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和货币主义理论

合集下载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

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了货币需求范围,因此,不仅商品交易规模与其价格水平影响货币需求,而且利率的变动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根据以上思想,凯恩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性理论:即政府可以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为何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得到不同的政策主张弗里德曼是典型的货币主义学派者,在货币政策上,弗里德曼提出居民的持久收入是影响其货币去求的主要因素,并认为居民持久收入是不变的,所以货币需求也是相对不变的,所以得出货币供给(即货币政策)也应该是稳定的,相对不变的。

坚持市场经济具有内在自动稳定性的信条,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预的失误。

相信由私人经济行为决定的资源配置与名义收入的短期变动无关。

但凯恩斯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最大,而利率是时刻变动的,所以认为货币政策也应该采取“相机抉择”,随时变动。

凯恩斯主义主要是强调政府的大规模干预。

相信由私人经济行为决定的资源配置与名义收入的短期变动无关。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的挑战:在他的自传中,弗里德曼曾描述1941至43年为罗斯福新政工作时,“当时我是一个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者”。

随着时间过去,弗里德曼对于经济政策的看法也逐渐转变,他在芝大成立货币及银行研究小组,借着经济史论家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的协助,发表影响深的《美国货币史》鸿文。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中起到关键作用,主张通过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波动。
详细描述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是政府稳定经济周期的重要工具。他们主张通过调整利率等货币政策手段来 刺激或抑制经济活动,以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影响。此外,他们还强调货币政策应具有前瞻性,以应对未 来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
货币供应与需求
总结词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强调货币供应和需求对经济的影响,认为货币供应的变化 会影响总体需求和物价水平。
详细述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总体需求的增加,进而影响物 价水平。他们强调货币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
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
总结词
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
1 2
货币政策操作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主张货币政策应关注短期 总需求,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 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效果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经济有显 著影响,能够刺激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
3
政策建议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应具有前瞻性,根据 经济形势预测未来趋势,提前采取措施。
金融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金融 工具、交易方式或服务模式来提 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降低交易
成本的行为。
金融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 高资金配置效率,推动产业升级
和技术创新。
金融创新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和 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
确保金融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04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货 币金融理论的实践应用
金融风险与监管
金融风险是指因市场不确定性 导致的投资损失的可能性,包 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
性风险等。

凯恩斯主义与古典经济学派对货币理论的对比

凯恩斯主义与古典经济学派对货币理论的对比

统计学0801 张家然 2008050118透过货币理论看生活——对比分析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理论的现实意义是服务于生活。

经济学也一样,从大的角度而言,经济学可以指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个人而言,透过经济学,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甚至未来的经济走向,进而来决定自己现在的生活行为与预期生活计划。

关于货币,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纯正的经济工具,在现实社会中它更多的是担任着政治工具的角色。

从整体理论上看,古典理论是注重经济的长期行为,凯恩斯主义则将其注意力集中在了短期。

然而引用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话说:困难时出现在短期,长期是看不到困难的。

所以我认为: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引导我们修正现在的经济行为,进而度过现在面对的一系列经济困难;古典经济学理论则给我们希望,就像在告诉我们:困难总会过去,一定要坚持住,这只是暂时的。

让我们在面对短期的经济困难时不会失去勇气,最后才可以实现经济的完美。

货币作为控制经济进而控制别国的工具,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国家竞争中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现对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进行对比,并希望可以透过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古典经济学派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和完善市场神话的信条上。

古典经济学家和一切经济自由主义者都深信这假定的可靠性从而认神话为现实。

“完全竞争”要具有若干的条件:第一,每一商品的供求双方都具有众多的供应者和购买者,而每一供应者和购买者和能提供和购买的商品部只构成本商品总供求量的一部分。

第二,任何生产者都有毫无困难地力口人或退出生产的自由。

第三,投入各生产因素和产出商品必须具有同一性,以便卖者可在不同生产单位的产品问作出自由选择。

第四,将来供求的情况是确定的。

第五,供求双方对于市场情况了解的知识是完全的。

“完全竞争”造成了一个完善的市场,完全的市场为经济自由主义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依据。

亚当.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起了“完全竞争”在完善市场中的作用。

“右派凯恩斯”反对“左派货币主义”?

