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解析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绪论1,《皇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集论文162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

2,《神农本草经》该书成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

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

3,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体宇宙是一个整体。

其包含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二) 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1,阴阳: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其在阴阳二气运动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二)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如天与地,则天为阳,地为阴。

阴阳对立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等。

(三)阴阳互根互用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如外为阳、内为阴,没有外也就无所谓内,没有内也就无所谓外等等。

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孳生助长对方。

认为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初复习考点资料

中医基初复习考点资料

《中医学基础》考点一、名词解释(重点记)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社会不可分割。

辨证论治——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并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表现的证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六淫——风、寒、暑、湿、燥、热(火)六中外感病邪的统称。

疠气(戾气、疫气)——泛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

肝肾同源——肾精的充盛,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的充盈,有赖于肾精的化生,精与血之间可以相互滋生和转化,故有“肝肾同源”之说。

心肾相交——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使心阳不亢;肾阴也依赖心阴滋助,心阳也依赖肾阳温煦。

这种心肾水火既济,阴阳互补,维持着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

阴损及阳——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于阳,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

阳损及阴——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阴的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自汗——病人日间汗出较多,活动尤甚,常见于气虚、阳虚证。

盗汗——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见于阴虚证。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天癸——当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维持事物间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

寒热真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偏胜至极而壅胜阻遏于内,格拒另一方于外;或由于一方极度虚弱而导致另一方相对偏盛,双方盛衰悬殊,盛者盘踞于内将衰弱的一方排斥与外,阴阳之间不相交通维系从而导致的病变。

虚实真假——在特殊情况下,由于邪正斗争的复杂性,人体机能活动和代谢的严重紊乱,导致出现病变的本质和现象不相一致的情况表现出的病理。

得神——精气充足,神气旺盛的表现失神——精亏神衰,正气大伤,或邪盛神昏的表现。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阴阳平衡。

2.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包括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3.中医的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三焦、大肠、小肠、膀胱)。

4.中医的经络学说:强调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5.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病机包括卫气失常、气血亏虚、湿热郁滞等。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中医的望诊方法: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象、肢体等观察。

2.中医的闻诊方法: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言语等判断疾病情况。

3.中医的问诊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获取信息。

4.中医的切诊方法:通过触摸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草药煎剂、中药外用治疗等。

2.针灸治疗:包括经络穴位刺激、气血运行调节等。

3.推拿治疗: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经络等。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调节饮食习惯、作息时间、情绪状态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疾病及治疗方案1.感冒: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发热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辅助治疗。

2.高血压: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3.肠胃炎: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推拿手法等。

4.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以上只是中医学基础复习的一部分要点,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内容,如中医的药物学、方剂学、经方学等,也需要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阅读经典医书、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掌握。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填空题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中医学认为气的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转化;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相生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侮顺序: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功能 2、温煦功能 3、防御功能 4、固摄功能 5、气化功能名词解释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根源于肾气宗气:聚集于胸中,以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脾胃从食物中运化和生成的水谷之气相互结合而成。

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胃:受纳和熟腐水谷;小肠:受盛水谷和分别清浊膀胱:储尿排尿胆:储存胆汁、排出胆汁大肠:传导糟粕经络:是静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通道相生:所谓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资生、促进助长,说明事物有互相协同的一面。

相克:五行之间相互治制约抑制、克服、说明食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

相侮:是相克的方向又称“反克”或“反侮”即被克方强于克方,而反过来产生对克方的抑制。

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的制约程度,是事物面的关系失却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气: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简答题阴阳学说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主要表现在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2、阴阳互跟互用:指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3、阴阳消长平衡:处于不断都在一定限度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动态平衡之中。

4、阴阳转化:两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各自想起相反的方面转化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功能: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血液循环等具有促进的作用。

2、温煦功能:人的组织器官也在气的温煦下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防御功能:气的防御功能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体表,防御外邪的入侵4、固摄功能: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5、气化功能: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多种变化,说明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奇经有八条,即”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重点的两部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2、辨证论治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经典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复制★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资料第一章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指的是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

