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ppt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新一代寄予的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 / 6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三)人们的教育理想(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1、观点: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教育基本理论(PPT课件)
《教育学》教育制度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制的产生 二、现代学制的类型 三、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教育制度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制的产生
(一)学制概念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 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 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北京:2015年 全市普通高中招生5.7万人,在校生16.9万人,毕业生5.8万 人;普通初中招生8.9万人,在校生28.3万人,毕业生9.3万人 ;普通小学招生14.6万人,在校生85万人,毕业生10.4万人; 幼儿园入园幼儿14.9万人,在园幼儿39.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 教育(含技工学校)招生4.1万人,在校生13.4万人,毕业生 5.5万人。特殊教育招生930人,在校生7136人,毕业生1786人 。 全市共有民办高校15所,在校学生6.7万人;民办普通中学93 所,在校学生3.7万人;民办小学60所,在校学生6.7万人;民
各级? 各类? 关系?
《教育学》教育制度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制的产生 (二)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产生 问题:1、现代大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2、中等学校是怎么发展的?是否可以说实科中学的出 现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初级中学、高级中学、职业 学校的出现能否说明教育制度越来越科学?
3、西欧的最早的小学是为谁服务的? 4、短期大学(高等职业教育)能否成为我国教育大众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三、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一)从学制类型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 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总结词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是当前学校教育制度面临的另一个挑战,表现为不同学校、不同地区 的教育质量差异较大。
详细描述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及一些学校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导致不 同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异。一些优质学校的教育质量较高,而一些普通学校或薄 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则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都产生了不良
教育应鼓励文化创新和发 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和价值 观念。
02
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体系
幼儿园阶段
为3-6岁儿童提供保育和学前教 育,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
社交技能。
小学阶段
为6-12岁儿童提供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
为12-15岁学生提供更为深入的 学科知识和技能训练,为高中阶
05
未来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 度的展望
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01
个性化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兴 趣、特长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服务 ,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02
个性化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 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 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技的应用
影响。
教育改革与创新
要点一
总结词
面对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教育改 革和创新是必经之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我 国正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 源配置、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办学条件等方式,努力缩小 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同时 ,还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创 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教育目的
• •
•
• •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的指 导思想和原则。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标准。培养目标是不同类 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时 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要求,体现了教育的最高理想,具有一定的终极 性。培养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和专业性质的不同而 不同,因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不同而不同。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
育做起。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 • (一)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 • • •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全民性 (二)义务性 (三)全面性
•
4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了解素质教育起源和历史发展,探究推进素
质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依照自觉设定的目的进行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 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贯穿着教育活动的始终,没有目的的教 育是不存在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 • •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 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
(四)美育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规定教育“为 谁培养人”、“为谁服务”,明确教育的 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
2.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首先规定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 其次,规定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二 、 教 育 目 的 的 基 本 类 型
作用特点: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主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对价值变异情 况的判断与评价;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教育目的的选择: 对人培养 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抉择。
教育目的的确立: 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定, 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一 、 教 育(一)社会依据 目 的 的 选 择 确 立 的(二)人的依据 基 本 依 据
复习思考题
1.说明教育目的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 定性。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 功能的基本体现是怎样的,分析影响教育目的功能发挥 的原因。 3.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 分析评价。 4.分别阐述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价值取向 中应注意的问题。 5.分析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并结合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分析如何认识和 处理好各育的关系。
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人的身心的的价 二 、 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 教 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育 目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的 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 的 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 选 向虽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在其态度上,具有对 择 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别。 确 立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每个人身上存在着双重人格,一种人格为个体我,一 的 基 种人格为社会我,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目的。 本 价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值 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认识来看待教育目的选 取 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向
教育学(第三章)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 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应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社会 的“公民”
儿童生来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儿童的 心灵生来就具有自由、理性与良心的成分
卢梭所讲的个人实为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抽象 个人。
相对而言,培养目标较为具体,且具有一定 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最为具体,最能在实践层 面上加以操作与实施
1.教育目的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P67 3.课程与教学目标 文学 P67 科学 P68 艺术 P68
社会的存在 社会价值
优先于
决定
高于
个人的存在 个人价值
个人本位论最根本的错误是秉持一种抽象的个 人观念,看不到人的社会制约性,抽象地谈论人 的先天本性。 社会本位论的缺陷在于把社会看成一个非历史 的、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独立实体。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产品,也是社会历史的创 造者,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会提 供的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认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要素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整个 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 的公民 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不具有独 立存在的价值,个性的存在没有价值与重要性 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假设
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 个体是真实存在的,而社会是抽象的
是否把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 的目的,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根 本标志
(1)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各项基本的自由权利, 把学生看作是享有人格尊严的、具有独立个 性的人(教育增进受教育者作为人的价值与 尊严的基本前提)。 教育制度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基本人权的尊 重 教育应面向学生开展基本人权教育
山香版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目得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得一. 教育目得内涵(一)教育目得得概念教育目得,指教育要达到得预期结果,就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与受教育者自身发展得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得总得要求。
教育目得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得人,就是培养人得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得努力方向与社会倾向性等方面得要求。
教育目得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得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广义得教育目得就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得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得变化。
狭义得教育目得就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得总得要求。
除此之外,教育目得还有两个比较明显得特点:第一,教育目得对教育活动具有质得规定性;第二,教育目得具有社会性与时代性。
(二)教育目得与教育方针1、教育目得与教育方针得联系、教育方针就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得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得总得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2、教育目得与教育方针得区别教育目得就是: 理论术语、指导人才规格、由社会提出、影响力小。
教育方针就是: 工作术语、指导教育事业、由政府提出、影响力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教育方针得内容:(1)教育得性质与服务方向(2)教育目得(3)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1)教育得性质与服务方向,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表明了我国教育得社会主义性质与服务方向;(2)教育目得,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这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得质量与规格;(3)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教育目得就是教育方针中核心与基本得内容,正确得教育目得观有助于制定有效指导教育实践得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 教育创新的内容包括:①教育观念的创新、②教育内容的 创新、③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④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 方法的创新、⑤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⑥教育教学管理 体制的创新。
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3.“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 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 双轨学制,美国的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的学制 则是分支型学制。
•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 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 成。
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低于15%——精英教育阶段; 大于15%小于50%——大众化阶段 大于50%——普及化阶段
•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 来的分支型学制。
1.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阶段。
A.大众化教育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成为大众化
D.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12.05.2020
.
