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 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浅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浅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一、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对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重要影响。
民族关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其中既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民族与国家、民族与阶级等等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树立对于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自信,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现实问题。
这是因为,怎样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决定着怎样论述、并进而决定着怎样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于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
”会议还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1]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六十余年处理中国民族事务、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了不懈努力,既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又走过弯路,有过沉痛教训。
面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新内容新特点,面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民族理论、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并不断创新完善民族政策的新任务,不仅需要全面总结过去处理我国民族事务的经验教训,尤其需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实际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树立对于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自信,也是我们全面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在今后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题中应有之意。
高中政治生活第七课 第一框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尊重不同民族风俗的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使命.【学习重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课前预习学案】要求: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自主预习,完成下列导学案内容,理解课本课重点知识,找出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的民族概况2、为什么说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3、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原则①含义:②原因:③具体表现:(2)民族团结原则①含义:②意义(重要性):(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①含义:②原因:(4)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知识拓展】1.准确理解“民族平等”(1)民族平等着重讲各民族地位平等,即我国各民族享有权利方面已实现了真正的平等,但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还很不平衡,还不可能很快消除民族之间的差距,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
(2)在民族平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参政权。
少数民族参加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形式。
2.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支持和帮助不矛盾.(1)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事实上的差异,因此,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尤其是经济发展给予特殊照顾,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对民族地区采取扶持和帮助政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对民族地区进行扶持帮助正是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和反映,并未违背民族平等原则。
形势与政策问答论述题
第一讲1、论述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的意义。
答:这次国庆首都阅兵,是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关键阶段的大背景下举行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巨大历史成就的集中展示,是富国与强军协调发展重大成果的集中展示,是我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传统崭新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这次阅兵是我们党执政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充分展示,对于进一步坚信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举行过13次阅兵。
像开国大典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盛大阅兵,是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以崭新精神面貌站起来的庄严宣示;国庆35周年阅兵,是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举行的一次盛大阅兵,是党领导人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的政治昭示;国庆50周年阅兵,是在世纪之交我国举行的一次盛大阅兵,是党领导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象征。
这次国庆60周年阅兵,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举行的盛大阅兵,是党领导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重要体现。
搞好这次阅兵,对于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将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第二,这次阅兵是对我军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全面检阅,对于彰显我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能力具有重要军事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适应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不断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
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没有民族之间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体人民的安定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无从谈起。
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平等的民族互利和广泛的民族共识为内涵的民族团结,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助合作,彼此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逐步形成一种民族团结的社会气氛。
对于这个气氛,有的地方做了很好的概括:讲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
56个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民族团结还表现为:努力消除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既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城市化、散居化趋势日益明显。
为保障城市和散居地区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国家制定实施《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服务与管理,重点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满足他们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实践中,中国政府还多次开展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推动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所有这些都是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很显然,这样的民族团结其实就是民族和谐,就是社会和谐在民族关系上的体现,因此构成我国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民族团结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41%,分布在全国各地。
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蕴藏着支撑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资源。
浅谈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
浅谈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浅谈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建设一个富强、和谐的中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中国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民族和谐至关重要,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又是中华各民族的福祉和美好愿景,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既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是各民族为之奋斗的共同任务。
一、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民族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民族的和衷共济,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
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内容,又是其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民族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基本特征是统一的,只有实现民族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一)有助于实现民族地区的全面和谐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并不是单单依靠某一个民族就能完成的,需要各民族团结、互助,发挥集体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主要在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差距,这不仅不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总体性发展。
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把各族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先进地区帮助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从外部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此外,民族地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具备资源、资金、科学技术等条件。
