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第三章

合集下载

国网考试之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章复习题---5页

国网考试之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章复习题---5页

第三章复习题一、选择题1、环网潮流的经济分布是按照线路的()进行分配。

A.电阻 B.电抗 C.电纳 D.阻抗2、两端电源电网初步潮流分析的目的是求()。

A.有功分点 B.无功分点 C.电压损耗 D.功率损耗3、线路首末端电压的相量差是()。

A.电压偏移B.电压损耗C.电压降落D.电压调整4、线损率是指()。

A.线路功率损耗与始端输入功率之比B.线路功率损耗与末端输出功率之比C.线路电能损耗与始端输入电能之比D.线路电能损耗与末端输出电能之比5、电压损耗是指线路( )。

A.始末两端电压数值差B.端部母线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数值差C.末端空载电压与负载电压数值差D.始末两端电压相量差6、高压输电线路空载运行时,末端电压比首端电压()。

A.低 B. 高 C. 相同 D. 不一定7、环形网络中自然功率的分布规律是()。

A.与支路电阻成反比B.与支路电抗成反比C.与支路阻抗成反比D.与支路电纳成反比8、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目的之一是( )。

A. 检查系统的频率是否满足电能质量要求B. 检查是否出现大气过电压C. 检查系统的稳定性D. 检查各节点的电压是否满足电能质量要求9、电力系统分析中,公式△,U为线电压,功率指:( )。

A. 一相功率B. 两相功率C. 三相功率D. 一、两相都可10、在电阻上产生有功损耗时流过的功率( )A.只能是有功B.只能是无功C.不能是无功D.既可是有功也可以是无功11、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时某物理量的单位为Mvar,则该量是( )。

A. 有功功率B. 无功功率C. 视在功率D. 有功电量12、闭式网手算潮流时,解网点应在( )。

A. 任意节点B. 无功分点C. 有功分点D. 非功率分点二、判断题1、线路首端的电压一定高于末端的电压。

( )2、对于任何电压等级的电力网,提高运行电压水平,都有助于降低网损。

()3、.电网中无功功率都是从电压高的节点流向电压低的节点。

()三、填空题1、某线路首端电压和末端电压分别为10.5kV和10.2kV,线路上的电压损耗百分数为______________,首端电压偏移百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高等电力网络分析.总结

高等电力网络分析.总结

(华东)CIIFNA UNIVERSITY OF 卩ETROLEUM高等电力网络分析姓名:学号:14-1班班级:信控研专业:电气工程2014年12月20日目录第一章EMS系统和DMS系统概述 (2)1.1 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系统. (2)1.1.1 简介 (2)1.1.2 系统结构 (3)1.1.3 功能介绍 (3)1.2 DMS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 系统 (6)1.3 DMS与EMS的相同点 (7)1.4 DMS和EMS的不同点 (7)第二章网络分析中常用的关联矩阵 (7)2.1 节-支关联矩阵原理 (7)2.2 实现案例 (9)第三章网络变换、化简和等值 (13)3.1 电力系统外部网络的静态等值 (13)3.1.1 Ward 静态等值 (13)3.1.2 REI 等值 (15)3.2 诺顿等值、戴维南等值及其推广 (15)3.2.1 单端口诺顿等值和戴维南等值 (15)3.2.2 多端口诺顿等值与戴维南等值 (16)3.2.3 IEEE 30 母线系统的戴维南等值 (18)3.2.4 IEEE 30 母线系统网络变化时等值参数的修正 (22)第四章中枢点电压的控制 (25)4.1 中枢点电压的调压方法 (25)4.2 利用变压器调压 (26)第五章总结与建议 (27)第一章EMS 系统和DMS 系统概述1.1 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系统EMS(E nergy Man ageme nt System)系统,即电能管理系统。

EMS 是按用户的 需求,遵循配电系统的标准规范而二次开发的一套具有专业性强、 自动化程度高、 易使用、高性能、高可靠等特点的适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的电能管理系统。

通过遥 测和遥控可以合理调配负荷,实现优化运行,有效节约电能,并有高峰与低谷用 电记录,从而为能源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

电力系统教学 3 简单电力网络潮流的分析与计算

电力系统教学 3 简单电力网络潮流的分析与计算

L1
1 S~ 1
L2
T
2
~ S2
整P理2 课件jQ2
RL1 j BL1
2
jX L1 j BL1 2
1 j QyL2 2 ~ S1
j QyL1 2
等值负荷
RL2 j BL2
2
jX L2 j BL2 2
RL1
j BL1 2
由于母线电压在额定电 压附近,因此,线路对 地电容所消耗的功率近
似固定
RL1
S~1 U1
1
则:首端电压为
Y 2
U1 U2
3IZZ U 2
3(
S
' 2
)* Z
3U 2
电压降落 纵分量
U 2
( P2'
j
Q
' 2
)* ( R
U2
jX )
(U 2
P2' R
Q
' 2
X
U2
)
j ( P2' X
Q
' 2
R
)
U2
(U 2 U ) j ( U )
即: U1 (U2U)2(U)2
Sy1
Y2)*U12
1 2
(G
jB)U12
1 2
GU12
j
1 2
BU12
Py1 jQy1
整理课件
无功功率损耗为负 值,意味着发出无
功功率
III.电力线路中的功率损耗计算
流出线路阻抗支路功率
S2' S2 Sy2 流入线路阻抗支路功率
S1' S2' SZ
流入线路的功率
110/10.5
整理课件

