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 最终

合集下载

《电视新闻节目》课程标准

《电视新闻节目》课程标准

《电视新闻节目》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综合实践课程。

本课程是通过多次企业调研,依据电视节目的形态类别,并按照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所设定的。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熟悉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并能够完成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

通过独立选题,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和创新性;通过对新闻的策划,一方面培养学生挖掘事件本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全局意识和对新闻的认知程度,提高策划水平;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选题的主旨和本质,了解策划的内容及重点,体会职场的竞争和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并锻炼学生的与人沟通及表达能力;通过实地采访及拍摄,一方面使学生将摄像机的操作技巧与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的摄像水平,另一方面在采访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准确的抓住被访者的兴奋点,善于引导被访者,并增强采访技巧;通过对节目的后期编辑,强化学生的镜头组接及非线性编辑技巧,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本课程在学生已完成了《摄像技术》、《非线性编辑》、《传播学》、《影视精品解读》课程后开设的,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传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的摄像和后期编辑能力,同开的课程有《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电视采访与写作》,与本课程起到了相辅相承的作用。

《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电视采访与写作》这两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完成《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同时得到了实践,电视新闻的制作也势必会应用到两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的开设也为后续课程《电视专题节目制作》、《电视短剧制作》奠定基础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本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以就业为导向,以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以核心岗位编导的职业岗位标准和工作职责为依据,以新闻选题及策划、新闻采访与拍摄及节目后期制作能力培养为目标,满足就业岗位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面向岗位的课程设计。

《新闻采访写作》课标2015新修订

《新闻采访写作》课标2015新修订

《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标准课程代码:610204建议课时数:4学分适用专业:主持与播音专业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节目策划与主持一、前言1.课程的性质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内容。

该课程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主持与播音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学生进校第一年即学习该课程,本课程之后学生将学习《节目策划与主持》主干课程,从而完成主持与播音专业的主干课程辅助知识储备。

其任务是:本课程通过新闻采访、写作训练,使学生懂得新闻行业采访写作原则及应遵循的规律,最终达到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网络媒体相关工作岗位的实战要求。

2.设计思路主要包括该门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项目编排的思路、课时安排说明(含总课时安排和各部分的课时分配)。

该课程是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的要求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的分析方法,概括出本课程的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广播电视报纸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工作基本流程,理解记者编辑工作的重要地位和新闻写作的表现方法与规律,掌握记者编辑具备的理论知识以及录音设备操作知识,掌握采访规律和流程。

2.能力目标:学会撰写各类新闻稿件的相关技能,能在突发状况下较好地完成采访任务,运用学过的知识,能操作一条新闻稿件从策划采访到撰写及修改保存完整、上传工作站的完整流程。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计划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计划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计划适用班级:2013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1、2班。

一、课程概况课程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简介:《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

本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础理论、实践技能。

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思维方式,为学生今后的新闻采写实践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拓展就业方向。

学分:4学分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24学时。

二、课程改革计划1.教学内容(1)改革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根据教材《新闻采访写作》(高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来确定,教学内容包括:①如何发现新闻;②接近新闻:新闻采访技术;③描述新闻:新闻写作的核心技术;④消息报道技术;⑤特稿报道技术;⑥广播新闻写作;⑦网络新闻写作。

(2)改革后的建设主要目标有:1)脱离单一教材模式,扩大教学参考资料范围,以多套由本专业权威教师编写的、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材为依据,重新整合、确立教学框架。

拟将教学内容分为“新闻发现、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三大模块。

不同教材在处理不同模块时各有侧重、优劣,本课程教学内容将博采众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归并、整合,确定最优框架和精华讲稿。

不仅要讲细、讲精各大模块的内容,更应注重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

2)结合本专业最新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这一部分主要增加的内容包括:①以“发现新闻”为主线,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利用课堂时间进行PPT展示和介绍,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现状,培养专业兴趣;②引领学生阅读和观看学科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参考价值较大的著作、期刊、网络媒体平台,就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优缺点进行摘要摘抄、总结归纳。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践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