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把汉族的人力、物力、财力、先进技术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结合起来,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二)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各项政治权利得到保障人民的团结,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都是以各民族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的。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党和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2、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原因)第一,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第二,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第三,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第四,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p73中间资料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说明什么?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说明: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3、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形成的原因及内容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4、我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原则——首要原则(2)民族团结原则——重要原则(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根本原则(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①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②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5、民族平等原则含义、依据、地位、表现?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依据(原因):由我国的性质决定的(1)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
(2)我国各族人民都有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地位:首要原则表现: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而且所占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的比例6、我国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是否意味着民族平等在我国已彻底实现?不是。
虽然我国各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已实现真正平等,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还很不平衡,所以民族之间还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这也是现在我国为什么要帮扶少数民族发展的原因之一。
民族关系与社会和谐
民族关系与社会和谐民族关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交流、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等方面。
在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中,民族关系的好坏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民族关系对社会和谐的影响,并提出一些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方法。
一、民族关系对社会和谐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一个具有和谐民族关系的社会,不同民族之间能够团结合作,共同开展经济活动。
各民族在资源、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互补和合作,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 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当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尊重、平等和互助的关系时,社会才能够建立在稳定的基石上,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3. 促进文化繁荣:民族关系的和谐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可以丰富社会的文化内涵,增强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方法1. 建立平等互信的机制: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起平等互信的机制。
通过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打破误解和偏见。
2. 依法保障民族权益:政府应依法保护和维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益,防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斥。
3. 加强教育与培训:教育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加强多民族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意识。
同时,培训当地社区的干部和民众,提高他们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包容能力。
4. 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缩小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政府应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
通过发展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和民生条件,减少民族间的不平等感。
5.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各民族应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认同。
通过文化活动、庆典和节日,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意识。
结语民族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只有建立在互相理解、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高中政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新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四:学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和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启发诱导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课前预习(一)基础知识梳理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是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和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首要原则①各民族无高低优劣之分。
②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依法平等的享有权利,依法平等的履行义务。
(2)民族团结原则----重要原则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之一,是社会稳定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国家统一的。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根本原则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
4、处理民族关系原则之间的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应该珍惜、巩固、发展这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3册 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点难点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 1.理解处理民族关系方针的注意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图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拓展: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1)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 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 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2)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权义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 约束 。宗教界
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
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 义务 。 ②遵守法律:宗教活动必须在 宪法和法律 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③依法管理: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 政和司法。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 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 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建立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 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科学精神:明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确我国的行政区域 类型,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3.法治意识:依法维护良好民族关系,促进宗教活动依法进行。
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 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 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0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民族关系与社会和谐发展
民族关系与社会和谐发展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对于社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而社会和谐则是实现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保障。
民族关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错综复杂,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首先,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
民族交流是实现不同民族文化共融和相互尊重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交通和通讯的便利,各个地区的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
人们可以通过旅游、文化交流、婚姻等方式相互了解和学习。
