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教案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沪教版五班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而教学目的是通过每次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来实现的。

每次课的教学任务,必需以教学方案或教学大纲为准绳,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沪教版五班级语文下册教案,便利大家学习。

沪教版五班级语文下册教案1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一、生疏维也纳:1.经过课前预习,你了解维也纳吗请将课前预备好的维也纳资料卡给大家呈现一下。

同学漫谈对维也纳的初步生疏。

2.大家听过圆舞曲吗那我们就边听边观赏维也纳的秀丽风光吧!3.听完后心情如何呀那就带着这份心情读读课题!二、走近维也纳:1.师:这篇文章的是谁冯骥才。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刷子李珍宝鸟花的士气。

今日我们就跟着他一同去生疏维也纳,走进维也纳,感受维也纳,享受维也纳的美,好不好2.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假如遇到困难可以提出来。

3.订正几个字音,积累美丽词汇:尽量尽快撩动巢穴丰富而不重复肤浅而长久动听而透彻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安静又精致4.读完课文,假如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心中的维也纳,你会怎么说呢5.质疑:针对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结合板书)三、感受维也纳:1.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达出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呢请找出这个句子或者词语,并把它划下来,假如能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就更好啦!2.默读课文,同学动笔在文中找句子。

(幻灯)“有一种鸟的叫声犹如花腔女高音,动听、洪亮、悠长,变化无穷,它怎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A这里写出了鸟儿的歌声怎么样(富有变化)那就富有变化的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认为鸟儿为什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呢(长期生活在维也纳,连鸟儿都都有了音乐的灵性了,真是鸟鸣如音乐啊!)B 想听听吗闭眼(播放鸟儿音乐)听到鸟叫声心情如何指名读这个句子。

C 怪不得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四、享受维也纳:1.师小结:“维也纳的早晨是布满音乐的,维也纳的山,维也纳的水,维也纳的建筑,维也纳的路,维也纳的花,甚至维也纳的空气,维也纳一切的一切都布满着音乐的气息,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下册五篇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下册五篇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下册五篇教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务必对教材反复钻研、反复推敲,才能弄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各部分教材在整体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清主次,以便于准确地突出重点、合理分类、掌握规律和加强实践。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过程与方法: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一、导入、板书课题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二、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五、检测学习情况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案沪教版五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案沪教版五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案沪教版五篇教师要善于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

总之,认真的研究教案是钻研教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好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太阳》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

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与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

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

把握主要段落的结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

哪天不出工,准是下雨或刮风。

提问:“它是谁呀?”——太阳公公大晴天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太阳。

可是你知道关于太阳的知识吗?这节课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板书:太阳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1.学生齐读课文。

2.学习生字生词:(1)齐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2)教师指导正确书写易错字:殖蔬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交流收获1.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段意。

生总结,汇报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太阳远、大、热三方面的特点第二部分(4—8):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我们来读第一部分。

思考,这部分介绍了太阳哪些特点?生总结、汇报板书:特点:远大热3.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 1教案 沪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田上》《淮上渔者》 1教案 沪教版

古诗《田上》《淮上渔者》古诗简析:1.《田上》这诗里写的情景是农民披着蓑衣半夜冒雨去耕田,人和牛都精疲力竭了,天还没有亮,此间辛苦,可想而知。

2.《淮上渔者》写白头钓翁以船为家,露宿野餐。

新钓鲈鱼,吹火荻花,举家得以就食,终年顶风扁舟垂钓实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谋生手段。

古诗注释:1.雨足:雨量充足。

2.高田白:高处田里积满了一片白亮亮的水。

3.披蓑:披着蓑衣。

4.俱:都。

5.殊:竟。

6.白头波:江中白色的浪头。

7.逐:跟随。

8.浦:水边;岸边。

9.荻:与芦苇相似的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教学目标:1.学习《田上》,了解诗人描绘的农民冒雨半夜起来耕田情景,感受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十分沉重的劳动。

学习《淮上渔者》描写一个在淮河上靠打渔为生的老渔夫打鱼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淮上渔者》。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引入此诗。

崔道融的诗流传的不多。

其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

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一片水。

农夫披着蓑衣半夜就去耕地了。

(2)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二、(学习第二首诗)读题,解题。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指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第一单元所学课文内容,能够流畅朗读。