主要内容有:①联系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讲授理论,将理论具象化、案例化;②增多采访实践观摩(包括观看新闻采访视频和观摩真实采访场景)的次数,要求学生做听课记录并撰写听课心得;③增加教学实践学时,在讲解课型论、阶段论阶段分组开展新闻采写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求撰写教学实践总结。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探索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探索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探索《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教学中应当将实践教学融合到理论教学之中,并且使之成体系地、链条式地展开。

笔者在教授中摸索出了一条课堂实践教学的新路子,将其命名为“课前五分钟”。

笔者尝试介绍这种实践方法:一、“课前五分钟”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1.定义:“课前五分钟”指上课铃响后的五分钟时间。

安排在写作课程的学期中,在采访课的基础上,配合写作课的课程安排,达到采访与写作的双重训练。

教学计划中,每学期平均十八周,将十八周分为四阶段,分别时长三、四、五、六周。

2.循序渐进的流程第一阶段三周时长主要训练发现能力。

以教室为“发现环境”,简单清晰地叙述教室中新鲜变化,可以是某位同学穿了新衣服、教室里的新奖状等。

第二阶段四周时长训练重点为有条理地叙述事件,叙述一周之内所遇到的一件新鲜事,要求顺序清晰、要素点完备。

第三阶段五周时长主要训练事件价值点的判断,模拟申报新闻选题。

申报选题是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一项重要素质。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发现事件、清晰理顺事件层面的能力,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敏锐抓出事件的价值点,将老师假想为媒体领导,申报选题,争取通过。

第四阶段六周时长是总结实战阶段。

前期通过班级甄选,选出价值性大的若干选题(可根据班级人数而定,笔者所教授班分为5组),由提出选题的同学充当小组负责人,以招聘应聘的方式确定每组5-6名同学。

完成选题,形成成片。

3.环境与设备实践环境为教室、校园与社会环境,同学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共鸣。

设备为一台DV机,摄录学生实践情况,训练学生适应镜头、清晰表达。

二、课前五分钟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1.必要性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传统的实践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问题。

第一,设备上的不足。

例如笔者所在的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实践设备并不十分充足,还要满足校电视台、校广播电台的需求,时间上往往很难协调。

课程标准广播电视采访

课程标准广播电视采访

《广播电视采访》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我系从2009年起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这个专业把《广播电视采访》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般性的简单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电视摄像》等基础课,本课程配合鲁东大学电视台实践工作共同完成。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含义及意义。

(2)了解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如何发现新闻。

(4)了解新闻媒体采访的基本知识。

(5)了解新闻写作的原则与要求。

(6)了解各种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有效手段进行采访前的资料准备、查询等工作。

(2)能够对人物进行采访活动。

(3)能够写出新闻稿件。

3.素质目标:(1)具备灵活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

(2)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

(3)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广播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目的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广播电视采访的技术手段以及多样化的表现符号和表现手段。

2.全面深刻理解广播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

第一节广播电视记者的工作及其分工职责【教学设计建议】本章为概论课内容,强调学生对于广播电视采访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对讲解,了解广播电视采访的特点。

【讲授内容】第一节广播电视采访的技术手段一、ENG和EFP素材采集和制作方式 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即电子新闻采集,目前采用的多为日本索尼和松下以及JVC公司生产的摄录一体设备,便于携带,画质较好、磁带可以重复使用。

二、EFP(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即电子现场制作,这是以一套设备连结为一个拍摄和编辑系统进行现场拍摄和现场编辑的工作方式,由多台摄像机,一台视频切换器以及一台录像机构成。

三、SNG卫星新闻采访方式四、数字化新闻采集方式(DNG) DNG (Digital News Gathering),即数字化新闻采集,是指在前期拍摄中以数字技术录制声音和图像,在后期进行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的方式。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已改ok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已改ok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已改ok 课程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英文名称:Newreportingandwriting课程类型:专业平台课总学时及学分:48学时3学分适应对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要先修课程:无执行日期:2022年9月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性质:本课程以即兴口语表达的相关理论和广播电视节目即兴主持创作方法、原则为主要内容,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必修课程。

