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论教学案例。pdf.doc
《旅游概论》教案.doc
![《旅游概论》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1ff830331711cc7930b7163d.png)
第三节旅游的本质属性
一、旅游的社会属性
二、旅游的文化属性
三、旅游的经济属性
四、旅游的消费属性
第四节旅游的特点
一、广泛性 三、参与性
二、综合性 四、季节性
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做出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小 结
旅游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和消费属性。这些属性都在不同层面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同时,旅游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参与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分析
小组讨论法
课型
新授课
课 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导入新课
学生在讨论中思考相关的学习内容
通过案例导入,形象地开展所学课程
同学们告别了中学学习,选择了热爱的旅游专业,那么,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多少了解呢?让我们和晓东一起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吧。
教师总结
5'
小 结
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成熟。正确掌握旅游的定义,并区分旅游与旅行、游览的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今后学习《旅游概论》的基础。
2'
作 业
1、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2、为什么说旅游孕育于旅行之中又脱胎于旅行之外?
3、什么是旅游?旅游与游览、旅行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根据教材的导入案例,让学生对其分析,并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即使假期足够长,晓东家的旅行计划能够一次圆满完成吗?
2、人们一般首先喜欢去哪一类地方旅游?为什么?
3、设计旅游线路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4、根据案例,你认为哪一种旅游方式最省钱?
旅游概论教案——第一章(中职教育).docx
![旅游概论教案——第一章(中职教育).docx](https://img.taocdn.com/s3/m/3021a96f6529647d2628520a.png)
讨论加深学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旅
生的认识,増
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强学生合作
五、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习的能力
1、游览:是一种“边走边看”,即具冇“步 移景异”功能和动与静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2、旅行:是指人们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到
教师总结
57
通过比较让
另一个地方的行进过程,它的目的广泛。
《旅游概论》电子教案
■主编施筠君 李光坚 邵世刚丿
教案设计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第二节旅游的概念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使用教材《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产生的过程。掌握旅游的定义。
能力口标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其树立口信心。
教材分析
重点
板书设计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三节旅游的本质属性
一、旅游的社会属性
二、旅游的文化属性
三、旅游的经济属性
四、旅游的消费屈性
第四节旅游的特点
一、广泛性三、参与性
二、综合性四、季节性
学结分固识 对论出巩知 师讨做,学 教牛果析所
小结
旅游具有社会屈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和消费属性。这些屈性都 在不同层而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同时,旅游具冇广泛性、综合性、参 与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能力□标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和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及特点。
难点
对旅游的特点的理解。
关键
《旅游概论》教案.doc
![《旅游概论》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e6ca2149a6c30c2258019e25.png)
(一)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居民在其国家(地区)的境内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分为:
1、地方性旅游
2、区域性旅游
3、全国性旅游
(二)国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地区)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分为:
1、跨国旅游
2、洲际旅游
3、环球旅游
提问:如果按照旅游的目的划分,你认为可以将旅游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呢?
