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生物热点: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专题9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38张ppt) 2021届高三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9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件(38张ppt) 2021届高三高考生物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29db6ed0722192e4436f650.png)
误差分析:
个体总数(N)= 初捕标记数(M)*再捕个体数(n)
再捕标记数(m)
1.标志物易脱落
m偏小,N偏大
2.被标记个体被捕机会降低 m偏小,N偏大
3.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 m偏小,N偏大
4.被标记个体放回后未充分融入该种群就再次被捕, 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
m偏大,N偏小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法
(6)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 下: 时间/d 1 2 3 4 5 6 ……
数量/个
1.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及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标志重捕法在做标记时,标志物要醒目,有利于抓捕 B.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个体数量为X1、X2、…、Xn,则种群密 度为(X1+X2+…+Xn)/n 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脱落则计算结果比实际值 偏小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大. 种群密度 减小. 种群密度 相对稳. 定
意义:
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__决___定__ 种群密度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种群密度计算公式
平均每个小方格的细胞数
5、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 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 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均匀分布 ,减小误差。 (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相互对照; 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 取其 平均值 。
种群密度=个体总数/面积或体积
386条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5fccdf192e45361166f573.png)
考点三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精讲)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注意事项 ①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 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③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④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 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⑤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⑥增长曲线的种群数量是先增加后减少。原因是开始时 培养液营养物质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酵母菌大量 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 营养物质大量消耗、pH急剧变化、有害代谢废物不断地积 累,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开始大于出生率,种群 数量下降。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应试例析)
【对接高考-角度1】 1.(2015·全国卷Ⅰ,31节选)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
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1
1
1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 法常用于调查_活__动__能__力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12/9/2021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应试例析)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增长型
曲 线 图 柱 形 图
12/9/2021
12/9/2021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知识精讲)
高中生物课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中生物课件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c20325890c69ec3d5bb75fe.png)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
1.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 平均值。
2.某班同学对一块林地中的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 群密度调查,随机选取10个样方,下表是该班级10个 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样方取样方法为 等距取样法, 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3.6株/m。2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m2 0 2 3 3 4 12 4 2 3 3
2.本实验__不_需__要___(需要,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原 因是__该__实__验__在_时__间__上__形__成_前__后__对__照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 需要 原因是:_为__了__提__高__数_据__的__准__确__性___________。
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 4.如果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 的措施是: __稀__释_含__有__酵__母__菌_的__培__养__液_________。
1.这种鱼在d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 加,其主要原因是_种__内_斗__争加剧_ 捕_ 食者数量增加 ,食物空间不足 _。
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
条件
特点 K值
J型曲线
环境资源无限(理想条件) 实验室条件下或外来物 种入侵早期阶段
S型曲线
环境资源有限(现实条件) 自然条件下的种群
以一定倍数无限增长 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在K值稳定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S型曲线
① 害虫防治应该在___a___点前进行
② 为了可持续获得最大捕因是: 该点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③ 在__d__点捕捞能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原因: 该点种群数量最大
④ ___d___点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导学教程》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九单元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导学教程》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讲义:第九单元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6e58ada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a.png)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试验: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1.种群的特征【解惑】(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洁的累加,而是具有进展、自我调整、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4)性别比例只影响诞生率。
1.正误推断(1)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2022·江苏卷)(√)(2)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诞生率为10%(2021·浙江卷)(×)(3)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诞生率最高(2021·浙江卷)(×)(4)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密处取样(2022·海南卷)(×)(5)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6)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打算的(2022·四川卷)(√)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关键随机性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力量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捕获数量为n,被捕获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3.回答年龄组成的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2)依据图示分析,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观看下图中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2021年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第9单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2021年高中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第9单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cb038fb2f60ddccdb38a0bc.png)