开设此课程旨在适应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培养学生在新时代要求具备的重要素质——即兴口语表达能力,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任务: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即兴口语表达的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即兴口语表达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技能,熟悉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的特点,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技能和知识,驾驭各类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场合。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理论和互联网新媒体具体实施操作的方法与路径,使学生能全面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理论及形式要素。

能力目标:着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初步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掌握实际操作的方式和技巧。

素质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网络时代新闻报道的理念及基本原则,理解采访与写作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从事新闻报道与网络传播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1.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1.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1.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在信息时代,了解新闻特性的变和不变;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和新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教学难点: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第二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2.1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2.2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2.3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理解新闻采访的任务;掌握如何正确处理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

《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大纲

《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新闻传播类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知识的主要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以便于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时数1、开课时间:第五学期;2、规定学时:68课时;3、规定学分:4学分。

(四)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适时增加实践教学时数。

(五)面向专业新闻学本科专业。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新闻传播的责任,掌握欧文•戈夫曼戏剧论对新闻采访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授新闻传播的责任与面临的危机,欧文•戈夫曼戏剧论内容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新闻采访的认识。

重点为欧文•戈夫曼戏剧论对新闻采访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责任一、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危机新闻传播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真实客观性,一层是渗进了人的主观性。

1、神圣严肃的新闻娱讯化。

2、另一种危机出现在那种视新闻传播为简单搜索事实的观念及其行为里。

二、新闻传播的责任1、对不公平现状进行抗争;2、对污浊心态进行抨击与鞭挞;3、高扬爱与人情味,健全社会。

第二节理解新闻采访的可能理论空间一、什么是新闻采访二、欧文•戈夫曼“戏剧论”框架1、人人是演员2、剧班3、前台与后台4、演员品性三、在新闻采访中验证1、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社会互动在两种角色进行2、新闻采访中的双主都会以较为理想的方式展开对话四、欧文•戈夫曼的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1、采访是一种互动性的活动2、采访中的“表演”因素永远存在(三)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课堂讲授、讨论等的教学方法教学。

(四)教学时数3学时。

第二章记者纵横(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记者的历史和记者的类型,掌握记者的责职和素能。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授记者的发展历史,中外现代记者的出现及发展,记者的类型划分以及记者的责任。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撰写人:课程总体介绍:《新闻采访写作》教学的内容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两大板块。

它是一门重在培养学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转化为实际能力,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和文本方式彰显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系统的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相关理论、技巧与艺术,包括新闻专业的相关理论、采访的技巧与艺术、各种新闻的写法、消息的来源与查证方法、报纸编辑部的组织运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判断能力讲授采访与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采访写作新闻能力。

前修课程:无学分及学时:4学分,72学时。

一、教学目的: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将课堂教学、课堂操作、实践演练、新闻采写等环节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电视采访写作的特点、方法和技巧,加强新闻采访报道每个环节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表现,使学生真正掌握新闻报道的各项工作,实现所学知识的通融贯通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充分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兴趣,精心安排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精讲多练,多讲授新闻采访写作中带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在课上时有所悟、确有所得;同时围绕课堂讲授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在新闻采访写作课上所学知识,平时留意在校园中寻找新闻,增加在校园中演练的机会。

此外,新闻采访写作教学还应当延伸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

鼓励学生以“准记者”的身份,去像模像样地采访各色人等,从中体会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甘苦。