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章优秀课件

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章优秀课件

Z
.
U
2
~
S
' 2
.
U2
*
Z
.
U
2
P Q ' j '
2
2
U2
R
jX
U P UQ P U Q
2
' R
2 2
' 2
X
j
' X
'
R
2
2
2
U U U.
.
jU d U (3-6)
2
2
2
纵分量
横分量
电压降落
其中 又有
P Q U
' R
2
' 2
X
P UUQ U
2
' X
2
2
' R 2
1
' 1
则电力线路始端的功率为
S S S P Q P Q ~ 1
~
'
1
~y1
' j
1
1'
j
y1
y1
P P Q Q P Q
'
1
y1 j
'
1
y1
j
1
1
2. 电力线路的电压降落
.
.
如图3-1,设末端相电压为 U 2 U 2ej0,则线路首端相
电压为
.
U1
.
U
2
.
I' 2
预备知识
单相功率的计算 S U I* U Ue j I Ie j
S U I e j( ) U I e j U I cos jU I sin

第三章电力系统潮流分析与计算(电力网络方程和网络矩阵)

第三章电力系统潮流分析与计算(电力网络方程和网络矩阵)

(5)
3
4
6
§2 如何建立网络方程? 一、电力网络的数学抽象
发电机
串联元件
负荷 并联元件
网络: 网络元件 联结
网络元件特性约束(考虑无源线性元件):
U&b = ZbIb &
元件特性约束与元件联结关系无关
7
网络拓扑约束
把元件抽象成支路,研究支路之间的联结关系。
Kirchhoft定律
KCL ik = 0
回路电压列向量
E1 = Z1I1
回路阻抗矩阵
回路电流列向量
独立方程个数l=b-n,l:回路数,b:支路数,n:
节点数(树支数)
回路方程:由Zl反映El和 Il 间关系
Zl ≠ Zn
14
五、两种网络方程的比较
节点方程
方程个数 状态变量
n(少)
Un(直接)
选向问题

适应网络变化

回路方程
b-n(多)
3、如何形成节点导纳矩阵?(重要!计算机对矩阵兴趣) 4、节点导纳矩阵有何物理意义和性质? 5、如何形成节点阻抗矩阵?(重要!计算机对矩阵兴趣) 6、节点阻抗矩阵有何物理意义和性质?
2
§1 如何从原始接线到计算模型? 变电站 (计算机拓扑(Topology)分析)原始模型
电网
厂站(Station)拓扑分析
I1=U1y10 (U1 U2 )y12 (U1 U3)y13 I2 =U2y30 (U2 U1)y12 (U2 U3 )y23 I3 =U3y30 (U3 U1)y13 (U3 U2 )y32 y12
U1
y y 13
U3 23
I1
y10 I3
y30 I 2

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章-新

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章-新

是已知的,每个节点
•3.2 功率方程
•变量的分类: ① 不可控变量(扰动变量):PLi,QLi――由用户决定,无
法由电力系统控制; • ② 控制变量:PGi,QGi――由电力系统控制; ③ 状态变量:Ui,δi――受控制变量控制;其中Ui 主要受 ④ QGi 控制,δi 主要受PGi 控制。 • ☆ 若电力系统有n个节点,则对应共有6n个变量,其中不可 • 控变量、控制变量、状态变量各2n个; • ☆ 每个节点必须已知或给定其中的4个变量,才能求解功率 • 方程。

待求的是等值电源无功功率 QGi和节点电压相位角 δi 。
•3.2 功率方程
•选择:通常可以将有一定无功储备的发电厂母线和有一定无

功电源的变电所母线看作PV节点。
•3、平衡节点:
• 特点:进行潮流计算时通常只设一个平衡节点。给定平衡节

点的是等值负荷功率PLs 、QLs和节点电压的幅值Us 和

•⑦ 计算平衡节点功率和线路功率。
•3.3 潮流分布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潮流计算流程 图(极坐标)
•3.3 潮流分布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三、PQ分解法潮流计算:

也称牛顿-拉夫逊法快速解耦法潮流计算
•1、问题的提出:牛顿-拉夫逊法分析
•(1) 雅可比矩阵 J 不对称;
•(2) J 是变化的,每一步都要重新计算,重新分析;

• ⑤ 利用x (1) 重新计算∆f (1)和雅可比矩阵J (1),进而得到∆x (1)

• 如此反复迭代:
;直至解出精确解或
• 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解。
•3.3 潮流分布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二、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迭代求解非线性功率方程

