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第四章)章学诚及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合集下载

章学诚及其编纂理论

章学诚及其编纂理论

方志学的创始人。 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重 政治 经济状况却大多遗漏 。 针对这 种理论 , 心有过两次大的转变, 从关注方志的艺文著 章学诚提出 ,志书的编纂应 “ 详近略远 ” 、
奠基者。
录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 , 从企 图在方 “ 详今 略古 ” “ 、据事 直书 , 否 自见 ” 不应 善 ,


章学诚其人

他便因“ 馆师所觉 , 呵责 阙书” 主张凡是 “ , 名流失传 , 均应 分别载入 斋浙 会 人 他 我 杰 的 究的努力 尚未完成 , ,江 稽 。是 国 出 三 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原名为 中废” 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 , 。 便有志于 阙访 , 以待后人参稽” 。他还认为 , 修志者 当
但是 , 于一些经济文化发展 比较快速 对 这个时期 的教育内容 以“ 六艺” 传 , 《 吕氏春秋 . 君览》就有着相关的记 载, . f 寺 妇 系逐渐形成 , 在 女们早在母 系氏族公 社时期不仅要抚养子 为主, 教育的 内容 中也有 着一些体育 因 的朝代 ,女子体育依然无法步人正常 的轨
琐语 、 异闻等 , 从而为当世及后代人 留下 制 目录时不仅要对文献分 门别类地加 以编 在经学和史学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在章 事 、 而 湖 排 , 且 还要 全 面叙 述 著述 源到了 尽可能多的历史档案材料 。他所编修 的《
的史 学评 论 家 ,又是 很 有影 响 的 学士朱筠 , 因为朱筠 的原 因, 从而有机会看 考中 , 以备遗亡” 所谓 “ 。 阙访列传” 是对疑而 目录学家 、方志学编纂和理论 的 到许多之前难 以看到的珍贵书籍 , 并且得到 难决之事 , 录以备考 , 供后人参稽 。 旧志往往
了与当时许多学术名流交流探讨 史学的机 失传 , 编修新 志的人 , 又往往指斥 旧志 , 借以 会, 在这段时间里 , 章学诚的学业大为长进 。 标榜 , 针对这一弊端 , 章学诚 主张为前 志编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六年(1801),终年六十四岁。

由今而论,章学诚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但他却显于今而不著于时。

生前,他的学术不被理解,极为自负、有着别识独裁的《文史通义》一书也殊乏知音;身故后,没有像样的传记,生平事迹和著作足足埋没了一百二十余年。

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胡适先生为之结撰《年谱》,其学术光辉终于日渐显耀。

到梁启超,更大力张扬,以章学诚之学术不盛行于清代,为清代史学界之耻辱。

他的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也得到了极高的学术评价。

一、《文史通义》之撰著章学诚一再称自己所走的为学道路是一条寂寞之途,人弃我取,无人顾盼,举世所不为,但他的《文史通义》却应当不是在寂寞中完成的。

因为从《文史通义》初撰起,章学诚就屡屡将其中的篇章呈送给他自谓的“同志”、“通人”或一时大僚,致函商讨,请求校正,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

这一方面反映出他对所撰《文史通义》的自负,另一方面,实际上也表现出他为推扬自己学术主张所作的努力。

《章氏遗书》所保留的信件中,相当一部分都与此有关。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文史通义》撰写的宝贵资料,这些文字,也是章学诚的一种“自识”,即他对自己《文史通义》撰著目的的最直接认识。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大约始撰于乾隆三十七年,在篇章初成时,他就致信给汾阳曹学闵,并抄录“内篇”三首,托他转交国子监监正朱棻元和翰林院侍读学士钱大昕。

他致函朱棻元称:“是以出都以来,颇事著述。

斟酌艺林,作为《文史通义》。

书虽未成,大指已见辛楣先生候牍所录内篇三首,并以附呈。

”则这个“大指”当蕴含在写给钱大昕的《上晓征学士书》中。

其间,章学诚论述了古今著述渊源,文章流别,他初撰《文史通义》的旨趣亦在这封信中得到了明确展现。

信中写道:学诚自幼读书无他长,惟于古今著术渊源,文章流别,殚心者盖有日矣。

……而班史《艺文》独存。

《艺文》又非班固之旧,特其叙例犹可推寻。

中国史学史讲义09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讲义09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

第九章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清代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学,是古来而辉煌的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明后期腐败的政治,以及清前期统治者一度实行文化高压政策,都深刻地影响这个时期史学的面貌。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思想和文献的积累,丰富而厚重;在历史进程中,他们不仅为人们所传承,也不断为人们所审视和估量。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衰老的景象,新的社会因素开始滋生和微弱地发展,从而使这一使这种审视和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新的趋向。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清代前期的史学,具有总结和嬗(SHAN)变的特点。

总结,既反映在历史思想和史学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嬗变,主要反映在历史思想领域。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这个时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

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乾嘉时期是章学诚、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等,以及稍晚的阮元、龚自珍,都各有年个名作,反映了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特点。

