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陆地理课程发展中课程目标变化的讨论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我有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对地理学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学习标准,我了
解到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主要涉及地球的构造、
地理环境和地球运动等方面的知识,而人文地理则主要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其次,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帮助我理清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标准,我了解到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包括地球、地理环境、地球运动等,而基本知识包
括地球的层构、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
掌握了这些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
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学科的其他内容。
再次,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拓宽了我的地理视野。
通过学习标准,我了解到地理学科
不仅关注国内地理,还关注国际地理。
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国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情况,还需要了解国外的地理情况。
这为我拓宽了地理视野,使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世
界各地的地理情况。
最后,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培养了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通过学习标准,我了解到地理学科关注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
我明白了地球资源的有限
性和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这使我意识到应该从自己做起,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学习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学习标准,我增加了
对地理学科的了解,理清了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拓宽了地理视野,培养
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这将对我的地理学习和人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024年教师地理新课标学习个人心得
2024年教师地理新课标学习个人心得2024年的教师地理新课标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进一步理解了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以下是我对于这次学习的个人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标强调地理学科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价值。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研究,还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价值,这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其次,新课标注重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概念。
地理学科是建立在大量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概念之上的。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对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概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人口与城市等,而这些核心概念是地理学科的基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再次,新课标强调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地理学科是一个非常实践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地考察和地理调查的能力。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了解到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有很多种,包括地图解读、图表分析、实地考察、模型构建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研究方法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新课标注重地理学科的跨学科性。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明白了地理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关系。
这使我更加意识到教学中应该注重地理学科的跨学科性,积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和交流,推动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
最后,新课标强调地理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地理学科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学科。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了解到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
这让我更加明确了地理学科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激发了我对地理学科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积极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附87条高考地理成因类问题分析思路整理
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附87条高考地理成因类问题分析思路整理2022版《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附87条高考地理成因类问题分析思路整理_课程_素养_教学2022版《地理新课标变化对比+解读》一、整体变化二、变化要点概括1.新增了核心素养;2.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全球观,宇宙观凸显;3.新增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一方面给教师教学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4.新增了附录一地理活动参考示例,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5.新增了附录二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示例。
三、具体变化1.课程性质两版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有所不同:2022年版课标首先从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切入,突出地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论述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地理课程与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衔接及其与初中其他课程的相关性,渗透跨学科教学的思想,同时关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层级关系,全面体现了2022年版课标的修订思路。