电路分析基础课件第3章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

电路分析基础课件第3章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

线性网络的等效分析方法
线性网络的等效分析方法主要包括: 节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戴维南定 理、诺顿定理等。
网孔电流法是通过求解网孔电流来分 析电路的方法,适用于具有多个网孔 和多个支路的复杂电路。
节点电压法是通过求解节点电压来分 析电路的方法,适用于具有多个独立 节点和多个支路的复杂电路。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都是将复杂电 路等效为简单电路的方法,通过应用 这些定理,可以简化电路的计算和分 析过程。
稳定性判据
通过计算网络的极点和零点来判断网络的稳定性 。
3
不稳定性的处理
通过引入反馈或改变网络结构来改善网络的稳定 性。
05
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
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步骤
01
02
03
04
建立电路模型
根据实际电路,抽象出电路元 件和电路结构,建立电路模型

列出电路方程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出线性 网络的节点电压方程和回路电
表示。
线性方程
描述电路元件电压和电流关系的数 学方程,其形式为y=kx+b,其中 k为斜率,b为截距。
线性元件
其电压和电流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 表示的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 等。
线性网络的基本元件
01
02
03
电阻元件
表示为欧姆定律,即电压 与电流成正比,其阻值是 常数。
电容元件
表示为电容的定义,即电 压与电荷成正比,其容抗 是常数。
03
线性网络的系统分析
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相互作 用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具有特定
功能和特性。
在电路中,系统通常由电阻、电 容、电感等元件组成,用于实现
某种特定的功能。

第三章 简电力网络的计算和分析新

第三章 简电力网络的计算和分析新

第三章 简单电力网络的计算和分析本章阐述的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状况的分析和计算,重点在电压、电流、功率的分布,即潮流分布(power flow ,load flow ),我们关心的主要是节点电压,支路功率。

第一节 电力线路运行状况的分析与计算电流或功率从电源向负荷沿电力网流动时,在电力网元件上将产生功率损耗和电压降落。

要了解整个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必然要进行电力网元件上的功率损耗和电压降落的计算。

一、 电力线路运行状况的计算1、电力线路上的功率损耗和电压降落也可运用欧姆定律等,但需要复数运算,手算时尽量避免复数运算。

电力线路的π型等值电路如图3-1所示,若已知线路参数和末端电压2U •、功率2S •,求始端的电压1U •和功率1S •。

因为这种电路较简单,可以运用基本的电路关系式写出有关的计算公式。

(以单相电路分析,结果推广到三相,采用复功率的计算式)图3-1中,设末端电压(相电压)0220U U •=∠,末端功率(单相功率)222S P jQ •=+,则末端导纳支路的功率损耗2y S •∆为22222()()222yY G B S U U U j *••*∆==-2222221122y y GU jBU P j Q =-=∆-∆ (3-1) 阻抗支路末端的功率2S •'为 2222222()()y y y S S S P jQ P j Q •••'=+∆=++∆-∆222222()()y y P j P j Q Q P jQ ''=+∆+-∆=+ 阻抗支路中损耗的功率Z S •∆为222222222()()Z S P Q S Z R jX U U ••'''+∆==+ 222222222222Z Z P Q P Q R j X P j Q U U ''''++=+=∆+∆ (3-2) 阻抗支路始端的功率1S •'为1222()()Z Z Z S S S P jQ P j Q •••''''=+∆=++∆+∆2211()()Z Z P j P j Q Q P jQ ''''=+∆++∆=+始端导纳支路的功率yl S •∆为2111()()222ylY G BS U U U j *••*∆==-2211111122y y GU jBU P j Q =-=∆-∆ (3-3) 始端功率1S •,为1111()()yl yl yl S S S P jQ P j Q •••'''=+∆=++∆-∆1111()()yl yl P j P j Q Q P jQ ''=+∆+-∆=+这就是电力线路功率计算的全部内容。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课程-电力网络分析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课程-电力网络分析
第三章 多口网络
华北电力大学 电力市场研究所 王雁凌 Yanling.wang@
内容: 内容:
第一节 非含源多口网络的常见矩阵表示法 第二节 含源多口网络表示方法 第三节 多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Matrix) 第六节 不定导纳矩阵(Indefinite Admittance Matrix) 不定导纳矩阵(
∑y
j =1
n
y1 + y 2 + L L + y n
j
(2)目的:消去网络中的无可达结点 (3)应用 p116 例3-3-1(自己看)
不定导纳矩阵( 第六节 不定导纳矩阵(Indefinite Admittance Matrix) )
一.不定导纳矩阵及其性质 1. 用途 用于不同网络的联接和同一网络的变换。 Yi U n = J Yi(n×n) 2. 定义
'
U1 U2 I = T− I 1 2 U1 I1 I = HU 2 2
U2 ' U 1 − I = T I 2 1
U I1 ' 1 U = H I 2 2
二.非含源多口网络常见矩阵表示法
1、双口网络和多口网络的Y Z阵区别仅在于端口数目的不同 p98式3-1-1 p100式3-1-2 2、双口网络中参数的下标:1——输入端口;2——输出端口 n端口网络中: 1——一类端口;2——二类端口 一类端口:电流作为激励的端口 二类端口:电压作为激励的端口 混合参数1阵:p103 (Hybrid1 Matrix) 混合参数2阵:p103 (Hybrid2 Matrix)
4. 开路抑制(端子的删减)( 开路抑制(端子的删减)( )(Suppression) ) (1)可及结点、半可及结点及不可及结点 p137 (2)开路抑制 p137