第二章阴阳五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合感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和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属性的特征是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包括相互转化和无限可分性。

五行五脏对应关系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五行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乘包括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包括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藏象心为“君主之官”,其生理特性为心为阳脏而恶热。

心主血脉,心主藏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

肺为“相傅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肺在液为涕。

脾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脾气主升,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

肝为“将军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气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

肾为“作强之官”、“先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肾主蛰藏。

肾藏精,肾主调节全身阴阳,肾主水,肾主纳气,肾在志为恐,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液为唾。

3.暑邪的致病特点表现为阳热之象,容易上犯头目,扰及心神,同时也容易伤津耗气,常见暑湿夹杂。

中医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中医学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经络系统、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内容。

本文将针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复习要点进行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整体观念。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五行学说则将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经络和穴位两个部分。

经络是人体内部传输气血的通道,分为十二经络和八脉,每条经络与体内的脏腑器官相连。

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位,通过按摩、刺激等手段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脏腑学说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根据人体脏腑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生理作用。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连,相互影响,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调控系统。

四、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组织液体的概念。

气是指人体内的气体运动,血是人体内主要的营养物质和液体组织,津液则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分泌物和体液。

气血津液的平衡与流动对于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五、辨症论治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的方法,它通过对患者症状、脉象、舌像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症论治是中医学独特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核心。

总结:中医学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医学的基本原理、经络系统、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内容。

复习中医学基础理论时,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深入学习经络系统的相关知识,了解脏腑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并掌握气血津液的平衡与流动。

此外,辨症论治是中医学的独特方法,也需要我们重点学习和理解。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是中医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打下扎实基础的关键。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

一、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医疗实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中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载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为后来的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相对应,用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气血津液学说强调人体内部的生理物质循环和代谢,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学中独有的理论体系,它描述了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相互关系和经络的运行规律。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腹部等部位的声音来获取疾病信息。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从而作出诊断。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四、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调理阴阳平衡。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学强调“因人而异”,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调理阴阳平衡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原则,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基础习题与解析50道

中医学基础习题与解析50道

《中医学基础》习题与解析50道单选择题1.阴阳学说中,以下哪种情况属于“阴虚阳亢”的表现?a.腹胀便溏b.畏寒肢冷c.口干咽燥d.面赤口渴答案:d解析:阴虚阳亢的表现主要是阳气偏盛,阴气不足,故出现面赤口渴等症状。

2.在五行学说中,以下哪一项是木的主要特征?a.向上生发b.肃杀c.下降d.推动答案:a解析:木的主要特征是向上生发,代表生长和扩展的特性。

3.下列哪个脏腑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水液代谢?a.肺b.肝c.脾d.肾答案:c解析:脾主持水液代谢,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

4.中医理论中,“气”主要功能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推动b.温煦c.固摄d.滋养答案:d解析:气的主要功能包括推动、温煦、固摄和运输营养,滋养主要是血的功能。

5.经络系统中,经脉的主要功能是?a.运输气血b.调节水液代谢c.分布营养答案:a解析:经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气血,贯通全身,调节人体生理活动。

6.关于“阴虚火旺”的临床表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腹胀便溏b.畏寒肢冷c.口干咽燥d.面赤口渴答案:d解析:阴虚火旺的主要表现是面赤口渴,阴虚导致阳气偏盛。

7.“病从口入”体现了以下哪个病因学说?a.六淫病因b.情志病因c.饮食病因d.外感病因答案:c解析:“病从口入”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影响,属于饮食病因学说。

8.“肾藏精”是指肾主要负责哪种物质的储藏?a.血液b.水液c.精气d.津液答案:c解析:肾主要负责精气的储藏,是生殖和生长发育的基础。

9.中医诊断中,对疾病的总体把握和概括称为?a.症状分析b.病机辨证c.证候诊断d.病因分析答案:c解析:证候诊断是中医诊断中对疾病总体把握和概括的方法。

10.“风寒袭表”是属于哪种病因?a.六淫病因b.情志病因d.外感病因答案:a解析:风寒属于六淫病因之一,指外界的风寒邪气侵袭人体表浅。

11.“阴阳失调”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a.阳虚b.阴虚c.阴阳亢进d.阴阳两虚答案:d解析:阴阳两虚是指阴阳两者的功能失调,常见于慢性病和虚弱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整体观念定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具体论述包括:1.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组成: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各个脏器、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的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生理平衡。