2.课程理念修订后的课程理念共包括五个方面:①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②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③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④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⑤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这五条课程理念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宗旨,覆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
3.学业质量2022年版课标将学业质量纳入其中,地理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将地理课程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统一,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相应的价值观等。
2022年版课标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教学特点和学习方式,将课程内容的五个主题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①“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的运动”;②“地球的表层”;③“认识世界”与“认识中国”。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五个新突破及教学思考
领会修订精神 ,并贯穿到我们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去。
一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地理学科中的体现 ,就是要培养学 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资源观 、人 口观 ,加强学生热爱 家乡 、热爱祖国 、 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 内容。明确这一点 ,我们在教学没汁时就要关注情感态
度 、过 程 方法 与知识 能 力之 问的联 系 ,关注 学生地 理 素
地 纵 理横
22 第 照 0年 1 1 3 期
务教 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五个
新 突破及教学思考
福 州三 中金 山校 区 ( 5 0 3) 李 3 03 文
《 日制义 务教 育地 理课 程标 准 ( 全 实验 稿 )》 ( 以下简称 《 地理课程标准 ( 实验稿 )》) 颁布至今已 经十年 ,经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一线初中 地理教师大多已逐渐接受新课程的 “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 地理”等基本理念 ,并将其作为 自己教学实践的指导思
生能否利用和激活相关的认知结构 ,能否有效获取地理 显然 ,修订后 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化 了创新 意 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 ,对于整体上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特别是增进
学 生 对 地 理 环 境 的理 解 力 和适 应 能 力 尤 为 重要 。地 理
雪 ,第四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 ,在零下6 ℃的酷 5 寒下 ,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 ,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
行有效的整合,控制在4 课时左右为好 ,更应该为教 至6
师配备与这部分知识配套的较为前沿的教学参考书和加 强对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的系统培训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 素质 ,从而提高这部分知识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6 .教材 中的图表需完善
9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高中地理教材的比较分析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高中地理教材的比较分析作者:李思涵来源:《地理教育》2024年第14期一、前言在地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教与学的桥梁,反映一国或地区的教育观念及其基础教育水准。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一纲(标)多本”的教材编写模式,地理教材的编写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
尽管如此,依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更需要借鉴成功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优化我国地理教材建设。
我国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其教育发展受发达国家影响,基础教育水平较高。
2018年台湾地区开始正式施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标志着我国台湾地区正式步入十二年基础教育时期,并随即发布最新版地理教材。
因此,有必要对海峡两岸的地理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了解中国台湾地区地理课程的发展现状和最新动态,拓宽大陆教材研究的视角和教材编写的思路,促进教材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目前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均采用“一标多本”的教材编写模式,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台湾地区南一书局出版的地理教材具有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使用频率高,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人教版(必修一、选必一)和南一版(地理一)地理教材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其中“大气”专题内容是自然地理中最为抽象和最重要的知识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核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构建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选择人教版必修一和选择性必修一教材与中国台湾南一版教材的“大氣”专题内容作为本文的研究案例,对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高中地理教材的结构体例、课文、图像和作业系统进行比较分析。
二、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课程标准分析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于2018年相继开始实施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其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两岸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大气”专题内容的要求为例,第一,中国大陆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组成及其运动相关知识;中国台湾地区课标中则将这一内容纳入地球科学课程中。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2-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年
级 一
二
三
外国地理
四
外国地理
五
地文学