1、旅游主体具有社会特征
2、旅游客体的社会性
3、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使人们旅游观念发生变化
(二)旅游的文化属性
1、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2、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3、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现形式
(三)旅游的经济属性
从旅游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因素对旅游者的产生和各国旅游活动的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知识拓展
西方:Travel、Tourism
我国古代:旅行、游览
“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活动。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五、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游览:是一种“边走边看”,即具有“步移景异”功能和动与静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对旅游的特点的理解。
关键
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及特点。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讲授法、启发教学法
学法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型
新授课
课 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完整word版)旅游概论教案——第五章
![(完整word版)旅游概论教案——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95abb2960975f46527d3e1bc.png)
教案设计课题第五章旅游市场第一节旅游市场的概念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使用教材《旅游概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旅游者的流动规律。
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能力目标培使学生形成准确分析市场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教材分析重点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难点对旅游市场的概念的理解。
关键了解并掌握旅游的市场概念及形成条件。
教学方法教法分析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学法分析小组学习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教师调控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导入新课学生在讨论中思考相关的学习内容通过案例导入,形象地开展所学课程晓东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模拟推销员面试和嘉宾进行了如下的一段对话,从晓东和嘉宾的对话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有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呢。
根据教材的导入案例,让学生对其分析,并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一家旅游企业为什么不能接待所有类型的顾客?比较好的办法是什么?2、你认为大部分商家真正了解他们的客户需求吗?为什么?3、旅游企业要打开市场,主要靠什么方法?分析教材中的导入案例,根据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同时教师启发,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回答5'教学过程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教师调控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新授使学生的注意力跟着老师共同进入课堂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在探讨中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旅游市场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旅游活动商品化、社会化的产物。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旅游市场的概念。
一、旅游市场的概念广义:指在旅游产品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狭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具有购买力和旅游动机的总体上的旅游需求,即客源市场。
※知识拓展市场是一个商品经济的范畴,凡是存在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有市场。
旅游市场是旅游需求市场和旅游供给市场的总和,反映着国家之间、国家与旅游经营者之间、旅游经营者之间、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旅游概论》教案.doc
![《旅游概论》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f6188be0011ca300a6c390b6.png)
(二)度假旅游
(三)公务旅游
(四)专项旅游
三、新型旅游
(一)乡村旅游
(二)工业旅游
教师讲解
图片演示
5'
小 结
掌握旅游的类型对同学们掌握旅游的相关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将旅游活动划分为多种类型。因此,在划分旅游活动的类型时,要全面考虑。对新型旅游类型需着重掌握。
2'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三节旅游的本质属性
一、旅游的社会属性
二、旅游的文化属性
三、旅游的经济属性
四、旅游的消费属性
第四节旅游的特点
一、广泛性 三、参与性
二、综合性 四、季节性
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做出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小 结
旅游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和消费属性。这些属性都在不同层面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同时,旅游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参与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旅行和迁徙的关系。
一、旅行导源于迁徙活动
同:“迁徙”和“旅行”具有共同的外部特征——空间移动。
异:迁徙:自然行为
↓
旅行:自由行为
那么,旅游又是如何从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出来的呢?
二、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
1、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人类的剩余劳动产品已逐渐转化成商品,标志着商业到了应运而生的历史阶段,这就是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并促使有自觉目的的意识的旅行活动的萌芽。
教案设计
课题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一节旅游的产生第二节旅游的概念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使用教材
《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产生的过程。掌握旅游的定义。
《旅游概论》全套教案.doc
![《旅游概论》全套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7cad90307f1922791788e8a5.png)
第一章旅游概述一、教学目标1.了解旅游的定义及其影响。
2.熟悉旅游的基本属性。
3.掌握现代旅游的类型和特征。
4.学会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旅游,能够区别的看待旅游与迁徙、旅行。
二、课时分配本章共5个任务,本章安排3课时。
三、教学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对旅游的定义、基本属性、现代旅游的类型和特征等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理解旅游的影响五、知识点梳理(一)旅游的定义1.艾斯特定义克尔和普拉普夫在1942年合写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中写到:“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管理的总和”。
这就是艾斯特定义。
2.世界旅游组织1995年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
3.旅游与迁徙、旅行的关系迁徙不是旅游;所有的旅游都属于旅行。
4,旅游与旅游业、旅游学与旅游概述由于旅游需求的扩大和社会供给条件的发展,导致了旅游业的产生。
旅游业己同石油、汽车工业一起成为国际贸易的三大支柱。
旅游学是一门以全球为整体,研究人类旅游的产生、基础、结构、性质和运行手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综合性基础理论学科。
旅游概论是旅游学的概括论述,它的理论体系和旅游学是一脉相承的。
(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旅游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加拿大学着斯蒂芬•史密斯在其著作《旅游分析手册》中对现代旅游的研究内容做了精彩的描述:(1)旅游作为一种人的经历;(2)旅游作为一种社会行为;(3)旅游作为一种地理现象;(4)对旅游的经济学研究;(5)旅游作为一种商业活动;(6)旅游作为一种行业。
(%1)旅游的本质1.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追求愉快和美好为目的的审美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因此,就构成现代旅游主要组成部分的消遣旅游而言,它在综合实践的全过程中,可体现出一种以审美为突出特征的本质属性。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db6955376baf1ffc4fad80.png)
(三)参与性
(四)季节性
※课堂讨论
你认为旅游最本质的属性是什么?为什么?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
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
6'
6'
6'
6'
8'
4'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新授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紧扣本课教学重点,突出课程设计的内涵与主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
(一)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包括乡村文化)资源为对象的观光、度假、娱乐、康乐、民俗、科考、访祖等的复合型旅游活动。
(二)工业旅游
旅游业角度——新型旅游产品(项目)
旅游者角度——高品位的旅游形式
板书设计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四节旅游的类型
一、按旅游区域划分
(一)国内旅游
(二)国际旅游
二、按旅游目的划分
1'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三节旅游的本质属性第四节旅游的特点5-6
授课班级
16旅游
授课时间
使用教材
《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旅游的本质属性。掌握旅游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和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及特点。
2'
作 业
1、简述旅游的本质和基本属性。
2、旅游有哪些特点?