这个阶段的史学,在官修和私撰两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界限。

大致说来,官修史书的成就,一是关于本朝史的记载和典章制度的整理,二是关于历史文献的汇编和编纂;私人转述的水平,则更多地反映出史学发展的趋势,代表着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水平。

第一节、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一、修撰《明史》清修《明史》,历时近百年,在《二十四史》的修撰中是罕见的。

清朝统治者于入关的第二年(1645年),以胜利者的姿态设立明史馆,着手修撰《明史》。

最后,其后的修撰中,先后有徐文元、张玉书、王宏绪相继任总裁,最后有张廷玉为总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定稿。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以布衣身份主其事的万斯同。

《明史》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记载了有明一代近300年史事。

《明史》的纪,写的详略得体,无繁冗之词,也避免了求之过简、犹如大事编年的弊端。

志、表、传都有不同程度的新意,从中可以窥见明代历史的一些特点。

中国历史上的25位名人

中国历史上的25位名人

天文学家一、黄帝,天文历法年、月、日等时间需要借助天体的运动测定,而天体的运动只有在恒星的背景上才能被显现出来。

制定历法也必须以恒星背景作为时间标尺。

为了提供太阳运行的准确标尺,古天文学又把十二次与二十八宿的具体星象分开,按照木星实际运行的度数将天球赤黄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次。

从按具体星象区划天空上升到按无形的标志点均匀区划天空,于是抽象的天度和十二次开始具有时间标尺的作用,并使年、月、日的计算进入量化的阶段。

至此,观象授时退出历史舞台,历法的时代真正到来。

并观测到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星二、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二十四节气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三、战国时魏国的石申著《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四、甘德(战国时齐国人)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

编制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五、刘歆(西汉末年人)字子骏,他是一个对天文学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伟大的天文学家。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对中国古代典籍分类整理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在政治上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六、落下闳(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之际)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民间天文学家。

编制“太初历”七、张衡,东汉(78~139)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石桥镇)人。

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在天文学理论方面,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

关于天地之起源,他认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聚为地,阴阳相荡,产生万物。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苗伟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秦汉时期,是它的产生阶段;从春秋、战国之际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逐步产生了。

其标志是《春秋》、《左传》和《史记》等书所反映出来的对于史学的认识。

从《春秋》和《左传》来看,它们的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史学意识;从《史记》来看,它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司马迁的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

这可以看作是古代史学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它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马、班所奠定的基础上,中国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这时期的史学理论,已不限于提出来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新的探讨,而且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

这是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时期。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晋书》卷八二有关史家的传记、《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等,都是反映这个时期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文献。

尤其是刘知几的《史通》,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时期,是它的发展阶段;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通史、民族史、当代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在这时期都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史学批评在相当广泛的范围里进一步展开,史学理论在不少问题的认识上更加深入,在表现形式上亦更加丰富了。

这几个方面表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进入了它的发展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明清(1840年以前)时期,是它的终结阶段。

中国史学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两个极明显的特点,一是越来越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二是出现了批判、总结的趋势,同时也萌生着嬗变的迹象。

史学理论的发展,也不能脱离这两个特点,而后一个特点表现得更突出。

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阶段,其特征便是批判、总结和嬗变。

明后期的王世贞、王圻、李贽,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前期的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章学诚、阮元、龚自珍等,在史学理论方面,各有不同的成就和贡献。

【章学诚《文史通义》】 章学诚

【章学诚《文史通义》】 章学诚

【章学诚《文史通义》】章学诚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章学诚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父章镳,是乾隆七年进士。

章镳举进士时,章学诚只4岁。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即可为官,而章镳却在家乡以教书为生,整整10年。

因此,章学诚从小在其父的精心教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章学诚14岁时,其父才到湖北应城任知县,由此他亦随父到应城,并拜柯绍庚为师。

章学诚幼时并不聪明,且身体多病,14岁时《四书》尚未卒业。

至十五六岁时,读书绝呆滞,日不可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

为文则虚字多不当理。

21岁以后,学识见长,纵览群书,尤好史部。

23岁始出游学,赴北京应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第三年又应顺天乡试落选,遂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三十年(1765)三上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

但他被同考官沈业富看重,被聘到家中当塾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自从他为沈家塾师,始有机会结识京师名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翰林院编修朱筠。

章学诚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三年,他又应顺天乡试落榜。

是年因其父卒,他必须分出精力来养家糊口。

34岁时,朱筠为安徽学政,章学诚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人皆从之游。

是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

章学诚39岁时任国子监典籍。

40岁时才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

然而,他以为与时俗不合,不愿做官,故此依然寄食官宦之家做塾师,一边教学,一边著述。

乾隆四十六年他离开户部尚书梁国治家到河南谋事。

事未谋成,却中途遇盗,行李及平生著作尽失。

由此生活无着,只得暂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后来又移家至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主讲敬胜书院,继续撰写《文史通义》。

