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遥感图像解译实习报告
遥感图像解译实习报告
遥感图像解译课程综合实习实习报告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班级:10011学号:***********姓名:***指导老师:***一、实习目的与意义1.掌握遥感影像的目视判读方法和流程,能够对快鸟影像、SPOT影像和航拍影像进行目视解译;2.学会使用图纸制作遥感影像底图并清绘遥感影像;3.掌握实地调绘、核实和补测的基本方法;4.学会使用ERDAS软件进行数字化成图,并制作专题图。
二、实习资料与设备在进行内业清绘和外业调绘阶段,实习资料有2002年的快鸟影像一张、2002年的SPOT影像一张、2007年的航空影像一张、转印纸三张。
在进行室内计算机成图阶段,实习资料有2007年的航空影像一张、2002年的快鸟影像一张以及ERDAS软件。
三、实习原理一)遥感图像解译标志1)色调(tone):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
如海滩的砂砾色调标志是识别目标地物的基本依据,依据色调标志,可以区分出目标地物。
2)颜色(colour):是彩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日常生活中目标地物的颜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颜色:地物在不同波段中反射或发射电磁辐射能量差异的综合反映。
彩色遥感图像上的颜色:真\假彩色3)阴影(shadow):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根据阴影形状、大小可判读物体的性质或高度。
不同遥感影像中阴影的解译是不同的4)形状(shape):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
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形状:顶视平面图解译时须考虑遥感图像的成像方式。
5)纹理(texture):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如航空像片上农田呈现的条带状纹理。
纹理可以作为区别地物属性的重要依据。
二)目视解译流程四、实习步骤实习过程可分室内判读和外业实地调绘以及内业数字化成图三个步骤。
室内判读是利用2002年10月获取的0.6米分辨率的快鸟卫星遥感影像和2.5米分辨率的SPOT5(实际是2.5米全色与5米多光谱数据融合的)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根据室内判读方法,对图斑的形状、大小、色调、位置、纹理等特征进行对照分析,依照分类规则,按10种地物类别进行判读解译,勾绘图斑工作底图,然后再与2002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变化要素并将其绘制到工作底图上。
中国地质大学遥感图像处理上机实习报告
遥感图像处理课程实习报告学生姓名:王蜀越班学号:学号:指导教师:王红平、许凯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7年7月1日目录目录 ............................................................................................................................................... - 1 - 实习一:影像融合........................................................................................................................ - 2 -1.1【实习目的】 (2)1.2【实习步骤】 (2)1.3【实习过程】 (2)实习二:几何校正........................................................................................................................ - 6 -2.1【实习内容】 (6)2.2【实习步骤】 (6)2.3【实习过程】 (6)实习三:影像分类(一).......................................................................................................... - 10 -3.1【实习内容】 (10)3.2【实习步骤】 (10)3.3【实习过程】 (10)实习四:影像分类(二).......................................................................................................... - 14 -4.1【实习内容】 (14)4.2【实习步骤】 (14)4.3【实习过程】 (14)心得与感想 ................................................................................................................................. - 18 -实习一:影像融合1.1 【实习目的】1.掌握遥感影像融合的基本原理、内容和要点;2.掌握在ENVI中遥感影像融合的操作方法、步骤;3.进一步熟悉ENVI软件的操作。
中国地质大学遥感图像处理上机实习报告
遥感图像处理课程实习报告学生姓名:王蜀越班学号:学号:指导教师:王红平、许凯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7年7月1日目录目录 ............................................................................................................................................... - 1 - 实习一:影像融合........................................................................................................................ - 2 -1.1【实习目的】 (2)1.2【实习步骤】 (2)1.3【实习过程】 (2)实习二:几何校正........................................................................................................................ - 6 -2.1【实习内容】 (6)2.2【实习步骤】 (6)2.3【实习过程】 (6)实习三:影像分类(一).......................................................................................................... - 10 -3.1【实习内容】 (10)3.2【实习步骤】 (10)3.3【实习过程】 (10)实习四:影像分类(二).......................................................................................................... - 14 -4.1【实习内容】 (14)4.2【实习步骤】 (14)4.3【实习过程】 (14)心得与感想 ................................................................................................................................. - 18 -实习一:影像融合1.1 【实习目的】1.掌握遥感影像融合的基本原理、内容和要点;2.掌握在ENVI中遥感影像融合的操作方法、步骤;3.进一步熟悉ENVI软件的操作。
遥感图像影像解译实习报告
沙漠在影像图上为大面积成片分布,覆盖范围较大,有明显边界,且离水源较远,内部几乎没有水源分布;
因为沙砾反射率比较高,在影像上沙漠呈现大面积的明黄色,且颜色分布不均匀,内有红色绿洲镶嵌分布;
绿洲
呈小片面状镶嵌分布在沙漠中,面积较小且在水源处随机分布,边界较明显,形状不规则;
绿洲中存在植被使得其在影像上呈红色;
草地