(2)曲线图和柱形图 项目
曲线图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3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示,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 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分析 (1)“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 (1)含义:组成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连线)
1.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判断 (1)一座山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 (2)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 种群数量特征( √ ) (4)种群出生率升高,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 ) (5)稳定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 ) (6)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 ) (7)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 ) 2.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判断 (1)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 )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 ) (3)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 ) (4)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 ) (5)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 )
4
命题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1.(2019·福州质检)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 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变性别比例 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年龄组成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 答案 C 解析 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年龄结构,A 项错误;自然增长率除了取决于出生率,还取 决于死亡率,B 项错误;对一个城市而言,面积是一定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人口 密度的大小,C 项正确;年龄组成稳定型的人群,还受迁入、迁出人口的影响,所以,无法 知晓人群是否为零增长,D 项错误。 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讲义)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451a924b0717fd5370cdc30.png)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课标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基础知识梳理】考点1 种群的特征1. 种群的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 的全部个体。
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 ,也是 的基本单位。
2. 种群的数量特征:34(1)概念: , (2)常见类型: 、 、 。
考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⑴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濒危物种的拯救和恢复。
⑵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⑶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⑴种群特征(种群内部)⑵人为因素: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砍伐森林、猎捕动物使得野生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⑶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课堂探究1】种群特征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样方法适合于调查哪些生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什么?不同植物的样方大小一样吗?3.如何利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例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例2】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不正确的是() 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D.N=39×34÷15【课堂探究2】种群数量的变化1.S型曲线中,哪个区间环境阻力最大?K值固定不变吗?灭鼠和捕鱼应该在什么时间进行?2.在密闭容器中培养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怎样的?3.λ值即种群增长率吗?【例3】下列关于该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 0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 000【变式训练】(2010·长春模拟)如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实验原理:(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新苏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新苏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2f5bb5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0.png)
新苏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能够交配,并通过繁育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接下来我们大伙儿一起看一下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2021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要紧包括种群的特点、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我们研究种群要紧研究其数量特点,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差不多的数量特点;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截了当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截了当决定种群密度,然而能够用来推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点,通常有平均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要紧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
“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刻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通过一定时刻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固的增长曲线。
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形下,一定空间中所坚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数量达到K 值后保持稳固,一样情形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
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操纵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显现,考查对种群特点的明白得把握情形,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
在平常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2021年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2021年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e5e116aa00b52acfc7caf9.png)
2021年高考生物复习专题0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识点知识点1 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知识点2 探究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比较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取值为: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捕获数N2标记数N0↓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为:NN1=N2N0) 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易错警示】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
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知识点3 比较“J”型和“S”型曲线模型构建的应用(1)K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高三第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课件
![高三第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cd3a5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3.png)
为了规范 事业单 位聘用 关系, 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种 群 增 长 速 率
五、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 密度下降。性别比例也一般分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型: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2)雌多雄少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 动物。