自此以后,他或受聘编写县志,或主讲书院,以讲学著述为业。

他先后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后来经友人推荐入毕沅幕府。

时毕沅以湖广总督暂留任河南巡抚,对章学诚很器重。

中国史学史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

中国史学史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

(2)求实精神
❖ A、反对空谈义理,专务攻击(比喻当家之妇专事唇舌) ❖ B、反对玩弄辞藻,比喻朝霞晚照,徒愉耳目。 ❖ C、主张理论联系实际(“若乃天文、地理、车舆、器
服、草木虫鱼鸟兽之名,不学问,虽谈千回百变,亦无 由识也”)
❖ D、重视金石、图谱。 ❖ E、反对任情褒贬,主张据事直书(此说主要针对所谓
❖ 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王丰《元丰九域志》10卷、欧 阳忞《舆地广记》38卷、《大元一统志》1300余卷,是总 志性质的著作。
域外史
❖ 比较著名的有周达观《真腊风土记》1卷,汪大渊的《岛夷 志略》1卷等。
第二节 纪传体史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宋元时期纪传体史书的继续发展
一、概述
❖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官修史书,200 卷,记唐代(618-907)。
三、郑樵和《通志》
❖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别号溪西遗民, 人称夹漈先生,福建兴化军(今莆田)人, 生活于徽(1101-1125)、钦(1126-1127)、 高(1127-1162)三朝。
❖ “三十年著书(读书、讲学),十年搜访图 书” 刻苦 访书 生活 亲友视为痴、愚、 妄
❖ 著述据今人统计,有84种,其中31种共590 卷,其余无卷数。
宋朝秘书省设有会要所,编写宋代 历朝会要,多达3000余卷,这些 材料当时没有公布。今天的《宋会 要辑稿》是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 中抄辑出来。
❖ 第三、通史在史书撰述中的地位大大加强,编年、 纪传和典制三种重要体裁史书都有自己的通史。
❖ 第四、古史与当代史的史书增多 古史:罗泌《路史》 当代史:时政记、起居注、日历、实录、会要、国 史
(二)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 A、着重总结历史经验,讲惩恶扬善,记叙寓 褒贬。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第一节立志史学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原名文敩,乾隆三年(1738)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

父章镳勤于治学,循循善诱。

章学诚幼时多病,资质鲁钝,记忆力尤差,“日诵才百余言,辄复病作中止,十四受室,尚未卒业四子书”①。

章镳于乾隆七年(1742)中进士,十六年受任湖北应城知县。

十四岁的章学诚随父母去应城。

这时,他童心未歇,尽管父亲为他延请擅长举业的塾师,可他不肯习作应举之文,而喜欢泛览群书,兴趣趋近于史学。

他曾试图取材于《左传》、《国语》等书,改编为纪传体史书,名曰《东周书》,经营了三年之久,被馆师阻止而作罢。

当时他“自命史才,大言不逊”。

然而,基本功很差,“于文字承用转辞助语,犹未尝一得当也”②。

乾隆二十一年,章镳因故罢官,此后十余年辗转于湖北应城和天门(今湖北天门县)两县书院主讲,贫穷不能归乡,寄希望其子章学诚能够争取功名,而学诚年岁渐长,“稍知人世艰难,反顾其业,未有可以应世用者”①,因此,他不得不走科举考试这条读书人的进身之阶。

乾隆二十五年,他第一次赴北京应顺天府乡试,未举。

隔一年再赴乡试,又被斥落,于是就学于国子监。

他在这个京师大学堂读书期间,考试成绩仍常居下等,受尽蔑视与讪笑,但同舍诸生中也有曾慎、甄松年两人与章学诚互为相知。

但是,这时的章学诚在学术上已有了独到之见。

乾隆二十八年,他有两封答复甄松年的书信,表明了他在编修方志上的一些看法。

其主要观点,一是志乃史体,所以“体裁宜得史法”,方志的编写应仿照纪传体史书,并提出“艺文”部分不能滥入诗文,诗文应另编文选作为志书的辅佐②等建议。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

20、梁启超与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创立 《学术前沿》2004年第五期
21、略论中国古代史书的体裁和体例 《 中国当代教育》2004年第三期
22、刘勰历史编纂学思想刍论——《文心雕龙·史传》读后
《红河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23、梁启超史学思想研究回望 《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三期
三 历史思想──关于天人关系和古今变化的理论
16、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研究 《求实》2003年第6期
17、从偏激到理性: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 《华文精颉》2003年第五期
18、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编撰三题 《天府新论》2003年第四期
19、论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
28、杨绪敏主编《中国历史要籍研究资料辑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29、周文玖著《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0、周文玖著《史学史导论》,学苑出版社2006年
31、罗炳良著《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2、罗炳良著《清代乾嘉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一 史学史的性质
二 史学史的任务
三 史学史的内容
第三节 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
第四节 学习和研究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一 意义
二 方法
三 参考书
上 编 史学的创立与传统史学的发展
第一章 史学的初创时期──先秦史学
第一节 史学的源头
一 反映人类最早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意识的传说
28、明清史学史研究的力作——读《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
《红河学院学报》2007年第三期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第一节立志史学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原名文敩,乾隆三年(1738)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