1'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一章旅游概述第五节旅游的类型7-8
《旅游学概论》教案.pdf
![《旅游学概论》教案.pdf](https://img.taocdn.com/s3/m/765a2d22bed5b9f3f90f1c67.png)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精品课程教案《旅游学概论》责任教师:蒋述东第1页共66页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和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方法;认识旅游的定义及基本属性;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明确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意义。
重点: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难点: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任务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一)什么是旅游学?1、学科性质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多学科: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学(如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管理学,如饭店餐饮及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
2、研究对象和任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3、研究现状旅游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世界:二战之前,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旅游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欧洲有着良好的旅游研究传统。
二战以后,原先繁荣的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北美地区。
◎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总体情况是比较重视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代表著作有:1982年,邓观利等《旅游概论》;王洪滨《旅游概论》(1990年);孙文昌《旅游学导论》(1992年);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993年)等。
其中1999年出版了两部旅游学基础理论著作比较重要,一是申保嘉、刘住主编《旅游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二是谢彦君、陈才、谢中田编著《旅游学概论》,初步构建了全面、开放的旅游学学科理论体系。
《旅游概论》教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旅游概论》教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3b1a02b55270722192ef7f4.png)
5'
小 结
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成熟。正确掌握旅游的定义,并区分旅游与旅行、游览的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今后学习《旅游概论》的基础。
2'
作 业
1、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2、为什么说旅游孕育于旅行之中又脱胎于旅行之外?
3、什么是旅游?旅游与游览、旅行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一、按旅游区域划分
(一)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居民在其国家(地区)的境内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分为:
1、地方性旅游
2、区域性旅游
3、全国性旅游
(二)国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地区)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分为:
1、跨国旅游
2、洲际旅游
3、环球旅游
提问:如果按照旅游的目的划分,你认为可以将旅游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呢?
教案设计
课题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一节旅游的产生第二节旅游的概念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使用教材
《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产生的过程。掌握旅游的定义。
能力目标
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其树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重点
掌握旅游的定义。
难点
对旅游的定义的理解。
关键
了解并掌握旅游的概念。
图示说明
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
5'
5'
5'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新授
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
讨论加深学生的认识,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旅游概论》教学案
![《旅游概论》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65783f52d380eb62946d39.png)
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
5'
5'
5'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新授
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
讨论加深学生的认识,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加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给旅游下个定义。
四、旅游的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举行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二)综合性
(三)参与性
(四)季节性
※课堂讨论
你认为旅游最本质的属性是什么?为什么?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
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
6'
6'
6'
6'
8'
4'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新授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紧扣本课教学重点,突出课程设计的内涵与主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
分析:
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原因看,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旅游者角度)
从旅游业兴起的原因看,人们之所以会经营发展旅游,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本质属性是经济性。(旅游经营者角度)
板书设计
一、按旅游区域划分
(一)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居民在其国家(地区)的境内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分为:
1、地方性旅游
2、区域性旅游
3、全国性旅游
(二)国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地区)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分为:
《旅游概论》教案.doc
![《旅游概论》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f202fce3ddccda38376bafa0.png)
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
5'
5'
5'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新授
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
讨论加深学生的认识,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加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给旅游下个定义。
四、旅游的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举行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教案设计
课题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一节旅游的产生第二节旅游的概念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使用教材
《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产生的过程。掌握旅游的定义。
能力目标
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其树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重点
掌握旅游的定义。
难点
对旅游的定义的理解。
关键
了解并掌握旅游的概念。
使学生的注意力跟着老师共同进入课堂
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现代旅游已涉足广阔的空间,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民族、宗教等各个领域,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旅游项目也具有多样性,即呈现出不同的旅游形式,而且大量地交叉进行。那么,目前国内外对旅游的分类都有哪些呢?
