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精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机理

2012-02-18 23:09:56| 分类:高中生物(新人教|字号订阅

一、递质的类型

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

二、递质的作用对象

兴奋和抑制的对象不一定,如果该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则作用对象是神经细胞,若是存在于神经末梢,则作用对象是肌肉细胞。

三、递质的作用机理:

1.兴奋性递质作用机理:

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这些兴奋性化学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提高膜对Na十、K十、CI-,特别是 Na十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传到整个突触后神经元。

2.抑制性递质作用机理:

同样是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但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是抑制性递质。此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如由-70毫伏增加到-75毫伏)、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也约10毫秒。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如上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静息电位加强,下一个神经元更难以产生兴奋,即使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

抑制性递质

英文:inhibitory neurotransmitter

抑制性突触的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γ- 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但是,有如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是兴奋性递质和在心脏的迷走神经末端是抑制性递质那样,化学递质是兴奋性还是抑制性,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所作用的突触下膜的离子通透性和细胞内的离子浓度(主要是氯离子)。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