“右派凯恩斯”反对“左派货币主义”?

“右派凯恩斯”反对“左派货币主义”?【摘要】本文探讨了“右派凯恩斯”与“左派货币主义”之间的理论较量。

文章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分别从右派凯恩斯和左派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入手,阐述了两者的立场和理论观点。

随后详细分析了右派凯恩斯反对左派货币主义的理由,及其提出的替代方案。

然后对左派货币主义的反驳进行了梳理。

结论部分总结了右派凯恩斯对左派货币主义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全面分析不同理论观点的论证和反驳,本文旨在揭示“右派凯恩斯”对“左派货币主义”的观点碰撞,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关键词】右派凯恩斯、左派货币主义、理论基础、反对、替代方案、影响、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右派凯恩斯理论是指一种经济学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减少失业率。

这种理论的发展源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思想。

凯恩斯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缓解经济衰退。

右派凯恩斯理论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受到关注,被一些右翼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提倡并实施。

左派货币主义是另一种经济学理论,强调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

左派货币主义者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和保持货币稳定。

左派货币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受到关注,被一些左翼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倡导并实施。

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右派凯恩斯与左派货币主义之间的争论变得愈发激烈。

右派凯恩斯认为需要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左派货币主义者则主张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这两种理论之间的碰撞引起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讨论,各自支持者坚持己见,对立不断加剧。

这种争论使得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右派凯恩斯和左派货币主义理论及其在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1.2 研究意义右派凯恩斯与左派货币主义之间的理论争论是当前经济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思考: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
货币投放量 经济思想 与社会消费 需求
凯恩斯主 义 通货膨胀
政府开支
税收
国家干预力 度
赤字财政
加强国家对 高税收 经济干预
反对扩大政 控制货币发 府开支、预 行 货币学派 算赤字 扩大供应而 供应学派 不是消费需 求 减税 减少政府对 经济的过度 干预
4、新特点:
①“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② “新”字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 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③ “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 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5、本质(局限性):
①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垄断资本在…… ②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并存的两极社会 ③美国“新经济”没有背离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循环的 规律,2001年又进入新的一轮经济衰退期
1、时间:克林顿执政期间 (20世纪90年代)
2、表现:①创下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②通货膨胀问题被解决 ③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出现了50年以来首 次巨大的财政盈余 ④失业率降到30年来的最低 ⑤企业利润大增,市场繁荣,出口猛增,股 市繁荣
3、原因:①把平衡预算……,通过缩减…… ②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 ③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
请思考: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干预。
2、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1)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的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 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 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的干预经济。
(2)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 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 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 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 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将引起利率的下降或上升,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的条件下,利率的下降将引起投资的增加,利率的上升则引起投资的减少。

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又将通过乘数作用引起支出和收入的同方向变动。

如果用M表示货币供应量,r表示利率,I表示投资,E表示支出,Y表示收入,则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可表示如下:M↑→r↓→I↑→E↑→Y↑概念社会融资总量,就是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年度新增融资总量,既包括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又包括资本市场的债券、股票等市场的直接融资。

起源年初以来,“社会融资”一词频频出现在与金融调控有关的叙述中。

1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1月30日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一步提出,“在宏观调控中需要更加注重货币总量的预期引导作用,更加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重要性社会融资总量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从长期来看,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将发生变化,直接融资规模及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加。

而“十二五”期间,推动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创新等举措的出台,也将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因此从调控银行信贷总量到控制社会融资总量是一种发展趋势。

控制“社会融资总量”需要更多借助市场化手段,提高对价格型工具的运用。

随着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金融调控将更多运用市场化的调控手段。

内涵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即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

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

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流通速度

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流通速度

古典学派理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制度决定的常数凯恩斯主义——货币流通速度是变化的现代货币主义——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当稳定的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作了清晰的阐述。

货币数量论最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可以表示为:MV=PY。

那么货币流通速度V=PY/M。

该式中,Y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量,P表示一般物价水平,M表示流通中的货币量。

费雪在这里认为Y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所以它在短期内是不变的,V 是由支付制度、个人习惯等因素决定的,由于这些影响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所以在短期内可视为不变的常量,这样决定物价水平的是市场上的货币量。