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章答案

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章答案

3 简单电力系统潮流计算3. 1 思考题、习题1)电力线路阻抗中的功率损耗表达式是什么?电力线路始、末端的电容功率表达式是什么?上述表达式均是以单相形式推导的,是否适合于三相形式?为什么?2)电力线路阻抗中电压降落的纵分量和横分量的表达式是什么?其电压降落的计算公式是以相电压推导的,是否适合于线电压?为什么?3)什么叫电压降落、电压损耗、电压偏移、电压调整及输电效率?4)什么叫运算功率?什么叫运算负荷?一个变电所的运算负荷如何计算?5)对简单开式网络、变电所较多的开式网络和环形网络潮流计算的内容及步骤是什么?6)变压器在额定状况下,其功率损耗的简单表达式是什么?7)求环形网络中功率分布的力矩法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力矩法求出的功率分布是否考虑了网络中的功率损耗和电压降落?8)力矩法计算公式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简化?如何简化?9)为什么要对电力网络的潮流进行调整控制?调整控制潮流的手段主要有哪些?10)欲改变电力网络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布,分别需要调整网络的什么参数?11)超高压远距离交流输电的作用和特点分别是什么?12)什么是传播常数、衰减常数、相位常数、波阻抗、波长、相位速度?13)什么是自然功率?当远距离交流输电线路输送自然功率时,会有什么有趣的现象?14)何为半波长电力线路、全波长电力线路?半波长电力线路的运行会有什么缺点?15)怎样提高远距离交流输电线路的功率极限,改善其运行特性?原理是什么?16)110kV 双回架空线路,长度为150kM,导线型号为LGJ-120,导线计算外径为15.2mm,三相导线几何平均距离为5m。

已知电力线路末端负荷为30+j15MVA,末端电压为106kV,求始端电压、功率,并作出电压向量图。

17)220kV 单回架空线路,长度为200kM,导线型号为LGJ-300,导线计算外径为24.2mm,三相导线几何平均距离为7.5m。

已知电力线路始端输入功率为120+j50MVA,始端电压为240kV,求末端电压、功率,并作出电压向量图。

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章

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章

L-2
d
SLD
d'
A
c'
j B'2/2
R'2+ j X'2 j B'2/2
3-3 闭式网络的电压和功率分布
1、两端供电网络的功率分布 (1) 不计功率损耗的功率初分布
A
1
Z

Z

Z

A
2
I SI , I
III S III , I
II S II , I
1 S1 , I
2 S2 , I
U ( R jX ) I ( R jX ) I U 1 2 2 1
参考向量,已知 I , cos , AB 就是电压降 若以 U 2 2 2 向量 I2 ( R jX ) 平行和垂直的两个向量 把之分解为与 U 2 AD 和 BD
AD U 2 RI2 cos 2 XI2 sin 2 BD U 2 XI2 cos 2 RI2 sin 2
R3+ jX3
d S3 Sd
S1
j B1/2
Sb
S d , S L 3 S3
Sc
" S3 " ( ) 2 ( R3 jX 3 ), S3' S3 S L 3 UN " S2 ' " ( ) 2 ( R2 jX 2 ), S 2 S2 S L 2 UN
" ' S2 Sc S3 , S L 2
功率分点:功率由两 个方向流入的节点。 有功分点和无功分点 可能出现在不同节点。
A
1
Z
S I
, .

Z

第三章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_电力系统分析

第三章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_电力系统分析

的星网
Y1 n (1 ) Y2n ( i 1 ) Y in ( n 1 ) Y nn
对于 阶的网络方程,作 完 次消元后方程组的 系数矩阵将变为上三角矩 阵,即
Y
( n 1 )
Y11
Y12 Y 22
(1 )
例3-2
3-1 节点导纳矩阵
3.1.4 支路间存在互感时的节点导纳矩阵
在必须考虑支路间的互感时,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一种消去 互感的等值电路来代替原来的互感线路组,然后就像无互感 的网络一样计算节点导纳矩阵的元素。
(a) 图 互感支路及其等值电路
(b)
3-1 节点导纳矩阵
q s 假定两条支路分别接于节点p 、 之间和节点r 、 之间,支路 的自阻抗分别为 z pq 和 z rs ,支路间的互阻抗为 z m ,并以小黑点 表示互感的同名端见图(a)。这两条支路的电压方程可用矩 阵表示如下
U p U q z pq z U r U s m
z m I pq z rs I rs
(3-9)
或者写成
I pq y pq I rs y m y m U p U q y rs U r U s
ik
例3-1
3-1 节点导纳矩阵
3.1.3 节点导纳矩阵的修改
假定在接线改变前导纳矩阵元素为 Y ij( 0 ),接线改变以后 应修改为 Y Y Y 。 (1)从网络的原节点引出一条导纳为的支路,同时增加 一个节点见图(a)。
ij (0) ij ij
(a)
(b)
3-1 节点导纳矩阵
由于节点数加1,导纳矩阵将增加一行一列。新增的对角元素 Y kk y ik 。新增的非对角元素中,只有Y ik Y ki y ik ,其余的 元素都为零。 矩阵的原有部分,只有节点i 的自导纳增加 Y ii y ik 。

