关于“有思想”的问题名家上课,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多学生还有可能很多的听课教师就能洞悉他的教学意图,就是说,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读一份报纸,要让学生有所得那么,怎么落实这个目标和任务呢?显然,它面临的第一个备课的考验就是读报的课跟读课文的课两者是不同的,读课文的课题是明确的,课文的文本是(相对)单一的,因此其主题探究是清晰化的,但读报课,报纸内容量之多(有很多篇文章),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怎么提供话题,怎么欣赏文本;如果是我们往常教课文的方法,还追求教意义的话,你会发现报纸中的意义容量是非常多的,因此很难体现教意义,最佳落实的点是教方法怎么读、读的过程中怎么样习得方法,这样的意图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优秀语文教师,因此,我们也应该更多的向前辈的语文教师、学者学习,去传承他们的思想其次,我想跟今天执教赛课的两位青年教师谈三点认识第一点认识,青年教师怎样追求教学技术的成熟,而至于发展自己的教育技术;我想,今天参赛的老师都是经过各省竞赛遴选出来的教师,因此他们都是会教课的教师然而,当我用教学技术的眼光去评判两节课的话,却发现这些教师在教学技术的运用上都有不太成熟的地方,可能离教学艺术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因为他们正处于发展中,我就要用挑剔的眼光说说他们的不足了举个例子来说,可能参赛的老师很注意课堂中的“冷”和“热”(冷场和热场的问题),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事先没有读课文,因此这节课应该教的是文本的初读课初读课文,应该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此时课堂的场面是处于“冷场”的状态;学生读书之后,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带动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此时,课堂气氛才慢慢由冷转热一个合理的课堂应该是先冷后热的,它不能回避学生独立自学但是,在有的教学环节,学生自学时有的老师的课堂安排是不尽合理的,因为我们知道,默读的时候人的思维活动是最为活跃的,因此在默读的时候一般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或者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来进行组织,也就是给出让学生5分钟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给出思考题,一定要给出任务,否则这个默读就往往指向不清,缺乏阅读效率,这是大家关注到的第一个教学细节第二个细节,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问答之中,我们也会发现有冷场的时候,即教师提问之后学生没有进一步“接答”,课堂迅速出现了冷场,原因何在?因为有的教师可能没有思考过一个合理的教学流程应该是怎样的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学习应该是三步:第一步,自己读,即自学;第二步,自学之后跟附近同学做同伴交流,现在我们把它叫做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步,在大课堂中与教师一起进行互动交流如果我们的问题出来之后,不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就迅速地说:“好,你们小组讨论讨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讨论不起来,其实学生课堂此时的不活跃跟老师的教学处理不当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教师在追求教学技术发展方面,应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第二点认识,谈谈关于教学要根植于文本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学要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大家就执教赛课的教师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都感到不满意原因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阅读肤浅化的问题非常普遍,原因在于:一是,教学处理的方式基本上采用的是问答式此时,有两个问题是共同存在的:(1)要么是教师的提问很随意,教师的设问都是一般化的问题,比如说“好不好啊?”“你们读懂了吗?”“写了什么内容啊?”等等,所有语文课堂都会这么问,因此他对这篇课文的认识缺乏新鲜感,他就没有办法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学生答问意识不强”跟“教师提问缺乏讲究”是有关系的举个例子,我也是第一次读到《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我读文章时,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演说不同于一般的悼词,也就是文章中看不到悲伤,看不到爱怜,看不到怀念,这种在一般的悼词中弥散的情绪是没有的;反过来,它却是温馨优美的,甚至还带着点儿淡淡的喜悦——这是超乎我们的想象力的”因此,我当时就想,这篇文章不悲伤,不伤感,不怀念,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思考会引导我们对文章进行深刻的解读再说了,文章开头一再强调“我是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的”,意味着演说者左拉不是作为同行、同道来讲话,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对之把握深刻的话,也许到后面我们去解读“兄弟”词汇的时候,我们就会认识到这篇文章不是一篇写私情的文章,它强调的是从文学传承的高度来表达对莫泊桑文学作品所传达的健康气息的赞美,它的人性之美,它的完美如其人,我们喜欢莫泊桑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喜欢他的为人因此,本文包含着的很多很深刻的内容,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去关注它(2)问答式教学中,问答的数量过多,教师问学生答,即问即答,追求问答的频率,很多老师考虑的是“热场”的问题,“我得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