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第11课《咏物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1课《咏物诗四首》练习及答案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1课《咏物诗四首》练习及答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11课咏物诗四首单元检测一、基础巩固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新(jīnɡ)(茎) (2)芙(qú)(蕖)(3)蓬hāo(蒿) (4)línɡ(凌)云2.下列各项中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顾况的《子规》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亡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B.韩愈的《葡萄》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思想感情。
C.《赏牡丹》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鲜明,这得益于作者采用的直接对比的写法。
D.杜荀鹤的《小松》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讽喻世俗之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抒发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
答案 C解析“褒贬鲜明”、“直接对比”错。
3.诗句翻译。
(1)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仙山著子规?译文:倘若所有冤魂都能像杜宇那样化为啼鸟,那么人间受冤而死的冤魂将无处安息。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只有牡丹是一国中姿容最美的,花朵怒放时轰动京城。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目光短浅的人不会认为小松是栋梁之材,直到长到高耸入云时才称道它的高大挺拔。
二、拓展提升阅读下面两首《蝉》,完成4~5题。
蝉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国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4.虞诗中的“蝉”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虞诗中的“蝉”,诗人强调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5.李诗中的“蝉”代表的是什么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李诗中的“蝉”代表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被诬陷而失去自由的伤感。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咏物诗四首》教案执教:袁志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诵、归纳、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会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导学案教学过程:※初步感知:全班同学一起朗诵这四首诗并完成导学案上关于《子规》的练习。
1.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诗歌中“子规”有什么特点?参考:①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
传说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子规鸟,啼声悲哀。
②诗歌中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 从这句诗中我们知道杜宇虽然死了很久了,但是由他化身的子规却长年啼血哀鸣(嘴巴变红)2.诗中所寄何情?诗人如何将子规与感情融为一体?参考:此诗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以反诘的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平,抒发了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委屈而死的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子规与诗人感情融为一体。
3.小结:我们鉴赏《子规》的步骤。
参考:①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②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③体会所言之“志” (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合作深入探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我们鉴赏子规的步骤选择以下一首诗进行鉴赏。
(一)《葡萄》1.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参考: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杂乱攀附,需要照顾;2. 本诗中“物”与“志”的契合点是哪几句诗?并简要说明。
参考:若欲满盘堆马乳(要想结出丰硕的果实),莫辞添竹引龙须(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多扶持)。
3.本诗所言的“志”是怎样的?参考: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补充背景知识)(二)《赏牡丹》1.芍药、芙蕖、牡丹各有什么特点?主要突出哪个“物”?参考:芍药:艳丽、妩媚但格调不高;芙蕖:纯洁但缺人情味;牡丹:最美丽。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咏物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38顾况(约727-约820),唐代诗人。
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公子行》。
有《华阳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
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曾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
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集》。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为“诗豪”,世称“刘白”。
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有《刘梦得文集》。
杜荀鹤(846-907),唐代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
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其诗晓畅清逸,语言通俗,对唐末社会动乱及民生惨苦,反映颇多。
有《唐风集》。
《子规》借咏子规,抒发了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此诗是顾况在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创作主张的指导下写成的。
完整版粤教版必修三宋词四首优秀导学案附答案
宋词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和宋词的流派,了解词人柳永、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作代表和风格特征。
2.背诵这四首词,赏析名句,感受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的不同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1.感受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的不同风格特征;2. 赏析名句,掌握相关的诗歌鉴赏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味它们的动人之处。
二、作者简介:请阅读《金版学案》P89文本资料和写作背景三、预习思考1、请完成《金版学案》P88自主预习部分并自我校对。
2、判断下面文学常识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
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
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3、填空:①柳永,_______(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官屯田员外郎,又世称“_______”。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________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漂泊生活、______________之情。
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案
三个教学目标从三个纬度描述学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达到的程度,从有效性角度看,本节课目标较为明确、集中,没有游离在目标之外的多余环节。所提供的鉴赏方法也显得操作性很强,学生比较好掌握并应用。
3、从教学效果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什么是咏物诗有个很明确的认识。对怎样鉴赏咏物诗,也有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对咏物诗中或显或隐表达着作者的情志,也有了较深的印象。但对用明确的语言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情志,还有待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理解两首咏物诗丰富的意蕴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解
决
措
施
1用学生学过的《石灰吟》回顾咏物诗、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咏物诗鉴赏、最后自己学习运用
2用较为简洁的语言描述三步法,阐释三步法形成的原因,使学生能轻松操作三步法,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3在课堂上,通过配乐朗诵、教师朗诵和图片及其音乐背景的渲染,给学生一个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鉴赏咏物诗。
二、鉴赏咏物诗——子规的不满
(尝试品读咏物诗《子规》(顾况),总结咏物诗鉴赏方法)
1、诵读诗歌,找出《子规》诗中表现子规特征的词语?(展示子规鸟的图片)
2、作者说如果世上的冤魂都化为杜鹃,那杜鹃还有栖息之地吗?为什么?
