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情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情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摘要】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忽视以至放弃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的现象笔者谈些感想,认为审美教育对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审美情感至关重要。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做法以供探讨。

【关键词】审美情趣赏心悦目中认识美鉴赏中理解美模仿中创造美

(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以至放弃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往往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本容量的增大和升学竞争的激烈而步步严重。不少教师的教学,常以“可能考到的”为范畴,以讲评分析性的命题为中心,艺术欣赏很难插足其中。我听几位老师教学《孔乙已》一文,其内容都无外乎写作背景介绍,篇章内容概括、人物定性,写作特点分析、如何认识精神胜利和国民性等等。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无意或无暇把学生领进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欣赏中。这种教法,由于没有从形象到抽象的真切体验,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除在一定程度上应付考试外,几乎无所收获。致使不少学生强烈地反映:本来饶有兴味的课文,被教师一分析,就味同嚼蜡了。由此可见,当今语文教学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使学生丧失

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审美情感。而要重振语文教学精神,也必须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入手。

(二)

审美情趣的培养就是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通过美的形象唤起人的情感和共鸣,使人在赏心悦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科学知识,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实现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满足。我们欣赏齐白石创作的水墨画《虾》就是产生类似的感受。那姿态各异的虾的形象,真的活灵活现,生意盎然,富于情趣。令人观后,觉得大自然确实无限美好,呈现一派生机,洋溢着一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可见审美情趣培养的主要特征,正是诉之于形象的感染作用,通过情感愉悦而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教育学生的深刻道理就是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甜头,获得愉悦感,兴奋感,成功感,得到美的享受。

(三)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百分之七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珍品,即使说明文也大都是具有文艺性的可学小品。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发掘其中的美育因素,并善于捕捉进行美育的契机,抓住可感性、形象性和愉悦性。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打开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听其言、入其境、体其味、动其情、熏陶感染,有所收益,培养学生

的审美情趣,可按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1、诵读――在赏心悦目中认识美

诵读,美学家称为“美读”。目的是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美的形式和内容有初步的认识,清晰的感知,在强烈的愉悦感中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汉语的美表现在各个方面。句式的长与短、骈与散、断与续、对偶与错综、排比与回环的变化等,体现了形式美。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对称的句式给人以整齐美。“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是排比句式,结构相同句式重复出现,语句安排紧凑、流畅,展现了木兰凯旋归来的喜庆,欢快场面。在《天上的街市》中,“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一些物品,定然是世界上没有的珍奇”一段,运用顶针的句式,表现了语言的回环之美。从“缥缈的空中”到“美丽的街市”到“世上没有的珍奇”,是层层递进,通过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排列,给人增添遐想。汉语不仅以变化多端的句式给人以形式美,还富有节奏感,如叠词的运用,韵律的平仄起伏,语气的舒缓快慢,音调强弱高低,给人以音乐美。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语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强弱,舒缓紧凑等的处理方法的指导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使学生在眼看,耳听中心驰神往,感受和认识美的语言。

2、入境――在共鸣鉴赏中理解美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这是说,作者写文章在胸中一定有一个“境”,这“境”就是根据社会生活所构成一幅鲜明的图画,读者读文章就要进入这个“境”,才会感到文章的“亲”来。在探索美的基础上,我们把学生带到作品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感觉到“亲”,好象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经历,好象“言出已口,情出已心”,这样,他们对作品“美”的感受就会更加深一层了。如我在讲析《春》时,同学们通过诵读,都感受到了朱自清笔下的“春”的充满活力、生机盎然。但究竟是从哪些角度着笔的、构思的,又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却说不太清楚。于是我拿来朱自清同类题材作品《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春》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之后使人感到《春》有两点突出的不同: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的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如此呢?我分析了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

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中,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的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由于作者动了真情实感,也自然起了读者绵长的情思。这样讲学生们听得入迷、入境,在愉悦与享受中增长了知识。

3、练笔――在借鉴和模仿中创造美

当学生对于一篇课文通过鉴赏感受到了美,分析评价了美,思想得到“美”的启迪,感情得到了美的陶冶的时候,老师还必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借鉴美,模仿美,创造美。

矛盾说:“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以说,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模仿的目的。

指导学生模仿应在美的熏陶中进行,应触发学生的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