地理科 目 每周课 时
地理总论; 中国地理 亚洲地理
2
3
2
2
2
清末中学各年级地理课程
(2)民国时期中学地理课程(1929-1932):
年 级 课程 内容 初一 中国 地理 初二 中国 地理 初三 外国 地理 高一 本国 地理 高二 本国 地理 外国 地理 2 高三 外国 地理 自然 地理 2
年 份 初 一 初 二 初 三 高 一 高 二 高 三 合计 1949-1952 中国地理 (2) 自然地理 (3) 地 理 (3) 地 理 (3) 中国地理 (3) 中国地理 (2) 世界地理 (2/3) 地 理 (2) 地 理 (2) 世界地理 (3) 外国地理 (2) 中国地理 (3/2) 中国地理 (自然地理1950 年) (2) 外国经济 地理 (2) 中国地理 (2) 中国经济 地理 (2) 经济地理 (3) 外国地理 (2)
2001年和2003年起分别实行初高中地理课程:
香港地区地理课程
香港学制深受英国影响,为六年小学、三年初中、 两年高中及两年中六(预科),08年9月改为初 高中各三年并取消预科。现行高中约30%学生选 修地理,地位不错,改革后除中文、英文、数学 和通识教育为必修外,需在其他二十门科中选修3 门,地理科面临压力。 新高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与初中 一样以议题为本,教学上采用探究式方法。必修 部分(3个主题7个议题)
日本地理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要领(学习指导纲要); 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P46); 内容上,强调从世界角度认识日本,突 出“世界中的日本人”的意识培养(初中 地理、地理A、地理B)。
中国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结构与语义差异分
确地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目标的逻 辑结构。课程目标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是其呈现形式之 一,对课程目标进行语义分析,能够在“局部”层面把 握目标表述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有利于从“局部”推演 到“整体”,以小见大。
本文通过绘制四地现行的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结构 图(见图1-图4),从“总目标与理念”、“具体培养 目标”和“内容选择”三个维度分析四地高中地理课程 目标结构,得出分析表(见表1)。其中“总目标与理 念”是宏观的、综合的、广泛的育人目标和理念,用于 指导具体培养目标的制定[8];“具体培养目标”是总目 标与理念的具体化,受学科性质、特定社会领域和层次 的需要等因素影响[9];“内容选择”指的是在课程目标 的表述中对实际教学内容作出明确安排的部分。
5
2020 年 第 4 期
教学研究
2. 具体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分析:四地存在不同 的侧重点
具体培养目标指的是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中需要具 体落实的能力或态度,是课程目标中横向的显性结构。 中国内地(大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四个具体要求是 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 价值观念的凝练,是一个有机整体[11];香港课程目标的 表述中将“技能”维度划分为探究能力和共通能力两类 要求;澳门共有六条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尊重与 欣赏文化的多样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了解 区域”和“关怀乡土、社会、国家”等方面的方法、能 力与意识;台湾则是在总目标和核心能力两个基本理念 下,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安排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其 中总目标要求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核心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地理观”,并将其运用于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初中地理新课标心得体会8篇
初中地理新课标心得体会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地理新课标心得体会8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更了解了自己,有助于我们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让自己的感触得到很好的记录,一定要认真写心得体会,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初中地理新课标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2版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区域认知及其育人价值和目标要求
2022版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区域认知及其育人价值和目标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化了地理课程的育人导向,凝练了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质量标准以及教学实施与评价之中。
因此,要求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育人价值及目标要求要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本文以区域认知为例进行解析。
一、区域认知是认识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球是一个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的巨大星球,“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形象地告诉人们地球表面是极其辽阔且复杂多样的。
如何认识如此巨大、复杂多样的地球表层呢?地理学家认识到,地球表层范围太大了,可以采取将其区划成便于研究的较小区域(或块块)的方法加以认识;“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但整个世界的组成部分的某些重要特性有其内在的相似性,又有不同于周围地区的独特性”,因此,可“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状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即不同类型的区域来分别加以认识。
可见,划分区域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空间概括,从而便于理解地球表面的复杂多样性。
《地理学与生活》将地理学中的“区域”与历史学中“年代”做了这样的类比:区域相当于历史学家的“年代”或“时代”的空间等价物,它是一种把极其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划分为可识别组分的策略。
这一策略“旨在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性井然有序”。
因此,课标对区域认知做了这样的界定:指人们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从空间—区域的视角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对学生在地理思维方式上的学习要求。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视角是一个框架,可以用来解释经验、事件、地点、人、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含义。
地理视角为提出和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评估行动的后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
地理学与人类经验的空间维度(空间和场所)相联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解读
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ⅱ.采用行为动词(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没有变
“ 分析课程标准”的结构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 说出 我国民族分布 特征。 B C A D
