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中国古代史之经济篇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 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2、劳动力和技术:自东汉末开始,为躲避 北方的战乱,大量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 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3、社会条件:三国以来,南方地区战乱较少, 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 的社会环境。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时间:距今约7000年
地点: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社会形态: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发展状况:磨制石器、耒耜耕地、 种植水稻、饲养家禽 居住情况: “干栏式房屋” 原始手工业:制造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时间:距今约5000~6000年
地点: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社会形态: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发展状况:磨制石器、种植粟、饲 养猪狗等动物 居住情况:“半地穴式” 原始手工业:制造彩陶、刻画符号、织布制衣
牛耕的出现是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3、兴修水利:都江堰
南初级中学历史精品课程
两汉时期 治理黄河和农业进步
1、黄河 的治理:
汉武帝时期 东汉明帝时期 王景
2、农业 的进步
农具的进步 梨壁 二牛抬杠 耧车
农作物的进步小麦 水稻 千亩桑麻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汉朝时江南的 经济发展情况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 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 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 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能
力
拓
展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常见经济名词辨析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常见经济名词辨析中国古代史是考试中常考知识点,而中国古代的经济更是重中之重,在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这一时期即将面对的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景下,一些经济名词在这一时期考查中频频出现,今天我们就对明清史常见经济名词作以介绍。
1.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代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3.“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以上为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常见经济名词辨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公讲师解析。
寒假打印版中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全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一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一、生产工具的质的演变、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开始,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生产资料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一)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1、井田的由来:夏商周时期,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故称井田。
2、井田制的内容:①所有土地属于所有;②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③诸侯经济上要向国王交纳贡赋,政治上要跟随周王派兵打战;④劳动者。
3、井田的实质:是土地国有有制。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4、井田制与分封制:分封制是商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制是建立在制的基础之上的。
5、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时期过程: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的使用,私田被大量开垦,公田(井田)被抛荒,私田主人隐瞒土地,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②为了扩大政府收入,一些诸候国实行税制改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按土地实有数目收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
③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尤其是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主体——土地私有制备注:春秋战国以来,政府手中也掌握着少部分的国有土地,但是主体。
1、两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几种形式:一是君主土地私有制,二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三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其中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2、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兼并问题:(1)根本原因:制(2)后果:A、经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B、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造成社会动荡(3)抑制土地兼并的典型措施:实行均田制①实施的朝代:北魏开始实施,隋唐沿用。
②内容:A、所有权:政府将部分国有土地按性别、年龄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B、使用权:这些土地只准使用,不准转让和买卖。
C、义务: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作用:有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件
核心要点•重难突破
要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四大特点
2.古代经 济重心南 移的历史 因素
探规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 南移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 1.(2021·全国乙卷,25)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答案 B 解析 秦汉时期制定了保护牛、马等畜力的法律,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 重视,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旨是对牛、马的保护,既有惩罚,也有奖励,排除 A项;题干材料与社会治安状况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牛耕技术 更加成熟,排除D项。
易错点拨 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和马是中国古代 主要的农业畜力,保护牛、马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知这是南方 深入开发的表现,C项正确;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始于明清时期,A项错误;开 垦丘陵山区增加了土地供给,缓解了土地兼并,B项错误;人口南迁是开垦丘 陵山区的原因,而非结果,D项错误。
素养提升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牛、马等畜力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5.(2021·安徽淮北一模)秦朝《厩苑律》规定官府定期对饲养的牛进行评 比,优秀者奖励,低劣者处罚;汉朝有盗马盗牛律,“杀伤马牛,与盗同法”,处罚 重至死刑。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法律规定较为严酷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社会治安状况较差 D.牛耕技术更加成熟
素养提升
2.(2021·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 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 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也叫一般的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
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生产关系。
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形成。
从宏观上来看,本专题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从微观上来看,商业发展、城市发展、货币演变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历史时期发展概况商朝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所以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商朝都城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的土特产品相互交流。
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口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战乱,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隋唐商业繁荣。
政府在市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那时的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
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