这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治,治则生化”等理论,表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病理变化: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变化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也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概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底蕴,涵盖了广泛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对于学习中医学的人来说,了解和掌握其基础理论和知识极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学习和复习经验,提供一些中医学基础知识的概括性,供读者参考。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以人体为基本对象的医学,它强调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人体的认识和治疗都必须从整体出发,强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阴阳五行论:强调万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是由阴阳两极和五行相互作用产生的。

2.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运行系统,是人体精气活动的通路。

3.藏象学说:在中医学中,将脏腑、经脉、组织器官、体液等人体内部组织和“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统称为“藏”。

4.病因病机学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中医学强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诊断学说: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病情,运用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

6.治疗学说: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功法等多种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中医学的诊疗方法中医学的诊疗方法主要包括四种方法,即望、闻、问、切。

其中,望是指通过望舌、望色、望舌苔等方法观察患者的身体外部和内部表现;闻是指通过嗅闻患者的气息、口气等来了解患者的情况;问是指医师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切则是指通过按摩、敲击等手段来检查患者的脉搏,以确定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中医药学中药的分类中药主要分为三大类: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是中药的原材料,其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矿物等物质,如人参、枸杞等。

中药饮片是中药经过加工、提取、干燥后制成的,口服用于治疗疾病,如黄芪、麻仁等。

中成药是中药的制剂形式之一,它是中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成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板蓝根颗粒、清热散等,常用于一般疾病的治疗。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药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药基础复习资料

选择题:同病异治:是一种疾病,是由于致病因素、病人体质、地理环境、病程长度不同,而导致体内出现不同的症像,从而采取的治病原则方法不同。

异病同治:疾病的种类不同,但他们的病机相同,故用同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学基础的两大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阴阳:(1)虚寒:阳虚而不能制约阴而致。

(2)实寒:阴偏盛所致。

(3)虚热:阴虚不能制约阳所致。

(4)实热:阳偏盛所致。

阴阳的实寒、虚寒的分类:五行:“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体现了五行中的制化作用。

藏象:(1)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2)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3)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贮藏精气(藏而不泄)(4)哪一脏具有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脾(5)哪一脏具有主血脉的特点:心(6)膀胱的作用:(通过肾来完成)(7)五脏与体、华、窍、液、志、时之间的关系:○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舍,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在时为夏。

2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喉为肺腑之门户,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忧),在时为秋。

3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延,在志为思,在时长夏、四时。

4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在时为春。

5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在时为冬。

(8)胆的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

(9)对人体有密切调养的脏腑有哪些?答:肺和肝(10)对肺的呼吸起调节作用的有:(11)人体的视觉功能与肝相关联(12)神最主要体现在目(眼睛)(13)感冒是气的防御功能失常。

(14)对于推动和激发的气为元气。

(15)舌苔中间部位由脾胃所主(16)津液要散布在人体的皮肤(17)舌苔黄腻是湿热的表现(18)脑称为髓之海(19)白天活动多,导致的汗液称为自汗,晚上睡觉流汗称为盗汗。

(20)风邪的治病特点是不稳定的(21)六淫中属于阴险的是寒邪和湿邪。

(22)风称为百病之长病机:(1)表症发热的特点:物寒与发热。

名词解释:正气:简称“正”,与邪气相对而言,是指人的生理机能活动及其对病邪的抵抗能力、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等。

中医学基础重点+答案教程文件

中医学基础重点+答案教程文件

中医学基础重点+答案第一篇绪论1、秦汉时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有哪几部代表作?P3《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的文献中较早的医学典籍,确立中医学理论原则,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难经》补充《黄》的理论不足,“独取寸口”至今习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为临床立法制方提供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