父章镳勤于治学,循循善诱。

章学诚幼时多病,资质鲁钝,记忆力尤差,“日诵才百余言,辄复病作中止,十四受室,尚未卒业四子书”①。

章镳于乾隆七年(1742)中进士,十六年受任湖北应城知县。

十四岁的章学诚随父母去应城。

这时,他童心未歇,尽管父亲为他延请擅长举业的塾师,可他不肯习作应举之文,而喜欢泛览群书,兴趣趋近于史学。

他曾试图取材于《左传》、《国语》等书,改编为纪传体史书,名曰《东周书》,经营了三年之久,被馆师阻止而作罢。

当时他“自命史才,大言不逊”。

然而,基本功很差,“于文字承用转辞助语,犹未尝一得当也”②。

乾隆二十一年,章镳因故罢官,此后十余年辗转于湖北应城和天门(今湖北天门县)两县书院主讲,贫穷不能归乡,寄希望其子章学诚能够争取功名,而学诚年岁渐长,“稍知人世艰难,反顾其业,未有可以应世用者”①,因此,他不得不走科举考试这条读书人的进身之阶。

乾隆二十五年,他第一次赴北京应顺天府乡试,未举。

隔一年再赴乡试,又被斥落,于是就学于国子监。

他在这个京师大学堂读书期间,考试成绩仍常居下等,受尽蔑视与讪笑,但同舍诸生中也有曾慎、甄松年两人与章学诚互为相知。

但是,这时的章学诚在学术上已有了独到之见。

乾隆二十八年,他有两封答复甄松年的书信,表明了他在编修方志上的一些看法。

其主要观点,一是志乃史体,所以“体裁宜得史法”,方志的编写应仿照纪传体史书,并提出“艺文”部分不能滥入诗文,诗文应另编文选作为志书的辅佐②等建议。

二是方志应当“可为国史取材”,所以必须“详赡明备、整齐划一”。

为此,他提出地方上“平日当立一志乘科房”,以保存有关资料。

三是编写方志应有所“创特”,“非苟然为者”,使之不仅为一邑之书,而“实为天下之书”③。

这些见解,是章学诚博览群书,大量参阅古今方志,并加以认真分析思考而形成的。

章学诚确立了方志是一方全史的认识,具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这使他在此后的修志活动中能够密切结合史学研究,为建立自己的方志学及史学理论开拓了广阔前途。

儒学体系传统中的章学诚文章学理论

儒学体系传统中的章学诚文章学理论

儒学体系传统中的章学诚文章学理论作者:李钊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05期[摘要]章学诚继承了强调对道、史、文进行综合性把握的儒学体系传统,通过对“器”的充实化,重新论述了道不离器和文道一贯,主张文章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并强调修辞的重要性。

他重视史学著述之文,进而落实于强调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学问为文章之本,以矫正汉学琐碎考证之弊,带有经世致用的意味。

[关键词]章学诚;儒学体系;文章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5-0143-03清代学者章学诚的学术并非局限在单一的史学、目录学或文学之内。

他继承了对理论、历史和文章进行综合性把握的儒学体系传统。

学界以往对此认识不足,多从史学和目录学角度论述其体系。

他的文章学理论,是在这个儒学体系中的文与道、文与史的关系中展开的。

一、道与文:“器”的充实与文道一贯理解章学诚讲的道与文的关系,要追溯到道与器的关系。

章氏思想渊源之一的宋代理学,一方面对道和器做区分,如朱熹:“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另一方面,道和器又不可分,“盖阴阳虽是器,而与道初不相离耳”。

这一点被章氏继承,他特别强调道和器不可分,“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

但宋儒讲的“器”其实和“道”都是抽象概念。

张立文先生指出:“器不是某一具体事物。

”于是,宋儒讲的“道”和“器”的不可分,其实是两个概念的不可分,已经暗含着“道”脱离具体的历史现实内容的可能性。

章学诚突破宋儒之处就在此,他对“器”做了“考镜源流”式的研究。

“器”首先指上古三代的典章制度,其次指六经,而道不尽在六经。

《原道下》说:“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

”载道之器扩展至著述。

在《与吴胥石简》中,章学诚说:学问文章,皆是形下之器,其所以为之者道也。

这是第三种器:历史著述、文章等,也以道为指归。

“盖学问之事,非以为名,经经史纬,出入百家,途辙不同,同期于明道也。

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有哪几位?

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有哪几位?