3、联系诗人经历、社会环境,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书写形式:这首诗通过,抒发了作者。
明确: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解释让学生学习自己操作咏物诗鉴赏三步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葡萄》的鉴赏,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志。
四、课堂小结——物象皆有情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 唐诗宋词元散曲教师用书
11 咏物诗四首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青春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内容赏析】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蝶的清高喻指自己品行高洁。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实际是诗人宦场沉浮的写照,诗人志向高远堪比旭日,映日争起,渴望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尽管仕途不顺,还是坚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子规[识作者]华阳真逸——顾况顾况(约727-约820),唐代诗人,字逋翁。
至德二载登进士第。
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
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被贬饶州司户参军。
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
有《华阳集》。
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探背景]顾况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力推行“新乐府运动”。
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
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1.首句中的“有时”与后面哪个词相照应?这两个词有什么作用?【答案】“有时”与第二句中的“年年”照应。
这两个词强调了杜宇化鸟传说的时间之久,为下文诗人写历代冤魂之多,对当时黑暗现实不满的感慨做铺垫。
2.后两句的反诘语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后两句的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鉴赏】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委婉地指明世道不公,受冤普遍的社会现实。
葡萄[识作者]“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高中语文选修1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检测: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Word版含答案.doc
11 咏物诗四首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如此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我们会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我们会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我们会想起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我们会感受到惜别的情;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我们会想起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
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就存有咏物诗6 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 455首,晚唐3 556首。
有时候我在静定中沉思的时候,总会在脑海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仿佛天空就是一个无垠的穹庐,大地就是一个广阔的湖泊,而我们都是其中一汪充满欲望的水草,在尘世的微微泛波的湖泊中招摇,激荡着无边的思想和蠢蠢欲【课内挖掘】刘禹锡不为厄运而悲: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
公元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
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
白居易在诗中说:“你为我添酒举杯来痛饮,我为你筷子敲着盘儿唱诗助兴。
虽然是举国知名的诗人那又有什么用啊,命运面前只得把头低。
满眼风光遇上这寂寞的心,一大堆官儿站满朝也没你我的份。
你也真该遭一点不幸,谁叫你才华和名声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也未免太过分!”对于白居易的安慰和委婉的赞扬,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
他在诗中说:“在四川和湖南那一类偏僻荒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好像被这世界抛弃了一样。
回来后人事全非、恍如隔世,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我只能吟诵闻笛赋聊表思念。
我自己虽如病树、沉舟没有了希望,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竞发的景象。
今天我听了你为我深情歌唱,又举杯共饮,我觉得精神多了,心情也大不一样。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导学案_咏物诗
11课咏物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诗的特点;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1、领悟作者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情感;2、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思想情感。
三、教学环节《子规》导学案1、课前检测并导入。
请回顾一下酬赠诗的特点。
同学们,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你们知道咏物诗有什么特点?写写看在你阅读P44《子规》(顾况)这首诗歌时,字词方面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记录下来,课堂上问老师或同学讨论解决。
2、课堂学习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一)自主学习----走进作者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
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
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二)、基本解读1.结合书上的注解,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子规:有的特征。