2.能够运用所学课文知识,完成习作。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2.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难点:1.如何运用所学内容进行习作创作。

2.如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教案、习作指导书籍等学习资料。

2.学生准备:准备好笔、纸,可以自带课本和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课文1.让学生自主诵读本单元课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流畅朗读。

2.提问学生,确保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步:习作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写作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讲解写作的结构和逻辑,指导学生如何布局习作。

第三步:习作实践1.让学生开始动笔写作,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所学内容展开写作。

2.教师适时巡视,给予学生写作建议和指导。

第四步:讲评与指导1.学生完成写作后,互相交换习作,进行互相点评和修改。

2.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写作指导,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找寻写作主题和布局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下一次教学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写作思维和结构的能力。

六、扩展阅读推荐1.《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指导》2.《写作技巧大全》3.《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以上是针对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指导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提升写作水平。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找到“神奇子弹”的人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找到“神奇子弹”的人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找到“神奇子弹”的人一、引言本文以“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找到‘神奇子弹’的人”为标题,将介绍相关的教案内容,并探讨教育者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与思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实施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二、教案概述在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有一篇题为“找到‘神奇子弹’的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张璐的小女孩如何通过看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神奇子弹”,并用它帮助了很多人的故事。

教师可以利用这篇文章,设计相关的教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难点1.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提出个人见解并支持观点。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和预习(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话题和相关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2.如果有一个“神奇子弹”可以帮助你们解决问题,你们希望它是什么样的?步骤二:整体阅读(15分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教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主人公张璐是如何找到“神奇子弹”的?3.通过使用“神奇子弹”,张璐是如何帮助他人的?步骤三:分段理解(20分钟)教师将文章分段讲解,提醒学生关注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和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段落进行课堂朗读,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以下问题:1.第一段中作者通过描述“神奇子弹”的外观和作用,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2.第二段中张璐是如何找到“神奇子弹”的?3.第三段中张璐如何用“神奇子弹”帮助徐云?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是文章的交流和思考。

最新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勤奋惜时1 勤奋自学成大器教材分析:(一)课文简析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年轻时勤奋自学的动人事迹,表现出他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克服困难的惊人毅力和可贵的精神。

课文开始写了一个华罗庚小时侯因专心演算一道数学题而得罪了买笔的顾客的小故事。

这个有趣的故事生动地反映出华罗庚从小就喜欢数学,他孜孜不倦而又专心致志地解题,专注的精神令人动容。

父亲因发怒而要烧书,母亲出来阻拦,以及“这个十来岁的孩子,就是后来成为我国数学大师的华罗庚”。

一句,自然地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十分引人注目。

课文的第11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比较详细地描写华罗庚勤奋自学的情况。

课文的最后两节写华罗庚自学取得的成果。

他的一篇挑战权威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标志着华罗庚这颗数学巨星,将要在中国和世界的数学天空升腾起来了。

他的巨大成就是靠勤奋自学取得的,更显得难能可贵。

整篇课文是用先具体后概括的方法写华罗庚勤奋自学成大器的。

(二)词句解析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酷暑季节,屋子里热得像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

这是一句并列分句,句中用一组近义词“仍然”和“依旧”强调华罗庚不管天气有多寒冷多炎热,始终坚持读书与演算。

“全然不顾”的意思是什么都不顾,从“全然不顾”能看出他一心想着读书,哪怕天气再冷冻得再厉害也无所谓。

“挥汗如雨”的意思是汗流得很多,像下雨一样。

从“挥汗如雨”能看出他为了学习,忍受着极度的炎热。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到华罗庚有着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我国的数学大师。

2.了解抓重点段学懂课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练习写一段话。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华罗庚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复习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复习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单元复习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本单元课文,回答课后习题,背诵重点段落和古诗诵读,能掌握本单元中的生字词。

知道通过时间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方式。

复习过程:一、朗读第一课。

1、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

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年轻时勤奋自学的动人事迹,表现出他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克服困难的惊人毅力和可贵的精神。

2、造句:全然不顾光彩夺目3、多音字二、朗读第二课。

1、会写文中生字词。

2、能用文中关联词造句。

3、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开门见山,先用了不少具体的数字叙述了鲁迅一生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接着分别从“熬夜写作”和“除夕工作”两方面具体介绍了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特点。