这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减少误解和偏见,使我们更加理解并尊重其他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是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实现民族自治与和谐共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保持民族和谐的有效途径。
通过自治制度的建设,各个民族可以在经济、教育、少数民族习俗保护等方面享有相对独立自主的权力。
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各个民族间的平等和团结,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民族矛盾和冲突的发生,实现民族和谐与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
三是加强民族教育,培养民族关系和谐的新一代。
教育是塑造人们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
通过加强民族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其他民族的包容和尊重,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文化自信。
同时,民族教育还可以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打破隔阂,促进社会的多元和谐发展。
四是加大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力度,营造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
各级政府和媒体可以通过宣传媒体、文化节庆等方式,普及国家对多民族平等和团结发展的政策,宣传典型的民族团结事例,弘扬正能量,减少種族歧視和偏见的出现。
这样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培养民族团结和谐的价值观念,营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除了以上措施外,也需要各界群众共同努力,发挥自愿、自觉的作用。
人们要避免言辞激烈、歧视他人的言行,要注重言传身教,不因民族差异而产生偏见和歧视,而要互相尊重、包容,共同努力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如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
如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构建新型和谐的民族关系,对促进青海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至关重要;1.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青海稳定,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没有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就没有玉树的稳定与发展;一是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玉树,领导干部政治上强,第一位的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始终做到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我们要继续强化政治观念,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坚强有力、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玉树的改革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组织保证;玉树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并培养使用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正是由于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相互信任、团结奋斗,才使我们的事业不断攻艰克难、开拓前进;二是玉树各族干部群众应在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中起好带头表率作用,坚决打击“三股”势力;要始终坚持“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始终保持高压严打的态势,与“三股势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及时挫败他们的各种分裂破坏图谋,严厉打击“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对于煽动分裂国家以及破坏社会主义建设,违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西化、分化、渗透和破坏活动,应多方联动,进行严厉打击,绝不心慈手软,姑息养奸;拉萨“3·14”暴力事件发生再次表明,民族分裂主义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他们为了达到分裂祖国统一的罪恶目的,丧心病狂、不择手段,我们与他们的斗争,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扞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在玉树,没有打击就没有稳定,就没有对敌斗争的主动权,要用铁的手腕严厉打击破坏活动;针对当前“三股势力”疯狂运用凶残的暴力恐怖手段对我进行袭击破坏,要把打击的这一手段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铁的手腕,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坚决把敌人的暴力恐怖破坏活动消灭在预谋阶段和行动之前;2.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的宣传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教育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持玉树安定和谐的重要条件;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以及民族团结、民族基本知识的学习,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和谐相处,共同进步;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严格区分矛盾性质,对于人民内部矛盾,要采取教育、疏导、化解的办法来解决,凡属违法犯罪的,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都要依法处理;蓄意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恶性事件的犯罪分子,要坚决依法打击;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西方敌对势力凭借经济、科技等优势,加大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大肆进行反动舆论宣传,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依然复杂严峻;他们打着所谓“人权”、“民族”的旗号,制造分裂舆论,破坏民族团结;攻击和歪曲我们的宗教政策,煽动宗教狂热,支持并策动非法宗教活动;我们要紧密联系当前反分裂斗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强化各项措施,巩固和扩大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教育成果;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正确舆论、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不断丰富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玉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由于历史、自然、基础等诸多原因,我们民族地区仍然是基础设施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双重任务;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坚持文化的多样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我国各少数民族长期的交往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被几十年的实践所检验为正确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现阶段,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适应新时期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发展的要求;要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民族地区的宗教和风俗习惯如衣着、服饰、婚丧嫁娶、居住、饮食、节庆、娱乐、礼仪、禁忌都应予以尊重,对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也不能用压制的方式加以改变;继续开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使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优化而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使思想交流进一步深化,实现民族文化的共生繁荣;要积极克服民族交往中的语言障碍;为了加强学习和交流,各个民族要努力克服相互之间的语言障碍;汉族干部要学习藏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干部也要学习汉语;我们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对传统民族文化坚持扬弃的原则,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克服影响民族交往的心理因素,在民族交往过程中,不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5.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为玉树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的人才和组织保障,这些年来,青海各级党委始终把解决干部政治上强的问题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通过各种途径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形成了一支政治上坚定合格的干部队伍,成为青海改革发展稳定的中流砥柱,特别是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站到反分裂斗争第一线,为各族人民作出了表率;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多数都在预谋和准备阶段就被及时打掉,我们已越来越多地掌握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保持了社会政治大局的持续稳定,这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级干部政治上坚强有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大大增强,在关键时刻真正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继续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既要使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施展才华,又要让他们在反分裂斗争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要把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择一部分有能力、有从事经济和管理工作基础的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少数民族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计划地选派优秀的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使他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争当各行各业的骨干和行家里手;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得党心民心;2月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等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原则,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认识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和谐,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没有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惟有稳定才能发展经济,才能达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而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是最重要的工作;保持社会稳定是大局,