成片分布在整幅影像图上,形状不规则,边界也不明显,分布地点多在湖泊、河流的分支周边;
草地在影像上多显示为灰色,颜色比林地浅;
道路
影像上道路多呈规则或曲线的线条状,分布在居民地和农田内,且长度较长;
在影像图中,道路呈现灰白色;
梯田
梯田成面状分布,呈层叠的条带状,形状比较规则,多分布在水源和居民地周围地区;
居民地
面状聚集在河流湖泊的两侧,形状不规则,多沿河分布,与农田相间分布在水源两侧;
在假彩色影像图上,居民地多呈现浅蓝色,部分反射率较高的部分呈现亮白色;
草地
成片分布在整幅影像图上,形状不规则,边界也不明显,分布地点多在湖泊、河流的分支周边及降水较多的区域;
草地在假彩色影像图上呈现鲜红色,与农田相比颜色更加鲜艳,但形状不规则,分布随机;
4、p5影像解译:
影像截图
解译名称
几何特征
光谱特征
河流
呈曲线状或树枝状分布在整幅影像图上,长度较长,穿过居民地和农田;
由于河流反射率较高,所以河流在单波段影像上呈亮白色;
农田
呈面状或块状分布在居民地、河流、湖泊周围,几何形状很规则,能看见明显的边界;
在影像上农田呈现灰白色,因为种植的植被不同,农田的颜色深浅也有一定差异;
在假彩色影像图上,林地呈现比草地颜色更深的暗红到红紫色;
遥感解译技术员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解译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遥感解译技术,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我于2021年7月至9月在XX遥感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内容1. 熟悉遥感解译基本原理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遥感解译的基本原理,包括遥感影像的获取、处理、分析、解译等环节。
通过学习,我对遥感影像的特点、成像原理、解译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 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实习期间,我熟练掌握了ENVI、ArcGIS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能够独立完成遥感影像的预处理、增强、分类、制图等工作。
3. 学习遥感解译方法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多种遥感解译方法,如目视解译、半自动解译、自动解译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提高了遥感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4. 参与项目实践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遥感解译项目,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环境质量评估、灾害预警等。
在项目实践中,我负责遥感影像的预处理、解译、制图等工作,为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
5. 学习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实习期间,我了解了项目管理的流程和方法,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高效沟通、协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分配任务,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三、实习收获1. 专业技能方面通过实习,我对遥感解译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技能,提高了遥感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实践能力方面在项目实践中,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实习期间,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高效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项目管理能力方面通过参与项目,我了解了项目管理的流程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项目管理能力。
四、实习总结本次遥感解译技术员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还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遥感图像解译实习报告
遥感图像解译实习报告中国地质大学目录实习一 (3)一、实习任务: (3)二、实习目标以及用时: (3)三、教学方式: (3)四、使用器材: (3)五、具体实习过程 (4)1. 运用ENVI软件观察影像中不同地物的光谱曲线 (4)2 武汉市TM影像解译实习 (6)3. 运用ERDAS软件提取影像中的植被指数 (10)实习二 (12)一.实习任务: (12)二、实习目标: (12)三、教学方式: (12)四、使用器材: (12)五、具体实习过程 (12)1.ERDAS视窗的基本操作 (12)2. 多项式几何纠正 (14)实习三 (20)一、实习任务: (20)二、实习目标: (20)三、教学方式: (20)四、使用器材: (21)五、具体实习内容 (21)1.影像融合 (21)2. 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或者非监督分类) (22)实习体会 (27)实习一一、实习任务:熟悉各种典型地物的光谱曲线;对遥感影像进行判读,建立典型地物的解译标志;运用Erdas软件的空间建模功能提取TM影像中的水体。
二、实习目标以及用时:1 熟悉遥感软件的光谱读取与显示功能2 熟悉人工判读的程序;3 掌握人工判读的工具;4 影像处理之工具使用;5 掌握解译标志的建立过程,并能对影像中的地物进行解译标志的建立6 运用遥感软件提取影像中的植被指数7 运用Erdas软件的空间建模功能提取TM影像中的水体三、教学方式:由老师说明方法并举例,由同学实际执行判读,并完成实习报告。
四、使用器材:1.ENVI系統2.遥感影像3 ERDAS软件系统五、具体实习过程1. 运用ENVI软件观察影像中不同地物的光谱曲线A.提取单个像素的光谱曲线(Z Profiles)1)选择FILE->OPEN打开遥感影像。
出现Available band list对话框图1-1 Available band list对话框2)依据图1中的设置,选择RGB三个通道的数据,并且点击Load RGB,在#1中显示影像。
遥感解译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解译在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我于2021年7月至9月在XX遥感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遥感解译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遥感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技术;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为今后的科研工作积累经验。
三、实习内容1. 遥感图像获取与处理实习期间,我学习了遥感图像的获取方法,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
同时,掌握了遥感图像预处理、增强、配准、融合等处理技术。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ArcGIS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遥感图像解译与分析在遥感图像解译方面,我学习了地物波谱特性、遥感图像分类、特征提取等基本理论。
通过实习,我掌握了利用ENVI、ArcGIS等软件进行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并对不同地物进行了分类与识别。