同时注重与新闻媒体的实际需要对接。

引入最新业界案例进行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采访写作兴趣和新闻敏感。

三、教学内容:理论讲授:第一章:新闻采访综述理解:采访的知道思想﹑原则和工作路线了解: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采访的性质﹑特点﹑目的﹑任务和作用第二章:新闻记者理解:记者的职责和任务了解:记者及其由来掌握:记者的素质和修养第三章:新闻的发现和选择理解:新闻选择标准了解:新闻价值及其构成因素掌握:新闻敏感和作用,新闻线索及其来源和作用第四章:采访的准备工作理解:采访准备的必要性了解:采访准备的意义掌握:平时和临时准备的关系及其内容第五章:采访方式方法(上)理解:访问形式和类型了解:访问记录掌握:访问的学问和要领第六章:采访方式方法(下)理解:特殊方式的采访了解:现场观察的作用掌握:观察的方法与技巧第七章:采访的艺术与深化理解:采访中的理性思考,瞬间印象了解:多方面的开掘掌握:结合艺术的运用,对被采访者心理的应变第一章:新闻写作综述理解:关于“功夫在笔外”了解:新闻写作特殊规律掌握:新闻写作基本要领,新闻的短新活快与写作第二章:新闻的主题﹑选材﹑结构理解:新闻主题和主题的确定了解:新闻结构和结构规律掌握:主题来源和提炼方法,新闻选材原则与要求第三章:新闻语言及文采﹑文风理解:新闻语言特色了解:新闻语言的产生掌握:新闻文采和文风第四章:消息的写作(上)理解:四大类消息及其特点了解:消息的作用及分类掌握:消息的写作要领第五章:消息的写作(下)理解:新闻背景了解:消息结构方式掌握:消息的导语﹑主体和结尾的写作第六章:通讯的写作(上)理解:通讯写作方法与技巧了解:通讯的出现和发展掌握:通讯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第七章:通讯的写作(下)理解:四大类通讯的特点了解:划分依据掌握:四大类通讯的写作要求第八章:新闻特写及其他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了解:新闻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采访札记和工作研究的区别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要领,报告文学的写作要求。

《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上、下)》实验教学方案

《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上、下)》实验教学方案

《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上、下)》实验教学方案针对本课程专门设计了《消息简报》、《聚焦》、《发现重庆》、《心理故事》、《青春画语》等节目、栏目,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着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

《发现重庆》栏目策划书一、栏目策划总体思想本栏目的策划立足于重庆本土文化资源,选取真正具有重庆特色的题材采访并制作电视专题系列节目,希望通过这一栏目策划和实践教学,产生一批优秀电视节目作品,并创造条件与重庆卫视等省级电视台建立业务联系,联合打造品牌栏目,为学生作品播出打造平台,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栏目可行性重庆本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选题的潜在伸缩性完全可满足学生节目采访制作的需求,完全可以支撑该栏目长期运转。

三、具体要求1. 选题要求具有新闻性。

新闻性并非一定指重大的新闻事件,平常生活中具有重庆特色的人物、故事若具独到之处的也可纳入选题范围。

以发现的眼光去看重庆,以电视特有的表达的方式去展示特色人物、新奇故事。

选题不仅仅要能够吸引重庆本题观众,还要能够对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受众产生一定吸引力。

2.采访过程强调纪实性、纪录性。

电视艺术的本质特征是纪实,生活原生态画面的记录,现场同期声采访的运用,人物细节的捕捉,都是电视纪实性表达的重要手段。

通过《发现重庆》的采访、写作和制作锻炼学生运用电视手段表现生活,讲述故事的能力。

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多种电视纪实手段,摆脱画面加解说词的传统专题片模式。

3.节目主题和脚本写作要突出哲理性。

要求学生摆脱对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融入对报道人物和生活的哲学理解。

重庆是独具特色的城市,她独特的地理地貌造就了重庆人独特的性格、方言、文化等等,我们一方面要用电视镜头和电视语言真实地记录人物、记录故事、记录生活,另外一方面也要对此进行哲理思考。