啊”,甚至还出现“接答”,即教师给出前半句学生接下去说后面的一个词,这种强调“短、平、快”的问答,在我们的语文课中比较普遍在这样的问答中,学生只能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他们不会进入比较深刻的思考状态的因此,这种教学无法深入文本,文本解读的肤浅性就必然客观地存在了二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把握不够深刻或者不够深入的话,或者说不能进入那种很动情的情境中的话,我们很多的铺设是出不来效果的比如《最后一课》,小说最后(高潮和结局部分),韩麦尔先生在即将下课的时刻,他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他此时此刻最不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在小说中都有具体的体现:他最不想说的是“放学了”“同学们走吧”,两句话中间用破折号连接,这两句话之间是一种动作的凝滞、语言长时间的空白(赵福楼老师现场示范朗读),是高度伤感的凝练;而他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是“法兰西万岁”(赵福楼老师现场示范朗读)这里是很长时间很丰富的情感爆发,是伤感、饱满、慷慨,因为前面有动作铺陈;此时,他是用手用粉笔在黑板上用力地写上这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用了多少力气呢?他写完这两个字他就没力气了,“头靠在黑板上”说明他用尽了所有的生命的力气,他是在用生命呐喊这两个字,他的呐喊是在这样的行为中包含着的这种文本的深刻感受,如果我们老师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深刻,在朗读这里的句子的时候,学生就不能随老师的指引进入深痛的感觉之中——以上两个问题都可能有害于我们对文本的解读第三个认识,关于教学自然状态的问题我们的比赛是借班上课,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课,我们的上课老师容易背着很重的心理负担,对课堂有着过高的期望值,由于过高的期望值,融进了自己过多的东西之后,就很容易有害于怎么上课、在上课过程中跟学生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问题了,我们就会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比较紧张,在教学语言上和动作上都跟正常状态不吻合比如,从声调上来看,这些教师都是在哪里大声地呐喊着上课,为什么呀?他看着台下那么多听课的老师他紧张,他害怕大家听不到,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时应该是比较轻声地组织着说话,而上课的老师都是在大声地呐喊着“同学们,这样好不好啊?!”这完全可以看得出这些老师很紧张还有,就是有些行为是很不得当的,比如,我们要对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进行评说的时候,老师要求“同学们准备一下”,用一个词对课文中的两个人物来评价“当我看到此处时,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对这两个人物都要进行评说的话,学生消耗的时间成本要扩大还有,针对这两个人物进行评述,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么讨论呢?你是两个人物共同讨论,还是一个一个人物的讨论,这就是老师自己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啊当然,老师比较聪明,着重于一个人物进行评说,但对学生而言存在着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两个人物的评说,时间是不够充分的,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来,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比如说,“请同学们一起来评价韩麦尔先生,用一个词来评价”,在学习行为结束之后总结一下学习方法“我们刚才使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发现韩麦尔先生的行为特征及其行为表现的”,在掌握了方法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征,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较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由“教”而“不教”是我们一贯的教学主张教学中,教师的处理过程欠妥当,如果我们来将它们全面铺开的话,基本上是这样的:第一个过程,布置任务;第二个过程,学生自读;第三个过程,小组交流;第四个过程,集体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消耗时间非常大;而且,讨论又是散点讨论,你要不断地点评学生的发言,而学生发现课文时一会要到前面去找一会要到后面去找,把文章的思路完全打乱了,讨论也是分散的在散点阅读的状态下,要想让学生构建课堂学习和认知的完整体系的话,是非常困难的“消耗时间非常大”和“散点阅读”两个原因使得课堂上大的讨论环节需要更充分的时间,时间不够就讨论不充分,就只能匆匆走过场,结果是结论似乎出来了,但感觉总是“不到位”,我们非常希望看到的效果怎么就没有出来呢?原因就在于此——希望所有青年教师关注教学技术专业发展的成熟篇二: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课堂教学实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课堂教学实录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文章脉络清晰,文短情长。
前半部分对童年往事的叙述生动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摹栩栩如生。
后半部分写成长过程中对父母两种不同评价的感悟,抒情议论深刻隽永,内涵丰富。
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世界,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教学中,牢牢抓住叙事性作品的特点,着眼于语言文字的品悟,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细节描写。
对文中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借助于不同形式的读予以突破。
【教学目标】1、能正确书写“糟糕”二字。