3. 遥感应用案例研究实习期间,我参与了XX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项目。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我们完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面积统计等工作。
此外,我还参与了城市绿地遥感监测、森林资源调查等案例研究。
4. 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遥感图像质量较差、地物信息提取困难等。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导师和同事,我逐渐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习成果1. 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解译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练运用ENVI、ArcGIS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3. 完成了XX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果;4. 提高了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五、实习体会1. 遥感解译实习使我认识到遥感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事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3. 通过实际操作,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4. 实习使我更加坚定了从事遥感领域的决心。
遥感解译报告
遥感地质学解译报告学号:班级序号: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2)二.实习要求 (2)三.实习方法与步骤 (2)四.航片解译 (2)1.原始航片处理 (3)2.现象解译 (5)3.沉积构造分期 (6)4.总结阐述 (7)五.实习收获与感想 (7)一.实习目的及任务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对某地遥感图像进行地质综合解译。
主要目的是通过本次地质综合解译实习达到训练遥感地质解译思维和技巧、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并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它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地质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我需要解译的航片是2-16。
二.实习要求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
三.实习方法与步骤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综合推理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由于实习的图像无任何来源于说明,所以本人在解译时主要应用了直接判读法,即根据遥感影像目视判读直接解译标志(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案等),直接确定目标地物属性和范围的一种方法,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主要的步骤如下:①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搜集并分析有关资料;②遥感形象整体判读;③地貌特征分析,提取水系(河流、湖泊)等地物标志;④识别不同种类岩石的影像特征(色调、纹理等),建立判别标志,区分主要岩石类型;⑤识别并建立各种地质构造的地貌、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进行线环构造初步解译;⑥绘制目视解译图件,并进行简单的修饰加工;⑦简单分析沉积构造分期;⑧完成简明扼要的遥感解译报告。
四.航片解译1.原始航片处理图1 某地原始航片影像图首先,看到航片一眼就能判断出这是一张典型的褶皱构造图,所以根据具体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航片解译地质简图,它是通过corelDRAW12 软件得出的,比较简单易懂。
图2 某地航片解译地质简图图例:2.现象解译对航片进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如下现象: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水系、不同的岩系以及白雪覆盖。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1. 引言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对地表或大气属性的遥感观测,获取地质信息,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的手段来进行地质解译。
本实验旨在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来了解地质构造变化的特征。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了多光谱遥感影像,该影像覆盖了实验区域的全景。
此外,还使用了地质调查报告,包含地质构造和地质岩性的信息。
2.2 实验方法1. 数据预处理: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以获得准确的反射率数据。
2. 生成特征图像:利用波段组合技术生成不同特征的图像,如真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图像等。
3. 地物提取与解译:通过目视解译或数字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提取出目标地物。
4. 地质解译:根据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结合特征图像和地物提取结果,进行地质解译。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特征图像生成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波段组合,我们生成了真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和NDVI 图像。
真彩色图像可以提供直观的显示结果,假彩色图像则能够增强地物的对比度,方便地进行土地利用分类。
NDVI图像能够反映植被的分布情况,用于分析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
3.2 地物提取与分类通过数字图像处理软件,我们对遥感影像进行了目标地物的提取与分类。
根据预先设定的分类标准,我们将影像中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划分,包括农田、城市、水体和植被等。
通过对分类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农田和植被的分布范围相对集中,城市和水体则呈现离散分布的特点。
3.3 地质解译结合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和遥感图像的解译结果,我们进行了地质解译。
通过观察遥感图像,我们发现在农田和植被分布区域存在着较多的断层和岩浆活动的迹象。
而在城市和水体区域,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和地质演化导致的地质构造变化。
这些解译结果与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地质解译的可行性。
中国地质大学微波遥感上机实习报告