费雪方程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最大的特点是假定货币的流通速度保持稳定。

凯恩斯主义假定人们对货币需求出于3个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他的实际货币需求模型是Md/P=f(i,Y),式中i表示利率,Y表示国民收入,即货币的需求是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函数,把上式代入V=PY/M,其中M用Md代替可以得出:V= PY/M=Y/f (i,Y),该式反映出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的函数。

由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因此货币流通速度随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国民收入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同样,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水平呈正方向变动,其原因在于利率水平的上升,货币持有成本增加,货币需求就会减少,这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正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对收入和利率的变化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收入和利率水平变化又是事实,这就决定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否定了古典学派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定,它分析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并得出,中央政府的货币政策影响实际的货币量,其中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影响实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财政政策首先通过改变货币总需求影响收入和利率,收入和利率又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而货币流通速度又会影响国民收入。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派。

诚然,他们有共识,但更多地是分歧和对立,其中,尤以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意义。

其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货币政策作用的目标理解不同,凯恩斯主义强调利息率对货币调节的传递作用,认为利息率应成为政策的直接目标;货币主义则否认利息率在货币政策中起重要作用,认为控制货币量是“第一要务”%#&。

第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看法不同,凯恩斯主义相信通过“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大工具),可以解决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但是,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仅仅是辅助性的、第二位的;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供应量是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因此“唯有货币最重要”%!&,并反对财政政策被“反复地滥用”。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对传统货币数量说的“革命”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01),他抛弃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两分法”,创立了以流动偏好为特色的货币需求理论。

传统货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货币是中性的”%-&。

就是说,货币仅仅是经济运行的一层“面纱”,它完全不影响实际领域中的就业、产出、投资等。

货币数量变动唯一影响的是物价水平。

这就是古典学派的货币流与实物流截然分开的“两分法”,其前提基础一是假设人们对未来有完全的预期,一是不考虑时间变化的静态分析方法。

与古典学派不同,凯恩斯把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作为人们行为的重要假设,再加入时间因素的动态分析,从而使货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推演出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偏好说。

流动偏好(23453637)89+:+9+*;+),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基于货币具有百分之百的流动性(变现能力),从而喜好以货币形式保留一部分财富的愿望。

流动偏好根源于人的三种(两类)行为动机。

第一类是交易动机(便于应付日常交易支出)和预防动机(便于应付意外性支出,如医疗费用、事故赔偿等),这类货币需求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小并与之同方向变动,如果用<=>表示这类需求,用?表示收入水平,就有<=>@:())。

凯恩斯货币理论

凯恩斯货币理论

一、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
3、投机性需求 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 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凯恩斯假定人们持有资产的两种类型: 1)货币; 2)生息资产(债券)。 他认为人们的投机需求,实际就是在货币和生息资产之间选 择的结果。
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资产, 要使人们放弃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就必须给 与报酬,这报酬的货币形态就是利息。利 息形成于人们取得货币收入后所作的两种 选择:一是时间偏好的选择,即现有货币 收入的多少用于现在,多少用于将来;二 是流动性偏好的选择,即以何种方式保有 暂时不用的货币收入。在凯恩斯看来,利 息不是等待的报酬,而是不储钱的报酬, 即放弃灵活性偏好的报酬。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奠定了现代宏观 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认为传统理论不符等方面都不同于 传统经济理论,弥补了缺陷,纠正了错误,开辟了经 济学研究的新天地,是经济思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 命,称为凯恩斯革命。