分析:
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原因看,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旅游者角度)
从旅游业兴起的原因看,人们之所以会经营发展旅游,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本质属性是经济性。(旅游经营者角度)
《旅游概论》教案.doc
![《旅游概论》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c9a1a795eff9aef8951e062c.png)
5'
小 结
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成熟。正确掌握旅游的定义,并区分旅游与旅行、游览的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今后学习《旅游概论》的基础。
2'
作 业
1、人类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2、为什么说旅游孕育于旅行之中又脱胎于旅行之外?
3、什么是旅游?旅游与游览、旅行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作 业
1、按区域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2、按目的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1'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课题
第一章旅游概述第六节旅游组织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使用教材
《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旅游的组织。
能力目标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旅行和迁徙的关系。
一、旅行导源于迁徙活动
同:“迁徙”和“旅行”具有共同的外部特征——空间移动。
异:迁徙:自然行为
↓
旅行:自由行为
那么,旅游又是如何从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出来的呢?
二、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
1、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人类的剩余劳动产品已逐渐转化成商品,标志着商业到了应运而生的历史阶段,这就是人类旅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并促使有自觉目的的意识的旅行活动的萌芽。
请同学们根据晓东和妈妈的这次长白山之旅,总结出旅游的内容。
六、旅游的内容
旅游活动的六要素:
食、住、行、游、娱、购
板书设计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一节旅游的产生
一、旅行导源于迁徙活动
二、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
三、旅游的产生
第二节旅游的概念
四、旅游的定义
五、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旅游概论》教案.doc
![《旅游概论》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ebdd6db1770bf78a64295446.png)
1、即使假期足够长,晓东家的旅行计划能够一次圆满完成吗?
2、人们一般首先喜欢去哪一类地方旅游?为什么?
3、设计旅游线路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4、根据案例,你认为哪一种旅游方式最省钱?
分析教材中的导入案例,根据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同时教师启发,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回答
难点
对旅游的不同分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准的不同类型的理解。
关键
掌握旅游的多种类型。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讲授法、比较教学法
学法分析
讨论法
课型
新授课
课 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课前复习
导入新课
学生在讨论中思考相关的学习内容
通过案例导入,形象地开展所学课程
1、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2、旅游的特点是什么?
(一)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包括乡村文化)资源为对象的观光、度假、娱乐、康乐、民俗、科考、访祖等的复合型旅游活动。
(二)工业旅游
旅游业角度——新型旅游产品(项目)
旅游者角度——高品位的旅游形式
板书设计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四节旅游的类型
一、按旅游区域划分
(一)国内旅游
(二)国际旅游
二、按旅游目的划分
1'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课题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三节旅游的本质属性第四节旅游的特点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使用教材
《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旅游的本质属性。掌握旅游的特点。
《旅游概论》教案.doc
![《旅游概论》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51bbfb243323968001c9275.png)
(三)参与性
(四)季节性
※课堂讨论
你认为旅游最本质的属性是什么?为什么?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
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
6'
6'
6'
6'
8'
4'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新授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紧扣本课教学重点,突出课程设计的内涵与主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
请同学们根据晓东和妈妈的这次长白山之旅,总结出旅游的内容。
六、旅游的内容
旅游活动的六要素:
食、住、行、游、娱、购
板书设计
第一章旅游概述
第一节旅游的产生
一、旅行导源于迁徙活动
二、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
三、旅游的产生
第二节旅游的概念
四、旅游的定义
五、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六、旅游的内容
学生回答
作 业
1、按区域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2、按目的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
1'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课题
第一章旅游概述第六节旅游组织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使用教材
《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旅游的组织。
能力目标
2、旅行:是指人们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行进过程,它的目的广泛。
3、旅游:是一种排除功利目的的旅行和游览相结合,以获得精神愉快感受的消遣性、娱乐性的社会活动。
※案例分析
晓东和妈妈在暑假期间随旅游团去长白山旅游。旅游的活动内容如下:
《旅游概论》的教学案
![《旅游概论》的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19de436edb6f1aff001f78.png)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新授
对学生思考能力的考核同时看看学生对旅游的
认识
使学生的注意力跟着老师共同进入课堂
在探讨中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世界各地社会发展有快有慢,旅游的产生有先有后,但就旅游活动来说,都经历了一个从萌芽、产生、发展而日趋成熟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是从旅行中孕育又从旅行中分离出来的。那么,其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2'
作 业
1、简述旅游的本质和基本属性。
2、旅游有哪些特点?