强调节目的哲理性实际上是对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题节目创作不同于新闻节目,必须具备一定的深度,这种深度常常需写作上的深度来满足。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路漫漫其悠远
特点
新闻性
• 新 —— 新动向、新问题……
• 真—— 注重事实
路漫漫其悠远
时效性
• 新闻事实的发生与新闻报道的发布 之间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
• 把握最佳采访时机 • 竞争中时效决定胜负
路漫漫其悠远
连续性
• 记者没有明确的工作时间 • 题材的周期性重复 • 某些报道不能一次完成
路漫漫其悠远
❖广播
• 系列化 • 专业化 • 分众化
❖电视
• 直播 • 栏目化 • 多角度
路漫漫其悠远
一组数据
• 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拥有广播电台227座 ,电视台247座,广播电视台2120座,教育 电视台44个。
• 在村村通工程的推动下,2010年年末广播 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同比增长 0.5个百分点;
索的特征,新闻敏感的特性,懂得记者如 何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等 教学重点难点: • 新闻线索、新闻敏感的概念;新闻敏感的 特性。
路漫漫其悠远
一 新闻线索的特征和作用
1 什么是新闻线索?
• 新闻线索是指已经发生、正在发生 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 或信号,
• 它有待于记者的发现与选择, • 并尽快通过写作及技术手段向受众
❖优点:记者掌握主动权,可深入 具体地调查。
❖难点:在于对关键问题的把握。
路漫漫其悠远
同步采访
❖指记者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报道以记者在现场的采访为主线
。 ❖要求:记者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
口头表达能力。
路漫漫其悠远
“普尔”式采访
❖指就某一新闻事件或人物,由许 多记者共同分工完成。
❖优点:节省时间 ❖不足:对策划、调控与配合等要

最新广播电视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教案

最新广播电视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教案

最新广播电视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教案《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教案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其课程目标就在于为了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培养能够符合“全媒体”需求的能够熟练掌握采写技能的一线新闻实践人才。

(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世界所有新闻传播院校的核心课程,在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该课程的开设是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提高学生的新闻采写、策划和认知的能力,培养能够熟练掌握采写编评技能的一线新闻实践人才。

并且为学生成为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全能型选手”提供多项能力的培养。

前导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史》后续课程:《专业新闻报道工作坊》、《深度报道》《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三)课程设计思路《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我们一直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

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能力,同时养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事物本质判断力。

课程在理论讲授中,采用理论与案例分析,模拟示范与课堂分析讨论、学生自评与教师点评、实地采写、实践讲座相结合的立体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

教师在课堂上应详细讲解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尤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大量的作品、材料与个案分析及实地采写,启迪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论、技能与技巧的理解与掌握,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与信息含量。

在规定的教学范围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予以补充。

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重点和难点,皆可由任课教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允许调整的幅度为20%。

课程将紧紧围绕培养“应用性新闻实践人才”这一培养目标,通过把实践教学引入课堂来促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为6:4。

《新闻采访与写作》分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分别为《新闻采访与写作(一)》和《新闻采访与写作(二)》。

课程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适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用,总学时:54一、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新闻采访写作学,就是研究新闻采访与写作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新闻采访写作学是新闻学的组成部分。

它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

它是新闻学领域中更偏重于应用方面的科学。

新闻采访写作学既是记者采写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总结与概括,又是指导记者更好地从事新闻采写实践的武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实际运用理论进行新闻采写活动的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新闻采访学A.使学生具有准确地表述新闻采访理论和基本概念、术语和基本知识的能力。

B.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新闻采访学揭示的基本理论,并有辨析、评述有关理论、观点的能力。

C.使学生能从新闻采访规律的角度,应用采访理论解决新闻采访、宣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新闻写作学A.使学生能准确地表述新闻写作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