(3)雌少雄多型: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度的确定。
为了规范 事业单 位聘用 关系, 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特别 样方法研究是取样研究的一种方法,无论是研究种 群密度,还是种群关系,只要这些生物相对不移动 或移动范围很小,就可采用取样方的方法。
为了规范 事业单 位聘用 关系, 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二、标志重捕法
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
分个体作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 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 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总 体密度。
三、种群增长曲线
1.模型构建的形式、步骤及意义 (1)意义 可以用来描述、解释 和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
为了规范 事业单 位聘用 关系, 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2021届全国新高考生物精品复习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2021届全国新高考生物精品复习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ef48b9e0c22590103029d54.png)
②曲线图:
③柱形图:
(2)判断方法: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 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 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比较 项目
动物
•
( √)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数量 特征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 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在一定程度 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
增长速率最大
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 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
自然种群
2.K值与K/2值的应用
K值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保护野生资源草 原最大载畜量不超过K值→合理确定载畜量增大 环境阻力→降低K值→防治有害生物 K/2值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在K/2处K/2前防 治有害生物,严防达到K/2处
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D正确。
2.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 A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
C解 用.用析于标:活志样 动重方 范捕法 围法适 较调查用小时于的,植动部物物分种种被群群标记密密个度度体的的的调 调标查 查记, 。物脱也 用落适 标, 将志会重导捕致调法查调结查果时较,实部际值分偏被小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 D将.调会查导培致养调液查中结酵母果菌较种实群际数值量偏的变大化。时调,查将酵样母液滴菌入种 血群细数胞量计数变板化后时盖,上应盖先玻片盖,上再盖用玻显片微,镜观将察培养液滴入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8425a84fd0a79563c1e72c4.png)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种群的概念:在内占据的生物的个体。
种群是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依据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一)种群密度:1、概念: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原理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算整个种群的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
概括为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2)方法步骤植物种群密度样方法——样方法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随机取样)a.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b.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核心问题)【特别提示】(1)样方应随机选取(2)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 m×1m;灌木:4 m×4m;乔木:10m×10m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
(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
(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
例1:在调查某种植物的密度时,共选取了k个样方,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n k株,每个样方的面积均为s平方米,则该种群的密度为(n1/s+n2/s +n3/s +…+ n k/s)/k株/m2。
高中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中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ec2ed8e376baf1ffc4fadc1.png)
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
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有限环境:“S”型曲线
曲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K值:即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
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
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
量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 Nt = N0 λt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1、条件: 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无种内斗争
⑴当λ>1、λ=1、1>λ>0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
酵母菌的数量是呈先增长后 稳定,最后衰退的趋势发展
(5)表达和交流 (6)进一步探究
数量/个
时间/天
有关问题:
• 怎样对酵母菌计数? • 若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该怎么办?
先将培养液稀释,然后再取样计数
•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该如何处理? 只记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处个体
•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前为什么需震荡试管?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准确
4.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1)模式图。
①图解:
②析图:
种群
A B C
年龄组 出生率和
成情况 死亡率情况
幼年多, 出生率>死 老年少 亡率
各年龄期 出生率=死 比例适中 亡率 幼年少, 出生率< 老年多 死亡率
专题17 种群和群落-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专题17 种群和群落-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与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2730979964bcf84b9d57ba5.png)
专题17 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 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比较:2.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例如:若某城市2012年出生10人,死亡2人,迁入20人,迁出13人,该城市总人口数为1 000人。
(1)出生率=新出生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0‰(2)死亡率=死亡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3)迁入率=迁入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0‰(4)迁出率=迁出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3‰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三.空间特征—⎩⎪⎨⎪⎧①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②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③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均匀性分布型 随机分布型 集群分布型四、存活曲线1、类型Ⅰ(凸型):如:人类,很多高等动物2、类型Ⅰ(对角线型):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3、类型Ⅰ(凹型):如:牡蛎和树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计算公式:Nt= N 0λtλ代表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 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J”型增长时,λ>1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 时为02. K 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1)K 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 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考生物热点: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真题回放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解析]细菌甲为异养生物,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项正确。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更换频率快,环境资源相对丰富;更换频率慢,环境资源相对匮乏,B项正确。