1'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一章旅游概述第五节旅游的类型7-8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使用教材
《旅游概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旅游的类型。
能力目标
培具有区分旅游的不同类型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其树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和掌握旅游的类型。
分析:
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原因看,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旅游者角度)
从旅游业兴起的原因看,人们之所以会经营发展旅游,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本质属性是经济性。(旅游经营者角度)
板书设计
2、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
3、经商旅行孕育着旅游的因子
4、“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
享乐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提问:具有现代意义的旅行和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呢?
三、旅游的产生
1、人类意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概论教学案例。
pdf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精品课程教学计划《旅游学概论》责任教师:姜树东字范文,第1页,共66页,关于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旅游学科体系以及学习和研究旅游的方法。
理解旅游的定义和基本属性;了解旅游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阐明学习和研究旅游的意义。
聚焦: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困难:旅游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什么是《旅游学概论》?(1)什么是旅游?1.自然旅游是社会科学中具有多学科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陶《新编旅游学概论》)多学科: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营销等)。
);第二,文化学(如旅游史、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
);第三是管理,如酒店餐饮和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等。
2.使命旅游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及其表现形式的内在矛盾。
旅游科学的任务是了解这一矛盾的性质及其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各种外部影响。
(谢《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4月1日,)3.旅游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作为一门科学,旅游业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出现而产生的,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是旅游业发达的地区。
旅游研究中心也在欧洲。
欧洲有着旅游研究的良好传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前繁荣的欧洲成为废墟,北美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相应地转移到北美。
◎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研究的总体情况是更加注重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略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代表作品包括:1982年,邓冠礼等《旅游概论》;南池子《旅游概论》(1990);孙文昌《旅游学导论》(1992);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993)等。
其中,1999年出版了两本关于旅游业的基本理论著作。
其中一篇由沈、主编(上海出版社)。
另一部由谢、谢中天主编,初步建立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旅游理论体系。
第2页共66页(2)什么是《旅游学原理》?1.《旅游学概论》课程是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这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
2、课程内容中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1)旅游的概念,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征(2)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3)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三个基本要素):主体——游客;实物旅游资源;中介旅游。
(4)旅游活动的影响(包括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的正面和负面影响)(5)其他相关问题,如旅游组织、旅游市场问题等。
3、特色(1)从课程的构成来看,旅游概论具有综合特色。
(2)从课程内容的深度来看,旅游概论具有基本特征第二,为什么旅游专业的学生想学《旅游学概论》?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整体理解(其他课程构成部分或部分理解);二是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如何开展《旅游学概论》学习?1、专业素养的积累(1)掌握常用专业术语:如旅游定义(罗马定义、“阿斯特”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定义、综合定义);旅游分类(按地理范围分为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其中休闲旅游和观光度假旅游按旅游目的划分。
商务旅游及其——姜树东词范文,第1页,66页——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旅游学科体系以及学习和研究旅游的方法。
理解旅游的定义和基本属性;了解旅游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阐明学习和研究旅游的意义。
聚焦: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困难:旅游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什么是《旅游学概论》?(1)什么是旅游?1.自然旅游是社会科学中具有多学科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陶《旅游学概论》)多学科: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营销等)。
);第二,文化学(如旅游史、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
);第三是管理,如酒店餐饮和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等。
2.使命旅游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及其表现形式的内在矛盾。
旅游科学的任务是了解这一矛盾的性质及其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各种外部影响。
(谢《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4月1日,)3.旅游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作为一门科学,旅游业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出现而产生的,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是旅游业发达的地区。