他的这些思想为政府干涉经济以摆脱经济萧条和防止经 济过热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凯 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 “救星”、“战后繁荣之父”。
到目前为止,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仍是现代主流货币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提出的背景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持续 了5年,直到1933年。 这5年年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失业严重。 美国失业率高达25%,经济衰退。 英国经济甚至倒退到1897年水平,倒退30 多年。
在凯恩斯革命之前
新古典经济学对宏观经济问题的主要观点:供给会 自行创造需求 即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能够创造出足够需求来 吸收或购买所有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和总需求存 在恒等关系。整个社会不可能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 危机和大量的失业。供求失衡都只是暂时、局部的 现象。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总 是趋于均衡,整个经济社会存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的必然趋势。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论文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论文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论文摘要:新凯恩斯主义的最优货币政策理论是当前的主流分析范式,以市场上垄断竞争的普遍性假设为基础,将名义价格刚性、理性预期、不完全信息等核心概念引入政策分析,研究通货膨胀与产出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总体的名义冲击对实际产出的影响,联系了微观主体和宏观政策,对于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和微观主体理解宏观政策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是在新古典综合派之后发展而成的,其新颖之处在于试图对经济中的不完全性进行解释,特别是从微观的角度,即在单个经济单位具有理性预期并追求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的一些模型将垄断竞争和名义刚性融入RBC理论所倡导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之中,既具备了理论的基础又能够很好的刻画现实经济(邵立,2010)。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是:货币是非中性的;市场波动是因为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价格粘性这些不完善性决定的(胡代光,1998)。

其主要的分析工具是菲利普斯曲线,并将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融合进分析框架。

一、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1.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对于经验的总结,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菲利普斯于1958年发表论文《1861-1957年联合王国的失业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并未对这一关系进行理论解释(王军,2009)。

2.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价格菲利普斯曲线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缺点是缺乏基于微观基础的理论,变量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为给定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因此20世纪90年代,罗伯茨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短期通货膨胀理论,基于微观厂商的定价机制,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方法推导出该模型,使模型具有前瞻性和坚实的微观基础。

然而摩尔和福勒尔研究了罗伯茨的模型后发现,这个模型是不完善的。

他们发现通过罗伯茨的模型推导出的结论是不符合现实的,只能得到价格存在黏性的结论,而通货膨胀却没有黏性。

右派凯恩斯与左派货币主义之争

右派凯恩斯与左派货币主义之争

右派凯恩斯与左派货币主义之争左派货币主义和右派凯恩斯学派一直以来就是互相对抗且不断争议的焦点之一。

捐赠而言,左派货币主义认为稳定市场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借贷利率以及货币总量,而右派凯恩斯学派则认为稳定经济就是扩展政府支出与减小税收以促进就业和经济成长。

下面我们将会就这个议题进行更详细的探讨,并给出5个具体的例子证明。

首先,左派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央行应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以控制物价,并通过调节利率从而调整货币总量和人民在资本市场上的行为。

在这个理念下,货币稳定就是经济成长和就业的基石。

在这个情况下,央行紧缩政策就是货币主义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它们认为这样的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反而右派凯恩斯学派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来控制经济。

他们认为政府可以采取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扩展支出以刺激就业与经济发展。

第二,左派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胀应该一定要得到控制,而且利润率应该尽可能地稳定,这是市场稳定和就业状况的关键。

为此,他们经常考虑调整货币流通总量的方法,其中包括调整借贷利率、回购和利率拓宽。

相反的,右派凯恩斯学派则认为,通过增加支出,可以刺激经济成长与就业,以此来使财政政策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成熟度的标志。

第三,在失业波动缓慢或正在下降时,右派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增长需要进一步推动,这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政府应通过扩张支出以创造就业机会。

相反,左派货币主义则指出,纵使此种情况发生,也不能因为当前迅速放缓的经济成长而削减政府支出,那样会导致财政政策的混乱和未来成长的堵塞。

第四,关于经济衰退,左派货币主义与右派凯恩斯学派有不同的观点。

左派货币主义认为,央行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刺激经济。

因为经济衰退是经济体系中金额不足的影响,那么应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增加投资,以此来刺激经济。

相反,右派凯恩斯学派则主张,政府应该扩大支出以消除经济抑制,这也是许多经济学家所认同的。

第五,左派货币主义者认为,政府应该获得稳定的通货膨胀的政策选项,这是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宏观经济成长。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_0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_0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货币金融理论一、什么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与自由市场理论相对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反驳并否定自由市场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综合理论。

顾名思义,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凯恩斯的启发,但它不同于萨缪尔森、托宾的老凯恩斯主义(即新古典综合经济学),也不同于斯蒂格利茨、曼昆、布兰登等人的新凯恩斯主义。

早期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与新剑桥学派、斯拉法主义(新李嘉图主义经济学)有关。

20 世纪 70 年代,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了较大发展,研究领域也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