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显着增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事业生机勃勃,国际威望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同我们的社会保持团结稳定的局面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这不仅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充分证明,也是广大干部群众从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人民的共同心声;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既面临大好机遇,也遭遇严峻挑战;团结一心,保持稳定,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应对挑战;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稳定,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稳定,才能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在现代化建设的大局面前,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一个重要问题是依法有序地看待和处理我们面对的问题;这句话,大家都拥护,这就意味着必须健全,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社会的发展总会面临着矛盾和问题,也总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中前进的;当今世界很不平静,会有这样那样的磨擦和问题;国内改革建设不会一帆风顺,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只能冷静理智、依法有序地进行;和谐与稳定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和谐与维护稳定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之中,都希望国家尽快地富强起来,人民富裕起来,都希望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那么,人人应该为和谐稳定尽责,为和谐稳定出力;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各方协力,和衷共济,团结稳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相信,一个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的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团结——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一方面,从历史上看,民族关系是由于生 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各族彼此间的交往 所决定。
另一方面,民族关系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既 有广泛性又有局限性。
(二) 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
民族关系具体来说,是指各个民族之 间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字、生活习俗、 宗教信仰等诸方面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 上述诸方面的相互交换、吸收、渗透乃至 斗争。
知识扩展
西部大开发的十二个省市区
新疆
甘
宁夏 蒙 古 内
青海
陕 肃
西
西藏
四 川 庆重
贵州
云 南 广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互助合作的
民族关系; 具有政治和社会基础(共御外敌,争取民
族独立和解放) 它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
(2)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实际行动中 维护民族团结。
(3)学习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认真遵守少 数民族的民俗规定;
(4)学会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各民族的语 言文字,不讲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破坏民 族团结的事。
采用文献:李艳荣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关 于新疆民族关系的基本思考.2010.5
3. 流动人口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
人口的流动改变了历史上新疆民族人口传统比例 。 新疆各民族成员也流入内地,扩大了民族之间直
接交流。 个别个体的行为,经过传播,又会影响整个民族
群体反应 。
人口流动促进了各地民族的接触交流,改变了人 们狭隘的地域观念。
经济关系和民族关系之间的联系
经济关系是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而经济 利益问题是民族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流 动人口进入新疆,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同时对新疆本地民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 力。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摘 要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危与存
亡。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从中外、正反两方面都得到了证明。目前,我国的民族关
系总体是和谐的,但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而我们必须科学分析影响民族关系和谐的矛盾、问题及产
生的原因,积极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团结
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正如邓小 平同志指出:“我国各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 义改造,早已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 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此后,党 和国家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协调民 族关系,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不断巩固 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改革开放后,党和国 家总结了民族关系的经验,又提出了“汉族离不开 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互相离 不开”的思想,成为处理民族关系、增强各民族 团 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指导思想。进入新世纪 新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 作了新的阐述,提出了新的要求。2005 年 5 月 27 日,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 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民族 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正确处 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和谐 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并 强调: “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 会主义民族关系。”[3] 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 中,又增加了“和谐”一词。这是中国共产党从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基于现实民族 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对我国民族关系理论的新发
南传佛教文化圈;西北少数民族的伊斯兰教文化 圈;南方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圈;中南、东南地 区的道教文化圈等。少数民族 1 亿人口中,绝大多 数都是各种宗教的信仰者。在我国,正当的宗教信 仰和宗教活动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受政府的法律和 政策所允许的,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国际民族分离 主义思潮的兴起,西方反华势力和国内分裂势力相 互勾结,以宗教和民族问题为借口,从事分裂活动。 如新疆境内的分裂主义者在国外泛伊斯兰主义势 力的影响和支持下,极力煽动宗教狂热,鼓吹独立 建国、建立军事组织,从事恐怖活动。民族分裂主 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的颠覆、渗透和 破坏,对我国民族关系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对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关键词: 民族关系; 和谐社会;民族教育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历史条件下, 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促进各民族“三个离不开”、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 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首先,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国家安邦强盛的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 谋求国家的发展, 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问题, 而民族关系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进步的基础。
民族关系是社会众多关系之一, 但是它总是与其他关系交织在一起, 民族关系会涉及到并深刻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关系。
和谐的民族关系能使社会各种关系更加和谐, 不和谐的民族关系能使社会各种关系更加紧张。
因此全面发展是包含着民族关系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包含着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始终充满着各民族创造的生机和活力的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
夯实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
第三,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各民族安居乐业和发展的基础。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立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共同因素是在不断增长的, 但是民族的特点、差异和差距将长期存在。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 以稳定发展为常态, 既不人为地扩大民族差异, 拉大民族的差距, 也不人为地扩大民族的共同性。
在动态中实现保持各民族的特点, 在动态中实现各民族的利益, 在动态中调整民族关系里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和思想关系, 从而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
第四,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我们党的执政的基础。
正如胡锦涛精辟地指出的: “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摘要]:社会主义新时期,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