旅游研究中心也在欧洲。
欧洲有着旅游研究的良好传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前繁荣的欧洲成为废墟,北美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相应地转移到北美。
◎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研究的总体情况是更加注重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略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代表作品包括:1982年,邓冠礼等《新编旅游学概论》;南池子《基础旅游学》(1990);孙文昌《旅游概论》(1992);李天元、王连义《旅游概论》(1993)等。
其中,1999年出版了两本关于旅游业的基本理论著作。
其中一篇由沈、主编(上海出版社)。
另一部由谢、谢中天主编,初步建立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旅游理论体系。
第2页共66页(2)什么是《旅游学导论》?1.《旅游学概论》课程是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这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
2、课程内容中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1)旅游的概念,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征(2)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3)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三个基本要素):主体——游客;实物旅游资源;中介旅游。
(4)旅游活动的影响(包括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的正面和负面影响)(5)其他相关问题,如旅游组织、旅游市场问题等。
3、特色(1)从课程的构成来看,旅游概论具有综合特色。
(2)从课程内容的深度来看,旅游概论具有基本特征第二,为什么旅游专业的学生想学《旅游学原理》?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整体理解(其他课程构成部分或部分理解);二是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如何开展《旅游学概论》学习?1、专业素养的积累(1)掌握常用专业术语:如旅游定义(罗马定义、“阿斯特”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定义、综合定义);旅游分类(按地理范围分为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其中休闲旅游和观光度假旅游按旅游目的划分。
商务旅游及其内容:超前发展战略与滞后发展战略。
先进的发展战略:旅游经济已经超越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
滞后发展战略: 旅游经济落后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即在国民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基础设施形成强大的体系后,它将独自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先进发展战略的适应条件是:旅游自然环境好、旅游资源大、旅游产品吸引力强的国家和地区。
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旅游业采取了先进的发展战略。
国情: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旅游资源丰富,吸引力强。
改革开放要求:我们需要将此作为一个窗口,让世界了解中国,吸引外国投资。
急需大量外汇,而且缺乏一个强大的外汇收入行业。
旅游业的特点是见效快。
第64页共66页推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
二、旅游发展的促进战略世界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的非常规发展模式。
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的传统发展模式;首先,发展国内旅游,通过发展国内旅游,拓展旅游领域,形成海外旅游,然后发展国际接待旅游的发展模式。
国际旅游到国内旅游的非常规发展模式;首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然后发展国内旅游,然后发展海外旅游。
中国采取非常规发展模式,国际旅游业发展到国内旅游业。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它指的是在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为后代人发展旅游业的可能性。
第四,旅游发展的跨越式非均衡战略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旅游发展在历史阶段的超越和常规发展过程在短时间内的完成,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发展。
所谓非均衡发展是指旅游发展在不同地区的不均衡分布,这使得旅游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
这是空间意义上的发展。
课堂讨论:一些人认为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它的经济不应该过分依赖旅游业。
请讨论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支持者。
原因:首先,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
(1)旅游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在淡季,将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这将给接受国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2)旅游业是一个敏感的行业。
各种不可控制的因素,如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因素,都可能极大地影响旅游需求,给目的地旅游业造成严重的挫折。
第二,确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是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
不同于工业、农业和商业,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好的旅游资源。
因此,旅游业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三,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大多数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国家或地区都是土地面积相对较小、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或地区。
第65页,共66页,第3页,由中国国情决定。
中国幅员辽阔,交通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因此一般不适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反对。
原因:首先,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
它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全面发展。
第二,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
两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创造。
第三,旅游业发展的风险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减轻。
欢迎您总共访问66页。
下载后可以修改和编辑word文档。
双击以删除页眉和页脚。
谢谢!简单的教科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育中常见的问题是教大脑的人不使用手,不使用手的人使用大脑,所以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
因此,双手和大脑的力量都是不可思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