B.使学生能理解新闻写作理论中基本原理、写作体裁及结构方法,并有评述、辨析新闻作品的能力。

C.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新闻写作学的基本原理解决新闻采访写作中各种问题。

3.教学方法以理论指导采写实践,课堂以讲授采写理论知识为主,加大课外社会采写新闻的实践活动,重在提高学生采写新闻的应用能力。

二、课型学时分配类型讲授实验习题课讨论课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其它合计学时数54 20 10 20 104 三、理论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学时:41.本章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采访学的起源,研究的对象、特点和学习本课程的意2.教学内容及要求A.掌握内容:一、新闻采访学的定义与特点三、新闻采访学研究各阶段的特征B.理解内容:二、新闻采访学研究的渊源C.了解内容:四、新闻采访学理论体系的建立3.本章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新闻采访学研究各阶段的特征难点:四、新闻采访学理论体系的建立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讲授为主,兼有自学讨论第一节新闻采访学及研究对象了解新闻采访学兴起的由来及定义;新闻采访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明确学习目标。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章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绪论第一节电视新闻采访概述一、电视新闻的定义: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二、电视新闻的特点:传播内容生动;范围广;线性传播;共时传播三、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1、电子传播手段的介入:“带机采访”和“脱机采访”两种方式2、时间同步性3、其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形式4、记者的角色定位更加丰富5、对设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6、形象的画面报道,有价值、有特色——“屏幕意识”●“屏幕意识”(“画面意识”)——电视记者对电视屏幕变现出来的感觉、认知、思维的总和。

7、复杂的工作环节●前期:确定选题、整体构思、定向采访、画面拍摄●后期:文字写作、画面编辑、播音解说、混录合成8、集体工作的方式●对记者的要求:坚守好自己的位置、熟知他人的位置、有全局观念前期:记者、主持人、摄像、灯光、声音后期:编辑、制作人员、技术人员四、电视记者及其工作方式:1、电视记者:在电视机构中从事电视新闻素材收集工作的专业从业人员,是一个集体概念。

【包括:编导出镜记者摄像师录音师灯光师】编导:前后期全程策划。

决定素材采集范畴,把握节目的整体结构;决定应变方针;负责现场资料、尤其是理性素材的收集。

2、电视记者的工作方式:采摄合一制和采摄分离制采摄合一制的弊端:容易造成顾此失彼。

记者在现场为拍摄画面抢镜头而忽略了对采访的各种环节的考虑;采访中不能全力深入挖掘事实,报道的水平不高;记者难以进入画面,难以进行画面描述。

第二节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一、“ENG”方式——“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制作特点: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使用便携式摄像机)二、“EFG”方式——“电子现场制作方式或即时制作方式”【Electronic Feild Production 】制作特点:多机拍摄、同时编辑设备要求:3台及3台以上的摄像机能够简化节目制作工艺,现场性强三、“ESP”方式——“电子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优势:完善的照明设施、音响设施;设备要求:摄像机只能放在三脚架和云台上使用,通常是使用三台以上的设备。

课程标准广播电视采访

课程标准广播电视采访

课程标准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采访》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我系从2009年起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这个专业把《广播电视采访》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般性的简单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电视摄像》等基础课,本课程配合鲁东大学电视台实践工作共同完成。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含义及意义。

(2)了解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如何发现新闻。

(4)了解新闻媒体采访的基本知识。

(5)了解新闻写作的原则与要求。

(6)了解各种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有效手段进行采访前的资料准备、查询等工作。

(2)能够对人物进行采访活动。

(3)能够写出新闻稿件。

3.素质目标:(1)具备灵活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

(2)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

(3)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广播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目的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广播电视采访的技术手段以及多样化的表现符号和表现手段。

2.全面深刻理解广播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

第一节广播电视记者的工作及其分工职责【教学设计建议】本章为概论课内容,强调学生对于广播电视采访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对讲解,了解广播电视采访的特点。

【讲授内容】第一节广播电视采访的技术手段一、ENG和EFP素材采集和制作方式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即电子新闻采集,目前采用的多为日本索尼和松下以及JVC公司生产的摄录一体设备,便于携带,画质较好、磁带可以重复使用。

二、EFP(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即电子现场制作,这是以一套设备连结为一个拍摄和编辑系统进行现场拍摄和现场编辑的工作方式,由多台摄像机,一台视频切换器以及一台录像机构成。

三、SNG卫星新闻采访方式四、数字化新闻采集方式(DNG)DNG (Digital News Gathering),即数字化新闻采集,是指在前期拍摄中以数字技术录制声音和图像,在后期进行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的方式。