最后,通过鲁迅说的话凸现了他作出的所有的巨大贡献都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三、复习第三课。

1、朗诵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佩佳做错了什么?理解失去的一天的涵义。

四、复习第四课1、默读课文,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载了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医学家欧立希发明制造了一种只杀死传染病细菌又不伤害人体的新药的事迹。

文章先写欧立希看到传染病危害人类而立下了治病救人的志向。

接着写他带领助手日夜工作寻找只杀死病菌而不伤害人体的神奇子弹,最后写终于找到了神奇子弹。

3、本文表现了欧立希的那些精神品质?4、用恰当的方法解释下列词语。

层出不穷为非作歹横行不法一筹莫展废寝忘食百折不挠习题:一、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成就。

二、用恰当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诧异惶恐琢磨全然不顾挥汗如雨三、写出近义词。

随即()果真()顽强()坚实()惶恐()阻拦()四、填上合适的词语(按课文)。

()的明珠()的毅力()的基础()的巨星()的安排()地读书五、完成填空。

“大器”的本意是,文中指,作者描写华罗庚成大器的语句是他能成大器的主要原因是1.查找、整理关于鲁迅的资料。

2.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一一5条。

2021年五年级下册语文沪教版教案详案五篇

2021年五年级下册语文沪教版教案详案五篇

2021年五年级下册语文沪教版教案详案五篇教学工作一般包括五个基本环节一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测评。

备课是起始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

对谁讲?讲什么?用什么讲?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同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书、言之有物、教学有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地震中的父与子》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

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2021年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参阅五篇

2021年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参阅五篇

2021年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参阅五篇教案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五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

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郊”等12个生字。

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

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

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2.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课文。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荷兰的花》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荷兰的花》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荷兰的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荷兰的风车和鲜花。

2.了解荷兰种植鲜花的过程和文化背景。

3.学习团结合作的精神,并通过小组讨论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重点1.理解荷兰风车和鲜花的文化背景。

2.学习文中的新词汇和语法结构。

三、教学难点1.学生掌握荷兰鲜花的种植过程和文化背景。

2.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课前准备1.学生提前阅读《荷兰的花》。

2.教师准备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荷兰风车和鲜花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图片所在国家以及图片所表达的文化背景。

2. 阅读(15分钟)教师将文章《荷兰的花》分段拆分,带领学生逐段阅读,并让学生自行总结每段的主旨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 语言分析(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文中出现的生词、词组和语法结构,并带领学生复习所学的语法知识。

4. 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讨论一下文章中关于荷兰的文化背景和鲜花种植的具体情况,并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荷兰的鲜花文化和国内有什么不同?2.根据文章的描述,你觉得荷兰种植鲜花的过程是怎样的?3.荷兰能够著名的原因是什么?4.鲜花种植带来的益处是什么?5. 个人思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1.为什么荷兰会被称为“花的王国”?2.你觉得荷兰的鲜花文化对于人们有什么启示?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完成阅读《荷兰的花》之后,思考一下自己的家乡有哪些著名的特色花卉,以及这些花卉背后的文化故事。

六、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教学目标较为明确,教师通过PPT直观地展示了荷兰鲜花文化的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理解荷兰鲜花的种植过程和文化背景。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的个人思考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对荷兰鲜花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元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元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元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在读懂古诗的基础上,对诗中情景展开合理想象,并有序地进行表达。

2、尝试把《元日》这首诗写成一篇作文。

2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困难,若只要让孩子们会诵读,那非常简单,而困难就在于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诗歌本身的意境之中。

诗词的学习离不开有效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3重点难点
在读懂古诗的基础上,对诗中情景展开合理想象,并有序地进行表达。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复习古诗,激发兴趣
1、出示古诗: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理解意思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

人们喝着美味的屠苏酒,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

天刚刚亮时,家家户户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希望它能带来好运气。

)
3、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4、揭示课题
2【讲授】二、合理想象,有序表达。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教学目的1、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3、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除了以前学习过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之外,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4、知道本课是从历史和环保的角度来说明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探究楼兰之死的原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存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诠释、具体的事例,以及适当的引用,也是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1、课件2、资料收集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板书“楼兰之死”,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