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有哪几位?中国十大历史学家及理由1、左丘明2、司马迁3、班固4、陈寿5、范晔6、刘知几7、杜佑8、司马光9、章学诚10、梁启超1、理由一,左丘明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奠基人、先秦史官文化时代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史学家、相传他所著《左传》与早前的《尚书》相比,应是中国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堪称中国史学形成的标志;理由二,《左传》与五经中的《春秋》有明显的互文性联系,其记人叙事不但更清晰完整,而且史料更丰富,范围远超出一国一地,对社会重大发展变革更加敏锐,典籍专家孔颖达特别指出“传实经虚”以示区别;理由三,《左传》作为纪传史学的最早范本,具有很高史学文学价值,尤擅战争描写,许多场面已成为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和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人物性格鲜明,夹叙夹议手法简洁,述评公允,对人事的预言精准。

2、理由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西汉史传文学泰斗,他的史学地位在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世界上也堪称一流大师;理由二,作为中国第一部通史的《史记》对汉族与周边多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一视同仁,首开记录社会经济的范例,不但有耿直犯颜的公义勇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拨乱反正的调查研究,而且,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叙事的整体构思、对史实因果关系的精辟分析、层次分明而五种类型相融的体例编制所具的原创性,都堪称千古典范;理由三,《史记》既是史家之绝唱,又是无韵之离骚,表现出发愤著书的顽强毅力,其人物之鲜明丰满、叙事之简洁老练、语言之丰富多彩都代表了中国史传文学的最高成就。

3、理由一,班固是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学家、中国断代史学第一人,传世名著《汉书》作为中国第一部断代史经班氏家族门生四人之手历数十年呕心沥血而成;理由二,班固治史意在追述西汉帝业,“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体例仿效《史记》而有所增删,内容因事命篇,述及五朝70余年大事,开创了以群雄夺权为始,以篡权贼臣被诛告终的断代记述新格局;理由三,班固叙事规模宏大,内容广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外征战与国际关系、物质生产与文化交流,以五行灾变说来取代司马迁的兴衰规律论,观念有蜕化而体例有改进,对后世官方正统史学影响深远。

学统建构与文论之争_章学诚与桐城派古文理论之比较

学统建构与文论之争_章学诚与桐城派古文理论之比较
关键词 章学诚 姚鼐 桐城派 学统 古文理论 作者石明庆, 文学博士, 湖州 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湖州 313000)
乾嘉时期, 以戴震为代 表的汉 学如日 中天, 主张以 章 句训诂考据以求道, 章学诚 和姚鼐 则一以 史学为 主、一 以 文学为主相 抗衡。 戴震 经学 不重 文, 章学 诚虽 然 以史 为 主, 提出六经皆史 的主 张, 但其 文史 通义 通 论文 史, 对 文亦颇重视。 姚鼐 虽然 也重 视义 理和 史学 考据, 但其 主 要 是 文 章 家, 所 以 在 重 视 文辞 上, 章 姚 二 人有 共 同 点。
2010年第 2期 N o. 2, 2010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 SOC , 2010
学统建构与文论之争*
章学诚与桐城派古文理论之比较
石明庆
内容提要 清代学人的学统 意识比较明显。桐城派 合程朱道 统与韩 欧文统 于一身, 成为 清代文 论的中 坚。章学诚生当桐城派兴盛之际, 其以史统文的学术取向遂与桐城派在古文理论上产生了争论 。鉴 于桐城派 文论学者论述已多, 本文着重阐述章学诚的古文理论, 从学统与 文统, 学与文, 义法与清 真等方 面比较 章学诚 与桐城派尤其是与姚鼐 古文理论之异同。
章学诚晚年作 浙东 学术 , 将自 己的 学术 归于 清初 黄宗羲, 建立 了浙 东史 学的 学统。 其实 黄宗 羲本 人 学统 意识也比较 强。在 孟子 师 说 卷 七中 针 对前 人 的 道统 论, 他说: 尧舜其元也, 汤其亨也 , 文 王其利 也, 孔 孟其贞 也, 若以后贤论, 周程其元也, 朱陆其亨也, 姚江 (王阳 明 ) 其利也, 蕺山 ( 刘宗周 )其贞也, 孰 为贞 下 之元 乎? 元亨
由此可见, 章学 诚自 认是 黄氏 所开 创 的浙 东 学术 后 继者, 且凝练浙东 之学的 特点 为 言 性命 者必 究于 史, 此 其所以卓也。 以史 为主, 贯通 文史, 并以 文史 明道 。他 明确地说: 盈天地间, 凡涉著 作之林, 皆是 史学。六经 特 圣人取此六 种之 史以 垂训 者耳。 子集 诸家, 其 源 皆出 于 史。 需要明确 的是, 章学 诚之史 学是泛 史学, 传统所 分 别的经史子集在章学 诚看来 都是史 籍。正如钱 穆先生 所 说: 章实斋讲历 史有 一更 大不 可及 之处, 他 不站 在史 学 立场来讲史学, 而是站在整 个学术 史立场 来讲史 学, 这 是 我们应该特 别注 意的。 也等 于章 实斋 讲文 学, 他 也并 不 是站在文学 立场 来讲 文学, 而 是站 在一 个更 大的 学术 立 场来讲文学。这 是实 斋之眼 光卓 特处。 通过这 样的 学 术视野, 章学诚认为古 文的传 统应是 史学的 传统。他说:

章学诚

章学诚

强调史意 章学诚在《和州志·志隅自叙》一文中说:“郑樵有 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丌具史法,刘知几得 史法而丌得史意。此予《文史通义》所为做也。”在 这里,他通过不以上诸家癿比较,明确指出自己撰写 《文史通义》一书,就是为了阐发史意。此外,他还 在《文史通义》癿许多篇章中谈到了阐发史意癿重要 性。例如他在《文史通义·言公》篇中说:“做史贵知 其意,非同二掌故,仅求亊文之末。”在《文史通 义·史德》篇中说: “史所贵者义也。”在《中郑》篇 中说:“史家著述之道,岂可丌求义意所归乎?”等义三个部分,其 中史义是灵魂,因此最为重要。他在《文史通义·申郑》篇 中说:“孔子做《春秋》,盖曰其亊则齐桓晋文,其文则 史,其义则孔子自谓有取乎尔。”据此,章学诚把自己癿 著作命名为《文史通义》,表明他希望通过对史书和史文 癿研究达到通晓史义癿目癿。
揭露和抨击不良文风 对考据学以外癿其他丌良文风迚行揭露和抨击。章 学诚在《又不朱少白书》一文中说:“鄙著《通义》之 书,诸知己者许其可不论文,丌知中多有为之言,丌尽 为文史计者,关二身世有所枨触,发愤而笔二书,尝谓 百年而后,有能许《通义》文辞不老杜歌诗同其沉郁, 是仆身后之桓谭也。《通义》书中《言公》、《说林》 诸篇,十余年前旧稿,今急取订正付刊,非市文也,盖 以颓风日甚,学者相不离蛴攘臂二桎梏之间,纷争门户, 势将丌可已也。得吾说而通之,或有以开其枳棘,靖其 噬毒,而由坦易以迚窥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或二 风俗人心丌无小补欤!”
章 学 诚
章学诚,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汉族,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迚士,官国 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 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皀史”之论, 治经治史,皀有特色。所着《文史通义》共9卷(内 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癿学术理论着作。