2、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读悟结合【课前准备】(发课文纸)师:课文读过了吗?几遍?几个自然段?标上了吗?既然所有的活都做完了,咱们就上课吧,上课!【教学流程】一、师生问好二、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的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来,看我写课题。
1、板书课题,指导写字。
师:(边板书课题边讲解)写字,不但要端正,整洁,而且要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糟糕”的“糟”笔划比较多,我们应该注意右边的“曹”上宽下窄,中间对齐;“糕”是这一节课我们要求会写的字,右边“羊羔”的“羔”写得稍短一点,这个字就会很漂亮了。
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把练习纸上的课题补充完整。
(学生练写,老师相机指导学生的书写及其姿势)点评1:姿势这么美,我说的你们都记住了;点评2:把“糟糕”两个字写得如此精彩,你们真了不起。
2、读课题。
师:这个题目当中还藏着很多的秘密,自己再小声读一读。
九年级语文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评课稿
简介
本文档是对九年级语文课堂进行评课的记录和总结。
旨在分析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授课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评课记录
课堂亮点
- 教师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听讲能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 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
课堂不足
- 学生对生词和古文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加强词汇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达能力较弱,需要加强口语表达和思辨能力的训练。
改进措施
词汇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 增加词汇量,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 引入适合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提升对生词和古文的理解能力。
口语表达和思辨能力训练
- 合理安排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理解不同观点的合理性。
总结与展望
本节课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培养思考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词汇和阅读理解能力薄弱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不足的
问题。
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加强相关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以上为九年级语文评课稿的内容,希望对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课堂大赛三语评课
课堂大赛评课评课人三语组《钱学森》、执教人:XXXX1、课前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心,为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听写生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姿势和写字习惯。
培养了学生自主识记生字的能力。
3、老师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课外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滴水穿石的启示》执教人:XXXX1、课前展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把学生在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有舍有得”相得益彰。
对于学生一读就能明白的问题大胆“取舍”。
3、走近名人,这一环节是课文的重点,郭老师处理的很细致,注意引导学生标画出重点的语句进行体会和感悟。
4、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
《梅兰芳学艺》执教人:XXXX首先让学生背诵古诗,复习了本课的重点词语,并且知道了学生书写“紧”“和芳”两个字。
然后重点训练了:师傅说梅兰芳不是——,是因为——。
因为梅兰芳——,所以——。
的句式。
训练有侧重点,评价很到位。
老师又演示了,“紧盯”和“注视”两个词语。
师的动作,轻而易举的让生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接下来的说话拓展训练,及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提升了学生的积累能力,课堂生成效果很好。
《诚实与信任》XXXXX1、由诚信小故事引入,引导学生感受到什么是诚实,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情感基础。
2、用上刚才听写的词语高扩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环节设计很巧妙。
不但使学生掌握了重点词语,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3、“我是小交警”这一环节,把学生引入交通大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学习了生活的知识。
4、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但领悟了主人公的诚实的美德,还培养了学生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XXXX《掌声》评课:1、教师教态大方,语言优美,过渡自然,有亲和力。
2、课堂思路清晰,环环相扣。
抓住文中写信内容。