A:前置限定
B:行为动词
C:主题内容
D:后置限定
方法限定:
前置限定
运用…;在地图上…;(资料、数据)
举例(提出证据、联系实际) 程度限定: 初步(用得较少)
8.通过审议
完成修订
2011年 5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正式提交审 议。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安排下由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地理学科的国家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组成“综合审议组”和 “学科审议组”进行审议,并通过了审议。修订组根据审议组
·问卷调查·
评价建议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引导教师 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课程标准及其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内容标准不够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难以把 握,同时建议增加内容标准的层次性与弹性;部分“活动 建议”实施困难较大,野外实践活动受到安全等因素的影 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受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尤其是
不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认为难度较大的其他内容是
……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百分比 很好 51.50% 较好 42.80% 一般 5.70% 较差 0% 没有 0%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 修订及解读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用钊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及解读
学校地理教科书作用变化的讨论——我国地理课程变革中的继承与发展研究之教科书篇
分析 , 形成 我 们 自己认 识地理 教 科书 的新 思路 。
一
、
地 理 教 科 书 功 能 的变 化
叙述 都 是该 河流 从何 处起 源 , 向何方 , 流 在何 处 和 哪 条支 流相 汇 , 然后 于何 处 出现改 向 , 后又 在何 之
( ) 一 以承 载地理 知 识为基 本 功能 的教 科 书
维普资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 fC p tl o ma Unv ri o ra o ai r l i sy aN e t
20 0 8年第 2期
( o i cec s dt n Sca S i e E io ) l n i
对于 该河 流的 主要特 征 , 对人们 生活 的影 响 , 存在
问题 ?5 华侨 历来 在 各地 发 展 的情 形 是 怎样 的? . 其 中 以哪几 省 人 为最 多? 他们 的总 人 数 有 多少 ? 6 华侨 对 本 国 和 世 界 的 贡 献 是 怎 样 的 ?此 后 应 . 当怎 样努 力 ? []p2 ) ”2( . 这些 安 排 在 章节 之 后 的练 7
收 稿 日期 :0 70 —2 2 0 —9 1
作 者 简 介 : 培 英 (97 ,女 , 京 人 , 都 师 范 大 学 资 源 环 境 与 旅 游 学 院 教 授 , 士 ;孙 弱 (92一) 女 ,北 京 林 15 一) 北 首 博 18 ,
人 , 士研究 生。 ( 京 硕 北 103 ) 007
( 第 11 ) 总 8期
陬百
学 校 地 理 教 科 书 作 用 变 化 的 讨 论
我 国地 理课 程 变革 中的继 承 与发 展 研究 之 教 科 书篇
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变迁
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变迁作者:花溪邹金伟等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6期一、新中国第一部地理教学大纲的颁布——第一阶段:1949—1956年的兴旺时期长期以来,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这种三分法在1956年的大纲中已有雏形。
知识方面,1956年大纲中沿用的是1948年提出的“地理知识”的概念,表述为:“把一定范围的地理知识教给学生”。
能力方面,大纲“说明”部分中首次提出“使他们获得一些实际的技能和熟练的技巧”以及“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许多有实践意义的技能和熟练技巧”,这些技能和技巧涉及地图、地理测量仪器、地理图表的使用以及地理观察。
情感方面,这部大纲的德育目标是新中国地理教育中德育发展的基础。
以这部大纲为起点,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发展步入“起步阶段”。
但是,这部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表现出高度政治化和成人化的特点,而且这一阶段也是比较教条地全面学习苏联的阶段。
二、1963年大纲与逐渐萎缩的地理课程——第二阶段:1957—1976年的萎缩时期地理知识方面,1963年大纲第一次使用“地理基础知识”这个高度概括的词汇。
在1948年以前的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地理知识学习的目标一直是与情感教育的目标混在一起表述的。
从1948年的课程标准开始,把地理知识学习作为第一条目标的做法,至今没有改变过。
技能要求方面,在1956年大纲首次提出技能之后,1963年的地理教学大纲中,正式把“掌握运用地图等基本技能”列为地理教学目的之一。
以后40多年中作为我国大陆中学地理教学基础的“双基”的提法和地理课程目标“三分法”就是在那个时候确立的。
思想教育方面。
1963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改变了原来用纯粹“政治”目标替代德育目标的倾向,强调了“地理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
同时,1963年大纲突出了“人类中心论”的观点。
总体来说,1963年大纲的教学目的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较之1956年大纲要明确和具体得多,教师比较容易领会和掌握。
读《地理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寻荟记湿敷水成分表一、湿敷水的作用与意义湿敷水作为一款备受喜爱的护肤产品,以其补水、保湿、舒缓肌肤等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
湿敷水的主要作用是补充肌肤水分,改善肌肤干燥、暗沉等问题,同时有助于提高肌肤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日常护肤中,湿敷水作为一种高效保湿产品,可以为肌肤带来明显的改善。
二、寻荟记湿敷水的成分解析1.天然植物成分:寻荟记湿敷水富含多种天然植物成分,如库拉索芦荟、金缕梅等,这些植物成分具有良好的保湿、抗氧化、舒缓肌肤等功效。
2.保湿成分:湿敷水中含有透明质酸、甘油等保湿成分,能够为肌肤提供长效保湿,改善肌肤干燥问题。
3.抗氧化成分:如维生素C、熊果苷等抗氧化成分,能够有效抵抗肌肤氧化,延缓肌肤衰老,使肌肤更加紧致有弹性。
4.舒缓成分:如金缕梅、薰衣草等,具有舒缓肌肤、减轻肌肤不适感的作用,适用于敏感肌肤人群。
5.其他辅助成分:如氨基酸、矿物质等,有助于提高肌肤的免疫力,增强肌肤对外部环境的抵抗力。
三、湿敷水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1.使用方法:先将湿敷水倒入化妆棉或面膜纸上,然后将化妆棉或面膜纸敷在需要保湿、舒缓的肌肤部位,保持10-15分钟,最后用清水洗净即可。
建议每周使用2-3次,以达到更好的保湿效果。
2.注意事项:在使用湿敷水时,尽量避免眼睛部位,以免刺激眼睛;敏感肌肤人群在使用前,建议先在手背等部位进行试用,观察是否有过敏现象。
四、湿敷水的适用人群与肌肤类型寻荟记湿敷水适用于各类肌肤类型,尤其是干燥、缺水、敏感肌肤。
对于油性肌肤来说,湿敷水可以帮助平衡肌肤水油平衡,缓解痘痘、粉刺等问题;对于干性肌肤来说,湿敷水可以提供长效保湿,改善肌肤干燥、脱皮等问题;对于敏感肌肤来说,湿敷水的舒缓成分可以减轻肌肤不适感,提高肌肤抵抗力。
五、总结:寻荟记湿敷水的优势与特点综上所述,寻荟记湿敷水以其丰富的天然植物成分、高效的保湿、抗氧化、舒缓肌肤等功效,成为一款备受推崇的护肤产品。
适用于各类肌肤类型的湿敷水,不仅能够为肌肤带来明显的改善,还能提高肌肤的自我修复能力。
2023年新修订版《地理课程标准》-个人学习感悟
2023年新修订版《地理课程标准》-个人学习感悟引言本文旨在分享我对2023年新修订版《地理课程标准》的个人学习感悟。