如:楼兰死亡的原因,楼兰的地理位置,楼兰是什么样子的。

二、品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读,体会作者应用引用和对比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楼兰及周边地区的沧桑巨变归纳概括:完成填表(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地名时间以前现在楼兰罗布泊塔克拉玛干变化的原因通过对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并通过现象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楼兰为什么会死,为什么在短短的1000多年里会销声匿迹?三、学生自主探究楼兰死亡的原因(阅读2—6)a、自组学习,小组交流b、概括出死亡原因——土地沙漠化c、土地沙漠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威胁:读书体会d、补充资料,体会土地沙漠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感e、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自然的原因(河流改道,沙尘暴,气候的变化等因素)人为原因:(战乱,过度垦荒,破坏植被……)四、升华1、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举日本人到内蒙植树的事情。

把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看为是自己的责任。

2、站在楼兰的废墟上,你一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想对世人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课后作业社会调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土地面积是多少,绿地面积是多少,是否有加速自然灾害进程的做法和情况。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4单元)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4单元)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4单元)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4单元)第一单元努力工作和时间1勤奋自学成大器教科书分析:(一)课文简析这是一篇记叙文,主要描述了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年轻时刻苦学习的感人事迹,展示了他惊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顽强克服困难的宝贵精神。

课文开始写了一个华罗庚小时侯因专心演算一道数学题而得罪了买笔的顾客的小故事。

这个有趣的故事生动地反映出华罗庚从小就喜欢数学,他孜孜不倦而又专心致志地解题,专注的精神令人动容。

父亲因发怒而要烧书,母亲出来阻拦,以及“这个十来岁的孩子,就是后来成为我国数学大师的华罗庚”。

一句,自然地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十分引人注目。

第11节是全文的重点,详细描述了华罗庚勤奋自学的过程。

课文的最后两节写华罗庚自学取得的成果。

他的一篇挑战权威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标志着华罗庚这颗数学巨星,将要在中国和世界的数学天空升腾起来了。

他的巨大成就是靠勤奋自学取得的,更显得难能可贵。

全文是先具体后概括的。

华罗庚刻苦学习,自学成才。

(2)单词和句子分析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酷暑季节,屋子里热得像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

这是一个平行句,其中使用了一组同义词“still”和“still”,强调华罗庚无论天气多么寒冷和炎热,都坚持阅读和微积分。

“全然不顾”的意思是什么都不顾,从“全然不顾”能看出他一心想着读书,哪怕天气再冷冻得再厉害也无所谓。

“像雨一样出汗”的意思是像雨一样出汗。

从“大汗淋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为了学习忍受了酷暑。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的理解,我们认识到华罗庚具有勤奋自学的宝贵精神,这使他成为我国的数学大师。

2.了解抓重点段学懂课文的方法。

3.深情阅读课文,练习写一段。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华罗庚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

沪教版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详细教案五篇

沪教版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详细教案五篇

沪教版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详细教案五篇所谓的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颐和园》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教程:一、初读感受美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二、细读课文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3)朗读的指导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四、积累迁移(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地理位置——北京西部颐和园年代、面积自然人文景观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烤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懂内容,通过烤鸭了解北京的饮食文化。

2.过程与方法:在读中理解重点句子,小组学习作者首尾呼应、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以及采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见识,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挂炉烤鸭的烤制过程,体会作者对全聚德烤鸭的偏爱。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教案第一单元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教案第一单元

1《勤奋自学成大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全然不顾、挥汗如雨”等词语的意思。

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华罗庚是如何勤奋自学的,进而感悟课文,知道他数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勤奋自学的结果。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8节,体会这部分内容与表达文章中心的关系。

3、联系课文内容及课外相关资料,将“华罗庚琢磨起数学题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这句话写具体。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课文第11节,通过默读、分析关键词句,了解华罗庚是如何勤奋自学的,进而感悟课文,知道他数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勤奋自学的结果。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资料,补充相关内容,为将“华罗庚琢磨起数学题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这句话写具体做准备。