10
❖ 2.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 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 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 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 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12.05.2020
.
11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 1.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 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 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 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过程要经过一定 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 育文本或有关法令之中。
❖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四)如何认识解决教育目的选择中确立人与社 会的关系
12.05.2020
.24Leabharlann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者:
12.05.2020
.
16
❖ 3.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 育目的的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 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 调控的对象:(1)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 教育行为的调控。(2)对受教育者的调控, 具体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 控制。
12.05.2020
❖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 教育目的
12.05.2020
.
7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 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1.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 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 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 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教育学完整ppt课件
教育与文化承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 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遗产,促进文 化创新和发展。
教育对文化融合的作用
教育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 理解,推动文化的融合和多元发展。
教育对文化选择的作用
教育根据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对文化 进行选择、整理和提炼,将优秀文化 遗产传递给下一代。
通过口头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 技能等。
01
03
讨论法
组织受教育者围绕特定问题进行讨论 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深度思考。
示范法
通过教育者或优秀学生的示范行为, 引导受教育者学习和模仿良好行为习 惯和品德风范。
05
04
实践法
组织受教育者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 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培养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
教育学完整ppt课件
目录
• 教育学概述 • 教育的基本要素 • 教育与社会发展 • 教育与人的发展 •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 课程与教学论
01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定义与发展
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 育价值观为引导,形成描述、阐释、预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综合性知识体系。
02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01
02
03
04
定义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 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
教育影响的人。
知识传授者
将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受 教育者。
引导者
引导受教育者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
力。
榜样
以身作则,为受教育者树立良 好的品德和行为榜样。
受教育者
定义
第三章教育目的
陈述名称 层 级
一 级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制定者 政府/国 政府/
特
点
举
例
教育方针或 家
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 标
抽象;笼统; 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 比较关注“应 然”状态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在德育、智育、 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
级
培养目标
(课程目 标)
九年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 目标 一至二年级 语文课程目 标(阅读领
补充: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选择功能 3、激励功能 4、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结构
1、内容结构
一是身心素质。 一是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何种素质 结构的规定,如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心理、 结构的规定,如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心理、知 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的要求和规定。 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的要求和规定。 二是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 二是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 如培养“劳动者” 建设者” 接班人” 如培养“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 公民”等的规定。 “公民”等的规定。
2、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由高到低可分为三个层次: 由高到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 第一层次: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是国 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 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 质的规定。 质的规定。 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 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 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 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 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 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即它是人们 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待,是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 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待, 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 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怎样 的结果。 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 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 特殊要求。换言之, 特殊要求。换言之,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 校的培养的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校的培养的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1、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所培养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结构: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这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它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
2、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与要求,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区别: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和时代对人才质量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应遵循的总的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普遍要求,针对自己的具体任务而制定的。
联系:培养目标的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实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
4、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它由三部分组成: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紧密相联系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能等同教育方针。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作用)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全部教育工作都是以教育目的为核心展开的。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在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上,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两大理论流派的论争:一是个人本位论,一是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三个观点:其一,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其二,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其三,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缺陷是否定了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2、社会本位论:主要有三个观点:其一,个人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其二,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它目的;其三,教育效果只能以社会效率来衡量,教育的结果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培养的人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最新《教育学》(全章节)课件ppt课件-2024鲜版
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族素质;有利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 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06 课程与教学论
校园文化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道 德讲座、艺术展演等,营造良好的德 育和美育氛围。
2024/3/28
30
德育与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探讨
• 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024/3/28
31
德育与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探讨
01
02
03
引导学生发展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 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需要关注 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能力、情 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具备专业素养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理 论和教学技能,同时还应不断学习和 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教育发 展的需求。
34
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及个体差异关注
2024/3/28
强调艺术实践和审美活动在 美育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 艺术创作、表演、欣赏等实 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 力和创造力。
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 能和潜力,美育应关注学生 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 ,提供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和 审美活动。
2024/3/28
29
德育与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探讨
课堂教学
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和美育课程,系 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艺术知识 。
教育的价值在于为个体和社会提供发展 的动力和方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24版《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教育学概述•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与社会发展目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的定义与发展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任务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教育学与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哲学为教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与心理学相互补充,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关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教育学与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有相似之处,社会学为教育学提供关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理论支持。
