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合集下载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称为内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称为外服。

3、西周:分封制:周武王将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

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自己的封国内是大宗。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早期政治制度中,统治者通过祭祀等活动借助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王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如宗法制,强调血缘亲疏关系。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较大的权力。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 221 年实现统一。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2、郡县制的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高三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高三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高三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框架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

高三历史必修一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古代文明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本文将从知识点的角度给出一个框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

一、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旧石器时代1. 人类起源的学说:进化论与创造论2.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与主要文化遗存3.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联合与定居生活的形成二、新石器时代与古代文明1. 农业革命的产生与意义2. 古代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3. 文明的特点与主要成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三、古代帝国的兴衰与交往1. 古代帝国的特点与兴起(亚述、波斯、罗马、汉朝等)2. 古代帝国的衰落与原因分析3. 古代帝国之间的交往与影响(战争、同盟、文化交流等)四、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1. 夏、商、西周的建立与灭亡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与秦国的统一3. 秦汉之间的转折与东汉的建立五、历史文化名人与经典著作1. 古代历史名人与其主要贡献(如孔子、孟子、庄子等)2. 古代历史名著与其思想内容(如《论语》、《道德经》、《史记》等)六、历史事件与政治制度的演变1. 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与影响(如商朝末年的“十五年”的故事)2. 政治制度的演变与主要特点(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3. 制度变革的原因与影响(如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冲击)七、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1. 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与发展历程2. 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与影响(如水利灌溉、瓷器制作等)3. 农业与手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与变革八、宗教与思想的演进1. 古代宗教与其主要特点(如古埃及的多神教、印度教、佛教等)2. 古代哲学思想演进的主要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3. 宗教与思想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与塑造九、历史的继承与传承1. 古代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如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汉文化的传播等)2. 高古时代与近现代的联系与区别3. 古代文明的影响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借鉴通过以上框架,我们可以更加有条理地学习和理解高三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框架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框架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框架中国古代史部分:1. 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人类起源,氏族公社,部落联盟。

- 夏商周:夏朝的建立,商朝的青铜文化,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 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3. 秦汉时期:-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

- 汉朝: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丝绸之路的开辟。

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魏、蜀、吴的争霸。

- 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5. 隋唐时期:-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度的确立。

- 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化繁荣。

6. 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理学的形成。

- 元朝:蒙古族的统治,民族融合。

- 明朝: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

- 清朝:康乾盛世,民族融合,鸦片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 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的侵略。

-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对封建统治的冲击。

2. 辛亥革命:-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

3. 民国时期:- 北洋政府:军阀割据,社会动荡。

- 国民政府:国民革命,抗日战争。

4. 新中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5. 改革开放:-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体制的转型。

6. 现代化建设:- 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升。

世界史部分:1. 古代文明:- 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2. 中世纪:- 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3. 近现代:- 工业革命,民族国家的兴起,殖民扩张。

- 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全球化。

4. 现代:- 信息技术革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冲突。

以上是必修一历史知识点的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学习。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目的: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时期③主要封国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①含义:②特点:③意义: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确立②三公九卿制:三公名称及职权、特点(配合、牵制;朝议)秦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代①汉朝: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度中央集权制度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秦朝至清朝(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世袭制(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意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结构】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史纲要1. 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与地理环境•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与分类•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2.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朝代•古代中国历史的分期•主要朝代的演变与特点3.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社会阶级的形成与演变第二单元:文明古国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夏商周的文化特点与重要遗产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阶级斗争•儒、墨、道等重要思想流派的兴起与影响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帝国的兴衰1. 秦帝国的统一与变革•秦始皇的统一政策与措施•秦朝国家制度的变革与影响2. 汉帝国的巩固与繁荣•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政策及其措施•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3. 秦汉帝国的衰落与传统文明的继承•内忧外患导致秦汉帝国的衰落•传统文明的继承与融合第四单元:古代中国与世界1.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交流•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开拓•中国与西方、中亚的经济文化交流2. 十六国、南北朝的兴起与司马迁的世界观•十六国、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特点•司马迁的世界观及其在《史记》中的体现3. 唐帝国的建立与盛世•唐太宗的征服与统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辉煌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化的纵横构建1. 高度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与科举制度•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与影响2. 唐宋诗词与宋元戏剧的繁荣与兴盛•唐宋诗词的风格与代表作品•宋元戏剧的特点与主要代表作品3. 科技与文化的进步与对外交流•科技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程的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每个单元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时期。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文化繁荣与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奠定基础。