教学设计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勤奋自学成大器2、审题:(1)理解“大器”——能担当大事业的人(2)“勤奋”——文章的中心词3、这个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他——华罗庚(“华”字正音huà)说明:理解题目的意思:“大器”的意思是“能担当大事业的人”,再判断题目的关键词语“勤奋”,从而看题思文:是谁“勤奋自学成大器”?经过审题,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对课文有所了解。

出示人物简介: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

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

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式与方法。

他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4、默读这段话,说说从这段人物介绍中,你对华罗庚有了怎样的了解。

(身份、成就、贡献)5、完整释题。

说明:通过介绍华罗庚的资料,学会从人物简介中提取信息,从而对人物产生初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勤奋自学成大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全然不顾、挥汗如雨”等词语的意思。

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华罗庚是如何勤奋自学的,进而感悟课文,知道他数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勤奋自学的结果。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8节,体会这部分内容与表达文章中心的关系。

3、联系课文内容及课外相关资料,将“华罗庚琢磨起数学题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这句话写具体。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课文第11节,通过默读、分析关键词句,了解华罗庚是如何勤奋自学的,进而感悟课文,知道他数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勤奋自学的结果。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资料,补充相关内容,为将“华罗庚琢磨起数学题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这句话写具体做准备。

教学设计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勤奋自学成大器2、审题:(1)理解“大器”——能担当大事业的人(2)“勤奋”——文章的中心词3、这个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他——华罗庚(“华”字正音huà)说明:理解题目的意思:“大器”的意思是“能担当大事业的人”,再判断题目的关键词语“勤奋”,从而看题思文:是谁“勤奋自学成大器”?经过审题,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对课文有所了解。

出示人物简介: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

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

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式与方法。

他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4、默读这段话,说说从这段人物介绍中,你对华罗庚有了怎样的了解。

(身份、成就、贡献)5、完整释题。

说明:通过介绍华罗庚的资料,学会从人物简介中提取信息,从而对人物产生初步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出示中心句引入:“自学是艰难的,华罗庚却以顽强的毅力沿着这条崎岖小路向山顶攀登。

”质疑预设:华罗庚自学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说这条路是“崎岖”的?“山顶”该怎样理解?2、先默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体会华罗庚自学的原因及结果:交流:初中毕业不久,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失学了,但他不屈从命运的安排,开始了自学生涯。

他用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三年和大学的全部数学课程,为未来独立研究数学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标志着华罗庚这颗中国数学界的光芒四射的巨星将要升腾起来了。

3、理解“山顶”:数学方面的成就。

小结:华罗庚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失学了,但他不屈从命运的安排,通过自学最终发表了重要论文,登上了数学这座高峰。

说明: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脉络,为重点段落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学习课文第11节,品读关键词句,体会华罗庚是如何勤奋、艰难地自学的。

过渡:为何说“华罗庚的这条自学之路是崎岖的?”他在自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艰难困苦,他是如何克服的?这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中作了具体的描写。

让我们再来仔细读读课文第11节,看看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中心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想想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说明:本课的重点部分是学习华罗庚勤奋自学的这一段。

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来了解华罗庚在自学的过程中的艰难及他有又是如何顽强面对的。

(一)体会华罗庚自学的艰难需要一边干活,一边学习没有纸寒冬腊月酷暑季节(二)体会华罗庚是如何顽强挑战的1、指导学生抓关键词作批注理解感悟,教师及时帮助归纳总结。

交流:(1)他抓紧时间自学:“通常,等买完货的顾客一走,他就埋头看书和演算”;“夜幕降临了,他给小店上了门板,胡乱吃几口饭,就赶忙点起小油灯,继续攻读起数学来。

”(2)他克服困难自学:“没有纸,他就用包棉花的废纸写字、算题。

”、“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酷暑季节,屋子里热得想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

”穿插理解“全然不顾、挥汗如雨”等词语的意思……2、朗读指导3、引读板书小结:华罗庚的自学条件如此糟糕,他要和许多困难作斗争……但他顽强挑战……一一克服了。

这一学就是5年,他一年四季每天坚持自学……,有时候……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3)他坚持不懈地自学小结:就这样,他一边在小店里干活,一边顽强地向命运挑战,最终在数学方面取得了成就。

4、串读华罗庚所取得的成绩。

说明: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全然不顾、挥汗如雨”的意思,并让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说说华罗庚是如何勤奋自学的。