在已学过诗句有:(李白《蜀道难》);子规是:的象征。
积:啼血:化:著:2、用优美的语言写下本诗的含义3、内容探讨①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诗歌中“子规”有什么特点?明确:②诗中咏“子规”为了言什么志?明确:③有什么技巧?明确:(三)、小结鉴赏要点1、借本诗明确咏物诗的概念。
从《子规》我们发现: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2019秋 金版学案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11咏物诗四首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如此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我们会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我们会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我们会想起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我们会感受到惜别的情;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我们会想起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
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就存有咏物诗6 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 455首,晚唐3 556首。
有时候我在静定中沉思的时候,总会在脑海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无垠的穹庐,大地就是一个广阔的湖泊,而我们都是其中一汪充满欲望的水草,在尘世【课内挖掘】刘禹锡不为厄运而悲: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
公元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
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
白居易在诗中说:“你为我添酒举杯来痛饮,我为你筷子敲着盘儿唱诗助兴。
虽然是举国知名的诗人那又有什么用啊,命运面前只得把头低。
满眼风光遇上这寂寞的心,一大堆官儿站满朝也没你我的份。
你也真该遭一点不幸,谁叫你才华和名声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也未免太过分!”对于白居易的安慰和委婉的赞扬,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
他在诗中说:“在四川和湖南那一类偏僻荒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好像被这世界抛弃了一样。
回来后人事全非、恍如隔世,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我只能吟诵闻笛赋聊表思念。
我自己虽如病树、沉舟没有了希望,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竞发的景象。
今天我听了你为我深情歌唱,又举杯共饮,我觉得精神多了,心情也大不一样。
”他不为自己厄运而悲,能为他人成功而喜,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了十分豁达的胸怀。
咏物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
咏物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咏物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物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刘禹锡;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识记古诗常见意象所包含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分析《赏牡丹》中比喻、拟人和对比烘托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识记古诗常见意象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总结。
教学用具: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拓展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子规【导入语】同学们,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如此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我们会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我们会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我们会想起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我们会感受到惜别的情;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我们会想起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
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
”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就存有咏物诗602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那么,什么叫做咏物诗呢?咏物诗有些什么特点呢?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咏物诗。
【咏物诗的鉴赏】1、含义: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咏物词导学案(带答案).doc
似花还似非花——咏物词导学案主备人:董长江武静刘晓萍20XX. 12.22【学习目标】L 了解咏物词,掌握咏物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提升宋词鉴赏能力。
2.赏析咏物词代表篇目,解答所给题目,并借此掌握答题标准与答题技巧。
3.诵读、赏析并背诵一些代表性咏物篇目,培养借助对外物的表述寄情言志的能力,进而培养委婉含蓄、意味隽永地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
【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指导】1.熟读并背诵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2.自主阅读“精析精练”第72、73页内容,全面赏析苏东坡《水龙吟》、《卜算子》两首词。
3.借助多媒体工具或者相关书籍查阅与苏东坡写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深刻理解作者在对外物的抒写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咏物诗词鉴赏指导】古人云:“一枝一叶总关情” “歌诗合为情而发”。
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 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或暗示自己的志向情操,这就是咏物诗的定义。
咏物诗常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咏物诗的目的不在“物”,而在“情”。