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大纲

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大纲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黑体三号)课程中文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英文名称: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 4课程学时数: 72授课对象:播音与主持专业2010 级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伦理道德与法规本课程的后续课程:高级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一、教学目的(黑体五号)《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教学课程。

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全面讲授采访的基础知识及技巧、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及规律,为学生打好从事各种新闻工作(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媒介经营管理等)都必须具备的新闻基本业务基础。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坚持“学生中心论”和人文主义精神,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训练、课后实践,教育学生如何准确快捷进行新闻采访、精确有力地写作新闻。

这种教学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故事中领悟新闻采访写作核心原理,使学生们在走进复杂的社会从事新闻报道前受到了严格的专业基础训练。

二、教学要求(黑体五号)熟悉“*******”,掌握“*******”,重点掌握“*******”熟悉新闻,掌握常用新闻评论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重点掌握如何运用新闻评论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概括和解决新闻评论问题;重点掌握新闻评论的具体写作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和较高的新闻评论工作者职业个人格修养。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黑体五号)主要内容:(宋体五号)第一章绪论:理解新闻第一节变化中的新闻特性第二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传播活动的起点和媒介产品生产的龙头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教学难点与重点: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明确在信息时代,新闻特性的变和不变,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和新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务处 2012年03月30日
专业领域: 新闻采编与制作
课程代码
: 0531029 课程名称: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性质: 专业课
所属系部: 新闻传播系
目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 (3)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设计 (4)
1.教学设计 (4)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5)
3.考核方法 (5)
4.教学环境 (5)
5.师资队伍 (5)
6.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5)
表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6)
四、实施建议 (9)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理论知识,熟悉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新闻采访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新闻现象的能力,进行简单的新闻题材的写作。

1.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含义及意义。

2.了解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如何发现新闻。

4.了解新闻媒采访的基本知识。

5.了解新闻写作的原则与要求。

6.了解各种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有效手段进行采访前的资料准备、查询等工作。

2.能够对人物进行采访活动。

3.能够写出新闻稿件。

3.素质目标
1.具备灵活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

2.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

3.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倡导项目教学法,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个人采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过程中关注学生解决实训项目等能力。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其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应对能力。

1. 教学设计
本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训两部分。

其中理论部分涉及到基础写作等课程,而学生实际新闻方面的知识甚少。

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必须有的放矢的编制教学计划。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在保持学科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重点放在采写方面。

对理论性质的内容尽量进行删减、压缩,突出采写方面的实训。

在实训方面则是放在课后学生对项目的采写上,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采访技巧和写作能力。

实训项目设计以若干具体活动为线索进行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内、校外基地等多种途径,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重点在学生的采写能力方面。

2.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该课程总学时36学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如表一所示。

3.考核方法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重视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采用平时成绩(20%)+实训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从而充分体现知识、素质、能力并重,完成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4.教学环境
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具有正规的多媒体教室,设备先进的实训教室,具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完全能满足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保障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该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通过上网,预习、复习相关知识,并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做好准备。

5.师资队伍
课程主讲教师具备“双师”资格,并有一线实践经验。

目前,该课程主讲教师共有4位,具有正高职称1位,副高职称1位,并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行业一线专家兼职教师多位,“双师”资格达到100%,完全能满足理论知识讲授、专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

6.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本课程教材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目前,相关专业教师和行业专业正在积极筹备从职业技能需求出发,并紧密结合后续专业课程需要的教材的编写工作,注重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

主教材
《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蒋怡杰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出版
参考书
1.《新闻采访与写作》许颖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年出版
2.《新闻写作》张骏德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年出版
表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6
7
8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
四、实施建议
根据高职高专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本课程在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外,学生必须在业余时间完成实训项目才能真正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知识。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理论与实训训练交替进行。

本课程建议在教学中采用任务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项目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以开放讨论式、分析讲评式、启发引导式等多种策略灵活运用。

学、练同步,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执笔人:张瑒审核人:
修订日期:2012年3月3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