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
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和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与外斗争之总和,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得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这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实践在其在起到的是媒介与验证的意义和作用。
正确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要注意:1.不能认为“事物的现象等于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等于理性认识”。
把感性认识与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与事物的本质完全等起来是错误的。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辨证关系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辨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的。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⑴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b.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知觉是各种感觉集合起来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整体形象。
△表象(印象)是大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再现或回忆。
c.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面性、片面性(局限性)⑵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a.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逻辑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断定。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导未知的逻辑反映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孤立存在。
c.理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
深刻性。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a.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a.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感性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它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a.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人的感性认识是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背景的思维。
它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不同人由于理性认识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b.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见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的结果,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坚持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及其外部关系和事物各方面的知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局限性是不深刻。
(2)理性认知: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总结和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本身的性质、总体性、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知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其特征是抽象性和间接性。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1.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反映的两个不同层次,也是认知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2.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联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2.在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这说明两者并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
(1)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2)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3)理性认识不仅基于感性认识,还基于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四)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在实践的基础上,尽可能获取丰富实用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2)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通过理性思维,对丰富的感性材料由表及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
(5)人的认知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觉和理性思维能力。
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1)指导作用;(2)解释作用;(3)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从广义上看,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
非理性因素可以激活、驱动和控制人的认知能力和活动。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
意义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认识论中反映普适认知活动的基本形态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这
是对人性认识历史发展历程的唯一总结,也是对普遍存在的人性认识活动规律的有效反射。
显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弘扬了客观事实认识观、客观自然认识观、物质主义、辩证法、反射论等唯物主义思想。
感性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及其内部规律的基础上的一种对客观现象的把握方式,它受到自身体力特性和外环境情况的直接影响,以及所认识的事物的材料形态为前提,借助直接反应作为认识手段,肤浅、完美且直接、简易,而且具有客观事实火焰带来的启发性和指导性,其认识活动相比较理性认识,认识的知识的真实性较低、范畴较窄,其结果产生的反映只能停留在浅显层面。
理性认识是以认识理想本原形态为前提,借助概念表达的手段进行的认识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是将抽象的思考整体和概念定义为主谓式的构造,并贯通事物之间的统一联系和共同发展,把抽象概念对应于同一范畴中的不同事物,实现对客观现象的把握和理解,从而达到一种精神层次上的反映效果,呈现出抽象思考中的深度、广度以及复杂性。
可以看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表达了客观认知活动在发展过
程中的联系,强调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以理性认识为目的的认识历程,弘扬了客观认知行为的统一性以及认识规律的可控性,为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性。
此外,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作为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也是提高认知效率的重要方法,具有较强的抗性和实践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系答: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由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其特点是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面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的特点是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相互依赖、又是相互渗透。
(1)、相互依赖: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相互渗透或包含:两者相互渗透,其统一基础是实践,割裂两者辨证关系,就会陷入唯理论和经验论(空穴来风、凭空幻想、捏造事实、歪曲历史、主观意识扩大化、不切实际、空想社会主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承)、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答: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在整个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前提。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
(焚书坑儒、四大发明、土地革命、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清末文字狱、十年文革、信息时代、改善民生、社会主义改造)三、上层建筑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答: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可以把它的内容归结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大类。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监狱、法院、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并体现政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换。
(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是统治阶级有意识的行动的产物,是随统治阶级的变化而变化的。
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是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的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这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实践在其中起到的是媒介与验证的意义和作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的形式:
判断
判断是借助于概念,对事物有所肯定或 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水果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推理从事物的联系中,合乎规律的由已有 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弈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 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 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