微波遥感课程实习报告学生姓名:班学号:113152-07学号:指导教师:陈启浩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7年11月目录实习一 SAR图像目视解译 .......................................................... - 2 - 【实习目的】 ........................................................................... - 2 - 【实习内容】 ........................................................................... - 2 - 【实习过程】 ........................................................................... - 2 - 实习二极化SAR信息提取 ........................................................... - 7 - 【实习目的】 ........................................................................... - 7 - 【实习内容】 ........................................................................... - 7 - 【实习过程】 ........................................................................... - 7 - 心得与体会 ................................................................................... - 10 -实习一 SAR图像目视解译【实习目的】1.熟悉常用的SAR图像分析软件,2.了解SAR图像格式和元数据信息,3.利用所学的SAR图像特性进行目视解译。
遥感综合解译实习报告-总结报告模板
遥感综合解译实习报告-总结报告模板遥感综合解译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及任务本次实习主要任务是对云南省个旧地区TM5-3-2波段合成的伪彩色遥感图像的地质综合解译。
目的是通过本次综合实习达到训练遥感地质解译思维和技巧、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并检验大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等。
课程为同学们提供了云南省个旧地区TM5-3-2波段合成的伪彩色图像,图像清晰、色彩饱和、地貌地物标志明显、地质内容丰富。
二.实习方法与步骤遥感影象目视解译方法常用方法有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综合法综合推理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本人在对云南省个旧地区TM5-3-2波段合成的伪彩色遥感图像的地质综合解译过程中主要应用了直接判读法,即根据遥感影象目视判读直接标志(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案等),直接确定目标地物属性和范围的一种方法。
实习整个过程的方法步骤如下:1.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材料;2. 遥感影像整体判读;3. 地貌特征分析,提取水系(河流、湖泊)等地物标志;4. 识别不同种类岩石的影像(色调、色斑、纹理等)特征,建立判别标志,区分主要岩石类型;5. 识别并建立各类地质构造的地貌、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进行线环构造初步解译。
6.应用Coreldraw9软件绘制目视解译成果,并对解译图进行整饰加工7. 编写简明扼要的实习报告。
三.解译标志1.水系(河流、湖泊)地物识别标志:水系主要分布于负地形即沟谷和地势低洼地区,根据水系遥感影像的色彩和形状来识别,水系遥感影象色彩为蓝色,线状分布的为河流,影象上为面状分布(椭圆、不规则多边形等)为湖泊。
2.岩石类型的识别标志:(1)沉积岩的识别:在遥感影象西北和东部区域,色彩呈条带状展布(沉积岩最大的特点是具成层性),色调居中,为黄褐色,根据资料知个旧地区发育有个旧组灰岩,故可将黄褐色区域解译为个旧组灰岩。
遥感影象图的北东角为负地形,色彩斑杂,色调低,据此可知岩石类型反射率较低,岩石疏松所以判别为第四纪的松散沉积物。
遥感图像处理实习报告
遥感图像处理实习报告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遥感技术作为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技术和方法,我参加了本次遥感图像处理实习。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对遥感技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熟悉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掌握常用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学会对遥感图像进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图像分类等操作,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遥感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二、实习内容(一)数据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收集了一系列的遥感图像数据,包括不同传感器、不同分辨率、不同波段组合的图像。
这些数据涵盖了城市、农田、森林、水域等多种地物类型,为后续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软件学习我们使用了 ERDAS IMAGINE 和 ENVI 这两款主流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通过学习这两款软件的基本操作界面、功能模块和工具菜单,我们逐渐熟悉了如何导入数据、显示图像、进行图像裁剪和拼接等基本操作。
(三)几何校正几何校正是遥感图像处理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消除由于传感器姿态、地球曲率、地形起伏等因素引起的图像几何变形。
我们首先选取了具有精确地理坐标的控制点,然后利用多项式模型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通过不断调整参数,使校正后的图像与实际地理坐标相匹配。
(四)辐射校正辐射校正旨在消除由于传感器性能、大气散射和吸收等因素引起的图像辐射误差。
我们采用了基于直方图匹配和辐射定标的方法,对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进行了调整,使不同时相、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图像具有可比性。
(五)图像增强为了突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我们运用了多种图像增强技术,如对比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滤波等。
通过这些操作,图像中的地物特征更加清晰,有利于后续的分析和识别。
(六)图像分类图像分类是遥感图像处理的核心任务之一,我们尝试了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两种方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遥感解译与制图实习报告