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章(3)

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章(3)

等式约束条件亦可 用直角坐标形式的 潮流方程表示
简化表示为 :
g (u, x ) = 0
最优潮流考虑的内容包括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及电能质量 安全性及电能质量,另外可调控制变量本身也有 安全性及电能质量 一定的容许调节范围,为此在计算中要对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以及通过潮流计算才能得到的其它 控制变量 通过潮流计算才能得到的其它 量的取值加以限制。这就产生了大量的不等式约束条件,一般要考虑的不等式约束有: (1)有功电源出力 有功电源出力的上下限约束;(机组能力) 有功电源出力 (2)可调无功电源出力 无功电源出力的上下限约束; (设备条件) 无功电源出力 (3)带负荷调压变压器变比 带负荷调压变压器变比的调整范围约束;(设备条件) 带负荷调压变压器变比 (4)节点电压模值 节点电压模值的上下限约束;(电能质量) 节点电压模值 (5)输电线路或变压器 输电线路或变压器等元件中通过的最大电流或视在功率约束等。(容量) 输电线路或变压器
f = f (u, x )
3.最优潮流的约束条件 最优潮流是经过优化的潮流,为此必须满足基本潮流方程,称作最优潮流问 题的等式约束条件
PGi − PLi − U i ∑ U j ( Gij cos θ ij + Bij sin θij ) = 0 j∈i ( i = 1, 2 ,L ,n ) QGi − QLi − U i ∑ U j ( Gij sin θij − Bij cos θij ) = 0 j∈i
对罚函数法的简单解释就是:当不等式约束满足时,对应惩罚项有wi(k)=0 ; 当某个不等式约束不能满足,就将产生相应的惩罚项wi(k)(不等于零) ,而且越 界量越大,惩罚项wi(k)的数值也越大,从而使目标函数(现在是函数F)额外 地增大,这就相当于对约束条件未能满足的一种惩罚。当罚因子足够大时,惩 罚项在惩罚函数中所占比重也大,优化过程只有使惩罚项逐步趋于零时,才能 使惩罚函数达到最小值,这就迫使原来越界的变量或函数向其约束限值靠近或 回到原来规定的限值之内。

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章-新

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章-新

Z12=U2=2 1U1=2.5 , Z13=U3=U2=2.5 Z 22=U I2 2=U 2=5//(10+5)=3.75 (I1=0,I2=1,I3=0)
Z 23=U 3=U 2=3.75
2.5
3.75
5
Z 3 3 = U I 3 3= U 3 = 2 .2 5 + 5 //( 1 0 + 5 )= 5( I 1 = 0 ,I 2 = 0 ,I 3 = 1 )
y30=j0.25
3
1:1.05 j0.25
j0.25
j0.25
j0.25
3
3.1 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
解:仅需要修改三个元素Y11、Y44、Y14:
Δ Y 1 1 = ( k 1 2 - k 1 2 ) y T = ( 1 . 0 1 3 2 - 1 . 0 1 5 2 ) ( - j 6 6 . 6 7 ) = - j 2 . 3 7 , Δ Y 4 4 = 0 Δ Y 1 4 = Δ Y 4 1 = ( k 1 -k 1 ) y T = ( 1 . 1 0 5 - 1 . 1 0 3 ) ( - j 6 6 .6 7 ) = j 1 .2 3
Y 4 4= Y 4 4+ Δ Y 4 4= -j6 6 .6 7
1.45-j69.35 -0.83+j3.11 -0.62+j3.90 j64.72
Y=-0.83+j3.11 1.58-j5.50 -0.75+j2.64
0
-0.62+j3.90 -0.75+j2.64 1.38-j6.29 0
其余互导纳元素均为0 自导纳元素:Y 1 1 = ( y 1 0 + y 1 0 + y 1 0 ) + y 1 2 + y 1 3 + y 1 4 = 1 . 4 5 - j 6 6 . 9 8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第三章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第三章

R
X
如单位长度电阻相同:S LD
n
S Li
i
i1
2) 功率分点—某一节点功率,有两侧电源供给,标记
有功与无功功率分点可能不在同一点上
3) 两端网络从功率点分开,按开式网计算功率损耗及电压降
4) 求功耗时,功率分点电压未知,近似以UN代
3 U N IˆL2 S L2
S 1
S L1 Zˆ 1 S L1 Zˆ 2 Zˆ
e U 3 j30 N
e Uˆ Uˆ 3 j30
a
a '