当前民族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制约着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建设民族的和谐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经济;落实人才战略,充分激发创造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坚持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高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能力等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关系、民族和谐[Abstract]:Socialism in the new era, formed a new type of ethnic equality, solidarity, mutual help harmonious relations, this is the basis of handling ethnic relation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urrent national relationship, there are three main factors restrict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lation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 as the cor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ulture for a nation.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economy; To carry out the talent strategy, fully stimulate creativity;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arty's national polici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religious issues; To uphold and improve party leadership over the national work,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party building a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 and so on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national relationship.[key words] : the Chinese nation, nationality relationship, national harmony民族关系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总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党的十八大为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新时期,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民族关系的和谐促进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面。
一、正确认识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民族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近现代,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关系,是决定国家政治制度和结构形式、政治稳定程度、国家统一或分裂的重要因素。
在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实现民族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和谐是以矛盾为前提的,承认差别和矛盾,是建设民族关系和谐的认识出发点。
由于民族问题本身的特征,矛盾问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由于各民族受到历史基础和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我们还要看到,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新时期还呈现出新的特点。
引起民族矛盾和造成民族关系紧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民族矛盾和冲突的爆发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遗留问题、现实问题,外部因素、内部原因,这些都从经济关系、政治管理、文化认同、社会和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
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因素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因素是来自世界民族问题的影响。
受到新一轮民主浪潮的冲击,一些国际敌对势力,为了达到分裂和西化我国的战略目的,长期以来打出“人权牌”“民族牌”、“宗教牌”等来牵制我国党和人民政府,对党和人民政府施加压力。
同时他们也利用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和“东突”组织来进行破坏。
加上叛逃国外的民族分裂势力和国内的民族分裂分子相互勾结遥相呼应,利用各种手段挑起事端。
这是影响我们民族关系和谐的具有敌我矛盾性质的内容,是引起民族矛盾和造成民族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不尊重少数民族的特点,如宗教信仰、文化特征、风俗习惯等,引起民族感情伤害的问题。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民族文化,这些形成了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民族深入交往和融合的过程中,执行民族政策有误,处理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不当,忽略了民族差异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多样性,过分强调民族融合,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表现了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
近年来,因侵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引发的群体事件增多,不断发生民族交往中引发的摩擦,如河南中牟事件、原阳事件等,违反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歪曲民族文化等等,这些严重影响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第三个因素是社会发展造成的因素。
当前我国正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体制改革,实现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因素都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有集中在经济发展与差距拉大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的矛盾、市场竞争和民主平等的矛盾等等,其中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继续拉大,成为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这些因素是社会发展中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是可以靠自我发展和调解来得到解决的。
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不可不予以重视。
国内外的历史证明,民族和宗教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和团结。
整体看,我国的民族问题解决处理得是比较好的,但我们还要看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等特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民族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国外敌对势力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和统一,借口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围绕民族问题进行的分裂和反分裂斗争还十分尖锐。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借鉴国内外发展民族关系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着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形成合力,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建设民族的和谐文化,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包括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通过潜移默化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关系中的物质力量。
新时期,各民族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当代,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各族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和教育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和国家团结统一的利益关系。
造就和培养一些少数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想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民族文化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又抵制各种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发展的错误和腐朽思想。
(二)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为民族关系和谐注入动力。
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较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着差距,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人们还处于绝对的贫困状态。
如果经济长期得不到不断发展,群众的生活得不到改善,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事实证明,民族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根本。
要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建新时期新格局,深度对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和市场体系,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大有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关系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坚持国家完整统一与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具有强大的政治生命力,是历史性和现实性、政治性和经济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统一,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尊重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适应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发展的实际,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创性地开展工作。
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积极推进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民族法规的修订和完善。
要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努力为各民族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民族工作依法进行。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以信仰自由引领民族关系和谐。
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民族矛盾有很大部分是出于宗教问题。
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人们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空虚等情况,困难、疾病、动荡等带来的社会不安和困难,以及在生命和宇宙中还存在很多尚未作出科学解释的现象,这些促使人们到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产生大量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矛盾联系一起的宗教问题。
加之国际敌对势力的干预和支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等特点,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