遥感解译与制图实习报告学生姓名:孙国欢班学号:113131 -05指导老师:肖启芝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11月实习过程遥感图像解译实习指导一一、实习任务:1. 熟悉各种典型地物的光谱曲线2 •对遥感影像进行判读,建立典型地物的解译标志3•运用Erdas软件的空间建模功能提取TM影象中的水体二、实习目标以及用时:1 .熟悉遥感软件的光谱读取与显示功能2. 熟悉人工判读的程序;3. 掌握人工判读的工具;4. 影像处理之工具使用;5. 掌握解译标志的建立过程,并能对影像中的地物进行解译标志的建立6. 运用遥感软件提取影像中的植被指数7 .运用Erdas软件的空间建模功能提取TM影象中的水体三、教学方式:由老师说明方法并举例,由同学实际执行判读,并完成实习报告。
四、使用器材:系统2.遥感影像3 ERDAS软件系统任务1:运用ENV软件观察影像中不同地物的光谱曲线这个实验使用的文件是,打开文件后通过Tools->Profiles->Z profile(spectrum) 获得不同地物点的光谱曲线结果。
rfcnd Number任务2:武汉市TM影象解译实习这次机像实光谱要对武汉市的ETM数据进行解译,提取出入点坐标搜集覆盖类类型。
这次试验使用的文件是,我选取的波段组合是R:4 G:3 B:2。
它的主要的步骤是数据层叠加---选择典型样区(R0I)---保存典型地物图片---获得判读标志。
原物名文件波段影像类型特征描述(判别地 物的八大要素)长江水体1 432 TM1颜色/光谱 提取典型样区结果2纹理 无明显纹理3大小 无固定大小4形状具有带状的线性特征5排列 无固定排矿6空间关系7阴影 无8位置位于影像的中间部位,具有明显的地理位置特征地物名称长江水体2 影像显示的波段 432 影像类型TM特征描述(判别地 物的八大要素) 1颜色/光谱2纹理无明显纹理 3大小无固定大小4形状 具有带状的线性特征 5排列 无固定排列6空间关系7阴影无8位置 位于影像的中间部位,具有明显的地理位置特征地物名称滩涂 影像显示的波段 432 影像类型TM特征描述(判别地 物的八大要素)1颜色/光谱2纹理 有较为细密的格网纹理 3大小 无固定大小4形状三角形条带状的线性特征 5排列 无固定排列 6空间关系 位于长江右侧 7阴影无8位置 位于影像的中间的右侧部位;地物名称 森林 影像显示的波段 432 影像类型TM特征描述(判别地 物的八大要素) 1颜色/光 谱2纹理 层状纹理 3大小 无固定大小 4形状 无明显线性特征 5排列层状排列 6空间关系 位于长江两侧 7阴影无8位置位于影像的左右两侧任务3:运用ERDA 软件提取影像中的植被指数判读结果:任务4:依据erdas 中文教程第十章空间建模工具的介绍,遵循 TM 水体模型,提 取所给的TM 影像上的水体遥感图像解译实习指导二一、 实习任务:运用遥感软件进行图像校正,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 二、 实习目标:1熟悉ERDA 视窗操作过程 2熟悉遥感数据几何校正过程 3运用ERDA 软件进行地形校正三、 教学方式:依据实习指导书进行实验,并完成实习报告 四、 使用器材:ERDAS1感图像处理软件,遥感数据 任务1: ERDA 视窗的基本操作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目前主流的遥感图象处理软件ERDAS 勺主要功能模块:视窗功能介绍;文件菜单操作;实用菜单操作;显示菜单操作;矢量和删格菜单操作, 掌握视窗操作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技能,为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等后续实习奠定基础。
遥感解译标志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远距离探测地球表面信息的手段,在现代地理信息科学、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解译标志作为遥感影像解译的重要依据,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识别和提取地物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掌握遥感解译标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遥感影像解译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遥感解译标志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遥感解译标志的类型和识别方法。
3. 提高遥感影像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实验材料1. 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多时相、多波段、多分辨率遥感影像。
2. 遥感解译标志图谱:包括地物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等特征。
3. 实验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如ENVI、ArcGIS等)。
四、实验步骤1. 影像预处理: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预处理,以提高影像质量和解译精度。
2. 地物识别:根据遥感解译标志图谱,识别遥感影像中的地物类型,包括植被、水体、建筑、道路等。
3. 特征提取:提取地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等特征,为后续分类提供依据。
4. 分类与解译: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和解译,提取地物信息。
5. 结果验证:对解译结果进行验证,确保解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物识别:通过实验,成功识别了遥感影像中的多种地物类型,如植被、水体、建筑、道路等。
2. 特征提取:提取的地物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等,为后续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3. 分类与解译: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和解译,提取了地物信息。
4. 结果验证:通过对解译结果的实地调查和验证,发现解译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了遥感解译标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遥感影像解译能力。
2. 遥感解译标志在遥感影像解译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识别和提取地物信息。
3.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遥感解译标志的选择和调整,以提高解译精度。
遥感解译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获取地表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水平,培养具有遥感解译能力的专业人才,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组织了一次遥感解译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旨在让学生了解遥感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遥感技术的能力。
二、实习目的1. 熟悉遥感影像的基本特征,掌握遥感影像解译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4. 提高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实习内容1. 遥感影像基本特征学习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遥感影像的几何特征、辐射特征和光谱特征。
通过对不同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遥感影像的基本特征。
2. 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学习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统计分析解译、机器学习解译等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遥感影像解译的基本技巧。