通过学习新修订版的内容,我深刻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学习收获1. 地理知识的拓展新修订版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拓展,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
通过学习,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地球的构造、地貌的形成以及气候的变化等自然地理知识,同时也对城市化、人口迁移等人文地理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地理素养,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
2. 地理思维的培养《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地理观察、地理分析和地理推理等方面。
通过学习,我逐渐养成了用地理思维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习惯,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
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不仅在地理学科中有用,也能够帮助我们在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地理技能的提升新修订版的《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包括地图阅读、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的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这些技能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用地理知识,也能够提高我们的信息素养和地理决策能力。
总结通过学习2023年新修订版《地理课程标准》,我对地理学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新修订版的内容丰富全面,培养了我的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我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认识和适应我们的世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篇
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6篇第一篇海洋地理是地理科学与海洋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
海洋地理的研究对象除海洋水体外,还包括海岸与海底,其研究范围涉及地球的岩石圏、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灾害与污染、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海洋立法与管理,以及海洋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疆辽阔,濒临太平洋与边缘海。
根据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我国政府的主张,我国在“四海一洋”所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近1/3。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海洋的开发和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要响应国家的“海洋强国”要求,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
一、明确基本概念如:在说明海岸的主要类型以及从海岸到海洋的地形变化特点时,一定要用专业语言描述这些基本概念。
海岸带是指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
陆侧是海岸,海侧是明显受潮汐和波浪影响的水下岸坡。
基岩海岸是指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常有突出的海岬。
在海岬之间,形成深入陆地的海湾。
基岩海岸易于形成海阔水深、避风不淤的天然良港,更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
沙质海岸是指以沙为主组成的松散沉积物构成的海岸。
沙质海岸多沙滩、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多为天然的优质海滨浴场。
淤泥质海岸是指由粒径较小的粉沙、淤泥组成的海岸。
大多数的淤泥质海岸土质肥沃,适于进行滩涂养殖,但不利于建造海港和海滩浴场。
红树林海岸也属于淤泥质海岸。
珊瑚海岸是由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
珊瑚礁海岸依其特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在国际法上,大陆架是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2023年初中地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
2023年初中地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初中地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1(2879字)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地理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认真践行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收获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运用新理念,实施新课程国家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不难看出,这一理念提出的目的是“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成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技能和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处理地理新课程和现实生活关系时,常注意其间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经纬网”教学中,就以学生看电影、找座位的生活经验来安排教学活动,可让学生凭电影票上的“几排”、“几座”次序,找到自己的座位,借助于这个实例,学习用经线、纬线的交叉点来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当地理知识融入生活情景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突破“经纬网定位”这一难点。
再如教学“气候的变化”时,提前布置学生每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学习播音员怎样由卫星云图预报天气,分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农事、调整出行计划,感知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能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和地理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感到学习地理知识对自己的生活的确有用。
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
高中地理试题编写的方法
高中地理试题编写的方法作者:魏帅陈宏黄晓伟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3期摘要:在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地理的考察方向逐渐偏向地理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高考试题的变化,需要平时做大量的练习,试题的编写成为了教师团队最大的难题,培养学生面对试题的随机应变和灵活应用知识能力成为了新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试题编写;随机应变;灵活应用高中生要面临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高考,为了使高中生能够适应高考试题,教师要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进行研究,在日常的练习中进行改革,明确考试意图,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试题练习总结高考命题趋势,为学生复习工作提供依据。