“物” 只是一个载体。
要提高赏析咏物诗的能力,关键是要找准“物”的特点,然后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
1.揣摩古人咏物诗词写作要义“咏物”大体不是为写物而写物,总要借物而言其他,多是托意寓怀,咏物写志。
一首好的咏物诗词必备两点:一是要逼真贴切地传形,二是要表达此物的神韵。
传形之外的传神是我们读这一类诗必须把握的特点。
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 咏物诗词一般会遵循以下几点:咏物诗词应该切合物象。
咏物诗词应该有所寄托。
咏物诗词应该有背景,有情趣。
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趣相通。
(5)咏物诗词应当有技巧,有神韵。
咏物词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既不脱离所咏之物的风姿神韵,又能寄意其中, 假设即假设离,似分还合,物我交融,形神具备,风韵独出。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1第二单元《咏物诗四首》(万物可咏,千古留情)学案含答案
第二单元万物可咏,千古留情——咏物诗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李商隐的《柳》、及《咏物诗四首》,了解晚咏物诗的特点,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2.学习咏物诗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学习重点:把握咏物诗的特点,理解所咏之物与诗人感情间的关系,读懂诗人借事物所要表达的情感,诗中蕴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通过朗诵体验情感,立足于文本,结合诗人经历,赏析诗句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咏物诗特点学习目标:了解咏物诗的特点,常见类别及相关主题学习重难点:把握物与情的关系,了解一般赏析方法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二.咏物诗的特点: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①单纯咏物。
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托物言志(寓意)。
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
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
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所言之志:③托物喻理。
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
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所喻之理:④托物讽世。
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所讽之世: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时训练11 咏物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docx
课时训练11咏物诗四首一、夯基训练1.填空。
咏物诗在内容上以为描写对象,抓住其着意描摹,往往由物到,由实到,写出其精神品格。
咏物诗在艺术手法上最突出的是,具体常用等。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和。
特征人虚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拟人物的特征寄托的志愿2.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何树何山著子规?(顾况《子规》) (2)若欲满盘堆马乳,。
(韩愈《葡萄》) (3),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4),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若教恨魄皆能化(2)莫辞添竹引龙须(3)唯有牡丹真国色(4)时人不识凌云木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3)题。
柳①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朝气蓬勃,充满信心。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
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要结合诗句,注意把握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所描绘的景象或所创设的意境。
,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把握住这一点分析即可。
?,自叹身世,表现了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诗人长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且妻子刚病故,其心情之悲苦烦闷可想而知。
4.(2016·全国高考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导学号50790012)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高2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习题:第2单元11咏物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11咏物诗四首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如此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我们会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我们会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我们会想起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我们会感受到惜别的情;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我们会想起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
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就存有咏物诗6 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 455首,晚唐3 556首。
美字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赏美文欲望的水草葛海林有时候我在静定中沉思的时候,总会在脑海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仿道不像水和草叠加起来的水草的秉性和特质吗?那些在明镜般的湖水中浸润的水草,散发着幽深的绿色,泼洒着深刻的思维,深邃缜密,就像我们在回忆往昔咀嚼远去的历史的背影,几分惆怅几分不舍。
那些在水波潋滟的湖水中招摇的水草充满向往追逐波浪,一会儿在船舷激起的水花中被带上船舶,一会儿被捕鱼的渔网网到鱼篓里,一会儿攀上荷花娇贵的花枝,就像我们总是对高处的风光充满神秘的憧憬和期冀,而往往被现实击打得落花流水。
那些在暴雨飓风裹挟的日子里的水草,颓唐狼藉四面楚歌,就像我们在困境中的悲哀无助和狼狈不堪。