S L1 Zˆ 1 S L1 Zˆ 2 Zˆ
U N
Uˆ a Uˆ a' Zˆ
2
S Li
Zˆ i
i1

U N
Uˆ a Uˆ a' Zˆ
RⅡ + jXⅡ
Lb
RⅠ+ jXⅠ
a
La
11
c 11
b1 1
BⅢ 2
2 BⅢ
2 BⅡ 2 BⅡ
2 BⅠ 2 BⅠ
d S RⅢ+ jX Ⅲ Lc
S RⅡ + jXⅡ Lb
RⅠ+ jXⅠ
a S La
合并简化
1 2
B

1 2
Bc
c
b
1 2
Bb
1 BⅠ 2
1、已知Ua时(精确计算)
第一步 末端导纳消耗功率:
2
II段
S II
Sb UN
RII
j XII
S C S b S 'C S II
III段
2
S III
SC UN
RIII

电力系统分析第3章 简单电力网络的计算和分析

电力系统分析第3章 简单电力网络的计算和分析

25
对发电厂的变压器,则应有
由式(3-27)、(3-28)、(3-27a)可见,额定条件下运行时, 变压器电抗中损耗的无功功率就等于以标么值表示的短路 电压乘以额定功率;电纳中损耗约无功功率则等于以标么 值表示的空载电流乘以额定功率。计算电阻和电导中损耗 26 的有功功率时,要注意制造厂提供的单位(kW)与电力系统 计其中常取的单位(MW)之间的换算。
2.节点注入功率、运算负荷和运算功率 求得变压器中的功率损耗后,可将变电所负荷侧的 负荷功率P2、Q2与按式(3-25)、(3-26)求得的功率损耗 相加,得直接联接在变电所电源侧母线上的等值负荷功 率P1、Q1;或从发电厂电源侧的电源功率P1、Q1中减去按 式(3-25a)、(3-26)求得的功率损耗,得直接联接在发 电厂负荷侧母线上的等值电源功率P2、Q2。 等值电源功率,在运用计算机计算并将发电厂负荷 侧母线看作为一个节点时,又称该节点的注入功率,即 电源向网络注入的功率,而与之相对应的电流则称注入 电流。注入功率或注入电流总以流入网络为正。从而, 等值负荷功率,即负荷从网络吸取的功率,就可看作为 具有负值的变电所(电源侧母线)节点注入功率。 27
第三章 :简单电力网络的 计算和分析概念
本章阐述的都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状况的 分析和计算,重点在电压、电流、功率的分 布,即潮流分布。侧重于物理现象的分析和 简单网络潮流分布的手算方法和控制。主要 阐述两个问题:电力线路和变压器运行状况 的计算和分析;简单电力网的潮流分布和控 制。
1
本章主要内容
2
12
上式虽较严格,却因计算工作量太大而不实用。工程实践 中,特别是进行规划设计时,往往用根据统计资料制定的 经验公式或曲线计算电能损耗。 对不同行业,可从有关手册中查得它们的最大负荷利 用小时数;并求得年负荷率。 所谓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Tmax系指一年中负荷消费的电 能W除以一年中的最大负荷Pmax。即Tmax=W/Pmax。

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第三章

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第三章

(1)前代运算——求解 Lz=b )z = b ⇒ z = b - Lz  =b−∑L z (I + L i ij = 1,..., n-1i =1 n −1⎡0 ⎤ ⎡0 ⎤ ⎡ z1 ⎤ ⎡ b1 ⎤ ⎡ 0 ⎤ ⎢ ⎥ ⎢ ⎥ ⎢ z ⎥ ⎢b ⎥ ⎢ L ⎥ 0 0 ⎢ ⎥ ⎢ ⎥ ⎢ 2 ⎥ ⎢ 2 ⎥ ⎢ 2,1 ⎥ ⎥ z n −1 ⎢ z3 ⎥ = ⎢ b3 ⎥ − ⎢ L3,1 ⎥ z1 − ⎢ L32 ⎥ z 2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L ⎥ ⎢L ⎥ ⎢ z ⎥ ⎢b ⎥ ⎢ L ⎥ , 1 n n − ,2 n n n ⎣ ⎦ ⎣ ⎦ ⎣ n ,1 ⎦ ⎣ ⎦ ⎣ ⎦⎡ ⎢* = ⎢ L ⎢* * ⎢ ⎣* * *⎤ ⎥ ⎥ ⎥ ⎥ ⎦i = j +1,..., nz ←b① z中下标小者只影响z中下标大者。

⎡loop j = 1, ", n − 1 ⎢ ②当zj等于零时的计算可省略。

⎢ ⎡loop i = j + 1, ", n ⎢ ⎢ zi = zi − Lij z j ③ z中下标大者的计算,还受L稀疏性的 ⎢ ⎢ 影响(遇L中零元,计算可省略 )。