试题的编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练习试题。
一、题目中灵活设定情境高中地理的试题离不开各种材料的支撑,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试题的要求越来越高,题目中的材料要尽量贴合高中生的特点,设定多种多样的材料情境,在情境中考察地理科学知识,以材料中的文字作为载体,结合高中地理主线,选择合适的考察方向,将试题材料的难度设定为稍高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强度的提升,帮助他们积累知识和经验。
在设定情境时,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活跃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看到材料就能想到考察方向,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性,在以后的练习中逐渐熟练掌握这种答题规律。
例如在讲授《中国的天气和气候》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和理解能力,通过学生们熟悉的古诗词创设材料情境,应用古诗词中的天气字眼与高中地理相结合,考察天气、气温和降水问题,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以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从这两句诗词中让学生分辨出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时间的,通过古诗词中的情境导入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句的欣赏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累诗词句的地理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陆地理课程发展中课程目标变化的讨论在我国大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地理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并在具体目标的设置上有所变化。
新的课程目标成为人们讨论地理新课程的热点之一。
课程目标作为地理课程的基本要素,在地理课程的历史变革中有怎样的传承和发展?为了理清这个问题,作者对近80多年来大陆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地理课程目标(教学目的)的规定作了研究,本文是这个研究的部分结果。
1.课改前地理课程目标(教学目的)的演变过程1.1 情感教育和知识学习目标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之所以把“情感教育”目标放在“知识学习”目标前提及,是因为在我国早期的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情感教育”占据了突出的位置,地理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反倒很像达到情感教育目的的工具。
例如,在我国较早的一部地理课程纲要中,课程目的中有这样的规定:“说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互相依赖的实况,以扩充民族及国际的同情心。
认明本国在世界上所处地位,以培养自助,自决的精神。
利用自然的景物,培养审美的观念。
”这个目的也提及要学习一些“实况”,也就是地理事实,但学习的最终目的却是“扩充民族及国际的同情心”。
除了“同情心”“人地关系”“自助、自觉”“审美”这些类似于今天所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培养目的外,我国历史上的地理课程,还更多地表现出具有为国家政治形式服务的功能。
在早期其他版本的课程标准对“目的”的表述中,多处可见“根据民族主义”、“根据民权主义”、“根据民生主义,”、“总理实业计划纲要”等规定,这种规定也可以理解为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
1949年后,我国大陆的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向来与政治关系密切的地理学科的培养目的也同样发生了变化。
1954年颁布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没有明确规定教学目标,但在对情感教育方面教学任务的描述中有这样的文字:“帮助他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能以无限忠诚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建设事业,献身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等。
在以后的50多年时间里,地理课程的情感教育培养目标随着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但不论具体用词有什么改变,下列核心内容基本保持不变:世界观层面上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关系方面的教育、人地关系教育等。
有关地理知识学习的目标,在早期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是逐渐由隐性要求到显性要求、由作为其他目标的前提到作为学习目的、由比较模糊到比较明确。
例如,1932年前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都是用“实况”、“风土人情”、“地理背景”、“人地状况”等词汇来阐述地理知识学习的目标。
从1932年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开始,课程目标中开始使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状况”、“地理概况”、“地理关系”等明确的“地理”词汇来阐述。
但在1948年以前20多年里颁布的10个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知识学习的目标一直是与情感教育的目标混在一起表述的,例如:“以六大区域为讲授单位,使学生进一步明了本国地理状况,以养成其爱护国土之观念。
” 1948年的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开始将地理知识的学习目标独立出来,列为课程的第一个目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4条目标,其中三条是有关地理知识的,第一条是“了解我国版图之演变与地理概况”;第二条是“了解我国气象物产及蕴藏之大概并灌输利用厚生之常识”;第四条是“明了世界地理概况及我国现在之国际环境”。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了三条目标,第一条就是“讲解我国地理状况及民生国防等建设事项以形成对我国国土整个之概念”。
从1948年的课程标准开始,把地理知识学习作为第一条目标的做法,至今没有改变过,而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地理基础知识”这个高度概况的词汇,则是1963年的地理教学大纲1.2 地理技能和能力培养目标的确立将地理技能作为地理课程的目标则是1949年以后的事。
在这之前的地理课程标准中,虽然都有地理技能的学习内容,但从来没有在课程目标中规定过。
1956年版地理教学大纲的“说明”中首次提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许多有实践意义的技能和熟练技巧”[4],这些技能和技巧涉及地图、地理测量仪器、地理图表的使用以及地理观察。
1963年的地理教学大纲中,则正式把“掌握运用地图等基本技能”列为地理教学目的之一。
以后40多年中作为我国大陆中学地理教学基础的“双基”的提法和地理课程目标“三分法”就是在那个时候确立的。
能力培养在地理课程目标中的出现其实要早于地理技能培养目标。
早在1929年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中,就有“养成学生研究时事应付时事之能力与习惯”的规定。
1936年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中,也出现过“以养成其爱护国土之观念与利用自然之能力”的规定。
1932年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甚至出现过“以引起其克服自然改变环境的创造力及进取心”的目标。
但能力培养的目标在1949年前各个版本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是时有时无的,很容易被忽略。
1949年至1985年间的各个版本地理教学大纲,“目的”的设置中都没有再提及能力培养。