必修一历史的知识框架

必修一历史的知识框架

必修一历史的知识框架必修一历史必备的知识框架其实必修一的历史并不是很难学,有很多都认为学历史就是要死记硬背,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背诵是需要的,但是理解知识点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一历史基础知识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1)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2)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3)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4)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3)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4)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3、甲午中日战争(1)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3)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4)影响: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篇:思想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的演变
一、人类社会的演变
1.古老社会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
4.资本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社会
6.共产主义社会
二、人类思想的演变
1.原始宗教
2.古代哲学
3.现代哲学
三、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书法的起源和发展
2.书法艺术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3.书法与审美观念的演变
四、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概述
1.古代科技
2.古代文学
3.古代艺术
第二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变革
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1.自然哲学的出现和发展
2.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
3.科技引领生活的改变
二、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差异
1.生活方式的演变
2.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四、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展望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未来展望与个人责任
五、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2.文化多样性和人类进步
3.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六、生命与生命伦理问题
1.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生命伦理问题的探讨
3.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和行为。

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

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

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高一必修1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内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宗法制的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5、宗法制的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秦朝在中央设置三公诸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3、秦朝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县长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内容):(1)皇权至高无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2)中央实行三公诸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高一必修1必背历史知识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影响:中央:1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 商: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3、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4、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A 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主体是 )。

②受封者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的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楚王问鼎表明分封制的衰落)B 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高一必修一历史单元知识框架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单元知识框架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单元知识框架总结第一单元:1.雅典城邦特点:贵族政治。

2.城邦公民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3.颁布解负令的意义: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4.财产等级制度对雅典民主奠基作用:扩大享有政治权力者的范围,通过权力的重新分配,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政治权力,为雅典民主奠定社会基础;5.僭主政治评价:独裁方式,却进一步推动雅典民主进程;6.梭伦的思想:节制,中庸,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折中;7.改革侧重点:缓和社会矛盾,振兴雅典城邦;8改革结果概述: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被废除,土地回到农民手中,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平民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护;6.财产等级制度的评价: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有利于平民参加国家事务,但并未带来真正平,是用财产的不平等取代出身的不平等;7.雅典设立陪审员对我启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法制建设,推动依法治国;8.为什么大多数人支持改革:在改革中,债务被废除,土地又回到自己手中,同时人身自由也有法律保障;9.概述雅典特点:政治上贵族专政,广大农民没有权力;经济上贵族侵吞农民土地和财产;10.对公民大会认识:(优)广泛民主性;(弊)只适应寡民城邦,决策上繁琐拖沓,延误时间。

¤本单元要背诵的知识:解负令的规定+财产等级制内容,国家权力机构包括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

考试多会情景题出发,考一个人是几百麦斗的平民,有哪些权力和可参加的机构。

第二单元:重要常考知识点:1.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建立县制,加强新兴地主的中央集权;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赋税制度,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实现统一奠基。

2.商鞅与吴起变法不同处:吴起针砭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是全面性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4.连坐法特点作用:与什伍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管理。

5.商鞅灭六虱原因:它们是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推行,其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很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学习必修一的历史,首先我们就要明确要学的知识内容有哪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春秋时期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二、战国时期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1、皇帝制度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3、郡县制(地方)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归纳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代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二、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①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②内容:土地和人民;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④义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税和朝觐述职;特点:①主要分封给同姓子弟②层层封授,等级森严作用:①积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制度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远近尊卑③父系血缘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稳定;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纽带。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框架高一历史必修一(一)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由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在政治上要听命于周天子,军事上要随从作战,拱卫周王室。

西周实行宗法制,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2、西周灭亡的制度原因:周幽王破坏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1)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部族色彩2)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3、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利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5)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知识梳理1、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扩展西周的统治范围。

内容:(1)分封对象:周天子把一定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2)诸侯的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

特点:实行层层分封,形成了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

影响:(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3)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埋下隐患。

3、宗法制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

由血统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嫡长子与其他众子具有血缘上兄弟关系和政治上君臣关系。

影响: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由焚书坑儒可以看出秦朝政治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文化专制。

2.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即皇权至高无上,军国大事由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是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产生2、夏商的统治王权和神权的结合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加强对全国有效的统治2、分封物:土地和人口3、分封对象:(以血缘宗亲为主)王室、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5、形成的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评价:一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另一方面: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2、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作用:保证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政治的垄断。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的统一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二、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1、独尊——皇帝地位的至尊2、独裁——皇权的至高无上3、世袭——皇权的不可转移三、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结构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服务于皇权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1、特点:直接向中央负责,完全服从于中央;地方官僚都直接由皇帝任命。

2、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三课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总体特点: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但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分割和限制。

1、汉武帝的“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地方藩镇权力很大,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演变的史实1、汉:(1)中央: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加强皇权(2)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的“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2)地方:设节度使: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2)地方:收兵权、钱财,文官政治,通判监督:加强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1)中央:设中书省:元后期,相权扩大,皇权受到限制(2)地方:行省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重大变革,省制开端二、演变的特点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3、始终存在两对矛盾的斗争三、演变的趋势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四、演变的影响1、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2、消极影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五、认识1、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反映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试和选官制度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框架 2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约公元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夏。