史类《文史通义》清·章学诚著卷四内篇四

史类《文史通义》清·章学诚著卷四内篇四

史类《文史通义》清·章学诚著卷四内篇四文史通义清·章学诚著卷四内篇四说林道,公也;学,私也。

君子学以致其道,将尽人以达于天也。

人者何?聪明才力,分于形气之私者也。

天者何?中正平直,本于自然之公者也。

故曰道公而学私。

道同而术异者,韩非有《解老》、《喻老》之书,《列子》有《杨朱》之篇,墨者述晏婴之事;作用不同,而理有相通者也。

述同而趣异者,子张难子夏之交,荀卿非孟子之说,张仪破苏秦之从。

宗旨不殊,而所主互异者也。

渥洼之驹,可以负百钧而致千里;合两渥洼之力,终不可致二千里。

言乎绝学孤诣,性灵独至,纵有偏阙,非人所得而助也。

两渥洼驹,不可致二千里;合两渥洼之力,未始不可负二百钧而各致千里。

言乎鸿裁绝业,各效所长,纵有牴牾,非人所得而私据也。

文辞非古人所重,草刨讨论,修饰润色,固已合众力而为辞矣:朔于尽善,不期于矜私也。

丁敬礼使曹子建润色其文,以谓“后世谁知定吾文者”,是有意于欺世也。

存其文而兼存与定之善否,是使后世读一人之文,而获两善之益焉,所补岂不大乎?司马迁袭《尚书》、《左》、《国》之文。

非好同也,理势之不得不然也。

司马迁点窜《尚书》、《左》、《国》之文,班固点窜司马迁之文,非好异也,理势之不得不然也。

有事于此,询人端末,岂必责其亲闻见哉?张甲述所闻于李乙,岂盗袭哉?人心不同,如其面也。

张甲述李乙之言,而声容笑貌,不能尽为李乙,岂矫异哉?孔子学周公,周公监二代,二代本唐、虞,唐、虞法前。

故曰“道之大原出于天。

”盖尝观于山下出泉,沙石隐显,流注曲直,因微渐著,而知江河舟楫之原始也;观于孩提呕哑,有声无言,形揣意求,而知文章著述之最初也。

有一代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

整齐故事,与专门家学之义不明,详《释通》、《答客问》。

而一代之史,鲜有知之者矣;州县方志,与列国史记之义不明,详《方志》篇。

而一国之史,鲜有知之者矣;谱牒不受史官成法,详《家史》篇。

而一家之史,鲜有知之者矣;诸子体例不明,文集各私撰著,而一人之史,鲜有知之者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嘉锡(1883-1955)的《章实斋遗书后》对章 学诚的学术和治学态度严厉的批评: 1、读书未博,立言不能无失。
2、性既健忘,又自视太高。自称“吾于史学盖有 天授”。 3、考证文献则多谬误。 此外,章学诚的文章有时词不达意,废话很多。
文史通义·史德
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 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昔者刘氏子玄, 盖以是说谓足尽其理矣。虽然,史所贵者义也, 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孟子曰:“其事 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义则夫子自谓窃取 之矣。”非识无以断其文,非才无以善其文, 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 有似之而非者也。
4、提出“修志十议”。
议职掌、议考证、议征信、议征文、议传 例、议书法、议援引、议裁制、议标题、 议外编。
5、建议在各州县立志科,为专管方志的机 构。
四、对章学诚的评价
梁启超认为章学诚是中国史学集大成者,是世界 上最早讲历史哲学的人。以前世界上认为黑格尔 是第一个讲历史哲学的人,但黑格尔比章学诚晚 生30多年、早死10多年。
• 今观迁所著书,如《封禅》之或于鬼神,《平 准》之算及商贩,孝武之秕政也。后世观于相 如之文,桓宽之论,何尝待史迁而后著哉? 《游侠》、《货殖》诸篇,不能无所感慨,贤 者好奇,亦洵有之。馀皆经纬古今,折衷六艺, 何尝敢于讪上哉?朱子尝言,《离骚》不甚怨 君,后人附会有过。吾则以谓史迁未敢谤主, 读者之心自不平耳。夫以一身坎坷,怨诽及于 君父,且欲以是邀千古之名,此乃愚不安分, 名教中之罪人,天理所诛,又何著述之可传乎? 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
所患夫心术者,谓其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 底于粹也。夫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粹, 大贤以下,所不能免也。此而犹患于心术, 自非夫子之《春秋》,不足当也。以此责 人,不亦难乎?是亦不然也。盖欲为良史 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 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 者之心术矣。而文史之儒,竞言才、学、 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
夫气胜而情偏,犹曰动于天而参于人也。 才艺之士,则又溺于文辞,以为观美之具 焉,而不知其不可也。史之赖于文也,犹 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采之不能无 华朴,味之不能无浓淡,势也。
华朴争而不能无邪色,浓淡争而不能无奇 味。邪色害目,奇味爽口,起于华朴浓淡 之争也。文辞有工拙,而族史方且以是为 竞焉,是舍本而逐末矣。以此为文,未有 见其至者。以此为史,岂可与闻古人大体 乎?
“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 制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 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缺一不可, 合而为一”。
3、总结出“乘二便,尽三长,去五难,除 八忌,而立四体,以归四要”的修志指导 思想。
如“二便:地近而易核,时近则迹真 “三长: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 公足以绝请托”。
其著作主要是《文史通义》、《校雠通 义》,还帮毕沅编过《史籍考》,还编过 《湖北通志》、《和州志》、《毫州志》、 《天川县志》、《永清县志》。民国时有 人搜集其所有著作辑成《章氏遗书》。
《文史通义》有二种版本
一种单行本,其子华绂(fú)于道光十二年 在河南开封刻印,附有《校雠通义》。
另一种是遗书本,即收在《章氏遗书》中。
• 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为才也,击断以为识也, 非良史之才、学、识也。虽刘氏之所谓才、学、 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夫刘氏以谓有学无识, 如愚估操金,不解贸化。推此说以证刘氏之指, 不过欲于记诵之间,知所抉择,以成文理耳。故 曰:古人史取成家,退处士而进奸雄,排死节而 饰主阙,亦曰一家之道然也。此犹文士之识,非 史识也。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 书者之心术也。夫秽史者所以自秽,谤书者所以 自谤,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魏收之矫 诬,沈约之阴恶,读其书者,先不信其人,其患 未至于甚也。
第四节 章学诚和中国古代史学理 论的终结:《文史通义》
一、章学诚生平和著述 (1738年——1801年)
其一生特点: 1、天资很低,背书不过二三百字,作文虚字 用得不得当。 2、他一生没有做官,“自以迂疏,不敢入 仕”。以教书(在河北、河南、安徽的书院中 作主讲)、编方志,帮助别人编书维生。 3、不搞考证,生在考证正盛行的乾嘉时代, 却不搞考证,所以他在当时没有什么名气。