直到1986年,地理教学大纲中才又重新出现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以及“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同30、40年代的能力培养目标相比,80年代的能力培养目标更为具体、全面,也更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是当时基础教育界开始倡导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方面表现。
从本文写作所依据的材料看,1923年起到2000年共颁布过23个版本的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学大纲,其中1956年到2000年间共颁布过11个地理教学大纲,这些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地理教学目的的规定在1949年以前是以情感教育和地理知识学习为主,其中情感教育的目标占据比较明显的优势。
1949年以后,地理课程的教学目的长期稳定在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情感教育三足鼎立的状况,尽管三类目的的具体内容和用词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80年代中后期,地理课程目的中重新增加了能力培养的要求,使过去的三类目的变成了四类。
对这四类目标的呈现方式,不同版本的地理教学大纲也有不同,但所有版本的表述都是按照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的顺序排列的,而且都没有设置分类标题,也不标明三类或四类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例如,哪个目的是基础,哪个目的更重要等。
2.新课程标准对原有教学目标(目的)的继承与发展2.1 新课程目标继承了原有教学目的的核心内容但更为细化“地理课程目标是在以往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新课程标准颁布前的最后一版地理教学大纲,应该代表了课程改革之前我国大陆地理课程目标演变的最后结果,所以本文在研究新地理课程标准对原有地理课程目的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时,选择了2000年版的地理教学大纲作为参照物。
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新旧课程目标(教学目的)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原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大都在新课程标准中被保留下来,特别是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前面的概述,与之前的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实质性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都包括了“地理基础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学习能力”、“人地观和爱国主义情感”等内容,特别是保留了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的提法,表现了地理课程总目标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原有教学目的的继承性。
这种“继承”和“保留”表明,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目标从来没有偏离基础教育的总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在设计课程总目标时,使用的是与大部分其他课程相统一的表述格式。
这种格式将课程目标明确地分为三部分,每部分都有一个标题。
这种表述形式虽然是第一次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出现,但并不是实质性的变化,而是为了将课程总目标进行细化的一种方法。
细化了的课程目标将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理解自己的教与学要达到的结果。
2.2 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讨论尽管继承是显而易见的,但就具体的三维目标内容来看,与2000年版地理教学大纲比较,不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也都有了一些显著的不同,例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新课程标准恢复了“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义务教育阶段)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学习地理的兴趣”作为课程目标,曾在1929年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1986年和1990年的地理教学大纲中出现过)。
另一个是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中不再使用“比较系统的……基础知识”的说法,而是直接使用“基本知识”“基础知识”。
这个变化反映了本次课程改革对过分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倾向进行纠正的意图。
课程总目标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置,以及与此相连的对能力培养目标的处理。
新的课程标准没有单独列出能力的维度,这是有些教师有疑问的地方。
但如果仔细阅读课程标准,就会注意到不仅在课程总目标的前言中有“地理学习能力”等培养的内容,而且在三维具体目标中也都有相关的规定。
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就是一种能力培养的目标。
“过程与方法”中规定的“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表达自己学习的体、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也都是能力培养目标,且“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目标是以前历次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没有设置的。
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由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这两本书都从操作层面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
新课程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讲究学习方法、进而培养能力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理解。
一般来说,将“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比较容易理解,且“方法”一词曾在以前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目标(目的)中出现过(1923年版和2000年版)。
但“过程”一词从未作为目标提出过,所以这个目标维度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讨论,“过程”也成为整个地理课程改革中十分敏感的词汇。
要真正理解把“过程”作为一个目标,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过程”一定是达到“目标”的手段的看法,这样才不会将“过程”这个一般意义上的动态的事物与“目标”这个静态的事物对立起来。
简单地说,让学生体验某个特定的学习过程本身就可以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而不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目的的中间环节。
明确这一点,对于澄清课改实践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是有用的。
例如,人们常争论:告诉学生结论就可以达到目的了,是否有必要设计“复杂”的学生参与过程?形式(指一些过程性环节)和内容(指学习的具体内容)哪个更重要?常见的另一个争议就是探究活动浪费了时间,而使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中的“教学任务”多指知识点落实的任务,并没有考虑“经历学习过程”这种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