3. 遥感影像解译实践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选取了实习区域,进行了遥感影像解译实践。
实习内容包括:(1)选取遥感影像:根据实习目的和区域特点,选取合适的遥感影像。
(2)预处理: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等预处理操作。
(3)目视解译:通过目视观察,识别遥感影像中的地物信息。
(4)统计分析解译: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提取等操作。
(5)机器学习解译: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提取等操作。
4. 实习报告撰写实习结束后,学生需根据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遥感解译实习,学生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遥感影像的基本特征和解译方法。
2. 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了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4. 撰写了高质量的实习报告,展现了学生的实习成果。
遥感目视解译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目视解译在地理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应用能力,我们组织了为期一周的遥感目视解译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遥感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遥感图像的判读和解析能力。
二、实习目的1. 使学生了解遥感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物识别和解译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习内容1. 遥感目视解译基本原理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学习了遥感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
遥感目视解译是指通过观察遥感图像,分析地物的光谱特征、形状、大小、纹理、阴影等要素,识别和解析地物的一种方法。
遥感图像的解译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要素:(1)大小:根据图像比例尺,确定地物实际大小。
(2)形状:地物在图像上的形状特征,如矩形、圆形、椭圆形等。
(3)阴影:地物产生的阴影可以反映地物的形状、高度等信息。
(4)颜色:地物的光谱反射率决定了其在遥感图像上的颜色。
(5)纹理:地物的表面粗糙度、组织结构等特征。
(6)图案:地物在图像上的分布规律和组合形式。
(7)位置:地物在图像上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2. 遥感图像处理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图像增强、滤波、几何校正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为目视解译提供更好的数据基础。
3. 遥感目视解译实践在掌握了遥感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和图像处理方法后,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
本次实习选取了我国某地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解译数据,主要任务包括:(1)地物识别:根据遥感图像特征,识别出研究区域内的主要地物类型,如水体、植被、建筑、道路等。
(2)地物解译:对识别出的地物进行详细解析,分析其空间分布、形态、面积等信息。
(3)地物分类:根据解译结果,对地物进行分类,如水域、植被、建筑、道路等。
遥感图像解译实习
实习一地物特征描述
内容根据所给的遥感图像,对图像上出现的地物特征给出全面客观准确的描述。
要求:
类别要全面;
特征描述要准确;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一人作为代表进行表述;
时间为15——20分钟;
提交处理结果
实习二:全色图像的判读
在单波段及多波段图像上分别能判读多少类地物?判读的依据是什么?需要做哪些处理以提高判读效果?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一人作为代表进行表述;
时间为15——20分钟;
提交处理结果
实习三:热红外影像判读
目的:通过热红外图像的判断,掌握热红外图像的特点。
内容:利用热红外图像,判断出各类地物类型。
图像T M第六波段: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一人作为代表进行表述;
时间为15——20分钟;
提交处理结果
实验四:多时相图像判读
目的:通过图像比较,发现变化信息。
内容:结合两个时间的图像,目视判断图像上地物变化的情况,标注出变化的地物类型,并详细列出变化的信息。
例、图像1993年武汉市某地T M影像,2002年武汉市某地T M影像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一人作为代表进行表述;
时间为15——20分钟;
提交处理结果
实习五:遥感图像综合解译——黄河三角洲地区景观信息提取
目的:对具体的图像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解译。
要求:解译的结果要全面准确,采用分层分类法等,及与各种相关指数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对软件要非常熟悉。
软件:e r d a s,N N V I,e-c o g n i t i o n等
图像:T M影像
个人为单位,提交分类成果及实习报告。
遥感解译技术员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作为一名遥感解译技术员实习生,我在大学学习了四年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掌握了遥感基础理论知识和遥感解译技术。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完成了本次实习任务。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了解遥感解译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 掌握遥感解译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3. 提高自己的遥感解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单位与岗位本次实习单位为某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岗位为遥感解译技术员。
2. 实习任务(1)遥感数据处理:根据项目需求,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地理校正等;(2)遥感解译:根据项目需求和解译目标,采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提取地物信息;(3)成果整理与报告撰写:将解译成果整理成报告,包括解译结果、解译精度评估、应用建议等。
3. 实习过程(1)实习前期:了解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和项目需求,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学习遥感解译相关软件和技能;(2)实习中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和解译工作,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解决实际问题;(3)实习后期:整理解译成果,撰写实习报告,向导师汇报实习成果和收获。