当今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不局限于凯恩斯的理论,他们也从哈罗德、琼. 罗宾逊、卡尔多、卡莱斯基、斯拉法等人的著作中汲取灵感。

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法国调节学派、制度主义观点尤其是凡勃伦、加尔布雷斯的观点有关。

他们认为,凯恩斯革命本来是对古典主义思维的一次根本性的决裂,但由于正统凯恩斯分析和政策的失败引发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反革命,并没有真正取得成功,他们的使命就是完成对古典思维的真正革命。

1/ 18和凯恩斯一样,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关注宏观经济学问题和货币问题。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具有理论和方法的多元性,有的研究者将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划分为三个分支,分别是:1 斯拉法主义者(Slaffians):斯拉法理论被贴上剩余理论的标签,研究生产过程的剩余。

其研究被认为是捍卫劳动价值论的最后一块阵地。

斯拉法主义者主要受到斯拉法的影响,也受到马克思的影响。

其研究主要关注相对价格、技术选择以及多部门生产系统问题。

2 卡莱斯基主义者(Kaleckians):这些经济学家受到卡莱斯基的影响,也受到马克思的影响,更直接的影响来自卡尔多和制度主义。

其研究包括微观经济学(例如定价过程)、宏观经济、中观的金融关系。

3 基原主义者(Fundamentalist):其代表人物有戴维森、明斯基、斯基德尔斯基等,主要是美国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理论

劳伦斯•萨默斯 劳伦斯 萨默斯
月30日-) 日
(Lawrence Henry ("Larry") Summers,1954年11 , 年
萨默斯生于一个著名的学术世家。 岁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岁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萨默斯生于一个著名的学术世家。16岁进入麻省理工学院,1975年毕业获得 年毕业获得 学士学位。此后他成为一名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跟随经济学家马丁•费尔德斯 学士学位。此后他成为一名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跟随经济学家马丁 费尔德斯 坦学习,并于1982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坦学习,并于 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作短期教学, 作短期教学,1983年,萨默斯成为了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年 萨默斯成为了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作为一名研究员,萨默斯在经济、公共财政、劳工经济、 作为一名研究员,萨默斯在经济、公共财政、劳工经济、金融经济及宏观经 济等各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也活跃于国际经济、经济人口学、 济等各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也活跃于国际经济、经济人口学、经济历史及 发展经济学。他的工作集中于分析经济数据来解答明确的问题。 发展经济学。他的工作集中于分析经济数据来解答明确的问题。1993年获得 年获得 约翰•贝茨 克拉克奖。 贝茨•克拉克奖 约翰 贝茨 克拉克奖。在1987年,他是首位社会科学家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年 会夺得沃特曼奖。萨默斯也是国家科学学院成员。 会夺得沃特曼奖。萨默斯也是国家科学学院成员。 1991年,他离开了哈佛,出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师(1991-1993),后来在克林 年 他离开了哈佛, ), 顿执政期间担任财政部内很多不同的职位。 年至2001年,他升任为美国 顿执政期间担任财政部内很多不同的职位。1999年至 年至 年 财政部长,接替他的恩师-罗伯特•爱德华 鲁宾。 爱德华•鲁宾 财政部长,接替他的恩师-罗伯特 爱德华 鲁宾。2001年,他离开了财政部 年 回到哈佛大学担任校长。 年他成为卓越人士联席会议成员, 回到哈佛大学担任校长。2006年他成为卓越人士联席会议成员,负责监察联 年他成为卓越人士联席会议成员 合国贸易及发展委员会工作。 合国贸易及发展委员会工作。2009年出任奥巴马政府的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 年出任奥巴马政府的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 (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主席 主席

新古典与新凯恩斯

新古典与新凯恩斯

新古典、新凯恩斯与其他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他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k1)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自然率假说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

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

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

弗里德曼根据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一个货币主义的结论:在短期,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主要观点:(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具有决定作用;(2)长期中,货币数量主要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而不影响就业和实际国民收入;(3)短期可以改变实际变量;(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稳定性。

※政策主张:(1)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2)反对“斟酌使用”(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3)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尽力避免国家干预。

新古典经济学派(1)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2)其四个假设条件如下: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即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市场出清:即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给情况迅速进行调整。

