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审定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数下册教材解读
黄丰完小周光华
(一)首先,我们来看本册教材编写的具体内容。(见教材目录)
(二)和实验教材相比,新教材作了如下调整:
◇新增观察物体,由原习题新编,增加从看到的平面图形(形状图)还原几何组合体的逆向活动。
◇将原图形的变换中,平移和旋转分开进行编排,本册安排的是图形的旋转。
◇统计不再安排众数、中位数的认识,本册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合并进行编排。
◇原实践活动粉刷围墙调整为探索图形。
(三)下面分单元给老师们介绍每单元的具体编排情况。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一、教学内容
●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给出一个方向
●给出三个方向
二、教材分析
例1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方面,通过动手操作实现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可以摆出不同的几何组合体。同时,在增加小正方体数量的摆法中,进一步体会并发现其中的规律,也就是保证从正面看有3个小正方形,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作铺垫。
例2是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有了例1的活动经验,这里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尝试方法。如,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摆,再根据其他两个方向进行调整;也可以借助表象直接尝试摆出一个立体图形,再验证和调整。通过交流体会最终的摆法都是一样的。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一、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
◆2、5和3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
二、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内容)
(1)用百数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经历对整数特征探究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发现规律,理解概念。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明确
1.概念的条件(前提),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大于0的自然数。
2.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依存性),它们不能单独存在。
3.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以及几倍的概念可以在学习例2、例3后再进行辨析。
(2)新增了研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纯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对整数特征探索的过程,特别是合情推理的探索过程,渗透研究数学的科学方法。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正)方体的认识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要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第2部分是表面积的教学。
第三部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为此,体积的概念的编排分三个步骤:故事(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试验(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的实验)、比较(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所占空间的大小)。从而揭示出体积的概念。
2、通过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引出体积单位的学习,体会必要性。体积单位的教学分三个层次:一是必要性(由前面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学习经验,进行类推,体会必要性);二是体积单位的定义;三是实际大小观念的建立(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观念)
3、例6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编排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材新编了“探索图形”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七巧板)。引导学生从简单图形入手,进行探索,体会化繁为简的思想。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和后面“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分数的起始。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一、教学内容
◆旋转的特点
◆画旋转图形
二、教材分析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一是,特征的认识。例1为线段的旋转(钟面指针的运动);例2为图形的旋转(三角尺)。二是,特征的应用,例3利用特征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教材分三部分:同分母、异分母、混合运算。教材编排:在同一例题中同时展开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
学生已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里重点要让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理解算理,进而总结一般算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教材重点突出转化思想。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时要重视数形结合。尤其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更应通过数形结合,将分的份数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的图形,转化为份数相同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这样,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避免机械、单纯的记忆法则的弊端。
❖喝牛奶问题
❖理解题意
❖几何直观
新增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喝牛奶问题”(见图6)。这一问题涉及分数比较抽象,常作为数学爱好者研究的智力题。这里不仅关注生活实际,更重要的是渗透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策略。
“打电话”采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内容没有变化。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单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材分析
根据《标准(2011)》的要求,小学阶段不再学习众数和平均数的知识。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因此,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学习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如,单式折线统计图是通过条形统计图导入,在对比中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安排,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
解决“找次品”问题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由于前后步骤之间的层层套迭关系,表述起来也显得繁琐。因此教材从例题到习题,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用符号、文字,直观、简洁地表示思维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数学地表达,有意识地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当然,在表示思路时,可以是例题中的直观图,可以是流程图,还可以树形直观图等。不管学生使用哪种表示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