B、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C、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 D 、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 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受到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还受到人们的实践范围、立场 、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 制。因此,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 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 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
联系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辨证统一
(1)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本身就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 (3)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联系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相对性中包含有绝对的成分、颗粒 真理的绝对性要通过无数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来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 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 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 对性的统一。从主体对真理的认识和把握的程 度和过程来说,人类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由真 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对立的一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统一的一面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
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认识的发展过程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认识的发展过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您。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认识的发展过程(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1)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其一,直接性。
感性认识是依靠人的感官直接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的;其二,生动、具体性。
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其三,表面性、片面性。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片面现象的反映,这是其局限性。
?(2)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①间接性。
它是通过思维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的;②抽象性。
它是对大量感性材料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不是具体生动的;③深刻性。
它以事物的本质为反映内容,比感性认识深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这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来自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感性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做到。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这是因为,人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在思维着,并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背景,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不同人由于理性认识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这是因为,理性认识需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往往是交错进行的。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参考答案一
论述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又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00分)参考答案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这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二者关系的交融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针对一些人实践体会虽多,然而在把实践体会上升到理论高度,再从理论高度看问题、解决问题上的弱势。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再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参考答案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在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前提,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来源和思维方法;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前提,理性认识又指导、推动着感性识。
我们在学习中要正确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一、重视理性分析,树立正确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形象思维方法,不能把感性材料简单化、绝对化。
二、要重视感性材料与理论知识的相互联系,善于从感性材料中提炼出能够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知识。
三、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与技能,増强思维水平及能力,善于运用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四、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只有结合实际运用才能做到“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在解决问题中才能培养“实事求是” 和“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作风。
五、提高观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在学习工作中树立科学理论指导思想和实践观,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认识的辩证运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
一、认识的辩证运动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
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
在实践基础上,人类认识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质的区别,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实践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的。
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里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一,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
其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保障;其三,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自觉实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根本途径。
其四,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物质基础。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第一,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其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客体本身发展过程和客体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其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其三,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还要受到主体本身诸多条件的限制。
所以,一种真理的认识,往往要经历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达到。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作者:张家如来源:《考试·高考文科版》2007年第12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逻辑起点,是正确把握认识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关节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1. 把握一对概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的过程,又指反映的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按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程度、水平和发展过程来说,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不同质的阶段。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理解一对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统一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本质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
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对象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第二,两者反映的方式不同。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相互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的特点。
第三,两者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
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密切联系、辩证统一。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个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个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
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共有四点:第一点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点是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第三点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感性认识是由理性认识看到的本质。