货币主义,新古典,凯恩斯--经典总结

货币主义,新古典,凯恩斯--经典总结

货币主义,新古典,凯恩斯--经典总结[]一、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争论1.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货币主义的出现旨在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及理论进行批判。

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使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利率。

由于长期执行财政政策,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压低利息刺激投资,使得西方国家在提高国民收入的努力中,忽视了货币数量的增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试图从理论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2],说明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对价格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是影响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

从而在政策上,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主张使用稳定货币供给的经济政策:单一的政策规则。

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如下:(1)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决定于货币数量;反之,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

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则认为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理由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利率的变动,进而影响投资的变动,并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

货币主义试图在使货币数量理论在复杂假设的情况下重新得到同古典货币理论相似的观点:一方面,从长期的观点讲,货币数量增加的最终结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化而非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另一方面,货币主义也承认在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

17供给学派的理论是针对凯恩斯主义强调社会经济的需求方面而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只有采取措施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才能医治美国经济中的疾病。

18 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仍然是在传统研究范式内进行的,这就不同于前面介绍的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因此在效果上不如前者。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在给定的货币国民收入的条件下,或在给定的p、y条件下),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在p、y 稳定的条件下,由于金融市场内货币需求随利率而变动,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理解一、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凯恩斯认为,在未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

这也就为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二、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浦斯[新西兰]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这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这就是说,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能刺激生产,增加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

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这样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第二,承认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

这就否认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率ū时,通货膨胀率为零。

因此,也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第四,为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就是可以运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理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家的角度,探讨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不会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他们认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能够使市场在自由竞争中自我恢复平衡,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对较小。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流派,对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当私人部门投资不足时,通过刺激需求和增加公共支出来解决失业问题。

货币政策在凯恩斯主义中被视为调整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工具,主张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对经济的干预。

三、新古典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中另一主要流派。

新古典主义对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的建设和市场的运作机制上。

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主体的预期和市场信号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主张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市场信号和预期,从而调整经济活动。

四、供给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供求关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张通过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性调整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在货币政策理论中,供给学派强调货币政策调整对市场信号和供求平衡的影响,并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相结合。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新凯恩斯主义是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修正和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为复杂,对未来的预期和市场信号有着重要影响。

他们主张货币政策应该结合经济周期和市场波动,通过逆周期调节和灵活性调整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研究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研究

政策实践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是几个典型国家 的政策实践:
美国: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非常注重价格稳定和就业率目标。自2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联储开始更加重视预期通胀率的控制,以避免通胀预期的失控。 此外,美联储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采取了大规模的非传统货币政策措施,包括 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和购买有毒资产等。
欧洲: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也注重价格稳定和就业率目标。与美 联储不同,欧洲中央银行更加注重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不是利率。此外,欧洲中 央银行还通过调节银行间拆借利率来控制市场利率。
日本:日本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同样注重价格稳定和就业率目标。与美联 储和欧洲中央银行不同,日本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零利率政策,并 使用资产购买计划等非传统政策工具来刺激经济增长。
理论框架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传导机 制。
货币政策目标: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稳 定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同时降低失业率。
货币政策工具: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提出了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即价 格水平目标和非加速通胀的失业率目标。价格水平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将价格水平 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而非加速通胀的失业率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将失业率控制在不 会加速通胀的水平。
理论创新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在某些方面具有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强调在危机时期采用非传 统的货币政策,如扩大货币供应量来稳定金融市场和刺激经济增长。这一主张已 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国家采取了类似的措施来避 免金融体系率目标的可行性:另一些研究表明,非加速通胀的失业率 目标可能比价格水平目标更加可行。例如,Bean(2000)发现,非加速通胀的失 业率目标可以更好地预测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

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

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学院上海大学所学专业金融学班级内容摘要凯恩斯货币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梳理了凯恩斯货币政策理论产生的背景,进而阐述它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内容演变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流通;货币供给目录一、理论背景 (1)(一)前人理论 (1)(二)历史背景 (1)二、主要内容 (2)(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2)(二)货币供给理论 (4)(三)利率理论 (4)(四)通货膨胀理论 (5)三、理论评价 (5)(一)历史意义 (5)(二)缺陷 (5)四、后人拓展 (6)(一)交易动机 (6)(二)谨慎需求 (6)五、政策主张 (7)六、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应用——流动性过剩 (7)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一、理论背景(一)前人理论凯恩斯之前的货币理论可归结为货币数量论传统,该理论可追溯至休谟的《论货币》,其后经历100余年的发展,并经马歇尔、维克塞尔、费雪和庇古等经济学家的斧正基本止于完善。