多么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摆脱水一样漫漶的欲望,在人生的每个季节都活得开心从容,抛弃草一样立足不稳的肤浅,把根像树一样执着地扎到大地深处,秀出水草一样在湖心葳蕤的风姿,多一些洒脱和坚毅,在我们每一个年轮都镌刻下的光辉的印记和充实的内蕴。
【课内挖掘】刘禹锡不为厄运而悲: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
公元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
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
咏物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11咏物诗四首快乐的密码我住在姐家的时候,常常要去买菜。
一次,我去买菜,菜市场中有个中年男子,笑得让人觉得不买他的菜就欠了他的情似的。
他给我选了几个茄子,“四块。
”他说。
我非常舒坦地交给他一张百元大钞。
“找不开啦!姑娘。
”可是我当时没有零钱。
“这样吧,你先拿去,我明天早上要回乡下,两三天回不来,等我回来再还给我吧!”“怕不方便吧?”他豁达一笑:“没事没事,只要你记得,一星期也可以。
”于是我坦然地把那几个茄子拎回了家。
三天后,我在众多的摊贩中找到了他。
他一见我就笑了:“买点什么吗?”并不提钱的事。
我选了几条黄瓜,连那天的4元算在一起,给了他7元。
他照样笑了:“小姐好讲信用啊!”我说:“是你先信任我的。
”彼此道了声再见,转身走在脏乱不堪的菜市场中,忽然发现自己心情很好。
信任别人,也值得别人信任,这就是快乐的密码。
微感言: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
敬则诚。
——《明道语录》赏读:诚(这个道德概念)是符合天道(自然规律)的;敬(这个道德概念)是人际之间的根本。
能够做到敬,便能做到诚。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子大全》赏读: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做一个廉洁、公正、明理的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集》赏读:倘若有利于国家民族,应该不顾什么生和死,哪能因为有福就前往,有祸却去躲避呢?这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告别家中人时口头吟诵的,显示出他的铮铮爱国情怀。
一、作者视窗《子规》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人,号华阳真人(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
晚年隐居茅山。
生性诙谐,诗名较著。
作品有《华阳集》。
《葡萄》,字退之,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824)-韩愈(768明人推他为唐,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师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咏物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析咏物诗中寄寓着的诗人情志和说明的道理。
3.掌握对比、衬托手法。
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意解读此诗为作者隐居西湖孤山时所作。
诗开篇便直写诗人对梅花的赞赏:当严冬尚未全退,春风尚未来到之际,早被寒风冬雪摇落的百花尚未开放,艳丽的梅花却迎风怒放,以其明丽的风姿竟把小园风光占尽了。
一个“独”字和一个“尽”字,写出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非同凡响的性格和引人入胜的风韵。
这一联明写梅花,实是暗喻作者远离名利、超然物外的清高品格。
三、四句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
“疏影横斜”,写梅花稀疏错落的姿态;“暗香浮动”,写梅花清幽芬芳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映照反衬,愈发突出了梅花的上述个性和特点。
所以这两句为千古咏梅绝唱,一直为后人称颂。
这一联特别出名,“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吟咏梅花的词调名(这两种词调名创自宋代词人姜夔),足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
第五、六句用拟人手法,是说白鹤因爱惜梅花,每次要从枝头飞下,还要偷看梅花几眼;花间的蝴蝶如果知道梅花如此美丽清高,定会喜欢得失魂落魄。
以上三联,先写胸中之梅,次写眼中之梅,作者的感情早已融合其中。
因此写到诗要结尾时,作者按捺不住感情,便直抒胸臆:如果人们在花间月下,以低声吟诵小诗与梅花相亲相近,便能领略到梅花的风韵;又何必一定要在手击檀木白板,轻歌曼舞,举杯豪饮时,才来欣赏梅花呢?言外之意,便是作者委婉地讽刺了那些世俗的所谓爱梅之人,实是借梅花之高雅而装点自己的平庸。
名句识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考点演示颔联被誉为“神来之笔”,试加以赏析。
答案颔联写梅影错落有致和梅香清幽四溢。
以水映影,梅枝俊俏清丽;以月衬香,梅花色香俱全。
其中“横斜”、“浮动”两词,不仅把梅枝由静态变为动态,还把梅香从无形化为有形。
一、作者简介顾况(约727-约820),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
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
顾况性诙谐,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诗风平易流畅,擅画山水。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
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历任宣武军董晋、武宁军张建封二幕府节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
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
后曾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淮西有功,迁刑部侍郎。
十四年,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召为国子祭酒。
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
而近体诗却多亲切自然。
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强调文章的内容,认为道是内容,文是形式。
要提倡古道,就一定要提倡“古文”;对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他十分不满,认为作者的道德修养才是决定文章好坏的重要因素。
对于古文,他主张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惟古于辞必己出”;对于语言,他要求“文从字顺”、“惟陈言之务去”,文辞要清新流畅,质朴自然。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文学创作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作家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作家的创作也是如此,“有不得已者而后言”(《送孟东野序》),这是对古代散文创作理论的进步认识,使散文创作更具现实性和斗争性。
其门人李汉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并《外集》行世,《全唐诗》存诗十卷,三百余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官终校检礼部尚书。