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
在广大的农村,包括偏远的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内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由于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还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的经济
一 重点内容
层
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影响、局限性,尤其注 意分析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级 以山东、广东再现率最高,山东、广东、天津出现非选
择题
第十七页,共四十八页。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小农经济具有规模小,条件简陋,缺 第 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二
从现实角度:落后地区的小农经济难以转化和解
此处命题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八页。
深层探秘
第
从历史角度:古代手工业始终为农业的发展服务,而
二
处于从属地位。为古代人们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起 到了促进作用
层
从现实角度:家庭手工业凭着民族遗产和民俗文化的
级 魅力,对今天应对经济危机,进一步拓展就业渠
道,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明代
(mínɡ
二)、先秦时期水利(shuǐlì)技 1术.水利技术进步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dà yǔ zhì shuǐ) 2)、战国:李冰-都江堰 郑国-郑国渠 2.灌溉工具的发明与应用
原始社会晚期:戽斗
第八页,共四十八页。
三)、土地制度(zhìdù)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gōngyǒu)(生产力低下)
3.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出现,并在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 业的主要耕作方式(fāngshì) ①铁农具: ②牛耕技术(农业动力史上的一次革命):
刀耕火种
(dāo gēng huǒ zhòng)
“耜耕”或 “石器锄耕”
青铜农具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
第七页,共四十八页。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古代中国经济史是苏教版历史必修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
农田耕作和灌溉系统的逐渐发展,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人口得以增长。
同时,由于农耕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原始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变为农业城市化社会。
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分工和特殊化,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生产和交易各种物品,市场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尤为重要。
古代中国一直是丝绸和茶叶的重要产地,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中国的商品流通到世界各地。
商业活动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商业中心成为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与此同时,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
贝壳、铜钱等货币形式的出现,便于交易和贸易的进行。
这一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化。
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逐渐扩大,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加。
同时,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创新。
在农业方面,人们发明了许多农具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手工业方面,丝绸、瓷器和铁器等制造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些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在古代中国经济史中,还存在许多有关土地所有权、农民问题以及商业和贸易的条款和条件。
根据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的教学要求,我们需要详细列出这些合同元素,并使用适当的格式。
一个古代中国经济史合同的示例:合同编号: 001合同类型: 农民土地使用合同签订日期: 公元前200年签订地点: 陕西省双方当事人: 甲方 - 土地所有人乙方 - 农民合同条款:1. 甲方同意将位于陕西省的土地租赁给乙方,供其耕种。
高考历史助力优质资料《中国古代史各阶段阶段特征及经济政治文化概况》
①冶铸业:汉代开始用煤炭做燃料;高炉炼铁、炒钢技术;水排(东汉
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②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开通丝绸之路,远销欧亚,中国被称为“丝国”。
③陶瓷业:东汉制瓷技术成熟,烧出成熟的青瓷。
商业 (1)“市”的形成和发展
汉代:城市有专门管理机构,长安有东、西 9 市,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市、坊界限分明
政 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治 九品中正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 农业 济
①耕作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②曹魏时,马钧设计的翻车用于灌溉。
③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出现,隋唐发展,武则天时,逐步破坏。)
手工业
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冶炼技术和产量,在 16 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夏、商、西周(前 2070~前 771)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 ②国家产生和完善
政治 1.王位继承:世袭、“家天下”
2.西周分封制
3.西周宗法制
经济 1.土地制度:国有(井田制)
2.农业: 生产工具(仍以耒耜为主要农具)
耕作方式(集体耕作)
3.手工业:“工商食官”、青铜业繁荣、冶铁业(西周晚期)、瓷器(商朝)、丝织
4
古代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
从分裂割据、若干个民族 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 一
一、宋朝(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6)
(一)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中 央 官 制:削
特点及其评价
相权
(1)重文轻武、文人
治国。
有效地巩固了统一,
但造成军队战斗力的
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实物生产逐步发展,货币交换逐渐普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交易体系和商业网络。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和创新,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良,这些为后来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生产逐年丰富,这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手工业,手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制品在古代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细腻、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变化。
在唐宋时期,手工制品制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制品质量也逐渐提高。
在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市场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商业活动从商周时期开始,并经历了不断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形式是商品交换,其中茶、丝、盐、铁等商品是主要的贸易商品。
经济繁荣的唐宋时期,商业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逐步形成市场经济,商业贸易也逐渐发展成为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古代经济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其中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将中国古代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经济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都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
后来经济重心逐渐迁移,迁移的方向是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其中主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可分为: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是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
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首次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因地理条件合适,黄河中下游地区首先过渡到奴隶社会。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经济高度发展。
东汉、三国、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但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发展,北方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因此西晋得以统一南方。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