货币数量论因其形式的简洁性和逻辑解释能力,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前一直居于经济学的主流位置,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后,由于简单形式的货币数量论在现实经济的解释能力方面明显不足和凯恩斯理论对现实解释能力的明显优势,使得该理论退居到非主流位置。

到目前为止,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仍是现代主流货币理论。

(二)历史背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暴跌开始,然后影响了美国全部产业,继而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这次危机使得生产力水平倒退了20-30年,失业率高达1\3。

时值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学说难以继续维系西方金融体系,资本主义金融体系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来救赎。

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很多人要求政府介入运用政策治理危机,而凯恩斯从其《走向繁荣之路》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表明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干预主义者,这恰恰适应了西方国家的要求,为其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8.比较分析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关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8.比较分析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关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8.比较分析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关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观点。

答:(1)所谓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emand —Pull Inflation),就是指社会总需求超出了社会潜在总产出之后所引起的价格水平持续上涨而产生的通货膨胀。

总产出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总需求表现为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因此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2)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主要有两种理论模型: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论和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

①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变动对物价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物价的因素除货币量之外,还有成本单位和就业量等多种因素。

货币数量的增加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性,要视经济体系是否达到充分就业而定。

如图10—2所示。

图中,横轴代表总产出成国民收入(Y ),纵轴代表物价水平(P )。

AS 代表总供给曲线,AD 代表总需求,充分就业时的生产总量是F Y 。

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关系可以解释如下:a .当社会存在大量闲置资源和失业时(2Y 点之间),总供给增加的能力很大,此时总需求的增加可以带来产出的上升而物价并不上涨。

b .在2Y 点和充分就业分界点F Y 之间,总需求的增加将带来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同时上升。

这种双重效果的原因之一是存在闲置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供给有弹性,增加有效需求有刺激产出增加的作用。

此时货币数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而是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出,另一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

这种情况,凯恩斯称之为“半通货膨胀。

”c .当达到充分就业以后,由于各种资源已充分利用,供给无弹性,有效需求增加仅使成本单位随有效需求同比例上涨。

这种情况,可称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按照“通货膨胀缺口”理论,通货膨胀压力并不一定源于货币供应增加,在凯恩斯学派的理论模型中,总产出不变时,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自发增加都会产生通货膨胀缺口。

②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

传统的货币数量说把货币数量看作是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惟一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来探讨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问题。

通过分析两种货币理论不同的前提条件,对照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找出与实际情况最符合并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理论。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货币政策
正文:
一、实际意义
货币政策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情况,货币政策的选择也没有完全一致的模式。

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也需要有不同的货币政策模式,实际情况的复杂性造就了熊彼特的非常信用理论、内生一外生货币理论、托宾的货币增长论、凯思斯主义、货币主义、货币税模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各种各样的货币理论。

在这些货币理论中被最受关注的是凯思斯和货币主义的观点。

在中国的宏观调控调控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直受政府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政策的好坏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汇率稳定等众多问题。

因此分析适合中国国情的
货币政策是一个有着很强实际意义的问题。

二、凯思斯主义的货币理论
凯思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建立在货币幻觉和工资刚性这两个基础假设之上。

假定货币工资不变,在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物价上升,从而引起实际工资下降。

如果货币幻觉的存在,即工人认为实际工资没有发生变化,工人就不会有增加工资要求.因为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雇主的实际雇佣成本也随之下降,按照微观经济学中所提出的利润最大化的法则——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雇主则会增加劳动的投入,雇佣更多的工人。

就业会增加,产出也会相应的增加。

凯思斯的理论遭到合理预期学派的抨击。

合理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斯认为:只有未被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才会影响总供给,从而提高国民总产值。