⎢ ⎢ ⎣end loop ⎢ ⎣end loop常规程序z ← b ⎡ j = 1, " , n − 1 ⎢ if z ≠ 0 th e n j ② ⎢ ⎢ ⎡ i = j + 1, " , n ① ⎢ ⎢ if L ≠ 0 th e n ⎢ ③ ij ⎢ ⎢ ⎢ z i = z i − L ij * z j ⎢ ⎢ ⎢ ⎢ e n d if ⎢ ⎢ e n d lo o p ⎢ ⎣ ⎢ ⎢ e n d if ⎢ ⎣ e n d lo o p基于稀疏存储的程序z ← b j = 1,", n −1 if z(j) ≠ 0 then②k = JL( j), JL( j +1) −1 ① ③ i = IL(k ) z(i) = z(i) − L(k )* z( j) end loopend if end loop① z中下标小者只影响z中下标大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代运算——求解 Lz=b
 )z = b ⇒ z = b - Lz  =b−∑L z (I + L i i
j = 1,..., n-1
i =1 n −1
⎡0 ⎤ ⎡0 ⎤ ⎡ z1 ⎤ ⎡ b1 ⎤ ⎡ 0 ⎤ ⎢ ⎥ ⎢ ⎥ ⎢ z ⎥ ⎢b ⎥ ⎢ L ⎥ 0 0 ⎢ ⎥ ⎢ ⎥ ⎢ 2 ⎥ ⎢ 2 ⎥ ⎢ 2,1 ⎥ ⎥ z n −1 ⎢ z3 ⎥ = ⎢ b3 ⎥ − ⎢ L3,1 ⎥ z1 − ⎢ L32 ⎥ z 2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L ⎥ ⎢L ⎥ ⎢ z ⎥ ⎢b ⎥ ⎢ L ⎥ , 1 n n − ,2 n n n ⎣ ⎦ ⎣ ⎦ ⎣ n ,1 ⎦ ⎣ ⎦ ⎣ ⎦
⎡ ⎢* = ⎢ L ⎢* * ⎢ ⎣* * *
⎤ ⎥ ⎥ ⎥ ⎥ ⎦
i = j +1,..., n
z ←b
① z中下标小者只影响z中下标大者。


⎡loop j = 1, ", n − 1 ⎢ ②当zj等于零时的计算可省略。

⎢ ⎡loop i = j + 1, ", n ⎢ ⎢ zi = zi − Lij z j ③ z中下标大者的计算,还受L稀疏性的 ⎢ ⎢ 影响(遇L中零元,计算可省略 )。

⎢ ⎢ ⎣end loop ⎢ ⎣end loop


常规程序
z ← b ⎡ j = 1, " , n − 1 ⎢ if z ≠ 0 th e n j ② ⎢ ⎢ ⎡ i = j + 1, " , n ① ⎢ ⎢ if L ≠ 0 th e n ⎢ ③ ij ⎢ ⎢ ⎢ z i = z i − L ij * z j ⎢ ⎢ ⎢ ⎢ e n d if ⎢ ⎢ e n d lo o p ⎢ ⎣ ⎢ ⎢ e n d if ⎢ ⎣ e n d lo o p
基于稀疏存储的程序
z ← b j = 1,", n −1 if z(j) ≠ 0 then

k = JL( j), JL( j +1) −1 ① ③ i = IL(k ) z(i) = z(i) − L(k )* z( j) end loop
end if end loop
① z中下标小者只影响z中下标大者。

②当zj等于零时的计算可省略。

③ z中下标大者的计算,还受L稀疏性的影响 (遇L中零元,计算可省略 )。


a14 ⎤ ⎡a11 a12 ⎢a ⎥ a a 21 22 23 ⎢ ⎥ ⎢ ⎥ a33 ⎢ ⎥ a a a 42 43 44 ⎦ ⎣


(2)除法运算,求解 Dy=z
yi = zi / d ii
(3)回代运算——求解
Ux=y
2 j=n
⎧Lz = b ⎪ ⎨Dy = z ⎪Ux = y ⎩
⎡ ⎢  =⎢ U ⎢ ⎢ ⎣ * * *⎤ * *⎥ ⎥ *⎥ ⎥ ⎦
 = y−∑U x  )x = b ⇒ x = y - Ux (I + U j j
⎡U1,n-1 ⎤ ⎡U1,n−1 ⎤ ⎡U1,n ⎤ ⎫ ⎡U13 ⎤ ⎡ x1 ⎤ ⎡ y1 ⎤ ⎧⎡U12 ⎤ ⎢ ⎥⎢ ⎥ ⎢ ⎥ ⎪ ⎢U ⎥ ⎢ x ⎥ ⎢ y ⎥ ⎪⎢ ⎥ 0 ⎥ 23 ⎥ ⎢U2,n-1 ⎥ ⎢U2,n−1 ⎥ ⎢U 2,n ⎥ ⎪ ⎢ ⎢ 2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xn ⎬ # xn−1 + # ⎨ # x2 + 0 x3 + "+ ⎢# ⎢ ⎥ ⎥ ⎢ ⎥ ⎢ ⎥ ⎢ ⎥ ⎢ ⎥ ⎪⎢ ⎥ ⎪ 0 0 x y U # # ⎢ ⎥ ⎢ ⎥ ⎢ ⎥ n − 1 n − 1 n − 1, n ⎢ ⎥ ⎢ ⎥ ⎢ ⎥ ⎪⎢ ⎥ ⎪ ⎢ ⎥ ⎢ ⎥ ⎢ ⎥ ⎢0 ⎥ ⎢ x ⎥ ⎢ y ⎥ ⎪⎢ 0 ⎥ 0 0 ⎪ ⎣ n ⎦ ⎣ n ⎦ ⎩⎣ ⎦ ⎣ ⎦ ⎦ ⎭ ⎣ ⎦⎣ ⎦ ⎣0