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十六国混战,使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
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采取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后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
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系列改革,经济发展后,北周统一北方,从而使北方经济实力继续维持超过南方的局面,恢复了经济重心的地位。
南朝时,南方经济因局势相对稳定得到发展,并基本上赶上北魏,长江流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南北呈抗衡局面。
但北方至隋统一前,北方再度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朝也得以统一全国。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不仅恢复还有新发展,同时长江流域农业也获得很快发展,南北方经济处于高度发展时期。
但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又呈现出南移的趋势。
第三阶段,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的阶段。
由于社会和自然的原因,这一时期之初,北方经济继续凋敝,而南方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却更快发展,终于赶上北方,并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进程,并不断巩固。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源远流长,涵盖了漫长的时间跨度和广泛的地域范围。
从古代的农耕文明到商业贸易的兴起,再到宋明时期的繁荣与辉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整理并探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影响。
一、农耕与农业经济的崛起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实行农耕生产方式,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农业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经济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农耕经济的特点是人们依靠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来生产食物和其他生活用品,农产品的交换和贸易也逐渐兴起。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例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肥沃土地和丰富的水源为粮食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和汉武帝的均田制也为农耕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商业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商业贸易逐渐兴起,成为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商业贸易的兴起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人们开始在商业贸易中进行商品交换。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主要有两个重要的交通通道,一个是东西方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另一个是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架起了中国与中亚、欧洲以及阿拉伯世界之间的贸易往来通道,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三、宋明时期的繁荣与辉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可以追溯到宋朝和明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宋朝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造纸、印刷术的出现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宋朝的商业贸易和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官方设立了“州、县、坊、市”等商业机构,扩大了市场规模。
此外,铁器、绸缎等产品的制造和交换也成为宋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明朝时期,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繁荣和辉煌。
明朝时期的海洋贸易逐渐兴起,郑和下西洋成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促进了东亚与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古代经济制度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根据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主要包括奴隶制、亲人制、封建制等。
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地区,奴隶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奴隶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动。
在中国封建社会,生产资料归地主所有,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地主的领地上从事生产,以一定的剩余产品作为地主的地租。
二、农业生产古代的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古代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以手工农耕为主。
古埃及的农业以尼罗河的灌溉为基础,收获丰收。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种植业主要以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牛、马、羊、猪等家畜为主。
在古代希腊,农业以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主。
在古罗马,农业生产主要以大型的庄园农场为主,生产以供应城市和军队为主要目的。
三、商业活动古代商业活动主要包括原始交换和商品交易两种形式。
古代原始交换的范围较小,主要是通过亲友之间的手工产品交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开始逐渐兴起。
在古埃及,商品交易主要以粮食、石料和纺织品等产品为主。
在古代中国,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主要产品有稻谷、丝绸、茶叶等。
在古希腊,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地区,以海上贸易为主。
在古罗马,商品交易规模宏大,主要以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为主。
四、货币制度古代货币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商品交换,先后出现了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代表古代货币的有金、银、铜等金属货币。
在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其最早的记录工具,且设有类似“殉葬仆人”的实物货币。
古代中国的商代,就已经制作了青铜器和金银饰品,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货币媒介。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开始制作金属货币,并逐渐形成了以金、银币为代表的货币制度。
五、世界经济古代世界经济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在古代亚洲,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非洲,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等地区的经济也很发达,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经济社会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史经济社会发展脉络China's ancient history encompasses a vast and complex tapestr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end of imperial rule in 1912,China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shifts in it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In the prehistoric era, China's economy was primarily agrarian. Ancient Chinese societies engaged in fishing, hunting, and gathering, gradually transitioning to settled farming communities. Agriculture became the foundation of their economy, with millet as the main crop. This period also witnessed the emergence of pottery production and primitive metalworking techniques.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铁器的使用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与此同时,社会组织也开始演变。
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录记载的朝代。