(通过晋代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确立六经辩证论治纲领,中医学中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后世诊断学八纲辩证奠定基础。

《金匮要略》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症候分类,发展病因学说,“千般疢ch e‵n难,不越三条”给三因学说深刻影响。

)《神农本草经》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是最早的药物学典籍。

2、试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名词解释,应用)P8(一)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即用阴阳概括和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两个方面的属性,是事物阴阳属性的基本特性,说明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对立:既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二)互根互用:阴阳依存即用阴阳说明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各以对方为自已存在前提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确定事物阴阳属性的相互依据;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前提。

互用: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下,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三)消长平衡:阴阳消长即用阴阳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形式。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对比变化。

基本形式此长彼消和此消彼长,还有此长彼长和此消彼消。

(四)互相转化:阴阳转化即用阴阳说明事物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

阴阳转化的条件∶内在根据阴阳依存和外部条件。

应用:说明人体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阐述人体病理变化,疾病诊断,疾病防治。

3、何谓五行相生相克P15、相乘相侮P16?相生:相互资生,助长,促进。

中医学基础重点总结(一)

中医学基础重点总结(一)

《中医学基础》一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中医学基础复习总结资料.doc

中医学基础复习总结资料.doc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著作、辨证论治。

、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交一、名词解释祛邪: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运化:表证:六淫:奇经八脉:气机:八 纲:瘀血:肝肾同源:元气:常色:体质:藏象:气逆:潮热:经络:肺朝 百脉:相生二、填空1. 《黄帝内经》、《难经》、 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

2. 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中:土能克3. 五脏中,有“君主之官”之称的脏是4.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5. 若某种致病因素使阴或阳的一方衰减,则会导致阳不制阴或阴不制阳,从而形成阳虚则寒或 的病理变化。

6.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称 o7. 古人把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为有胃、有神、o8. 正常舌象简称为、薄白苔。

9.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 的症状。

10. 血病类证主要包括血虚、、血热、血寒四种证候。

11. 、《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著作的 问世,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13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中:木生M.津液是人体一切 的总称。

15. 有“相傅之官”之称的脏是16. 风为,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17. 湿性趋下,易袭 o18. 疡气是一类具有 的外感病邪。

19. 若某种致病因素使阴或阳的一方衰减,则会导致阳不制阴或阴不制阳,从而形成" "或“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

20. 观察 的变化是望神的重点。

21 .金元时期、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2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感、阴阳的消长平衡和阴阳的转化。

23. “气海”,是 在胸中积聚之处。

C.气血两虚D.寒证 24. 、血液充盈、脉道通利是正常血液循环必备的三个条件。

25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 交接。

26. 寒性, 主痛。

27. 七情所伤影响脏腑气机,其中喜则 o28. 饮食所伤主要包括、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29. 气逆病变以、胃、肝等脏腑为多见。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解析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解析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含义:①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②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主要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2)主要内容:①生理上的恒动观。

②病理上的恒动观。

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3、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气的基本概念:①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③精气:即精。

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属性特点①阴阳的抽象性。

②阴阳的相关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②归纳药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①“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一、名词解释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阳病治阴: 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3.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适用于虚热的治疗。

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

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6.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7.天癸:(1)即元阴,精,促进生殖的一种物质。

(2)专指女性月经。

8.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风邪病统称。

9.正治:是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即采用及证候性相反的方药治疗,故又称“逆治”。

10.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原则,即采用的方药性质及疾病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从治”。

11.宗气:又名大气、动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1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当大汗、大吐、大泻等使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气随津脱”。

1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

二、简答题(一)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血液和津液运行2、主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二)脾的生理功能1、主运化: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及对精微物质的吸收好输布作用;运化水液,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2、主统血: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三)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主生长;主一身之气;参及血液的生成。

2、主水:指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3、主纳气;指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 )整体观念1)含义:①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②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主要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 )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2)主要内容:①生理上的恒动观。

②病理上的恒动观。

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3、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 )气的基本概念:①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③精气:即精。