从信出发,对比掌声前后小英的变化,从而提升掌声的含义以及对小英的深度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第九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现场评课实录新高考新教法2013-08-07 23162013第九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现场评课实录王鹏伟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于2013年7月26日—28日在湖南长沙举行。
本次竞赛,高中组参赛选手共15名,一等奖获得者6名,其余选手获二等奖。
一等奖之外,竞赛设有三个单项奖——创新奖、朗读奖、板书奖。
除朗读奖外,其余空缺(获得一等奖者,不再授单项奖)竞赛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均有一位评委做点评。
以下为本人在闭幕式上对高中竞赛组所做的总评。
一孔之见,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各位同仁下午好!先做一点说明,按惯例,“语文报杯”教学竞赛一等奖之外,设有三个单项奖——创新奖、朗读奖、板书奖。
本届竞赛,除朗读奖外,其余空缺(获得一等奖者,不再授单项奖)。
本届竞赛各单元已有评委做具体点评,这里谈几点共性问题。
分两个方面可资借鉴之处和需要商榷之处。
可资借鉴之处一、重视落实基础知识。
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教学一直持审慎态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和完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对此进行了修订,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新课程实施以来(义务教育始于2001年,高中始于2004年),在公开的观摩教学中,语文知识教学畏缩不前,教师对此心存疑虑,与此不无关系。
毫无疑问,脱离实际运用的语文知识教学是应该否定的。
“系统、完整”与“散在、残缺”是相对而言的。
在没有脱离实际运用的前提下,是追求“系统、完整”,还是追求“散在、残缺”?在我看来,应该是后者。
本次教学竞赛在落实基础知识方面,有明显改观。
⊙《归去来兮辞》(吉林省实验中学李金红执教)一课,重点落实古今异义词,避免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很有针对性。
仅举两例由“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补救)”,迁移到成语“追悔莫及”。
由“乃瞻衡宇,载(且)欣载奔”迁移到“载歌载舞”。
这是本次竞赛的第一节课,接下来的课,在落实基础知识方面多有良好表现。
二、教学设问切中肯綮,呈现方式有创意。
先谈教学设问切中肯綮。
设问于关键处,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诸多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下面几篇课文的教学。
⊙《陈情表》一课(马鞍山二中周文福执教),设问抓住什么打动朝廷?答案是“圣朝以孝治天下”,这是本文在“忠”与“孝”的二难选择中,申述辞官以尽孝的关键。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苏教版)一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中冯瑄执教),设问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为什么不说人是能思想的白杨、松树?学生回答苇草是脆弱的,以脆弱的生命,反衬思想的强大。
细究起来也有一点疑惑,设问为“树”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分别设为“白杨树”“松树”?有什么深意吗?不得其解。
⊙《说“木叶”》(广西柳州铁路二中黄明杰执教),抓住“木叶”与“树叶”的区别,以表格形式进行详细区分,凸显了“木叶”所体现的凄清萧索氛围。
再谈有创意的呈现方式。
前面已经谈到“创新”单项奖空缺,这反映了竞赛的整体情况,但不乏个例。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浙江宁波鄞州高中张全民执教),利用“别里科夫纪念网页”进行整体设计,可谓别出心裁。
内容包括人生经历;精神面貌、最大爱好、人生格言、最看不惯的事、最意想不到的事……。
对此评委们是有争议的。
我个人认为,值得肯定,至少值得关注。
这个设计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直面网络,拓展了“语文生活”视野,突破了语文教学的常规模式。
⊙《咬文嚼字》一课(青海湟川中学第一分校訾贇执教),在疏通课文大意之后,重点讨论《清明》诗(杜牧)的几种缩写样式。
对此评委们也有争议,认为没有把功夫下在解读文本本身。
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
理由是,这篇课文有其特别之处,即讨论语言文字的运用,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与其他课文的教学区别开来。
教学设计从文本阅读迁移到实际运用,把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练习上,恰恰体现了学以致用。
三、课程生成水到渠成。
课程生成是随机的,却是以预设作为起点的。
问题在于课程预设是否从教学实际出发,“教”要立足于“学”。
⊙作文课《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一课(河北石家庄二中杨继先执教),先给出钱锺书的一段话引发讨论,大意是有两种吃葡萄的方式,一种是先吃好葡萄,一种是先吃坏葡萄。
表面看来后者是悲观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因为他还有希望在。
于是以“吃葡萄·悟人生”为题展开讨论,要求写一篇140字的作文片段。
然后回到教科书文本“如何让你的认识更深刻”。
这节课课程生成自然顺畅,水到渠成。
先讨论作文材料,中间环节插入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最后进入写作。
呈现过程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写作实践。
符合认知客观规律。
否则先认定教科书的理性认识,再按图索骥,就会先入为主,束缚手脚,缺乏针对性。
先带着问题思考,后归纳方法,这是一个归纳过程,而非演绎过程。
在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采取演绎方式是不可取的。
这节课也有值得商榷处。
其一,教师的选择误解了题旨。
学生的意见不都倾向于钱锺书先生的选择,发生了争论。
有的学生说,先吃坏葡萄,好葡萄不也会烂掉吗?先吃好葡萄,毕竟曾经拥有过。
这是个二难选择,是排他的。
教师却给出了第三选择把葡萄献给最爱的人吃。
这等于说我不吃葡萄,让别人出去吧!这个选择超出了二难选择的范围,已经与题旨无关了。
其二,教师的表态禁锢了学生的多元思考。
