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 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思考: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挣大钱过好生活? 能够找个好工作? 将来能教好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 成为一个让别人看得起的人?……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 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 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哪种教育目的是好 的)。
1)二者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二者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
2)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 和内容。
3) ☆它们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1、层次结构(纵向分析)
教育目的的层次
1、教育目的(国家)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 3、课程目标(学校课程设置) 4、教学目标 (一节课、一单元或学期)
一、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教育目的:把受教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 规格。
应然的教育目的: 人们依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
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目的
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 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 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
——乌申斯基 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仅是一 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望知识的火花,并使 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
层级
一级 教育 目的
陈述名称
教育目的
九年义务教 育的培养目 标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一至二年级 语文课程目 标(阅读领 域课程)
本单元/章 或节课或本 次活动的教 学目标
制定者 政府/国 家
教育部 学科 专家
课程专 家
教师
特点
举例
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应 然状态
从“抽象” 逐步过渡到
“具体”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 法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 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和 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 阅读方法
比较具体, 比较关注“实 然”状态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 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 意思,在阅读中积累 词语。
《沁园春·雪》的教学 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 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 壮志豪情。
2)定位不同
教育目的是针对人的发展而言,指向受教育者个体;教 育方针则是反映对教育事业整体的要求和希望,定位于上层 建筑或意识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3)特点不同
教育目的具有理想性、不确定性;方针不可回避性和现 实针对性。
教育方针是上位概念,教育目的是下位概念。教育目 的要通过贯彻教育方针来实现。
(2)联系
2、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 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人的要 求来设定。
代表人物:孔德、孔子、凯兴斯泰纳、涂尔干、那托普 (司徒两孔)等。 基本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赖于社会; 2)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 3)强调教育要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4)教育的结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重要程度来衡量的。
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确立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Baidu Nhomakorabea及以此
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1)生产力发展状况 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制约教育 目的的最终决定性的因素
(2)教育目的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
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设计,反映教 育目的对培养人才的要求。
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落实具体的 教学目标来实现。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 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包括三部分:
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 区别
1)分别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
教育目的是学术性概念,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内容与 范畴;教育方针是政治性概念,是教育政策学或教育行政学 范畴。
2)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 制度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如:人性假设、哲学观念、理想人格
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不能决定教育的性质与方向
所以,真正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是社会的 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 区别: 1)教育目是唯一的,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2)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培养目标对不同的受教
育者提出的。 联系:
(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 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 标来体现和落实。 (3)普遍与特殊、总目标与分目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是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 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
1. 定向(指明方向) 2. 调控(激励奋进) 3.评价(评价标准)
▪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 获得它(实现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 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
1、个人本位论 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 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 高度发展。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孟子 (卢洛孟福泰)等。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的观点不一:
基本观点 :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 人的价值的实现; 3)教育的基本职能在于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