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 )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 )属性特点①阴阳的抽象性。

②阴阳的相关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②归纳药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①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②行”,指行列、次序及五种物质要素的运动变化。

③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概念、特性、归类方法及生克制化规律并用以阐释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属于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3)五行的特性①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②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

③土的特性:土爰稼穡”。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

④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

⑤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4 )事物的五行归属①方位:东属木,南属火,西属金,北属水,中部属土。

②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6、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3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4)五行相乘与相侮:①相乘: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②相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

第三章藏象学说1藏象的基本概念:(1)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 2)象:征象、形象。

(3)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2、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1)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2)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

3、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①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②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4、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1)心: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①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②心主神志: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主宰人体心理活动。

2)心的系统连属①心在志为喜。

②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③心开窍于舌。

④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

(2)肺: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①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T主持、调节全身之气。

主呼吸之气T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司呼吸T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②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

肺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③通调水道: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④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主治节: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2)肺的系统连属①肺在志为悲忧。

②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③肺在液为涕。

④肺开窍于鼻。

(3)脾: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①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②脾气主升:指脾气以升为顺。

包括:升清和升举内脏。

③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以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2)脾的系统连属①脾在志为思。

②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④脾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4)肝:1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①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

②肝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2)肝的系统连属①肝在志为怒。

②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③肝开窍于目。

④肝在液为泪。

(5)肾: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藏精,主水,主纳气①肾藏精:肾贮存、圭寸藏精气。

②肾主水: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即肾的气化作用。

③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

2)肾的系统连属①肾在志为恐。

②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③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④肾在液为唾5、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1)胆:中精之府”清净之府” “清之府”①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

②胆主决断: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2 )胃①主受纳,腐熟水谷:接受和初步消化食物。

②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以通畅下降为顺。

(3)小肠①主受盛和化物: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②主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将经过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糜,分为清浊两部分。

清者由小肠吸收;浊者下送大肠,剩余的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渗入膀胱。

(4)大肠①主要生理功能:主转化糟粕。

②病理:传导功能失常T 大肠湿热T腹痛、下痢浓血、里急后重;大肠实热T便结、发热、腹满硬痛;大肠虚寒T腹痛、肠鸣、腹泻。

(5)膀胱①主要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

膀胱的开合受肾的气化作用调节。

②病理:开合失调T尿频、尿急、遗尿、尿失禁;小便不利、癃闭。

(6)三焦1 )六腑之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①通行元气。

②运行水液。

2)部位之三焦的划分及其生理功能特点:①上焦如雾:上焦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

②中焦如沤:中焦包括脾与胃;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

③下焦如渎: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下肢排泄糟粕和尿液。

6、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1 )脑①主宰生命活动及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生理: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

病理: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狂燥易怒、甚或昏愦等。

②主感觉与运动。

(2)女子胞①主月经:与天癸、肾中精气、冲任二脉的盛衰及心肝脾三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②主孕育胎儿。

7、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功能:(1 )精1 )概念: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精的生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3)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生殖之精)。

②濡养脏腑,促进机体生理功能。

③化血化气。

(2 )气1 )概念: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气的生成:①先天之精气T肾圭寸藏。

②水谷之精气T脾运化。

③自然之清气T肺呼吸。

3)气的功能:①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②温煦作用:气具有产生热量、驱除寒冷的作用。

③防御作用:气既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又具有驱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的作用。

④固摄作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⑤气化作用: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3 )血1)概念:循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血的生成:①营气和津液组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②精能生血:精血同源”。

3)血的功能:①营养滋润全身。

②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4)津液1)概念: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①生成:来源于水谷,与脾、胃、小肠、大肠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

②输布: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的综合协调作用。

③排泄:汗液、呼气、尿液和粪便。

3)津液的功能:①滋润濡养。

②化生血液。

③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④排泄代谢产物。

8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1)精与气血:①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能摄精。

②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2 )气与血:①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②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3)气与津液: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4)血与津液:津血同源”甘目互渗透,相互转化。

9、体质:(1)概念:是指人类个体,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综合方面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