根据卢卡斯判据,公众的预期是理性的,当货币管理当局采用扩展性的货币政策时,在物价上涨时,工人的实际工资回下降,工人因预期到其实际工资的下降会要求增加货币工资,最终使得实际工资回到原来的水平。

雇主的雇佣成本没有降低,也就不会增加劳动的需求,实际产出也不会增加。

从上面可以看出凯思斯主义和合理预期学派对货币作用看法的分歧主要源于对公众预期的判断。

凯恩斯认为国家的积极货币政策不会被公众所知道,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而卢卡斯认为,公众的预期是理性的,政府试图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努力是徒劳的。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
货币主义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认为货币政策短期内是有效的,长期来看是无效的,他主张政府不要人为的控制货币的供给量。

应根据实际经济的发展需要以一个固定的比率增加货币的供给。

货币主义认为,在货币供给增加之初,名义利率会下降,因为凯思斯所指出的流动性效应存在;但随着利率下降的刺激,投资扩大,经乘数作用,收入增长,货币需求也增加,推动名义利率上升,出现价格效应;如果公众预期物价将继续上涨,则名义利率必须进一步提高才能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不受通货膨胀的侵蚀,出现预期效应。

综合二种效应的结果.实际利率最终还是回到原来水平。

这意味着中央银行无法改变实际利率。

试图通过货币扩张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的政策,从长期来看是无效的。

对菲力浦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货币主义认为只有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尚未被人们充分预期的情况下才成立,一旦人们从亲身经历的经验中预期到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原始菲力浦斯曲线所显示的替代关系便无法维持,积极的货币政策不会在增加就业,只会引起物价的上涨,此时货币政策无效。

三、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货币政策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GDP 总量增长10. 2倍,年均增长9. 4%,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的提高,宏观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但是,资源环境恶化,失业人口众多,贫富差别扩大、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加大,对外贸易的摩擦加大等,使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大打折扣。

1993年到1996年持续
的高通货膨胀,1997年到2001年经济紧缩,国内需求严重不足。

2005年和2006年房地产价格快速被炒作,2007年股市出现偏热的迹象。

这些都表明中国的经济需要国家相应的宏观政策进行调节,随着财政政策作用在我国的削弱,如何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至关重要。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国有企业改革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难以完全吸收剩余的劳动力,因此我国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口,大部分职工的工资都很低。

对于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货币幻觉和工资刚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在国外,工人有着强大的工会组织,他们在提高工资方面有着很强的谈判能力,因此一旦工人发现实际工资下降,他们就会要求提高货币工资。

在国内不一样,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工会,即使有也几乎在提高工资方面没有什么谈判能力。

当国家增加货币供给,使得实际货币工资下降,工人也几乎不可能通过要求增加工资使得实际工资不变或增加。

在国内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的条件基本满足,实践证明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在国内是可行的。

在1997年宏观经济软着陆以后,经济出现紧缩,国家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量,利率降低,投资增加,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农村的劳动力向各大城市流动,就业增加,使得中国的经济在过去近十年当中出现高速增长,但这些新增的劳动者的工资其实是非常低的,由于仍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很少有工人的实际工资会随快速发展的经济一样增加。

2004年后,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量快速增加,使得经济中的流动性出现过剩,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过热。

这些都反映了凯恩
斯的货币理论在中国是有效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只是引起价格上涨,利率的下跌会实实在在的促进经济发展。

在中国目前发展的经济阶段,虽然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更有说服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也会成为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策略,因为实际情况是复杂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需要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策略。

经济的发展会不断的吸纳剩余的劳动力,中国的人口政策也会使得未来劳动力的供给会减少;教育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会使得劳动者的工资谈判能力增强,其对宏观经济的判断能力也会增强,正如向卢卡斯所提出的理性经济人的方向发展。

政府计划的持续扩张货币政策的积极效果会被经济主体理性的预期所抵消掉,最终不能达到促进积极增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丽敏《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
2006年3月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李华芳《货币主义与中国问题》
[3]李国疆《我国通货膨胀与弗里德曼的通货膨
理论》1994年第3期云南财贸学院学报[4]马国旺《后凯恩斯信用货币理论述评》
2006年第2期《当代经济研究》
[5]胡代光《评析凯恩斯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学》
2007年第1期《福建论坛·人文社会利学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