三、实习成果与收获1. 实习成果(1)完成了项目需求的遥感解译工作,提取了地物信息;(2)学会了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了自己的遥感解译能力;(3)整理了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总结了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2. 实习收获(1)掌握了遥感解译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对遥感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3)培养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遥感解译技术在地理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了自己的遥感解译能力。
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使我在团队协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遥感影像解译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任务遥感影像解译实习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旨在让我们了解遥感影像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我们对遥感影像的观察、分析和解释能力。
本次实习主要任务是对不同类型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包括光学遥感影像和雷达遥感影像,以及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地物分类和变化监测。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学习了遥感影像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影像处理、特征提取、分类算法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遥感影像的获取、处理和分析软件,如ENVI、ArcGIS等。
2. 实习过程(1)光学遥感影像解译我们首先选择了两景光学遥感影像,一景为SPOT5影像,另一景为TM影像。
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种影像在色彩、纹理和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接着,我们利用ENVI软件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影像增强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法对影像进行地物分类,得到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
最后,我们对分类结果进行准确性评价,发现SPOT5影像的分类精度高于TM影像。
(2)雷达遥感影像解译我们选择了两景雷达遥感影像,一景为TerraSAR-X影像,另一景为RadarSat-2影像。
雷达遥感影像在光照条件和天气条件下具有优势,可以获取地物的几何结构和纹理信息。
我们首先对雷达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滤波和影像增强等。
然后,我们采用谱分析方法提取影像的纹理信息,并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对影像进行地物分类。
最后,我们对分类结果进行准确性评价,发现雷达遥感影像在地物分类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
(3)遥感影像变化监测我们选择了两景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一景为2015年的Landsat8影像,另一景为2020年的Landsat8影像。
我们首先对两景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影像增强等。
然后,我们采用变化检测算法对两景影像进行变化分析,得到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遥感图像解译 实验报告
遥感图像解译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遥感图像解译技术,对不同区域的地物进行分类和识别,实现对遥感图像的解读和分析。
2. 实验原理遥感图像解译是利用遥感图像获取的信息,通过对图像进行分析和解读,对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和识别的过程。
其主要依靠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方法。
本实验采用的遥感图像为航拍图像,航拍图像分辨率高,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地物信息。
在图像预处理阶段,首先对图像进行镶边去除、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等预处理工作,以消除图像中的各种干扰因素。
在图像解译阶段,首先进行目标选择,选取感兴趣的区域进行进一步分析。
然后进行目标分类,将不同的地物进行分类和识别,可以根据地物的不同光谱特征和纹理信息进行分类。
本实验使用的图像解译方法主要包括:- 监督分类方法:通过对已知类别地物进行样本点选择,从而建立分类器进行分类。
- 非监督分类方法:根据像元的统计学特征,将图像中的地物进行聚类,从而实现地物分类。
- 物体识别方法:基于物体的形态、纹理等特征,通过模式识别方法进行识别。
3. 实验步骤3.1 数据准备本实验使用的航拍图像是一幅城市区域的遥感图像,分辨率为1米。
图像中包含了建筑物、道路、植被等多种地物。
3.2 图像预处理首先对图像进行镶边去除,去除图像四周的无效边缘信息。
然后进行图像的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以消除图像中的几何畸变和辐射差异。
3.3 目标选择选取感兴趣的区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根据图像中的特定区域选择建筑物、道路、植被等不同类别的地物。
3.4 目标分类对选取的目标进行分类和识别。
首先使用监督分类方法,选择已知类别地物进行样本点选择,并建立分类器。
然后使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对图像中的地物进行聚类分类。
最后使用物体识别方法,对地物进行形状和纹理等特征的识别。
3.5 结果分析分析实验得到的分类结果,评估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分类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得出对地物的解释和发现。
4.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的数据处理和图像解译,得到了图像中各个地物类别的分类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图像解译实习报告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一.实习目的
1.掌握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方法和流程,能够对zy3影像和etm+影像进行目视解译。
2.学会建立实习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标志。
3.学会arcgis与envi5.1软件的操作,进行数字化成图,制作专题图。
二.实习数据与软件
1.实习数据:经过校正和融合之后的基准影像数据,2013年的zy3影像和etm+影像。
2.实习软件:Envi5.1与arcgis.