刘禹锡的政治思想与柳宗元是一致的,他的文学主张也与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理论一致。
他强调文学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文气的作用,指出诗歌创作要掌握诗歌格调的变化,善于构思,运用语言,使用比兴手法,从而完备诗歌创作方法。
他的诗或抒发自己的身世遭遇,对现实政治进行讽刺,笔锋犀利;或怀古伤今,表达感慨,沉郁苍凉;或借鉴民歌的形式,描述百姓生活及地方风物,清新活泼。
他的政治讽刺诗立意深刻,胡震亨曾说他的诗“以意为主”。
他多运用比兴、象征、讽喻的手法,借物咏怀,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他的怀古伤今诗往往从平常景物中引申开来,以小见大,托古喻今,“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施补华《岘佣说诗》)。
名篇《乌衣巷》以野草、闲花、夕阳、恋旧的燕子等种种意象写出了显赫一时的王谢世族的没落,在平淡的叙述中借历史的变迁写出自己半世漂泊的感慨,格调深沉浑厚。
此外,刘禹锡的诗还具有深沉的哲理韵味,在他的诗中,通过生动的诗歌形象常能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句,以沉舟、病树喻过去,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揭示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使全诗充满理趣。
刘禹锡还运用民歌的形式,创作了一批民歌体诗,著名的有《竹枝词》等。
这些诗“开朗流畅,含思宛转”(胡震亨《唐音癸签》),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诗风雄浑深沉,言近旨远,加之他创作数量极多,后世称之为“诗豪”。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
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遭疾,旬日而卒。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得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
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
杜荀鹤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又称“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因此,他以《时世行》诗献朱温,和白居易写讽喻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目的并无不同。
《时世行》二首,一题作《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
《再经胡城县》、《题所居村舍》,声讨了一群以屠杀人民起家的官吏。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
在诗人的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以后,藩镇混战年月里,人民痛苦生活的悲惨世界。
此外,如《蚕妇》、《伤硖石县病叟》、《田翁》,反映了人民深受租税剥削之苦,《雪》、《山中对雪有作》,形象地反映了阶级对立的不平现象。
这类诗篇的写法特点,不同于从元白到皮日休的新乐府。
它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不为声律所束缚,精练地把内涵广阔的境界压缩在短幅之中,常用鲜明的对比和深透一层的手法,使作品富有感染力。
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也显示了它能突破同时代华靡诗风,具有创新精神。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杜荀鹤体,足见他的诗风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可是另一些评论家则讥斥为“鄙俚近俗”(《苕溪渔隐丛庆前集》引《幕府燕闲录》),“亦殊浅易”(翁方纲《石州诗话》),是“晚唐之下者”,是“下净优人口中语”(杨慎《升庵诗话》)。
二、写作背景《子规》顾况是唐代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力推动“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
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葡萄》韩愈,25岁中进士,却久不得官,后入仕,却屡遭波折,元和十二年因功被升任刑部侍郎,却因谏迎佛骨,再度遭贬,做潮州刺史。
这首《葡萄》就是在这一时期所作,作者借“葡萄”表明希望得到扶持提携的心愿。
《赏牡丹》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到世人喜爱,而原来盛行的芍药等渐渐衰落。
《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中也有“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小松》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显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诗人心中颇感苦闷。
于是写了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冤.亡(yuān)(2)恨魄.(pò) (3)著.子规(zhuó)(4)芍.药(sháo) (5)芙蕖..(fú qú) (6)蓬蒿.(hāo)2.填空。
(1)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2)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4)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5)韩愈,字退之,著有《昌黎先生集》,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洛阳人,著名文学家,有散文《陋室铭》最为著名。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著:附着,这里指栖息(2)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辞:推辞,这里指忘记(3)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妖:艳丽、妩媚(4)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野草《子规》顾况的《子规》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作者由自然及社会,把杜宇和历代冤屈而死的人,通过子规巧妙地联系起来。
矛头直指黑暗的社会,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
《葡萄》韩愈的《葡萄》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表面写春夏之交葡萄的生长之态:它的新生茎叶还未长满,葡萄藤不规则地缠绕在高高的葡萄架上,需要(种葡萄的人)为其搭起高架,将垂下来的藤条扶上高架,实际表达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思想感情。
《赏牡丹》刘禹锡的《赏牡丹》采用抑此扬彼和对比反衬的手法,以妖艳却无格的“芍药”和素净却少情的“芙蕖”来反衬牡丹的“真国色”和不凡不俗,赞美了牡丹的独特魅力。
《小松》杜荀鹤的《小松》写松树成长过程中的状态,引来“时人”的不同态度:小松树刚出土,“时人”忽略了它;当松树长成参天巨木时,“时人”才惊叹松树是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