教育的基本要素角色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品德的培育者学生心灵的导师素质要求高尚的师德教育者丰富的知识教育教学的能力•定义: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者影响,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发展的人。
角色教育活动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人特点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发展潜能具有差异性01 02 031 2 3010203040102 03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手段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在政治经济制度中的作用教育与文化传承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与人口发展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教育在人口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01教育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02绿色教育的重要性03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概述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人的身心发展定义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01020304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01020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教育学完整版PPT课件
①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 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教育设备。
3.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有相对稳定的师资、教育场所、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 方式方法、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组织形式、相对稳定的文 化模式等。
2021
9
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终身教育(法国,保罗·朗格朗)
和发展的需要;目的是为了社会。
2.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信息传递的延续性不同
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经验; 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社会个体,是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
3.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时间延续性不同
动物的教育止于个体的生理成熟;
人类的教育贯穿人生始终,“终身教育”
2021
4
• 教育的三要素 •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 括学校教师、设计和编写教育计划、教科 书的人员、教育管理者及教育活动参与者。
•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
类学校的学生。
•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
7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 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
教 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பைடு நூலகம்构——学校中进 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 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021
8
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
①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各级各类人才; 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
手段及联系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 具,是教育者和受教202育1 者相互作用的中介。5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才的 质量规格与要求。 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意图和要求, 而是比较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对人的要求。 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更为 自觉。 能够更科学地反映受教育者所可能和应当发 生的变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 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教育开放
(四)保障措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保障经费投入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推进依法执教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加强组织领导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 寅学制”,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 施。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 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它 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5年,废除科举。
1922年,由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 美国的学制为蓝图,于1922年颁布“壬戌 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 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 段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中 等教育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 育段4-6年,不分级。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 虽有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第四节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一、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
•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教育体制
改革。
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 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自主权。 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加强社会 力量办学的各方面建设,包括立法工作。 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 参与的办学体制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 同发展的格局,优化教育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教育目的:把受教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 规格。
应然的教育目的: 人们依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
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
1、个人本位论 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 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 高度发展。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孟子 (卢洛孟福泰)等。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的观点不一:
基本观点 :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 人的价值的实现; 3)教育的基本职能在于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层级
一级 教育 目的
陈述名称
教育目的
九年义务教 育的培养目 标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一至二年级 语文课程目 标(阅读领 域课程)
本单元/章 或节课或本 次活动的教 学目标
制定者 政府/国 家
教育部 学科 专家
课程专 家
教师
特点
举例
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应 然状态
从“抽象” 逐步过渡到
“具体”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 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包括三部分:
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 区别
1)分别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
教育目的是学术性概念,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内容与 范畴;教育方针是政治性概念,是教育政策学或教育行政学 范畴。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 区别: 1)教育目是唯一的,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2)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培养目标对不同的受教
育者提出的。 联系:
(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 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 标来体现和落实。 (3)普遍与特殊、总目标与分目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是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 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
1. 定向(指明方向) 2. 调控(激励奋进) 3.评价(评价标准)
▪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 获得它(实现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 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 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思考: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挣大钱过好生活? 能够找个好工作? 将来能教好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 成为一个让别人看得起的人?……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 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 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哪种教育目的是好 的)。
2)定位不同
教育目的是针对人的发展而言,指向受教育者个体;教 育方针则是反映对教育事业整体的要求和希望,定位于上层 建筑或意识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3)特点不同
教育目的具有理想性、不确定性;方针不可回避性和现 实针对性。
教育方针是上位概念,教育目的是下位概念。教育目 的要通过贯彻教育方针来实现。
(2)联系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 法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 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和 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 阅读方法
比较具体, 比较关注“实 然”状态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 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 意思,在阅读中积累 词语。
《沁园春·雪》的教学 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 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 壮志豪情。
2)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 制度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如:人性假设、哲学观念、理想人格
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不能决定教育的性质与方向
所以,真正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是社会的 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确立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
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1)生产力发展状况 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制约教育 目的的最终决定性的因素
1)二者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二者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
2)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 和内容。
3) ☆它们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1、层次结构(纵向分析)
教育目的的层次
1、教育目的(国家)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 3、课程目标(学校课程设置) 4、教学目标 (一节课、一单元或学期)
(2)教育目的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依据教育目的来设计,反映教 育目的对培养人才的要求。
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落实具体的 教学目标来实现。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目的
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 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 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
——乌申斯基 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仅是一 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望知识的火花,并使 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
2、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 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人的要 求来设定。
代表人物:孔德、孔子、凯兴斯泰纳、涂尔干、那托普 (司徒两孔)等。 基本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赖于社会; 2)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 3)强调教育要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4)教育的结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重要程度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