第四点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是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的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近代哲学家康德提出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强调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联,以及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协作和配合的关系。
然而,有些人忽视了这种辩证关系,只偏执地强调一种,已经违背了康德所提倡的原则。
为了诠释这一原理,我们可以从有关认识论的理论分析入手,以及经典的比喻中获得灵感。
感性认识可以理解为具有直接、隐藏和实际意义的视觉,而理性认识则是以抽象、概括和
推测等方式形成的认知。
因此,它们之间可以彼此交融、碰撞和交互,为人们提供更广泛、更丰富的理解,更完善的思考模型。
如果你违背了这个原则,只是偏执地停留在感性认识
或理性认识,而忽略了另外一方,那么你就没有充分利用认知的两种看法,也就没有真正
理解一个问题的足够的深度而发生了错误的认识,这大大降低了思维的效率,并影响到人们的判断和行为。
康德的辩证认知关系原理既促进了人们认识论上的思考与发展,也是指导人们思维方式的
重要哲学原则。
如果你违反了这一原则,只顾偏执了一种观点而忽略另外一种,那么你就
无法根据事实充分理解问题,没有足够的分析性认识,傲慢自大、把握问题不到位,甚至
会产生片面和偏激的判断或行为,从而影响自身发展与世界观。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理解与认知逻辑,以便达到实现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
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只有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一面,而且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趁透,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
因此,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了,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商品价格---价值规律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有一则故事叫做“辩日远近”,讲孔子去东方讲学,遇到路旁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论什么,便走上前去看过究竟。
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接着说:“不对!应该是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反问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足有伞那么大,到了中午,却变成茶盘那样小,这不是近大远小的缘故吗?”另一个小孩理直气壮地答道:“早上的时候,天气凉飕飕的,中午却热得像在汤锅里,这不正合乎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对于两个小孩究竟谁是谁非,孔子也难于决断。
于是,两个小孩嘲笑孔子说:“谁说你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呢?”在这则故事中,小儿辩日、孔子难断的原因,说明了要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单凭直观的感性认识,应该重视理性认识,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
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主要表现在:(1)人的感觉是理解了的感觉。
人的感性认识与动物的被动感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感性总是渗透着理性的感生,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感觉。
人在感知某一具体事物时,大脑并非一张白纸,总是有以往的理性认识掺杂在其中,理性认识加强了感觉的明确清晰的程度,并且由于理解而使感觉更敏锐,更深刻。
(2)人的感觉必须通过概念,理论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纯粹的心理体验是不能作为认识传达给别人的。
(3)感性认识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进行,人总是用自己已有的逻辑只是去感知外部对象的。
如看到玫瑰花是红的,黑白是黑的,实际上,人们头脑中早已有了红的,黑的等理性认识了。
理性认识中有渗透着感性认识因素,主要表现在:(1)理性认识不仅易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要以语言、文字、图像及通信手段等感性形式来传递和表达。
越是抽象的理论,越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传递和表达。
(2)对理性思维的深刻理解,往往要借助于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获得。
正因为如此,对同一理论的理解,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往往比青年人理解得更深刻。
4 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因为想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只存在于各种现象之中,只有积累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从而为人脑提供材料,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占有丰富的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前提条件。
“扣盘扪烛”说从前,有个生来就双目失明的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太阳。
他很想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便去向明眼人打听。
别人拿来一只铜盘,告诉他:“太阳的样子就像这个铜盘,是圆圆的”。
瞎子接过铜盘敲了敲,听到发出响亮的声音,便满意地走了。
过了几天,瞎子听到当当的钟声,以为这就是太阳了。
旁人对他说:“不对,太阳是会发出亮光的,就像点燃的蜡烛一样。
”于是瞎子又找到一根蜡烛摸了摸,记住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偶然碰到一根竹萧,不禁高兴地叫到:“啊哟!我摸到了太阳。
”这则故事中,瞎子想从感性认识开始认识事物,这在方向上是对的。
但他不了解感性认识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一味依赖于自己的感觉,而忽视大脑这个思维器官的作用,对听来的、摸到的片面感性材料一概不作分析,结果闹出把钟声、竹萧当作太阳的笑话。
第二,应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逻辑加工,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可靠途径。
掌握了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要进行自觉能动的选择。
毛泽东指出:“要完全地反映真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经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否则,即使拥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也未必能上升飞跃到理性认识阶段。
伯乐、九方皋相马的哲学启示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编写的《淮南子•道应训》中有这样的记述 : 秦穆公对伯乐说 :" 年纪很大了 ,你同族的子弟中有可以派他们去相马的人吗 ?" 伯乐回答说 :" 一般的好马 , 可以凭外貌骨架来识别他。
若是识别天下难得的千里马 , 就得注意他身上若隐若现的神韵 , 甚至抛开他的形体不顾。
像这种马 ,超凡绝世 , 奔驰如飞 ,不留足迹。
我的孩子们 ,都是下等材料 ,可以告诉他们哪种外形的是一般的好马 ,但不能传授他们相千里马的本领。
我有一位一起打过柴的朋友九方皋 , 这个人在相马本领方面 ,不在我之下。
让我引见给君王吧。
"穆公接见了九方皋 ,派他出外寻求千里马 ,三个月以后九方皋回来禀报说 :" 我已经相中了一匹千里马 , 在沙丘。
" 穆公问 :" 是怎样的马呢 ?" 九方皋说 :" 雄的 , 黄色。
" 穆公派人前往沙丘提取 , 却是匹纯黑的雌马。
穆公很不高兴 , 叫来伯乐责备说 :" 败兴的很 ,你引见的那个求马人 ! 连毛色、雌雄都分不清楚 , 又能识别什么千里马 !" 伯乐听了深深叹了一口气 , 说 :" 竟然到了这样神秘的地步 ? 这正说明他为什么本领高出我千万倍 , 神妙的无法估量啊。
像九方皋观察到的 ,是马的天赋灵性。
他正是看到了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 ,考察到马的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 , 他看的是应该看的 , 而不去管不必看的。
像他这种相马的经验 ,比千里马还贵重呢。
" 马赶回以后果然是匹千里马。
所以《老子》说 :" 最直的好像是弯的 , 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
"这段记述中 , 九方皋相千里马的高明之处是 : 看到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 ,考察到马的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 ,看的是应该看的 ,而不去管不必看的。
这告诉我们这样的哲学道理 :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 ,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抓住事物的本质 , 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 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相千里马 : 毛色、雌雄等外形特征是 " 粗 "“伪”“表”, 是现象 ,是事物的次要方面 ; 马的天赋灵性神韵是 " 精 "" 真 "" 里 ", 是本质 , 是事物的主要方面 ; 看到了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 , 考察到马的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
这正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 抓住了事物的主要方面。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 这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的过程 ,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 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 , 又要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 , 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它要求 : 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 坚持一分为二 ; 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 坚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伯乐、九方呆相马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 他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 , 它是人们认识世界 , 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 ,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 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 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
" 送人一鱼饱食三餐 ,授人一渔终身受益 ", 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 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 ,做好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