三.实习内容
(一)土地利用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是只能够反映土地利用信息的遥感图像特征,它包括各类地块大小、形状、阴影、色调、纹理、图形、位置及相互关系等。
1.大小:指在二维空间上对各地类地块尺寸或面积的测量。
2.形状:指某一个地块的形态、结构和轮廓。
3.色调:指图像上各种土地利用状态的色彩或相对亮度。
4.阴影:指阳光被某种土地利用形式遮挡而产生的影子。
5.纹理:指通过色调或颜色变化表现出的各种土地利用状态
的细纹或重复出现的图案。
6.图型:指以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图型
结构。
7.位置及周围关系:指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及相
互间的关系,据此可以识别一些土地利用形式。
(二)目视解译流程
(三)内业判读
内业判读主要是解译人员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遥感系统知识、地理区域知识从遥感影像中提取遥感信息、反演地面原型的目视判读方法,然后绘制底图。
1.图像解译
遥感解译的实质是个分类过程,即根据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空间特征、时间特征,按照解译者的认识程度,或是自信程度和准确度,逐步进行目标的探测、识别和鉴定的过程。
首先确定一个目标或特征的客观存在,在更高一层的认识水
平上去理解目标或特征,并把它粗略地定为某个十分普通的、大类别中的一个实体,再进一步根据图像上目标的细微特征,已足够的自信度和准确度,将上述识别的这个实体,划归在某一种特定遥感图像的解译是从遥感影像特征入手的,包括色调或颜色、阴影、大小、形状、纹理、图案、位置、组合等。
2.绘制底图
本次实习我们并未采用较原始的转印纸勾画,而是选择使用arcgis自带的编辑器在zy3基准影像数据上进行勾图。
在进行勾绘时,需要注意勾绘出主要地物,这样一些地物在实地勘察是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保证了外业调绘的有效地进行。
对于航数据的初步勾绘,应该详略得当,如果绘制的过于详细,则会导致草图上分不清具体的地物;如果勾绘的过于粗略,则会导致不能充分的反映影像内容,从而造成外业勘察的困难。
(四)外业实地勘察
根据所绘制的草图,结合Google路线图,开展外业调绘、核实和补绘。
对于与内业判读相符合的图斑,应采用图例在底图上标注;对于与内业解译不相符的图斑,应进行进一步的实地调查核实,在确定其地类后,在底图上标注出。
对于内页解译没有变化的图斑,采用图例在底图上标注;对于内业解译错误的图斑,在工作图上用红笔标明;对于遥感图像
上与实地不一致的地方,尤其需要实地的进行调查和勾绘,在勾绘时,需要结合变化地物的地理位置、尺寸以及与其他地物的相互关系等来进行绘制,也需要用红笔标明出来。
(五)整理清绘外业调绘成果图
首先是对土地利用图的勾绘,加入专题图名称、比例尺、指北针、公里格网、图例等专题图要素后,即完成了土地利用专题图的绘制。
在进行专题图的绘制时,应该将同一类地物一起勾绘。
我们小组测区内,地物可以分为未利用地、水系、农田、林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道路等,每一类均应该分别勾绘出来,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四.实习成果
图
1
土
地
利
用
专
题
图
个人解译过程中各类别典型标志截图
未利用土地湖泊
河流湖泊
个人解译区域错误解译类别分析
类别: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解译错误:由于位置位于郊区且形状与耕地相似,将其解译为耕地。
后经过Google地图卫星图片观察之后将其修改。
类别:养殖水面
解译错误:区域水温不同导致水体在遥感图像上色调与纹理有较大差异,解译时将湖泊误作为湖泊。
类别:灌木林地
解译错误:由于对植物的分类不清楚,误将图像中所有红色区域解译为灌木林地。
后经查资料了解到不同种类的植物在遥感图像上色调不同,并于实地解译后修改(南望山地区)。
六.实习体会
遥感图像解译实习,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充分的利用到了我们的专业里,让我们切身实际的体验了一把遥感
数据处理的过程,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着巨大的帮助。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建立实习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标志,学会了目视解译的基本方法,也学会了envi5.1及arcgis等软件的基本操作。
在数字化成图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分工合作,互相协调,共同完成了整个解译过程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
当我们看到一张完整的土地利用专题图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同时,实习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在此表示忠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