何炳松认为章学诚是世界上很有地位的史学家, 章学诚的见解常常超过世界史学家,是世界史学 史上的天才。何氏认为章学诚在世界史学史上的 贡献有三:1、史料与著作的关系。2、主观和客观 的关系。3、关于通史的议论。
章学诚的缺点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1、政治思想方面。他虽讲经世致用,但他对当时的 社会情况,没有批判的言论,也没有改造社会,改 革政治的理想。 2、在社会观上维护封建礼教和名教。当时许多学者 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章学诚却极力维护。 3、在学术上虽提出六经皆史,但并不批判经而是尊 经。
• (4)“著前人之说,示不相袭”。“鄙著 《通义》,凡意见与古人不约而同者,必 著前人之说,示不相袭”。
2、论“六经皆史”。
“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 也”。
在《报孙渊如书》曰:“愚之所见,以为盈天地 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此 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子集诸家,其源皆出于 史。”
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足 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气积而文昌,情深 而文挚;气昌而情挚,天下之至文也。然而其中 有天有人,不可不辨也。气得阴阳,而情合阴柔。 人丽阴阳之间,不能离焉者也。气合于理,天也; 气能违理以自用,人也。情本于性,天也;情能 汩(gǔ、yù)性以自恣,人也。史之义出于天, 而史之文,不能不藉人力以成之。人有阴阳之患, 而史文即忤于大道之公,其所感召者微也。夫文 非气不立,而气贵于平。
“古人一事必具数家之学,著述(撰述)与比类(记 注)两家,其大要也。……两家本自相因而不相妨 害”, “神以知来,学者之才识是也;知以藏往,学者之 记诵也。才识类火日之外景,记诵类金水之内景也; 故才识可以资益于人,而记诵能受于人,不能授之 于人也。然记诵可以生才识,而才识不能生记诵”, “著述譬之韩信用兵,而比类譬之萧何转饷,二者 固缺一不可。”
3、论纂辑、考证与著作。 “征实太多,发挥太少”,“但知聚铜,不知铸 斧”。
“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详人 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 谨。绳墨之所不可得而拘,类例之所不可得而沉, 而后微茫渺忽之际,有以独断于一心”。 :“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
4、论“记注”和“撰述”。
“三代以上,记注有成法,而撰 述无定名;三代以下,撰述有 定名,而记注无成法。夫记注 无成法,则取材也难;撰述有 定名,则成书也易”
5、论“史法”与“史意”。 “作史贵知其意” 、“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 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 几。不知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 吾议一家著述,截然两途,不相入也”。“郑樵 有史识而无识学,曾巩有史学而无史法,刘知几 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文史通义》所以作也。”
• 夫是尧、舜而非桀、纣,人皆能言矣。崇 王道而斥霸功,又儒者之习故矣。至于善 善而恶恶,褒正而嫉邪,凡欲讬文辞以不 朽者,莫不有是心也。然而心术不可不虑 者,则以天与人参,其端甚微,非是区区 之明所可恃也。夫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 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而不知文又患 于为事役也。盖事不能无得失是非,一有 得失是非,则出入予夺相奋摩矣。奋摩不 已,而气积焉。事不能无盛衰消息,一有 盛衰消息,则往复凭吊生流连矣。流连不 已,而情深焉。
7、论“通史家风”。 通史之作有六便、二长、三弊。
六便:“免重复”,“均类例”,“便铨配”, “评是非”,“去抵悟”,“详邻事”。
二长:“具剪裁”,“立家法”。
三弊:“无短长”,“仍原题”,“忘标目”。
三、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 与实践
1、提出“志为史体”。
“方志如古国史,本非地理专门”。
2、提出“方志立三书”。
“《易》曰:‘蓍(shī)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 智’。间尝窃取其义,以概古今之载籍,撰述欲其圆 而神,记注欲其方以智也。夫智以藏往,神以知来, 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故记注藏往 似智,而撰述知来拟神也。藏往欲其赅备无遗,故体 有一定,而其德为方;知来欲其抉择去取,故例不拘 常,而其德为圆”。
“史学所以经世,非空言著述”。
不可“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得一 言而致用,愈于通万言而无用。”
6、论“史德”与“文德”。
”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 “尽其天而不益以人”。 “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者之心术矣”。 “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史德》)。
“凡为古文辞者,必敬以恕”,“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恕 则知文德矣”,要求“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认为 “不知古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 古人之身处,亦不可论其文也”,是对王夫之“因其时 度其势,察其心,穷其效”
人之气,燕居莫不平也。因事生感,而气失 则宕,气失则激,气失则骄,毗于阳矣。 文非情不深,而情贵于正。人之情,虚置 无不正也。因事生感,而情失则流,情失 则溺,情失则偏,毗于阴矣。阴阳伏沴之 患,乘于血气而入于心知,其中默运潜移, 似公而实逞于私,似天而实蔽于人,发为 文辞,至于害义而违道,其人犹不自知也。 故曰心术不可不慎也。
• 韩氏愈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仁者情 之善,义者气之遂也。程子尝谓:“有 《关雎》、《麟趾》之意,而后可以行 《周官》之法度。”吾则以谓通六艺比兴 之旨,而后可以讲春王正月之书。盖言心 术贵于养也。
• 史迁百三十篇,《报任安书》,所谓“究 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自序以谓“绍名世,正《易传》, 本《诗》、《书》《礼》乐之际”,其本 旨也。所云发愤著书,不过叙述穷愁,而 假以为辞耳。后人泥于发愤之说,遂谓百 三十篇,皆为怨诽所激发,王允亦斥其言 为谤书。于是后世论文,以史迁为讥谤之 能事,以微文为史职之大权,或从羡慕而 仿效为之;是直以乱臣贼子之居心,而妄 附《春秋》之笔削,不亦悖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