我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启夺得王位。

“家天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至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封制: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武王、周公旦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子弟被分封到重要地区)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受封者,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2、职位世袭3、设置官员4、建立武装(1)分封制 5、正派赋役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3、随从作战4、缴纳贡赋5、召见述职(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西周政治制度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太尉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秦朝至清朝)汉:察举制(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清:科举制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过程(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1)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1)

【知识结构】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

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1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①抗日民族统 B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一战线建立 C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D正式建立: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太原会战:国共军队合作抗日,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抗战 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D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E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A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③敌后战场抗战 B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C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地点:华北。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中全民族抗战①原因 B世界反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C 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抗战胜利②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A 完全胜利③意义 B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 世界反法西斯D国际地位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结构】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侵略国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国等8国
日本
签定条约 主要影响
《南京条约及 附件《望厦条 约》《黄埔条
约》
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化 的程度加深

中国社会半殖 民地化的程度 大大加深了
《辛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完
全形成了。

一百多年来 第一次取得 反对帝国主 义侵略的完
美苏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加剧了世界的紧 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两极格 原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根因)
当 局结束 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因)
今 世 界
结 果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 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独 联体,苏联解体。

治 格

美苏实力的相对下降
富强,并具有世界意义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和中共党建时期(1919—1923) (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 (三)土地革命(1927--1937) (四)抗日战争(1937--1945) (五)解放战争(1945--1949)
第五单元知识
项目
巴黎公社
革命理论 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力指导
近代中国民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临时约法) 现代中国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制、民族
区域自治制、基层民众自治制、特别行政区制)
近现代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系的民主化
近代中国革命:反侵略求民主(旧,新) 内战(太、义、辛、大革命、土、解放) 现代中国外交(奠基、突破、调整)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三方面表现(政治经济军事) 多极化趋势:美苏、欧、日、中、不结盟 一超多强趋势:美、欧、俄、日、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影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结构】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

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内容、危害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Km2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内容、危害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内容、危害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1)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①政治:影响(2)对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破坏②经济:③文化:(3)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思想等方面时间:鸦片战争时期(1)三元里人民抗英经过:牛兰岗之战;两次包围四方炮台意义:第一次人民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二、19世纪军民(2)黄海海战: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抗日英雄:的反抗斗争背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定,日本强占台湾(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经过: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意义:(4)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军事南京大屠杀进行细菌战、毒气战日本在中国日本侵华史实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犯下的罪行经济:经济掠夺,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根本原因: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①九一八事变原因直接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1931年)国内形势: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方全力剿共三、影响:日本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局部抗战 A中共:发表抗日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日 B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战②抗日救淞沪抗战:1932年,蔡廷锴、蒋光鼐争亡运动 C爱国官兵山海关之战:1933年,安德馨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吉鸿昌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影响 D关内人民: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背景、特点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①抗日民族统 B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一战线建立 C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D正式建立: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抗日战争 B太原会战:国共军队合作抗日,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抗战 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D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E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A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③敌后战场抗战 B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C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地点:华北。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①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抗战胜利②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A ……“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③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奠定了坚实基础;C 是……重要组成部分,为……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结构】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略。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组织者、影响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制定的机构《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意义(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①原因:根本原因、导火线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1)五四运动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意义?)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初步胜利的标志?)③意义:性质、广泛性、影响、历史地位等近①条件:经济和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干部和组织条件、外部条件代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中(2)中共成立②中共一大内容:党的任务……;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国意义:的时间:1922年民③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主意义: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革①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合作的原因有?)命新民主主②兴起:标志是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会议的内容、意义?)义革命(3)国民革命③高潮:北伐战争:时间、目的、过程、成果:④失败及原因:局部失败、彻底失败的标志什么?⑤意义:①南昌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4)“农村包围城②八七会议:时间、内容市”道路开辟③秋收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④开展土地革命:内容、意义(5)红军长征:原因、起止时间、结束的标志、意义。

(6)抗日战争:(见上一专题)①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②战略反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7)解放战争③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⑤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意义?)(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结构】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

本阶段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

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建设法治社会和实行以法治国方针。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第三课则反映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背景: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前提:新中国成立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内容?现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成立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代中一届政协:1949年9月,内容国时间:1954年的(1)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一届人大内容:宪法的内容及意义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及意义政(民主政治的奠基)会议的意义:治二届政协:1954年,内容建阶段(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文革的爆发、民主与法制的破坏的表现设时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内容:(3)新时期政治建设意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的提出: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过程、意义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