通过对比题图中三条曲线可知,a组为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的实验组,细菌数量呈J型增长,由此可知其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项正确。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在培养的初始阶段,由于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因此种群增长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项错误。
2.(2018·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A对:当空间、资源有限时,种群呈S型增长。
B对:林场空间、资源有限,老鼠种群的增长会由于密度增加而逐渐减慢。
C对: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由于鱼的大小不同等,单位水体中产量有可能相同。
D错: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由于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
3.(2017·全国卷Ⅰ)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D)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根据题图,种群数量约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
与甲、乙、丙点相比,在丁点时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的目的。
4.(2016·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C)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D项错误。
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不合题意。
5.(2019·全国卷Ⅲ,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
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S__型,且种群数量为_a/2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减小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不变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__。
[解析](1)液体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等是有限的,试管中该种菌的种群数量达到a时不再增加,所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K值为a,种群数量在a/2时增长最快。
(2)K值为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当培养基由10 mL减少到5 mL后,环境容纳量减小;若都是5 mL培养基,且培养条件不变,由于环境资源量不变,即使该种菌的起始接种量增加一倍,K值也不会改变。
核心拓展1.明确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填图)2.解读三种类型的“S”型曲线(填空)(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_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__,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_最大值__。
(2)t1~t2,由于_资源和空间有限__,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_下降__。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_出生率等于死亡率__,种群增长速率为0。
3.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填空)(1)K值与K/2值的分析:(2)K值与K/2值的应用:题型突破题型1种群的特征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A.某生物对人类有益或有害可以作为影响其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集群分布均属于种群的特征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的年龄组成可受到天敌迁入的影响[解析]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很多,人为因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对人类的有利或有害可影响到该生物种群的密度大小,故A正确;种群特征分为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空间特征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故B正确;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为种群密度,C 错误;天敌迁入会影响被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及年龄组成,D正确。
2.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C)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解析]①~④分别表示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A错误、C正确;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是控制③性别比例,D错误。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应用的策略(1)对于濒危动植物,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其K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
(2)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
因此,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的生物种群数量不低于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但在有害生物防治中,应使种群数量位于K/2以下,数量少,而且增长速率小,越早防治越好。
题型2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3.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B)A.据图可知,不同季节社鼠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生存能力不同B.性比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社鼠种群数量的C.从春季到夏季雄性个体的存活率要大于雌性D.冬季不对社鼠进行调查的原因可能是温度较低,鼠在鼠笼内时间过长而冻死[解析]据图可知,不同季节社鼠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的比例并非都是1,A正确;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社鼠种群数量的,B错误;从春季到夏季,种群数量变化不大,但是雌雄比下降明显,说明雌性个体的存活率小于雄性,C正确;冬季气温较低,社鼠在鼠笼中呆的时间较长可能会被冻死,D正确。
4.下列实践活动中,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相关原理的是(D)①为防治鼠灾,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②科学确定捕捞鲤鱼的时间和数量,确保鱼塘的可持续发展③科学确定蝗虫的防治时间,确保农产品损失最小④为解决当前人口膨胀问题,可采取治理环境、发展新能源等方式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时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若要防治鼠灾,应采取改善环境或者放老鼠夹等降低环境容纳量的方式,人为的捕杀家鼠,不能改变环境容纳量,①错误;为了保障鱼塘的可持续发展,应在捕捞之后将鲤鱼的数量控制在K/2处,②正确;对于蝗虫这种害虫而言,确保农产品损失最小,应在种群增长初期进行防治,越早越好,跟环境容纳量无关,③错误;解决当前人口膨胀问题,应改善环境,发展新能源,提高环境容纳量,④正确。
5.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了多年跟踪调查,绘制出下图,图中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C)一年前的种群数量A.0~t1时间段,种群甲数量变化曲线为增长型,乙为稳定型B.种群甲在t3时间点的种群数量比t1点高C.t3时,可认为乙的种群数量达到其环境容纳量D.若t3之后种群甲的曲线一直不变,则该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不会发生改变[解析]0~t1时间段,种群乙的λ大于1,故变化曲线为增长型,甲的λ小于1,故变化曲线为衰退型,A错误;种群甲在0~t2时间段种群数量在减少,t2~t3时间点的种群数量在增加,t3与t1时间点的种群数量无法比较,B错误;在t3时,种群乙的数量趋于平衡,该数量水平被称为环境容纳量,C正确;若t3之后甲种群的曲线一直不变,即甲的数量以λ倍数增加,其他种群数量可能会减少,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则可能减少,D错误。
题型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6.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说法不正确的是(D)A.并非所有动物都适合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B.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的取样关键均是随机取样,不掺入主观因素C.树芽上的蚜虫的种群密度不可用取样器取样法D.因为标志物容易脱落,所以用标志重捕法测得的种群密度往往相比实际偏小[解析]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像跳蝻之类的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B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蚜虫的种群密度适合用样方法调查,C正确;若标志物脱落,重捕的动物中被标记的数量少,按照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测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偏大,D错误。
7.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B)①随机选取一个该种群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在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10个样方,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