⎡U1,n−1 ⎤ ⎡U1,n ⎤ ⎫ ⎡U13 ⎤ ⎡ x1 ⎤ ⎡ y1 ⎤ ⎧⎡U12 ⎤ ⎢ ⎥ ⎢ ⎥ ⎪ ⎢U ⎥ ⎢ x ⎥ ⎢ y ⎥ ⎪⎢ ⎥ 0 ⎥ 23 ⎥ ⎢U2,n−1 ⎥ ⎢U2,n ⎥ ⎪ ⎢ ⎢ 2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x2 + 0 x3 + "+ ⎢ # ⎥ xn−1 + ⎢ # ⎥ xn ⎬ ⎢ ⎥ ⎢ ⎥ ⎢ ⎥ ⎪⎢ ⎥ ⎪ # # x y U 0 ⎢ ⎥ ⎢ ⎥ 1 1 1, n − n − n − n ⎢ ⎥ ⎢ ⎥ ⎢ ⎥ ⎪⎢ ⎥ ⎪ ⎢ ⎥ ⎢ ⎥ ⎢0 ⎥ ⎢ x ⎥ ⎢ y ⎥ ⎪⎢ 0 ⎥ 0 ⎪ ⎣ n ⎦ ⎣ n ⎦ ⎩⎣ ⎦ ⎣ ⎦ ⎣ ⎦ ⎣0 ⎦ ⎭
j = n,...,2
i = j −1,...,1
常规程序
x← y ⎡ j = n," , 2 ⎢ ⎢ ⎡ i = j − 1, " ,1 ⎢ ⎢ x i = x i − U ij * x j ⎢ ⎢ ⎢ ⎢ ⎣ en d lo o p ⎢ ⎣ en d lo o p
基于稀疏存储的程序
x← y
i = n − 1,",1
k = IU (i + 1) − 1, IU (i ) j = JU ( k )
a14 ⎤ ⎡a11 a12 ⎢a ⎥ ⎢ 21 a22 a23 ⎥ ⎢ ⎥ a33 ⎢ ⎥ a42 a43 a44 ⎦ ⎣
X (i ) = X (i ) − U ( k ) * X ( j )
end loop end loop


3.3
3.3.1 定义、术语
稀疏矩阵的图论描述
z为什么要用图来描述?
Ax=b
图⇔矩阵:
如A=AT,则A=UTDU 因子表矩阵
矩阵A中非对角元 Æ电网络中串联支路Æ图中支路
图中网络拓扑 Æ A (或U)中非零元的分布 图中支路权重 Æ A (或U)中非零元素值
A图 因子图
有向A图 有向因子图
赋权有向A图 赋权有向因子图


A图:与矩阵A有相同拓扑的图
1 2 3 4 5 6 7 8 910 11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x x 3 5 7 9
11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4
7
1
10
11
12
x
6 8 5
A=
3
9
2
x x x
A图


有向A图:在A图上,边的方向定义:由小号点→大号点; 赋权有向A图:互边赋权aij,自边赋权aii
a4 , 4
4 7 1 4 7
a1,1 a1, 7
1
a1,12
12
10
11
12
10
11
6
8
5
6
8
5
a2,5
3 9 2 3 9
a2,9
2
a2 , 2
有向A图
赋权有向A图


因子图:与因子表矩阵U有相同拓扑结构的图; 有向因子图:定义边的方向:由小号点→大号点;
x x 3 5 x x x x 7 9
11
x x x x O O x x x x O x x x x
x
4
7
1
10
11
12
x O
6 8
U=
5
x O O O x x O x x x
3 9 2
有向因子图
红点表示注入元素


赋权有向因子图:自边的权是dii,互边的权是Uij
x x 3 5 x x x x x x
4 7
u1,1
1
u1,2 u7,12
x x x x
x
u1,12
12
10
11
U=
7 9
11
O x x O x x O O x x x x O O O x x O x x x
6
8
5
u5,9
3 9
u2,5
2
u2,9
u2,2


3.3.2 因子分解过程的图上描述
因子分解的两操作(小→大): ①规格化; ②消去
2
4 2 7 5
x x x x
x x x x x x o x
x o x x
4 5
赋权有向A图上操作 4 2 5 7
7


节点②发出边的对端节点的自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