商朝建立了君主制度,统一政权的出现导致土地所有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The Bronze Age saw an expansion in agriculturalproductivity due to improved iron tools and advancements in irrigation systems. Concurrently, social structures began to evolve. The Shang Dynasty (1600 BCE - 1046 BCE) marked China's first documented dynasty with recorded history. The establishment of monarchic rule by the Shang Dynasty led to an accumulation of land ownership among the elites.The Zhou Dynasty (1046 BCE - 256 BCE) followed the Shang Dynasty's collapse and witnessed further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as iron tools became widely adopted. Feudalism took root during this period, with power being decentralized among regional lords called "zhou." However, feudal fragmentation eventually led to armed conflicts among different states.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时期。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一、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战国是例外: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生产关系或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注意:这是王朝初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
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6、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二、古代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名为国有,实为周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发展过程: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和瓦解。
③实行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④受田者的义务: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分封制的义务:贡献财物并派兵随周王作战)⑤耕作方式:奴隶的集体耕作⑥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人→封建农民)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
⑦和分封制的关系: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两者是土地和义务的关系)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
确立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起决定作用,消亡于1950---1953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但往往导致土地兼并,与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
B,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隋唐沿用。
意义:a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受田者对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b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了解中国古代史中的经济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史中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经济发展也有着丰富多样的变化。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兴起,再到近代的开放与改革,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史中的经济发展,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在远古时期,中国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经济活动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
人们过着游牧的生活,依靠自然资源维持生存。
然而,随着农业的兴起,中国进入了农耕社会。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形成,也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商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的诞生。
商朝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发展了农耕技术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商朝还建立了完善的贸易网络,与周边国家进行了频繁的商业往来。
商朝的繁荣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经济基础。
随着周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
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成为统治者和贵族的私有财产。
农民缴纳田租和劳役,为统治者提供经济支持。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
手工业者组成了各种行会,生产出丰富多样的商品。
商业活动在周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货币的使用也开始出现。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
秦朝的统一带来了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了经济的统一和交流。
秦朝还实行了土地的平均分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秦朝还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如修筑长城和修建灌溉系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中国进入了动荡不安的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恢复了统一的政权和经济秩序。
唐朝则进一步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扩大了对外贸易。
唐朝的经济繁荣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基础。
宋朝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改进,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宋朝还开创了官营工业和商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经济史部分基础知识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古代经济发展概况1、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远古人类以其有限的劳动经验和劳动协作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并缓慢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并逐渐产生了阶级,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2)奴隶制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夏代农业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夏朝有了历法。
商朝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是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以青铜制造最重要。
西周井田制盛行,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农作物品种比商代更多,手工业分工更细。
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争霸战争的需要,重视发展生产。
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使原有的阶级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各国也相继改革赋税制度,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瓦解,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3)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生产工具和水利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制的崩溃使更多的手工业努力转化为个体手工业者,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城市兴起,中原市场繁荣。
(4)秦灭六国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由于秦的暴政,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首次盛世局面。
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牛耕的普及、铁农具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和耕作技术的显著改进,西汉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生产遭到破坏。
新课标2024_2025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02古代中国的经济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02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全部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乎其微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清代江南的租佃制【解析】“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全部权的变迁,解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解除B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解除D项。
【答案】C2.(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忱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状况而非农夫的生产热忱,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