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又在运用中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进而对领会文章主旨有所帮助。

四、关注文章写作结构上的特点1、读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课文(1—8节)所写的小故事与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2、讨论,交流:(因为全文中心是表达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而这部分内容正是写他10来岁时自学数学时专心致志的情景,作者以这样一个场景引出了对他勤奋自学情况的介绍,从而感了解到这个场景就是他平日里白天在店里边干活边自学的一幕。

)3、许多伟人在普通人的眼光中常显得与众不同,华罗庚也是如此。

出示:华罗庚琢磨起数学题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琢磨、呆头呆脑)(“呆头呆脑”这里并不是指华罗庚思维不敏捷,反应迟钝。

指的是他思考起问题十分投入忘我,看起来呆头呆脑的样子。

)4、交流补充资料。

5、结合课文及补充资料写话:华罗庚琢磨起数学题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班交流。

说明:将“华罗庚琢磨起数学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这句话写具体。

这一写段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又带动了课外阅读。

五、总结全文正如华罗庚教授所说的:“天才出于积累,聪明出于勤奋。

”华罗庚凭借着他的勤奋好学成为了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成为了一名蜚声中外的数学家。

附板书:勤奋自学成大器艰难顽强挑战需要一边干活,一边学习抓紧时间没有纸寒冬腊月克服困难酷暑季节坚持不懈2《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是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人,并能产生崇敬之心,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2.能正确理解三句重点句的含义。

3.知道列举具体数字与反映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的关系。

4.能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5条。

[教学重点]教给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学懂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1、板书:时间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时间的谚语或格言吗?交流2、板书:鲁迅你知道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师: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跟他对待时间的态度分不开的。

那么。

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这是我们学了《鲁迅与时间》一课后必须弄清的问题。

3、完整课题4、检查预习:字解释二、默读课文,直接感知鲁迅特点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

(学生只要找到文中的句子读出即可。

)师:确实,文章的众多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他对待时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引出重点句学,或先学:“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或先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示2句话)三、深读课文,仔细品味:1.出示句子: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先反复读句,指名读,集体读。

然后分四步学习句子:`(1)找:找出重点词语。

(勤勉、懒散、悔恨。

在这些词语下面加上小圆点。

)(2)学:学懂词语的意思。

训练:把词语的意思放到句中去说一说。

〈时间给勤奋的人会带来智慧和力量!而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懊悔。

〉(3)联:联系课文内容。

找一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

鲁迅活了55年一生写作640万字写作时间18年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讨论:!ˉˉ①鲁迅活了55年说明什么?(生命比较短暂)一生写作640万字,相当于本册语文书122本左右,平均每年写7本②写作时间18年又说明什么?(写作时间也不是很长。

)③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了640万字,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这些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呢?(鲁迅先生一直坚持写作,写的数量多,表明他一生勤奋。

因此可以说,时间给鲁迅带来智慧和力量。

)朗读训练(句子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

)(4)想:句子的含义。

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有关内容,体会出句子的含义是:时间,每人得到的都一样,但勤奋的人能做很多事情,为人类做出贡献;而懒惰散漫的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2.出示句子: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照前学法,先小组学,再交流。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愿挤。

(2)学:学懂词义,愿挤,从字面上看,是愿意挤(演示:从海绵中挤出水);这里是“抓紧、不放松”的意思。

(3)联: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先生抓紧时间的?讨论交流:①学习第2节内容,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至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句子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赞叹之情。

)②再学第3节内容,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写作、翻译、编集、整理日记、计划第二年的工作。

〉结合讨论,完成下面的填空。

(“缩写”及“字数”由学生填写)年代编写字数1925年除夕编成《华盖集》写《题记》12001932年除夕编成《南腔北调》写《题记》1000多1934年除夕翻译《少年别》,写译后附记1995年除夕编《且介亭杂文二集》,写《序言》《后记》近10000讨论:表格中填的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4)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讨论后明确:海绵中能挤出水,繁忙中能挤出时问。

时间是掌握在人手里的,一个人只要抓紧,再忙也会有时间。

)3、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所以要概括他的辉煌一生,完全可以用文中的一段话来形容: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出示句子: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仍按前方法,先自学,再交流。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巨大贡献、争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