教师指出,先吃好葡萄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浮躁通病。
其实先吃好葡萄,还是先吃坏葡萄,是处世方式的自由选择,而不是人生价值观的是非选择。
这是个论辩题目,能自圆其说即可。
按主流意识进行说教,学生是不会心悦诚服的,有违引导学生多元思考的课程理念,也有违人格教育宗旨。
再有,作文片段字数设定为140字,而不是150字或200字,不知用意何在。
四、扎实的语文功底胜于技巧。
如果说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的话,可以套用演艺界的俗语台上一堂课,台下十年功。
有人说,一位有学养的教师,讲课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一位没有学养的教师,讲课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话说的虽然尖刻,但不无道理。
怎么增强学养?很简单,读书呗!不要以为听了几节好课,或几场好报告,就真的“胜读十年书”了。
借鉴他人固然必要,功底的积累还要靠自己。
说个故事,见笑了啊!有个年轻人遇到了困难,到庙里跪拜菩萨,抬头一看,菩萨正在跪拜自己。
年轻人问,您怎么拜自己呢?菩萨说求人不如求己啊!回到上面的话题,我想说的是扎实的语文功底胜于技巧。
⊙《陈情表》一课,以“除”“陈”两个金文象形字,凸显仕途晋升与身份之卑微之意。
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朗读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对文本情感的准确把握。
朗诵课文配了哀婉的音乐。
我认为,还是不配的好。
如果不配音乐,就足以证明那“催人泪下”的不是哀婉的音乐,而是声情并茂的朗读。
平时教学中读课文也常常配音乐吗?⊙《归去来兮辞》一课的朗读也是声情并茂,只是表达归隐之心怎能用高亢的语调呢?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诗风平淡自然,辞赋洗尽铅华。
其归隐之心与魏晋清谈玄学、道家思想不无关系。
陶渊明也偶有怒目金刚式的诗歌,如“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咏荆轲》),朗读这样的诗,定基调为“高歌言志”(教师板书)才对。
《陈情表》与《归去来兮辞》的朗读就朗读技巧看,不相上下,但对文本基调的把握却有高下之分。
⊙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
上面已经提到评委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有争议,认为利用“纪念别里科夫网页”呈现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文献的引入,影响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我个人认为,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引入高尔基等与契诃夫同时代作家的评述及卡夫卡《变形记》等作品,得益于教师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其视角与视野与一般语文教师相比是不同的,可以引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几点商榷意见一、语文因素与人文内容——教学取向的失衡。
语文教学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于语言运用,而不在人文内容本身。
即披文入情,析文入理。
有些课教学取向失衡。
⊙《中国建筑特征》一课,教学设计有创意,搜集了大量图片资料,将古代经典建筑与“2013年最丑建筑”(一个为金元宝状,一个为外圆中方铜钱状。
拜金心理无所顾忌)比较。
应该注意的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解读《中国建筑特征》这篇文章,而不是学习“中国建筑特征”。
课上讨论城市发展与建筑保护,失之毫厘,相距千里。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苏教版)一课,突出了解读难点“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这句话表达的是哲理而非“思想”)。
接下来的讨论却与“语文”不相干了。
讨论安史之乱,守城将士身陷绝境而拒降,食妇婴以果腹;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路人对车祸幼儿的冷漠等。
这已经不是脱离文本的问题了,已经脱离了“语文”,偏离到伦理道德范畴了。
顺便提及,要索解帕斯卡尔《思想录》,可以读以马内利修女的《活着,为了什么?》。
一个15岁的小女孩,在阅读作业中读到了一页文学作品,开篇的一句话就吸引了她,“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维的芦苇。
”(译本如此)心头为之一振,“嘿,总算有个人讲些还算有意思的话。
”这时她看到了对面屋顶上那只伸懒腰的猫,她想我和那只猫有什么区别呢?对了,我能思维,而那猫却不能。
由此开始了对帕斯卡尔《思想录》长达几十年的索解,最后形成一本书——《活着,为了什么?》。
她就是后来的以马内利(意为“神与我们同在”)修女。
她几乎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拯救穷人的慈善事业。
在即将退休之际,她目睹开罗拾垃圾者的艰苦生活,为之震动,决定从此生活在他们中间,开始与他们同吃同住。
直到1993年,85岁高龄的以马内利修女才被迫“退休”,回到巴黎,但仍然为拯救穷人奔走。
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既是帕斯卡尔《思想录》的解读者,又是践行者。
她是继特雷莎修女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女性。
二、文本构思与语言肢解。
多年来文本解读普遍存在寻章摘句的现象。
讨论一个词用得如何贴切,一句话如何富有深意,这些固然必要,但文章的脉络,的思路,无人问津。
套用两句古诗无边“木叶”萧萧下,不见树木亦可悲!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古人曾用常山蛇阵作比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间首尾相应。
读文章应该读出为文之道,以为写作借鉴。
说到底,阅读的功效在于使学生领悟文章应该怎样写?你看人家!语文这样教才好。
鲁迅主张不要看所谓作文教程之类的书,一切好的文章都在证明着文章应该怎样写。
(大意如此)在解读文章构思方面下面一课可资借鉴。
⊙《项脊轩志》一课(湖南长沙明德中学杨敏执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写法由轩记事,睹物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